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1页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2页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3页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4页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安徽省中小学作业设计

大赛

学校:黄山市屯溪第五中学

学科名称:初中化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

作业范围: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设计团队:王秀珍洪峰

汪永桥郑利君

1

初中化学课时作业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单元信息

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

基本第—^学

信息化学九年级用切十人教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

用自然单元口重组单元

组织方

序号课时名称课时安排

课时1金刚石、石墨和C601

信息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

二、单元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

了解C02、co的物理性质,co的毒性及其对大自然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掌握CO2、co的主要的化学性质,会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CO2、co的主要用途,以及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学会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并会检验CO2的存在;

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二)教材分析

在引导学生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化

学技能,并使学生学会从化学角度重新认识身边的物质,接着又初步了解了物质

构成的奥秘之后,本单元具体探究了碳和碳的氧化物,其中包括碳的单质和碳的

两种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CO2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药品的选择,装置的选择,

实验操作步骤及检验和验满的不同操作方法,本单元既是对前面氧气的实验室制

法的提高和归纳,又是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预热的作用,它在教材中是承上启下的

重要篇章。

(三)学情分析

1.已经从化学角度学习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

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后,本单元才开始从某种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角

度去深入细致的研究物质。

2.已学碳的单质和碳的两种氧化物的相关性质和用途,但是还需对单元内容

进行合理的归纳,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

3.通过学习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关注“温室效应”,树立保护

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初步了解“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意义。

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

1.了解几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通过性质对比,了解分子组成的差异

导致物质性质的差异;

3.掌握碳及碳族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体验探究过程,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本单元主题是碳和碳的氧化物,这是在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

了解物质构成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以后开始细致的研究碳和碳的

氧化物,加上碳和碳的氧化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单元主题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

自然单元课时主题和目标

单元主题课题主题课时主题课时目标

3

单元作业设计用整体的观点思考单元内容,能够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以单

元为整体进行作业设计,是挖掘教材本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渗透教学价值、发

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五、课时作业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课时作业

一、课时作业设计意图

本课时作业首先帮助学生巩固课本所学知识,其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最后实践于生活。

二、课时学习概述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介绍

金刚石、石墨、C6。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二是介绍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

元素是生活中常见元素,学生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碳单质,有一定的感性基础。

三、课时作业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C«)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

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提升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四、课时作业设计

(一)基础回顾

1.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金刚石石墨C60

无色透明、色细鳞片状固

形状的体、C60分子形似足球

固体有金属光泽

外观

导电性几乎不导电

天然存在最硬的物

硬度质脆

导热性很好良好很差

用途制备新材料、医学应用等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2)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①充分燃烧:

②不充分燃烧:

4

(3)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①碳还原氧化铜:

②碳还原氧化铁:

③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4)实验:

1.参考答案:1.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金刚石石墨C60

无色透明、

深灰色

正八面体

色细鳞片状画]体、C60分子形似足球

形状的固

有金属光'泽

体⑨

外观

W>

导电性不导电导电几乎不导电

天然存在最屈醺勉I;

硬度质软质脆

导热性很好良好很差

用途装饰品电极制备新材料、医学应用等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稳定

(2)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①充分燃©+0、点燃(202

②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0

3)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①碳还原氧化铜:C+CuO高温2Cu+CO2T

②碳还原氧化铁:2FeQ3+3C壶遍4Fe+3CO2f

③碳与二氧化碳反C+CO[高温2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实验:

实验装置现象结论

CuO和C黑色固体变成碳在高温条件

tHD-澄红色固体,澄清下能和氧化铜

石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生成

-收铜和二氧化碳。

2.时间要求:5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

能写出金刚能弄清楚性能用性质与用途

知道金刚石、

无意义或石、石墨、质与用途之之间的辩证统一

(1)石墨、C60某

空白答案C60的大部间的统一关关系说明现实中

个性质

分性质系的应用

能写出一能写出多个能写全与碳能用碳的化学性

无意义或

(2)个与碳有个与碳有关有关的化学质说明现实中的

空白答案

关的化学反的化学反应反应应用

能知道碳能准确写出能准确描述

无意义或能理解实验注意

与氧化铜碳和氧化铜实验现象与

(3)空白答案事项并拓展延伸

的反应的反应实验结论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属于基础巩固,主要考查学生对碳单质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燃性、还原性)理解。

(二)能力提升

1.为什么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

2.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两者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还

是化学变化?

