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马克思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_第1页
2024年马克思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_第2页
2024年马克思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_第3页
2024年马克思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_第4页
2024年马克思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马克思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在企业的起源和性质、企业的规模和变迁以及企业内部委托权安排和剩余分配等基本观点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于两者的分析方法、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存在着差异,但在契约、交易和企业类别演化上,两者的观点又有共同性。

关键词:马克思企业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交易;契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24)06—0002—05

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都把对企业制度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也都有各自独立的企业理论。比较这两种企业理论,可以对企业的起源和性质、企业制度的变迁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经济学与以新古典为内核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内核和保护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新制度经济学的内核仍然是新古典的,其企业理论自然与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对企业起源、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等方面。

在企业起源的问题上,自科斯开创性地提出企业只是市场的替代这一观点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家一直沿着科斯开创的从交易角度来认识企业的起源,张五常、威廉姆森、阿尔钦、德姆塞茨、杨小凯、黄有光、哈特、詹森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企业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企业是一个有效率的契约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一个契约关系,企业的职能、效率与风险等问题均可通过对一组契约的研究而得到揭示。起源问题关涉的是企业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并没有真正解释清楚企业的起源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是建立在“企业和市场已经存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正如霍奇逊在批评威廉姆森的“市场先验地存在”这一观点时指出的那样,“新制度经济学回避了规则的起源问题,没有源初规则,也就没有博弈的展开,更没有博弈的结果。”

马克思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待企业起源问题的,他并未凭空设想出已经存在“两种替代”,而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系统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协作、分工与交换关系的发展考察企业的起源。“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资本同时雇佣人数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劳动力成为商品和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则成为企业产生的现实起点:“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通过对手工作坊到工场手工业的考察,马克思详述了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自由雇佣工人和最低限额单个资本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正是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和原始积累,造就了劳与资的雇佣关系,造就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企业。

在企业的性质问题上,两种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位。马克思经济学从生产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性质。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存在,首先是由于生产的需要,因为生产的进行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企业就是实现这一结合的一种组织。企业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能够利用社会分工和协作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而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配置资源的场所,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要素和商品、买者和卖者的交易。因此,企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但企业和市场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同时,马克思也注意到了企业的交易属性,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循环和流通费用的分析当中。但是,交易属性是生产的延伸,是服务于生产活动的。

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企业性质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科斯认为企业的性质是“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即企业是取代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组织,是选择市场还是选择企业方式,就取决于哪种方式更能节约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基本相同,他也认为企业本质是市场的替代物,但是这种替代是以内部交易来取代外部交易。张五常认为企业和市场都是一种契约,只是形式和机制不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团队生产。其他经济学家则基本上都把企业的本质看作是一种契约。与马克思强调企业的物质资料生产功能不同的是,新制度经济学主要考虑的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注重的是商品交易的功能。

对于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变动的原因,两种企业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企业运行的实际出发,动态地、历史地考察了企业规模问题。宏观层面上,企业规模的变化表现为企业制度的变迁,即企业由萌芽形态——简单协作,到简单形态——工场手工业,到典型形态——工厂制,再到高级形态——公司制。微观层面上,即企业在上述每一个发展阶段,其规模也是不断变化的,是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生产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和竞争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协作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时,就细致地考察了企业规模扩大的功效。他认为“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人数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马克思也分析了对于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果,“只有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生产的规模越是随着预付资本量一同扩大,生产的全部发条也就运作得越是有力”。

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并不统一。科斯认为,影响企业规模变动的唯一因素是交易费用,其他因素如技术因素,都通过影响交易费用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规模变动。如果企业组织交易的费用低于市场,那企业的规模就扩大,反之就缩小。在两种交易费用相等的点上企业取得最优规模。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企业规模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问题,涉及的是企业内部的契约和产权结构的安排。但总体而言,边际分析和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核心所在。科斯认为“企业规模的边界在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企业的边际管理费用或行政协调费用的这一点上”的观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仍是主导性的。这是一种静态的逻辑推演,缺乏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分析。

二、两种企业理论观点差异的成因分析

(一)分析方法不同

马克思采用的是历史一逻辑一实证的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基本逻辑方法。《资本论》绝不限于抽象的理论的演绎,而是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分析辩证地结合起来,提供了大量的极有价值的历史材料和统计材料,而这些历史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资本论》的整个逻辑结构之中的。”马克思根本论点

是生产力决定社会制度的选择。所以,他在论述企业的起源和成长时,是以不同形态的协作所对应的自然力水平为主线进行讨论的。马克思是将企业置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背景下的,所以,他并没有直接采用企业这个词眼,而是用单个资本代替企业。马克思着重论证资本主义总体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必然,企业仅仅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众多企业的有机结合体才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采用的是假设—演绎—实证的静态分析方法。他们研究市场经济中个体如何利用生产和交易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进行的仅仅是局部均衡分析。局限于对个体的分析,就必然会忽略历史逻辑的分析,即忽略了企业产生及发展的历程。新制度经济学家分析企业是从“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假设开始的,他们并没有说明和论证其假设条件是不是合理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们也用企业史为自己辩护。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就是一部研究现代西方企业史的巨著。他考察了从19世纪末开始产生的现代企业的历史,发现“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元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商企业只有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才首次在历史出现。”他们把“现代公司”的起源和发展等同于企业的起源和成长,否定了企业的前期发展历史。

