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按知识点分层汇编0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_第1页
2024年北京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按知识点分层汇编0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_第2页
2024年北京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按知识点分层汇编0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_第3页
2024年北京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按知识点分层汇编0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_第4页
2024年北京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按知识点分层汇编0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北京市2024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按知识点分层汇编-0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一.选择题(共18小题)1.(2024•北京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滴加液体 D.测溶液pH2.(2024•平谷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检查气密性3.(2024•大兴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NaCl溶液和稀硫酸滴加酚酞溶液B除去CO2中混有的水蒸气将混合气通过NaOH固体C除去O2中混有的水蒸气将混合气通过浓硫酸D检验贝壳中是否含有碳酸盐加适量的稀盐酸A.A B.B C.C D.D4.(2024•东城区二模)过滤操作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 B.漏斗 C.量筒 D.玻璃棒5.(2024•房山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闻气味 D.加热固体6.(2024•东城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取固体粉末 B.称量固体 C.倾倒液体 D.滴加液体7.(2024•顺义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加热固体 D.点燃酒精灯8.(2024•石景山区二模)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 B.取用铁粉 C.称量氯化钠 D.过滤泥水9.(2024•顺义区二模)下列方法不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A.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B.闻气味 C.倒入紫色石蕊溶液 D.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10.(2024•石景山区二模)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盐,检验的试剂是()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11.(2024•房山区二模)下列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检验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验证待测固体是碳酸盐12.(2024•海淀区二模)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过滤 D.蒸发食盐水13.(2024•丰台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 B.检查气密性 C.点燃酒精灯 D.称量NaOH固体14.(2024•丰台区二模)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干燥氧气B.验证甲烷中含有氢元素C.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A.A B.B C.C D.D15.(2024•昌平区二模)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点燃酒精灯 D.加热液体16.(2024•北京二模)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燃烧匙17.(2024•门头沟区二模)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18.(2024•门头沟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液体 C.称量固体 D.过滤二.实验题(共1小题)19.(2024•平谷区二模)高锰酸钾沾到白色的实验服上,会出现棕褐色的污渍,难以清洗。某学习小组经查阅资料了解到可用草酸溶液(添加少量稀硫酸)进行清洗,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对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进行实验】将均匀染上棕褐色污渍的布条平均分为5份后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实验中使用的水、草酸溶液、硫酸溶液的密度均视为1g/mL)实验编号温度洗涤试剂及用量/mL布条褪色所用时间/s水2%草酸溶液0.5%硫酸溶液①20℃109101189②20℃89301158③20℃59601120④30℃5960195⑤40℃5960180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解释与结论】(1)配制草酸溶液的操作如图所示。草酸溶液的溶剂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2)①②③的目的是。(3)③④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4)①中,若将草酸溶液体积改为5mL,则布条褪色所用时间(填“>”或“<”)189s。(5)补做实验探究0.5%硫酸溶液的用量是否会影响反应速率。实验方案如下:20℃时,用2%的草酸溶液60mL、配制成洗涤试剂,清洗污渍程度相同的布条,记录布条褪色时间。三.工艺流程题(共1小题)20.(2024•石景山区二模)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提取领域的高效、环保的萃取方法。超临界CO2下,CO2像液体一样溶解物质。利用超临界CO2从黄姜中提取薯蓣皂素的流程如图。(1)将黄姜粉碎的目的是。(2)CO2转化为超临界CO2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提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此过程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B.通过改变压强可以实现CO2循环使用C.脱压后的CO2与超临界CO2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四.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21.(2024•大兴区二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2015年10月,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C15H22O5),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启发来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研究团队以黄花蒿为原料提取青蒿素的流程如图1。研究团队先后经历了用水、乙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最终确认只有低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才能成功提取青蒿素。其中,科研人员用不同溶剂提取黄花蒿中的青蒿素,提取效率见表。溶剂水乙醇乙醚提取效率=035%95%黄花蒿叶片是提取青蒿素的主要器官,植株叶片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决定着青蒿素的产量。土壤中氮含量影响植株的生长动态和青蒿素含量。我国科研人员在等量土壤中添加不同质量的尿素[CO(NH2)2]制备供氮量不同的土壤样品,研究供氮量对黄花蒿叶片中氮元素含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我国获取青蒿素的主要途径,但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较低且青蒿素需求量大,因此,研究利用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合成青蒿素具有广阔的前景。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C15H22O5属于(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2)图1中,破碎的目的是。(3)表1中,用水做溶剂,提取效率几乎为0,说明青蒿素具有的性质是。(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图1中分离浸取液和残渣的操作是过滤。