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_第1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_第2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_第3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_第4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概述 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概述(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概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或者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下文简称“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指对于贪污、受贿、实施恐怖活动等重大犯罪案件,被追诉人为逃避侦察查和刑事追究,被通缉一年后仍不能归案或者经有关机关证明不能生存确定为死亡案件,对其实施犯罪活动中获取的非法利益及其涉案财产,检察机关依照刑法规定将其追缴,向人民法院提出违法所得没收的申请。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作为新型设立的特殊程序,其设立目的就是对因犯罪而获取的违法财产予以没收。(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案件范围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案件范围,对“等”、“重大”理解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1)对“等”字的理解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上,有学者认为:除对于贪污、受贿、实施恐怖等犯罪以外,某些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程度与上文描述的犯罪侵害程度相似,应当参照本法规定[1]。对“等”字应进行目的扩张解释,才能更好的打击和震慑犯罪活动,实现对涉案财物的没收,实现国家的刑罚权;而另有学者认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于贪污受贿、实施恐怖活动犯罪这两类犯罪,不应进行扩大[2]。“等”字表明此类案件不仅于此,但作为一项新的特别程序,且相关司法实践尚在探索阶段以及存在诸多问题,应待司法实践稳妥时,才予以展开,因此对“等”字应进行目的限缩解释。(2)对“重大”的理解也各持己见。有的观点认为:“重大”是对贪污受贿、实施恐怖活动犯罪进行修饰,无论其违法所得数额多少、犯罪情节程度的轻重,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都应达到“重大”的标准;另种观点认为:“重大”应该是用来修饰“等”,未将罗列出来的犯罪活动,只要达到“重大”标准即均可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故此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既刑诉法并未进一步指出“重大”的认定标准。应是从社会危害程度?还是从违法所得数额方面?并未划定统一的标准,导致裁判时具有模糊性。2017年,两高的《规定》中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作出了相关补充以及解释。何种犯罪应归入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两高明确界定其范围,将“等”确定为5类案件类型,除了贪贿受贿、恐怖活动类犯罪以外,新增加洗钱罪以及上游犯罪、电信欺诈和网络类犯罪。其二明确“重大”案件的标准。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违法所得没收的案件不能单凭涉案金额或案件严重程度来衡量。因此,两高《规定》从这两类案件确定“重大”的认定标准——一定区域内的影响程度和逃匿境外:(一)“在省级以上有较大影响的”被认定为“重大”。(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的行为也被用作确定“重大”的标准,分为逃匿境外和逃匿于境内。逃匿境外的行为被确定为“重大”犯罪,而逃匿境内的行为不确定为“重大”犯罪。逃匿境内又分为:被追诉人因逃匿被通缉一年不到案的,不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离开经常居住地、户籍所在地,还是就近隐匿或者潜逃起来,只要他们不到案并接受调查,就被视为“逃匿”。而且,被追诉人必须逃脱一年以上;下落不明满2年是由于意外事件导致,或有相关机关证明其意外事故下落不明而无法生存,参照逃匿情况处理。被追诉人死亡案件,即只要终止普通刑事程序后,另行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申请没有“重大”标准的限定(追缴的最低起点数额必须是要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两高的《规定》中明确了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范围,使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操作性更强,加大对特定犯罪类型违法所得追缴力度,使得利害关系人的相关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三)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性质理清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性质有利于区别没收程序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决定其受到何种法律制约,适用什么法律的基本原则,对于诉讼主体的诉讼地位、案件适用范围、证据证明标准等更利于明确化。对其性质不同学者见解也不同:观点一:该程序属于民事诉讼程序。原因如下:第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不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量刑方面,而是对物进行诉讼[3]。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虽由犯罪行为引起,但其重心不在于打击定罪量刑,旨在确认涉案财物的归属问题,因而属于民事的范畴。第二:民事诉讼程序中,对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达到高度可能性的标准即可,而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于违法所得及其涉案财产达到证据确实充分且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第三:违法所得的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些许相同,如利害关系人参与诉讼、上诉程序及公告程序等。民事诉讼程序的定性能避免与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相冲突,其不对刑事违法事由进行评价,而仅仅对涉案财物的归属进行评价。