【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14000字(论文)】_第1页
【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14000字(论文)】_第2页
【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14000字(论文)】_第3页
【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14000字(论文)】_第4页
【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14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现状及问题调研分析报告目录TOC\o"1-2"\h\u740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现状及问题调研分析报告 174263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的现状分析 1124091.1S县简介及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1217071.2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的现状分析 3325461.3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取得的成效 8245481.4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经验提炼 9279612.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1324582.1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存在的问题 13117212.2.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73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的现状分析1.1S县简介及精准扶贫工作情况1.1.1S县简况S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东部,下辖1个街道、7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1年12月底,常住人口为117965人。全县辖7镇1个街道159个行政村,总面积2368.7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其中农业人口12.7万。2021年,S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49亿元、同比增长1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27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01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21亿元、增长8.0%。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55户19909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该县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决策部署,仔细谋划,精准施策,合力攻坚,于2016年脱贫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还存在村、组干部和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仍然比较严重,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程序繁杂,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驻村工作人员有关福利待遇政策不明确,影响工作积极性等诸多问题。1.1.2S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S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577”标准,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各项指标均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全县8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1.86%下降到了2021年底的0.53%,所有脱贫户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S县采取的精准扶贫工作如下:(1)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S县159个行政村实现硬化道路、安全饮水、标准化卫生室及安全住房,电力、电视、通讯及网络覆盖率100%。实施“果菜增效富民,油气转型强县,三产提升兴业,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建立了源区苹果、川道瓜菜、养殖、杂粮等增收产业布局,促进贫困户收入稳步提升,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全面启动,沿黄公路正式通车,榆蓝高速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延河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等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双高双普”和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高标准达标。坚持扶贫先扶志、帮扶不包办的导向,加强政策宣传,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技术培训,破除生活陋习,激发内生动力,提振致富信心,实现了生活、思想“双脱贫”。(2)加强贫民增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统筹谋划农村产业发展,推进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共同增收致富。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建成源区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川道万亩绿色瓜菜生产基地、黄河沿岸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全域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加快建设有机农特产品基地县,建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镇4个、专业村63个,实施果园防雹网,推动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增加优质农特产品供给。着力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建成智能选果线,引进冷链运输企业,在建万吨气调库2座、千吨冷气库1座、选果线3条,完成苹果期货交割5000吨、期货保险试点5000亩,建立大中城市直销窗口25个,农超对接,开设网店。二是加大重点区域扶持力度,精准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紧盯川道、沟道和黄河沿岸半山坡三个产业薄弱区域,努力在填补产业空白上下功夫,新建改造果园2.3万亩,建设大棚拱棚2170座,发展特色种植。开展养牛、养猪、养鸡等养殖活动,实现了所有村户特色产业全覆盖。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党支部牵头主导、合作社搭建平台、贫困户抱团兴业,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资金、技术、营销等难题。四是坚持长短结合,建立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投入产业扶持专线资金,根据不同村户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一方面发展苹果、葡萄、花椒、棚栽等长效产业,为贫困户长期增收打基础,另一方面扶持养猪、养牛、养鸡、养蘑菇等短期项目,保障贫困户近期收入过线。