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3990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技术条件_第1页
(高清版)GBT 3990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技术条件_第2页
(高清版)GBT 3990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技术条件_第3页
(高清版)GBT 3990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技术条件_第4页
(高清版)GBT 39902-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45.060.20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39902—2021 I 4环境条件 7试验方法 8检验规则 10包装、运输和贮存 IGB/T39902—2021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0)归口。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北京天路时代电1GB/T39902—2021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技术条件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和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13306标牌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21413.1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GB/T21414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隐患防护的规定GB/T21563—2018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GB/T24338.4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部分:机车车辆设备GB/T32347.1轨道交通设备环境条件第1部分:机车车辆设备GB/T34119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用电连接器GB/T508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CJ/T375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3术语和定义3.2GB/T50833、CJ/T37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悬浮控制系统levitationcontrolsystem实现车辆悬浮功能的系统。悬浮控制器levitationcontroller对悬浮间隙进行控制,使车辆保持稳定悬浮的电气装置,包括功率单元和控制单元。2GB/T39902—20213.3测量悬浮控制系统的悬浮间隙、悬浮电磁铁垂向加速度等特定状态量,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的部件。3.4悬浮间隙levitationgap车辆在悬浮状态下悬浮电磁铁磁极面与F形钢轨下表面间的垂向距离。3.53.6通过悬浮电磁铁的电流。3.7降落landing4环境条件4.1正常工作的海拔高度应符合GB/T32347.1规定的G1.4级。4.2环境温度应符合GB/T32347.1规定的T1级,基准温度宜选择TR2级。4.3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5一般要求3GB/T39902—20212——悬浮传感器;3——悬浮电磁铁。6技术要求6.1.1额定悬浮间隙应为8mm~10mm。静态时悬浮间隙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0.5mm;在列车运行时,动态悬浮间隙偏差不在±4mm范围的概率不应大于1%。落车状态下悬浮间隙应为16mm~6.1.2悬浮控制系统应具备信息传递功能,并能将悬浮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故障状态信息传送到车载网络监测设备及悬浮控制监测装置。