另一观点是该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第一: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立法于刑事诉讼中,并受其基本原则相制约,其证明标准程度应达到确实充分且排除合理怀疑。第二:启动违法没收程序的条件以被追诉人的非法行为为前提。其次,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平等主体之间的争端解决机制不同,刑事诉讼是行使公权力的司法机关发起的。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过程中,具有刑事侦查职能的国家机构调查并收集没收违法所得案件的证据,并依法扣押涉嫌财产,将有关证据移交给检察院审查,并提出申请,法院据此作出裁决。同样,没收程序案件的管辖权由犯罪地或被追诉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而民事诉讼程序中对于管辖权的规定,是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故此违法所得的审判程序是依照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具有刑事诉讼程序的属性。刑事诉讼程序的性质确定其定性,从而更好地保障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财产权。但是,该程序与无罪推定原则有些许抵触,并且容易在理论上对程序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没有对被追诉人定罪和判刑,就对案件中涉及财产部分被提前处理,将违法所得予以追缴没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无罪推定的有关规定,并放弃了正当程序性。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新设置程序,属于多重价值取向权衡之下的产物,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存在着诸多争议和不合理之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不以定罪为前提,不进行对被追诉人的刑事犯罪以及责任进行评价,其立法目的在于被追诉人逃匿或死亡时,不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定罪量刑,直接对违法所得财物进行没收。《刑法》第64条规定:“对犯罪分子供犯罪所用自己的财物,应当进行没收。”该条法律明文规定已进行了审判程序以及定罪量刑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供犯罪所用的本人的财物进行的处分。《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被认定为犯罪,在人民法院没有作出判决之前。”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被追诉人未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从而对违法财产进行评价,与《刑法》第12条规定相矛盾,违背程序的正当性;并且被缴纳的违法所得标的一般还要作为案件中的刑事证据,予以没收的话,也会对正常的刑事诉讼程序举证质证方面造成影响,操作不当甚至有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在此种情况下,对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更应严格的规范适用,否则导致有关机关滥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严重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刑事诉讼的原则,但笔者认为其同样适用无罪推定原则。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作为一种新设计的特色程序,为了更好的与国际间有效衔接,有效预防、惩治相关犯罪活动。其设置的基本目的就是对于被追诉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也可实现刑事制裁以及抑制犯罪——利用刑诉没收手段禁止被追诉人从犯罪中获利,不仅包括对犯罪中所必须的犯罪工具及其物品进行剥夺,也包括对犯罪行为所获取的利益进行剥夺,防止其利用违法所得的财物再次犯罪,以及警示其他罪犯分子不要妄想从犯罪违法中获取非法利益。当保护不同的法益间存在冲突与矛盾时,应选择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方面。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刑事诉讼原则,但考虑到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价值取向和目的,主要在于保障国家、社会和公民的经济权益,其本质保护的法益比造成程序不正当性的价值更大。国家在追究行为人的相关刑事责任时,应当保障行为人的较大权利。若被追诉人逃匿或者死亡案件按照上述要求时,对被追诉人的刑事责任中止追究。当被追诉人转移涉案财物,从而对国家、社会以及被害人造成损失,或再次犯罪从而侵害社会法益,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故此为遵循现代法治基本原则的要求,处于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应该停止对案件相关财产的处置;并且是因为行为人的追诉遇到问题而无法继续进行,而不是完全不对被追诉人进行评价,再则没收程序是为了制裁犯罪行为人,故权衡下选择保护更大的法益,弥补了该片领域的空白,加强对合法财产权益人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惩罚性与威慑力,并无不适用无罪推定原则。笔者也认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属于刑事诉讼程序,虽该程序具有些许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本质来说,应当属于刑事诉讼程序。没收违法所得作为特殊时期下的产物,使其在不追究犯罪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追缴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在违法所得程序上,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没收违法所得申请,法院据此进行审查犯罪行为与违法所得间的关联性,程序上认定涉嫌犯罪人的犯罪情况[4]。由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特殊性别与刑事普通程序,故其具有相应自身的性质,使其具有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从而更便捷的在不涉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的情况下,解决财产的归属问题,其实质仍在于实现国家的刑罚权,故应当类属于刑事诉讼中的刑事特别程序。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对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定性不同学者对其各持己见,导致其对证明标准的适用诉讼程序也有所不同。