(3)完善贫困户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扶贫政策,完善贫困户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其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一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进行全过程扶持,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041人,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二是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落实“四免一提一降一兜底”和“先诊疗、后付费”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人身意外保险、民政救助、爱心捐助相衔接的贫困人口综合医疗救助体系,实施“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是落实兜底补助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和“孤寡孤独痴残”六类特殊人群实行兜底保障,在村民当中聘用爱心助老员,照顾农村留守老人安全和基本生活。四是落实创业就业政策。安排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1个,安置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50名,在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260名、公益专岗401名、劳动保障信息员159名。组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2331人次,保障有劳动能力且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4)开展精神脱贫,促使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行政村撤并选齐配强“两委会”班子,深入开展“两学两比两带”活动,鼓励党员贫困户带头致富,党员致富能手带动致富,有力发挥了支部核心作用和党员带动作用,引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二是开展技术培训,整合农业、扶贫、人社、教育等培训资源,以果园管理、家禽饲养、蘑菇养殖、大棚种植等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为重点,采取现场观摩教学、举办专题轮训、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累计培训贫困户5.3万人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技能显著增强。三是增强发展信心,制定村规民约,树立致富模范,评选先进典型,开展文明创建,全县评选表彰文明村26个、文明户972户、致富能手319名。设立脱贫奖励基金,为每个乡镇划拨50万元启动资金,在所有行政村设立脱贫奖励站,采取用积分兑换生产生活用品的办法,对带头致富、孝老敬亲、邻里和睦、卫生整洁的家庭进行奖励,鼓励群众“争先创好”。四是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改进帮扶方式,变物质帮扶为精神鼓励、机制激励、政策扶持,对贫困群众实行生产奖补、劳务奖补,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谁干支持谁的办法,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1.2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的现状分析1.2.1文化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S县在开展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蒲剧团、电影放映队、文化馆、文化站、书店、图书馆、电影院等的投资建设,目前共建立社区文化活动场所11个,村部农家书屋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覆盖所有行政村。1958年7月5日,雷赤乡太留村成立第一个民办文化站。同年,创办农村俱乐部203个。1981年10月,文教分家,成立S县文化局,后改称S县文化文物局,领辖电影公司、文物管理办公室、文化馆、人民剧团、新华书店。电影公司下辖电影院1所、基层放映站(队)32个。文化馆下辖图书馆和14个乡镇文化站、226个行政村文化室。新华书店设门市部和流动售书组。截止2021年底,S县文化事业机构及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分布情况见表1.1所示:表1.1文化事业机构及文化基础设施分布名称县城区分布县镇分布文化馆1博物馆1图书馆1电影院1休闲广场6健身点108综合文化站9文化活动室11农家书屋88文物保护单位1体育中心11.2.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S县提供了如下的公共文化产品:(1)制度建设:S县政府制定下发了《S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S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并于2016年制订了《S县朱子(闽学)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方案》。(2)文化产品:S县的剪纸和石板画非常出名,剪纸传承人刘琴创造了《生生不息》《乡音》《菩提花开》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同于安塞剪纸的塞外文化,也不同于洛川剪纸的关中风味,吸收了黄河文化的精髓,放射出灿烂的艺术之光。石板画传承人李春迎创造的平面石板画《延一井》、立体石板画《驴拉磨》等散发着陕北生活的艺术气息。2022年6月22日,第四届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S县槐里坪新城区举行,其中的S烤肉只有S县才有的味道,S烤肉、S饸饹等一批特色小吃融色、香、味为一体,凭借着其讲究的配方和独特的口感,久负盛名,有口皆碑。(3)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全县已完成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工作,16套节目通过发射台免费覆盖。村庄本点设置了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同时做到卫星电视户户通。乡镇所在地广播电视全部联网。城区及周边乡镇都能收到包括中央电视节目12套、福建电视节目2套、三明电视及明溪电视节目各1套共16套无线数字电视节目信号。重点开办了两学一做、精准扶贫、帮困脱贫、同是一家人、同建一个家、开展“两违”综合治理、建设宜居和谐明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代表、委员风采、文明风等专题栏目。同时在多档省级电视台播放从观光旅游、投资置业的视角宣传明溪。(4)文化底蕴:S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誉世界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记载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东征会议旧址、后九天等红色圣地传承着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红色基因,凉水岸、狗头山、黄河大峡谷等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有“中国革命母亲河”美誉的延河流经S后汇入黄河。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文化沉淀,孕育出了S特色的历史文化。(5)文化遗产:S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体包括S剪纸、S曲颈琵琶、S布堆画、S石板画、S梆子舞、S黄河战鼓、S酸枣酒等。