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编)课件_第1页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编)课件_第2页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编)课件_第3页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编)课件_第4页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课程大纲绪论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分析与防治斜坡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岩溶塌陷分析与防治地面沉降分析与防治第一章绪论地质灾害概念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地质灾害属性及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灾害的基本涵义:

广义上的概念: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

联合国减灾组织(UnitedNationDisasterReductionOrganization,UNDRO)(1984)灾害的定义: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王思敬等,1992)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

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土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寒、干旱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人为灾害的含义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诱发地震、边坡失稳、地面沉降;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称为技术灾害,如中毒、酸雨、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或事件。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都是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类型,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和渐变影响等特点。由于地质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自然灾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无尽的伤痛,而今,人类活动随其规模与强度的不断增大,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干预着地球表层演化的自然过程,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二、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1、目前对地质灾害的灾种范围有多种不同认识(1)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都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水入侵、部分洪水灾害、海岸侵蚀、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升降、地方病、矿井突水溃沙、岩爆、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自燃、冻土冻融、水库淤积、水库及河湖塌岸、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冷浸田等。(2)仅限于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特殊土类灾害等十几种。2、按灾害的成因分类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地质灾害成因类型划分表

类型亚类灾害举例自然动力型内动力亚类地震、火山、地裂缝外动力亚类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荒漠化道路工程滑坡、崩塌、荒漠化、黄土湿陷水利水电工程泥石流、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面沉降、诱发地震人为动力型矿山工程地面塌陷、坑道突水、泥石流、诱发地震、煤与瓦斯突出城镇建设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变异农林牧活动水土流失、荒漠化、与地质因素有关洪涝灾害海岸港口工程海底滑坡、岸边侵蚀、海水入侵内外动力复合亚类泥石流、滑坡、崩塌自然与人为内动力、人为复合亚类岩爆、瓦斯爆炸、地裂缝、动力复合型地面沉降外动力、人为复合亚类泥石流、滑坡、崩塌、水土流失、荒漠化3、地质灾害分级地质灾害分级反映了地质灾害规模、活动频次及其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分级方案有:(1)灾变分级,(2)灾度分级和(3)风险分级。

灾变分级是对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规模和频次的等级划分;

灾度分级反映了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程序;

风险分级是在灾害活动概率分析基础上核算出来的期望损失的级别划分。(1)地质灾害灾变等级划分灾种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崩塌(危岩)体积(万m3)>100100~1010~1<1

滑坡体积(万m3)>10001000~100100~10<10

泥石流体积(万m3)>5050~2020~1<1岩溶塌陷影响范围(Km2)>2020~1010~1<1

地裂缝影响范围(Km2)>1010~55~1<1地面沉降沉降面积(Km2)>500500~100100~10<10

累计沉降量(m)>22~11~0.5<0.5海水入侵入侵范围(Km2)>500500~100100~10<10

膨胀土分布范围(Km2)>100100~1010~1<1(2)地质灾害灾度等级划分灾度等级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特大灾害>100>1000大灾害100~101000~100中灾害10~1100~10小灾害0<10(3)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高风险中度风险轻度风险微度风险年均死亡人数

>1010~100期望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年)

>100100~1010~1<1

三、地质灾害的属性与特征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社会经济属性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防御性

地质灾害主要是地壳内部能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引起的。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地壳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因此,地质灾害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人类在地质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重复、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就可以对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卸,从而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复杂多样。地质灾害的随机性还表现为人类对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还表现出周期性特征。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按灾害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地质灾害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两大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大都以个体或群体形态出现,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危害大的特征,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渐进性地质灾害指缓慢发生的,以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主要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煤田自燃等。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区域性地质灾害多以灾害点、灾害群的形式发生。就个别而言,这种现象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但从总体看,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区域地质构造条件所控制,受降雨、地震、地形等条件的制约,具有群发性和区域性。例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地震,受活动断裂构造控制,发震断裂——“龙门山断裂带”沿线城镇地震自身震害以及诱发的次生滑坡、崩塌等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和区域分布特征。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成因各不相同,大多数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多元性,往往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某些地质灾害具有原地复发性,如我国西部川藏公路沿线的古乡冰川泥石流,一年内曾发生泥石流70多次,为国内所罕见。四、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一)成灾背景条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近来,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

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46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总而言之,由于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和发育、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变化规律。今后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可能将不断增强。因此,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以及防治工作对于我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1949-1998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1949-1998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崩、滑、流灾害情况

