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合集+答案解析】2024年教资初中生物_第1页
【历年真题合集+答案解析】2024年教资初中生物_第2页
【历年真题合集+答案解析】2024年教资初中生物_第3页
【历年真题合集+答案解析】2024年教资初中生物_第4页
【历年真题合集+答案解析】2024年教资初中生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真题合集+答案解析】2024年教资初中生物2019年下半年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阳春三月,桃花盛开。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桃花花瓣细胞呈现红色的结构是()。A.液泡B.吐绿体C.细胞核D.线粒体2.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胆汁中的消化酶能够将脂肪初步分解B.胃液中的蛋白酶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C.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D.小肠中的多种消化酶能将淀粉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3.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可以造成新生儿小头症和脑发育不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寨卡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只能靠细胞免疫将其消灭B.伊蚊属于多足纲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传染源的角色C.寨卡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寄生在动物细胞中D.如果人类制造出寨卡病毒疫苗,则可以切断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4.扇贝、梭子蟹、黄鱼是海边居民餐桌上常见的美味,某同学对这3种动物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③②A.类群③为软体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2—B.类群②都用鳃呼吸,体外受精、体外发育C.乌贼和河蚌也属于类群③,都具有外套膜D.类群①和②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脊椎的有无5.下列关于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B.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C.维生素是有机物,能为人体提供能量D.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6.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B.猎豹的运动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C.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利于群体内信息的交流D.“鸠占鹊巢”这一行为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7.下列可能没有发生分化的细胞是()。A.能产生ATP的细胞B.具有大液泡的细胞C.含有血红蛋白的细胞D.释放神经递质的细胞8.尿液的排出与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等密切相关。其中,膀胱在结构层次上属于()。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9.为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研究者将适量且等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两个保温瓶中密闭。保温瓶已做灭菌处理,且环境条件适宜。多次测定有关变量,绘制成图2所示的曲线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2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煮熟的种子B.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C.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的种子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10.某同学在进行野外调查时,观察到几种植物。他将白皮松、蒲公英和玉米分成一类,将肾蕨、葫芦藓和水绵分成一类。他分类的依据是()。A.能否产生种子B.是否生活在水里C.能否进行光合作用D.有无根、茎、叶的分化11.世界上有一小部分人具有抗疟疾的能力,原因是这些人的细胞内发生了一个点突变,这个突变能够抑制人的红细胞表达疟原虫结合受体,从而使其不受疟原虫感染。该突变发生的场所位于()。A.细胞膜B.核糖体C.细胞核D.内质网12.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无细胞结构,靠分裂进行生殖B.大多数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细菌和真菌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D.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靠出芽进行生殖13.酒窝的有无由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图3是萌萌同学对自己家族中有酒窝和无酒窝的调查结果。根据此图,萌萌判断出有酒窝是显性性状,则她依据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酒窝)(有酒窝)(无酒窝)(有酒窝)姑姑爸爸—妈妈(有酒窝)(无酒窝)(有酒窝)萌萌(无酒窝)A.爷爷×奶奶姑姑B.外公×外婆——妈妈C.爷爷×奶奶爸爸D.爸爸X妈如_萌萌14.某同学进行“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装置如图4所示。该同学用嘴含住乙口,进行吸气和呼气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瓶2瓶1图4A.瓶1中的石灰水比瓶2中的石灰水更浑浊B.从丙口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甲口吸入的高C.设置瓶1是消除空气中的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该实验装置可避免将石灰水误吸到口中或将石灰水吹出洒到桌面上15.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上重要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B.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实了植物能够产生氧气用于更新污浊空气相对数量细胞活力相对值C.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证实了肉汤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D.米勒的模拟实验,说明了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相对数量细胞活力相对值16.图5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草、兔、狐三种生物间的关系,则甲、乙、丙分别表示()。图5A狐、草、兔B.兔、草、狐C.草、狐、兔D.草、兔、狐17.下列措施能通过增加光合速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a)。A.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B.利用照明设施延长光照时间C.合理密植,让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D.白天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的消耗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它们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一营养级C.细菌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19.克隆羊时,将甲羊的卵细胞去掉细胞核,将乙羊(雄性)耳缘细胞的细胞核植入甲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再将重组细胞移植到丙羊的子宫中,丙羊生出丁羊。下列关于丁羊的判断,正确的是()。A.肯定是雌性B.肯定是雄性C.肯定长得像丙羊D.肯定长得像甲羊20.可吸入颗粒物中的PM2.5能进入血液。为了研究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者用含有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淋巴细胞,48h后检测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100%50%0050100200可吸人颗粒物浓度(μg/mL)图6A.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200μg/mL时,淋巴细胞活力明显下降B.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小于50μg/mL时,已经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C.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D.呼吸道能清洁空气,空气中微量的可吸入颗粒物不会对淋巴细胞活力造成太大影响21.在“根对水分的吸收”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两个装有水溶液的烧杯,里面分别浸泡着一棵菠菜,其中一棵坚挺,另一棵略萎蔫。教师说:“这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清水和食盐水溶液,可我忘记是哪一个装有食盐水溶液了,请大家学完这节课后帮我分析一下。”该教学活动不具有的教学功能是()。A.直观演示B.导入教学C.设置悬念D.揭示机理22.图7示意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进阶,学生开始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起点和完成课程学习的终点分别对应的是()。生物科学素养图7A.a,bB.a,cC.b,cD.b,d23.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的教学中,某教师让学生观察已解剖好的新鲜动物肾脏,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触摸和观察,并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肾脏中间的白色空腔是汇集尿液的肾盂;肾盂中的尿液来自肾脏周围的实体部分,这部分为肾实质,红色、有弹性。这样的教学不能着重体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A.强调学习者的经验B.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C.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D.创造冲突的学习情境24.学完“细胞呼吸”一节后,教师提问:“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等敷料。这是为什么?”该提问对学生认知层次的要求属于()。A.识记B.应用C.分析D.评价25.