S文化馆还收录了陕北剪纸、民间刺绣、布堆画、陕北唢呐、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陕北眉户、陕北大秧歌、陕北花棍、石雕、石刻、编织、木雕、木刻、婚丧嫁娶、寿礼、S风味小吃、庙会等。1.2.3公共文化服务成果S县文化馆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作用,近期,S县文化馆免费开设文化艺术培训辅导,着力提升广大市民文化品位和文化技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S县文化馆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错时错峰开展免费开放活动,加大免费开放力度,不仅馆里的多功能厅和器乐室内等活动场地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还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公益培训,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培训,先后推出舞蹈、器乐、剪纸等课程。S县文化馆多功能厅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8点不间断开展健身舞蹈、形体舞蹈、秧歌、旗袍走秀、高跷等培训,器乐室每天10点到下午2点开展器乐培训,周六周日全天开展剪纸培训。截至2021年底,两室累计培训3000余次,累计培训1.2万余人次。S县还组建了“S县艺之星舞蹈工作室”、“夕阳红艺术团”、“社区文艺演出队”等艺术团队,拥有“S剪纸艺术团”、“S县文化志愿者联盟”“S县石板画艺术团”等专业创作团队,共有5支乡镇农村电影放映队,负责在全县农村巡回免费宣传党的农村富民政策。同时开办“国学讲座”、“道德讲堂”,着力深化以“农民进城献演,城里文化下乡”为主的文化串联活动,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流动服务机制,因地制宜开展面向基层和农村的流动服务,为基层、为群众提供经常性文化服务。县文化馆与县职业中学、县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的舞蹈、剪纸、石版画、书画的常态化艺术扶贫活动定时开展。艺术干部定期到县老年大学、县艺术扶贫基地、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进行剪纸、石版画等艺术基础知识的辅导。不定期组织美术干部到城南社区书画室指导书画爱好者学习书画。合唱团、舞蹈团与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联动,开展了少年儿童的讲故事、舞蹈、乐器等校外活动。1.2.4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当前,S县的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情况如下:(1)文化宣传人才不断增加。2021县文体广电出版局下属文化事业单位有11个,即县广播电视台、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视转播台,县文物保护中心、旅游服务中心、4个乡镇广电站,共核定事业编制数68名,其中参公编制9名、事业编制59名;县文体局在岗在编文化干部职工44人。其中男性有31人,女性有24人。从年龄来看,35岁以下的有16人、36-45岁的14人、46-50岁的9人、55-60岁的11人;从学历结构上划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26人,占比59%;大专学历的有11人,占比25%;其余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16%;从专业技术职务上分,全局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共有2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12人、初级职称的8人。(2)基层一线文化协管员。目前全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共选聘农村(社区)文化协管员96名,由县文广局统一进行聘任。96名文化协管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14人,36至50岁的45人,50岁以上的37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的9人,中专及高中学历的36人,其余51人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3)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截止到2021年末,S县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曲颈琵琶传承人刘忠元。市级非遗传承人2人:剪纸传承人刘琴以及石板画传承人李春迎;县级非遗传承人2人:S麻子油传承人李海涛,曲颈琵琶传承人王建宁。2022年,延安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和非遗展示展演的精彩表演,得到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一致肯定和喜爱,展示展演活动销售额4万余元,再创历届新高,也促进了S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4)其他人员城区及乡镇文化爱好者近2000人积极报名参加文化志愿者,文艺演出队,业余演员600多人,全县8个社区专门配备了1名文化管理员。1.2.5财政资金投入村级88名文化协管员津贴由省财政补贴,为每人每月100元,每半年发放一次。从2014年5月份开始8个社区的文化协管员津贴由县财政补贴,每人每月100元,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县政府每年给予电影公司补贴4万元农村电影放映费用补贴,列入了县财政预算。文化管理员,纳入文化部门管理,每个月给予补贴工资100元。发射台建设,投入资金200万元。截至2021年底,全县拥有体育场馆2个,建成全民健身广场134个,建立了5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378人。S县共建有村级体育广场159个,乡镇级广场8个,安装室外健身器材1593件,城区内有15个晨晚练体育活动点,1个综合健身馆,1个标准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社会体育指导员478人。体育场地总面积213195.3平方米,人均1.83平方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状况良好,基本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全县范围内建成了3条全民健身路径、6个晨晚练点,为群众健身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9万人。全县体育彩票销售网点17个,共销售体育彩票2542.07万元。投入20万元,推进县博物馆安防系统建设,完成博物馆展厅改造,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1.3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取得的成效1.1.1文化法制水平有所提升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遗保护条例》颁布后,2019年《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纳入了县人大立法议程。201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后,次年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另外,对照国家层面有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扶贫有关文件,省级层面的《“十四五”时期陕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陕西“十四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为S县公共文化服务及深入推进文化扶贫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法制保障。