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与心血管疾病_第1页
外邪与心血管疾病_第2页
外邪与心血管疾病_第3页
外邪与心血管疾病_第4页
外邪与心血管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外邪与心血管疾病第一部分风寒外邪对心血管的影响 2第二部分风热外邪对心血管的危害 5第三部分湿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7第四部分燥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9第五部分外邪致心血管病的病理机制 11第六部分外邪辨证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14第七部分预防外邪对心血管的侵袭 17第八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外邪调护 19

第一部分风寒外邪对心血管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风寒外邪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影响

1.血管痉挛:风寒外邪侵袭机体后,可导致血管收缩痉挛,阻碍血液循环,引发或加重冠状动脉痉挛、脑血管痉挛等疾病,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缺血等症状。

2.血流不畅:血管痉挛导致血液流速减缓,阻碍心肌供血,容易诱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3.血栓形成:血流不畅会增加血小板聚集的风险,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栓性心血管疾病。

风寒外邪对心血管系统的间接影响

1.免疫功能抑制:风寒外邪入侵机体,可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抵抗力,增加感染病毒、细菌的风险,而感染性疾病可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失调:风寒外邪可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该疾病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减慢,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代谢紊乱:风寒外邪可扰乱人体代谢,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几率。风寒外邪对心血管的影响

引言

风寒外邪是一种中医病因,是指风邪和寒邪共同侵袭人体所致。其临床表现多样,其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风邪的特点

风邪具有轻扬、善行、易窜的特点,可侵袭人体表层或深层组织,引起多种疾病。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风邪可扰动心神,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

寒邪的特点

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点,可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寒邪可损伤心阳,引起心痛、心绞痛等症状。

风寒外邪对心血管的影响

当风寒外邪共同侵袭心血管系统时,可导致以下影响:

1.阻滞气血运行

风寒外邪侵入人体后,可凝滞气血,阻碍其正常运行。这会导致心血管供血不足,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

2.损伤心阳

寒邪可损伤心阳,导致心阳虚衰。心阳不足会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出现心痛、心绞痛等症状。

3.扰动心神

风邪可扰动心神,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状。

4.加重心血管疾病

风寒外邪可加重已有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其原因在于风寒外邪会阻滞气血运行,损伤心阳,扰动心神,从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临床表现

风寒外邪侵袭心血管系统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心悸:心悸是风寒外邪侵袭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心跳加速、心慌不安等。

*胸闷:胸闷也是风寒外邪侵袭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胸部发闷、憋气等。

*气短:气短是风寒外邪侵袭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呼吸短促、气不够用等。

*心痛:心痛是风寒外邪损伤心阳导致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胸痛、疼痛剧烈等。

*心绞痛:心绞痛是风寒外邪损伤心阳导致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胸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等。

*失眠:失眠是风寒外邪扰动心神导致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

诊断

风寒外邪侵袭心血管系统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心痛、心绞痛、失眠等。

*中医辨证:卫表不固、营血受阻、心阳虚衰、心神不宁等。

预防

预防风寒外邪侵袭心血管系统,可采取以下措施:

*保暖: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加强锻炼: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

*调节情志: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调养:多吃温热的食物,少吃寒凉的食物。

治疗

风寒外邪侵袭心血管系统的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法:

*中药治疗: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等中药方剂,以疏散风寒、温补心阳。

*针灸治疗:针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以温补阳气、疏通经络。

*推拿按摩:推拿胸腹部的关元、膻中等穴位,以疏通经络、温补气血。

*生活调养: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调养,多吃温热的食物,少吃寒凉的食物。第二部分风热外邪对心血管的危害风热外邪对心血管的危害

风热外邪,源自于自然界中风、热两种致病因素的入侵,性热邪盛,善于袭表化热。风热外邪侵犯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危害心血管健康。

1.心肌炎

风热外邪侵犯心肌,可引起心肌炎。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心悸、胸痛、气短、乏力等心血管症状。风热外邪化热入里后,耗伤津液,心肌失养,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2.心包炎