6.1.3悬浮控制系统应满足车辆在1/2额定载荷(AW2)下、100%偏载的稳定悬浮要求。6.1.4悬浮控制系统应满足车辆从空载(AWO)到最大载荷(AW3)、速度由静止至最高运行速度变化6.1.5悬浮控制系统应能在车6.1.6悬浮控制系统应能使车辆在最大载荷(AW3)状态下、线路最小半径平面6.1.7在车辆额定载荷(AW2)运行工况下,悬浮控制系统持续工作时间不应小于24h;在最大载荷6.1.8悬浮控制系统应能使车辆静止悬浮于道岔梁上,悬浮间隙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2mm。6.1.9各电气设备隐患防护应符合GB/T21414的规定。4GB/T39902—20216.1.10悬浮控制系统各部件和车辆之间以及悬浮控制系统各部件之间的电连接器性能应符合GB/T34119的规定。6.2悬浮控制器6.2.1悬浮控制器应具有冗余控制能力。6.2.2悬浮控制器的功率单元的供电电压宜为DC330V。当电压波动范围为±15%时,不应影响悬浮性能。6.2.3悬浮控制器控制单元的供电电压宜选择DC110V,电压波动范围应为-30%~+25%。6.2.4悬浮控制器最大输出电流不应小于额定输出电流的4倍,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0s。6.2.5悬浮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应包含控制计算机的稳定运行功能和通信功能等。控制计算机不应出现死机、非程序预定的重新启动等现象;通信功能应能实时提供悬浮系统状态和故障信息,且上报的信息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工作过程中通信中断时间不应超过1s。对于具备自检功能的悬浮控制器,不应出现自检程序无法通过的情况。6.2.6悬浮控制器控制悬浮电磁铁的起浮降落动作应平稳,无磕碰轨道现象;悬浮时静态悬浮间隙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0.5mm;降落后悬浮电磁铁的悬浮电流不应大于2A。6.2.7悬浮控制器在额定载荷(AW2)工况下应具有连续工作能力。在连续工作时,悬浮电磁铁的悬浮状态应保持稳定,不应与轨道发生碰撞接触。6.2.8悬浮控制器功率单元应能承受不大于5s的短时失电冲击,在供电恢复后应能恢复正常工作。6.2.9悬浮控制器应具备承受负载短路、断路突变冲击的能力。6.2.10悬浮控制器内的工作温度不应大于75℃。6.2.11悬浮控制器交变湿热试验结果应符合GB/T2423.4的规定。6.2.12悬浮控制器绝缘电阻和介电试验应符合GB/T21413.1的规定。6.2.13悬浮控制器电磁兼容性能应符合GB/T24338.4的规定。6.2.14悬浮控制器防护等级应符合GB/T4208中IP55的规定。6.2.15悬浮控制器振动和冲击指标应符合GB/T21563—2018中I类A级的规定。6.3悬浮传感器6.3.1悬浮传感器的悬浮间隙量程宜为0~20mm。全量程范围内,悬浮间隙的检测误差绝对值不应大于量程的1%,线性度不应大于1%,同一检测位移下,一致性差异不应大于量程的2%。每路悬浮间隙输出信号年度稳定度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0.5mm。6.3.2悬浮传感器的悬浮间隙检测探头针对轨道接缝应用环境应有冗余设置,至少能满足3选2的要求。在通过轨道40mm接缝宽度、悬浮间隙为0~12mm条件下,悬浮传感器至少有两个间隙信号各自输出的误差绝对值不应大于0.5mm。6.3.3悬浮间隙在0~12mm范围内检测的温度漂移绝对值不应大于量程的0.125%/℃。6.3.4垂向加速度的量程宜为-5g~5g。垂向加速度信号的灵敏度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5%,年稳定度零点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量程的2%,温度漂移绝对值不应大于量程的0.025%/℃。6.3.5悬浮传感器的垂向加速度测量应有冗余设置,至少能满足2选1的要求。6.3.6悬浮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应为—25℃~85℃。6.3.7悬浮传感器交变湿热试验结果应符合GB/T2423.4的规定。6.3.8悬浮传感器绝缘电阻和介电试验应符合GB/T21413.1的规定。GB/T17626.6的规定。6.3.10防护等级应符合GB/T4208中IP66的规定。5GB/T39902—20216.3.11振动和冲击指标应符合GB/T21563—2018中对于“2类转向架安装”设备的振动、冲击试验的规定。