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讲义-正弦定理_第1页
高中数学课堂讲义-正弦定理_第2页
高中数学课堂讲义-正弦定理_第3页
高中数学课堂讲义-正弦定理_第4页
高中数学课堂讲义-正弦定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课堂讲义——正弦定理

目录

1.正弦定理及常见变形.........................................................1

2.[教材答疑]..................................................................1

3.[基础自测]..................................................................3

4.题型一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微点探究..................................3

5.题型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师生共研......................................4

6.题型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微点探究.........................5

7.要点........................................................................6

8.[基础自测]..................................................................7

9.题型一......................................................................7

10.题型二.....................................................................8

11.题型三.....................................................................9

1.正弦定理及常见变形

文字语言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_____的比相等

*be

符号语言二7=4=U=2R(R为4ABC外接圆的半径)

a=2RsinA,b=______,c~______,

a

常见变形sinA=os,sinB=______,sinC=______,

a:b:c—_________fCTW▲AGEQ-*««f—2R

状元随笔(1)正弦定理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

(2)正弦定理中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它的几何意义为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

(3)正弦定理是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一个推广,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

形中的边角互化.

(4)通过正弦定理可“知三求一”.

2.[教材答疑]

1.[教材P112思考交流]

①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如图(1).设BC=a,CA=b,AB=c,连接

80并延长交圆O于点4,连接4C,则/A,CB=90。,

第1页共10页

BC

在RtAA^C中,~=A'B,

BCa

二7=A2=2H(其中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即一

②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如图(2).设BC=a,CA=h,AB=c,连接

BO并延长交圆。于点4,连接4C,则NA'CB=90°,A'=TI-A.

BC

在RtAA^C中,*/~=A'B,

BCBCBCa

•M・_

••eraAfin(it—A=~=A'B=2R,即«•▲=2R.

b

同理可证,er=2R

b

eraA=rmR=er=2R.

综上①②,可得对任意三角形均有士=

2.[教材Pll3思考交流]

已知两条边的边长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大小解三角形,它的解情况如下:

图形关系式解的个数

①a=bsin

A;一解

②aNb

①BA、、--②----A

A为锐角

TbsinA<a<b两解

AA.

BJ—%

C

生a<bsinA无解

A

第2页共10页

c

\a>b一解

为钝角或直角

AA.JR.4n

c

a<b无解

一-J

1AA

3.[基础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J”,错误的画“x”)

(1)在△ABC中,已知。=60。,"=1"=3,可用正弦定理解此三角形.()

(2)在△ABC中,必有asinC=csinA.()

(3)在△ABC中,一定有abc=cosA:cosB:cosC.()

(4)在△ABC中,a>boA>3=sinA>sinB.()

2.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6A

=60°,3=45°,则h=()

A.0B.2

C.&D.26

1

3.在△ABC中,。=3,b=5,sinA—2,则sinB—()

1

A.7B.7

Vs

C.~D.1

4.在△ABC中,若a=3,b=V3,A=;,则C=.

4.题型一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微点探究

微点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

例1已知△A8C中,内角A,B,。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A=45。,

B=30。,a=V5,则b=()

A.V3-1B.1

C.2D.V3+1

第3页共10页

方法归佃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任意一边解三角形时,可以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计算出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然后由正弦定理求出另外两边.

微点2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例2在△A3C中,已知b=3,c=3®B=30°,解此三角形.

状元随笔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有两解、一解和无解三种情

况.用正弦定理进行求解时,必须分情况讨论.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就可避免

分情况讨论.

方放>13向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既可以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

理.利用正弦定理时,要先根据''大边对大角”对解的个数进行判断,再分别

讨论.利用余弦定理时,可以得到关于某一条边长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从而

求得边长,再根据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其他元素.

跟踪训练1(1)在△ABC中,已知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A=30°,C=105°,a=10,则Z?=()

A.4V2B.8V2

C.10⑰D.12V2

(2)在△ABC中,已知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

b=6,8=45°,则A=()

A.30°B.60°

C.120°D.60。或120°

5.题型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师生共研

例3在△A3C中,若2a=b+c,sin2A=sin8sinC,则△ABC一定是()

A.钝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D.非等腰三角形

,b«

变式探究将本例中的条件改为“二二=-==7",则

△ABC的形状是.

第4页共10页

方法归佃

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基本思路是:从条件出发,利用正弦定理

进行代换、转化、化简、运算,找出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或求出角

的大小,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6.题型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微点探究

微点1边角转化求值

例4△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4一。sin8

1b

=4csinC,cosA=—:,则7=()

A.6B.5

C.4D.3

状元随笔在与边角互化有关的问题中,经常利用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

通过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综合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等知识推出三

角形的边角关系求值.

微点2范围与最值问题

例5已知在△A3C中,sinZAWsinNB+sin?。一sinBsinC,则A的取值范围

是()

A.(°,?lB.IT-3

C.(Ot7lD.I?(4

方法归的

解决三角形中边长或角的范围与最值问题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正弦

定理或余弦定理将问题转化为边的关系,利用代数方法求解;二是通过正弦定

理或余弦定理将问题转化为角的关系,利用三角中的方法求解.

