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白话译文(每日读版)_第1页
《书谱》白话译文(每日读版)_第2页
《书谱》白话译文(每日读版)_第3页
《书谱》白话译文(每日读版)_第4页
《书谱》白话译文(每日读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日学《书谱》每日学书谱第一日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ao2)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每日学书谱第二日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li2)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成就卓著的书法大家,可称得上古今独绝。但是今人比不上古人,古人风尚质朴,而今人格调妍媚。”因为时代的发展,盛兴质朴,由于时俗变化,催生妍媚。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所谓“外在的风采和内在的品行,两者和谐统一互相映照,那才是理想的君子”。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殿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每日学书谱第三日原文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今译]评论者又说:“王献之同王羲之的差距,就象王羲之同钟繇、张芝的差距一样。”持这种意见的人自以为评价得很准确,却不是真正的了解这两种差距之间的始末原由。况且,元常(钟繇)擅长隶书,伯英(张芝)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比草书他又能写真书,比真书他又多一样草书,虽然从专业和精通方面看有一点小不足,而在他涉足的许多方面都很出色。总的来讲,他们之间各有长短。每日学书谱第四日原文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今译]谢安平时就善于写尺牍书,而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写了一幅最好的书法作品送给谢安,并要谢安务必保存起来,谢安却题完字以后还给了他,令王献之深为不满。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比你父亲的如何?”王献之回答说“当然胜过他”。谢安说:“众人的说法却不是这样”。王献之又回答说:“那些人懂得什么”。王献之这么说虽然是为了反驳谢安的说法,但自称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而且,要立身扬名首先得尊敬父母,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尊贵和显达。当年曾参路过一个名为胜母的地方,因为这个名字有悖孝道而不肯进去。每日学书谱第五日原文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今译]王献之的字,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虽然基本上掌握了书法规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何况他还假托神仙,说自己的书法是神仙所授,不愿推崇家传的典范。像他说的那样就能学有所成,谁还愿意付出多年的辛苦去学习呢?后来,王羲之去往京城,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字。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擦掉,再照着原来的样子写上,自以为写得很象。王羲之从京城回来,见了这些字叹道:“我走的时候真是大醉了,怎么写成这个样子”。这时,王献之才感到很惭愧。通过以上这些可以知道,王羲之与钟张的差距,是指专精与多能的差别;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差距,很明显是档次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每日学书谱第六日原文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yi4)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今译]从十五岁起,我钟情学习书法,品味钟繇和张芝的神采,汲取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并在专精上很下功夫,已经二十余年了。虽然我没能达到入木三分的功力,但从未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看到书法中悬针垂露的异态,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骇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绝岸颓峰的气势,临危据槁的情形;有的浓重得象崩云,有的轻细得象蝉翼;行笔如泉水喷注;顿笔似泰山安然;纤纤细细的,恰似新月出现在天涯;疏疏落落的,有如群星分布在银河;简直是天地造化之工,完全不是人为刻意编排的结果!每日学《书谱》第七日原文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miao3);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译文的确称得上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心手之间和谐通畅;笔不作虚动,动必有据。一画之中,令笔锋起伏变化;一点之内,使毫芒顿折回旋。