(判断对错)②由图2可知,黄花蒿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越高,青蒿素含量越高。(判断对错)(5)分析图2,说明供氮量对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是。五.科学探究题(共11小题)22.(2024•北京二模)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进行实验】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序号①②装置【解释与结论】(1)由①中现象说明丙酸钙一定含有元素。(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在实验②中,若要证明①中冷却后的固体里含有碳酸盐,则烧杯中A溶液的溶质是。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组别第1组第2组序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配方面粉/g5050505050505050蔗糖/g00005555酵母/g0.750.75x0.750.750.750.750.75丙酸钙/g00.060.100.1500.060.100.15开始发霉时间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解释与结论】(3)第1组,③中x为。(4)设计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5)在①﹣⑧实验中,能证明“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的所有实验组合是。【反思与评价】(6)结合生活经验,你对日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什么看法:(一条即可)。23.(2024•朝阳区二模)化学小组在“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影响供氧剂过碳酸钠产氧速率的因素。【查阅资料】Ⅰ.化学小组研究了图1所示的某品牌制氧机的装置原理后,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了如图2所示的简易供氧器。Ⅱ.过碳酸钠为白色固体,遇水能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需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存。实验1:探究药品用量、温度对产氧速率的影响【进行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取一定质量的过碳酸钠和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相同体积的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数据如表所示。序号过碳酸钠质量/gMnO2质量/g温度/℃平均产氧速率mL/s①100.3262.73②200.3268.56③100.3414.54实验2:探究加水量对产氧速率的影响【进行实验】20℃时,取一定质量的过碳酸钠和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不同体积的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及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数据如表所示。序号过碳酸钠质量/gMnO2质量/g加水体积/mL反应液最高温度/℃平均产氧速率mL/s④2402.53509833.3⑤x2.55007415⑥2402.58005310【解释与结论】(1)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设计实验①②的目的是。(3)由①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4)⑤中x应为。(5)依据实验2可知,该制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反思与评价】(6)由上述实验可知,适当增加加水量可减缓产氧速率,其证据是。(7)某同学欲进一步探究MnO2质量对产氧速率有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是:20℃时,。24.(2024•丰台区二模)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NaOH、葡萄糖、亚甲基蓝混合溶液的锥形瓶,经过振荡、静置,溶液颜色会在无色和蓝色间变化。由蓝色出现到变为无色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振荡周期。同学们对影响蓝瓶子实验振荡周期的因素进行探究。查阅资料: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NaOH、4.5g葡萄糖、15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然后向锥形瓶中滴加0.2mL0.2%的亚甲基蓝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以300转/min进行振荡一段时间,测量振荡周期。实验序号NaOH质量/g温度/℃振荡时间/s振荡周期/s①3206088②3256055③36017④0.7525a94⑤1.5256069⑥3252032⑦325b【解释与结论】(1)振荡的目的是使溶液充分与接触促进溶液由无色到蓝色的变化。(2)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3)当a=时,实验②④⑤可得到的结论是。【反思与评价】(4)实验发现“振荡时间越久,振荡周期越长”,⑦中b可能为(填字母序号)。A.30B.50C.60(5)补充实验,证明了亚甲基蓝溶液的浓度对蓝瓶子实验的振荡周期有影响。设计实验方案为:向烧杯中加入1.5gNaOH、4.5g葡萄糖、15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然后。25.(2024•大兴区二模)兴趣小组同学对影响“化学小火箭”发射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制作并发射“化学小火箭”:常温下,取一定质量的试剂A装填于基座。取一定质量的试剂B装填于箭体,向箭体加入一定质量的水(20℃)后振荡,将箭体迅速扣在基座上。【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⑩的配方制作并发射“化学小火箭”,记录如下:第1组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基座柠檬酸/g0.511.522.5箭体小苏打/g2.521.510.5水/g1717171717发射高度/m0.330.422.702.210.88第2组实验序号⑥⑦⑧⑨⑩座小苏打/g2.521.510.5箭体柠檬酸/g0.511.522.5水/g1717171717发射高度/m0.460.963.262.671.15【解释与结论】(1)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发生反应,配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6H8O7+NaHCO3═C6H5O7Na3+CO2↑+3H2O↑。(2)“化学小火箭”能发射的原因是。(3)下列变量中,属于第1组实验控制的变量的是(填序号)。A.发射高度B.柠檬酸和小苏打的质量和C.水的温度和质量D.柠檬酸与小苏打的质量比E.试剂的装填位置(4)第2组实验的目的:探究小苏打装填于基座,柠檬酸装填于箭体,。(5)其他条件相同时,柠檬酸装填于箭体比装填于基座的发射效果(填“好”“差”或“一样”)。【反思与评价】(6)补做实验证明了水的温度对“化学小火箭”的发射效果也有影响。实验方案:常温下,取1.5g小苏打装填于基座,。(7)除了利用柠檬酸和小苏打反应发射“化学小火箭”,还可选用的其他物质是(写出1组即可)。26.(2024•东城区二模)实验小组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Cl2),如图所示。已知: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1)补全MnO2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HCl△¯□MnCl2+□Cl2(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依据Cl2的物理性质是。(3)NaOH溶液的作用是。小组同学发现,反应停止时反应物均有剩余。【提出问题】反应停止与什么有关呢?【查阅资料】Ⅰ.初中常见的酸(如H2SO4、HCl)、碱(如NaOH)及可溶性盐(如NaCl)在水溶液中能完全解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例如,HCl在水中能解离出H+和Cl﹣。Ⅱ.Cl2能与KI反应置换出I2;淀粉遇I2变蓝,在本实验中作为指示剂,指示I2是否存在。【提出猜想】①反应停止与溶液中的Cl﹣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有关;②。【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取适量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于试管中,分别进行以下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向试管中加入固体,充分振荡后加热,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置于管口试纸未变蓝猜想①不成立B向试管中滴入2滴浓硫酸,充分振荡后加热,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置于管口试纸变蓝猜想②成立【解释与结论】(4)猜想②是。