6.4悬浮电磁铁6.4.1悬浮电磁铁的极板宽度应符合车辆在各种工况运行下的悬浮和导向要求。6.4.2悬浮电磁铁内、外极板应设防吸附滑块,防吸附滑块的高度不应大于3mm。6.4.3悬浮电磁铁的冷却方式应采用自然风冷方式。6.4.4悬浮电磁铁的绝缘等级不应低于H级。6.4.5悬浮电磁铁的悬浮能力应符合车辆承载能力要求。6.4.6额定工作电压不宜小于DC330V。6.4.7额定工作电流不宜小于25A。6.4.8最大冲击电流不应小于120A,且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0s。6.4.9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值与设计值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10%。6.4.10绕组电感的测量值与设计值偏差绝对值不应大于10%。6.4.11绕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Q。6.4.12绕组工频耐压试验应无绝缘击穿和闪络现象。6.4.13绕组匝间耐压试验波形应无异常。6.4.14额定工作电流条件下的绕组温升不应大于绝缘耐受温升。6.4.155次最大冲击电流冲击条件下的绕组温升不应大于绝缘耐受温升。6.4.16悬浮电磁铁浸没在水中1h后,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Q。6.4.17悬浮电磁铁的额定承载能力与自重比值不应小于8。6.4.18当悬浮额定载荷(AW2)时,悬浮电磁铁变形挠度应小于2mm。6.4.19防护等级应符合GB/T4208中IPX5的规定。6.4.20垂向振动和冲击指标及纵向和横向冲击指标应符合GB/T21563—2018中“2类转向架安装”的规定。7试验方法7.1悬浮控制系统试验起浮降落试验宜在列车空载(AWO)时进行,应连续起浮/降落5次,每次全车起浮完成后应持续30s再下达降落命令,待全车完全降落后间隔30s再执行下次起浮操作,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目测并记录起浮/降落动作与悬浮控制监测设备显示的悬浮状态;b)记录悬浮控制检测设备显示的悬浮间隙值和悬浮电流值;c)测量悬浮间隙值:宜采用不导磁、测量精度高于0.1mm的间隙测量装置,测量位置为悬浮电磁铁两端距边缘20mm处;d)计算每节车各悬浮点的平均悬浮电流,计算各悬浮点的静态悬浮间隙偏差。静载试验应在列车最大载荷(AW3)下进行,应连续起浮/降落5次,每次全车起浮完成后持续30s再下达降落命令,待全车降落完成后持续30s再执行下次起浮操作,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观察并记录悬浮控制检测设备显示的悬浮间隙值和悬浮电流值;6GB/T39902—2021b)测量悬浮间隙值,测量方法同7.1.1c);c)计算每节车各悬浮点的平均悬浮电流,计算各悬浮点的静态悬浮间隙偏差。动载试验应在运行线全程进行,应分别在空载(AWO)、额定载荷(AW2)、最大载荷(AW3)三种状态且列车以最高限制速度运行条件下观测悬浮控制监测设备上的悬浮状态显示界面,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与每个悬浮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变化情况。在车辆空载(AWO)时,以设计速度通过车场线最小曲线,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与每个悬浮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变化情况;在车辆最大载荷(AW3)时,以设计速度通过正线最小曲线,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与每个悬浮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变化情况;在车辆最大载荷(AW3)时,列车在正线最小曲线中央降落,20s后列车起浮并运在列车最大载荷(AW3)时,以设计速度通过最大坡道,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与每个悬浮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变化情况;在列车最大载荷(AW3)时,列车在最大坡道上降落,20s后列车起浮并运行。