1.1.2文化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新世纪以来,S县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加大了县、乡(镇)和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公共文化硬件设施条件。目前,已完成S县及所辖县图书馆、文化馆等的硬件建设,完成29个乡(镇)文化站硬件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为各种文化活动地开展配备了灯光、音响设施;建成272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并配置相应图书、光碟及影像放映设备;完成了1个县(市)级中心和29个乡(镇)站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并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乡村两级建成农民素质网络培训学校及分校。另外,还依托境内丰富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进各种展示馆、传习馆建设,充分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的问题。1.1.3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一直以来,S县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在现有的县文化馆基础上埃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截止到2021年末,S县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研究所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8个,藏书1.1万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9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9.10%,电视综合覆盖率99.04%。2011年底,随着S县文化馆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境内公共文化设施逐步恢复公共属性。由此,初步形成了以S县民族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为标志、以县(市)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社区)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初步建成,使得文化扶贫有了扶贫网络体系支撑,其中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向乡村基层的延伸,使得乡村贫困群体直接受到国家整体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带来的文化扶贫涓滴效应影响。。1.1.2.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S县扎实推进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通过文化信息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文化惠民示范村、文化活动广场等一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陆续建设和使用,S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并成立了200余支农村文艺演出队,实现了上级部门文化文艺下乡等,进一步丰富了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建立互通互联数字资源库,并借助新媒体提供便捷服务,深受各民族群众欢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活跃和丰富了贫困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打破贫困群体原有封闭落后的文化生态环境注入了丝丝清风,为逐步培育他们的自主脱贫意识和提振脱贫致富信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支持。。1.1.5.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发展2020年,S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2万人次,相比2019年下降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61亿元,同比下降85%。但在后疫情时代下,S县在政府对文旅事业的大力支持下,其文化旅游有望重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当前,在国家脱贫攻坚帮扶和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支持下,S县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挖掘境内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构建了“五彩黄河”生态文明和全域旅游大格局,快速推进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加速融合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县旅游脱贫,带动了诸多贫困群体脱贫致富。1.4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经验提炼1.2.1多方联动宣传宣讲为了教育对象,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即贫困群众的思想素质特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宣传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扶贫工作者从政策汇编、政策培训、政策宣讲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大党的惠民政策、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知晓党的政策、感恩党的政策,充分发挥好扶贫干部、党支部在宣传宣讲过程中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总结出多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如:采取“干部先学、统一培训、入户宣讲”的工作方式开展扶贫惠民政策培训,即对驻村干部及村干部先学一步,就扶贫相关惠民政策措施进行学习,首先了解政策、熟悉政策;利用“夜评会”“道德说事会”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将贫困户集中在一起统一培训、讲解;驻村帮扶工作队逐户上门与贫困户面对面交流学。依托工作单位,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组建县镇村三级政策宣讲工作队伍,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宣传;农村广泛开展“知党恩、记党恩”“细说变化颂党恩”等主题座谈交流活动,引导贫困群众了解党的政策,激发内生动力,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利用村级公示碑、宣传栏、喇叭等大众宣传工具并设立文化墙、公益广告栏、道德讲堂、文化主题公园等,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各村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依托“红黑榜”、“善行义举榜”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宣传脱贫攻坚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事迹,激励脱贫后进群众,努力积极参与到脱贫过程中。开展文化涵养活动,组织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宣讲勤劳致富先进故事。