须知,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如果不去专心观察字帖,抓紧埋头苦练,只是空论班超写的如何,对比项羽自己居然不差。信笔为题,聚墨成形,心里不懂得临摹的方法,手中不明白运笔的方法,还妄想写得十分美妙,岂不是极为荒谬的吗!每日学《书谱》第八日原文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詎(ju4)若功宣礼乐,妙拟神仙,犹埏(shan1)埴(zhi2)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今译]然而,道德高尚的人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抓住根本,逐步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杨雄说过:诗赋是很一般的技能,大丈夫不愿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何况是整天把心思沉溺在如何用笔,把精力沦陷在如何书写这件事情上呢!专心下棋,还可获得坐隐的美名;爱好钓鱼,又能体会到行藏的乐趣。如若演奏乐曲,既要有乐工的技巧还要有乐谱的高雅,美妙的程度才能出神入化如临仙境;又象制造陶器,要想不断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就必须在制作工艺和炉窑烧制上加以改进。每日学《书谱》第九日原文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ze2)。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今译]喜好崇尚奇异的人,可以欣赏字体形态的多种变化;追求探索精妙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变化的奥妙;著书立说的人,往往择取了前人的糟粕,而精于鉴赏的人,才能真正吸取精华。经义与名理原本就可以融合于一体,贤德和通达也确实可以兼善。既能存取精华,又可寄寓鉴赏的情致,难道毫无意义吗?每日学《书谱》第十日原文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今译]东晋的文人,互相熏陶影响。至于王、谢大族,郄、庾流派,其书法水平没有尽达神奇的地步,可也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采。然而距离晋代越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了。后代人听到书论,明知有疑也盲目称颂,即使得到一些皮毛亦去实践效行;由于古今隔绝,反正难作质询;某些人虽有所领悟,又往往守口忌谈,致使学书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见他人成功取美,却不明白收效的原因。每日学《书谱》第十一日原文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今译]有的人在结构分布上费时多年,但离规则法度还是很远,学楷书没有感悟,练草书也很迷惑。有的人即便是初步能理解草书,粗略地懂一些隶书法则,却又好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背离法规。哪里知道心手相通,就像同一源泉而形成各脉支流,转和用的技法,犹如同一棵树上分生出若干枝条一样呢?每日学《书谱》第十二日原文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今译]再加上应变急需,行书最适合;提写匾额或方幅用于比较庄严的场合,楷书当首选。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失去严谨法度;写楷书不能兼具草意,根本称不上书法。楷书以点画作为字的形状特征,而使转则体现着书者的情趣和秉性;草书则用点画显露性情,利用使转构成形体。草书违反使转笔法,便不能成写成字样,楷书缺乏笔画功夫,还可以记述成文。每日学《书谱》第十三日原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今译]各种字体回环交错的形式不同,大体上还是互相关连的。所以就要兼顾通晓大篆、小篆,俯察贯通八分书体,包罗概括谋篇与章法,涵容并蓄飞白,如果对它们丝毫不加了解,那就象北胡和南越的风俗迥然不同了呀。至于钟繇之所以能够成为“隶书奇人”,张芝之所以能够成为“草书圣人”,这都是专精一体的结果。张芝的字不是真书,而点画却在书中经常出现。钟繇的字不是草书,而使转却在书中到处可见。每日学《书谱》第十四日原文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今译]自此以后,不能兼善楷、草二体的,就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就不能算作真正的专精了。虽然篆书、楷书、今草、章草的技法和用处多种多样,若使其更加完美,就要各适所宜:篆书提倡委婉而又通达,隶书适宜精练而又严密,草书贵在流利而又舒畅,章草务求简约而又便捷。每日学《书谱》第十五日原文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今译]然后加之以风采神韵,温通以妍美光润,鼓之以瘦硬挺劲,糅合以闲淡典雅,因此可以表达书家的情性,抒发书家的喜怒哀乐。检验用笔浓淡轻重的不同法度,千年以来依旧不变,体会老年与壮年书法意境的差别,恰似一生如片刻般短暂,唉!不深入研究书法这门学问,是不可能知道其中奥妙的。每日学《书谱》第十六日原文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今译]又一时作书,也有条件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适合的时候则流利妍媚,不适合的时候则零乱粗糙。合与不合,概括起来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怡悦自在悠闲,是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时令温和气候湿润,是三合。纸佳墨优利于发挥,是四合。突发灵感欲尽其兴,是五合。