目测起浮动作,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在列车额定载荷(AW2)时,以不低于运营速度连续运行24h,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与每个悬浮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变化情况。在列车最大载荷(AW3)时,以不低于运营速度连续运行4h,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与每个悬浮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变化情况。试验中,每辆车放置额定载荷(AW2)的1/2,放置时将载荷全部放在车辆纵向中轴线同一侧,列车以不低于运营速度连续运行3h,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与每个悬浮电磁铁的悬浮间隙变化情况。在列车额定载荷(AW2)时,将列车运行至线路的道岔梁上,使其中一个车厢的中心位置和道岔梁的中心位置重合,维持悬浮状态30s。观测并记录悬浮控制系统状态。绝缘电阻、介电试验应按GB/T21413.1的规定进行。7GB/T39902—2021进行基本功能检测时,对于具备悬浮架试验系统或者悬浮系统测试平台的场合,基本功能检测宜在上述测试装置上进行;对于不具备这些测试装置的场合,可将悬浮控制器正确安装于测试桌面上,且悬浮控制器应接地良好,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将通信监控设备连接至悬浮控制器的通信插口。b)接通悬浮控制器的控制单元电源,在不悬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总线接口接收控制器的状态数据。c)对于具备自检功能的悬浮控制器,可运行自检程序。在上电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悬浮控制器的工作电流、电压、悬浮间隙等状态数据,以及系统故障信息。对于具备自检功能的悬浮控制器,观测并记录自检程序执行的全流程情况。悬浮性能试验宜在悬浮架、悬浮系统检测平台等专用设备上进行,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将悬浮控制器安装于悬浮架或悬浮系统检测平台上,连接所有插头,检查无误后接通控制单元电源和功率单元电源,通过监控设备观察并记录上电过程中悬浮控制器上传的状态。b)上电结束后向悬浮控制器发送起浮命令,通过监控设备观察悬浮间隙、悬浮电流等悬浮状态的数据,并观察记录悬浮控制器上报的故障状态。悬浮间隙稳定后,应维持悬浮状态至少c)向悬浮控制器发送降落命令,然后观察并记录悬浮间隙、悬浮电流、悬浮控制器上报的故障等状态信息。7.2.6连续工作性能试验连续工作性能试验宜在悬浮架、悬浮系统检测平台等专用设备上进行。试验时,使悬浮控制器在空载(AWO)、额定悬浮间隙的条件下保持悬浮状态,在悬浮传感器的测量间隙或额定悬浮间隙上外加频电源失电冲击试验宜在悬浮架、悬浮系统检测平台等专用设备上进行,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向悬浮控制器发出悬浮指令,待悬浮系统稳定悬浮30s后,断开功率单元电源开关,5s后再次闭合功率单元电源开关,观察并记录悬浮控制器的工作状态;b)向悬浮控制器发出悬浮指令,待悬浮系统稳定悬浮30s后,断开控制单元电源开关,5s后再次闭合控制单元电源开关,观察并记录悬浮控制器的工作状态;c)向悬浮控制器发出悬浮指令,待悬浮系统稳定悬浮30s后,同时断开功率单元电源和控制单元电源开关,5s后再次闭合功率单元电源和控制单元电源开关,观察并记录悬浮控制器的工负载断路、短路突变试验宜在悬浮架、悬浮系统检测平台等专用设备上进行,并应按下a)调整悬浮架或悬浮系统检测平台的负载,使得悬浮控制器承担的悬浮载荷等于额定载荷(AW2);b)在悬浮控制器输出与悬浮电磁铁之间串联一个带灭弧室的开关,并闭合开关;c)向悬浮控制器发出起浮指令;8GB/T39902—2021d)待悬浮状态稳定30s后,断开控制器输出与悬浮电磁铁之间的开关;e)断电,检查悬浮控制器内各部件,如无损坏,则闭合该开关后重新上电并发出起浮命令,记录悬浮控制器输出;f)在上一步中若悬浮控制器无损坏,悬浮恢复正常,则正常降落后切断电源;g)用导线通过开关使悬浮电磁铁负载短路,并再次上电;h)向悬浮控制器发出起浮指令,5s后发出降落指令;进行温升试验时,应使悬浮控制器工作在额定电流条件下,记录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情况,直至各测点温度稳定。