(5)A中加入的固体是。(6)B中试纸变蓝的原因是。【反思与评价】(7)小组同学认为实验B还不够严谨,原因是。27.(2024•房山区二模)羊毛衫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和舒适性,超临界CO2扎染技术可用于羊毛衫扎染。实验小组对超临界CO2扎染技术中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进行实验】按照设计图案对羊毛衫进行捆扎,放入染色釜,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注入染料,在不同的条件下完成扎染过程,测试染色后的羊毛衫色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序号扎染温度/℃扎染压力/MPa扎染时间/min染料用量/%色差值①802060623②902060628③1002060642④1001060618⑤1001560628⑥1002060236⑦1002060438注:色差值越大,表示超临界CO2扎染技术中羊毛衫染色效果越好。【解释与结论】(1)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①②③的目的是。(3)①中,若将扎染温度改为60℃,则色差值(填“>”“<”或“=”)23。(4)由③④⑤得出的结论是。(5)探究染料用量对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需要对比的实验是(填序号)。【反思与评价】(6)继续实验,发现“扎染时间对羊毛衫染色效果有很大影响”,其实验方案为:按照设计图案对羊毛衫进行捆扎,放入染色釜,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注入染料,。28.(2024•顺义区二模)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验小组对紫薯中的花青素展开了研究。【查阅资料】①紫薯中的花青素随溶液pH变化,会呈现不同的颜色:pH1~45~78~10111213颜色洋红色淡洋红色淡紫色蓝色蓝黄色土黄色②烫漂是加工紫薯粉的方法之一。花青素保留率越高,加工效果越好。③花青素保留率越高,说明其在该条件下的稳定性越好。【进行实验】实验1: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纯碱溶液,滴加2滴紫薯汁溶液变为蓝色实验2:探究一定条件下,烫漂加工紫薯粉过程中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序号烫漂温度/℃烫漂时间/min成品花青素保留率/%A65a2.95B7516.49C75310.39D75512.01E100542.86实验3:探究一定条件下,pH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解释与结论】(1)实验1的结论是。(2)实验2:①a=。②ADE的目的是。③由BCD可以得到的结论是。(3)实验3的数据可作为pH越大,花青素的稳定性越差的证据,理由是。【反思与评价】(4)结合实验2和实验3,烫漂加工紫薯粉的最佳实验条件为。29.(2024•石景山区二模)如图“黑面包”实验中,加入浓硫酸和水时,绵白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查阅资料】Ⅰ.绵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Ⅱ.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①蔗糖→浓硫酸②C+2H2SO4△¯CO2↑+2SO2↑+2H2③2KMnO4+3SO2+2H2O═K2SO4+2MnO2↓+2H2SO4【进行实验】在100mL烧杯中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绵白糖质量/g浓硫酸体积/mL水滴数产物高度/cm①105104.5②205106.8③3051010.0④3551011.5⑤4051011.5⑥1010109.0⑦1015107.0⑧105208.0⑨105306.2⑩105405.0说明:用产物高度简单衡量实验效果,高度越高,实验效果越好。【解释与结论】(1)绵白糖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有。(2)0.5%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3)根据实验数据推断,在100mL烧杯中,使用10g绵白糖进行实验,选择最佳的浓硫酸体积和水的滴数分别是。(4)实验①~⑤的目的是。(5)不能得出“绵白糖质量、浓硫酸体积等条件相同时,水滴数越多,效果越好”的结论,依据的实验是(填序号)。【反思与评价】(6)为进一步证明“烧杯的体积小,实验效果更明显”的结论,需要补做实验:在50mL和250mL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绵白糖、5mL浓硫酸、10滴水。下列现象属于50mL烧杯中的是(填序号)。A.放出热量B.有刺激性气味C.产物高度2.3cmD.产物高度7.5cm30.(2024•海淀区二模)维生素C易被氧气氧化,不易保存。实验小组对维生素C的性质和保存率进行探究。资料:碘水为碘(I2)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淀粉遇I2变蓝,在本实验中作为指示剂,指示I2是否存在。【进行实验】实验一:研究维生素C的性质序号操作现象解释a向无色维生素C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维生素C溶液呈性b向碘水中滴加淀粉溶液,再加入过量的维生素C溶液溶液先变色,后褪色维生素C能与I2反应(1)补全a中结论:维生素C溶液呈(填“酸”“碱”或“中”)性。(2)补全b中现象:溶液先变色,后褪色。实验二:探究影响橙汁中维生素C保存率的因素向锥形瓶中加入25mL橙汁、2mL淀粉溶液、60mL蒸馏水。在一定温度下敞口放置一定时间后,向混合液(总体积为87mL)中滴加碘水直至溶液变蓝,根据碘水用量计算维生素C保存率。实验编号温度℃放置时间/min维生素C保存率/%①25695.23②40690.06③55678.12④40885.01⑤401076.58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视为各液体的体积之和。(3)探究放置时间对维生素C保存率影响的实验是(填序号)。(4)依据实验①②③得出的结论是。【继续实验】(5)补做实验发现加入芦荟提取物能够影响维生素C保存率。实验操作为:25℃时,向锥形瓶中加入25mL橙汁、10mL芦荟提取物溶液、,向混合液中滴加碘水直至溶液变蓝,根据碘水用量计算维生素C保存率。(6)在⑤的基础上,若将敞口放置改为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放置,则维生素C保存率(填“>”或“<”)76.58%。31.(2024•门头沟区二模)【科学探究】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消毒剂,但由于其易自然分解,不宜长时间存储。某化学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因素。【查阅资料】(1)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呈微黄色,有类似氯气的刺激性气味,稳定性差于氯气,见光易分解、易挥发的液体。(2)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测量有效氯的衰减速率来进行比较,相同时间内,次氯酸钠溶液的衰减量越大,衰减速率越快,次氯酸钠的稳定性就越差。【进行实验】将3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次氯酸钠溶液放置在正常光线、温度一定的房间内,研究周期为30天,测量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的衰减量,将实验结果记录于如表。实验序号次氯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温度/℃有效氯的衰减量/%①1016﹣187.0②20﹣229.0③25﹣2815.0④716﹣183.5⑤a4.0⑥25﹣2811.0⑦516﹣181.9⑧20﹣222.0⑨25﹣283.5【解释与结论】(1)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实验分析,实验5中,a应为。(3)由实验①②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4)若要探究次氯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对次氯酸钠稳定性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写实验序号)。(5)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储备次氯酸钠溶液最好选择的质量分数和储备温度是。(6)对次氯酸钠溶液的日常保存,提出你的一些建议。。【继续实验】(7)补做实验:证明储存时间对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的衰减量有影响。实验方案:将一份质量分数为10%的次氯酸钠溶液放置在正常光线,。32.(2024•昌平区二模)趣味实验“化学花园”是将各种不同的金属盐放入硅酸钠(Na2SiO3)溶液中形成的各种颜色的树枝状沉淀(难溶硅酸盐固体)。兴趣小组同学对“化学花园”的生长条件进行探究。Ⅰ.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硅酸钠(Na2SiO3)溶液。(1)硅酸钠(Na2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2)配制硅酸钠(Na2SiO3)溶液的操作如图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Ⅱ.探究硅酸钠溶液的浓度、金属盐种类对“化学花园”生长情况的影响。【进行实验】在25℃时,取金属盐固体于研钵中研磨成颗粒状,取等量,加入洁净干燥的试管中,铺满试管底部,沿着试管壁向其中加入10mL的硅酸钠溶液,5min后测量“树枝”的生长高度。序号金属盐硅酸钠溶液的浓度/%“树枝”的生长高度/cm①CaCl2152.1②CaCl2206.8③CaCl2253.0④FeSO4150.8⑤FeSO4203.2⑥FeSO4252.1⑦CuSO4150.5⑧CuSO4202.8⑨CuSO4252.5⑩FeCl3153.0⑪FeCl3207.0⑫FeCl3254.7【解释与结论】(3)探究金属盐种类对“化学花园”生长情况影响的实验是(填序号)。A.①④⑦⑩B.②⑥⑧⑪C.⑦⑧⑨D.③⑥⑨⑫(4)⑩⑪⑫的目的是。(5)结合以上实验,“化学花园”的最佳生长条件是。【反思与评价】(6)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同学们还想探究“块状”金属盐对“化学花园”生长情况的影响,补充实验:在25℃时,将与上述实验相同质量的块状FeCl3加入洁净干燥的试管中,沿着试管壁向其中加入。