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用到了下表。该教师采用的评价工具是()。评定任务任务完成度评分实验设计思路清晰、合理54321有效使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54321准确获取、分析、综合有关信息54321准确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54321合理设计操作过程和方法54321A.量表B.检核表C.调查问卷D.观察和轶事记录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26.使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三亲”婴儿,也被称为“线粒体置换疗法”,可以使某些患有线粒体缺陷病的妇女拥有健康的亲生孩子。“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用图8表示。早期胚胎去核捐EQ\*jc3\*hps20\o\al(\s\up1(献),A)者卵细胞取核母亲卵细胞B重组卵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父亲精子C图8试管母体分娩动“三亲”婴儿问题:(1)培育“三亲”婴儿依赖的生殖方式属于_(填“有性”或“无性”)生殖(3分)(2)受精卵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填字母)的细胞质。(3分)(3)为“三亲”婴儿提供遗传物质的有(填字母)。(3分)(4)以上过程使用的生物技术有核移植、体外受精、和等技术。(6分)27.烟草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那么能否利用这些物质来防治农业害虫呢?某兴趣小组进行了烟草浸出液对蔬菜主要害虫——菜青虫的杀虫效果的实验探究。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烟草浸出液浓度(%)020.025.033.350.024h杀虫率平均数(%)070.376.586.187.5问题:(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6分)(2)根据实验结果描述烟草浸出液浓度与杀虫率之间的关系:。(3分)(3)写出探究烟草浸出液杀虫的最适浓度的简要思路:。(6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8.材料:28.材料: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将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在光具座上固定好,全班统一将其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如30cm处的位置,每个小组的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也固定在一个位置,比如50cm处。把光具座上的电蜡烛打开。移动电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做出假设。学生容易提出“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的假设,但不易提出“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的假设。在制订计划前,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学生根据假设制订的探究计划如下:①记录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②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③前后移动电蜡烛,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电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④恢复电蜡烛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⑤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完成之后,恢复透镜、光屏的距离,把组内学生的不同度数(度数相差越大越好)的眼镜放在透镜前面,然后分别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为止,分别记录眼镜的度数和电蜡烛所在的位置。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探究技能。(10分)(2)结合材料,分析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过程。(10分)29.材料:关于“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课的教学反思某教师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课后,与备课组教师进行了探讨,并做了如下反思与探究。1.备课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设定不够具体和明确,导致部分学习活动指向性不明,教学目标未能有效达成。改进:将教学目标详细分解为知识目标(说出食物中含有能量),能力目标(进行食物中能量的测定,尝试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及改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爱护实验仪器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不明确,学生参与度不高。改进: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分小组合作,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使得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实验过程中。3.原理步骤讲解得不透彻,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实验。课堂中学生不注意听教师的原理讲解,急于开始做实验。改进:把学生被动地听原理讲解变为主动地思考问题-—水升高需要的热量来自哪里?如何根据水温升高的度数来计算其获得的热量?教师提供辅助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依据。—8—4.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要求不够了解,盲目动手,出错的环节和重复工作过多,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归纳小结、拓展提升环节未能按时进行。改进;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提前准备好实验装置及相关材料;请学生在黑板上直接填写数据统计表,避免数据的重复记录。5.学情把握不准确,导致实验教学放得开、收不拢。教师未能了解到学生已有的探究基础较差,过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原则体现不好,严重影响了实验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改进:提前准备好实验设计关键点的思考题,以此引领学生思考,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请实验成功的小组分享成功经验。6.未能准确把握重难点,导致教学目标达成度不佳。改进: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但是课堂中大量的时间用在组织学生对热量单位进行换算。教师可给出单位换算的要点提示,节省更多的时间给师生交流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此同时,将讨论的问题和反馈练习提前布置到各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该教师反思了教学中哪几方面的内容。(12分)(2)结合材料,分析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8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3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人的血型和输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是由于血型鉴定具有潜在的感染疾病的危险,许多国家禁止在中学阶段采用人血进行实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活动建议: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模拟活动中选用适当浓度的AgNO3代表A型血清,Nal代表B型血清,Pb(NO3)2代表A型血,BaCl2代表B型血。要求:(1)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试剂(必要时可混合)和蒸馏水等材料,用表格的形式设计“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方案。(10分)(2)设计上述模拟实验的教学过程。(2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结构是叶绿体和液泡。叶绿体内含有光合色素,使植物叶片呈绿色。液泡内含有花青素等色素,这些色素对花色的形成起主要作用。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桃花花瓣细胞呈现红色的结构是液泡。2.【答案】B。解析:脂肪在小肠中被初步消化。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只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形成脂肪微粒。脂肪微粒在小肠中的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彻底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A项错误。蛋白质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为多肽,然后在小肠中被消化为氨基酸,B项正确。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经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初步消化为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被进一步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参与血液循环,在组织细胞内通过有氧呼吸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C、D两项错误。3.【答案】C。。解析:寨卡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人体细胞中,人体通过细胞免疫使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后,人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病原体清除,A项错误。多足纲动物属于节肢动物,基本上每个体节具一对足,如蜈蚣、马陆等。伊蚊仅有3对足,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另外,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属于传播媒介或传播途径,而不是传染源,B项错误。寨卡病毒属于RNA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也无法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动物活细胞中,C项正确。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人体注射寨卡病毒疫苗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项错误。4【答案】C。。