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实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实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实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实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堂实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青铜器是现藏于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馆的酒器何尊,它是西周早期的产物,也是我国国宝级文物,那么它能成为国宝,与它内壁的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铭文在右图,这两个字不知道同学们认不认识,这两个字实际上是金文的“中国”,这也是“中国”这个词语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所以它弥足珍贵。我们脚下这块叫“中国”的土地上,在数百万年前曾经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文化类型,在这数百年的演进过程中它们共同熔铸为中华文明,随之又进一步迈入国家的门槛,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来一起揭秘。首先我们要想的是猿是怎么成为早期人类,并不断演进,进化出文明的呢。恩格斯认为是早期的猿在适应恶劣环境的过程中逐渐解放了他们的双手,学会制造使用工具,学会了劳动,是劳动促使他们从猿变成人,那么人经历最早的一个阶段是石器时代,它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分别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劳动,这张图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经过人们加工过的石头,我们称之为打制石器,两块石头打,让它变得锋利,第二张图很简单,是人们使用火,烧烤食物,这幅图是人们群居,在采集狩猎;到新石器时代,这个我们一眼能看出来这是人工的产物,我们叫打磨结合的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这是陶器,人们不光会使用火,而且还能制造陶器,上面绘画的图案我们也很熟悉,这是猪,它不是平白无故画上去的,一定是他们日常生活比较常见的,说明猪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他们饲养的家畜,这张图片上显而易见他们在刀耕火种,是一种原始农业。那么在旧石器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当他们进入到可以原始农耕的时候,进入了定居生活,文化也就随之产生。下面我们进行几个文化探究主题,其一是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幅图片,左边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让我们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做地图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一些特定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先读图例,看它标的是什么,然后再寻找它的典型特征,从数量多少,分布范围广泛或狭小等角度进行思考,它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地理学科的一些常用语,那么首先我们看左图,它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中国几乎大多数省份都能看到遗迹,说明它的分布比较广泛,方位上讲东西南北都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部分是最密集的,所以说主要分布在江河流域,有水源的地方。新时期时代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总体来看,变化是有的,这个地方分布更加的密集,对不对,比起这个地方而言,标字更密集,这个地方叫什么呢,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向这个地方聚集,同时别的地方也有,似乎分布范围更广,也是分布广泛,用我们教材给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由满天星斗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这个满天星斗就是指的我们中华文化的发源不是某一支诞生的,整个大地上到处都有文化遗存,但是有那么一支中原文化特别强大,文化辐射力比较厉害,逐渐以它为尊,引领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这就叫多元一体、中原核心,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是单向发源的过程,认为它发源自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之后继而代之的龙山文化,与它有继承关系,不过我们的神话传说时代,三皇五帝,他们实际上都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我们一直认为黄河是中华文脉,但是上个世纪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它的出现打破这样的说法,因为河姆渡的文化不比黄河流域的文化弱,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这是仰韶传过去的文化,它应该是自己发展起来的文化,有当地的特色,随后,像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像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它们相继被发现,更加证实是中华文化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但就是我们黄河流域的这些文化格外的先进,它们对外进行广泛的文化辐射,它们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强大自身,所以我们说中原为核心,苏秉琦教授著名的考古学家,他提出一个考古学说,中国有六大文化板块,其中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就是中原文化区,也称黄河流域文化区,东边以大汶口为代表,叫海岱文化区,而这块湖北及其附近的楚文化,巴蜀文化区,还有南方的江西以南一直到广东的南方的文化区,以及北边甘肃内蒙辽西,相当于长城及其以北的北方红山文化区,分成六个板块,这里给大家推荐苏秉琦教授的一本《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一次证实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第二个探究性的学习主题叫做文明曙光的故事,那么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之为文明呢。