北京市2024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按知识点分层汇编-0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2024•北京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滴加液体 D.测溶液pH【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2.(2024•平谷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固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检查气密性【解答】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3.(2024•大兴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NaCl溶液和稀硫酸滴加酚酞溶液B除去CO2中混有的水蒸气将混合气通过NaOH固体C除去O2中混有的水蒸气将混合气通过浓硫酸D检验贝壳中是否含有碳酸盐加适量的稀盐酸A.A B.B C.C D.D【解答】解:A、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稀硫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不能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不正确。B、氢氧化钠能够吸收水蒸气,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除去了原物质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C、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不能和氧气反应,该选项正确。D、稀盐酸能和碳酸盐、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气体等物质,不能证明贝壳中含有碳酸盐,该选项不正确。故选:C。4.(2024•东城区二模)过滤操作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 B.漏斗 C.量筒 D.玻璃棒【解答】解:过滤操作主要用到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等仪器;量筒主要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而过滤时不需要量取液体体积,故不需要量筒;故选C。5.(2024•房山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闻气味 D.加热固体【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准手心,瓶口没有与试管口紧挨,所示操作错误;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6.(2024•东城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取固体粉末 B.称量固体 C.倾倒液体 D.滴加液体【解答】解:A、取固体粉末状药品:先将试管横放或倾斜,用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A操作正确;B、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左物右码,故B操作错误;C、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C操作错误;D、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更不能接触试管壁,故D操作错误。故选:A。7.(2024•顺义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加热固体 D.点燃酒精灯【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滴加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时,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8.(2024•石景山区二模)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 B.取用铁粉 C.称量氯化钠 D.过滤泥水【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散失;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或平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需要在左右盘上各放一张称量纸,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D。9.(2024•顺义区二模)下列方法不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A.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B.闻气味 C.倒入紫色石蕊溶液 D.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解答】解:A、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B、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C、倒入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氧气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氧气不易溶于水,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的较高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B。10.(2024•石景山区二模)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盐,检验的试剂是()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解答】解:A、碳酸盐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鸡蛋壳、贝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不能达到检验目的,故A错误;B、氢氧化钠和碳酸盐不反应,不能达到检验目的,故B错误;C、澄清石灰水与鸡蛋壳、贝壳中的碳酸钙不反应,不能达到检验目的,故C错误;D、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取少量样品,滴加稀盐酸,由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鸡蛋壳、贝壳中含有碳酸盐,故D正确;故选:D。11.(2024•房山区二模)下列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检验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验证待测固体是碳酸盐【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够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故A错误;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且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C、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变化不明显,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错误;D、碳酸盐能够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即实验中还需要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故D错误。故选:B。12.(2024•海淀区二模)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过滤 D.蒸发食盐水【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散失;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C。13.(2024•丰台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 B.检查气密性 C.点燃酒精灯 D.