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之科学探究_第1页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之科学探究_第2页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之科学探究_第3页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之科学探究_第4页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之科学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科学探究(2024年5月)一.选择题(共18小题)1.观察法是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下列四项研究中,只利用观察法即可完成的是()A.了解海棠叶片表面气孔的大小 B.了解冬候鸟停留洋湖湿地的原因 C.了解学生吃早餐的品种和频率 D.了解碘元素对人生长发育的影响2.如图表示“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应选用容易燃烧的食物,如核桃 B.为了提高实验的效率,应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C.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可能造成热量损失 D.测量出来的热量一定是食物中所含的全部能量3.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外实践中,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获得的数据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个环境应在同一时间测量 B.每个环境至少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 C.相对湿度最大的是茂密的灌丛 D.该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4.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滴加碘液后,叶片a处不变蓝,b处变蓝。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需要将植株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设置对照时,叶片a处不遮光,b处遮光 C.摘下的叶片应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 D.该实验能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5.小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下表实验方案,滴加碘液后观察,现象记录错误的一组是()选项加入物质温度(℃)时间(分钟)滴加碘液后现象A淀粉糊+2mL唾液375不变蓝色B淀粉糊+2mL清水375变蓝色C淀粉糊+2mL唾液05变蓝色D淀粉糊+2mL唾液1005不变蓝色A.A B.B C.C D.D6.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中,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A.不让植物进行呼吸 B.加强植物的呼吸作用 C.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D.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7.生物学实验中,生物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以下实验选材适当的是()选项实验内容实验材料A观察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洋葱鳞片叶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叶肉质的芦荟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D观察酵母菌面包或馒头A.A B.B C.C D.D8.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材料的选用恰当的是()A.用花生种子观察胚乳的结构 B.用仙人掌来研究植物叶的光合作用 C.用纸蝴蝶来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用小青菜来研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9.某中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生长正常的一条牵牛花藤蔓进行光合作用所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并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光合作用需要光,且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最后变蓝的叶片有A叶中未遮盖铝箔的部分和C叶片 B.可以得出结论①的一组对照实验为A叶中未遮盖铝箔的部分和遮盖铝箔的部分 C.可以得出结论②的一组对照实验为B叶片和C叶片 D.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发现两玻璃瓶内壁都有很多小水珠,这些水分是由植物体内的筛管运输的10.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观察时应该选择图乙中的物镜① B.观察时,应时常用滴管往甲中的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C.图丙中的②为毛细血管,原因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D.图丙中的①②③处血液的流动速度相比①>③>②11.下列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操作的顺序为④②③① B.叶片中的叶绿素可以溶解在碘液中 C.步骤③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清水 D.步骤②是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12.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A.实验材料应选用尾鳍色素多的活小鱼 B.浸湿的纱布可以帮助小鱼维持呼吸 C.观察应在低倍镜下进行 D.②中血流速度最慢13.如图分别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一)装置加热过程中,大烧杯内的液体由无色变成绿色 B.图(二)装置可证明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C.图(三)只有甲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推断种子萌发消耗二氧化碳 D.图(三)甲装置的温度计读数高于乙,可推断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14.如图是某位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视野,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血小板,能吞噬病菌 B.②是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凝血 C.③是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 D.④是血浆,其组成成分就是水15.如图甲为“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图乙为“淀粉消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试管I加入2mL唾液,模拟口腔消化过程 B.37℃模拟口腔内温度,保温10分钟利于馒头消化 C.滴加碘液后,预期实验结果为试管Ⅱ变蓝 D.图乙过程①只发生在口腔,a是淀粉酶,b是葡萄糖16.小亮为研究呼吸作用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瓶升温,乙瓶不升温 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乙瓶 C.该装置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甲、乙两瓶应放在相同的环境中17.用染成红色的酵母菌饲喂草履虫,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视野,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通过口捕获酵母菌 B.进食后,草履虫体内呈现红色的结构是食物泡 C.使用棉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 D.欲将草履虫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侧移动装片18.分析如图四幅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如图A可用来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和空气 B.如图B可用来探究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C.如图C可验证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如图D用湿棉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小鱼蹦跳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19.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课外实践活动课上,生物学社团的同学们分成两组,同时开展了对植物呼吸作用的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探索者”组:选择种子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是否释放了能量。同学们挑选了1000颗饱满的黄豆种子,按如图甲、乙进行操作(两个温度计的初始示数相同),12小时后再次读取两个温度计的示数。(1)该实验的变量是。(2)如果每组只用3粒种子可以吗?,为什么?(3)你预期12小时后,温度明显升高的是组,使瓶内温度升高的热量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内。(4)实验后,小芸建议把乙组的种子洗净、打成豆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填建造和修复细胞的主要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小军建议把甲组的种子继续用于等实验。“发现者”组:选择幼苗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是否发生了物质变化同学们先培养出一些健壮的小麦幼苗,然后组装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12小时后,打开阀门,按压塑料袋,使其中的气体进入澄清的石灰水(如图2)。(5)同学们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了。他们选用不透光塑料袋的原因是:。三.解答题(共1小题)20.图一是甲、乙两种农作物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图。图二表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图三表示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1)请分析图一,当光照强度为a2时,植物乙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小于、等于)。(2)针对图二中的实验装置你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图二中的实验也需要图三中的步骤③,目的是。(3)如果图三中省略步骤①,你预测叶片C的实验现象可能是。(4)图三中将叶片D的主叶脉切断,能否作为“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设计?。请说明原因。(5)依据图一的图像,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推测甲、乙两种植物更适于在强光下生长的是。

