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经济体制僵化,坚持“两个凡是”,左倾错误继续。党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徘徊不前。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4)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全会的指导思想。2.召开: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召开3.主要内容(1)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健全民主法治,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4.历史意义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第三次巨变。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引申关联】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八七
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秋收起义失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遵义
会议1935年遵义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内容: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走上新的历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促进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1)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民主法制的重新构建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表现:为受到迫害的各级人士平反;认真落实政党、民族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该决议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3.修订宪法1982年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二、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人民公社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民生活贫苦;人民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1)试点: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实施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9月,四川广汉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匾,换上“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拉开了我国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改革。2)推广:①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对农村做法肯定并推广;②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达9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3)主要内容:涉及经济体制上、管理体制上、流通体制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核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包括取消人民公社、大力发展乡镇产业、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等。4)意义: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②推动了推动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合作化(1953—1956):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人民公社化(1958):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全面展开: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经验,发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全面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二)对外开放1.根本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2.历程: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2)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3)1985年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开放区4)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5)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6)内地开放★【想一想】为什么经济特区建立在沿海地区?◆靠近国际市场;◆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交通便利;◆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格局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开放的格局;3.对外开放影响:(1)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2)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3)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4)到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1.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3.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4.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一系列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6.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7.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8.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知识点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3.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5.进一步完善: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理论建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理论解决问题地位意义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为指导思想(2018年写入宪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1.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1)20世纪80、90年代①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②1990年,“七五”计划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2)21世纪初期①2000年,“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②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战胜非典疫情,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2.科技领域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1)20世纪80、90年代,国家在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巨型计算机——“银河–I”,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秦山核电站。2)20世纪末,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神威”计算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3)21世纪初期,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885年,中法战争后设台湾省;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收回台湾。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两岸再度分离。*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强行进入澳门。1887年,《中葡北京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1900年,强租澳门99年。*台湾问题——中国内政问题;*香港、澳门问题——主权问题1.提出背景和条件1)背景: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条件:国内因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策略。②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国际因素:①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②1979年中美建交,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可能。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3.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4.实践(1)香港回归;1982年,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启会谈;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澳门回归:1986年6月,中葡在北京就澳门问题举行首轮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3)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际: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前提条件——国力强大;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构想;群众基础——渴望回归;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香港、澳门的繁荣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绩。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1987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1992、11,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1993、4,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2005、3,《反分裂国家法》,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2005、4,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2008年,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2015年,习马会……★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外国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且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则完全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日本极右势力的干涉。台独势力: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多次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坚持“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更成为影响祖国统一的一个极大的变数。★——和平统一、一国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2
-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商业伦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R语言与数据可视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斜视弱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青海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潍坊理工学院《经济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数字信号处理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平顶山学院《安全类专业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医药膳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 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培训【共54张课件】
- 空心杯电机基础知识
- DL-T+5839-2021土石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
- 历年交管12123驾照学法减分复习题库带答案下载
-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 2024-2034年中国注射用赖氨匹林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供应链可持续采购实践
- 菌菇智慧方舱栽培及食用菌菌包中心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生物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 园林垃圾处理政策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