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涪陵十九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重庆市涪陵十九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重庆市涪陵十九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重庆市涪陵十九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重庆市涪陵十九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重庆市涪陵十九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雪糕融化 B.湿衣服晾干 C.自行车胎爆裂 D.食物腐烂2.丝绸之路将我国古代的方面与技术传送到了国外。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瓷器 B.湿法炼铜 C.高梁酿酒 D.纺纱织布3.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硫酸铜溶液,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中均没有离子C.乙过程中溶液始终为红色D.乙过程中溶液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4.南京大学课题组研制出ZnGa2O4催化材料,实现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料。下列有关ZnGa2O4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材料B.含有2个氧分子C.对碳循环利用有积极意义D.Ga、O元素质量比为1:25.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20152反应后质量/gm2908A.m的值为0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D.丙可能是单质6.烧烤食物中高活性致癌物苯并芘(C20H12)的含量比普通食物中高出约10~20倍。有关苯并芘的叙述正确的是A.苯并芘含有氢分子B.苯并芘含有2个元素C.一个苯并芘分子共含有23个原子D.苯并芘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8%7.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8H2C2H4+4H2O+2H2 B.二氧化碳和乙烯均属于氧化物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该反应中氢气过量8.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A.回收利用废金属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C.铝比铁更容易跟氧气和其他物质反应,因而铝的抗腐蚀性能比铁差D.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寻找金属替代品9.现有甲、乙、丙、丁四种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分别投入相同的稀硫酸中,只有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甲产生气泡较快;再把丙和丁投入相同的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丙的表面有银析出,而丁没变化。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丙>乙>丁>甲B.丁>乙>丙>甲C.甲>乙>丙>丁D.乙>甲>丁>丙10.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 B.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C.铷原子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D.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11.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你认为下列事实和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事实解释A不锈钢比纯铁更硬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B金刚石坚硬而石墨很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受压时氧气分子体积变小D用洗洁精可以洗去餐盘上的油渍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A.A B.B C.C D.D12.利用下表中的装置进行实验。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将a试管充满二氧化碳,b试管加入紫色石蕊溶液(K处于关闭状态)②密闭下,用针筒将a试管中部分二氧化碳抽出A.用针筒将部分二氧化碳抽出,a试管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B.打开K,b试管中的液体颜色变红C.打开K,导管E内液面上升D.打开K,发生反应:H2O+CO2==H2CO3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请根据下列各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2)请写出用装置B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氯酸钾固体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______。A发生装置相同B都可用MnO2做催化剂C完全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成分相同(4)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______。(5)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将这瓶气体按G所示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14.CO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2原理与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4)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理由是_____。15.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填写下列空格:在探究CO2和NaOH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时,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两套实验装置:(1)装置二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2)另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装置一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一定发生了反应,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证明装置一中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_______。16.请结合下图中A-F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A得出蜡烛中含有氢元素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2)实验B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3)导致实验C测定结果偏小的因素有_______。(任写一条)(4)实验D__________(填你“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5)实验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6)实验F得出“水是铁生锈条件之一”这一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如图是双氢青蒿素片的部分说明,请回答:

(1)双氢青蒿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3)成人每天所服双氢青蒿素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mg)18.异烟肼(化学式:C6H7N3O)是治疗肺结核药物的有效成分;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其生物膜穿透性好,由于疗效佳、毒性小、价廉、口服方便,故被列为首选抗结核药。请回答:(1)异烟肼的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_____;(2)异烟肼中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请认真回忆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金属铁是由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构成的。(填“原子”、“分子”或“离子”)。(2)图1为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图中x=_______。②图2表示的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填字母,下同),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③写出溴化镁的化学式: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析】A、雪糕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B、湿衣服晾干是水分蒸发的过程,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错误;C、自行车胎爆裂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D、食物腐烂是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过程,故是化学变化,故正确。故选D。