1、分布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余处,小型灾害点100多万处。除上海等个别省市外,全国32个省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我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黔地区,尤其是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岭、黄土高原、燕山山地、辽东山地是灾害最严重地区。在地域上,可基本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

(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部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上述地区根据各省地质灾害区划统计面积达173.5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8.10%。除少数在中国东部外,大部分发生在长江、黄河的中上游水系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主要集中东经100—115。,北纬22—38间,并且显示出一定的区域特点和规律性。1)横断山、川黔滇山地滑坡、泥石流强发育区

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属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多高山峡谷,地形陡峻,高差达1500-25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属暴雨多发区。所以,在一些大型沟谷中,常发育由上下游崩塌-滑坡-泥石流连为一体的不稳定山体和谷底堆积区。其数量、规模及密度居全国之首。尤其是60年代以来,山区铁路、公路建设给天然状态下的滑坡、泥石流活动又增添了新的活力。2)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滑坡、泥石流强发育区

该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隅。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它是全球大陆河谷下切最深,地势高差最大的高山地带。河谷区湿热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达2500mm以上。山地海拔4600m以上为终年积雪的高山冰雪带,构造上恰好处于印度板块碰撞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范围,地壳新构造活动强烈。基岩裸露,岩石极端碎,地形复杂异常。历史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该区的自然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和强大的动力条件。3)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强发育区为长江与黄河两条水系分水岭及其各主要支流上游区,其中包括长江水系的汉江、嘉陵江、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3000m的中高山区。地质条件较复杂,新构造活动以断块式抬升为主,基岩裸露,山势陡峻,地面坡度平均为40.-50。,年平均降雨量1000-1200mm,且常有暴雨发生,日最大降雨量个别年份达300mm以上。特别是某些变质的千枚岩、片岩带、硬岩与软岩互层或软弱夹层结构发育的山体斜坡带稳定性较差,滑坡、崩塌多有发生。秦岭北半部由于分布有厚度不等的黄土或黄土状土,具湿陷性,在暴雨作用下极易形成泥石流。

1983年8月汉中,安康地区爆发一次区域性滑坡泥石流,死亡人数达10000以上,数十万人受灾;汉江上游仅湖北境类滑坡多达208;宝成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共889处,仅宝广段247km,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整治费用达3.85亿元,平均110.9万元/km,相当修建时造价的93.2%。4)黄河中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中强发育区该区大部分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黄土高原毗邻地区,属秦岭西段和祁连山区。伴随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起和秦岭地块的不断抬升,河谷侵蚀加剧,地形陡峻,山高谷深,当地侵蚀基准面与山原面高差达1000-1500m。尤其大面积黄土覆盖的第三纪红色地层分布区、沟壑纵横,坡陡谷深,气候干旱,雨量集中,时有暴雨发生。加之地壳活动性较强,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构成其发育的特殊地质环境。5)汾渭谷地边缘带及陕西黄土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中强发育区该区属渭北山地、吕梁山、秦岭北缘、中条山和太行山西南隅,地理上归于陕北黄土高原及其边缘地带。黄土滑坡分布广泛,面积约10万km2以上。由于黄土区坡高,地形陡峭,土体中节理裂隙发育,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期,斜坡稳定性显著降低,滑坡、崩塌活动极其频繁。

6)长江中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中强发育区该区主要包括长江干流,支流清江及岷江和嘉陵江下游等川、鄂山地。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强烈,多形成高山峡谷地貌。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育于长江干流和支流河谷区。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690km2的岸坡带,发育较大型滑坡、崩塌和斜坡变形体263处,据四川省统计,1981-1985年五年间,一次暴雨激发崩塌、滑坡达1000处以上的县有28个。7)太行山滑坡、泥石流弱发育区

太行山区,属新构造中等抬升、中国东部第二隆起带的主体,山势较高,地形坡度普遍大于30。,植被稀疏,基岩裸露,河流侵蚀作用相对为弱,有少量发育。8)其它山地滑坡、泥石流弱发育区该区包括辽东山地、燕山、沂蒙山、大别山、武夷山等低山、丘陵区。所以少有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但是在个别年份,局部地区出现。

