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重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重点总结第一单元元素名称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元素符号HBCN0FNe元素名称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元素符号NaMgAlPSArK元素名称锰铁铜锌银钡铂金汞碘元素符号I2.物理和化学性质区分: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前三个是化学性质,后三个是物理性质)。3.变化与性质的区分:变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性质就是一种特点(特征)。5.计量标准:量筒和托盘天平的度量值都为0.1。6.胶头滴管:①用完需立即清洗,但在滴瓶上的胶头滴管不清洗,直接放回滴瓶。②使用胶头滴管时,要垂直于试管里正上方,且下端不能伸入容器内部。②试管夹的位置在试管口的1/3(试管的2/3)③酒精灯里的液体不超过2/3。①量液时俯视刻度线,量取体积<所需值②量液时仰视刻度线,量取体积>所需值①读数时俯视刻度线,读取体积>实际体积②读数时仰视刻度线,读取体积<实际体积仰视大于40仰视大于4060-俯视量取俯视大于40仰视小于40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注意:①红磷需足量,保证把氧气耗尽。2.红磷燃烧测量氧气含量小于1/5原因: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的量不足。③红磷熄灭后未冷却至室温后就打开止水夹。3.红磷燃烧测量氧气含量大于1/5原因:4.不能使用碳、硫、蜡烛、铁、镁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①因为碳、硫、蜡烛与氧气反应后都有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不能倒吸水,无法②铁不能在空气中反应(氧气不足以让铁燃烧),只是发生红热现象,在纯氧条件下才反应,无法测量氧气含量。5.在密闭容器内,温度升高个或气体量个时,装置内压强(气压)会增大;同理相反。6.物质的分类:①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一种分或原构成,具有固定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②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组成,不能用单一化学式表示。各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均匀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物质单质纯净物混合物物质单质纯净物⑤氧化物:由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组成的物质。如一氧化碳CO7.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含量: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8.①氮气N₂的作用:做化肥;保护气;低温。9.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一氧化碳CO、臭氧0₃、可吸入颗粒等③硫的燃烧: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④铁的燃烧:空气中不能燃烧,发生红热现象。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瓶底放少量水或沙的作用: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物掉落,炸裂集气瓶。①加热高锰酸钾②加热氯酸钾③分解过氧化氢14.固一固加热型实验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原因:防止粉末进入导管。③先撤导管,再移开酒精灯的原因:防止水槽里的水回流到热的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15.收集气体的管口选择方法(1)排水法:适用于在水中溶解性小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2)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用;密度比空气小的,用0AB检查方法微热法抽气法I抽气法II实验装置针筒往外拉,长劲漏斗下端有气泡产生针筒往里推,长劲漏斗中液面上升注射注射器注射器试管操作方法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双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没过漏斗下端口,形成“液封”;①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或:②向内推动注射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或向里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松开手后,若活塞回到原位置,则气密性良好。先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再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形成一内,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检查原理让装置产生压强差,再根据产生的明显现象进行判断(密闭体系)注意有活塞则关闭活塞;有胶皮管则用弹簧夹或止水夹夹紧;都无可用水“液封”1.分与原①原构成的物质通常有:金属、稀有气体、非金属(如金刚石C和石墨C)③离构成的物质通常有:氯化钠NaCl、碳酸钙C(2)性质:由分构成的物质,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由原构成的物质,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原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化学反应前后,分的种类发生变化,元素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原的个数也不会发生变化。②分、原之间有间隔④分由原构成。在原中,核电荷数=质数=核电荷数=原序数(6)相对原质量~质数+中数(7)质数与相对原质量的表示:如右图所示相对量(8)原的其他知识:②不是所有的原都含有中,如H原里没有中。③质数不一定等于中数。(9)常见元素的相对原质量1氢H(1)2氦He(4)6碳C(12)7氮N(14)8氧0(16)9氟F(19)10氖Ne(20)11钠Na(23)12镁Mg(24)13铝A1(27)14硅Si(28)15磷P(31)16硫S(32)17氯C1(35.5)18氩Ar(40)19钾K(39)20钙Ca(40)锰Mn(55)铁Fe(56)铜Cu(64)锌Zn(65)银Ag(108)钡Ba(137)(10)原和分在化学式上的区分①分:由1种元素或多种元素构成,不含金属元素,原的个数为≥2,如H₂、CO₂。由1种元素构成,原的个数为=1,如H、C、Ne。2.原与核外电排布(1)原结构示意图电电层核内质数(核电荷数)Na原结构示意图①原分层排布:第一层电层最多只能有2(2)不同元素的原结构特点元素种类最外层电数得失电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不容易得失电稳定金属元素通常<4容易失电活泼非金属元素通常>4容易得电活泼①最外层电数相同,决定了化学性质相似(稀有气体除外)。②最外层电数为8(或2)为最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通常很稳定。①概念:带电荷的原或原团叫做离,是原得或失最外层电数后形成的。元素符号或原团右上角写所带电荷数及电性,数字在前。如Al³+表示一个铝离;Al³+中的3表示一个铝离带3个单位正电荷。④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易失去最外层电,成为阳离;非金属元素原易得到电,成为阴离;都是使最外层达到8(氦为2)质数、中数、相对原质量都相同。③不同点:核外电数不同。电层数可能相同,阴离的电层数与原相同,而阳离的比原少一层。(1)元素概念:是质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的总称。质数决定元素种类,质数不同,元素就不同。(2)元素与原的区别与联系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如:水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②原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是微观概念。③原是元素的个体,元素是指质数相同的一类原的总称。①过氧化氢②过氧化氢由氢、氧元素组成③一个过氧化氢分④过氧化氢分由氢原和氧原构成⑤一个过氧化氢分由2个氢原和2个氧原构成⑥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构成(物质由微观粒构成)20的意义:2个氧原Fe的意义:①铁②铁元素③1个铁原(3)元素符号①书写:一个字母时要大写;两个字母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2个字母要小写。