测温点包括功率器件连接排、电解电容铜排、支撑电容外表面、电源滤波器外表、放电电交变湿热试验应按GB/T2423.4中不低于40℃等级2个循环的规定进行。电磁兼容试验应按GB/T24338.4的规定进行。防护等级试验应按GB/T4208中IP55的规定进行。冲击和振动试验应按GB/T21563—2018中1类A级的规定进行。7.3悬浮传感器试验7.3.1线性度测试将悬浮传感器安装于专用测试工具上,从0~20mm设定不同间隙,每隔1mm变化一次间隙,观测并记录当前悬浮传感器间隙输出值,将测试结果按式(1)进行线性度计算: (1)式中:x——悬浮间隙,取值范围0≤x≤20,单位为毫米(mm);l₁(x)——传感器间隙通道的输出曲线;l₂(x)——对l₁(x)进行最小二乘拟合所得的直线;F.S.——传感器的满量程。对于悬浮间隙输出信号年稳定度偏差绝对值,计算同一悬浮传感器一年前测试记录的间隙输出数据和当前测试记录的间隙输出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得到。7.3.2一致性测试将悬浮传感器安装于专用测试工具上,从0~20mm设定不同间隙,每隔1mm变化一次间隙,观9GB/T39902—2021测并记录当前悬浮传感器间隙输出值,将测试结果按式(2)进行一致性计算: (2)式中:X——悬浮间隙,取值范围0≤x≤20,单位为毫米(mm);l;(x)、l;(x)———传感器第i、j个间隙通道的输出曲线;1——悬浮传感器总的间隙通道数。7.3.3过接缝测试传感器安装于专用测试设备进行过接缝测试,将悬浮间隙设置3mm~12mm,当悬浮传感器沿车辆运行方向通过4mm~40mm轨道接缝时,记录悬浮传感器的间隙输出数据,计算传感器每路间隙输出值与测试设备标定后的实际间隙值之差。7.3.4温升试验进行温升试验时,应在室温下将悬浮传感器安装于专用测试工具上,将悬浮间隙调至12mm,再置入温控箱中;试验中,当传感器依次在-25℃、0℃、25℃、50℃、75℃、85℃等温度点上停留1h后,对悬浮传感器通电,传感器应能正常启动,记录悬浮传感器的输出数据。7.3.5加速度检测单元测试将悬浮传感器探头面与水平面垂直放置,所得加速度输出值即为零点偏差值。设当地重力加速度值为g,将传感器探头面分别垂直向上和垂直向下放置于经过校准调平的水平台上,分别记录所得的实际输出,记为M₁和M₂,并分别按式(3)、式(4)计算加速度计的灵敏度偏差和零点稳定度偏差绝对值: (3)式中:β———加速度信号的灵敏度偏差;γ———加速度信号的零点稳定度偏差绝对值;M₁——传感器探头面垂直向上放置时的实际输出值;M₂——传感器探头面垂直向下放置时的实际输出值;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AFs.——加速度计的满量程。对于悬浮传感器加速度输出信号的年稳定度偏差绝对值,计算同一悬浮传感器一年前测试记录的加速度零点稳定度偏差绝对值和当前测试记录的加速度零点稳定度偏差绝对值之差,取绝对值得到。7.3.6绝缘电阻、介电试验绝缘电阻、介电试验应按GB/T21413.1的规定进行。7.3.7交变湿热试验交变湿热试验应按GB/T2423.4中不低于40℃等级2个循环的规定进行。7.3.8电磁兼容试验7.3.8.1电磁兼容的静电抗扰度试验应按GB/T17626.2的规定进行,且应包括下列试验:a)接触放电:试验等级4级,8kV。试验过程中传感器不通电,放电结束后,对传感器进行通电检测。7.3.8.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应按GB/T17626.4的规定进行,且应包括下列试验:a)电源端口:3级,电压峰值2kV,重复频率100kHz。b)数据端口:4级,电压峰值2kV,重复频率100kHz。7.3.8.3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应按GB/T17626.5的规定进行,且仅对电源端口进行试验,试验等7.3.8.4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应按GB/T17626.6的规定进行,试验等级:3级,10V。7.3.8.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应按GB/T17626.3的规定进行,试验等级:3级,10V/m。外壳防护试验应按GB/T4208中IP66防护等级测试的规定进行。7.4悬浮电磁铁试验7.4.2尺寸及公差检查7.4.3绕组直流电阻值测量测量绕组直流电阻值时,悬浮电磁铁应处于冷态。用双臂电桥测量各线圈的冷态直流电阻值,记录测量时的环境温度和绕组表面温度,并将绕组表面温度作为绕组的实际温度,绕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应超过2K,并将测量电阻值修正到基准温度时的值。