称量NaOH固体【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散失;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14.(2024•丰台区二模)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干燥氧气B.验证甲烷中含有氢元素C.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A.A B.B C.C D.D【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C、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可用互相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D、稀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氢气,反应过程中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D。15.(2024•昌平区二模)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点燃酒精灯 D.加热液体【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16.(2024•北京二模)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燃烧匙【解答】解:A、烧杯不能直接燃烧,需要垫石棉网,故不符合题意。B、试管能直接加热,故不符合题意。C、量筒不能加热,故符合题意。D、燃烧匙能直接加热,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17.(2024•门头沟区二模)下列方法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解答】解:A、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B、氧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氧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D、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两瓶气体,故选项正确。故选:D。18.(2024•门头沟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 B.倾倒液体 C.称量固体 D.过滤【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而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立刻沸腾,造成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故A错误;B、倾倒液体时,容器口要与试管口紧挨,瓶塞要倒置,以防污染药品,故B错误;C、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时,是“左物右码”,故C正确;D、过滤时,缺少玻璃棒的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故D错误。故选:C。二.实验题(共1小题)19.(2024•平谷区二模)高锰酸钾沾到白色的实验服上,会出现棕褐色的污渍,难以清洗。某学习小组经查阅资料了解到可用草酸溶液(添加少量稀硫酸)进行清洗,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对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进行实验】将均匀染上棕褐色污渍的布条平均分为5份后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实验中使用的水、草酸溶液、硫酸溶液的密度均视为1g/mL)实验编号温度洗涤试剂及用量/mL布条褪色所用时间/s水2%草酸溶液0.5%硫酸溶液①20℃109101189②20℃89301158③20℃59601120④30℃5960195⑤40℃5960180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解释与结论】(1)配制草酸溶液的操作如图所示。草酸溶液的溶剂是水;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DAB(填序号)。(2)①②③的目的是温度相同、稀硫酸体积相同、液体总体积相等,水和草酸体积比越小,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越快。(3)③④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草酸、稀硫酸体积相同时,温度越高,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越快。(4)①中,若将草酸溶液体积改为5mL,则布条褪色所用时间>(填“>”或“<”)189s。(5)补做实验探究0.5%硫酸溶液的用量是否会影响反应速率。实验方案如下:20℃时,用2%的草酸溶液60mL、水59mL、0.5%硫酸溶液2mL配制成洗涤试剂,清洗污渍程度相同的布条,记录布条褪色时间。【解答】解:(1)草酸溶液的溶剂是水;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称量)D(把草酸加入烧杯中)A(量取水)B(溶解)。故答案为:水;CDAB。(2)①②③的目的是温度相同、稀硫酸体积相同、液体总体积相等,水和草酸体积比越小,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越快。故答案为:温度相同、稀硫酸体积相同、液体总体积相等,水和草酸体积比越小,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越快。(3)③④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草酸、稀硫酸体积相同时,温度越高,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越快。故答案为:水、草酸、稀硫酸体积相同时,温度越高,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越快。(4)①中,若将草酸溶液体积改为5mL,水和草酸体积比大于109:10,去除棕褐色污渍反应速率小于①,则布条褪色所用时间>189s。故答案为:>。(5)补做实验探究0.5%硫酸溶液的用量是否会影响反应速率。实验方案如下:20℃时,用2%的草酸溶液60mL、水59mL、0.5%硫酸溶液2mL(也可以是0.5mL或3mL等)配制成洗涤试剂,清洗污渍程度相同的布条,记录布条褪色时间。故答案为:水59mL、0.5%硫酸溶液2mL。三.工艺流程题(共1小题)20.(2024•石景山区二模)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提取领域的高效、环保的萃取方法。超临界CO2下,CO2像液体一样溶解物质。利用超临界CO2从黄姜中提取薯蓣皂素的流程如图。(1)将黄姜粉碎的目的是增大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2)CO2转化为超临界CO2是物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提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填序号)。A.此过程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B.通过改变压强可以实现CO2循环使用C.脱压后的CO2与超临界CO2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解答】解:(1)将黄姜粉碎的目的是增大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2)CO2转化为超临界CO2是过程,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A.根据流程可知,此过程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故正确;B.通过改变压强可以实现CO2循环使用,故正确;C.脱压后的CO2与超临界CO2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故选:AB。故答案为:(1)增大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2)物理;(3)AB。四.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21.(2024•大兴区二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2015年10月,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C15H22O5),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启发来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研究团队以黄花蒿为原料提取青蒿素的流程如图1。研究团队先后经历了用水、乙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最终确认只有低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才能成功提取青蒿素。其中,科研人员用不同溶剂提取黄花蒿中的青蒿素,提取效率见表。溶剂水乙醇乙醚提取效率=035%95%黄花蒿叶片是提取青蒿素的主要器官,植株叶片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决定着青蒿素的产量。土壤中氮含量影响植株的生长动态和青蒿素含量。