③含量:按质量计算,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分别是0、SiAlFe;生物细胞里元素含量(干重百分比)前四位分别是C、0NHo (4)元素的分类②金属元素:汉字名称中一般都有“”旁,金、汞除外。③非金属元素:固态一般有“石”字旁,液态一般有“氵”字旁,气态一般有“气”字旁。①有7个横行,横行叫做周期;有18个纵行,叫做族1,元素周期6表只有个族。②从左到右,元素分别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③各族的最外层电数相同(He除外)0④各周期的电层数相同。第四单元1.水资源(1)水污染的形成: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的任意排放:废气、废液、废渣。(2)水体富营养化(3)软水与硬水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河水多为硬水。③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若泡沫少、浮渣多为硬水,若没有或少量浮渣、泡沫多为软水。④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采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2.水的净化(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①加絮凝剂:絮凝剂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有吸附作用。常见有明矾可作絮凝剂。能力。不仅可以滤去一些不溶性的杂质,也可以吸附掉一些色素、异味o(3)净水注意:①在净水的过程中吸附、沉淀、过滤、蒸馏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而用氯气或漂白粉来消毒杀菌发生的是化学变化。②在吸附、沉淀、过滤、蒸馏几种净化过程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4)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三靠: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处③漏斗颈下尖端紧靠烧杯内壁。3.蒸馏(1)原理: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2)适用范围: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或把混合在液体①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陶土网,不能用火直接加热。②蒸馏烧瓶内应加几粒沸石以防加热使液体暴沸。④冷却水流向应跟蒸气流向相反(即下进上出),这种逆流冷却可提高冷凝效果。4.水的组成(1)在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生成的氢气与氧气质量比为1:8。水电解实验证明了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2)氢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9难溶于水。氢气在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②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o ④一个水分由两个氢原与一个氧原构成05.化合价(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离形式)(H+Ag+K+Na+;Ca²+Mg²+Ba²+Cu²+Zn²+);-1氟氯溴和氢氧硝酸根;-2氧和硫酸、碳酸根;(F-C1-Br-OH-NO₃-;02-SO₄2-CO₃2-);磷酸-3;铵根碳酸氢根次氯酸-1。(PO₄3-;NH₄*HCO₃-C10-)。氧在过氧化氢-1价;单质化合价为0。(2)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3)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6.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写、标、约、交叉、检验(1)写:通常正价在前,负价在后。(2)标:标出化合价。(3)约:化合价化为最简比。(4)交叉:化合价交叉写在右下角。(5)检验:检验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0。7.符号与数字元素的化合价数(1)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粒的个数。每个离所带(2)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粒个数的电荷数(3)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离所带的电荷数。表示1个分(4)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中含有该元素原的个数。所含的原数8.质量的相关计算(1)相对分质量=元素的相对原质量×原的个数,再求和。(2)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相对原质量×原的个数,再求比值。(3)元素的质量分数=元素的相对原质量×原的个数÷总的相对分质量×100%。(4)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纯物质的质量×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质量第五单元1.质量的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必须在密闭条件下进行。(2)注意:①这里讲的质量守恒定律是用于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定律。②“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分别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所谓 2.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画。(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左右两边的原种类与数目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3)注: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5)查:检查化学式书写,检查是否配平化学方程式及反应条件和物质状态标注是否正确。3.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a.找出短线两边只出现一次的元素。b.若只出现一次的元素不止一种,只选每个分(原或离)中原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或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c.找出最大的最小公倍数。d.通过计算得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e.标明化学计算数并检查是否配平。(2)奇数配偶数法a.找出短线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a.先用反应式中含有多原的化学式中的原数,配平其他化学式中元素的原数。b.根据已配平的元素的原数,可以暂定分数化学计量数来确定未配平的元素的原个数。c.最后将分数化为整数。(4)观察法4.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与格式(2)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列。列出比例式。(5)求。解出比例式,求解。(6)答。简明地写出第六、七单元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①金刚石、石墨、Co。它们都是由C元素组成。其中,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构成的,C是由C₆分构成的。利用这个性质,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还可作装饰品。③石墨是一种黑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质软、能导电、具有润滑性。对应的用途是铅笔芯、石墨电极、润滑剂0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的排列方式不同。⑤活性炭制成的冰箱除臭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活性炭还可做防毒面具的滤毒剂。(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0化学方程式。氧气不充足时生成CO,化学方程式是0③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也能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气体氧气(O₂)二氧化碳(CO₂)药品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②高锰酸钾③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