每项电阻值测量3次,取3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数作为相应实际冷却下的冷态电阻值。电感值测量,悬浮电磁铁应处于冷态且磁路开放。用电感测试仪检测悬浮电磁铁线圈的电感值,记录测量时的环境温度和绕组表面温度,并将绕组表面温度作为绕组的实际温度,绕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应超过2K。每项电感值测量3次,取3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数作为相应实际冷却下的冷态电感值。7.4.5绝缘电阻值测量测量绝缘电阻值时,悬浮电磁铁应处于冷态。用1000V兆欧表分别测量并记录绕组两端对地的绝缘电阻。7.4.6工频耐压试验当进行工频耐电压试验时,悬浮电磁铁应处于冷态。将绕组和地之间施加2500V、50Hz、正弦交GB/T39902—2021流电,历时1min,观察并记录测试数据。当进行匝间耐电压试验时,悬浮电磁铁应处于冷态。分别在绕组两个接线端之间施加3600V、历时3s的峰值脉冲电压,观察并记录绕组匝间波形。当进行持续温升试验时,悬浮电磁铁应处于冷态,给悬浮电磁铁通以额定电流的直流电,用冷却风模拟走行风,风速应为12m/s,每隔30min测量一次悬浮电磁铁绕组的电阻值、绕组表面温度、冷却空气温度及周围空气的温度;连续运行,直至绕组每1h内温度变化不超过2K,悬浮电磁铁绕组温度已稳定。断电前一刻,测量悬浮电磁铁绕组的最大热态电阻值、绕组表面温度、冷却空气温度及周围空气的温度,计算温升。若冷却空气温度不在10℃~40℃,则应对温升值进行修正。记录温度变化值。7.4.9连续短时温升试验连续短时温升试验应从悬浮电磁铁冷态开始,对悬浮电磁铁施加4倍额定电流,持续时间10s,分别连续施加5次,每次时间间隔为2min,断电前一刻,立即测量悬浮电磁铁绕组的最大热态电阻值及将悬浮电磁铁浸没在水中1h,对于接线端子裸露的结构,水面不得高于接线端子,测量并记录每个(组)线圈的绝缘电阻值。当进行悬浮能力试验时,宜将悬浮电磁铁固定在悬浮电磁铁试验台,悬浮载荷从悬浮电磁铁自重、按200kg载荷逐渐加至最大载荷(AW3)进行悬浮试验,起浮前悬浮间隙应为16mm,悬浮稳定后悬浮间隙应为8mm;记录悬浮电磁铁的悬浮电流,绘制悬浮电磁铁的悬浮电流-悬浮载荷的工作特性曲线。采用检验计量合格的衡器测量并记录悬浮电磁铁的重量。将悬浮电磁铁固定在悬浮电磁铁试验台,将载荷加至额定载荷(AW2),进行起浮试验和悬浮试验,起浮间隙为16mm,悬浮间隙为8mm,测量并记录悬浮电磁铁悬浮时的变形挠度。7.4.14防护等级试验悬浮电磁铁的防护等级试验应按GB/T4208中IPX5的规定进行。悬浮电磁铁的垂向振动和冲击试验及纵向和横向冲击试验应按GB/T21563—2018中“2类转向GB/T39902—20218检验规则8.1检验分类检验类型包括例行检验和型式检验。8.2例行检验应按表1~表4规定的项目对悬浮控制系统进行例行检验。若有任意一项不合格,则悬浮控制系统为不合格。检查合格后方准予验收。8.3型式检验8.3.1型式检验应由具备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8.3.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改进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正常生产后,因产品的设计、工艺、生产设备和管理方面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时;c)产品转厂生产或停产两年以上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发生不允许的偏差时。8.3.3悬浮控制系统的检验项目悬浮控制系统的检验项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悬浮控制系统检验项目序号检验项目例行检验型式检验试验方法技术要求1起浮降落试验√√7.1.16.1.12静载试验—√7.1.26.1.13动载试验—√7.1.36.1.44曲线通过试验√√7.1.46.1.1,6.1.65坡道通过试验√√7.1.56.1.1,6.1.56持续时间试验√7.1.66.1.77偏载试验—√7.1.76.1.38道岔静浮试验√√7.1.86.1.8注2:标有“—”的检验项目取决于用户与制造商之间的合同要求。注3:例行检验可只在AWO状态下进行。8.3.4悬浮控制器的检验项目悬浮控制器的检验项目应符合表2的规定。GB/T39902—2021表2悬浮控制器检验项目序号检验项目例行检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