(二)研究出发点不同

马克思主张从现实生产关系出发研究人,把人的本质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经济行为不完全由个人的意志支配,马克思经济分析中“现实的、历史的人”因“各自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总和’不同而具有现实性和差异性。”在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中,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马克思强调只有按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或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的原则来研究人,研究社会历史的运动,才能揭示社会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的人”出发,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企业进行详细而深入地研究,从而揭示了深藏在“自由平等”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们物质利益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以具有有限理性的“新经济人”、不确定性及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为研究的出发点。“新经济人”实际上还是停留在对人理解的“抽象”层面上,这样的人具有“普遍性、共性特征”。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把企业制度看作是“新经济人”理性选择的产物;抽象掉社会生产关系来分析企业的经济性质。他们把企业视为无数个体之间长期契约的集合;把企业存在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新经济人”假设下的交易费用的节约。同时,他们只是从企业表层关系上强调契约的平等、自由和个人的理性选择能力;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仅仅被视为实际结果和目标函数间的不一致。

(三)历史背景不同

马克思经济理论所考察的正是19世纪以“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大分工下的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萌芽走向确立,显示出比以往社会高得多的社会生产力,企业内部的协作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广、复杂,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马克思正是从这一历史变革的趋势中把握住企业的本质特征的。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是生产社会化条件下以分工和专业化为技术基础的生产组织。当时企业的主要功能在于生产商品以满足海外殖民地和国内市场的需求,资本家重点关注的是如何管理协调,改进生产技术水平,而商品的销售和生产资料的购买等交易活动是非常顺利和简单的。因此,马克思虽然认识到了交易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没有着重强调。另外,当时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相当严重和赤裸,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很突出,所以资本支配和剥削劳动是马克思企业理论重点强调的。

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是20世纪初、中叶,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问题。因此,他们所分析的企业是指西方国家现代的资本主义企业,即已经存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分工、各方彼此通过市场进行协调,市场协调成本很高。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巨大的资本联合使得企业的生产一蹴而就,而如何销售产品和采购生产资料,如何管理企业成为了关键问题。也就是说这些交易活动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同时,这些现代公司确实是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原来作为不同市场主体的企业同化到一个更大的企业之中,因此,看上去是对市场交易方式的取代,自然地,新制度经济学家关注于企业的交易功能,而忽略了它的生产本质。

三、两种企业理论的共性与互补性

(一)两种企业理论中的“交易”

马克思认为,企业除了完成最主要的生产功能之外,也要进行市场交易。一方面,作为企业家的资本家要在市场上购买分散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的商品必须在市场中顺利进行交易才能实现其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分析市场交易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揭示资本雇佣劳动是资本家巨额财富的唯一来源。如果仅停留在交换领域,我们无法理解企业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也对市场交易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涉及到了交易费用,只不过马克思将交易费用称为“流通费用”。马克思把发生在资本流通过程中的费用称为流通费用,它具体包括买卖所费的时间、簿记费用、货币磨损费用、运输费用、保管费用、政府税收等。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对企业的分析是以交易费用为核心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包括“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督促契约条约的严格履行”。威廉姆森在科斯的基础上对交易费用进行了扩展和细化,他认为交易费用包括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与交易对象谈判的费用、交易双方签订合同的费用、执行合同的费用、交易物运输的费用、与交易相关的政府税收等。对照和比较马克思的流通费用和科斯等的交易费用,可以看出科斯等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并没有超越马克思流通费用所覆盖的范围。“因此可以说,交易费用即流通费用。流通费用即交易费用。”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是“一种费用,两种说法”、“一个过程,两个侧面”的关系这种认识上的一致性也表明,在研究企业的过程中,市场和企业运行的费用都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

(二)两种企业理论中的“契约”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最核心的范畴无非是契约与交易费用,这两者构成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基石。契约本身也是引发交易费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契约这一概念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也清楚地认识到契约的含义。但是,马克思在理解这种契约时,首先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对称而产生的阶级差异之上,是一种对整个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体现,是资本雇佣劳动这一特殊历史的社会宏观契约。他的确没有像新制度经济学家那样,以微观企业为解剖对象来分析契约,马克思更为看重的是这种契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种契约内在的紧张关系,资本家既不能只停留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契约是他联结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纽带。在流通领域,“资本家和工人,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在生产领域,他执行契约,“着手消费他购买的商品、劳动力;就是说,让劳动力的承担者,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消费生产资料”,将资本生产出来和再生产出来。马克思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企业虽然是以契约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平等”的契约关系就变成了一个科层等级结构。为了使劳动的分工、协作顺利进行,生产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权威协调,只能采取科层等级结构这样的形式。但对于这种科层等级结构的运作规律分析,马克思显然弱于新制度经济学。在这一点上,两者无疑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尽管马克思的“契约”与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契约”是两个不同层次和不同目的的契约,但并非完全对立的。它们都客观存在,其辩证关系也在现实中得到了体现。在马克思之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试图缓解紧张的资本雇用劳动的关系,这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契约,它说明基于阶级的契约紧张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效率上考察,高效率的企业与有效的契约缔结与契约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表明。可以通过构建有效的制度结构来理顺生产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矛盾,为企业运营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企业本身绩效的改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雇佣劳动这一紧张的社会契约,但却可以为缓解这一契约的矛盾提供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被雇用方的赤贫地位,“大股东话事”的决策方式意味着不对等依然存在。

(三)两种企业理论中的“企业类别演化”

马克思分析了商业资本与借贷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使职能的资本的原因和过程:虽然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都是资本,它们又有各自的特性。“由于现代经济学,直接把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混为一谈,实际上完全看不到商业资本的特性,我们就更有必要这样做了。”从产业资本循环公式:C-W…P/(A,Pm)…w"-G"出发,马克思指出,当“处于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由分工给予特殊种类资本家的职能,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这样,“商业资本职能已经不是生产者的附带活动,而是一类特殊资本家即商品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