2024年中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科学探究(2024年5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观察法是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下列四项研究中,只利用观察法即可完成的是()A.了解海棠叶片表面气孔的大小 B.了解冬候鸟停留洋湖湿地的原因 C.了解学生吃早餐的品种和频率 D.了解碘元素对人生长发育的影响【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答案】A【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解答】解:A、了解海棠叶片表面气孔的大小,需要用显微镜观察,A正确。B、了解冬候鸟停留洋湖湿地的原因,需要用观察法和实验法,B错误。C、了解学生吃早餐的品种和频率,需要用调查法,C错误。D、了解碘元素对人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用实验法,D错误。故选:A。【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种方法的过程以及特点。2.如图表示“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应选用容易燃烧的食物,如核桃 B.为了提高实验的效率,应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C.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可能造成热量损失 D.测量出来的热量一定是食物中所含的全部能量【考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专题】生物实验基本操作;类比推理;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答案】D【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解答】解: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如花生种子,正确。B、为了提高实验的效率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进行重复实验,B正确。C、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热量,给锥形瓶加罩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正确。D、测量出来的热量是食物中所含的大部分能量,因为有部分热量通过辐射散失到周围空气中,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掌握测定某种食物中能量的实验。3.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外实践中,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获得的数据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个环境应在同一时间测量 B.每个环境至少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 C.相对湿度最大的是茂密的灌丛 D.该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考点】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专题】数据分析型图表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答案】D【分析】1、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解:A、为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三个环境应在同一时间测量,A正确。B、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也就是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如果重复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的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环境至少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B正确。C、由图中获得的数据可知,相对湿度最大的是茂密的灌丛,C正确。D、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因此该现象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D错误。故选:D。【点评】理解掌握植物的蒸腾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滴加碘液后,叶片a处不变蓝,b处变蓝。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需要将植株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设置对照时,叶片a处不遮光,b处遮光 C.摘下的叶片应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 D.该实验能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B【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解:A、实验需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实验前需要将植株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内的淀粉转运消耗殆尽,A正确。B、滴加碘液后,叶片a处不变蓝,b处变蓝,则说明a处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因此设置对照时,叶片a处遮光,b处不遮光,B错误。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且酒精不能直接加热。因此摘下的叶片应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C正确。D、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此该实验能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D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小明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下表实验方案,滴加碘液后观察,现象记录错误的一组是()选项加入物质温度(℃)时间(分钟)滴加碘液后现象A淀粉糊+2mL唾液375不变蓝色B淀粉糊+2mL清水375变蓝色C淀粉糊+2mL唾液05变蓝色D淀粉糊+2mL唾液1005不变蓝色A.A B.B C.C D.D【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专题】对照实验思想;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答案】D【分析】在适宜的温度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解答】解:A.37℃条件下,淀粉糊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滴碘液不变蓝,A正确。B.37℃条件下,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滴碘液变蓝,B正确。C.0℃条件下,唾液淀粉酶受温度影响,不能分解淀粉,滴碘液变蓝,C正确。D.100℃条件下,唾液淀粉酶被高温破坏,不能分解淀粉,滴碘液变蓝,D错误。故选:D。【点评】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6.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中,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A.不让植物进行呼吸 B.加强植物的呼吸作用 C.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D.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专题】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C【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解答】解: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7.生物学实验中,生物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以下实验选材适当的是()选项实验内容实验材料A观察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洋葱鳞片叶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叶肉质的芦荟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D观察酵母菌面包或馒头A.A B.B C.C D.D【考点】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课本相关实验操作的步骤和目的,根据题目具体分析解答。【解答】解:A、洋葱鳞片叶无叶绿体,因此观察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的材料不能是洋葱鳞片叶,错误。