有的观点认为,违法所得应属于刑事诉讼程序,要受相关法律原则的制约:其一、在对犯罪定罪量刑审判中违法事实应达到清楚,证据证明力度达到充分程度;二、相关证据经过查证属实、证据具有证明力;三、综合案件以及结合证据分析,认定的犯罪经排除合理的怀疑。因法院作出的裁决具有惩罚性与执行力,在性质上属于对犯罪嫌疑人的否定性评价,只有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才能更好的保障被没收人的正当财产权益[5]。尽管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不以定罪量刑为前提,但没收违法所得实质是被追诉人构成犯罪,故在没收违法所得方面不应降低标准,而且没收财产程序涉及到被追诉人的利益。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以“证据确实、充分”为证明标准,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司法机关的工作开展难度,影响诉讼效率,不利于打击贪污、恐怖等主义犯罪,不符合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设置初衷,但却能充分保障被追诉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财产权益,保障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正当性。(二)高度盖然性标准另有学者认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应属于民事诉讼程序,其是对物的诉讼,在于确保违法所得财物的归属问题,该程序设置初衷不是直接追究被追诉人的刑事责任,且在被追诉人逃匿或者死亡的情形中,司法机关查清违法所得财物会遇到各种难题,难以达到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要求,所以采用“高度可能性”即可[1]。该程序区别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不具有终局性,出现错误时易于救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认定特定财物是犯罪活动所得的难度很大,如果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证明标准,侦查机关的取证难度和负担太大,难以达到证明责任的标准,适用“高度可能性”侦查机关的取证难度将有所下降,有利于发挥没收违法所得的预期效果。学界对没收违法所得的证明标准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是由于对该程序的性质存在争议,另一方面是刑事诉讼程序的证明标准是否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财产权益存在分歧。笔者认为不能单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或者“高度的可能性”的证明标准来判断。该程序最终只是解决财产的归属问题,不涉及行为人的定罪量刑。故此,如果要使得刑事制裁变得完善且到达应有的效果,就需要从“对人的处分(对犯罪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和“对物的处分”两个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对人的处分”应当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而“对物的处置”符合“高度的可能性”的证明标准。一是对犯罪事实的证明(即对人的处分),这适用刑事诉讼程序的证明标准。2017年,两高的《规定》第10条“犯罪事实的证据标准的证明程度需达到真实、合法的”。违法所得的证明对象为犯罪事实,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不以被追诉人定罪为前提条件并无冲突,有的观点认为,证明违法所得的对象为违法犯罪事实,就需认定被追诉人犯罪罪名,而这程序与违法所得不以被追诉人定罪为前提条件相抵触,笔者认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应与不定罪量刑为前提,并不意味着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无需证明被追诉人的犯罪行为是否成立,而是应该理解,在实体方面,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无需承担被追诉人犯罪行为已成立——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死亡或者长期潜逃的情况下,赋予侦查职能的国家机关查清犯罪事实会遇到各种阻碍,难以满足刑事诉讼程序证明标准的要求;应该理解为在程序上证明被追诉人的犯罪行为成立——检察院只需要向法院提供相关的程序证据,例如立案的决定书,起诉书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书,在实体方面,承担举证责任一方当事人无需出示相关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且人民法院在审理被追诉人违法犯罪行为时,只进行实质性的审判,仅对检察院申请书中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进行程序上的审查。之所以从程序上证明犯罪事实,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才更好的判断涉案财物是否来源于犯罪行为,以及涉案财物与犯罪行为有何关联[7]。故此在程序上要求司法机关证明被追诉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二是犯罪事实与没收违法所得涉案财产之间存在关联性的证明。这是涉案财物的归属问题,既不属于定罪事实,不宜采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并且排除合理的怀疑”的证明标准,应采用“高度的可能性”证明标准。作为对物的处分,检察机关证明的关键在于犯罪事实与没收违法所得之间的联系,即该财产是否来源于犯罪或者准备进行犯罪或被用于犯罪。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情况下以及涉案违法财产通过不法手段转移境外的情况下,认定特定财物属于违法所得赃款赃物的难度系数很大,如果适用刑事诉讼程序的证明标准,赋有侦查职能的国家机关的取证与质证难度太大。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仅涉及财产归属问题,不涉及人身权利,故可以避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量刑等相关问题而加以证明[6]。三是关于涉案财物归属的证明。2017年,两高《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申请人申请没收违法的财产属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证明程度需达到具有高度可能性”。这是对“物的处置”,在法官、检察官、利害关系人参与诉讼的情形下,检察机关与利害关系人就涉案财物的归属发生争议。《刑事诉讼法》第280条的规定,在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中,检察院应承担违法所得相关的证据材料和犯罪的事实;以及承担证明没收违法财物中属于利害关系人的合法财产的证明责任。本质上来说,违法所得涉案财物归属于民事的确权方面,因此,对其证明的标准需要达到“高度的可能性”。