解析:类群③为软体动物,扇贝、乌贼、河蚌均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都具有外套膜,身体呈两侧对称,A项错误,C项正确。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鱼类属于脊椎动物。类群①和类群②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脊柱的有无,也可以是其他结构特征,如是否体表被鳞,D项错误。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生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其他脊椎动物用肺呼吸。多数硬骨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为体外受精,其他脊椎动物为体内受精。哺乳类动物为胎生,进行体内发育。B项错误。5.【答案】C。解析:人体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A项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铁会造成人体缺铁性贫血,B项正确。维生素属于有机物,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机体代谢。维生素不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组成成分,也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C项错误。糖类、脂肪、蛋白质是人体内的能源物质,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项正确。6.【答案】A。解析: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是暂时的、易变的、易消退的行为,A项错误。运动的完成是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共同配合完成的,B项正确。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利于群体内信息的交流,使动物群体更容易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C项正确。“鸠占鹊巢”指杜鹃鸟将自己的卵产在灰喜鹊等雀形目鸟类的巢中,由这些鸟替它孵卵、育雏的一种行为。该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D项正确。7.【答案】A。。解析:具有大液泡的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血红蛋白的细胞是红细胞;可以释放神经递质的细胞是神经细胞。因此,B、C、D三项所述的细胞均是已发生分化的细胞。一般情况下,活细胞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ATP,因此能产生ATP的细胞可能没有发生分化。故本题选A。8.【答案】C。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无此结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组织,不同—10—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联合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部分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构成。膀胱是储存尿液的结构,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9.【答案】D。解析:i萌发的种子不会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进行呼吸作用,而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若Y表示瓶内温度,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会产生热量,从而使瓶内温度升高。因此,a表示萌发的种子,b表示煮熟的种子,A项错误。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呼吸作用会消耗种子内的有机物质,但种子萌发时大量吸水,种子质量增加。因此a表示萌发的种子,b表示煮熟的种子,B项错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瓶内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b表示煮熟的种子,c表示萌发的种子,C项错误。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的量,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b表示煮熟的种子,D项正确。10.【答案】A。解析:根据能否产生种子,植物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水绵)、苔藓(葫芦藓)、蕨类(肾蕨);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白皮松)和被子植物(蒲公英、玉米)。因此,题干中该同学的分类依据是能否产生种子,A项正确。水绵生活在水中,肾蕨和葫芦藓可以生活在陆地阴湿的环境中,B项错误。题干中的植物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项错误。水绵无根、茎、叶的分化,葫芦藓有茎、叶的分化,其他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疟原虫结合受体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故该突变属于基因突变。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12.【答案】B。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病毒的生殖在宿主细胞内进行,是以自身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并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酶、原料等)完成的,A项错误。大多数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少数的细菌(如蓝细菌、硝化细菌)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项正确。细菌是肉眼不可见的单细胞生物。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典型代表为酵母菌)、多细胞真菌(霉菌、蘑菇等)。细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以及蘑菇等大型真菌是肉眼可见的,C项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其分裂方式为二分裂,D项错误。13【答案】C。解析:爷爷和奶奶有酒窝,而爸爸没有酒窝,属于“有中生无”。“有中生无为显性”,故可据此判断出有酒窝为显性性状,无酒窝为隐性性状。C项正确。A项,爷爷、奶奶和姑姑都有酒窝,没有性状分离,无法判断显隐性。B项,假设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为A、a。若无酒窝为显性性状,则外公的基因型为Aa,外婆的基因型为aa,妈妈的基因型为aa;若有酒窝为显性性状,则外公的基因型为aa,外婆的基因型为AA或Aa,妈妈的基因型为Aa。上述两种情况均符合题意,故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D项与B项的情况相同,无法明确判断显隐性。故本题选C。14.【答案】D。解析:人体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气,氧气含量低于空气。实验时,气体从甲口进入,从丙口排出。甲口气体的氧气含量应高于丙口气体的氧气含量。瓶1吸收的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瓶2吸收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因此瓶2中的石灰水更浑浊。A、B两项错误。瓶1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设置瓶1的作用是消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项错误。该实验装置中有单向阀,只允许气体单向流动。甲口连接的是长管,保证外界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乙口左端(瓶1处)连接的是短管,可避免将石灰水误吸到口中;乙口右端(瓶2处)连接长管,丙口连接短管,可保证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也可避免呼气时将石灰水吹出酒到桌面上。D项正确。15.【答案】B。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A项正确。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论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污浊了的空气,但他并没有证明植物能够产生氧气,B项错误。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证实肉汤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即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C项正确。米勒通过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发现装置中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说明了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11—D项正确。16.【答案】D。解析:草、兔、狐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一条食物链,草→兔→狐。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理可知被捕食者的数量应多于捕食者,而且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呈交替升降,即捕食者数量的高峰或谷底紧跟着出现在被捕食者数量的高峰或谷底之后。由图可知,数量最多的为甲,故甲表示草;乙数量的高峰和谷底出现在丙之前,且乙的相对数量多于丙,故乙表示兔,丙表示狐。故本题选D。17.【答案】A。解析:光合速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与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的比值。光能利用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与照射在地面的总光能的比值。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包括C0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必需矿质元素等。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加快暗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光合速率,增加农作物产量,A项正确。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但是光合速率并没有改变,B、C两项错误。白天降低温度,虽然能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但是同时也会使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从而降低光合速率,D项错误。18.【答案)D。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少数的微生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等)是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A项错误。