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6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山东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2.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 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3.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4.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5.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西晋280年240000016160000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6.兴起于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西魏、北周、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推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独孤氏联姻。这一现象()A.推动了开放兼容文化政策的形成 B.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 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7.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8.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9.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由此可见,宋代枢密院的机构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C.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 D.加强了君主集权统治10.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少数民族首领措施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李元昊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完颜阿骨打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11.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12.“州郡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高山大川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和社会文化区。《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和唐朝的十道或者十五道都是依据这一特点划分的。这一划分()A.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推动文明的多元一体C.为历代统治者所青睐 D.削弱了地方割据基础13.19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力图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加强了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以致出现了“即使是多数党的议员也不是其政党的主人,而是它的奴仆”。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基于()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改变 B.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C.政党之间矛盾得到缓和 D.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4.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以农抗会和妇抗会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现象()A.影响了中国传统乡村面貌和发展方向 B.成为中国共产党地方政权建设的开始C.体现了新的乡村政权建设在全国展开 D.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5.齐国管仲变法中,按照地形将人口划分为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建立了统一的税收体系,还实施了主动型的经济政策,如力图控制市价(平准)、规定度量衡和鼓励发展贸易等。由此可知,齐国()A.建立起完备的税收系统 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实行工商业的官府垄断 D.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16.《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是()A.调剂各地物价 B.考核官员政绩C.维护基层治安 D.核查郡国财政17.美国国会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性质分为专门技术类、次专门技术类、文书行政和财务类、保管类、文书机械类五大类,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这一法案的制定说明()A.文官制度在美国正式建立 B.文官脱离党争保持中立C.技术革命助推了国家治理 D.美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18.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招生试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少年严复应试,列为第一,被派往英国留学。1885年回国后,严复多次参加科考均未中试。这反映了当时()A.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 B.留学教育制度亟待重构C.中体西用观念深入人心 D.选官用人机制严重滞后19.明士大夫湛若水,致仕(官员退休)还乡后推广《沙堤乡约》。乡约仪式主体包括“宣圣训”和“读乡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圣谕,强调“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邻里相互劝诫制止恶习)、行保甲、躬巡省”。这说明,明代乡约()①重视教化,加强基层治理②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③彰善纠恶,维护乡村秩序④监督政府,进行巡查督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有学者指出∶“(12世纪开始)热潮再度兴起的真正原因是罗马法中的部分章节可以用来帮助皇帝征战意大利。……人们必须制定出凌驾于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A.教会法规统治着欧洲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 D.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21.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人次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英语等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 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2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的《InAsianFrontiersofChina》是一部围绕长城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地的著作。这部书传入国内后,书名被译为《中国的边疆》或《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书名中的“中国”正确的理解是()A.地理概念:国家的中心城市 B.政权概念:全国性统一政权C.民族概念: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 D.文明概念: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23.1871年9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并认为该约签订后“纵欲倚西人为声援,断不能转白为黑”,日本不会再侵犯中国的藩属朝鲜。这反映出他()A.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意识 B.企图利用西方国家牵制日本C.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野心 D.力图借助朝鲜遏制日本侵略24.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时间中国外国公元前927年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希腊:来库古立法公元前380年魏国:李悝著《法经》公元前3世纪罗马:万民法产生公元前126~前104年《春秋决狱》成书公元前1世纪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公元528年~公元582年拜占廷: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东罗马: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公元637年唐《贞观律》颁行公元654年唐《永徽律疏》公布——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材料二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弧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固有的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法制建设的异同。(2)运用材料一中某一时段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融于一炉。这种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在当时受到很多批评,但这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先期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现实意义。27.【王夫之与近代船山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自号船山逸老,学者称为船山先生。他青年时代立志改革社会,明亡后起兵抗清,晚年隐居著书,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他总结明亡的教训,对整个传统文化展开总结、批判工作。他学识极为渊博,对经、史、子、集诸部均有较深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王夫之的著作富有批判精神,主张天理寓于人欲,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思想。他在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取向上判定老庄哲学和佛教理论为“异端”,在思想方法、具体认识方面又吸取其合理认识。王夫之很善于熔铸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历史总结意义的博大思想体系。——摘编自郭齐勇《中国哲学通史套书》材料二近代中国部分学者对船山学研究情况简表时间学者对船山学研究概况19世纪中期曾国藩认为王夫之“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19世纪晚期谭嗣同“为学专主船山遗书,辅以广览博取”。