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南昌市五地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谢灵运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白居易论其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读谢灵运诗》,意谓谢诗乃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谢灵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一天的盘桓,使气候变化、山水清辉的描写,都纳入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又如《七里濑》云:“羁心积秋晨……日落山照曜……”从秋晨写到落日,从而赋予寄寓诗人遭到“迁斥”悲慨的秋色以开阔的意境,既渲染了伤怀之情,亦使诗歌境界不至狭小,与后面借异代前贤以自解的大时空意识相统一。这种时空意识,甚至延长多日乃至一年四季。如《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不只朝夕昏旦,甚至从春至冬,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诗的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其次,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方位词的频繁使用,也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登江中孤屿》开头说“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给后面对江中孤屿的描写提供一个大背景,注入雄阔之气。《田南树园激流植楥》中的“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两句,给诗人幽居的田南园景色展开一个广阔辽远的大视野;既尽诗人幽居之趣,也与最后抒发物我一体超越生死的大境界相融合,无论对诗境阔大的开拓,还是情感深邃的渲染,方位词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不致狭窄和琐碎。再次,数量词的有意使用,也成为谢灵运山水诗境界间大恢宏、情感内涵深厚的主要原因。如《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诗云:“不有千里掉,孰申百代意。”意谓没有千里之游,焉能体会古人远游山水之意,此二句赋予沿途情景以高远雄深之气。又如“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白石岩下径行田》)、“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巍”(《初发石首城》等,都是大手笔的勾勒,给诗中即使是琐细铺陈的描绘,也注入了大气象,驱使它们共同构成诗歌壮阔雄深的境界。最后,以超越时空甚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入诗,也增加了谢灵运山水诗悠远深厚的境界和情感内涵。他在《入东道路》中说:“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很典型地说明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其游赏于山水景色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互相交融,从而使其山水诗的意境,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并非只是眼前一时情景融合的意境而已。此外,谢灵运好以老庄佛教之理入诗,也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过瞿溪山饭僧》,诗中抒写灵鹫净土之想和以大乘智慧分别诸法超拔三界之苦,与开头所写的瞿溪山幽深清雅意境和僧人们简朴生活融为一体。由于老庄佛教中多有超尘脱俗的人物故事和传说,谢灵运喜欢引之入诗,从而也给眼前的山水景色,敷上了一层超世的色彩。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摘编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位词的使用不仅开拓了诗歌境界,还渲染深邃的情感,给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注入雄阔之气。B.山水诗要构成壮阔雄深的境界,应该用大手笔来勾勒,注入大气象,无需对景物展开琐细铺陈的描绘。C.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这使其山水诗作具有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D.谢灵运喜欢以老庄佛教中超尘脱俗的人物故事和传说入诗,使笔下的山水景色有了超世的色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明谢灵运诗具有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特点,主体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做到的,各分论点之间呈递进关系。B.文章引用“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一句论证了时间跨度越长,诗的意境也越辽阔悠远,情感也越深厚。C.文章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引用谢灵运自己的诸多诗句加以分析,使论述严谨有说服力。D.文章虽然是学术小品文,但论述条理清晰,结构明朗,语言深入浅出,使得专业性的文章也能平易近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推崇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因为他的诗既阔大深邃,又深细清丽。B.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具有独创性。C.山水诗不仅要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还可以融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以增加宏大境界和情感内涵。D.谢灵运能够创作出深邃厚重独具特色的山水诗,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无需对景物展并项律铺陈的描绘”错误。根据第四段“都是大手笔的勾勒,给诗中即使是填细铺陈的请绘,也注入了大气象,驱使它们共同构成诗歌壮阔雄深的境界”分析可知,可以对景物进行琐碎铺陈的描绘。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开篇点明谢灵运具有超越时空”错误,“超越时空”在第二自然段才论述,属于分说部分,且各分论点之间是并到关系;B.“论证了时间跨度越长,诗的意境也越辽阔悠远,情感也越深厚”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可知《石壁精舍还副中作》中“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证明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而不是证明时间跨度越长,诗的意境也越辽阔悠远,情感也越深厚;C.“对比论证”错误,文章没有用对比论证方法。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是白居易赞赏谢灵运诗是“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李白、苏轼、辛弃庆和陆游等人推崇谢诗,是因其“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B.“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具有独创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不只朝夕昏旦,甚至从春至冬,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诗的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并没有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D.“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错误。根据最后一段“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可知,谢灵运能够创作出深邃厚重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桑拿天”。高温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热浪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低,中暑、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高温热浪同时也会给一些生产、销售防暑降温用品及设备的厂家和商家带来商机。据了解,随着气温的骤升,空调市场也迅速升温,各终端销售量出现明显增长迹象。有数据显示,2022年6月27日至7月3日一周时间内,线上、线下空调销售量分别同比上涨82.38%、9.12%(摘编自《什么是高温热浪》)材料二: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近期不仅在中国,北半球多地都出现了高温天气。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趋频繁,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高压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北半球夏季热浪事件趋多,全球变暖是根本原因》,环球网2022年07月14日)材料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符娇兰认为,夏季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属正常现象,但是今年以来出现的高温天气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极端性,如四川、甘肃等地气温相继突破历史极值。