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如蚯蚓等)是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B项错误。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储存的有机营养物分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不是所有细菌都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信息传递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项正确。19.【答案】B。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丁羊的性状应与提供细胞核的乙羊最为相似。乙羊是雄性,其体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则丁羊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也为XY。故丁羊肯定是雄性。20.【答案】B。解析:由图分析可知,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低于50μg/mL时,细胞活力相对值无明显变化;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200μg/mL时,细胞活力相对值明显降低。A项正确,B项错误。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会导致淋巴细胞活力下降,从而降低人体免疫功能,C项正确。呼吸道能清洁空气,根据图中的数据可知,微量的可吸入颗粒物不会对淋巴细胞活力造成太大影响,D项正确。21.【答案】D。解析:该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这样的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呈现实验现象。教师根据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根对水分的吸收”的教学。同时,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需要通过本课教学才能得出,该教师通过在正式教学前设置悬念,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活动并不能说明菠菜为什么一棵坚挺,一棵萎蔫,即不能揭示机理。故本题选D。22【答案】C。解析::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开始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他们结束这门课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也不会达成课程目标的100%。但是他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在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故学生开始中学生物课程学习的起点和完成课程学习的终点分别对应的是b和c。23.【答案】D。解析;建构主义的学习观: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②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③尊重个人意见。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不以正确、错误来区分人们不同的知识概念。④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触摸和观察”,既是强调学习者的经验的体现,也说明该教师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体现的是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得出结论,但没有创造冲突的学习情境。故本题选D。24.【答案】B。解析:依据认知能力发展的程序和学习的复杂程度,认知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中,识记指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她回忆,应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景里使用抽象概念,星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运用,而非综合的、创—12—造性的运用。分析指将材料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成分,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明确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阐明材料各要素的组织原理,即对材料内容组合起来的组织、系统和结构的分析。评价指为了特定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及符合准则的程度做出定量的和定性的判断。题干中的提问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简单、具体的情境中使用细胞呼吸作用的原理,属于应用层次。故本题选B。25.【答案】A。解析:实作评价是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评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和轶事记录、检核表、量表、档案袋等。其中,量表是用来作为判断过程和成果的一种评价工具,评定某个表现出现的频度大小或品质程度。量表一般使用的等级分为五个固定的数字评定选项,然后要求评价者依据所属特质的程度,在适当的数字评定选项上勾选作答。该教师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每项学习任务之后,都具有五个评分等级。因此该评价工具属于量表,A项当选。B项,检核表是一组列出表现或成果的测量维度,并且提供简单记录“是”或“否”判断的资料表。C项,调查问卷是一种使用非常广的书面调查工具,调查者设计各种书面问题,让被调查者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回答,以此来获取某些信息。D项,观察和轶事记录指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表现,是一种最常用的实作评价方法。二、简答题26.【答案】(1)有性(2)A(3)A、B、C(4)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解析:(1)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培育“三亲”婴儿的过程中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重组卵细胞与精子),故该过程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2)受精卵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细胞的细胞质。由图可知,“三亲”婴儿培育过程中,卵细胞的细胞质是由A提供的。(3)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包括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B的卵细胞核,一半来自C的精子的细胞核;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来自A的细胞质。因此为“三亲”婴儿提供遗传物质的有A、B、C。(4)“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应用的生物技术有核移植、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27.【答案】(1)烟草浸出液浓度;24h杀虫率(2)烟草浸出液浓度在0~50%的范围内,其浓度越高,24h杀虫率越高(3)首先以10%的浓度作为一个梯度,研究烟草浸出液在0~100%浓度范围内对24h杀虫率的影响;然后找到杀虫效果最好的浓度,缩小最适浓度的范围,设置较低的浓度梯度,进行细致研究解析:(1)自变量是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是被操纵的。因变量是由于一些变量变化而被影响的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根据题意可知,该兴趣小组进行的是烟草浸出液对杀虫效果的研究,因此烟草浸出液浓度是自变量,24h杀虫率是因变量。(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烟草浸出液浓度在0~50%的范围内,其浓度越高,24h杀虫率越高。(3)探究烟草浸出液杀虫的最适浓度之前,可以先进行一组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缩小烟草浸出液杀虫的最适浓度的范围。然后,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缩小浓度梯度,进行细致的研究。三、材料分析题28.【参考答案】(1)材料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探究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观察。在做出假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这—13—一现象需要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思考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观察,从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②测量。该实验需要学生测量并记录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原始距离,在实验过程中,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后,学生还需要测量、记录透镜与电蜡烛之间以及透镜与光屏的距离。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才可以找到规律,从而得出结论。③推论。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并经过小组内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做出“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的假设。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即“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④控制变量。验证第一种假设时,学生更换凸度较大的透镜,通过控制透镜的凸度这一变量,移动电蜡烛,使物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验证第二种假设时,学生移动光屏,通过控制眼球前后径这一变量,使物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学生能够辨别实验中的变量是透镜的凸度以及眼球的前后径,从而通过控制变量得出实验结果。⑤实验。实验是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该实验的研究问题是“近视形成的原因”,该问题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自主讨论、研究并制订探究计划。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2)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过程如下。