B、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不能用叶肉质的芦荟,可以用天竺葵,错误。C、血液一般呈现红色,如果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活小鱼来观察,看不清该血液流动情况,尤其是看不清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流动情况。因此,为了方便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应该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小鱼,正确。D、若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可用载玻片和盖玻片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不能用面包或馒头,错误。故选:C。【点评】注意对课本探究实验步骤和目的记忆与积累。8.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列实验材料的选用恰当的是()A.用花生种子观察胚乳的结构 B.用仙人掌来研究植物叶的光合作用 C.用纸蝴蝶来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用小青菜来研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解剖并观察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子的结构和成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D【分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得选择。【解答】解:A、花生属于双子叶植物,没有胚乳,故用花生种子观察胚乳的结构不恰当,A不符合题意。B、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通过植物的叶片进行,仙人掌的叶已经退化成叶刺,用仙人掌来研究植物叶的光合作用不恰当,B不符合题意。C、纸蝴蝶不属于生物,用纸蝴蝶来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恰当,C不符合题意。D、用小青菜来研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较恰当,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掌握光合作用的场所、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某中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生长正常的一条牵牛花藤蔓进行光合作用所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并得出了以下结论:①光合作用需要光,且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最后变蓝的叶片有A叶中未遮盖铝箔的部分和C叶片 B.可以得出结论①的一组对照实验为A叶中未遮盖铝箔的部分和遮盖铝箔的部分 C.可以得出结论②的一组对照实验为B叶片和C叶片 D.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发现两玻璃瓶内壁都有很多小水珠,这些水分是由植物体内的筛管运输的【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D【分析】图中叶片A的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叶片B和叶片C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解答】解:A、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叶片A未遮光部分和叶片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因此最后变蓝的叶片有A叶中未遮盖铝箔的部分和C叶片,A正确。B、叶片A的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可得出结论:①光合作用需要光,且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B正确。C、叶片B和叶片C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可得出结论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C正确。D、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发现两玻璃瓶内壁都有很多小水珠,这些水分是由植物体内的导管运输的,D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及对照实验如何设置对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观察时应该选择图乙中的物镜① B.观察时,应时常用滴管往甲中的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C.图丙中的②为毛细血管,原因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D.图丙中的①②③处血液的流动速度相比①>③>②【考点】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答案】A【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解答】解:A、在显微镜的物镜中,相对长的为①高倍物镜,相对短的为②低倍物镜,观察时应该选择图乙中的②低倍物镜,错误。B、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观察时,应时常用滴管往甲中的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保证小鱼正常呼吸,正确。C、图丙中②的红细胞单行通过,为毛细血管,正确。D、图丙中的①②③处血液的流动速度相比①动脉>③静脉>②毛细血管,正确。故选:A。【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能识别各血管的名称。11.下列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操作的顺序为④②③① B.叶片中的叶绿素可以溶解在碘液中 C.步骤③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清水 D.步骤②是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D【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A、《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图中①漂洗加碘,②暗处理,③酒精脱色,④部分遮光,可见正确顺序:②④③①,A错误。B、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不能溶解在碘液中,B错误。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故步骤③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大烧杯中是清水,C错误。D、步骤②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才能说明检验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原先储存的,D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12.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A.实验材料应选用尾鳍色素多的活小鱼 B.浸湿的纱布可以帮助小鱼维持呼吸 C.观察应在低倍镜下进行 D.②中血流速度最慢【考点】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答案】A【分析】图中①是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静脉。【解答】解:A.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如果选择色素多的小鱼,就不容易观察血流情况;选择色素少的小鱼,有利于光线透过,能清楚观察到血液流动的情况,A错误。B.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纱布,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并经常滴加清水,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B正确。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主要观察的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其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不需要观察细胞的结构等内容,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清楚,同时血液的颜色稍深,光线稍显弱,低倍镜镜头上的孔较大,通过的光线多,因此此实验适合用低倍镜,C正确。D.②是毛细血管,其中的血流速度最慢,D正确。故选:A。【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能识别各血管的名称。13.如图分别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一)装置加热过程中,大烧杯内的液体由无色变成绿色 B.图(二)装置可证明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C.图(三)只有甲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推断种子萌发消耗二氧化碳 D.图(三)甲装置的温度计读数高于乙,可推断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考点】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专题】对照实验思想;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D【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解:A、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因此图(一)装置加热过程中,小烧杯内的液体(酒精)由无色变成绿色,A错误。B、图(二)装置缺少对照组,不能证明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B错误。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三)只有甲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推断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图(三):乙瓶内的种子是煮熟的种子,呼吸作用已经停止,所以温度没有变化。