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辛亥革命 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辛亥革命 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辛亥革命 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辛亥革命 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C.革命党否认不平等条约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2.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3.1911年11月的上海,“各报馆生意甚形兴旺,望平街一带人山人海,皆急于探求消息者。闻革军胜,则无不欣欣然以为喜;有谓官军胜者,则必迁怒于此人。如前日望平街人丛中,有一无知者,闻革军大胜之言,微叹一声,后面之人遽饱以老拳。事虽可笑,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这表明辛亥革命()A.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D.建立的中华民国深得人心4.下图为载于1908年4月17日《江汉日报》的时政漫画《实行之社会主义》,该漫画()A.蕴含平均地权之深意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C.抨击了清政府的改革D.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5.(2023·淄博)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6.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7.(2023·成都)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A.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风格B.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决心C.反映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D.讽刺袁世凯政府的保守落后8.孙中山先生将林肯总统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中的“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巧妙地翻译为“民有、民治、民享”。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为人民而设,为人民求幸福”的三民主义。这主要说明了()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B.三民主义是以民为本的思想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9.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余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兵士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10.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11.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12.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二、非选择题13.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1年10月14日,《中国的危机》载:“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1911年11月29日,《攻陷武昌进一步和平的希望》载:“袁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已经得到认可,再进行争斗已没有意义。”1912年2月15日,《南京共和党人》载:“孙中山的怂恿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材料二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1911年12月20日,《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者有孙逸仙,而袁世凯次之。”1911年12月27日,《和呼,战呼》载:“愿我将士勿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急整军旅矣,一日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摘编自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民立报》(1)请对《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言论基调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2)指出《民立报》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并分析该报刊的影响。(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运用报刊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C.革命党否认不平等条约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解析]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却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作为偿还外债之用,加剧了革命政府的财政拮据局面,使革命面临危机,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解析]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旧官僚、立宪派等都不再拥护清政府,列强也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土崩瓦解,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革命派与民众的关系,无法得出具有民众基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大权的归属问题,故排除D项。3.1911年11月的上海,“各报馆生意甚形兴旺,望平街一带人山人海,皆急于探求消息者。闻革军胜,则无不欣欣然以为喜;有谓官军胜者,则必迁怒于此人。如前日望平街人丛中,有一无知者,闻革军大胜之言,微叹一声,后面之人遽饱以老拳。事虽可笑,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这表明辛亥革命()A.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D.建立的中华民国深得人心[解析]据“观此亦可见人心已大去矣”可知,上海民众都支持革命军,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使向往“共和”成为潮流,故选B项;材料只能表明民众对共和的向往,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C项;1912年才建立中华民国,排除D项。4.下图为载于1908年4月17日《江汉日报》的时政漫画《实行之社会主义》,该漫画()A.蕴含平均地权之深意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C.抨击了清政府的改革D.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解析]漫画上画了六级台阶,顶端站立一人,下端有一满身补丁的穷苦人手指台阶,一人挥动铁铲铲土,寓意“消灭贫富差距,平均地权”,故选A项;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漫画中没有体现作者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漫画中没有辛亥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5.(2023·淄博)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地方官僚和清政府尝试从各方面对旧制度进行变革,即开始清末新政,如各级学堂设置“体操”为必修科目等。因此这些做法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在1905年,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是为了遏制革命运动的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的信息,故D项错误。6.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7.(2023·成都)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A.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风格B.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决心C.反映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D.讽刺袁世凯政府的保守落后[解析]材料中的猴子指的是袁世凯,五色旗指的是民主共和制,因此材料“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反映的是袁世凯对民主共和制的破坏,强调的是政治转型的艰难,C项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A项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批判的是袁世凯对民主共和制的破坏,D项排除。8.孙中山先生将林肯总统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中的“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巧妙地翻译为“民有、民治、民享”。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为人民而设,为人民求幸福”的三民主义。这主要说明了()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B.三民主义是以民为本的思想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解析]由材料中的“民有、民治、民享”“为人民而设,为人民求幸福”可知孙中山着重强调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并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之意。9.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余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兵士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解析]在武昌起义后武昌已经被革命派占领,但是守城的兵士却说:“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革命所带来的变化,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10.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解析]据材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其性质,A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C项错误;D项说法违背史实。11.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解析]据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见,1902年~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B项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当时科举制内容是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不符,D项错误。12.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1年10月14日,《中国的危机》载:“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1911年11月29日,《攻陷武昌进一步和平的希望》载:“袁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已经得到认可,再进行争斗已没有意义。”1912年2月15日,《南京共和党人》载:“孙中山的怂恿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材料二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1911年12月20日,《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者有孙逸仙,而袁世凯次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