我国科研人员在等量土壤中添加不同质量的尿素[CO(NH2)2]制备供氮量不同的土壤样品,研究供氮量对黄花蒿叶片中氮元素含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我国获取青蒿素的主要途径,但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较低且青蒿素需求量大,因此,研究利用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合成青蒿素具有广阔的前景。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C15H22O5属于有机化合物(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2)图1中,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黄花蒿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青蒿素充分溶解。(3)表1中,用水做溶剂,提取效率几乎为0,说明青蒿素具有的性质是难溶于水。(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图1中分离浸取液和残渣的操作是过滤。对(判断对错)②由图2可知,黄花蒿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越高,青蒿素含量越高。错(判断对错)(5)分析图2,说明供氮量对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是在供氮量为0.0~0.6g•kg﹣1范围内,随着供氮量的增加,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解答】解:(1)C15H22O5属于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化合物;(2)图1中,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黄花蒿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青蒿素充分溶解;(3)表1中,用水做溶剂,提取效率几乎为0,说明青蒿素具有的性质是不溶于水;(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图1中分离浸取液和残渣的操作是过滤;(对);②由图2可知,黄花蒿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越高,青蒿素含量越高;(错);(5)分析图2可知,供氮量对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是在供氮量为0.0~0.6g•kg﹣1范围内,随着供氮量的增加,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故答案为:(1)有机化合物;(2)增大黄花蒿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青蒿素充分溶解;(3)难溶于水;(4)①对;②错;(5)在供氮量为0.0~0.6g•kg﹣1范围内,随着供氮量的增加,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五.科学探究题(共11小题)22.(2024•北京二模)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进行实验】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序号①②装置【解释与结论】(1)由①中现象说明丙酸钙一定含有氢元素。(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在实验②中,若要证明①中冷却后的固体里含有碳酸盐,则烧杯中A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钙。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组别第1组第2组序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配方面粉/g5050505050505050蔗糖/g00005555酵母/g0.750.75x0.750.750.750.750.75丙酸钙/g00.060.100.1500.060.100.15开始发霉时间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解释与结论】(3)第1组,③中x为0.75。(4)设计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当面粉质量、蔗糖质量、酵母质量相同时,探究丙酸钙质量对丙酸钙防霉效果的影响。(5)在①﹣⑧实验中,能证明“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的所有实验组合是②⑥,③⑦,④⑧。【反思与评价】(6)结合生活经验,你对日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什么看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一条即可)。【解答】解:(1)①中加热干燥的丙酸钙,试管内壁有水雾产生,说明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固体是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则由①中现象说明丙酸钙一定含有氢元素;(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在实验②中,若要证明①中冷却后的固体里含有碳酸盐,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烧杯中A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钙;(3)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可知,x=0.75;(4)设计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当面粉质量、蔗糖质量、酵母质量相同时,探究丙酸钙质量对丙酸钙防霉效果的影响;(5)证明“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要求除了有无蔗糖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即面粉质量、丙酸钙质量、酵母质量均相同,则可通过对比②⑥,③⑦,④⑧,有无蔗糖,开始发霉的时间均相同,则说明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6)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故答案为:(1)氢;(2)氢氧化钙;(3)0.75;(4)当面粉质量、蔗糖质量、酵母质量相同时,探究丙酸钙质量对丙酸钙防霉效果的影响;(5)②⑥,③⑦,④⑧;(6)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合理即可)。23.(2024•朝阳区二模)化学小组在“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影响供氧剂过碳酸钠产氧速率的因素。【查阅资料】Ⅰ.化学小组研究了图1所示的某品牌制氧机的装置原理后,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了如图2所示的简易供氧器。Ⅱ.过碳酸钠为白色固体,遇水能产生碳酸钠和过氧化氢,需在低温干燥环境中保存。实验1:探究药品用量、温度对产氧速率的影响【进行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取一定质量的过碳酸钠和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相同体积的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数据如表所示。序号过碳酸钠质量/gMnO2质量/g温度/℃平均产氧速率mL/s①100.3262.73②200.3268.56③100.3414.54实验2:探究加水量对产氧速率的影响【进行实验】20℃时,取一定质量的过碳酸钠和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不同体积的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及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数据如表所示。序号过碳酸钠质量/gMnO2质量/g加水体积/mL反应液最高温度/℃平均产氧速率mL/s④2402.53509833.3⑤x2.55007415⑥2402.58005310【解释与结论】(1)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设计实验①②的目的是在MnO2质量、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过碳酸钠质量对产氧速率的影响。(3)由①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过碳酸钠质量、MnO2质量等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产氧速率越大。(4)⑤中x应为240。(5)依据实验2可知,该制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反思与评价】(6)由上述实验可知,适当增加加水量可减缓产氧速率,其证据是对比④⑤⑥,加水量多,反应液温度变低,产氧速率变小。(7)某同学欲进一步探究MnO2质量对产氧速率有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是:20℃时,取240g过碳酸钠和1g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500mL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与15mL/s不同。