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定义,但总有一些共性,当今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出现这些东西标志着文明的诞生,物质上出现农耕文明,也出现了城市,并且城市应该要伴随着城墙,用来御敌,在政治方面出现了阶级,出现制度,国家,特别是有王的存在,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精神层面出现文字、艺术、礼仪等等,这些标志。我们如何证明我们的中华文化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考古发掘,从这些图片当中,新石器时代末期,哪些体现了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遗址祭坛,祭坛意味着祭祀,宗教,有神权崇拜,这符合我们刚刚说的文明曙光的特征,再看这里,城墙,说明这个地方是城市,也符合,它还有内城外城,宫殿,这里还有宫殿,这里还有仓储区,说明它应该是农耕文明,储存粮食。从两个墓葬我们能看出,左边这个墓地仅能容纳他的身躯,而右边这个墓室非常庞大,里面有无数陪葬品,说明他们有阶级,有贫富分化,而这精美的玉器,玉器是干嘛的呢,是礼,一种礼器,也就是说出现了礼仪,设计的美观大方,也是审美的象征,说明出现了艺术。我们的中华文明确实达到了文明的程度,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已经达到。那么发展到文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按照我们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的话,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你想旧石器时代特别是人类刚诞生的时期,它可能产生宗教吗,可能产生艺术礼仪吗,在当时饭都吃不饱,当时大家最大的任务都是抵御猛兽袭击,是吃饱饭活下去,很难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产生艺术礼仪,所以是生产力发展促使文明诞生。探究主题三,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我们先看第一段材料,恩格斯的这句话,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在告诉我们国家形成的标志是阶级,我们在政治课本里面也曾经学过,国家是什么,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奴役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那么阶级为什么会存在,难道人生下来就有阶级,原始社会大家都有阶级吗,那么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私有制,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为什么会产生贫富分化呢,还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这是根本原因,只有生产力提高了,才会有剩余产品,大家不再是共同觅食,然后平分,而是有能力多生产,生产得多的人,有能力的人自然会成为领袖,占有更多剩余产品,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自然也产生了,自然会形成上等阶级想保持地位财富,国家就诞生了,因为这些人需要管理控制下等阶级。而《礼记》是儒家的传统文献,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这个材料能体现社会什么变化,以前大道之行,现在大道既隐,以前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也就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由传贤,也就是禅让到传子,也就是世袭,并不是人心变邪恶,而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必然。下面我们看探究主题四“中国”观的扩大与疆域的治理,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阅读这段材料,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还是那个何尊的铭文,它当时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吗?当时的中国是指哪里?“中国”区域与中华文明有什么联系?我们一点一点地看,显然不是一个意思,那么究竟指哪里呢,从小的介绍里可以看出周成王是在洛邑营建成周,说明的中国应该是洛阳这一代,对不对。那么“中国”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这个字,“中”,是不是像一个人站在地上,插着一个旗,就是说我站立的地方,居中的方位,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同时在文化民族性上,中国也可以代指中国人,与周边民族,四夷相对,华夷之辩,通过这个材料,我们能够看出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文化,其实是一种共存而不排他的,是努力将周边文化吸纳进自身,从而扩展自己文化的,一种放射性的文化,所以说我们的“中国”观,天下观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扩展的,只要你认同我们的文化,你就是“中国”,就属于在天下的管辖范畴之内,所以这就是中国和中华文明的联系,它发源地确实是中原,但随着时代发展,它变成多民族融合的文明,华夷之辩不再那么明显,蛮狄也可以认同中华文化,我们称之为文化认同。