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拓展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拓展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拓展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拓展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拓展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林

庚王冬填说“木叶”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先后出版了诗集《夜》、《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他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林庚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背后,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解题“说……”适合文体是:→议论文如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说“安”》“木叶”:文章论题《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壹·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含“木”或者“木叶”的概括性句子,并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文本梳理段意概括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颜色性——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方法归纳二、关键词。

序列词、数词、转折词、反复出现的词、指示代词。一、关键句。位置: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转折句。表达方式:语段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文章思路一、(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二、(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三、(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总结全文)

贰·文本精读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小组讨论,分析“树叶”与“木叶”以及“落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表格文本精读意象颜色特点、触觉意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微黄疏朗、飘零之意微黄干燥、不湿润饱含水分、湿润缺少飘零之意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叶洗净了分析“树叶”与“木叶”以及“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文本精读文本精读“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形象暗示→文化暗示诗歌语言暗示性文本精读暗示性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启发性感染性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意味。课堂总结叁·拓展延伸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拓展延伸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