19世纪晚期梁启超对船山学的研究和借鉴,主要是基于维新变法需要,从传统文化里寻找思想资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章炳麟认为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促使自己从支持改良主义转变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20世纪早期胡适认为王船山在哲学方面的思想与德国哲学家尼采有相通之处。20世纪30年代侯外庐、张岱年等认为王船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出发批判继承地研究了王船山的学术思想。——据刘觅知《近代社会思潮演进格局下的船山学研究》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船山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原因。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时代阶段特征新增故事情节节选宋元时期萌芽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适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明代定型期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清代鼎盛期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考论》等根据表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山东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山东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饮酒器具,占总数的比重较高,说明在当时农业的粮食生产增加,出现剩余,人们已经开始用剩余的粮食进行酿酒,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饮酒器具的数量较多,没有体现制陶技术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信息可以判定粮食出现剩余,但无法判定是否私有制度已经出现以及阶级对立,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2.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 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孔子的弟子子夏来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其部分弟子后来成为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开创者或重要代表人物,可见当时学派的分立与激辩,C项正确;子夏的弟子后来转投或创立其他学派,不代表诸子百家思想发端相同,排除A项;子复弟子中多数仍为儒学继承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对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认为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认为,秦得水德,汉当土德,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B项正确;封建王朝利用五行学说来论证政权的正统性,但五行学说并不包含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五行而非阴阳思想,且儒家吸收阴阳家的思想并非自秦汉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仁”“义”“礼”“智”“圣”与五行联系起来,排除C项;材料表明秦汉都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而非秦汉都采用某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4.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东汉统治者采取的“三互法”避免了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从而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做法客观上遏制了地方豪强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融合,排除B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和是否限制官员特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5.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西晋280年240000016160000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可知,东汉至魏晋时期,无论是户数还是人口数,都呈下降趋势,这与当时国家动乱具有重要的关系,东汉后期中央权力下移,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动乱,C项正确;社会秩序的变动是一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调整和人口的流动,与人口的减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6.兴起于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西魏、北周、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推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独孤氏联姻。这一现象()A.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 B.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 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唐统治者深受塞外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后裔大量融入隋唐统治集团,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A项正确;这一现象有利于隋唐时期的文化整合,并非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推动了开放兼容文化政策的形成,并未体现政府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推动了开放兼容文化政策的形成,与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说明皇帝意在削弱尚书省的权力,B项正确;材未体现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题干的实质,排除C项;“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可以不遵父母之命,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社会价值观也相对开放多元,C项正确;《太平广记》记载的唐代女性故事,多是一些个性鲜明、性别意识强烈、人格觉醒的女性,但这不等于唐代社会存在着大量此类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体上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理学于北宋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些故事被记录下来,反映出即使是古代专制集权社会,也对这类女性在价值观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C项。9.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由此可见,宋代枢密院的机构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C.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 D.加强了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据材料枢密院下设机构“不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进一步分割分散了枢密院的军权,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统治,D项正确。宋代枢密院的设置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排除A项;分权过细不利于提升军队作战能力,排除B项;材料中分割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抑武”,但没有反映出“崇文”,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少数民族首领措施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李元昊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完颜阿骨打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材料“重用汉人,制定法律……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可以看出此时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在学习汉文化,学习汉制,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出现了新的社会发展趋势,C项正确;仅从其措施中,无法得出统治者本人的汉文化素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特点,无法得出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习汉文化,无法得出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加剧门第观念的淡化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这是因为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D项正确;宋代小说主角多为小市民、工匠、商贾等,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程朱理学,材料也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主要是科举制度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朝到宋朝文学作品主角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州郡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高山大川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和社会文化区。《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和唐朝的十道或者十五道都是依据这一特点划分的。这一划分()A.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推动文明的多元一体C.为历代统治者所青睐 D.削弱了地方割据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依据山川形便原则划分,这是因为自然环境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区,显然这样的划分兼顾了实际的地理环境,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古代中国依据“山川形便”原则划分行政区域,与文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基本符合元朝之前的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据所学,依据“山川形便”原则划分行政区域,会增强地方割据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13.19世纪后半期,英国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力图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加强了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以致出现了“即使是多数党的议员也不是其政党的主人,而是它的奴仆”。