3.同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

4.木炭燃烧的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1.参考答案:(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化学变化

(3)不是,同一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

(4)不一定,当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2.时间要求:5分钟

3.评价设计答对一题评定为合格,两题以上为良好,全部答对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并能够掌握反应物量的不同,会

导致生成物不同

(三)联系生活

1.下列叙述中,与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不活泼无关的是()

A.将木桩埋入地下的一段用火烤焦C.B.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填写

古代用墨书写绘制的字画经久不变色D.用石墨制作铅笔芯

2.电车使用的电刷体现了石墨哪些性质?

3.家庭小实验:(选做)

在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

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玻璃杯,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

分析

1.参考答案:(1)D(2)导电性,滑腻感等(3)红色褪去木炭(活

性炭)具有吸附性

2.时间要求:不限时间

3.评价设计:能正确选出D答案则评为合格;在选择题答对的基础上能完成

问答题,则为良好;能答对3答题,并能独立完成家庭实验,填写实验内容,评

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进一步考查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以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

决生活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五、评价设计

本作业采用多维评价方式,分别对完成度、准确度、书写工整度进行三维

评价。每个维度采用字母A、B、C、D划分等级。

六、作业分析

基础回顾模块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检测课堂的学习情况,内容简单。能力提

升模块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难度较大。联系生活模块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其中家庭小实验可以拉近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课时作业的设计意图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主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教学信息

反馈的重要途径。作业教学不仅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成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活动与交流的过程,通过作业,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探究、

实验、讨论、体验和交流。本课时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在学生学习了氧气

的制取后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就反应原理的选择,从什么角度分析,考虑什

么因素;如何选择反应、收集装置;怎样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气密性的检查和

二氧化碳制取的操作该如何进行;等等问题,学生的层次不同,掌握知识的情况

和动手能力不同,需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

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优化化学作业设计,使化学作业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作业内容

检测点1.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B.水蒸气C.氧气D.二氧化碳

2.检验一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已集满的方法是()

A.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B.把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C.加入澄清石灰水D.用托盘天平称其质量

1.参考答案:D、A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能正确地排除掉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评价为良好;能正确

地选出答案并能说明理由,评价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掌握程度。

检测点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3.下列有关装置气密性检查错误的是()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能正确地排除掉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评价为良好;能正确

地选出答案并能说明理由,评价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灵活应用。

检测点3.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选择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选择和分析错误的是()

A.将木炭放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因获得的二氧化碳不纯,方法不行;

B.炊烧石灰石,因反应条件需高温不是较好方案;

C.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因反应太快,不利于收集;

D.石灰石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反应适中,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

佳选择;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能正确地排除掉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评价为良好;能正确

地选出答案并能说明理由,评价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

检测点4.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选择

5.下列装置能用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8

A.----

6.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0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代号)。写

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o

1.参考答案:(1)B(2)铁架台A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能正确地排除掉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评价为良好;能正确

地选出答案并能说明理由,评价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灵活应用。

检测点5.实验综合题

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的仪器名称①;②o

(2)实验室可用加热固体高锌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

(3)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0

(4)装置F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相比B装置其主要优点是

参考答案:(1)分液漏斗集气瓶(2)A;导管口有均匀、连续的气泡

冒出时;(3)E;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4)可随时控制反

9

应的发生和停止。

2.时间要求:5分钟

3.评价设计

①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名称和用途进行分类。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根据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③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及特殊要求选择收集装置;根据二氧化碳验满的

方法分析;

④根据不同装置不同优点分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是测评学生能否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检测点6.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8.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探究:测定鸡蛋壳

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和盐酸反应)。实验方

案如下: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称取10.00g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取反应剩余固体洗净干燥后称量为0.50g。(1)

将鸡蛋壳捣碎的目的是o

(2)稀盐酸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0

(3)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o

1.参考答案:(1)将鸡蛋壳捣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

更快、更充分;(2)CaCCh+2HC1===CaCL+HQ+CO中(3)95%

2.时间要求:4分钟

3.评价设计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良好,能正确计算并说明理由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生活联系实际。

检测点7.实验探究题

10.如图1是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定CO2含量的探究实验。

时间s

图2

10

(1)图A中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2)用装置A制取CCh气体,不选用无挥发性的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D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

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0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得到如