若在此适用“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既不符合立法的目的,也不利于实现打击腐败主义、恐怖主义犯罪等犯罪的初衷。此外,适用“高度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降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财产权益的保障。作为对物的处分,违法所得不涉及人身权益仅涉及财产上的利益,并且该程序在审判时不具有终局性,如果审判出现错误的时候可以回转补救。故笔者认为在证明标准上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两高《规定》中明确相关证明标准的问题。如果从“对人的处分”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和“对物的处置”应适用“高度的可能性”证明标准,两个角度考虑,将使得刑事制裁变得完善且到达应有的效果,能够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财产权益,以及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权。三、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主要不足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弥补了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中相关的空白,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虽2017年两高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了相关规定,但该领域理论研究还较为不成熟,未能为实践领域提供有力的指引,导致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存在着些许不足。(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严重不足两高《规定》第十九条“被追诉人逃匿境外时无法参加诉讼程序,其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进行”,被追诉人不能出庭应诉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委托诉讼代理人行使自身的诉讼权利,保障自己的权益。但该规定有先前条件限制,只能是“逃匿”的犯罪分子,其次需要违法所得以及其他涉案财物所在地的相关机构提出相关意见,并予以支持,最后通过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以及综合各方意见,进行自由裁量,被追诉人才有机会在境外委托诉讼代理人申请参加诉讼。这种情况导致了另一个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如果未得到相关主管机关提出意见与支持或司法机关不予准许,岂难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因此存在主管机关不及时回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求或司法自由裁判权较大,恣意操作诉讼程序,滥用权力。且该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仅规定境外逃匿而境内逃匿却不享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无疑这不利于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即使,两高《规定》中被追诉人的近亲属有参加诉讼权利,以及提出异议的权利。但其是代表被追诉人的利益进行诉讼,还是代表违法所得的财产属于其自身财产而参加诉讼,值得我们深思。(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审判救济措施不当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不基于定罪为先决条件,该程序是在被追诉人缺席审判的情况下进行的。两高《规定》第14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以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或者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为先决条件”,如果利害关系人不参加诉讼,或者委托的诉讼代理人不出庭应诉,人民法院就不开庭进行审判。其意为利害关系人出庭应诉,或者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人民法院才开庭审理;反之,不开庭审理。如果没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及其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法庭审理实质上只有法院和检察院参加[8],法官仅根据检察官提交的相关案件材料进行书面审理,据此作出没收财物的裁定,并没有达到控辩平等。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设置由检察机关行使申请权,代表国家或公共利益对犯罪人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追诉,检察机关对于遭受财产损失的被害人,并不承担救济义务,在利害关系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没有到案,进行书面审理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很难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以及对案件事实的认知。我国刑事诉讼结构主要以控辩式主义模式为主,这种控辩式主义模式要求法官居中裁判,强化控、辩平等对抗,审控分离,而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被追诉人又不在案,在没收程序进行的过程中就更加无法有效维护被追诉人的权利,违法所得程序公正性可能大打折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就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三)没收违法所得适用范围过于狭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打击腐败、恐怖以及跨国边界等犯罪工作力度加大,以及与国际打击犯罪规则接轨,追逃追赃越来越倚重违法所得没收制度。未来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逃匿案件适用范围过窄。两高《规定》根据不同案件的适用范围将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的,仅适用于贪贿等五类“重大”的案件,并且需要通缉满一年。被追诉人逃匿案件启动条件过高,比如(1)被追诉人潜逃隐匿时无法达到在全国范围或省、市以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程度,但其对社会法益侵害程度可能会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或者无期徒刑,但无法满足重大影响的程度而不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2)案件往往积压在基层地方,但赋予侦查职能的国家机关却很少机会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很少有较大影响的案件由基层机关侦办,这显然违背没收违法所得的设置初衷以及效率性。