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评估七年级历史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2.答题前,学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有关信息。3.学生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将所选选项涂黑;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不准使用其他颜色字迹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1.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石器、穿孔骨针,还有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据此推断山顶洞人()A.使用磨制石器 B.掌握成熟的纺织技术C.有了审美意识 D.懂得交换生活用品【答案】C【解析】【详解】从“穿孔骨针,还有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的骨针主要用于缝制衣服,兽牙、石珠主要作为装饰品,由此可知,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意识,C项正确;题干中的材料并无法说明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且山顶洞人时期所使用的石器,仍是打制石器,排除A项;从题干所给的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山顶洞人掌握了成熟的纺织技术以及山顶洞人懂得交换生活用品,排除BD项。故选C项。2.榫卯(sǔn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铜农具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C项正确;榫卯木构件不能制作精美玉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没有进入青铜时代,排除B项;半地穴式房屋为半坡人居住,排除D项。故选C项。3.请你为下图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农业水平领先世界C.原始社会商业繁荣 D.中原地区国家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可知,中国境内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各自代表着该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各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A项正确;从题干所提供的图片中,并不能得出农业水平领先世界以及原始社会商业繁荣的结论,排除BC项;题干中的图片,并不能说明此时的中原地区出现了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4.《史记·五帝本纪》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为世袭制度提供理论依据C.说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D.说明中央集权的历史渊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五帝中颛顼、喾、尧、舜都与人文始祖黄帝有血缘关系,说明司马迁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A项正确;世袭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农耕文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5.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根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长期勤劳治理疆土,打退了濮子国入侵,濮子国臣服厉王,同时东夷南夷二十六国也前来臣服。这表明()A.实物史料丰富研究周厉王的视角 B.“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C.《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 D.实物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根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长期勤劳治理疆土,打退了濮子国入侵,濮子国臣服厉王,同时东夷南夷二十六国也前来臣服”和所学可知,青铜器的铭文对周厉王的记述为西周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排除B项;《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6.在恩格斯看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恩格斯旨在强调()A.政治斗争推动阶级分化 B.阶级分化推动国家产生C.经济发展导致战争频繁 D.国家出现推动阶级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可知,社会分裂为阶级后,产生了国家,强调国家是人类社会分化为阶级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化的原因是政治斗争,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D项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B项。7.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简单历程,据此可知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汉字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点:汉字的演变。解题思路:观察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认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汉字“鱼”字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分析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知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B符合题意;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的说法错误,排除A;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排除C;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D。故选B。8.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A.经济富足,娱乐多样 B.体育发达,人才辈出C.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D.严格训练,竞赛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诸侯国大都崇尚武功,导致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C项正确;经济富足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人才辈出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竞赛频繁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反映了()A.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出现,“鞭打春牛”的习俗是对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牛耕技术使用的反映,体现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排除A项;牛耕在战国时期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面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墓葬名称墓主身份墓道数面积(㎡)金村大墓周天子1148.6固围村魏国墓地魏王2756胡庄韩王陵韩王2954邯郸赵王陵赵王21600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周王室衰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的社会变革特征,D项正确;墓葬规制严整,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项;等级制度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诸侯势力超过周王,不能说明贵族阶层没落,排除C项。故选D项。11.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他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很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东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字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由此推断,这位老师的姓名是()A.秦楚 B.赵魏 C.齐晋 D.齐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与战国很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东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字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及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东南西北到中间)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因此,这位老师的名字是齐秦,D项正确;楚国是七国中位于南方的诸侯国,排除A项;赵魏两国位于七国的中间位置,排除B项;晋国不属于战国七雄,排除C项。