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及解析大全第三卷_第1页
诗词原文及解析大全第三卷_第2页
诗词原文及解析大全第三卷_第3页
诗词原文及解析大全第三卷_第4页
诗词原文及解析大全第三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原文及解析大全第三卷

第二十一篇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1]

罗幕轻寒,[2]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3]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4]

山长水阔知何处。

分类标签:闺怨诗思念诗婉约诗

作品赏析

【注释】:

⑴槛:栏杆。

⑵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⑶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⑷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二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

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

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

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

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

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

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

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

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孟郊《古

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

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

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一一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

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

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

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

以堪一一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

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

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

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

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

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

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二句。“彩笺”与“尺素”

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

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

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

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

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集评】

《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

于景物

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

阔,这一切景物都

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从词的章法结构

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层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蝶恋花》写出了闺中人秋日怀人的气氛,

而没有堆金垛

玉,铺排锦绣。是他深婉含蓄、“风流蕴藉”(王灼《碧鸡漫志》)词

风的一首代表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是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境二

(按:这是用来

作比喻,说对于大事业大学问,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

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

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

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

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

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

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

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

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

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

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

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

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

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

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

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

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

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

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

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

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

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

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

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

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

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

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

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

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

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

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

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

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

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

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

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第二十二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分类标签:励志诗哲理诗读书忧国忧民

作品赏析

【注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

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

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

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

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

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

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

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

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

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

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

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

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第二十三篇

沁园春•雪

[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姨。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分类标签:描写雪哲理诗

作品赏析

【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注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ki)思汗(han2):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

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

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

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

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第二十四篇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2]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3]

相留醉,

几时重,[4]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分类标签:描写花人生

作品赏析

【注释】:

⑴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二

[2]谢:凋谢。

⑶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

脂的红色,故云。

⑷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

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

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

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

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

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

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

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

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

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

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

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

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

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

使之人格化一一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

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悄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

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

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

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

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第二十五篇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寒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分类标签:励志诗友情诗哲理诗唐诗三百首初中怀才不遇

作品赏析

【注释】:

《行路难》: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

别悲伤。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

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

到成汤的征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长风破浪:《宋书•宗意传》

说,宗愚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意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

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简析】:

《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

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

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

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

情调。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

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

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

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

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

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摆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

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

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

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

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

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

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

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

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稀溪钓鱼,

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

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

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

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

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

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一,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意所说的那

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

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

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

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

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

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

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

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

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

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

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

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

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

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

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

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

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第二十六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好景一作:美景)

分类标签:爱情诗宋词三百首高中婉约诗

作品赏析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

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

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

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

相期之愿

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自是古今俊

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

然耆卿秀淡

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

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二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

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

俳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

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

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

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

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

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

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

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

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

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

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

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

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

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

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

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

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

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

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

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

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

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

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

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

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

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

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根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

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

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

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俳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

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

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

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

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

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

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

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第二十七篇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分类标签: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

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

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

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

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

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

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

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

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

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

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

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

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

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

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

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

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

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

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

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

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二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

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

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

“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

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

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

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

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

“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

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

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

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

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

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第二十八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分类标签:思念诗初中婉约诗孤独

作品赏析

【注释】:

⑴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⑶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

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

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

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

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

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

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

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

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

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

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

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

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脑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

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

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

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

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集评】

黄昇《花庵词选》: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二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思路凄惋,词场本色。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

句,叙事直

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

钩,低头见桐阴深

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

显明媚也。下片,

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

剪,不可理,此言

“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

无人尝过之滋味,

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

悔是恨,欲说

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

哭流涕之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阕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

异之音,伤心

人固别有怀抱。

第二十九篇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分类标签:唐诗三百首初中

作品赏析

【注释】: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

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

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

世称为“建安风骨二

【简析】: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

的代表作之一。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

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

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

“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

遒劲,有建安风

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

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

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

断续无迹,深刻

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

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眺

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

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

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

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

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

“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

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

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

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

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

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

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

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

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

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

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

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

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

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

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

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

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

“小谢”(即谢眺)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眺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

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

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跳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

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

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

“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

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

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

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

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

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

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

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

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绿施盈高门”

(《古风》五十一)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

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

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

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

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跳楼前,

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

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

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

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

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

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

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

“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

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

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

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

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

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

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

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

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

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

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

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

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

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

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

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

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

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

原因。

第三十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分类标签:战争诗初中豪放诗壮志难酬

作品赏析

【注释】: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

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

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

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

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

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

战斗的情境。瞭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

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

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

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

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

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

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

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一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

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

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一一「可怜白发生」!一

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

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

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

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

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I■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注释]①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

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②麾

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

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

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鸽飞!”这首七言诗中,

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

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

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

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

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

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

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

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

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

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

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

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

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

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

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

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

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

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

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

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

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

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

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

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

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

《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

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

飞驰和“霹雳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