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首先调查班级中戴眼镜的人数,然后提出探究的问题“近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②启发思考,做出假设。确定研究问题之后,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的引导提出合理的假设。该材料中的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假设,而是组织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通过该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原因,并形成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进行纠正与补充,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出两种合理假设。③小组探究、制订并实施实验计划。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后,学生根据假设自主制订并实施探究计划;通过更换凸度较大的透镜来验证“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通过移动光屏的位置,控制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来验证“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实验过程中做好数据的记录,实验结束后整理仪器,保存实验数据。学生还将组内同学的眼镜放在透镜前,进行实验研究。该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近视的原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科学的精神。④协作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小组成员之间以及组与组之间进行协作交流,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⑤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交流、讨论预防近视的措施,从而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29.【参考答案】(1)材料中,该教师的反思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达成、可测量的。该教师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向性不够明确。②反思教学结构。该教师学情分析不到位,导致学生实验操作时间过长;未能准确把握重难点,把大量时间用于非重点内容的讲解。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归纳小结、拓展提升环节未能按时进行。③反思教学内容。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中,没有明确重难点,从而导致教学目标达成度不佳。对于学生实验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教师可改进实验的教学内容,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完善实验方案等。④反思教学过程与课堂组织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反思实验原理的讲解过于平铺直叙,导致课堂中学生不注意听讲,急干开始做实验;白主探究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导致实验教学放得开、收不搅,课堂组织管—14—理较混乱。⑤反思教学策略。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任务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参与感;原理的讲解不透彻,应该采取问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的了解不足,为了课堂上顺利完成实验,应该组织学生在课前做好实验的有关预习等。(2)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不断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高效教学。材料中的教师通过反思,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以优化和完善教学过程。②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及时思考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促使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升华成专业理论和专业理念,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材料中的教师在发现问题后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为今后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③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资源,发现问题的症结,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四、教学设计题30.【参考答案】(1)“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方案如下所示。“血清”试剂“A型血”Pb(N03)2“B型血”BaC12“0型血”蒸馏水“AB型血”Pb(NO,),和BaCl“A型标准血清”(AgNO3)无沉淀有白色沉淀无沉淀有白色沉淀“B型标准血清”(NaI)有黄色沉淀无沉淀无沉淀有黄色沉淀(2)该模拟实验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师: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吗?通过学生介绍自己的血型,教师明确血型的类型:A、B、AB、0。师:那我们的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教师板书“模拟血型鉴定”)二、讲解“血型鉴定”的实验原理师:在进行模拟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血型的相关知识。(教师板书“实验原理”)教师通过课件展示4种血型的血液中的红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观察4种红细胞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4种血型的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类型以及血清中的凝集素类型。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纠正,并归纳正确理论。(教师板书4种血型的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及血清中的凝集素)成分A型B型0型AB型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A凝集原B凝集原无凝集原A、B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抗B凝集素抗A凝集素抗A和抗B凝集素无凝集素三、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得出结果1.学习化学沉淀实验师;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的原理,来进行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15—教师说明不能采用人血进行鉴定的原因,并介绍替代的试剂,指明试剂之间的相互反应所形成的沉淀。化学试剂之间的沉淀反应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边讲解,边进行实验演示:AgNO3与BaCl2反应会生成AgCl(白色沉淀);Pb(NO3)2与Nal反应生成Pbl2(黄色沉淀)。学生进行沉淀实验的操作,明确观看到沉淀的出现。2.配制实验试剂教师与学生一起配制代表4种血型的试剂。A型血:Pb(NO3)2;B型血:BaCl2;0型血:蒸馏水;AB型血:Pb(NO3)2和BaCl2混合。教师引导学生说明配制的理由,并归纳讲解4种不同试剂的配制原则。教师将配制好的4种试剂随机标上“赵”“钱”“孙”“李”,代表4位急需输血的病人。教师将4种试剂随机分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鉴定4种待测试剂所代表的血型。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记录,知道每一位“病人”所对应的血型,以便对学生实验结果进行验证。3.制订、实施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利用提供的试剂,设计“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每个小组指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出各小组实验方案的优点及不足,并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1)取洁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待测试剂。(2)在载玻片两端的待测试剂中分别滴加“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3)轻轻晃动载玻片,使待测试剂与“血清”充分混合、反应。(4)静止1分钟后观察实验结果。先用肉眼观察是否有沉淀或变浑浊,若看不清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看。(5)重复上述操作,一一检测4种待测试剂。(6)根据同一块载玻片上试剂的沉淀现象,判断待测试剂所代表的血型。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班级中巡视并强调安全问题,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并得出4种试剂所代表的血型。教师进行正确的实验演示,并在板书上展示实验结果。“血清”试剂“A型血”Pb(NO₃)“B型血”BaCl₂“0型血”蒸馏水“AB型血”Pb(N03)2和BaCl₂“A型标准血清”(AgN03)无沉淀有白色沉淀无沉淀有白色沉淀“B型标准血清”(NaI)有黄色沉淀无沉淀无沉淀有黄色沉淀四、归纳总结学生对照教师的实验结果,分析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师生共同找出错误原因,并总结出该实验的注意事项:①载玻片两侧滴加的待测试剂不宜过多,大小如黄豆即可;②待测试剂的滴加量与“标准血清”试剂的滴加量要适宜,使两种试剂刚好反应完;③仔细观察实验结果,正确区分是否有沉淀产生。通过分析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印象及理解。—16—2020年下半年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编者注:本套试卷包含四道大题,即单项选择题(25小题)、简答题(2小题)、材料分析题(2小题)和教学设计题(1小题),满分150分。因收录不全,有个别题目缺失,以“缺”来标示这类题目。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图中所示的结构中,属于同一结构层次的是()。①②③④⑤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③2.图1中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关于这三种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甲乙丙图1A.从体型看,甲与乙不同,甲的身体呈辐射对称B.丙比甲、乙更复杂,体现在丙的体表出现了分节C.这三种动物依次属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D.