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方法1(部编)课件_第1页
刺灸方法1(部编)课件_第2页
刺灸方法1(部编)课件_第3页
刺灸方法1(部编)课件_第4页
刺灸方法1(部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灸方法北大人民医院针灸科刺法灸法的定义

1刺法一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是指采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灸法一是指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起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毫针的结构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如何选择患者的体位仰卧位一头面胸腹四肢侧卧位一身体侧面俯卧位一头项腰背臀部下肢后面上肢部分仰靠坐位一头面颈胸四肢部分俯伏坐位一头项背部侧伏坐位一头部一侧面颊耳后常用的进针法一.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针下端紧靠中指指腹,针尖距指端3分许,中指端抵住腧穴,拇食指下压,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常用的进针手法二.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提捏进针法4舒张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直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于腹部、四肢肌肉丰满部位斜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用于皮肉浅薄及内有中要脏器的部位平刺一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沿皮刺入.适于皮肉特别浅薄的部位针刺深浅的原则年龄一年老气血衰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宜深刺体质一形瘦体弱浅刺;形盛体强深刺部位一头面及胸背宜浅刺;四肢及臀腹宜深刺病情一阳、表证,新病宜浅刺;阴、里证,久病宜深刺时令一一般春夏宜浅;秋冬宜深何谓得气得气,是指针刺部位得到经气的感应,得气亦称针感。得气可从医者和患者两方面表现。医者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感到有酸麻胀重等感觉,甚至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若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感到无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无治疗常用的行针手法行针又称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方法1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2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搓法震颤法

提插一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捻转一顺时针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逆时针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徐疾一进针疾速出针缓慢为泻法,进针徐缓出针疾速为补法迎随一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呼吸一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法;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则为补法开阖一出针后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平补平泻一进针后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不轻不重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

留针一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行针施术,一般20分钟左右。特殊或顽固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出针一将针提到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的注意事项

1部位一孕妇、尿潴的小腹部、小儿的囟门、皮肤的感染、溃疡、斑痕、出血不宜针;眼区、项部、胸胁背部不宜直刺深刺

2体质一身体弱气血亏虚法不宜强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不宜针刺

3病情一深浅轻重新病久病不同针刺的方法不同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晕针的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原因一体质虚弱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大汗饥饿泄泻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针刺手法过重造成表现一面色苍白头晕汗出心慌胸闷脉象沉细四肢厥冷甚至昏迷二便失禁处理一立即停针,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给以温水或糖水即可恢复正常预防一做好思想工作选择适当体位手法宜轻疲劳饥饿大汗大出血不宜针一、灸法灸是用艾绒为原料,由艾叶加工而成。艾叶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功能。点燃后熏灼、温熨腧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二.常用的灸法及功能1灸法一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一雀啄灸、回旋灸、温和灸温针灸

2功能一灸法的主要作用是热效应,艾绒本身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灸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温补中气,回阳固脱;增强体质等作用。三、适应症寒凝血滞,经络痹阻: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外感风寒:表证中焦虚寒:呕吐、泄泻。脾肾阳虚: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萎、早泄。阳气虚脱: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内脏脱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外科疾患:疮疡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久不愈。四、注意事项

面部、关节、大血管处不宜用疤痕灸;孕妇下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神志不清或感觉迟钝者,慎重施灸,以免烧伤患者;应用疤痕灸时,要向患者说明情况,得到患者同意方可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医者不要离开治疗室,细心观察,避免烧伤患者。研究进展

针刺治病,基本上是整体性、双向性的调整作用,且对机体的多个器官组织及各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良性影响,通过建立生理稳态调节内环境,达到治病的目的.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展针灸的研究。在理论、经络腧穴的实质方面取得了大量成绩,证明了针灸治疗机理就在于调节经络的虚实以使之平横的观点是正确的。另外,对十四经循行病侯腧穴的三维研究都是国内比较先进的水平.

灸法具疏风解表,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升阳举陷和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等作用。此外还有防病保健,延年益寿之功。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灸法能提高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起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抗御疾病的双向调整作用。思考题1何谓得气?针刺得气的临床意义是什么?2晕针的临场表现、发生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和处理?3重点:掌握体位、进针法、针刺角度深度、有几种行针手法、补泻手法。耳针

EarAcupuncture1.历史悠久《黄帝内经》有耳朵诊断治疗疾病的记载

2.国外发展很快

3.八十年代我国曾风靡一时耳针是指用针或其它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特点是易学易懂、操作简便、经济有效、副作用少。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Anatomyofthesurfaceoftheauricle1.耳轮—耳廓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2.耳轮结节—耳轮后上方的一个不明显的小结节3.耳轮脚—耳轮深入耳腔内横行突起的部分

4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5.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上方的分叉下脚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三角形凹陷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Anatomyofthesurfaceoftheauricle7.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8.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部位9.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10.耳屏—耳廓前面的辧状突起又叫耳珠11.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12.屏间切迹—耳屏与耳屏之间的凹陷13.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14.耳垂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Distributionofauricularpoints耳廓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三、常用耳穴分布

commonpoints1.耳垂—头面部2.耳舟—上肢3.对耳轮—躯干4.对耳轮上下脚—下肢,臀,坐骨神经5.耳轮脚—消化道环绕6.三角窝—盆腔7.耳甲艇—腹腔8.耳甲腔—胸腔9.耳屏—耳.鼻.咽.10.对耳屏—枕.颞.额11.屏间切迹—三焦.内分泌四、耳针的适应症

Indications耳针对一些常见疾病有较好疗效,特别是痛症和功能性疾患,如神经性头痛、胃痛、痛经、牙痛、咽喉肿痛、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失眠、便秘、膈肌痉挛等。对部分疑难病有一定疗效,如戒烟、戒毒、减肥等。五、选穴方法

Methodofprescription1.按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肩痛选肩穴2.按中医理论选穴:如耳鸣选肾穴(因肾开窍于耳),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和皮毛)3.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子宫穴,溃疡病选下脚端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失眠、癫狂选神门,目赤肿痛选耳尖穴5按穴位功能取穴:耳尖退热、神门镇静止痛六操作方法

Methodofmanipulation1.耳穴探测:可用观察法、按压法和电阻测定法。探测顺序由上至下、由里至外。观察法:观察病变相应区域有无变形、变色、丘疹、脱屑、结节、充血等阳性反应。按压法:用止血钳或探针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均匀的按压,寻找敏感点电阻测定法:用耳穴探测器在耳廓上寻找良导点。2.消毒:用75%酒精消毒耳廓3.耳穴刺激方法:可用毫针刺、耳穴压豆、电针、揿针、穴位注射药物等。针刺每日或隔日一次,留针20分钟左右,10次一个疗程。耳穴压丸:可用王不留行、磁珠、菜籽等压迫耳穴,每次3-5穴,早晚各按压一次,每3天至一周换一次耳豆。七注意事项

Remarks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炎症或损伤部位禁针或耳穴压豆。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3.正常人耳廓不同部位的电阻也不一致,潮湿、干燥都对耳穴探测有影响,在分析时要结合临床检查和症状。八.常见病症取穴病症主穴配穴噁心吐胃食道脾交感神门肝胆腹泄脾大肠小肠三焦交感肾肺肝便秘大肠直肠便秘点脾肾三焦交感呃逆耳中食道胃神门肝皮质下交感糖尿病胰胆内分泌肝神门肾上腺交感肾胃三焦感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