其二,被追诉人死亡的,则无特定罪名以及重大程度的条件限定。与被追诉人死亡相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案件适用范围相对过窄,且限制及附加条件过多,这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逃匿”案件适用苛刻而“死亡”案件适用过松不成正比现象。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作为特殊立法背景下的产物,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导致些许条款存在滞后性,覆盖面不够广。对于“逃匿”的案件范围限定窄;将“逃匿”作为衡量“重大”的标准之一,将其限定在省、市以上重大案件,并非考虑涉及大额犯罪所得和涉案财产方面,如果被追诉人无法查清是否逃匿,该案件无法达到在全国范围或省、市以上有较大影响,对于该赃款赃物不适用违法所得程序,故此无法处理。虽明确界定了违法所得的认定范围,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但应更加注重该特别程序设置目的上对受非法行为侵害的财产的救济,这种归类方式是与该特殊程序应有目的相违背[9]。(四)缺乏完善的没收违法所得管理制度两高《规定》对违法所得的认定范围做了明确界定,根据两高《规定》第6条“无论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财产,还是混合后的收益都属于违法所得”,对违法所得的财产认定进行细化、具体化,在司法实践中更加易于操作。对于没收违法所得财产管理方面,我国对没收违法财产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对于没收违法所得的财物的处理方案,以及扣押等强制措施方式单一:(1)没收违法所得的财物被长期采取扣押等强制措施手段,使财产长时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极大容易造成这些财物的贬值,并且造成国家和公民财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例如案件:上海静安人民法院执行庭的沈国敏法官“化身”炒股高手,将被采取冻结措施的股票拉至“涨停板”最佳时点抛售股票,妥善化解了两起执行案件。笔者认为,法官帮助解决案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法官解决案件的方式过于冒险。案例侧面反映出财物被长期扣押致使财物损毁或贬值,造成财产权益受损。只有采取妥善的流通措施,才能发挥货币的实质价值,故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2)我国司法工作人员存在人少案多的情况,以及缺乏对财产管理的人才,难以确保被扣押的财产不发生丢失、损坏的情况;以及部门之间对接问题,如相关机关将财物交于检察机关时将退出该程序,很难确保以及跟进程序的进度情况。随着科技的进步,犯罪嫌疑人藏匿、转移违法所得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快捷,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财产保全措施,这些违法所得将会被有效的转移,通过各种洗钱等方式合法化。最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容易造成涉案财产处理上的混乱,造成涉案财产损毁及贬值,甚至出现有的办案人员滥用私权力,挪用涉案款物等现象。四、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完善建议(一)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在被追诉人不参与诉讼情况下进行的,所作的裁判结果很有可能侵犯其合法权益。故此,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和诉讼参与权尤其重要,要实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得以充分体现,就必须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1)被追诉人享有的委托诉讼权利不应受到任何限制,无论是逃匿境外还是逃匿境内,都应充分保障其对诉讼活动的有效参与和自由的行使辩护权。当侦查机关无法通知或者查明逃匿境内的被追诉人时,为最大限度的维护其合法权益,也应该为其指定辩护人或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应享有和逃逸境外享有的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当被追诉人的利害关系人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或者代表被追诉人参与诉讼(为其自身利益而不是被追诉人的利益参与诉讼),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就得不到保障。对此,应规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者为被追诉人利益出庭应诉的情况下,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辩护。(二)完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审判的救济措施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在被追诉人缺席情况下进行审理的,如果被追诉人的近亲属或委托的诉讼代理人没有参加诉讼,被追诉人的辩护权利将难于保障,应通过开庭审理的方式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障,但两高《规定》“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不出庭应诉,或者其诉讼代理人不参加诉讼的情况,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却无规定在无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应当开庭审理,而《规定》无疑是很不利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进行保障的,也加大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滥用权利的风险。笔者认为应当确立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开庭审理,以公开开庭审理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前述阐述加强被追诉人的委托权,被代理人出庭应诉而推动开庭审理,为利害关系人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出示证据、相互辩论、质证的平台,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权利。