从结构看,丙的消化器官比甲、乙复杂,表现在有口有肛门3.下列关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有细胞核②都有细胞壁③都含有染色体④都有环状DNA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下列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DD.维生素K5.家兔卵巢中的细胞有的进行有丝分裂,有的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分裂B.细胞分裂前都要进行DNA的复制C.细胞分裂过程中都会进行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都含有性染色体6.某植物种子吸水萌发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和氧气的吸收速率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呼吸速率0图2A.第30h后,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增强B.在12~24h期间,植物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C.在12~24h期间,细胞中结合水含量增加D.在12~48h期间,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不变7.缺8.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生长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金合欢幼苗的生长情况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10个月的存活率/%437220天幼苗生长的高度/cm6.231A.该实验表明,蚂蚁栖居有利于金合欢的生长B.该实验表明,金合欢的幼苗存活率与生长高度有关C.该实验表明,蚂蚁可以为金合欢提供营养D.该实验表明,蚂蚁可以帮助金合欢传播种子9.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色盲的儿子,则所涉及的遗传定律及母亲的基因型是()。A.基因分离定律,X⁸xBB.基因分离定律,X⁸xC.自由组合定律,X⁸x⁸D.自由组合定律,X⁸x⁶10.某种兰花有细长花矩,花矩顶端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要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的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蛾的口器与兰花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11.我国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人了蝉、螳螂、黄雀所在的树林,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和螳螂的数量B.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细菌分解鹰的尸体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12.当蚂蚁发现新的食物源或要迁移到新的巢址时,都要通知同伴(如图3、图4所示)。下列关于蚂蚁的这些行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头左右摆动召唤身体前后来回运动同伴到新食源地召唤伙伴到新巢址图3图4A.靠嗅觉和触觉实现B.由遗传物质决定C.反映了蚂蚁个体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D.属于学习行为13.带芽的枝条易生根成活是因为()。A.芽生长迅速B.芽能产生生长素C.芽能进行呼吸作用D.芽能进行光合作用14.生活中很多食品是利用发酵生产出来的。下列未使用发酵技术的是()。A.酸奶B.豆浆C.腐乳D.葡萄酒15.下列性状中可遗传的是()。A.截短的狗尾巴B.用眼过度的近视眼C.双亲均为黑狗的白狗的毛色D.晒黑的肤色16.狗在受伤后,用舌头舔伤口有利于消炎,是因为唾液中含有()。A.抗体B.抗原C.溶菌酶D.消化酶17.鲫鱼是一种淡水鱼。下列关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A.背腹体色深,用鳃呼吸B.腹部感知水流,测定方向C.游泳动力来源于胸鳍、腹鳍D.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运动阻力18.下列关于不同类群植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藻类植物通常生活在水中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C.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D.苔藓植物输导系统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19.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水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溶剂B.植物体内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伸长区C.细胞内结合水比例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D.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0.下列选项中,没有用到现代生物技术的是()。A.家庭制作泡菜B.多利羊的培育C.将控制人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D.利用组织培养培育名贵花卉苗木21.某版本教材的一个“技能训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某地小麦在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表以及柱形图,讨论小麦需水量与发育时期的关系等相关生物学问题。关于该技能训练在教学中作用的叙述,最合理的是()。A.可以发展学生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B.可以发展学生用图表解释数据的能力C.可以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合作学习的能力D.可以发展学生获取、选择和解释生物学信息的能力22.在进行食物链、食物网等内容的教学时,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着重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并记住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因为这两个概念是重要概念,是学习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乙认为:应着重考查学生是否懂得食物链、食物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否懂得食物链、食物网的使用价值,是否能将食物链、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等知识联系起来。对这两位教师观点的判断,正确的是()。A.乙评价内容过多,部分内容无法用试题考查,难以开展评价B.甲、乙虽然评价侧重点不同,但考查内容都属于三维目标范畴C.甲、乙都忽略了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重点评价内容应由学生决定D.甲强调知识和概念,利于学生考出好成绩,符合生物学课程改革要求23.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图5所示的试题重点考查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优生再次成为众多的家庭关注的话题。下列做法不利于优生的是()。A.禁止近亲结婚B.提倡高龄生育C.鼓励遗传咨询D.建议产前诊断图5A.生命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社会责任24.通过构建模型来进行生物学学习,可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某教师在“测定不同种子的发芽率”教学中,设计的思路是“基于事实或现象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收集数据→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数据→师生交流共同分析数据,得出规律→学生自主建立模型→验证模型→应用模型研究生物学问题”。该教师教学中构建的生物模型属于()。A.概念模型B.物理模型C.数学模型D.系统模型25.事实性知识是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概念性知识是在若干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的普遍规律,在人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支架作用。下列陈述属于概念性知识的是()。A.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B.含羞草叶片被触碰后会合拢C.斑马感觉到狮子的威胁后会迅速奔跑D.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26.某实验室对H7N9病毒基因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图6)显示,在H7N9病毒中的8个基因片段中,H7片段来源于某地鸭群中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并可追溯至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相似病毒;N9片段与东亚地区野鸟中分离的H11N9禽流感病毒同源。其余6个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来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H9N2H7H11N9H7N9图6问题:(1)根据资料分析,H7N9是由原有的禽流感病毒通过形成的。在新型的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中发现,其H7基因片段和正常的H7并没有太大不同,但在决定人一禽受体结合的特异性上,出现了关键氨基酸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6分)(2)引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内部的和外部的组成。病毒的致病特异性是由(填结构名称)直接决定的。(9分)27.草履虫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现将100只草履虫移入150mL稻草培养液中进行常规培养,每天在固定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计数,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7所示。草履虫密度((/mL)图7(1)实验开始后的第4~7天,观察到较多生殖的情况;在实验开始后的第9天以后,观察到较多生殖的情况。(6分)(2)该实验第1~12天,草履虫的数量增长曲线称为型曲线。本次实验中,该培养液中最多可容纳只草履虫。草履虫数量受环境容纳量限制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9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8.材料:以下是某教师关于“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思考。要点1:血液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保障。