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专题强化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一、选择题1.[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唐太宗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有效地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君主专制与宰相议事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此他()A.改革完善科举制度B.架空三省宰相实权C.实行政事堂集议制D.重用品位较低官员2.[2023·吉林二模]下图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根据此图,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B.税收种类逐渐侧重于人头税C.地方藩镇已完全失去控制D.两税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3[2023·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上期中]如图是南通博物苑的镇苑之宝。器形上既保留了马上生活器物的逼真造型,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据此可见()eq\o(\s\up7(),\s\do5(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晚唐)))A.唐制瓷技艺大放异彩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唐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4.[2023·山东省高三质量测评]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据统计唐代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玄宗女八,肃宗女一,三嫁者四人。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民间妇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见。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A.社会开始产生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婚姻观念C.儒学节烈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封建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5.[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八]开皇二年,隋文帝在颁布田令的同时颁布了新的租调令:“丁男一床(夫妇二人),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粗绸)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又规定丁男、中男“并课树以桑榆及枣”,但“未受地者皆不课”。这表明隋朝的租调令()A.契合了社会生产实际B.立足于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D.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6.[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7.[2023·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8.[2023·福建莆田二模]南北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政权都自认为是“中国”。前秦皇帝苻坚提到氐羌部落时说:“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这说明了,当时()A.民族关系日渐平等B.儒学主流地位动摇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9.[2023·广东卷,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10.[2023·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11.[2023·山东卷,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12.[2023·福建2月联考]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二、非选择题13.[2023·海南高三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摘选自史书所载唐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人物事迹唐太宗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魏征贞观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作乱,云阳石然,自冬至五月不雨,征上疏极言曰:“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今旱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疏奏,帝曰:“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李元轨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征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徐坚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武则天时年号),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一、选择题1.[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唐太宗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有效地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君主专制与宰相议事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此他()A.改革完善科举制度B.架空三省宰相实权C.实行政事堂集议制D.重用品位较低官员解析:材料体现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并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政事堂集议制,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架空而是分散或削弱相权,排除B;A、D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2.[2023·吉林二模]下图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根据此图,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B.税收种类逐渐侧重于人头税C.地方藩镇已完全失去控制D.两税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解析:由数据图表可以看出,两税法实施之后,钱税和粮税的分配都表现出中央留成额少、地方留成额大的特点,且二者差距较大,所以据此可以推论出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故选A项;由数据图表看不出税收的标准,且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以人口为主的收税标准,而是以资产或者土地为主,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图表中可以显示出地方分权趋势明显,但是地方藩镇完全失去控制的说法则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中的数据并没有与两税法实施之前的数据对比,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两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D项。3[2023·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上期中]如图是南通博物苑的镇苑之宝。器形上既保留了马上生活器物的逼真造型,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据此可见()eq\o(\s\up7(),\s\do5(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晚唐)))A.唐制瓷技艺大放异彩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唐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解析:据材料“器形上既保留了马上生活器物的逼真造型,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结合所学可知,皮囊式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日常用品,而越窑位于南方,说明汉族青瓷壶融合了少数民族的特色,体现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了晚唐皮囊式壶的形态特征,不能说明制瓷技术,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皮囊式壶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器物,不能说明对外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越窑青瓷皮囊式壶的外形特征,没有涉及瓷器的出口,排除D项。4.[2023·山东省高三质量测评]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据统计唐代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玄宗女八,肃宗女一,三嫁者四人。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民间妇女改嫁之事也很常见。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A.社会开始产生对女性的束缚与偏见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婚姻观念C.儒学节烈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封建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解析:根据“据学者统计,唐代公主改嫁者甚多,民间改嫁之事很常见,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改嫁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改嫁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儒家的节烈思想影响有限,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C项正确;当时对女性已经有思想行为上的约束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商品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5.[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八]开皇二年,隋文帝在颁布田令的同时颁布了新的租调令:“丁男一床(夫妇二人),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粗绸)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又规定丁男、中男“并课树以桑榆及枣”,但“未受地者皆不课”。这表明隋朝的租调令()A.契合了社会生产实际B.立足于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D.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初年社会刚刚稳定,政府实行租调制,征收实物,同时明确要求“未受地者皆不课”,这说明租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上述规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契合当时社会生产的实际,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隋朝租调征收实物,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有限,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等级比较,重新核定户籍,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材料中租调制是赋税征收的标准和内容,其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C项;租调制下按照授田情况征收相应赋税,并非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唐中期以后的两税法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排除D项。6.[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解析:由材料“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可知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就遭到破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由材料“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可知强调的是门阀制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门第观念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排除D项。7.[2023·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解析:据材料可知,佛教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融入佛经,以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对自身进行中国化改造,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出佛教融入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主观意图和努力,但对于有没有融入中国文化这一结果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的内容,所以看不出道、儒、佛三者的关系,排除D项。8.[2023·福建莆田二模]南北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政权都自认为是“中国”。前秦皇帝苻坚提到氐羌部落时说:“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这说明了,当时()A.民族关系日渐平等B.儒学主流地位动摇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解析: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政权都自认为是‘中国’”,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但苻坚在提到氐羌部落时却认为“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可知苻坚认为前秦政权是中原正统,由此可知在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加强,少数民族政权也以华夏正统自居,故选C项;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并不平等,如前秦之后的北魏初期就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儒学的地位,且据所学知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9.[2023·广东卷,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解析:分析表格,从西晋到东晋,出身高门士族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出身宗室、外戚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逐渐减少,出身寒门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也在逐渐减少,士族门阀的特权大大的超过了西晋时期的门阀,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弱化,故D项正确。东晋擅权的主要是南渡的北方士族,A项错误。高门士族与豪强势力不能等同,且豪强势力的膨胀是表象,并不是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保障,两晋时期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高门士族的特权,到南朝、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才逐渐走向衰微,C项错误。10.[2023·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3·山东卷,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解析: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福建2月联考]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解析:据材料“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可知,隋朝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准备与安全,以备灾荒,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粮食储备的来源,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由于前代的动荡故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但并不代表隋朝达成了“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这一结果,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政府重视,但看不出隋朝全国粮食供求关系状况如何,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3·海南高三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摘选自史书所载唐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人物事迹唐太宗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魏征贞观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作乱,云阳石然,自冬至五月不雨,征上疏极言曰:“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今旱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疏奏,帝曰:“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李元轨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征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