【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H(2)①和②中过碳酸钠的质量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设计实验①②的目的是在MnO2质量、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过碳酸钠质量对产氧速率的影响;(3)①和③中过碳酸钠质量、二氧化锰质量均相同,温度不同,由①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过碳酸钠质量、MnO2质量等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产氧速率越大;(4)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探究加水量对产氧速率的影响,除了加水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则x=240;(5)依据实验2可知,反应后温度升高,则该制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放热反应;(6)对比④⑤⑥,加水量多,反应液温度变低,产氧速率变小,则由上述实验可知,适当增加加水量可减缓产氧速率;(7)进一步探究MnO2质量对产氧速率有影响,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可设计的实验方案为:20℃时,取240g过碳酸钠和1g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500mL水,与实验⑤对比,测得平均产氧速率与15mL/s不同,则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对产氧速率有影响。故答案为:(1)2H2O2MnO2¯2H2(2)在MnO2质量、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过碳酸钠质量对产氧速率的影响。(3)在过碳酸钠质量、MnO2质量等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产氧速率越大。(4)240。(5)放热。(6)对比④⑤⑥,加水量多,反应液温度变低,产氧速率变小。(7)取240g过碳酸钠和1gMnO2放入b瓶中,并加入500mL水,测得平均产氧速率与15mL/s不同。24.(2024•丰台区二模)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NaOH、葡萄糖、亚甲基蓝混合溶液的锥形瓶,经过振荡、静置,溶液颜色会在无色和蓝色间变化。由蓝色出现到变为无色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振荡周期。同学们对影响蓝瓶子实验振荡周期的因素进行探究。查阅资料: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NaOH、4.5g葡萄糖、15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然后向锥形瓶中滴加0.2mL0.2%的亚甲基蓝溶液,在不同温度下,以300转/min进行振荡一段时间,测量振荡周期。实验序号NaOH质量/g温度/℃振荡时间/s振荡周期/s①3206088②3256055③36017④0.7525a94⑤1.5256069⑥3252032⑦325b【解释与结论】(1)振荡的目的是使溶液充分与氧气接触促进溶液由无色到蓝色的变化。(2)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蓝瓶子振荡周期的影响。(3)当a=60时,实验②④⑤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温度和振荡时间相同时,氢氧化钠质量在1.5﹣3g间,加入的氢氧化钠质量越大,振荡周期越短。【反思与评价】(4)实验发现“振荡时间越久,振荡周期越长”,⑦中b可能为B(填字母序号)。A.30B.50C.60(5)补充实验,证明了亚甲基蓝溶液的浓度对蓝瓶子实验的振荡周期有影响。设计实验方案为:向烧杯中加入1.5gNaOH、4.5g葡萄糖、15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然后然后向锥形瓶中滴加0.2mL0.5%的亚甲基蓝溶液,在25℃时,以300转/min振荡60s,测量振荡周期不为69s。【解答】解:(1)由题干可知,溶液由无色到蓝色需要溶液与氧气(O2)接触,因此,振荡的目的是使溶液充分与氧气(O2);(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①②③的NaOH质量和振荡时间相同,温度和振荡周期不同,探究温度对蓝瓶子振荡周期的影响;(3)实验②⑤的温度和振荡时间相同,NaOH质量和振荡周期不同,因此,要让④与②⑤分类为一组探究,振荡时间要与②⑤相同,由表推知,a=60;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②④⑤的温度和振荡时间相同,NaOH质量和振荡周期不同,而且加入的氢氧化钠质量越大,振荡周期越短,故实验②④⑤可得到的结论是:当温度和振荡时间相同时,氢氧化钠质量在1.5﹣3g间,加入的氢氧化钠质量越大,振荡周期越短;(4)由题干可知,振荡时间越久,振荡周期越长,探究的是振荡时间与振荡周期的关系,要求被探究实验组的NaOH质量和温度相同,与实验⑦NaOH质量和温度相同的实验组是实验②⑥,⑥的振荡时间比⑦小,而②的振荡时间比⑦大,因此,实验⑦的振荡周期应该在32s﹣55s之间,即选项B的50s符合题意,故选:B;(5)由题干可知,设计实验向烧杯中加入1.5gNaOH,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该控制NaOH的质量不变,即选择实验⑤作对比实验,即温度和振荡时间相同,振荡转速和加入亚甲基蓝的体积也要相同,只控制亚甲基蓝的浓度不同,来测量振荡周期,因此,实验方案为:向烧杯中加入1.5gNaOH、4.5g葡萄糖、150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将混合液倒入锥形瓶中,然后向锥形瓶中滴加0.2mL0.5%的亚甲基蓝溶液,在25℃时,以300转/min振荡60s,测量振荡周期不为69s。故答案为:(1)氧气;(2)探究温度对蓝瓶子振荡周期的影响;(3)60;当温度和振荡时间相同时,氢氧化钠质量在1.5﹣3g间,加入的氢氧化钠质量越大,振荡周期越短;(4)B;(5)然后向锥形瓶中滴加0.2mL0.5%的亚甲基蓝溶液,在25℃时,以300转/min振荡60s,测量振荡周期不为69s。25.(2024•大兴区二模)兴趣小组同学对影响“化学小火箭”发射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制作并发射“化学小火箭”:常温下,取一定质量的试剂A装填于基座。取一定质量的试剂B装填于箭体,向箭体加入一定质量的水(20℃)后振荡,将箭体迅速扣在基座上。【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⑩的配方制作并发射“化学小火箭”,记录如下:第1组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基座柠檬酸/g0.511.522.5箭体小苏打/g2.521.510.5水/g1717171717发射高度/m0.330.422.702.210.88第2组实验序号⑥⑦⑧⑨⑩座小苏打/g2.521.510.5箭体柠檬酸/g0.511.522.5水/g1717171717发射高度/m0.460.963.262.671.15【解释与结论】(1)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发生反应,配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6H8O7+3NaHCO3═C6H5O7Na3+3CO2↑+3H2O↑。(2)“化学小火箭”能发射的原因是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CO2,箭体内气体压强增大。(3)下列变量中,属于第1组实验控制的变量的是BCE(填序号)。A.发射高度B.柠檬酸和小苏打的质量和C.水的温度和质量D.柠檬酸与小苏打的质量比E.试剂的装填位置(4)第2组实验的目的:探究小苏打装填于基座,柠檬酸装填于箭体,柠檬酸和小苏打质量总和、水的质量和温度等条件相同时,小苏打和柠檬酸的质量比对“化学小火箭”发射效果的影响。(5)其他条件相同时,柠檬酸装填于箭体比装填于基座的发射效果好(填“好”“差”或“一样”)。【反思与评价】(6)补做实验证明了水的温度对“化学小火箭”的发射效果也有影响。实验方案:常温下,取1.5g小苏打装填于基座,取1.5g柠檬酸装填于箭体,向箭体加入17g水(40℃或其他合理温度)后振荡,将箭体迅速扣在基座上,发射高度与3.26m(或⑧)不同。(7)除了利用柠檬酸和小苏打反应发射“化学小火箭”,还可选用的其他物质是碳酸钠和盐酸(答案合理即可)(写出1组即可)。【解答】解:(1)柠檬酸能与小苏打发生反应,配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H8O7+3NaHCO3═C6H5O7Na3+3CO2↑+3H2O;(2)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CO2气体,箭体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箭体冲出;(3)A、发射高度属于实验结果,不属于实验控制的变量,故A不符合题意;B、由数据知,柠檬酸和小苏打的质量和相等,属于实验控制的变量,故B符合题意;C、向箭体加入一定质量的水(20℃)后振荡,属于实验控制的变量,故C符合题意;D、由数据知,柠檬酸和小苏打的质量和相等,柠檬酸与小苏打的质量比,不属于实验控制的变量,故D不符合题意;E、常温下,取一定质量的试剂A装填于基座,取一定质量的试剂B装填于箭体,试剂的装填位置属于实验控制的变量,故E符合题意;故选:BCE;(4)第2组实验,将小苏打装填于基座,柠檬酸装填于箭体,柠檬酸和小苏打质量总和相等、水的质量和温度等条件相同时,小苏打和柠檬酸的质量比对“化学小火箭”发射效果的影响;(5)由表中数据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柠檬酸装填于箭体比装填于基座的发射效果好;(6)实验方案:常温下,取1.5g小苏打装填于基座,取1.5g柠檬酸装填于箭体,向箭体加入17g水(40℃或其他合理温度)后振荡,将箭体迅速扣在基座上,发射高度与3.26m(或⑧)不同,证明水的温度对“化学小火箭”的发射效果也有影响;(7)柠檬酸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发射“化学小火箭”,碳酸钠和盐酸也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也可用于发射“化学小火箭”。