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基于()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改变 B.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C.政党之间矛盾得到缓和 D.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国各政党加强对党员的纪律要求,目的是为了争夺选票,在下院中占据多数席位,据所学知识,英国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掌行政权,所以,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主要是为了组阁进而执政,这说明内阁的政治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各政党加强纪律要求”没有改变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仍是权力中心,排除A项;据材料“各政党间为了争夺选票”可知,政党之间矛盾没有缓和,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文官制度是行政管理制度,它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文官要在资产阶级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材料是政党内部问题,与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没有太大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以农抗会和妇抗会等群众组织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系在敌后根据地出现,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在此基础上,1941年前后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这一现象()A.影响了中国传统乡村面貌和发展方向 B.成为中国共产党地方政权建设的开始C.体现了新的乡村政权建设在全国展开 D.推动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新的群众组织,并成为乡村社会新的权力中心,说明中国传统的乡村面貌和发展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项正确;1931年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建立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地方政权建设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排除C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5.齐国管仲变法中,按照地形将人口划分为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建立了统一的税收体系,还实施了主动型的经济政策,如力图控制市价(平准)、规定度量衡和鼓励发展贸易等。由此可知,齐国()A.建立起完备的税收系统 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实行工商业的官府垄断 D.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齐国管仲变法中,通过建立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齐国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D项正确;齐国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但这一税收系统是否完备,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齐国建立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加强对地方的税收控制,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市场的控制,不能体现官府垄断工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16.《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是()A.调剂各地物价 B.考核官员政绩C.维护基层治安 D.核查郡国财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张苍掌管地方郡国的上计,上计制度属于考核官员的制度,B项正确;上计制度是中央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制度,排除A项;张苍官职属于中央,而地方基层官员负责基层治理,排除C项;上计制是中央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制度,而不只是核查郡国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17.美国国会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性质分为专门技术类、次专门技术类、文书行政和财务类、保管类、文书机械类五大类,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这一法案的制定说明()A.文官制度在美国正式建立 B.文官脱离党争保持中立C.技术革命助推了国家治理 D.美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材料突出的是技术类的官职,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科技的重要性凸显,C项正确;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文官职位的划分,无法体现其政治中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文官制度达到了完善状态,且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8.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招生试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少年严复应试,列为第一,被派往英国留学。1885年回国后,严复多次参加科考均未中试。这反映了当时()A.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 B.留学教育制度亟待重构C.中体西用观念深入人心 D.选官用人机制严重滞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至1885年(中国)。根据材料“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招生试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1885年回国后,严复多次参加科考均未中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6年至1885年间,清政府主要的选官方式依旧是科举制,而严复留学回国后,其在国外的知识与科举制所考察的四书五经为主的儒家经典知识不相符,导致严复多次参加科举均未中试,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选官用人机制严重滞后,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断定中西文化冲突日益激烈,排除A项;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制度是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不需要重构,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所提倡的“中体西用”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故选D项。19.明士大夫湛若水,致仕(官员退休)还乡后推广《沙堤乡约》。乡约仪式主体包括“宣圣训”和“读乡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圣谕,强调“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邻里相互劝诫制止恶习)、行保甲、躬巡省”。这说明,明代乡约()①重视教化,加强基层治理②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③彰善纠恶,维护乡村秩序④监督政府,进行巡查督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邻里相互劝诫制止恶习)”可以得出重视教化,加强基层治理,①正确,据材料“引用《大明律》解释圣谕”可以得出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②正确,据材料“立臧否(邻里相互劝诫制止恶习)、行保甲、躬巡省”可以得出彰善纠恶,维护乡村秩序,③正确,乡约无法“监督政府”,材料也不体现乡约能够监督政府,④错误,①②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0.有学者指出∶“(12世纪开始)热潮再度兴起的真正原因是罗马法中的部分章节可以用来帮助皇帝征战意大利。……人们必须制定出凌驾于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A.教会法规统治着欧洲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 D.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人们必须制定出凌驾于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可知,中世纪时期罗马法的复兴是帝王们为加强自身权力而支持其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罗马法的复兴正是要打破教会的垄断,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14世纪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21.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15岁时她开始自学医术,不仅给自己治病,还为上万人次的乡亲提供服务。张海迪还自学英语等三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外文小说。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的事迹()A.弘扬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B.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C.体现了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 D.提供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材料“张海迪幼年因病瘫痪……她的事迹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80年代的新雷锋”,可以看出张海迪身残志坚,不怕困难,刻苦努力,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结合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信息,可知为改革开放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创业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与材料“80年代的新雷锋”不符,排除B项;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80年代的新雷锋”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的《InAsianFrontiersofChina》是一部围绕长城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地的著作。