故选D项。1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提出不同的思想主张,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答案】A【解析】【详解】“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崇德尚贤、天人合一、兼爱非攻,排除BCD项。故选A项。13.下图反映出的水利工程()A连接珠江和长江水系 B.发挥防洪和灌溉作用C.加强秦朝边疆的管辖 D.消除旱灾发生的可能【答案】B【解析】【详解】都江堰主题工程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其中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B项正确;连接珠江和长江水系的是灵渠,排除A项;都江堰修建在成都,不是边疆地区,排除C项;一张地图无法反映消除旱灾,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5.《里耶秦简》记载了秦朝有一名叫小欬的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11271钱,因无钱偿还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个月,其所述现象表明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 B.思想控制严重C违法现象频发 D.刑法细致严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因无钱偿还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个月”,这句话里记载了秦朝法律的规定,违反法律处以罚金,无钱偿还,发配服役,还规定了服役的时间,这些说明秦朝刑法细致严苛,D项正确;材料里没有提到赋税,排除A项;材料里说的是法律,不是思想控制,排除B项;材料里只是说违法了怎么处理,没有说很多人违法,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为西汉不同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引起图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流动加快 B.丞相权力削弱C.儒学地位提升 D.外戚干权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丞相出身中,儒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项正确;社会流动加快、丞相权力削弱、外戚干权严重均不符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7.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要求不使用金、银、铜。这说明汉文帝()A.轻徭薄赋 B.提倡节俭 C.减轻刑罚 D.以德化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可知,汉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汉文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以德化民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18.下面三张图片反映的主题是()A.秦汉经济社会发展 B.中央官制的变化C.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D.监督体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左图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中图反映的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右图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郡县制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演变,C项正确;三张图片无法体现秦汉经济社会发展,排除A项;右图反映的是分封制,无法体现中央官制的变化,排除B项;三张图片与监督体系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文景之治” B.大一统盛世 C.百家争鸣 D.“光武中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刘秀”,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大一统盛世”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0.汉武帝在长安离宫门口的石狮子,是按照安息狮子的样子雕成的。离宫殿内,屏风画着开屏的印度孔雀,陈列着安息鸵鸟蛋以及安息国的水晶盘子,离宫较远的地方种着葡萄。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C.卫青北击匈奴 D.班超出使西域【答案】A【解析】【详解】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也把狮子、葡萄等引入汉朝,A项正确;东汉班固派甘英出使大秦,排除B项;狮子、葡萄是由西域引入我国的,与卫青北击匈奴无关,排除C项;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排除D项。故选A项。2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作者旨在说明丝绸之路()A.是一条完备的商业网络通道 B.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C.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 D.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里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表明作者意在说明丝绸之路起到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不仅涉及到商业贸易往来,还涉及到文化交流,排除A项;推动佛教向中国传播只是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的表现之一,只是对应题干部分内容,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22.《汉书•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夷洲的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可知,该路线是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西域,排除C项;夷洲是台湾,不符合题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23.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等信息可知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民踊跃参加起义军,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起义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起义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24.东汉的大将军从明帝初年至灵帝中平六年共有梁商、梁冀、窦武、何进等七位外戚,大将军也因此成为东汉官僚体系中地位最高、权力最为关键的官职之一。据此可知,东汉()A.中央集权受到破坏 B.权力制衡体制建立C.军事体系发生变化 D.外戚专权现象突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东汉的大将军从明帝初年至灵帝中平六年共有梁商、梁冀、窦武、何进等七位外戚,大将军也因此成为东汉官僚体系中地位最高、权力最为关键的官职之一”可知,东汉外戚专权现象突出,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因此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突出,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BC项。故选D项。25.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又前进了一步”是指()A.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B.避免出现军阀混战的状况C.促进三国疆土的继续扩展 D.南北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三国时期虽然割据动荡,但局部统一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A项正确;三国时期政权并立,依然存在军阀混战,排除B项;三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并不促进三国疆域的扩展,排除C项;三国时期,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排除D项。故选A项。26.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从东汉恒帝(水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正确;人口南迁土地荒芜不是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当时人口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有利于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27.下图所反映的事件()A.为统一北方准备条件 B.使用火烧粮仓的计谋C.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D.