故答案为:(1)3;3;(2)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CO2,箭体内气体压强增大;(3)BCE;(4)柠檬酸和小苏打质量总和、水的质量和温度等条件相同时,小苏打和柠檬酸的质量比对“化学小火箭”发射效果的影响;(5)好;(6)取1.5g柠檬酸装填于箭体,向箭体加入17g水(40℃或其他合理温度)后振荡,将箭体迅速扣在基座上,发射高度与3.26m(或⑧)不同;(7)碳酸钠和盐酸(答案合理即可)。26.(2024•东城区二模)实验小组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Cl2),如图所示。已知:氯气是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1)补全MnO2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HCl△¯□MnCl2+□Cl2(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依据Cl2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3)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气。小组同学发现,反应停止时反应物均有剩余。【提出问题】反应停止与什么有关呢?【查阅资料】Ⅰ.初中常见的酸(如H2SO4、HCl)、碱(如NaOH)及可溶性盐(如NaCl)在水溶液中能完全解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例如,HCl在水中能解离出H+和Cl﹣。Ⅱ.Cl2能与KI反应置换出I2;淀粉遇I2变蓝,在本实验中作为指示剂,指示I2是否存在。【提出猜想】①反应停止与溶液中的Cl﹣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有关;②反应停止与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有关。【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取适量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于试管中,分别进行以下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向试管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充分振荡后加热,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置于管口试纸未变蓝猜想①不成立B向试管中滴入2滴浓硫酸,充分振荡后加热,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置于管口试纸变蓝猜想②成立【解释与结论】(4)猜想②是反应停止与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有关。(5)A中加入的固体是氯化钠。(6)B中试纸变蓝的原因是向试管中滴入2滴浓硫酸,氢离子浓度增大,酸能和二氧化锰继续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碘,碘使淀粉变蓝色。【反思与评价】(7)小组同学认为实验B还不够严谨,原因是滴入2滴浓硫酸,带入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硫酸根离子促进了反应的进行。【解答】解:(1)加热时MnO2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水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MnCl2+Cl2↑+2H2(2)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依据Cl2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3)氢氧化钠能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4)猜想②是反应停止与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有关。(5)A中加入的固体是氯化钠,以增大氯离子浓度。(6)B中试纸变蓝的原因是向试管中滴入2滴浓硫酸,氢离子浓度增大,酸能和二氧化锰继续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碘,碘使淀粉变蓝色。(7)实验B还不够严谨,原因是滴入2滴浓硫酸,带入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硫酸根离子促进了反应的进行。故答案为:(1)1;4;1;1;2;H2O。(2)密度比空气大。(3)吸收氯气。(4)猜反应停止与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有关。(5)氯化钠。(6)向试管中滴入2滴浓硫酸,氢离子浓度增大,酸能和二氧化锰继续反应生成氯气,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碘,碘使淀粉变蓝色。(7)滴入2滴浓硫酸,带入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硫酸根离子促进了反应的进行。27.(2024•房山区二模)羊毛衫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和舒适性,超临界CO2扎染技术可用于羊毛衫扎染。实验小组对超临界CO2扎染技术中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进行实验】按照设计图案对羊毛衫进行捆扎,放入染色釜,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注入染料,在不同的条件下完成扎染过程,测试染色后的羊毛衫色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序号扎染温度/℃扎染压力/MPa扎染时间/min染料用量/%色差值①802060623②902060628③1002060642④1001060618⑤1001560628⑥1002060236⑦1002060438注:色差值越大,表示超临界CO2扎染技术中羊毛衫染色效果越好。【解释与结论】(1)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2)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扎染温度对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3)①中,若将扎染温度改为60℃,则色差值<(填“>”“<”或“=”)23。(4)由③④⑤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扎染压力越大,羊毛衫染色效果越好。(5)探究染料用量对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需要对比的实验是⑤⑥⑦(填序号)。【反思与评价】(6)继续实验,发现“扎染时间对羊毛衫染色效果有很大影响”,其实验方案为:按照设计图案对羊毛衫进行捆扎,放入染色釜,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注入染料,测定不同扎染时间的色差值。【解答】解:(1)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3:8。故答案为:3:8。(2)①②③的目的是探究扎染温度对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除去扎染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故答案为:探究扎染温度对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3)其它条件相同时,扎染温度越高,染色效果越好。①中,若将扎染温度改为60℃,则色差值<23。故答案为:<。(4)由③④⑤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扎染压力越大,羊毛衫染色效果越好。故答案为:其它条件相同时,扎染压力越大,羊毛衫染色效果越好。(5)探究染料用量对羊毛衫染色效果的影响,需要对比的实验是⑤⑥⑦(除去染料用量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故答案为:⑤⑥⑦。(6)继续实验,发现“扎染时间对羊毛衫染色效果有很大影响”,其实验方案为:按照设计图案对羊毛衫进行捆扎,放入染色釜,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注入染料,测定不同扎染时间的色差值。故答案为:测定不同扎染时间的色差值。28.(2024•顺义区二模)花青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验小组对紫薯中的花青素展开了研究。【查阅资料】①紫薯中的花青素随溶液pH变化,会呈现不同的颜色:pH1~45~78~10111213颜色洋红色淡洋红色淡紫色蓝色蓝黄色土黄色②烫漂是加工紫薯粉的方法之一。花青素保留率越高,加工效果越好。③花青素保留率越高,说明其在该条件下的稳定性越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