每日学《书谱》第十七日原文心遽(ju4)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今译]心神不安事务缠身,是一不合。违背心意委屈情势,是二不合。风干气燥烈日炎炎,是三不合。纸次墨劣两不称手,是四不合。情呆志怠身疲手懒,是五不合。合与不合之间,还存在优劣的差别:得到好的时令不如得到好的器具,得到好的器具又不如得到好的精神状态;如果五种不合的情况同时赶在一起,则思想僵化手无所措;如果五种合的情况同时交会到一块,则思维敏捷手笔爽畅。手笔爽畅则无不适,手笔迷蒙则无所从。每日学《书谱》第十八日原文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kui2)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今译]精通书法的人,往往是领会意旨而忽视言辞,很少讲授笔法要领;企求学书者又每每慕名前来询其奥妙,即便有所阐述也是疏陋的。只是空费精力,难中要旨。我不居守个人平庸昧见,将自己所知的全部呈现,望能弘扬过去的风范法度,启发将来有才识的学者,除去繁冗杂滥,使人见到我的论述即可心领神会了。每日学《书谱》第十九日原文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今译]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笔阵图》七行字,其中画有执笔的三种手式,图画的样子怪异不通,字体模糊错误。近来流传南北到处可见,据说可能是王羲之的作品。虽然不知是真是假,尚且可以作为儿童初学书法的启蒙教材。既然是大家都有的,不值得编录。每日学《书谱》第二十日原文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jian1)缃(xiang1)。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今译]至于各家有权威的评论,多数涉及浮华,无非是从外表上描述它的形状,而不深入探究它的内在道理,对于我今天的撰述,也没什么之值得择取的。至于师宜官的名望很高,却图彰史册;邯郸淳也曾盛极一时堪称典范,不过是在书卷上空有其名。到了崔瑗、杜度以后,萧子云、羊欣以前这段时间,更是年代久远,名家繁多。每日学《书谱》第二十一日原文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蠹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luo1)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译文有的盛名远播,经久不衰,人虽不在世,仍倍受推崇;有的依附权势,抬高身价,人死以后就声望衰亡。。再加上糜烂虫蠹毁坏失传,幸存的早被搜购秘藏,偶然间欣逢鉴赏的机会,也只是一览而过,而且好坏混杂,几乎很难有条不紊地鉴别。那些在当代名望高的,他们的遗迹还在,无须褒贬,自然可分出个高低。每日学《书谱》第二十二日原文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今译]况且,六种文字的起源,从轩辕时期开始,到了赢政时期又有了八种书体的兴盛。那都是历代统治者定下来的,在历史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今时和古时不同,妍媚和质朴有了极大差别。这些既然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也应该省略掉。每日学《书谱》第二十三日原文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今译]还有依据龙、蛇、云、露,龟、鹤、花、草等物体的形状创造出来的字体,这些只是简单的描摹物象的形态,或者图写当时祥瑞,画得虽然巧妙,但缺少书法的技巧,且又不同于书法规范,所以也就不作详细的论述了。每日学《书谱》第二十四日原文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今译]世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辞鄙陋,论理粗疏,立意乖戾,言词拙劣,详细研究它的主要目的,绝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德高望重,才华横溢,格调清,词句雅,声誉并未泯灭,书法真迹仍然存在,可以看到他每致一篇书信,陈述一件事情,即便是在很仓促的时候,也具有古人的认真态度;怎么会在教导子嗣这样的大事上,章法和规则如此亏失,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每日学《书谱》第二十五日原文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今译]又说与张伯英同学,这就更加彰显了它的虚假和荒诞。若指汉末的张伯英,时代全不相接;若是与晋朝人同名同姓,为什么史传中找不到他!它既不是训范也不是经典,还是放弃收录为好。每日学《书谱》第二十六日原文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今译]关于心里所理解的,难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叙说的,又不易用笔墨写到纸上。只能粗略地书其形状,陈述大致纲要。希望能够斟酌出其中的微妙,求得领悟美好的境界。至于未能详尽之处,只好有待将来补充了。每日学《书谱》第二十七日原文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今译]今天撰述执、使、转、用方法的原由,以消除一些迷惑。执说的是深浅长短之类笔画的确立,使说的是纵横牵掣之类笔画的设置,转说的是钩环盘纡之类笔画的处理,用说的是点画向背之类笔画的运用。每日学《书谱》第二十八日原文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今译]将以上数法,加以归纳,编列众家之长,综合群贤精妙,提出前人先贤还没有论述过的,启发后学者掌握正确的书法规范,探究其根源,分析其流派。力求做到文字通俗道理简单,条理分明便于理解,阅后即可明晓,下笔写来就能得心应手。至于那些诡辩之词,奇异之说,不是我要陈述的。