使北方再次陷入混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这是一场前秦和东晋之间发生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正确;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并没有为统一北方做准备,排除A项;淝水之战中没有使用火烧粮仓的计划,排除B项;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28.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但是“京师及诸州镇或铸或否,或有止用古钱,不行新铸”,“太和五铢钱”无法在全国范围正常流通,这个现象表明()A.中央集权仍需加强 B.汉化改革无法落实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君主专制日渐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无法在全国范围正常流通,可以得出北魏孝文帝到达中原后仍需加强中央集权统治,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了汉化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排除B项;通过“太和五铢钱”无法看出阶级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铸造“太和五铢钱”是为了在经济方面加强管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29.东晋时期,有一位人物变革行书笔法,摒弃隶书遗意,创造出流美捷便、极富韵致的行书书体,这个人物是()A.顾恺之 B.锺繇 C.王羲之 D.胡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晋时期,有一位人物变革行书笔法,摒弃隶书遗意,创造出流美捷便、极富韵致的行书书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人物是王羲之,王羲之从当时风行的尚玄、尚简的观念出发,变革行书笔法,摒弃隶书遗意,方圆、曲直、敞出、起伏、迟急并用,从而创造出最宜抒发情感因素、流美捷便、极富韵致的行书书体,C项正确;顾恺之是画家,排除A项;钟繇与楷书相关,排除B项;胡昭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30.下列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对应完全正确的是()序号历史史实历史结论A祖冲之创制《大明历》东汉时期最先进的历法B司马迁撰写《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华佗发明“麻沸散”奠定中国医学理论基础D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为黄巾起义准备了条件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司马迁编著《史记》,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对应完全正确,B项正确;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民强健身体;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排除C项;张角传来太平道,为黄巾起义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31.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人们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商鞅铜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史记·秦本纪》注: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材料二: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材料三:时间评价参考文献战国秦国宰相范雎:“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无二,尽公不还私。”《史记·李斯列传》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1912年毛泽东:“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早期文稿》(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4分)。【答案】(1)历史信息:商鞅曾任职大良造。(2)特点: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措施: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鼓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3)因素:时代背景;个人立场;分析角度等。【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信息:根据“大良造鞅”“卫鞅为大良造”可知,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商鞅曾任职大良造。【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得出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措施:根据所学,可列举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鼓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小问3详解】因素:秦国宰相范雎、思想家董仲舒、毛泽东由于时代背景、个人立场、分析角度等不同,因此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也存在差异。3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左为侍从俑,穿宽袖上衣,头戴笼冠;右为武士俑,上身穿小袖、大开领“胡服”陕西西安半坡出土。此纺轮为石制品,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浙江绍兴出土。青铜鸠杖顶端站立一鸠鸟,属于中原风俗;底端则跪坐一人像,其穿着明显不同于中原风俗①南北朝时期的两个陶俑②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③春秋青铜鸠杖材料二:何尊(如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材料三: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竹木简笨重,帛的价格昂贵。……东汉时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纸……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于纸的发明,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起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1)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文物。(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______;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______;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___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内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3)根据材料三归纳“蔡侯纸”的优点,并分析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原因。【答案】(1)②③①(2)内涵:①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②洛阳及京畿地区;③“天下中心”;④相对西周四夷而言。制度:分封制或宗法制。(3)特点: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材料易得。原因: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起了巨大的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②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反映了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③春秋战国时的鸠杖,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了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时代特征;①南北朝时期两个陶俑的穿着融合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穿着传统,体现的是民族的融合的主题。【小问2详解】内涵:根据“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得出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洛阳及京畿地区;还可从“天下中心”、相对西周四夷而言等进行回答。制度: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竹木简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分析得出“蔡侯纸”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根据“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纸”得出材料易得。原因:根据“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对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起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得出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对传播科学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