中国陆地区滑坡、泥石流区域性分布略图滑坡预测分区图泥石流分区图2、成灾特点

1)数量多、影响范围和成灾规模较小,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体积约几千万m3,影响范围一般在1km2以下;泥石流影响范围不超过几十km2。单点危害者多,多者几个村镇,群发性危害十几个镇,较之洪涝、干旱、台风等小得多。从规模上看,以滑坡的变形方量为最大,泥石流次之,崩塌最小。一般滑坡的方量都在10000m3以上,大于100,000m3的占相当的比例,其中也不乏体积在数千万m3至数亿m3的巨型滑坡,最大的甚至达10亿m3(云南富源县老厂大格煤矿)。规模较大的泥石流一般在数十至数百万m3,大于1千万m3的泥石流较为少见;而崩塌绝大多数在百万m3以下。不同地区崩、滑、流的发育规模有较大差别,西部(西南、西北)地区的规模要远大于东部地区。2)一定条件下,与其它自然灾害同时连续发生,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如;强烈地震、暴雨诱发崩塌流灾害,多以暴雨型为主。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诱发大规模滑坡,造成2万人伤亡,毁坏大量房屋农场等。1976年7月23日,北京密云县东北部地区,暴雨促使23条沟谷泥石流;造成104人死亡,冲毁大量房屋农田。3)崩滑流多发生于大江大河两岸,交通线路、城镇矿山,水泥水电开发区大都呈带状线型展布。从灾害点分布密度上看,也是西部大于东部,西部不仅崩、滑、流多发区面积大,数量多,而且多发区内的崩、滑、流个体密度也大于东部,一般达30-100个/千km2,局部地区甚至达到1-2个/km2(甘肃白龙江流域),而东部地区多发区的密度一般在10-30个/千km2。4)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四个周期,峰值出现在:1957-1958;1971-1972;1981;1991-1992。原因:自然条件,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工程活动。从发生频度上看,还是西部大于东部、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几乎每年雨季都有大量的崩、滑、流出现,洪水灾年则形成大爆发。频度上的另一特点是南部大于北部。从时间上看,在1949年至1990年的42年中,各年重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成灾频次呈波状起伏的上升趋势

重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累计成灾频次年代变化曲线重大滑坡、崩塌灾害成灾频次年代变化图

重大泥石流灾害成灾频次年变化图重大泥石流灾害成灾频次年代变化图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在一年内随月份、季节也不断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以7月份为对称轴的正偏态变化规律重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成灾频次月变化曲线重大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人类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即在某种程度上,80年代灾害的急剧增多,可能是前期不合理人类活动的直接后效。我国几次大的建设。人为诱发重大滑坡、崩塌灾害成灾频次年变化图5)潜在危险性

今后一个时期,地球可能进入一个更复杂的变异阶段,地壳活动可能更活跃,气候出现强烈异常。社会经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大规模资源开发,工程活动加剧,西部大开发。3、影响崩、滑、流的频繁发生,摧毁了大量的城乡建筑设施、耕地、工厂矿山和交通干线。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近10余年来全国共发生损失巨大的崩、滑、流330处以上,平均每处损失数千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大子10万元的崩、滑、流超过7473处;直接经济损失在1-10万元的灾害点仅有记载的就达22817处;直接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灾害点更多,仅据云南、北京、辽宁、四川、甘肃五省市统计就达41万余处,估计全国将以百万计,其直接经济损失亦非常可观。全国有400多个市、县、区、镇,上万个村庄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个,频受泥石流侵扰的市、镇50余个,有些市、镇甚至受到3种灾害的共同侵扰。较为典型的有重庆市(市区内滑坡129处,崩塌58处)、攀枝花(市区内滑坡50余处)、兰州(市区内有泥石流沟55条,至少造成了322人死亡和数千万元经济损失)、东川(泥石流)、安宁河谷(泥石流)等。