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该实验说明(选填“排水法''或

“排空气法”)收集到CO2的含量较高,请结合图像说明你的理由:

1.参考答案:(1)可以控制稀盐酸的滴加速度;(2)由于生成的硫酸钙微

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表面,阻止稀硫酸进一步与石灰石接触,反应停止;(3)

排水法;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锥形瓶内压强变化较大。

2.时间要求:6分钟

3.评价设计

单个知识点多个知识点关联知识点抽象拓展知识点

仅仅知道反应不仅知道现掌握反应原理及其通过该实验,推导出二氧

现象象,了解反应内容化碳能与可溶性碱反应的

原理原理和内容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

检测点8.拓展提高题

1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探究:测定鸡蛋

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和盐酸反应)。实

验方案如下:

装置如图III所示。

图IH

(查阅资料)

1.浓硫酸可以吸收水蒸气

2.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分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量ag鸡蛋壳样品装入A中;

11

③打开弹簧夹K,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④称量装置C的质量为bg;

⑤关闭弹簧夹K,滴加稀盐酸使其发生反应;

⑥打开弹簧夹K,通入一段时间氮气;

仓再次称量C的质量为cgo

(2)若没有B装置,丽质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会——(填“偏大

或"偏小")0

(3)下列措施可以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的是____________

a、③⑥步骤中通入氮气时都要缓缓通入

b、⑤步骤中滴加稀盐酸时要快速滴入

c、⑤步骤中滴加稀盐酸时要至不产生气泡为止

d、通入的氮气换为空气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数据处理)

(4)根据相关数据,列出该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o1.参

考答案:(1)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2)偏大(3)ac

(4)2500(c-a)/lla%

2.时间重求:6分钟

3.评价设计

答题情况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

能基本看能对不同装置进

无意义或能理解装置能对不同装置

1懂实验装行分析比较,并

空白答案的用途进行分析比较

置整理归纳

能知道涉

无意义或能依据题意能合理计算并通过计算,分析

2及的反应

空白答案合理计算说明理由实验误差

原理

3无意义或能明白实能分析实验在一定范围内能依据实验需要

空白答案验步骤意图能依据实验需对实验步骤进行

要对实验步骤优化处理

进行优化处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

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评价设计

本套作业设计力图体现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弹性化原则、培养

兴趣的人性化原则、以及学以致用的实效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

进一步激发与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具有自主选择性、

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突出化学

作业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性,在学生与生活实际的接触中开发智慧、提升认

识、增长能力。所设计的拓展型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内容,力图让学生多

参与实

12

践活动,体现化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四、作业分析

本课题在前期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学习,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

有一定的基础,再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难度不是太大。但学生的个体学习

存在着差异,对于有些问题易错,主要有:“检验”与“验满”混淆,分不清“检验”

是利用物质的特性或特征现象来证明物质,而“验满”是已知物质,证明气体收集

满即可;制取气体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不清楚是利用装置内的气压改变及原因来

判断;容易糊涂二氧化碳的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的原理,什么情况下可

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考虑什么因素等等;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中有关仪器

的连接顺序,利用长颈漏斗添加稀盐酸不将长颈漏斗末端进行液封等等;为此作

业设计要有梯度,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

层次的作业,同时对作业的评价也进行相应分层评价。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

并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作业,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二氧化碳

一、课时作业设计意图:

二氧化碳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重要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一;学生对这部分

内容比较感兴趣同时也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

归到生活的本质特征。因此本课时作业首先帮助学生巩固课本所学知识,其次

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课时学习概述:

本课题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1

课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重要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一,是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好素材。它既承接前面氧气和水

的知识,又联系了下册酸碱盐的知识,又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时作业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常见性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运用控制变

量等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课时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掌握程度,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

进行练习,有针对性性选择习题,力图达到“分层要求,整体达标”的目的)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固体二氧化碳叫。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不”:一般情况下,C02不能,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

“二水”: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酸能使色的石

CO2+H?O===

13

H2co3紫红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

能弄清楚二能用性质与用途

知道二氧能写出二氧

无意义或氧化碳物理之间的辩证统一

化碳的某化碳的大部

(1)空白答案性质和常见关系说明现实中

个性质分性质

的用途的应用

能写全二氧

能写出二能写出二氧能整理归纳二氧

无意义或化碳化学性

(2)氧化碳的化碳部分化化碳性质并熟悉

空白答案质和化学方

一个化学性学性质相关化学反应

程式

1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基础,使学生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并理解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