甲瓶内的种子是萌发的种子,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因此图(三)甲装置的温度计读数高于乙,可推断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D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如图是某位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视野,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血小板,能吞噬病菌 B.②是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凝血 C.③是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 D.④是血浆,其组成成分就是水【考点】观察血涂片;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答案】C【分析】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会看到三种血细胞: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观图可知:①血小板、②白细胞、③红细胞、④血浆。【解答】解:A、①血小板,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A错误。B、②是白细胞,个体最大,数量最少,能穿透血管壁,能够吞噬病菌,B错误。C、③是红细胞,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盘状,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C正确。D、④是血浆,血浆是半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余的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D错误。故选:C。【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15.如图甲为“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图乙为“淀粉消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试管I加入2mL唾液,模拟口腔消化过程 B.37℃模拟口腔内温度,保温10分钟利于馒头消化 C.滴加碘液后,预期实验结果为试管Ⅱ变蓝 D.图乙过程①只发生在口腔,a是淀粉酶,b是葡萄糖【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专题】对照实验思想;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答案】D【分析】(1)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解答】解:A.本实验是验证“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在试管Ⅰ加入2mL唾液,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B.实验中37℃保温,模拟的是口腔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保温10分钟是为了有充足的时间使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有利于馒头消化,B正确。C.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分解淀粉为麦芽糖,试管Ⅱ中加入的是2mL清水,没有唾液,不能模拟口腔消化的过程,试管Ⅰ加入的是唾液,可以模拟口腔消化过程,滴加碘液后,预期实验结果为试管Ⅱ变蓝,C正确。D.图乙中的过程①表示淀粉在a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过程②表示麦芽糖被分解成b葡萄糖,口腔和小肠内都有淀粉酶的存在,则过程①发生在口腔或者小肠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照实验探究发生在口腔内化学消化相关知识。16.小亮为研究呼吸作用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瓶升温,乙瓶不升温 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乙瓶 C.该装置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甲、乙两瓶应放在相同的环境中【考点】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专题】单一变量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B【分析】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的特性。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解:AB.甲瓶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以吸收瓶内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二氧化碳,因此,甲瓶升温;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的特性,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瓶。乙瓶中是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力,则乙瓶不升温,瓶里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A正确,B错误。C.用燃烧的蜡烛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C正确。D.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甲、乙两瓶应放在相同的环境中,D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呼吸作用的含义及对照实验的原则是解题的关键。17.用染成红色的酵母菌饲喂草履虫,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视野,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通过口捕获酵母菌 B.进食后,草履虫体内呈现红色的结构是食物泡 C.使用棉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 D.欲将草履虫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侧移动装片【考点】观察某种原生动物(草履虫);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专题】归纳推理;显微镜的使用专题;生物的分类.【答案】A【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草履虫依靠口沟完成取食;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食物泡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伸缩泡及收集管能够收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并排到体外;胞肛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解答】解:A.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通过口沟捕获酵母菌,A错误。B.进食后,食物泡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草履虫体内呈现红色的结构是食物泡,B正确。C.观察草履虫时,使用棉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C正确。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欲将草履虫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侧移动装片,D正确。故选:A。【点评】掌握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功能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8.分析如图四幅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如图A可用来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和空气 B.如图B可用来探究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C.如图C可验证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如图D用湿棉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小鱼蹦跳【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对照实验思想;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人体的循环系统专题.【答案】A【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2、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解:A、A图中①和②对比变量为水分,②和③对比变量为空气。因此,A图实验装置可用来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和空气,A正确。B、B图将叶片的主叶脉切断了,形成了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B图实验可用来探究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的原料,B错误。C、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因此C图实验可验证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C错误。D、鱼用鳃呼吸,溶解水中的氧,一旦离开水,鳃丝会黏结在一起,鱼会死亡。因此D图用湿棉絮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小鱼的正常呼吸,D错误。故选:A。【点评】掌握相关探究实验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19.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课外实践活动课上,生物学社团的同学们分成两组,同时开展了对植物呼吸作用的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探索者”组:选择种子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是否释放了能量。