这部书传入国内后,书名被译为《中国的边疆》或《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书名中的“中国”正确的理解是()A.地理概念:国家的中心城市 B.政权概念:全国性统一政权C.民族概念: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 D.文明概念: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主要分界线,书名将长城作为“中国的边疆”,这里的“边疆”就应该理解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活动区域的边界,由此可知,这里的“中国”应指的是“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D项正确;拉铁摩尔是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而非地理、政治和民族角度,排除A、B、C项。故选D项。23.1871年9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并认为该约签订后“纵欲倚西人为声援,断不能转白为黑”,日本不会再侵犯中国的藩属朝鲜。这反映出他()A.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意识 B.企图利用西方国家牵制日本C.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野心 D.力图借助朝鲜遏制日本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9月(中国)。据题意可知,李鸿章认为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就能阻止日本侵略朝鲜,虽然并不切实际,但也说明他意图利用国际惯例来遏制日本,具有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知识,A项正确;李鸿章是通过签订条约遏制日本,并没有体现出利用西方国家,排除B项;李鸿章的做法反映出他实际上没有清醒认识到日本的野心,排除C项;李鸿章是要遏制日本侵略朝鲜,而不是借助朝鲜遏制日本,排除D项。故选A项。24.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的变大,使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的范围有所扩大,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就已经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关,排除C项;三线建设指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时间中国外国公元前927年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希腊:来库古立法公元前380年魏国:李悝著《法经》公元前3世纪罗马:万民法产生公元前126~前104年《春秋决狱》成书公元前1世纪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公元528年~公元582年拜占廷: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东罗马: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公元637年唐《贞观律》颁行公元654年唐《永徽律疏》公布——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材料二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弧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固有的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法制建设的异同。(2)运用材料一中某一时段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答案】(1)同:注重法律体系建设;体现统治者意志;律令合一;起源早,历史悠久;逐步发展完善。异:中国重刑法,西方重民法;中国礼法结合,西方重视法理阐释。(2)观点:法律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分析说明: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分裂走向统一;法家主张法治,实现中央集权。汉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生受到重用,地位提升,律令呈现儒家化的趋势。唐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繁盛时期,统治政策较为开放开明,社会制度创新和完善,法律趋于成熟并体系化。东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工商业发达,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西方。相同点: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相关法律,如《吕刑》、万民法,可知都注重法律体系建设;中国古代法律自西周时就有记载,如吕侯制《吕刑》,西方法律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记载,即来库古立法,得出起源早,历史悠久,逐步完善;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法律都代表统治阶级意志;根据材料“科令制度形成...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得出统治者的命令有法律效力,可知律令合一。不同点:根据材料“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得出西方重视法理阐释,根据材料“汉经义释律”得出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重视刑法,西方重视民法。【小问2详解】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西方。根据材料二“任何社会法律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提炼观点为法律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是由分裂到统一的时期,法家主张法治,以实现中央集权;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律令儒家化趋势明显;唐代国家强盛,政策开明,法律趋于成熟并体系化;东罗马帝国横跨三大洲,工商业发达,东西方文化交汇,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点睛】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融于一炉。这种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在当时受到很多批评,但这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先期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答案】(1)监察机关享有独立性;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借鉴西方监察制度(中西合璧);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服务于国民党独裁统治。(2)增强监察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反腐利剑,纯洁党员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可以得出监察机关享有独立性;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融于一炉”可以得出借鉴西方监察制度(中西合璧);据材料一“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可以得出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国民党政权的性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一原本民主性质的制度的命运是服务于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据材料二“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可以得出增强监察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反腐利剑,纯洁党员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27.【王夫之与近代船山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自号船山逸老,学者称为船山先生。他青年时代立志改革社会,明亡后起兵抗清,晚年隐居著书,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他总结明亡的教训,对整个传统文化展开总结、批判工作。他学识极为渊博,对经、史、子、集诸部均有较深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王夫之的著作富有批判精神,主张天理寓于人欲,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思想。他在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取向上判定老庄哲学和佛教理论为“异端”,在思想方法、具体认识方面又吸取其合理认识。王夫之很善于熔铸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历史总结意义的博大思想体系。——摘编自郭齐勇《中国哲学通史套书》材料二近代中国部分学者对船山学研究情况简表时间学者对船山学研究概况19世纪中期曾国藩认为王夫之“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19世纪晚期谭嗣同“为学专主船山遗书,辅以广览博取”。19世纪晚期梁启超对船山学的研究和借鉴,主要是基于维新变法需要,从传统文化里寻找思想资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章炳麟认为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促使自己从支持改良主义转变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20世纪早期胡适认为王船山在哲学方面的思想与德国哲学家尼采有相通之处。20世纪30年代侯外庐、张岱年等认为王船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出发批判继承地研究了王船山的学术思想。——据刘觅知《近代社会思潮演进格局下的船山学研究》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船山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原因。【答案】27.历史贡献:王夫之的历史贡献集中体现在思想学术上;对整个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总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学识渊博,著述丰硕,启迪后学,影响深远。28.特点:持续时间很长;研究者众多,涉及多个阶层;研究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原因:王夫之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华文化遭受冲击;各阶层学者试图发掘传统文化精髓以救亡图存,为各自主张寻找依据。【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