组织乡村文化展,用民间文化、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说事论理,树立群众勤劳致富信念。建设文化墙,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村规民约和村民勤劳致富先进典型等上墙展示,使脱贫致富优秀事迹,现代先进文化对贫困群众产生积极影响作用。1.2.2多措并举敦风化俗营造良好的扶志扶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贫困群众的法制、道德素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讲道德行为方式转变为行为习惯,使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通过法制、德治、建立村规民约树立农民群众遵纪守法观念,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扫黑除恶、助力扶贫扶志”工作,集中力量对村霸流氓、欺行霸市等涉黑组织进行专项打击;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信仰、庙会等活动进行坚决取缔;对各类群众上访耐心化解、劝导,对长期“缠访”、非法“越级”上访行为进行及时惩戒,良好的社会治安氛围正在不断形成。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6.26”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村民的法制素质,使各村民众懂法、守法、护法,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文明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带动乡风、村风、民风的全面改善。提升素养转思想。干部进课堂,学讲并用转思想,如开设学习班,培训党员干部,发放《党章》等书籍。村民进讲堂,听说并用转素质,如举办“例会讲堂”“学习课堂”等。文化进公堂,看评并用转民风,利用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乡村广播室等宣传教育阵地营造氛围。倡导先进乡风文明摒除陋俗,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科学文明生活理念;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各类评选活动;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活动,建成家风馆,红色教育基地,家风广场;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成立S县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暖心服务、爱心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力推进村民自治,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村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1.2.3多元参与扶技扶志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到扶志扶智过程中,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提升贫困群众的智能素质,通过技能培训、企业带动、典型示范等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动力,促进脱贫增收。技能培训促脱贫。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典型示范树楷模。树立典型模式,开展“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评比,选评脱贫之星,致富先锋;开展“勤劳致富”故事巡讲活动;开展“庭院宣讲”活动和“不等不靠奔脱贫”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用身边案例讲好脱贫故事。党支部和村集体的引领作用,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基层村组织建立劳动奖补制度,扶贫不扶懒。建立长效产业补贴政策,同时采取生产奖补、劳动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勤劳致富;整合爱心超市、垃圾兑换超市,推行奖惩结合的“劳动挣积分,积分换实物”的爱心超市运行模式,制定积分奖励办法,引导群众勤劳致富。企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群众致富能力的发展,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国企项目扶持、民企带动、社区工厂、社会组织帮扶带动等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走进乡村,建立具有本土特点的品牌。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农家书屋、村广播室、善行义举榜、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组建农村保洁队伍建设,落实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格局。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评比长效机制,将“爱心超市”积分制度与“流动红旗”制度相结合,通过“红黑榜”对卫生先进户进行表彰奖励。2.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2.1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存在的问题S县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低,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其在文化扶贫方面还存在如下的问题:2.1.1主体脱贫意识薄弱S县的文化生态特殊,贫困主体脱贫自主意识薄弱。一方面代际传递的贫困文化根深蒂固,“等靠要”思想观念封闭滞后,贫困主体自身成长意愿不强,文化扶贫的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贫困主体缺乏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和的“自组织”能力建设,农村内生性重构很难获得贫困主体的积极响应。在扶贫实践中,文化扶贫的输入冲击了贫困主体原本的生活方式,使其生活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贫困主体在文化脱贫方面态度较为消极被动,缺乏“我要脱贫”的自主意识,在脱贫的过程中,依然受到“贫困文化”的影响,导致文化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2.1.2文化扶贫供需脱节文化扶贫的目的是扶志和扶智。在S县的文化扶贫过程中,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方面,公共文化产品单一化、供给粗放化没有切实满足贫困主体的脱贫需求;在文化产业方面,文化扶贫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从而使其面临供过于求的风险。首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S县建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8个,约占延安市总数的1/3;建立了个村文化文服务中心1154个,占延安市总数的1/5,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平均室内建筑面积2.59平方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平均室内建筑面积20.92平方米,空间太小且配置低,未能发挥出宣传文化、科普教育、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功能。2021年S县农村书屋计算机配置仅319台,用房12.93万平方米。村文化室、农村书屋,作为群众的读书、看报、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音响、乐器、电脑、桌椅等基本文化设备配置不齐全,导致贫困村现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另外,S县数字文化建设落后,现代通讯和网络设施普及率低,S县宽带入户率不到30%,这不利于文化扶贫的顺利开展。