同学们挑选了1000颗饱满的黄豆种子,按如图甲、乙进行操作(两个温度计的初始示数相同),12小时后再次读取两个温度计的示数。(1)该实验的变量是种子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2)如果每组只用3粒种子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3)你预期12小时后,温度明显升高的是甲组,使瓶内温度升高的热量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4)实验后,小芸建议把乙组的种子洗净、打成豆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填建造和修复细胞的主要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小军建议把甲组的种子继续用于种子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等实验。“发现者”组:选择幼苗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是否发生了物质变化同学们先培养出一些健壮的小麦幼苗,然后组装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12小时后,打开阀门,按压塑料袋,使其中的气体进入澄清的石灰水(如图2)。(5)同学们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他们选用不透光塑料袋的原因是:用不透明塑料袋遮光,可以排除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考点】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单一变量思想;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1)种子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2)不可以;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3)甲;线粒体(4)蛋白质;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检测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需要氧气(合理即可)(5)二氧化碳;用不透明塑料袋遮光,可以排除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合理即可)【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解:(1)由题干可知,甲、乙两组实验除种子是否具有活性的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故该实验的变量的是:种子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2)若每组只用3粒种子,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故不可以每组只用3粒种子。(3)甲瓶中的种子胚是活的,能进行呼吸作用;乙瓶中的种子胚已经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预期12小时后,温度明显升高的是甲组,使瓶内温度升高的热量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故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4)豆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建造和修复细胞的主要有机物。甲组种子有活性,萌发后能长成幼苗。因此建议把甲组的种子继续用于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检测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需要氧气等实验。(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选用不透光塑料袋的原因是:用不透明塑料袋遮光,可以排除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故答案为:(1)种子是否能进行呼吸作用(2)不可以;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3)甲;线粒体(4)蛋白质;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检测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需要氧气(合理即可)(5)二氧化碳;用不透明塑料袋遮光,可以排除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合理即可)【点评】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种子萌发的条件、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1小题)20.图一是甲、乙两种农作物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释放量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图。图二表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图三表示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1)请分析图一,当光照强度为a2时,植物乙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小于、等于)。(2)针对图二中的实验装置你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图二中的实验也需要图三中的步骤③,目的是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使实验结果更明显。(3)如果图三中省略步骤①,你预测叶片C的实验现象可能是叶片C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均变蓝色。(4)图三中将叶片D的主叶脉切断,能否作为“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设计?能。请说明原因叶片D主叶脉切断部分和未切断部分形成以水为变量的对照。(5)依据图一的图像,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推测甲、乙两种植物更适于在强光下生长的是乙。【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专题】坐标曲线图;过程示意图;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1)等于(2)二氧化碳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使实验结果更明显(3)叶片C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均变蓝色(4)能;叶片D主叶脉切断部分和未切断部分形成以水为变量的对照(5)乙【分析】1、由图一曲线可知,光照强度为a1时,甲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照强度为b1时,甲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达到峰值;光照强度为a2时,乙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照强度为b2时,乙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达到峰值。2、图二中A叶片和B叶片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3、图三中叶片C遮光部分和叶片C未遮光部分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①暗处理、②部分遮光并放到光下照射、③脱色、④漂洗、⑤滴碘液、⑥观察颜色变化。【解答】解:(1)由图1曲线可知,当光照强度为a2时,植物乙二氧化碳吸收量等于0,则说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故植物乙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2)图二中叶片A和叶片B除二氧化碳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因此针对图二中的实验装置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故图三中的步骤③是脱色,图二中的实验也需要脱色的目的是: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使实验结果更明显。(3)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故如果图三中省略步骤①,叶片C的实验现象可能是:叶片C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均变蓝色。(4)水分在植物体内通过导管运输,植物的叶脉中有导管,因此图三中将叶片D的主叶脉切断,可以作为“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设计。原因是:叶片D主叶脉切断部分和未切断部分形成以水为变量的对照。(5)由图1可知,光照强度为b2时,植物乙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植物甲,则说明植物乙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植物甲的光合作用强度,故植物乙比甲合成更多的有机物,产量更高。因此甲、乙两种植物更适于在强光下生长的是乙。故答案为:(1)等于(2)二氧化碳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使实验结果更明显(3)叶片C的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均变蓝色(4)能;叶片D主叶脉切断部分和未切断部分形成以水为变量的对照(5)乙【点评】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考点卡片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知识点的认识】一、显微镜的构造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我们常用的为普遍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可分为两个部分: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一)机械部分1、镜座:为显微镜最下面的马蹄形铁座.其作用是支持显微镜的全部重量.使其稳立于工作台上.2、镜柱:镜座上的直立短柱叫做镜柱.3、镜臂:镜柱上方的弯曲的弓形部分叫做镜臂,是握镜的地方.