摧毁的工厂和矿山也有相当数量,至1990年底,全国至少已有100余座大型工厂和55座大型矿山受到严重危害,如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区内有滑坡、崩塌270处,总方量750万m3,严重威胁了工厂的安全;由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崩、滑、流也非常普遍,反过来对人类工程设施构成严重的直接危害,如抚顺西露天矿自1927年以来已发生滑坡54次,最近4次发生在1987年4月18日~6月19日期间,引起毗邻的石油一厂出现重大险情,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采矿弃渣造成泥石流也非常普遍而且损失巨大,如四川盐井沟(死104人,1970年)、四川甘洛(死36人,1990年)、四川会理(死31人、伤29人,1990年)等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如宝成铁路从50年代末至今,己出现了5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两次大规模崩、滑、流爆发,不仅由于摧毁铁路、列车和运输中断给铁路部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仅1981年用于宝成线修复铁路的资金就达3亿元以上),而且由于停运给川陕两省乃致全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无法统计;1992年5~6月间宝成线桑树梁处又连续发生大规模滑塌,累计中断行车28天,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据统计,铁路沿线约有泥石流沟1368条,威胁着3000km长的铁路的安全,1949年以来,沿线共发生泥石流1200多次,平均每月用于铁路修复和改建和费用就高达7000万元。一般规模较大的崩、滑、流常造成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个别甚至达到数亿元。如1981年辽宁老帽山地区一次损失5亿元、1991年北京北山泥石流一次损失2.65亿元、1989年云南漫湾电站滑坡一次损失10亿元以上、1986年四川高县文汇后山沟泥石流一次损失1.3亿元、1988年四川宜宾大滩村滑坡一次损失2亿元等。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裂缝受灾严重城市及部分县、镇分布图

发展趋势的基本估计控制和影响崩、滑、流发育的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象水文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崩、滑、流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的变化(如工程扰动、植被破坏等)。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崩、滑、流灾害的发育强度及其危害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不断增强的趋势之中。

1949年以来,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的两次大规模砍伐,我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植被不断破坏,尤其是80年代以来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加之森林植被还没有根本性好转,所以崩、滑、流发育强度越来越大,如辽东地区的泥石流1949年前仅发生了一次,而60、70年代分别爆发了2次,特别是80年代爆发了6次,而且强度越来越大,死伤人数越来越多,经济损失越来越重。可以预计,由于森林、植被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而人类工程扰动则越来越强,减灾、防灾意识还很难在短期内提高,所以崩、滑、流的发育规模和危害还都将增大。东部地区在近期内(10—20年)由崩、滑、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将迅速增长,人员伤亡也会有一定增加,到中远期(20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减灾防灾意识增强和投入的增加,崩、滑、流及其危害将基本稳定并逐渐减少,而中西部地区在近期内(5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及东部,所以崩、滑、流及其危害将在目前水平上缓慢增加,之后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和国民经济密度的增加,由崩、滑、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有较大的增长。

1963年10月夜间发生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Vajont水库,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滑坡灾害。

该水库库容10亿立方米,坝高26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

水库蓄水造成水库岸坡地下水位的相应抬高,地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2.6亿立方米的石灰岩山体以20M/S以上的速度滑入水库。

最大涌浪

高度250M,越过坝顶高度达150M,库水迅猛泻向下游。洪水摧毁了下游数公里以内的5个村庄,2600人在梦中死亡。该水库也因滑坡填入而报废。典型案例长江新滩滑坡

1985年6月12日晨3时52分,新滩滑坡再次复活,体积达3000万立方米,一举摧毁新滩古镇,产生了震级Ms=1级的滑坡地震。滑坡入江体积达260万立方米,使长江过水断面(水位65米时)缩小了三分之一。滑坡滑速约每秒10米(最高每秒31米),造成长江涌浪初始高度达33~39米,最爬坡高度为49米。

滑坡发生前滑坡发生后1983年3月7日,甘肃东乡自治县洒勒山滑坡,死亡237人长江鸡扒子滑坡1982年7月18日,四川省云阳县城东1公里处发生滑坡,滑坡体积约1500万立方米。

库区移民新城镇坐落于滑体之上巴东移民新城——黄土坡滑坡重庆钢铁厂滑坡

2003年7月18日,湖北省秭归县千将坪滑坡,造成24人失踪,近千人居住的村庄被毁

2003年10月11日,陇海线吴庄滑坡,造成由西宁开往郑州的客运列车的机车及前部5节车厢脱轨,3名旅客受伤,致使陇海线上、下行列车中断行车约13个小时。湖北巴东县城区内滑坡万县滑坡群1980年6月3日晨5时35分,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发生崩塌,16秒钟内推毁

矿务局机关全部建筑物和坑口设施,致死284人,经济损失2500万元。2001年5月1日,重庆市武隆县山体崩滑,死亡79人

2003年7月11日被称为“美人谷”的四川省丹巴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致使51人死亡和失踪,71人被困,1230余人受灾;房屋倒塌8户88间,损坏55间;冲毁省道1000余米,机耕道38km,桥辆6座,掩埋汽车2辆;冲毁耕地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