风热外邪犯于心包,可引起心包炎。患者常表现为发热、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风热外邪化热入里,灼伤心包,引起心包浆膜层充血、水肿、渗出,导致心包积液。

3.心内膜炎

风热外邪滞留心内膜,可引起心内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烧、寒战、乏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心悸、气短、胸痛等心血管症状。风热外邪化热入里,损伤心内膜,引起心内膜增厚、溃疡、穿孔等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心内膜赘生物形成,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心律失常

风热外邪侵犯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风热外邪化热入里,扰乱心律传导系统,导致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5.动脉粥样硬化

风热外邪化热入里,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风热外邪热盛,耗伤津液,阴虚阳亢,血粘稠度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روند。

6.冠心病

风热外邪化热入里,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冠心病。风热外邪化热耗津,阳亢阴虚,血粘稠度增加,加重冠状动脉狭窄,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7.中风

风热外邪化热入里,灼伤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风热外邪耗伤津液,阴虚阳亢,血粘稠度增加,加重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中风。

预防措施

预防风热外邪对心血管的危害,宜采取以下措施:

*避免风热外邪的侵袭,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合理饮食,清淡少油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水分。

*及时治疗感冒、发烧等风热外邪侵犯的疾病,防止风热外邪进一步损伤心血管系统。第三部分湿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关键词关键要点湿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主题名称:湿邪阻络

1.湿邪粘滞,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气滞可使血流不畅,血瘀可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血管疾病。

2.湿邪阻络还可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主题名称:湿邪内停

湿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致病因素,指由自然界中湿气过重或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湿邪致病具有浸淫性、重浊性、阻滞性、粘腻性等特点。当湿邪侵袭心血管系统时,可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

1.损伤心肌细胞

湿邪侵入体内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水肿、变性、坏死。湿热之邪还会加重心肌损伤,形成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等病变。

研究表明,湿邪可激活心肌细胞中的核因子-κB(NF-κB)通路,诱导促炎因子的表达,加剧炎症反应。湿邪还可以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和功能障碍。

2.阻滞心血管循环

湿邪具有粘滞性,可阻滞心血管循环,导致血流不畅、瘀血停滞。湿滞心脉可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湿邪阻滞心血管循环后,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肌损伤。此外,湿邪还会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导致血浆外渗,形成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病理状态。

3.影响心电活动

湿邪侵袭心血管系统后,可影响心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湿邪可干扰心脏传导系统,引起传导阻滞、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

研究发现,湿邪可通过影响离子通道功能,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导致心律失常。湿邪还可以激活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活动,引起心动过缓。

4.加重高血压

湿邪可加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湿邪阻滞心血管循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湿热之邪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研究表明,湿邪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激活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狭窄和血压升高。湿邪还可以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引起血管收缩,加重高血压。

5.诱发冠心病

湿邪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湿邪阻滞心血管循环,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或加重冠心病。

湿热之邪还可以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湿邪还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防治措施

基于湿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机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

*祛湿健脾:健脾益气,祛除体内湿邪,改善心血管循环。可使用健脾利湿中药,如茯苓、泽泻、白术等。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改善心血管循环,消除瘀血停滞。可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保护心血管系统。可使用清热解毒中药,如黄连、金银花、连翘等。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加强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第四部分燥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关键词关键要点燥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一、燥邪耗伤津液

1.燥邪为六淫邪气之一,其性燥烈,易耗伤津液。

2.津液不足可导致血脉失养,出现心血管系统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

3.津液亏虚还可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形成血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燥邪伤阴

燥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燥邪属六淫外邪之一,具有温燥热迫的特性,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

1.灼伤津液,导致血黏度增高

燥邪侵袭人体后,会灼伤津液,致使津液耗伤,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增高的血黏度会阻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

2.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燥邪蕴于体内,可损伤血管内皮,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诱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促进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3.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燥邪热迫,可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栓一旦形成,可堵塞血管,阻碍血流,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4.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燥邪侵袭会加重病情,使症状明显恶化。如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心绞痛加重,心衰患者出现水肿、少尿等症状加重。