镜臂和镜柱之间有一个能活动的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向后倾斜,便于观察.4、镜筒:安装在镜臂上端的圆筒叫做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连接转换器,并使目镜和物镜的配合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5、转换器:镜筒下端的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几个接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镜头.6、载物台:镜臂下端安装的一个向前伸出的平面台叫做载物台.用于放置观察用的玻片标本,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叫通光孔.通光孔左右两旁一般装有一对弹簧夹,为固实玻片之用,有的装有移片器,可使玻片前后左右移动.7、准焦螺旋:镜臂上装有两种可以转动的螺旋,能使镜筒上升或下降,称为准焦螺旋.大的螺旋转动一圈.镜筒升降10毫米,用于调节低倍镜,叫做粗准焦螺旋.小的螺旋围动一圈,镜筒升降0.1毫米.主要用于调节高倍镜,叫做细准焦螺旋.(二)光学部分1、反光镜:一个可以转动的圆镜,叫做反光镜.反光镜具两面,一面为平面镜,能反光;一面为凹面镜.其用途是收集光线.平面镜使光线分布较均匀.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反射的光线较强,一般在光线较弱时使用.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能将观察的物体进行第一次放大,是显微镜性能高低的关键性部件.每台显微镜上常备有几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物镜上所刻8×、10×、40×等就是放大倍数.从形态上看,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3、目镜:由二、三片透镜组成,安装在镜筒上端,其作用是把物镜放大的物体实像进一步放大.在目镜上方刻有5×、10×、20×等为放大倍数.从外表上看,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粗略计算方法为接目镜放大倍数与接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观察时所用物镜为40×、目镜为10×,则物体放大倍数为40×10=400倍.显微镜看到的是一个倒立而放大的虚像.二、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与安放安放显微镜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桌面要清洁、平稳,使用时先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轻放桌上,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安放目镜和物镜.用纱布拭擦镜身机械部分.用擦镜纸擦拭光学部分,不可随意用手指试擦镜头,以免影响观察效果.2、对光扭转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用手翻转反光镜,对向光源,光强时用平面镜,光较弱时用凹面镜.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只要视野中光亮程度适中,光就对好了.3、观察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弹簧夹或移光器将玻片固定.将玻片中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调焦时,旋转粗焦螺旋,为了防止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先慢慢降低镜筒,降低时,必须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与玻片标本相距5mm以上,切勿使物镜与玻片标本接触,然后一面用左眼自目镜中观察,一面用右手旋转粗准焦螺旋(切勿弄错旋转方向),直到看清标本物像为止.对光、调焦都是用的低倍物镜.观察时,还是先用低倍物镜,焦距调准后,移动玻片标本,全面的观察材料,如果需要重点观察的部分,将其调至视野的正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转换高倍镜后,只有轻轻扭转细准螺旋,就能看到清晰的物像,注意使用高倍镜时,切勿使用粗准焦螺旋,否则容易压碎盖玻片并损伤镜头的透镜.一般凡是用低倍物镜能够观察清楚的标本,就不一定要换用高倍镜.【命题的方向】对显微镜构造的认识,和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中考的重要命题点.考查的形式多样,各种题型都有,而且考查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例: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A.用纱布擦B.用手擦C.用纸巾擦D.用擦镜纸擦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具体考查的是对显微镜的清洁方法.清洁镜身时应有纱布;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解答:通过分析知道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是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镜头能进行清洁,所以应用擦镜纸擦拭.故选:D.点评:记清对显微镜的清洁方法,对显微镜进行保养.【解题思路点拔】解答关于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题目时,除了识记以上“知识点的认识”内容外,在显微镜实际操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改变与视野的明暗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动说明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动,说明不在目镜上;然后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说明在玻片标本上,如果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显微镜看到的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给一个字母或者文字,在显微镜上看到是什么样子,也是常见的题型,解决此类问题,最好把这个字母或者文字写到纸上,旋转180度,也就是倒过来看,就可以了.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视野中偏左上方的物像移动正中央的话,玻片标本应往左上方移动.难度较大的题目就是结合目镜、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绘制目镜与物镜的图示,选择相关组合,判断视野中细胞大小、数目的关系.在前面“知识点的认识”中有关于目镜、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的知识,要记清楚,不要混淆.另外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如下表:镜头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目镜低倍大长亮小多高倍小短暗大少物镜低倍大短亮小多高倍小长暗大少2.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知识点的认识】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黑藻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1.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2.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3.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4.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5.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6.吸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步骤1~6为装片制作)7.观察:参照《显微镜使用》;8.绘图:先用铅笔,根据观察到的图象(不能抄书,看到什么画什么),轻轻画出轮廓.经修改,再正式画好,务必使图形真实.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越暗的地方细点越多,不能用阴影、涂黑表示暗处).字尽量注在图右侧,用尺引出水平指示线,然后注字;在图下方写上所画图形名称.【命题的方向】临时装片的制作是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生物技能,也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形式多样,多以实验题、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是制作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等.例: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所滴加的液体分别是()A.生理盐水、生理盐水B.清水、清水C.生理盐水、清水D.清水、生理盐水分析: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不同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细胞原形.解答: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向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清水;而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在载玻片上必须滴加与体液浓度相同的0.9%的生理盐水.为保证滴加液体的适度,必须用滴管来向载玻片上滴加液体.故选:D.点评:制作临时装片的一些注意事项及原因要记牢.【解题思路点拔】在记忆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时,可以简化成关键字口诀来记忆:擦、滴、撕、展、盖、染.关于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中,需要考查的知识点一般有以下几点:1、与观察动物细胞相比,观察植物细胞在玻片上滴的是清水,动物细胞滴的是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原形.2、为防止细胞重叠不易观察,取得材料一定要在水滴中用镊子展平.3、视野中气泡的辨别:气泡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和移动.4、考查的重点是如何盖盖玻片,和染色的步骤,有的同学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不当盖玻片出现许多气泡,另外把碘液滴到盖玻片的上方了,容易污染实验桌,染色也不易成功.