每日学《书谱》第二十九日原文然今之所陈,务裨(bi4)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今译]然而,今天我所要陈述的,务必要有益于学习书法的人。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历代为大多数人称赞和学习,确实可以立为宗师,当作自己的志向。这不仅是因为他能够会通古今,还在于他能够把感情和笔调结合在一起。因此使摹拓的人一天比一天广泛,研习的人一年比一年增加。每日学《书谱》第三十日原文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zhen1)》、《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今译]在他前后的历代名家书迹,大多散落遗失,却只有他的流传下来,这不就是明证吗?试谈其中的原由,简略地陈述几点:仅像《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书帖,都为世俗所传,是楷书和行书极为优秀的范本。每日学《书谱》第三十一日原文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yì]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今译]写《乐毅》的时候则情绪比较忧郁;书《画赞》的时候思绪则瑰丽奇妙;《黄庭经》则心旷神怡虚无缥缈;《太史箴》则感念于世情的曲折;到了《兰亭》作序之时,则思绪奔放,神情飘逸,立誓不复出做官,则又心情沉重,神志惨淡。每日学《书谱》第三十二日原文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chǎn)喛(huǎn)之奏;驰神睢(sui1)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今译]正所谓涉及欢乐时笑声溢于言表,倾诉哀伤时叹息发自胸臆。岂非志在流波之时,始能奏起和缓的乐章;神情驰骋之际,才会思索华翰的词藻。虽然眼见即可悟出道理,内心迷乱难免议论有误。每日学《书谱》第三十三日原文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今译]无不勉强命名为某种书体。一起学习这些区分。哪里懂得情感激发言语表达,采用《诗经》《楚辞》的抒情意旨;阳光明媚时会觉得心怀舒畅,阴云惨暗时就感到情绪郁闷。这些都是缘于大自然的时序变化。那种违心作法,既背离书家的意愿,也与实情不相符合。从书法原本来说,哪有什么“体”呢!每日学《书谱》第三十四日原文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今译]书法怎么运笔,创造什么效果,虽然在于自己掌握,规模的安排,的确归属眼前,有的时候相差一点点,效果就会大相径庭,只有知道这里面的奥妙,才可能把两者处理好。用心能精益求精,挥运可熟门熟路。每日学《书谱》第三十五日原文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今译]倘若运笔达到精熟程度,规矩了然胸中,自然可以纵横自如,事先构思想到的,笔下就能一一表现,笔墨潇洒跳荡,点线飘逸,神采飞扬,就好像桑弘羊的心计,他什么事情都能够预先想像得到;又像庖丁的眼睛,他眼前没有全牛。每日学《书谱》第三十六日原文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今译]曾有爱好书法者,向我求学,我便简略地举出书法的要点,教授给他们,无不心领神会,运笔自如,忘其言而得其旨意,即使还不能完全领略众家之法,也一定可以达到他所要追求的目标了。每日学《书谱》第三十七日原文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今译]说到深入思考,领悟基本法则,年轻的不如年长的;要是从头开始,学好一般规矩,则长老的不如年少的。研究探索,年纪越大越能得其精妙;而临习苦学,年纪越轻越有条件进取。刻苦坚持的过程中,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个阶段终了,就会有一个明显的飞跃。刚开始学习结构布局时,只求平稳方正;已经掌握了平稳方正后,务必要在险绝上下功夫;掌握了险绝的技巧以后,再回归到平正上来。每日学《书谱》第三十八日原文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今译]最初阶段可说是不太理想,中间则过头了,最后才融会贯通。融会贯通的时候,书写者与书法都老到了。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七十顺从心之所欲”。所以要通晓平正与险绝的情态,感悟随机应变的道理,也就是先谋划而后行动,这种行动才不至于不合时宜;时机合适再发言,发言一定符合情理。每日学《书谱》第三十九日原文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móu],亦乃神情悬隔者也。[今译]就拿王羲之的书法来说,多数妙品都是晚年所作,因为此时的他思虑通审,心志恬淡平和,不激不厉,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也就自然深远。自王献之以后的书法家,无不才力不足而竭力为之,为了标举自己而自名为体,不仅技法工用欠缺,而且神采情趣也迥然不同。每日学《书谱》第四十日原文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jin1)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今译]有的人轻视自己的作品,有的人却喜欢夸耀自己的书法,喜欢夸耀自己的人,将由于缺少不断进取的精神境界,而自绝于进取之路;轻视自己书法的人,尚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境界,一定能够达到成功之路,确实是这样的啊,只有学了而未能做到的,没有不学就能成功的。观察一下眼前的事物,即可明白这个道理。