5.数据支持

*研究表明,血黏度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当血黏度每升高3mPa·s,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加15%。

*动物实验发现,燥热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加速。

*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患者在燥邪盛行的季节,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增加。

预防措施

预防燥邪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

*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充足的睡眠。

*及时治疗原有的心血管疾病,控制病情。第五部分外邪致心血管病的病理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外邪致心血管病的病理机制

1.外邪犯心,阻滞气血:外邪侵袭机体后,首先影响心气,导致气滞血瘀。气滞则血行不畅,阻碍心脏的正常运行,引发心血管疾病。

2.温邪化热,耗伤心阴:温邪致病时,会化生热邪,消耗心阴。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阳,导致阴阳失衡,心火亢盛,引发心血管疾病。

3.湿邪蕴结,阻碍心脉:湿邪侵犯机体后,会阻碍心脉,导致心血瘀滞。心血瘀滞,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心血管疾病。

外邪致心血管病的防治原则

1.增强体质,抵御外邪:平时注意调养身体,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减少外邪入侵的机会。

2.适度运动,健脾益气: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健脾益气,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体质。

3.饮食调养,温补益气:平时注意饮食调养,多食用温补益气的食物,如黄芪、山药、枸杞等,增强机体正气,减少外邪致病的风险。

外邪致心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1.疼痛: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是疼痛,主要表现为胸痛、心前区不适等。

2.心悸:外邪致病时,会导致心气不宁,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

3.胸闷:外邪阻滞气机,会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外邪致心血管病的病理机制

外邪六因

中医将外邪致病因素归纳为“外邪六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其中,风、寒、湿为常见致病因素。

致病机制

1.风邪

*风邪性走窜不定,善于侵袭人体表层。

*风邪侵袭心血管系统,可致脉络不通,气血瘀滞,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2.寒邪

*寒邪性收引,致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高。

*寒邪侵袭心血管系统,可致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湿邪

*湿邪性黏滞,阻碍气血运行,并可化热生痰。

*湿邪侵袭心血管系统,可导致气滞血瘀、痰浊阻络,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大等。

外邪致心血管病的常见病理变化

1.血管内皮损伤

*外邪侵袭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破坏血管内皮功能。

*内皮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碍冠状动脉血流。

2.平滑肌增生和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外邪刺激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堆积在血管壁上,逐渐狭窄血管腔,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塑

*长期心血管缺血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塑。

*心肌纤维化使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肌重塑可诱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4.神经免疫调节失衡

*外邪侵袭可激活神经和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和免疫细胞浸润。

*失衡的神经免疫调节可进一步加重心血管损伤。

外邪致心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外邪致心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具体致病外邪类型相关。常见症状包括:

*风邪:胸闷、气短、心悸

*寒邪:胸痛、心绞痛、畏寒、肢冷

*湿邪:水肿、胸闷、乏力

预防和治疗

预防外邪致心血管病,应注意以下方面:

*避风寒湿邪,注意保暖和防潮。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调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和抑郁。

治疗外邪致心血管病,以祛邪扶正为主,根据具体外邪类型采用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常见治法包括:

*疏风祛寒: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温阳化湿:如附子汤、四逆汤等。

*利水渗湿:如五苓散、茯苓桂枝汤等。

*益气养血:如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外治法也可辅助治疗外邪致心血管病,取得一定疗效。第六部分外邪辨证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外邪致病与心血管疾病

1.外邪侵袭人体后可导致气机运行失调、津液代谢异常,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2.常见外邪致病类型包括风邪、寒邪、湿邪、热邪。

3.不同类型外邪导致的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各异,应针对性治疗。

主题名称:外邪辨证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外邪辨证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外邪入侵,正气不足,内外相搏,邪正交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阻络心脉,形成心血管疾病。外邪辨证指导下的治疗原则为祛邪扶正,调和阴阳。