正确的操作要点如图: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点的认识】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我们知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是一种保护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天敌动物的捕食十分有利,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认识和理解.经常出一些根据某些事例来判定是否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例子的试题.例: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A.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分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地衣是真菌和某些单细胞藻类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真菌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供给真菌.形态上看地衣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地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贫瘠.适者生存,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生活环境;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最终形成了土壤,表明地衣生物能影响环境.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解题思路点拔】可以多接触些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事例,来加深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如:1、鹰的翅膀是对飞行的适应,羽毛可以帮助飞行并维持体温,敏锐的视力、锋利的爪子和喙可以帮助捕捉和杀死作为食物的小动物,这些适应能力使鹰在栖息地得以生存2、猴子相互梳理羽毛、除掉可能传播疾病的赃物和虫子,通过清洁来提高生存机会3、捕蝇草适应了吃昆虫,因为它生长在贫瘠的土壤上,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4、骆驼的双峰的储水可以在沙漠中更好的生存5、桦尺蠖的颜色,早期是浅色的比较多,工业发展后,深色的比较多,基因频率发生改变6、枯叶蝶、翅膀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蝴蝶﹣﹣拟态,警戒色7、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变成黄色8、乌贼释放墨汁、蜥蜴的断尾、等是为了躲避敌害9、一些花气味芬芳,可以吸引昆虫进行传粉10、仙人掌叶成刺状,减少蒸腾作用,适应于干旱环境.记忆的事例多了,自然对生物对环境的认识的理解就加深了,另外还要多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影响生物的事例加以区别记忆,理解它们不同之处,防止出现混淆现象.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的认识】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环境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能够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如将一些动植物残体分解成无机物,净化环境,有的微生物如固氮微生物还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植物生长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地球上物质将难以循环.【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经常出一些根据实例来判断是否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试题.例: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C、生物依赖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地衣能生活在岩石上,并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故可看出地衣适应生活环境.地衣在生活过程中,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地衣的长久作用,能使只能生长地衣而不能生长其他植物的地方,逐步形成适宜生物生活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地衣能影响环境.故选:D【解题思路点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所以平时做题时我们一定要多进行区别分析.5.种子的结构和成分【知识点的认识】种子的结构成分: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裸子植物的种皮由明显的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为肉质层,中层为石质层.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被子植物的种皮结构多种多样,如花生、桃、杏等种子外面有坚硬的果皮,因而种皮结构简单,薄如纸状;小麦、玉米、水稻、莴苣的种子,果皮与种皮愈合,种子成熟时种皮被挤压而紧贴于果皮的内层;有些豆科植物和棉花的种子具有坚硬的种皮,种皮的表皮下有栅栏状的厚壁组织细胞层,表皮上有厚的角质膜.有些豆类种子由于角质膜过厚形成“硬实”,不易萌发.棉籽的表皮上有大量的表皮毛,就是棉纤维.番茄和石榴种子的种皮,外围组织或表皮细胞肉质化.蕃茄种皮的表皮细胞柔软透明呈胶质状,并有刺突起.石榴种皮的表皮细胞伸展很长成为细线状.细胞液中含有糖分可供食用;荔枝、龙眼的种子可食部分与石榴不同,是由假种皮肉质化而成,假种皮是由珠柄组织凸起包围种子而形成.【命题的方向】本考点命题形式比较广泛,选择、填空、解答的方式.直接考查种子的结构和成分以及类型.例1:种子结构中()是新植物的幼体.A.胚乳B.子叶C.胚D.种皮分析:本题考查种子的结构的知识.种子一般包括种皮(有保护作用)和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我们可以结合种子结构与植物体结构进行记忆.解答:在一个完整种子中,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由此看出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故选:C点评: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它是新植物的幼体.所以,种子的结构与功能及萌发过程,常成为考查重点.例2:如图是菜豆种子的结构,请回答:(1)能贮藏营养的结构是[4]()(2)图中③的名称是()(3)图中将来发育成植物体的根的结构是②()(4)图中①的名称是()分析:此题考查的种子的萌发过程.解答是可以从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过程方面来切入.解答:图为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储存大量营养物质,体积最大的是④子叶2片;像小叶样的是③胚芽;另一端是②胚根;连接胚芽胚根的是①胚轴.种子萌发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故答案为:(1)子叶;(2)胚芽;(3)胚根;(4)胚轴.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点关键是熟记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萌发过程.【解题思路点拔】正确地理解、认识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区别种子的类型,这是易错点.另外,在理解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扩散.6.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知识点的认识】一、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是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生理活跃状态,并长成营自养生活的幼苗的过程.生产上往往以幼苗出土为结束.种子萌发的前提是种子具有生活力,解除了休眠,部分植物的种子还需完成后熟过程.二、种子萌发的条件: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内部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生物化学变化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多数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为0℃~5℃,最高温度为35℃~40℃,最适温度为25℃~30℃.(2)一定的水分:水分可以使种皮变软,胚芽与胚根才能突破种皮,同时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转化,容易被胚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水分过多,会引起种子缺乏氧气,种子无法呼吸,导致种子腐烂.(3)充分的空气:种子萌发时吸入氧气,把细胞内储存的大量营养物质逐渐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应种子萌发时生理活动的需要.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种子具有完整的胚.(2)胚是有生命的.(3)种子成熟,且度过休眠期.三、种子萌发的过程: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时子叶大都出土,因此播种时要浅一些;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子叶不出土,可种的深一海,由于种子萌发时所需养料来自种子自身,所以同样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士壤中和贫瘠的土壤中,只要外界条件具备,都一样能萌发.【命题的方向】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中考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实验题的形式出现.直接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例:将颗粒完整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乙组种在贫瘠、干旱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A.甲先发芽B.乙先发芽C.同时发芽D.都不发芽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据此答题.