其次,文化扶贫内容没有匹配贫困户的需求。贫困人口真正需要的文化活动是帮助其脱贫致富的文化活动,但当地政府的扶贫方式较为粗放,文化扶贫的内容不符合当地贫困人口的需求,导致扶贫效果不理想。调查显示,2021年,S县共组织文艺活动571次,平均惠及人数仅382人/次,培训活动276次,平均惠及人数81人/次,文化展览144次,平均惠及人数仅376人/次。以送文艺下乡为例,文艺下乡是S县重点文化惠民项目,但仅仅冠上了“文化扶贫”的帽子,下乡进村的演出节目并没有考虑当地的文化需求,贫困主体参与度较低。具体情况见表2.2。表2.22021年S县扶贫技能培训情况表培训项目负责部门培训内容人数(人)培训时间就业技能培训人社局劳动法规、职业技能、扶贫政策1050各镇自行安排创业培训劳动服务局创业知识与能力30019天农林技术培训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林业、水利技术2500两天雨露计划培训项目扶贫办社会常识、市场用工技能500一个月科普点餐培训项目科技协会农业技术3001天搬迁户专项培训移民办种植、养殖3004天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项目教体局电子装配、机械加工、服装制作等9003年资料来源:根据对S县的调研资料整理所得。文化扶贫的内容无法满足S县贫困群体的求知欲和求技欲。比如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资料有点脱离了农村生产实践,内容过时陈旧,无法有效向贫困地区输入先进且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该县文化扶贫技能培训时效性不足,培训资源较为分散,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根本无法满足贫困人口的学习需求。调查显示,该县大部分培训时间为1-2天,根本不利于贫困人口学会一项新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剪纸或者石版画等美术活动,更是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习得。劳务常识、就业创业、电子商务、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常用脱贫知识内容较为繁杂,根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习得,导致时间长了,部分贫困户就放弃了。第四,文化扶贫产业项目也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虽然该县开展了不少扶贫产业项目,但产业水平不高,产业链条太短,过于注重数量,却忽视了质量,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很多产业根本无法顺利发展,很容易出现“需求旺盛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下降”的市场波动问题,很多农户出现同质化经营现象。梨果、瓜菜、苹果等产业发展并不互补,很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增加了贫困人口的生计风险。2.1.3文化扶贫社会支持乏力虽然中央和各级政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地参与到文化扶贫工作中来,但S县的文化扶贫主体依然是当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志愿者等社会量参与不足。如下表2.3所示,2021年S县的文化扶贫志愿者队18个,仅占延安市总数的2.9%,志愿者总数201个,仅占延安市总数的5.45%。目前S县文化特色产业扶贫效果不理想,贫困人口的覆盖率较低,虽然该县加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无法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不少贫困农户不具备经营头脑,缺乏劳动力和资金,难以吸引企业投资。而这些贫困户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联系不紧密,无法发挥产业带动作用。S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一家,而且还存在规模小,产权关不清晰的问题,该县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导致市场化运作不足。表2.32021年S县文化扶贫志愿者情况统计表地区志愿者服务队个数(个)志愿者服务队人数(人)延安市3643688黄龙县51527宜川县35323黄陵县53426洛川县25254富县21208甘泉县29313吴起县33356志丹县26288安塞县28307子长县25268延川县20217S县18201资料来源:根据对S县的调研资料整理所得。2.1.4文化扶贫资源系统配置低文化扶贫人力资源系统配置上看,S县还存在专业人才不足以及文化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方面,S县专职人员数量少,且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021年,S县文化扶贫人员总数149人,专业技术人才51人,占比才32.2%。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主要由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实施,但这些人员文化素质不足,还有数量不少的兼职人员,这些人员在上岗之前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其工作技能水平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对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S县专业文化人才较为匮乏,非遗传承人数量严重不足,群众文化活动也仅限于群众歌舞表演活动等,表演内容和形式受限,无法满足现代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多样性需求,削弱了贫困主体参与文化扶贫的热情。另一方面,S县文化扶贫资金不足。2021年S县文化扶贫资金1102.21万元,总支出1105.08万元,在扶贫项目上所投入的资金较少,并且大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例如,乡村文化站等,没有资金深入挖掘当地的优秀人才以及文化资源,此外,基层文化工作者没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群众文化活动过于单一,并且存在严重的文化资源浪费现象,大大影响了文化对于脱贫工作的积极作用。表2.42021年S县文化扶贫人员情况统计表地区总数(人)专职人员(人)在编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延安市438308390205延川县42274016S县34203513资料来源:根据对S县的调研资料整理所得。2.2.S县文化扶贫成果巩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S县文化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2.2.1文化扶贫理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S县在扶贫方面,重经济扶贫,轻文化扶贫,存在功利主义偏向,导致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关系不均衡,没有加强对贫困主体可行能力的塑造,导致这些贫困主体依然受到贫困文化的不良影响,在脱贫方面缺乏积极主动性。在受“度、靠、要”消极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这些贫困主体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扶贫活动,现有的扶贫活动都是当地政府为了政绩做出的成果,而没有考虑到扶贫主体的需求没有与其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这些主体丧失了脱贫的积极性。该县的政府将扶贫工作中的各种资源,集中在迎检点上进行投入,针对个别村落进行重点扶持,这其中多数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