系。

3.下列操作可以一次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闻气体的气味B.观察气体颜色C.伸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4.C02和0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能供给呼吸B.都无毒C.都能灭火D.都是光合作用原料

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处于循环状态

B.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D.二氧化碳有毒,空气中含量过高,会使人中毒死亡

1.参考答案:C;B;D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

正确完成一题为合格,答对两题为良好,全部答对为优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巩固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够区别比较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理

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6.下图是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

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观察塑料瓶的变化,最

后向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请问:

(1)指出仪器A的名称o

(2)实验操作中,旋紧瓶盖后,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o心

(3)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巧

碳能溶于水。LJ

(4)最后打开瓶盖向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o二布碳

1.参考答案:烧杯;振荡;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

14

2.时间要求:4分钟

3.评价设计:

(1)熟悉常见的实验仪器名称;(2)能够熟悉课本实验;(3)能根据压

强变化解释实验现象;(4)能熟悉紫色石蕊的变色规律。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还原课本实验并拓展延伸。

能力提升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

养以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1.向空矿泉水瓶里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盖紧瓶盖,迅速来回摇晃矿泉水瓶

B.该实验中矿泉水瓶变瘪现象不够明显C.若倒入较多的澄清石灰水,实验现

象更明显D.迅速摇晃矿泉水瓶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

?澄清曾:一二

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CCh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

A、根据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塑料瓶变瘪

现象也不明显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仅有0.03%,所以加入较多的澄清石灰水,

实验现象也不明显进行分析

D、根据迅速摇换矿泉水瓶可以让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充分接触,增大反应

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进行分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巩固课本实验,并能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拓展延伸

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

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干石蕊纸花直接干石蕊纸花喷水后①④是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棉球

放入二氧化碳中放入二氧化碳中②③是用石蕊试液染色并干燥后的棉球

实脸1实睑2

(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o(2)

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纸花变红色。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

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

15

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1.参考答案:水;CCh+HQ===H2co3;4密度比空气大;

2.时间要求:5分钟

3.评价设计

(1)考查控制变量法

(2)理解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3)看懂实验装置并能分析题意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能够在掌握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课本实验。

3.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回答

下列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性质角度看,“水循环”主要是由(填“物

理变化”“化学变化”,下同)引起的;“氧循环”“碳循环''主要是由引

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二氧

化碳的途径有(任填一种,下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Ch含

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

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

醇(CH.QH)和水,工业流程如图所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

I

co?仑备---------------------------------

一黑+吸收池一分解池一合成塔―►甲酯

1.参考答案:物理变化化学变化;A.C;燃料燃烧光合作用;

3H2+CCh==CH30H

2.时间要求:6分钟

3.评价设计

(1)考查物质变化,正确理解物理和化学变化

(2)对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概念不清

(3)理解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途径

(4)能够读懂题意,并正确写出反应原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能够理解碳、氧循环,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

16

断。

实践练习:(可周末完成,不限时)

(设计意图: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把课本知识延伸到

学生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

1.课本P123-4:(1)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完成科技小论文《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3.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制作主题为“保护环境”的手抄报。

(注:2、3两小题只需选择其一即可)

五、评价设计

本作业采用多维评价方式,分别对完成度、准确度、书写工整度进行三维

评价。每个维度采用字母A、B、C、D划分等级。

六、作业分析

基础巩固练习模块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检测课堂的学习情况,内容简单,力图

达到“分层要求,整体达标''的目的。能力提升练习模块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以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练习模块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实践能

力,把课本知识延伸到学生生活实际的运用能力。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2课时作业

一、课时作业的设计意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更新,课时作业的布置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考查方

式,也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课时作业的布置,不仅可以巩固老师课堂讲

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新课程

下,教师需要对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进行分析,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时学习概述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介

绍CO的性质和用途。为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做准备。课程中通过实验推导出

CO的性质以及co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三、课时作业的目标

1.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

用途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可燃性、

一氧化碳还原性等反应;

3.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毒性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课时作业的选题设计

检测点之一: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1.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co是一种的气体,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17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纯净的CO在空气中点燃时,能产生_____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方程式为,不纯的CO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在点燃

co前一定要;

②还原性:CO还原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时可以观察到_____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______色,澄清石灰水