下面我们再看这样几张图,随着“中国”观的扩大,成立的这几个早期国家,他们的统治范围也在不断扩张,首先我们来看商周的政治文化,他的势力达到哪些地方,我们看图就能得到答案,哪些省份哪些地区,那么他们属于什么样类型的国家,我们需要看右边这段文字材料,这是学术前沿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国家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邦国是以古城为中心的小国寡民的地方性国家,典型的代表是什么呢,尧舜禹他们那个时代,教材上说他们那个时代是龙山文化时代,后期,又称为万邦时代,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在周边文明当中是属于最先进那个,但同时他们只是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并没有疆域扩展的意思,没有吞并旁边的意思,只是小城市,像尧的都城,目前研究认为在山西临汾盆地,叫陶寺遗址,大致面积为25万平方米,非常的小,而方国则是邦国联盟体,是由较大的核心邦国联合周边邦或者通过武力征讨,使他们臣服或者半臣服,形成更广疆域国家,我们称之为广域王权国家,夏商周都属于方国定义,夏朝,课本上说,它掌握夏族所在区域,其他地方都是通过其他族间接控制,也就是说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不够密切。商朝疆域不断扩大,它又实行了哪些措施进行管理,商是内外服制,什么意思呢,这个地区叫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区域,在外围的地方叫外服,是他们控制的诸侯国。内外服制较此前对于邦国的控制力有了大大加强,这个圈再往外,受到商文化影响,也可能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但打不过商。到西周时期,则实行了我们熟知的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分封制无论在初中,还是在高中,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所以我们重点强调一下。这是分封制的定义,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关于诸侯权利和义务,大家在初中都学过,包括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有获得土地、人民,世袭统治,再分封。明显看出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使诸侯和中央之间关系更加的密切,商的内外服,一些臣服的邦他们仍然是自己统治,周朝往往派出血亲进行统治。我们的问题是观察分封制地图,说出对象和分封特点,首先对象的话,我们图中比较明显,大致有三种人,而分封特点上,我们这里有一句话,“周公兼制天下……”也就是说姬姓诸侯国占据主体,能够看出它的分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我们来看姬姓诸侯国,“武王、成王”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同姓诸侯国大部分分封在中原地区,黄河经过地区,也就是当时农业条件好,富庶地区,以及较偏远地区,起到一种武力镇守疆域的作用,叫战略要地。那么分封制在当时有怎样的意义呢,问到意义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应该答什么,把意义和影响进行区分。影响类要求我们辩证作答,意义类只回答积极影响,注意多角度分析,如对当时、对后世、对中国、对世界。首先分封制是作为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的措施而存在的,而且大部分封的是姻亲,所以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起“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让周王室子弟,他们确立起一套统治秩序,由“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关系,保证内部秩序稳定。此外他把原本处于中原地区的姬姓诸侯分封到边远地区,势必把文化带过去,让当地的人民产生对周文化这种先进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和对周文化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那么与分封制相配合的制度是宗法制和礼乐制,宗法制是这种家庭血缘纽带同国家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正妻生的大儿子,直接继承父亲财产,以及祖先的特权,也就是大宗,其他的儿子,次子,小宗就被分封出去,所以这是分封制推行的血缘依据。它有利于巩固王权和保障各级贵族的权力,用血缘的纽带防止内部纷争,体现早期国家特点,大家记一下,叫家国一体的色彩,就是管理国家和管理家庭有类似地方,这种色彩到秦汉时期也存在。还有礼乐制,礼乐制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比如我们图片呈现的鼎簋制,也就是餐具使用的规定,从周天子到士他们的餐具是不一样的,由此显示等级不同,天子就是九鼎八簋制。礼乐制的目的就是让人在礼和乐中潜移默化地去接受西周分封制,宗法制,森严的等级秩序,你在自己的等级上有所享受,各安其位,不争不抢,保障内部和谐。那么从夏到商到周都发生了革命,改朝换代,比如汤武革命,牧野之战等等,他们打出的旗号几乎都是替天行道,前一个政权暴虐,我们替老百姓消灭他,管理天下,这也是疆域治理的重要方面。我们来看这个材料,《尚书》记载的先秦文献,从中我们能看出统治者对民的重视,这样一个思想就是夏商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这是教材7页问题探究的答案。这种思想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呢,一方面统治者爱民,对民本思想的诞生有重要的影响,后世孔子孟子提出“仁”“仁政”,这是一种民本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不再以神作为唯一标榜的对象,像商朝,神权色彩特别重,商王经常用甲骨占卜,事事都要问神,但是周不一样,他更注重这个政权对老百姓好不好,于是统治者从重神观念转变为重人观念。探源中华文明,寻根华夏先祖,我们本节课通过四个探究问题,讲授本课,这是本课的一个小结,中华文明的起源从远古时期的传说到二十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经过漫长的演化,远古的文化仪器和文化要素如满天星斗般广泛存在于中国辽阔的空间范围内,并且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