1.风邪

风邪善行数变,易化燥化热,侵袭心脉则导致脉络阻滞,血瘀血滞。

*辨证要点:胸闷憋气,喘息,胸痛刺痛,脉浮紧或弦。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活血化瘀。

*方剂举例:桑菊饮、芎归汤。

2.湿邪

湿邪粘腻重浊,阻碍气血运行,致使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

*辨证要点:胸闷气短,苔腻脉濡。

*治疗原则:渗湿利水,健脾益气。

*方剂举例:茯苓甘草汤、八正散。

3.暑邪

暑邪化火,灼伤津液,耗伤气血,使心脉虚弱,心烦口渴,心悸气短。

*辨证要点:胸闷憋气,心烦口渴,脉数而洪。

*治疗原则:清热解暑,益气养阴。

*方剂举例:清暑益气汤、生脉饮。

4.燥邪

燥邪耗伤津液,灼伤心肺,心脉失养,心悸心慌。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口干舌燥,脉细数。

*治疗原则:润燥养阴,清心安神。

*方剂举例:百合固金汤、酸枣仁汤。

5.寒邪

寒邪凝滞气血,阻碍经络,使心脉失温,胸痹心痛。

*辨证要点:胸痛彻背,遇寒加重,脉迟或结。

*治疗原则: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方剂举例:附子理中汤、桂枝茯苓丸。

6.湿热邪

湿热蕴结心脉,阻滞气血,导致胸闷气短,心悸怔忡。

*辨证要点:胸闷烦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剂举例:茵陈蒿汤、二妙丸。

7.瘀血邪

血瘀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心脉受阻,胸痛心悸。

*辨证要点:胸痛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剂举例:血府逐瘀汤、桃仁四物汤。

8.气滞邪

气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心脉,胸闷气短,心悸不宁。

*辨证要点:胸闷胀痛,嗳气泛酸,脉弦或结。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方剂举例: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9.痰邪

痰邪阻塞心脉,阻碍气血运行,胸闷气短,心悸眩晕。

*辨证要点:胸闷气短,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化痰通络,健脾利湿。

*方剂举例:二陈汤、半夏厚朴汤。

10.火邪

火邪灼伤心脉,耗伤气血,心烦失眠,心悸气短。

*辨证要点:心烦失眠,口干舌红,脉细数或洪大有力。

*治疗原则:清心降火,益气养阴。

*方剂举例:黄连清心丸、导赤散。第七部分预防外邪对心血管的侵袭预防外邪对心血管的侵袭

1.避免接触六淫外邪

*风邪:避免在风大、潮湿的环境中久留,及时增添衣物保暖,尤其注意头部、颈部和足部的保暖。

*寒邪: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冬季外出时应穿戴足衣物,避免机体局部受冻。

*暑邪:夏季要避免长时间曝晒高温环境,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凉爽。

*湿邪:注意居住环境的干燥,及时除湿,避免穿着潮湿衣物,并加强运动以促进汗液排出。

*燥邪: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时,注意多喝水,滋润皮肤和呼吸道。

*火邪: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或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

2.提高机体正气

*增强体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膳食:坚持清淡饮食,多吃果蔬、全谷物、瘦肉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9小时的充足睡眠,以恢复机体能量,增强免疫力。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

3.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心血管健康,增加外邪侵袭的风险。

*减少熬夜:熬夜会扰乱人体生物钟,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按时吃饭和睡觉,有利于机体自我修复和调节。

*适度运动:规律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

4.中医调养

*服药预防:在季节交替、气候多变时,可根据体质服用中药汤剂或丸剂,扶正固本,增强抗邪气。

*穴位按摩:按摩合谷穴、足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推拿疗法:定期进行推拿按摩,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正气,改善体质。

5.特殊人群防护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更易受外邪侵袭,应加强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接种疫苗。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感染外邪,应注意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孕妇:孕妇体质特殊,内热易郁结,应避免药物刺激,适当进行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外邪对心血管的侵袭,维护心脏健康。第八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外邪调护关键词关键要点【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