微点3在平面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例6如图所示,在△ABC中,P是边上的一点,ZAPC=60°,AB=

2,AP+P8=4.

第5页共10页

(1)求BP的长;

5-

(2)若AC=T,求sinC的值.

(1)在4ABP中,利用余弦定理可求解;

(2)在4ACP中,由正弦定理求sinC.

状元随笔题目出现多个三角形时,要弄清楚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分

析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合理选择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来求解.

跟踪训练2⑴在△ABC中,角A,B,。所对的边分别为a,b,仁若。=

v7,b=2,A=60°,则sinB=,c=.

(2)已知在△ABC中,A=30。,AB=4,满足此条件的AABC有两解,则BC

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

(3)在四边形ABC。中,ADLCD,AD=10,AB=14,NBDA=60。,/BCD

=135°,则BC=.

易错辨析解三角形时忽略隐含条件出错

例7在△ABC中,若A=60。,BC=4百,AC=4近,则角8的

大小为()

A.30°B.45°

C.135°D.45°或135°

BCAC4\34^2

解析:根据正弦定理得H=即=不==,解得sin

B=〈.又8OAC,所以A>8,所以角8的大小为45。.故选B.

答案:B

易错警示

易错原因纠错心得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利用正弦定

忽略BC=4V3>4\,,2=AC=>A>B这

理求另一边的对角时,由于三角形内角的正弦都为

一条件,导致选出错.即忽略了

D正的,而这个内角可能为锐角,也可能为钝角,因

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条件.此需要由题中的隐含条件来判断角的情况.

7.要点

正弦2HsinB2RsinC~7BsinA:sin8:sinC

第6页共io页

8.[基础自测]

1.(1)X⑵J(3)X(4)7

、bGb

2.解析:由正弦定理可得==—,即—।ACS解

得b=a.

答案:A

1

3.解析:=3,b=5,sinA—和

bnaA5*;S

・•・由正弦定理得sin5=-^=~=I

答案:B

4.解析:由正弦定理得

bsiaA1

sinB=~T=~T=;

又b<ci,/•B=G,

:.c=i

答案::

9.题型一

例1解析:由正弦定理得

,suaB、2xsui3b

b▲«-««■AC•

=丁=1.

答案:B

b

例2解析:方法一:由正弦定理,得—

即,==,解得sinC=

,:ob,.\C=60°^C=120°.

①当C=60。时,A=180。一(8+0=90。,/XABC为直角三角形,此时a=

第7页共10页

Vb~+C2=6.

②当C=120。时,A=180°-(B+C)=30o=B,:,a=b=3.

综上可知,A=90。,C=60°,a=6或A=30。,C=120°,a=3.

方法二:由余弦定理,得反=/+,—2accos8,

得32=/+(3、哥-2义35/3aXcos30°,

化简可得层-9a+18=0,解得a=6或a=3.

①当。=6时,由正弦定理,得

sinA=~~^=1,.•.A=90。,c=180°—(A+8)=60°.

②当a=3时,由正弦定得,得sinA=/=:,

.•.A=30°,C=180°-(A+B)=120°.

综上可知,A=90。,C=60°,a=6或A=30。,C=120°,a=3.

跟踪训练1解析:(l)VA=30°,C=105°,.*.B=180°-30°-105°=45°.

10xm451

由正弦定理得。=

(2)由正弦定理得

行xan45・

sinA=3?

':a>b,.•.A=60°或120°.

答案:(1)C(2)D

10.题型二

整理得3—c)2=0,所以。=c,因为a=",所以a=8=c,所以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

答案:B

变式探究解析:由正弦定理士=

=7=2R(R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得a=2RsinA,b=2RsinB,c=2/?sinC,代入

第8页共10页

2RsmA2RnnB2RnaC

E「中可得,

所以,tan/4=tanB=l.

又因为角A,B,。是△ABC的内角,所以A=B=45。.

从而C=90。,故△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答案:等腰直角三角形

11.题型三

例4解析:根据正弦定理,由。sinA—。sinB=4csinC,得/一82=4。2.

了小一/y力一(M+4/)3<1

又由余弦定理,得cosA=~~~=汇=一7,

b3

所以:=7X4=6.故选A.

答案:A

例5解析: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WZ?2+c2-尻,

由余弦定理可知a2=b2+c1-2bccosA,

1

所以序+/—2bccosAW〃2+c2一机、即cosAN7.

又因为0<A<TI,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3.故选C.

答案:c

例6解析:⑴由已知,得N4PB=120°.

因为AB=2V3,AP+BP=4,

所以在AABP中,由余弦定理,得(2v3)2=BP2+(4-BP)2-2BP-(4-

BP)cos120°.

整理,得Bp2—48尸+4=0,解得BP=2.

(2)由(1)知AP=BP=2,

ACAP

所以在AAC尸中,由正弦定理,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