与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免疫、体液调节、体温恒定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本节内容对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细胞呼吸、尿的形成与排出等有很重要的作用。血液循环与学生生活和健康关系密切,学生有前概念基础和学习兴趣。要点2:通过复习心脏的结构及心脏所连血管,帮助学生理解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在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中,绘制血液循环的过程图,且辅以课件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在学习心率和脉搏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活动,通过测量数据,探究心率和呼吸的关系。要点3:选取大量学生熟悉但不清楚的生活实例,并且结合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一系列有深度、逻辑清晰、处于不同层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一步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上述教学思考的优点。(8分)(2)结合材料,分析该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血液循环”相关概念的教学策略。(12分)29.材料:某出版社的STEM系列教材中以生活中净化水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设计制作小型净水箱的工程任务,教材主体内容如下。情境创设:奶奶家的自来水管冻裂了,只能打池塘水饮用,看着浑浊的水,担心奶奶健康,所以想制作一个净水箱。背景知识活动:主要介绍水循环、分辨饮用水和非饮用水的方法等科学知识,同时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步骤,展示了本研究和设计中的常见器材。活动一:开展去除水中可见的悬浮杂质活动,学生结合沉降、活性炭吸附、过滤等科学知识,自行选择相应材料,去除水中水草、沙石、异味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使用纱布进行过滤和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等技术。活动二:学生在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和了解了水体中的微小动植物种类、形态的基础上,实际操作显微镜,观察水体中的微小动植物。活动三:学生通过计算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判断池塘水的水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认识大肠杆菌等微生物,而且要掌握平板菌落计数法、培养基配制等生物技术,同时在实验时要突出生物实验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并对实验结果——不同样品的细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活动四:介绍常用的灭菌方法,并开展不同处理方法去除水中细菌效果的探究实验,通过分别比较处理前后的菌落数、不同处理方法下菌落数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消毒方法,同时分析得出最有效地去除水中杂菌的方法。活动五:介绍常见的水生植物的自净作用,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水体中氮、磷的来源,并针对这一现象,讨论如何减少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活动六:在“设计小型净水箱”的任务指引下,学生亲历“设计净水环节→建立初步净水箱模型→根据材料工程学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恰当的拼装方法制作净水箱模型→数据反馈及净水箱模型修正→再次应用净水箱→评价和汇报”的工程过程。同时,教材提供设计图的绘制方法、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图等丰富的支架式学习材料。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STEM教育的特征。(8分)(2)分析材料中的具体活动是如何体现STEM教育的内涵的。(12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30.某教材“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一节内容如下。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目的要求1.了解校园、公园、农田或者周边其他环境中的生物,记录你所看见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2.尝试对你所看到的生物进行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材料用具调查表,笔,望远镜,放大镜,照相机等。方法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如校园生物种类调查,公园或绿地生物种类调查,某块农田生物种类调查,等等。2.分组。6~8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3.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4.调查。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调查,注意边调查边将观察到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一一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中。要特别注意树皮、草丛和枯枝落叶等处,那里常有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另外,也要注意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5.归类。将全组调查到的生物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归类。归类的项目和方法可由全组同学讨论决定,并说明归类的理由。6.整理。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记录本上。要求:(1)设计该调查活动前的相关准备。(10分)(2)设计该调查活动的教学流程。(20分)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①和③都是由许多形态结构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团,称为组织。②为细胞。④表示植物的根,属于器官层次。⑤表示一株植物,属于个体层次。D项当选。2.【答案】B。解析:甲为水螅,乙为涡虫,丙为蛔虫。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蛔虫属于线形动物。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具有简单的器官,具内外两胚层和原始的消化循环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组织、器官、系统进一步分化;有口无肛门,体壁三胚层。线形动物的结构比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更复杂,具体表现有身体呈圆柱形,细长;具备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有肛门;体内形成原体腔。“身体出现分节”是环节动物的特征之一。综上所述,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当选。3.【答案】C。解析: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细胞结构;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有核区(又称拟核),遗传物质DNA集中分布于核区,没有染色体;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细胞结构;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有多种细胞器。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菌细胞中,部分真核细胞中也有质粒,如酵母菌。因此,乳酸菌和酵母菌都有细胞壁、环状DNA。C项当选。4.【答案】B。解析: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质,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₁、B₂、B₁₂,维生素C和叶酸等。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D、E和K等。B项当选。5.【答案】D。解析:家兔与人的性别决定方式一样,均为XY型。家兔体内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两条性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都含有一条性染色体。D项正确,当选。A项,正常情况下,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进行细胞分裂。B项,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不需要进行DNA的复制。C项,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正常情况下,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6.【答案】A。解析:只有进行有氧呼吸才会消耗氧气。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第30h后,氧气的吸收速率明显增加,说明有氧呼吸速率明显提高。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故线粒体的功能增强。A项正确,当选。B项,在12~24h期间,氧气的吸收速率不为零,说明细胞进行着微弱的有氧呼吸。在此期间,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远大于氧气的吸收速率,说明细胞以无氧呼吸为主。C项,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和结合水含量的比值与细胞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有关,自由水所占比例越高,说明细胞代谢越旺盛。在12~24h期间,随着细胞呼吸速率的增强,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不断增加,结合水的含量不断下降。D项,在12~48h期间,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需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总量会减少。7.缺8.【答案】A。解析:从表中信息可知,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幼苗的10个月的存活率是43%,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幼苗的10个月的存活率是72%,且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幼苗高度远高于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幼苗,这说明蚂蚁栖居有利于金合欢的生长。A项正确,当选。B项,该探究实验中,自变量是有无蚂蚁栖居,金合欢幼苗存活率与幼苗生长的高度都是因变量。从表中数据无法看出这两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C、D两项,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有无蚂蚁栖居影响金合欢幼苗存活率与幼苗生长的高度,但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无法得出。