并且在不公开情形下,可以邀请人大代表等人员进行旁听的制度,通过加强公开以保障监督力度[9],降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司法权利滥用的风险;前述阐述必要时法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辩护,尽可能让利害关系人参与到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来,在不开庭审理情况下应听取多方意见,法院在未获得相关案件时必要时自行调查,防止书面审理导致的先入为主观念。(三)扩充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范围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司法实践中,被追诉人逃匿的,仅限于适用贪贿等五类“重大”的案件范围是过于狭窄的,无法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笔者认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范围应进行合理的扩大解释,通过目的扩张论的方法结合国情以及政策发展需要扩大逃匿案件的范围,才符合没收程序的立法目的,以致打击犯罪,同时做到与国际国内防腐败斗争相接轨。适当扩充“重大”的范围,而不应局限于省级以上范围,应将县、区内的重大影响归纳其中,从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法益侵害性角度评价“重大”。若将县、区级范围内具备重大影响的案件归纳其中,基层司法机关就可承办很多没收违法程序案件,有效解决案件积压的问题。我国没收程序有部分重大危害社会安全的罪名案件仍未纳入没收程序的适用范围,与国外没收制度相比范围也略显狭窄。而且,从打击目的角度分析,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主要于谋取利益型和破坏型犯罪为主,司法实践中,除了贪污贿赂、恐怖活动犯罪外,还有大量犯罪如金融诈骗犯罪、非法集资犯罪、有组织犯罪、毒品罪等都可能产生巨额赃物,上述犯罪中都于谋取不法获利作为实施犯罪的基础,其违法性质、危害公众程度并不轻于贪污贿赂和恐怖活动犯罪。笔直认为目前应将国际公约明确规定的适用财产没收程序的毒品犯罪、洗钱罪、有组织犯罪等归入其中。待司法经验有所累积、司法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再将案件适用范围作适度的扩大。(四)完善没收违法所得的管理制度首先,侦办违法所得没收案件历时时间长,如果起算时间从立案侦查到裁决生效,跨度将会更大,没收违法所得财物被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手段的时间更长。没收违法所得财产将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被扣押、查封等财物容易发生丢失、损坏的情况,使国家和公民财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止没收财物处理的混乱以及财产贬值。应当将执行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办案机关不涉及涉案财物的管理,而是单独建立专门独立账户或者委托相关的金融机构管理。这样可以减少私权利滥用以及防止资产被挪用,同时在相关金融机构及其专业的财产管理人员的管理下有利于涉案财物的保值和有效决解司法工作人员人少案多,不精通金融管理的问题。扣押或没收的涉案财物交给相关金融机构处理,由其负责资产的评估、拍卖、变卖等,并对涉案财物的损毁和贬值负责,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并建立相关公告制度,将相关涉案财物的处置方法以及去向定期向社会或者媒体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10]。总而言之,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的发挥币值应有的作用,保障涉案财物的有效增值和流通。最大限度的维护财产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增加司法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财物的公信力。参考文献:[1]汪建成:《论特定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建立和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解释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页。
[3]万毅.独立没收程序的证据法难题及其破解[J].法学,2012(4):76-82。[4]贺婷.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5]陈卫东.构建中国特色刑事特别程序[J].中国法学,2011(6):78-82。[6]杨书文,杨宇冠,黄风.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的司法适用与制度完善[J].人民检察,2014(9):35-42。[7]郭大磊;吕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D].犯罪研究,2014。[8]毛兴勤.构建证明标准的背景与思路:以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为中心[J].法学论坛,2013,(02):86-93。[9]车伟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研究[D].湘潭大学,2017:1-43。[10]韩晋萍:《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实践思考》,《上海政法学院报〈法治论丛〉》,2015年3月,第30卷第2期,第116页。致谢感谢龙哥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为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在龙哥的帮助和指导下,不断的完善我论文的质量,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怎么写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任务书表格,而且每个学校的都有细节差异。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年份都有细节差异,但是大致是不会有所查别的,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关于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有哪些内容与要求。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目的与作用学生明确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应具体规定学生完成的设计任务及达到的技术指标。学生接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必须明确设计任务,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再经过社会调查,提出完成任务的设想与途径、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向指导老师提交开题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