每日学《书谱》第四十一日原文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chánie4],外曜(yao4)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今译]然而书法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所体现的性情也不一样,乍刚乍柔以合为一体,又会因动静的变化而忽然解体。有的恬淡雍容,内含筋骨;有的曲折交错,外露锋芒。观察务求精细,摹拟贵在相似。每日学《书谱》第四十二日原文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今译]何况摹拟得不似,观察得不精,分布还不周密,结构尚未规范;跃泉的姿态,不见其妍美,坐井观天夸夸其谈,已经听到了他的浮浅鄙陋。纵使他们企图贬低羲之、献之,诬蔑钟繇、张芝,又怎能掩盖当今人们的眼目,杜绝将来人们的评论呢!赏习书法的人,尤其应该谨慎。每日学《书谱》第四十三日原文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jù]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今译]有些人不懂得行笔的淹留,便片面追求劲疾;或者挥运不能迅速,又故意效法迟重。要知道,劲速的笔势,是表现超迈飘逸的关键;迟留的笔势,则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能速而迟,行将达到荟萃众美的境界;专溺于留,终会失去流动畅快之妙。能速不速,叫作淹留,行笔迟钝再一味追求缓慢,岂能称得上赏心会意呢!如果行笔不是心境安闲与手法娴熟,那是难以做到迟速兼施、两相适宜的。

每日学《书谱》第四十四日原文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今译]假使众妙所归,务必存有骨气。骨气既然有了,再进一步使其遒劲圆润。也就是要象枝干那样高低疏密有致,凌霜雪而更加苍劲;花叶鲜茂,与云日相映生晖。每日学《书谱》第四十五日原文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今译]如果骨力偏多,遒丽很少,则象枯树杈架得很危险,巨大的石头挡在路上,虽然在妍媚方面有欠缺,而体质却是存在的。如果遒丽占了优势,骨气将处于劣势,譬如花从中凋落了花苞,白白地享受阳光而无光彩;兰沼里飘荡的浮萍,徒有青翠而没有依托。由此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每日学《书谱》第四十六日原文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hěn]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jiǎn]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今译]虽然学习取法的是同一家,但衍生出多种体貌,莫不随着本人个性与爱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来:性情耿直的人,书势劲挺平直而缺遒丽;性格刚强的人,笔锋倔强峻拔而乏圆润;矜持自敛的人,用笔过于拘束;浮滑放荡的人,常常背离规矩;个性温柔的人,毛病在于绵软;脾气急躁的人,下笔则粗率急迫;生性多疑的人,往往过分迟缓不流畅;迟缓笨拙的人,最终困顿迟钝;轻浮琐碎的人,多受抄写文书小吏的影响。这些都是性情偏执的人,由于追求片面而背离了规范。

每日学《书谱》第四十七日原文《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今译]《易经》上说:“观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时序的变化;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来教化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妙处,往往取法于人本身容貌的特征。假使笔法运用还不周密,其中奥秘之处也未掌握,就须经过反复实践,发掘积累经验,启动心灵意念,以指使手中之笔。每日学《书谱》第四十八日原文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今译]学书须懂得使点画能体现情趣,全面研究起笔收锋的原理,融合虫书、篆书的奇妙,凝聚草书、隶书的韵致。体会到用五材来制作器物,塑造的形体就当然各有不同;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来感受也就兴会无穷。若把数种笔画摆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多不相同;好几个点排列一块,体态也应各有区别。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准则。每日学《书谱》第四十九日原文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lìn]筌[quán]蹄。[今译]笔画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结体彼此和谐又不完全一致;留笔不感到迟缓,迅笔不流于滑速;燥笔中间有湿润,浓墨中使出枯涩;不依尺规衡量能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准则而致曲直合宜;使锋忽露而忽藏,运毫若行又若止,极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这时候不照羲之、献之的书法写也不会有问题,和钟繇、张芝不一样也照样很精彩。就像绛树和青琴这两大美女,容貌尽管不同,却都非常美丽;随侯之珠与和氏璧这两件宝物,形质虽异,却都极为珍贵。大可不必去雕鹤画龙的时候为不像真实原物而感到羞愧;捞到了鱼捕到了兔,还要吝惜起捕获器具。每日学《书谱》第五十日原文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今译]据说家有像南威一样的美貌的女子,才可以议论美女的姿色;有了龙泉那样的利剑,然后才可以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