9.【答案】B。解析: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控制色盲的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色盲的儿子(X⁶Y),说明母亲为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则这对色觉正常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X⁸Y和X⁸x。B项当选。10.【答案】C。解析: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蛾的口器与兰花花矩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项正确,当选。A项,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蛾的口器的特征对兰花花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B项,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花矩变长”属于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项,蛾的口器越变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观点。11.【答案】C。解析:鹰迁入前,谚语中的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变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在第二条食物链中,鹰为最高营养级,鹰的迁入增加了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即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当选。A项,鹰捕食黄雀,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会因天敌(黄雀)数量的减少而增加,同时,蝉会因为天敌(螳螂)数量的增加而减少。B项,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能量流动的起点。D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细菌分解鹰的尸体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供其自身利用,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流向生产者。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可供生产者利用。12.【答案】D。解析:根据行为获得方式的不同,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蚂蚁发现新的食物源或新的巢址时,可通过做出动作等方式向同伴传递信息,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B项正确。D项错误,当选。同种生物之间可以通过动作、气味、声音等进行信息交流。据图分析可知,蚂蚁可通过头左右摆动以及身体前后来回运动向同伴传递信息。蚂蚁触角上分布有嗅觉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可依靠触角传递信息。因此,蚂蚁依靠嗅觉和触觉来识别食物与同伴,并向同伴传递信息。A、C两项正确。13.【答案】B。解析: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根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在器官水平上可以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果实的发育等。芽可产生生长素,因此带芽的枝条更易生根成活。B项当选。14.【答案】B。解析:酸奶、腐乳、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分别利用了乳酸菌、毛霉、酵母菌的发酵作用。豆浆是大豆等豆类经过打磨加水制成的,没有使用发酵技术。B项当选。15.【答案】C。解析: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变异为可遗传变异,一般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A、B、D三项所产生的变异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一般不会改变遗传物质,故不会遗传给后代。C项,双亲毛色均为黑色,子代毛色为白色,则白色应为隐性性状。白狗的毛色是由基因控制的(为隐性纯合体),因此该性状可以遗传,C项当选。16.【答案】C。解析:狗受伤后,用舌头舔伤口可以消炎,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菌酶可以杀死部分侵入伤口的病菌。C项当选。A项,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如抗毒素、凝集素、溶解素、沉淀素等。—11—B项,抗原指可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D项,唾液中的消化酶是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17.【答案】D。解析: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①体色呈背深腹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运动的阻力;③呼吸器官为鳃;④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动的动力,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保持身体的平衡,尾鳍控制前进的方向;⑤身体一侧有侧线,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综上所述,D项正确。18.【答案】D。解析: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和叶里没有维管束(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那样真正的输导组织;根非常简单,无法吸收水和无机盐,故称为假根。D项错误,当选。A项,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可以吸收水、无机盐及进行光合作用。多数藻类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B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且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C项,双受精是指花粉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19.【答案】A。解析: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水的参与。A项正确,当选。B项,植物体内吸收水分最主要的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C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的比例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结合水比例越高,细胞抗逆性越强。D项,水是无机物,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20.【答案】A。解析: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家庭制作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属于传统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A项当选。B项,多利羊的培育运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C项,将控制人胰岛素合成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运用了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D项,利用组织培养培育名贵花卉苗木主要运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属于现代生物技术。21.【答案】B。解析:教材安排“技能训练”栏目的目的是通过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应用。科学探究包括六个基本步骤,“技能训练”安排了与这六个步骤相应的内容。其中,对应“得出结论”这一步骤,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安排了解读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解读曲线图、推理、综合与概括、运用证据与逻辑和做出推测。题干中,“技能训练”的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解读实验数据来分析生物学问题,其作用主要是发展学生用图表解释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B项当选。A项,该“技能训练”的内容未提及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C项,该“技能训练”的内容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不能体现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D项,该“技能训练”中的实验数据不是学生通过实验获取、选择的,而是教材提供的,因此不能体现发展学生获取、选择生物学信息的能力。22.【答案】B。解析:甲老师的评价内容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而生物学基础知识是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乙老师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能力目标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标准之一。甲、乙两位老师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考查内容都属于三维目标范畴。B项正确,当选。A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乙老师的评价内容多,尽管有些内容无法用试题进行评价,但可以采取其他评价方式,如实作评价。C项,甲、乙两位老师评价的主体均是学生。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评价内容不应由学生决定。D项,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使学生考出好成绩。只强调考试成绩的评价不符合生物学课程改革要求。23.【答案】D。解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图中所示的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能否结合相关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议题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重点考查的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24.【答案】C。解析:生物学中的模型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来表达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