③毒性:co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从而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中毒。

1.参考答案:(1)无色无味;难(2)淡蓝色;2co+02点燃2c02

;验纯;CuO+COA_Cu+CO2;黑;红;变浑浊;血红蛋白;人体缺氧;

2.时间要求:5分钟

3.评价设计

答题情况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

能写出个

能书写完整能通过一氧化碳

无意义或别一氧化能理解一氧化

1一氧化碳的的物理性质解决

空白答案碳的物理碳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生活实际问题

性质

能正确写出一

能写出个

能写出多个氧化碳的反应能理解一氧化碳

无意义或别一氧化

2一氧化碳的原理,理解一的还原性,并掌

空白答案碳化学性

化学性质氧化碳的化学握课本实验

性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是巩固基础,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检测点之二:利用易错、疑难题,突破重点、难点

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

B.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用于冶炼金属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Ch与C0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CCh可用于灭火,C0可用作燃料

B.CCh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0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CCh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3.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18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1.参考答案:C;C;D

2.时间要求:3分钟

3.评价设计:能答对一题为合格,答对两题为良好,全部答对为优秀4•作业

分析与设计意图:以上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并能够区别两者性质不同之处,能够从微观角度分析两者性质差别的原因。

4.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

A.点火燃烧B.通过炽热的炭层

C.通过澄清石灰水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5.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

灼热的氧化铜,最后剩余气体是(

)A.氮气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和氮气

6.C0、CCh和CaCCh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O、二'CO,、二、CaCO;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L参考答案:D;D;B

2.时间要求:3分钟

3.评价设计:能答对一题为合格,答对两题为良好,全部答对为优秀4.作业

分析与设计意图:以上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掌握,

能够熟悉两者之间的转化。

检测点之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如图是北方家庭中冬天常用的煤炉,A、B、C处分别发生不同的反应。请写

出A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处观察到蓝色火焰,

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生煤炉取暖时容易发生

中毒,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o

19

1.参考答案:C+02直燃CCh;2co+02点燃2co2;不对,一氧化碳难溶

于水

2.时间要求:3分钟

3.评价设计: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二氧

化碳,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与人体内的

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氧气高,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造成人体缺氧窒息甚

至死亡。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生活,明白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2.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CuO

CO*

①②

⑴有下列实验步骤:I.加热;II.通入一氧化碳。实验开始时应先(填“I”

或“n"),然后(填“I”或"n”)。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B装置中出现的现象是

,说明有____________生成。

(3)在C处用酒精灯点燃的目的是。

(4)实验结束时先撤去酒精灯①,继续通入CO直到玻璃管冷却,其目的

是0

1.参考答案:n;I;黑色固体变红;CuO+CO幺CU+C02;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防止液体倒吸炸裂玻璃管;

2.时间要求:5分钟

3.评价设计:

(1)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在本实验中注意实验顺序

(2)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清楚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3)理解实验装置的用途

(4)清楚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还原课本实验,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化

学反应原理、处理尾气的原因、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分析实验。

五、评价设计

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坚持多元评价,教师要改变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业评价

的指导者,学生要实行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

3.作业评语简单,针对性强,不拖泥带水。适切的评语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

内在潜力,让学生始终充满朝气,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六、作业分析

20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一步熟悉与巩固;通过易错题,

让学生对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更加的清晰,能够熟练区别二氧化碳与一氧化

碳;实验是化学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回顾,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

生活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作业设计意图

单元作业设计用整体的观点思考单元内容,能够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以单元

为整体进行作业设计,是挖掘教材本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渗透教学价值、发展学

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单元学习概述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的内容,在复习了前面一些

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开始深入细致地学习一类物质。本单元共分三

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分子等。课题2

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

化碳。课题3是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

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单元作业目标

1.了解几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掌握碳及碳族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四、单元作业选题设计

检测点之一: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1.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中,利用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①做电极;②做滤毒剂;③制作固体润滑剂;④做燃料;⑤制作装饰品;⑥冶

炼金属;⑦制作染料。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

C.①③⑤⑦

D.④⑥

2.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产物是否是二氧化碳

B.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先往试管内放入石灰石,再滴入稀硫酸

3.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

自然界存在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括下列哪项()

21

/[A]、

■气二m

*

A.发展和利用太阳能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人和动物的呼吸

D.含碳燃料的燃烧

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