解答: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将甲乙两组种子在自身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在约25℃的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干旱的土壤中,种子的萌发虽然与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无关,但与土壤中的水分有关,故甲先萌发.故选:A点评:关键知道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无关.【解题思路点拔】本考点主要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实验题中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应注意把握.7.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知识点的认识】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1、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2、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查植物体内导管的问题,题型综合性较强,大多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形式.多侧重于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例:把一段带叶的木本植物幼茎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对其进行横切,观察到就红色的部分是()A.树皮B.韧皮部C.形成层D.木质部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解答时可以从导管的位置、功能、无机盐的利用方面来切入.解答: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红墨水中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的.故观察到就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导管的位置和功能.【解题思路点拔】考查的知识点是导管的位置和功能,解答时可以从导管的位置功能方面来切入.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关键是熟记导管的位置功能.8.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点的认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上看,光合作用是物质合成与储能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物质分解与释能的过程,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但两者并非简单的逆转.【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了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重点知识,一般以选择、填空、解答为主,但常有实验探究题,涉及多个知识点.例:如图中A与B两装置分别表示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1)向A中加适量的水,一段时间后,①种子的呼吸作用()(填加强或减弱);②幼苗的光合作用()(填加强或减弱),其原因是()(2)如果将A中的漏斗和玻璃管全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幼苗的光合作用均将()(填加强或减弱),其原因是()(3)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的相对平衡.为使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永远清新,我们该做些什么?请提出你的建议.分析:此题是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有关内容的识图填空题,深刻理解其过程、关系、意义然后仔细作答.解答:(1)向A中加入水后,种子经过呼吸作用种子里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玻璃管通入B中,B中的幼苗又把二氧化碳当做光合作用的原料进而促进光合作用.(2)堵住漏斗使空气不能进入就使得种子缺少氧气抑制其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减弱放出的二氧化碳就会减少,又堵住玻璃管,使得B中的幼苗因缺少原料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减弱.(3)空气中含氧丰富才清新,为使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永远清新,就要想办法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或让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当做原料利用,多植树造林可以让大量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更多的氧气,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我们的传统能源一般是燃煤、沼气等,它们燃烧的最终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蒸气,含硫的煤燃烧后还有二氧化硫放出,这样大大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使空气变的污浊,而风能、太阳能则无此弊端,它们属于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故为使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永远清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发展新型的环保能源(如风能、太阳能)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故答案为:(1)加强;加强、种子呼吸作用加强后提供幼苗较多的二氧化碳;(2)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幼苗的二氧化碳减少;(3)①发展新型的环保能源(如风能、太阳能);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③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点评:做此题要真正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会把所掌握是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的题目.【解题思路点拔】真正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实验探究题综合性强,需多个知识点结合解答,认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解题切入点.9.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知识点的认识】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如图).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1、血浆:(1)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2)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2、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的比较:3、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命题的方向】本考点考查了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题型多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灵活解答.例:能使血液完成运输功能的组成成分有()①血浆;②红细胞;③白细胞;④血小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解答: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其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白细胞可以作变形运动,身体某处有病菌时,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故选:C.点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是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应该注意.【解题思路点拔】考查的是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应当充分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熟练掌握血液的成分这一基础知识.关键是要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10.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知识点的认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1、血管分类: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2、三种血管的比较:血管类型概念功能分布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流速度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较厚、弹性大较小快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数量多,分布广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最慢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较薄,弹性小较大慢3、血管出血时的症状及止血方法:(1)动脉出血时颜色鲜红,血流猛急,呈喷射状.止血时一般在受伤动脉的近心端,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进行止血.(2)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和,一般是将受伤静脉的远心端压住而止血.(3)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呈红色,慢慢渗出,血量少,一般会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处理时可先对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