2、D【详解】A、烧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湿法炼铜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高粱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纺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3、C【分析】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详解】A、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于水电,电离出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导电率不可能为零,错误;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溶液电导率为零,说明液体中没有离子,错误;C、乙过程中电导率不为零,是氢氧化钡和硫酸钠的反应,溶液中一直存在氢氧根离子,所以溶液始终显碱性为红色,正确;D、乙过程中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数目没有减少,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所以钠离子数目一直在增加,错误;故选C。4、C【解析】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它们的合金,ZnGa2O4属于化合物,错误;B、一个ZnGa2O4分子中含有4个氧原子,错误;C、ZnGa2O4作催化剂,将CO2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对碳循环利用有积极意义,正确;D、ZnGa2O4中Ga、O元素质量比为(70×2):(16×4)=35:16,错误。故选C。5、C【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20+15+2=m+29+0+8,m=1,此选项错误;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甲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不能确定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此选项错误;C、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反应后丙的质量减少,丙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多,乙是生成物,反应后丁的质量增多,丁是生成物,该反应是:丙→乙+丁,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此选项正确;D、该反应是丙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和丁,丙不可能是单质,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6、D【解析】A.苯并芘由苯并芘分子构成,苯并芘分子中含有氢原子,选项错误;B.苯并芘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选项错误;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苯并芘分子共含有32个原子,选项错误;D.苯并芘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8%,选项正确。故选D。7、D【解析】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因此: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错误;B、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乙烯不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了变化,错误;D、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中氢气有剩余,正确。故选D。点睛:解题中将微观示意图转化为化学方程式,能解题变得简洁、方便。8、C【详解】A、回收利用废金属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正确;B、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故正确;C、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阻止反应的进行,抗腐蚀性比铁强,故错误;D、用替代品代替钢和其他的合金制管道和汽车外壳,既节约金属,又可以改变车和管道的性能,故正确。故选C。9、C【详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丁四种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只有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甲产生气泡较快,可推出甲的活泼性大于乙,且都大于丙、丁;由再把丙和丁投入相同的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丙的表面有银析出,而丁没变化,说明了丙的活泼性大于丁。由此可得出甲、乙、丙、丁四种的金属的活泼性大小是:甲>乙>丙>丁。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B【解析】A、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单位不是“g”;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C、铷原子的中子数=85.47-37;大于质子数=37;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铷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11、C【详解】A、不锈钢比纯铁硬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故说法正确;B、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故说法正确;C、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能将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故说法不正确;D、洗洁精能除去餐盘上的油渍,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说法正确。故选C。12、B【详解】A、将部分二氧化碳抽出,二氧化碳减少,试管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A项正确;B、a装置中压强减小,打开K后,E管液面上升,在E处的石蕊能够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不能变红,B项错误;C、a试管中的二氧化碳变少,压强减小,打开K后,E管液面会上升,C项正确;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H2O+CO2==H2CO3,D项正确。故选择B项。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酒精灯2H2O22H2O+O2↑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解析】(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H2O22H2O+O2↑;(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氯酸钾固体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可用MnO2做催化剂;故答案为:B;(4)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5)G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14、吸水干燥氢氧化钙如果氢气过量时,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详解】(1)装置A中CO2与H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H4与H2O,故填:;(2)装置B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吸收水蒸气,防止对后面的检验产生影响;

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洗气瓶,如果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填:吸收水蒸气;氢氧化钙;(4)③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可能是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水,水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故填:如果氢气过量时,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15、气球胀大取少量装置一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是要合理即可)【详解】(1)装置二中的实验现象是气球胀大,因为滴入的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气体含量减少,压强变小,故气球胀大;(2)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试管内压强减小,试管内液面上升,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现象相同,故该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由于要想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反应,只需验证是否生成了碳酸钠,因可进行以下操作:取少量装置一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16、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不能4P+5O22P2O5②中固体表面产生红棕色物质,③中无明显变化。【解析】(1)将一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这说明了蜡烛中含有氢元素;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2)实验B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故填: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3)反应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尽可能的准确,通常要放入过量的红磷,以使氧气被消耗尽,否则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此外装置漏气、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也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填: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未恢复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4)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氦气,还可能是二氧化碳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故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