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战国❑开始编排民户,制定户籍1)原因:小农经济的形成;富国强兵的需要2)影响: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掌握人口变动情况)确保赋役征发秦❑实行分类登记制度1)类型:分一般百姓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2)划分标准:按照身份、职业汉❑实行编户制度1)概况:政府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登记在户籍上,成“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地方政府也有专人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2)特点:①国家直接控制百姓:政府把百姓编入户籍,称为编户齐民②政府严格管理户籍:中央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地方政府也有专人主管户籍③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役制度:政府管理百姓,以户为单位征派赋役④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政府为了掌握人口数量3)影响:①政治: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维护了社会稳定②经济:确保了赋役征派和财政收入4)破坏: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东晋黄籍、白籍、土断隋❑大索貌阅1)概况: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2)目的:整顿户籍管理,严防不实;确保政府赋税收入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主客户制1)分类: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不纳赋役2)趋势:主升客降(原因: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租佃关系发展)元❑诸色户计1)概况: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2)特点:类型复杂;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户籍分类分等,等级森严R元朝还按民族分类: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民族歧视政策)明❑户帖黄册在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清朝初期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管理严格,黄册制度,编审人才康雍年间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原因:政府按照土地摊派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乾隆年间❑永停编审,只按照一定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1)变化:编审户籍人丁→登记人口数量(并非停止人口调查)2)原因:赋税制度改革;废除了人头税,户籍作用削弱演变特点:R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分类管理;功能多样(基层管理、征发赋役);政府对民众的监控日益减弱主要功能:R加强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征发赋役;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影响因素:R小农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需要;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变化;等级制度/观念的影响历史作用:R1)政治: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巩固封建统治R2)经济:确保赋役的征发,确保政府财政收入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乡里是秦汉到明清时期在县下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主要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从秦汉至明清,乡里制度虽有变革,但基层管理形态长期沿袭。1)秦汉时期——设乡、里、亭1)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亭设亭长(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2)唐朝——设乡(五里为乡)、里(百户为里,设里正),城内设坊(坊正),郊外设村(村正)R唐朝乡的功能弱化;里村成为乡里组织的重要层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3)明朝——实行里甲制。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甲(十户为一甲,设甲首)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保甲制度,旨在维护社会治安。1)秦汉——什伍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朝——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十家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5)清初——两制合一: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保甲制:十户为牌(牌长);十牌为甲(甲长);十甲为保(保长)。至此,乡里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与保甲制(旨在维护社会治安)合一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社会救济原因:①经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小农经济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乏保障②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③思想:儒家民本思想、宗法/宗族观念、佛教慈悲观念等影响2)表现: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置仓(救大灾)积谷,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自置义仓(防小灾)③宋元——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宗族通过设立义③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④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3)特点/方式:①政府救济为主,重点是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①方式:直接实施赈济;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②民间救济为辅,侧重于日常生活赈济①方式: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4)意义: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实行优抚政策1)尊敬、赡养老人——如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2)保障鳏寡孤独者生活——唐朝及以后,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达标检测1.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乡老制度与里甲制相配套实行,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清朝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2.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照搬 B.以民间救助为主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3.有史籍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陇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下列选项中,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刘邦入关的“约法三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B.秦“律令图书”已毁于焚书,记载与史实不符C.秦朝掌管图籍、文书的人同时还兼任着博士官D.户籍资料应是秦“律令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4.近代学者杨开道高度评价《吕氏乡约》“树立中国民治基础”;萧公权也认为“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这说明北宋A.建立乡村自治制度 B.发挥基层治理作用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重视道德教化功能5.唐代的户籍首先详细记录户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然后就是各类土地的数量、应授田数、已授田数。并且户籍管理十分严格,对于不觉脱漏(户口)、增减(年状)者,轻则笞四十,重则徒三年。这表明唐代户籍制度()A.反映国家赋税制度的实际需要 B.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普遍推广C.持久性地维护了封建小农经济 D.构建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6.宋代《庆元仓库令》篇幅庞杂,其涉及仓储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大大超出前代,其条文共145条,特别是在上供、封桩、点磨、鼓铸、场务和籴买粮草等方面规定非常细致。就《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