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日均气温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较历史同期偏高2.8-6.8℃,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5.6-11.9℃。由于此次高温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电力供应、生产生活用水、车辆出行、农业生产均造成不利影响。符娇兰建议,各相关部门需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电力供应和水资源调度,并防范城市和林区火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高温持续时间长,需加强防御工作。此外,高温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高温高湿天气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中暑可能性加大。公众白天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补充水分,做好防暑降温、卫生防疫、防溺水等工作。同时,还应注意防范高温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北方地区高温将加速甘肃、陕西等地土壤失墒,陕西关中等地干旱将持续或发展,高温、干旱不利于玉米、棉花等作物生长,对经济林果也有一定不利影响,需关注土壤墒情变化,及时采取管理措施。高温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棉花生长不利,容易导致灌浆期早稻高温逼熟,需加强田间管理,减轻高温热害影响。当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当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时,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当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时,应尽可能停止户外露天作业;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要特别注意防火安全。(摘编自中国气象网,2022年07月0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气象学上,“桑拿天”气温在35℃以上,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温天气。B.近50年来,全球变暖较过去2000年明显加速,而温室效应累积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C.人类焚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让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均衡,使温室效应不断积累。D.2022年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续高温不仅会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还会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环境带来破坏。B.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可让太阳辐射的光高度穿透并强烈吸收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红外线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C.2022年6月,北半球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气流下沉,干燥少云,这都直接导致了高温热浪的频发。D.中国高温预警通常用红、橙、黄三种颜色对应三个级别,其中高温红色预警为最高级别,因而需要高度重视。6.持续高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天气?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B5.B6.①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科学应对,妥善处理好民生问题。②从长期来看,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③保民生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生产,尤其是把高温催生的相关行业发展好,推动经济的发展。〖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温天气”错。材料一第一段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桑拿天”是其中之一但没有说是最常见的高温天气。C.“二氧化碳让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均衡,使温室效应不断累积”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街”可知,选项前后颠倒。D.“四川省平均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错。由材料三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可知,四川省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的是“平均日均气温”。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可让太阳辐射的光高度穿透”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可知,温室气体只可让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高度穿透。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原文“高温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热浪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低,中暑、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材料三的内容可知,从高温灾害本身来看,要保民生;由材料二原文“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可知,从灾害发生的原因来看,应该强化环保,减少碳排放;由材料一原文“但高温热浪同时也会给一些生产、销售防暑降温用品及设备的厂家和商家带来商机。据了解,随着气温的骤升,空调市场也迅速升温,各终端销售量出现明显增长迹象”可知,高温在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催热了某些行业,如空调行业,这时候做好产业发展,既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也能够帮助应对高温灾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开始思念雪花胡容尔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雪花开呀开,北风吹呀吹。雪花有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与水类似,从上而下。这种不思攀登的行动方式,与人多么不同。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总在谋划着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度。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与低眉俯瞰众生的佛菩萨相似。就算被风吹疼,保持倾斜的姿势,但它仍然是下沉的,换个角度落下而已。但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房一舍、一草一木、一路一径,所有低处的事物,哪怕微小的尘埃,都是它亲近的目标,离哪里近就落在哪里。一片一片的信笺,渐渐连接成一整块一整块的宣纸,很大,很白。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江河湖泊结冰了,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它们的身体;高处与低处的草木,长青的枯败的,挺拔的匍匐的,在雪中变换着琼枝的姿态。雪有些重,压得枝条下垂,甚至断裂。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喜鹊依然欢呼雀跃,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我外婆是这样形容大雪的:雪直堆直堆地下。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比喻,很朴素,却很形象。想一想,雪大了自然就成堆了,成堆的径直落下的雪,当然就是大雪。外婆说这话时,我年纪还小。记忆中那时的大雪,似乎都是在晚上蹑手蹑脚潜来的,选个月黑风高夜。但我能敏锐捕捉到它们行走时细小微弱的声响,沙沙,簌簌。过一阵子,树枝、房顶和院落就都白了头,发出强烈的银白的光,反射入屋,使熄灭灯火的屋内亮如白昼,我和小弟,通常会坐在热坑头上,借着白雪赐予的比月光更亮堂的光线,玩手影游戏。白墙成了幕布,我们的十指弯曲和直立、合拢和拆分,变化出狗、兔、鹰、象、狼、羊等多种动物影像。我们为我们丰富的创造力,兴奋不已。一夜大雪过后,乡村被深深地埋藏,静寂而深沉。打破这种静寂和深沉、唤醒一座村庄的,先是鸡叫,接着是狗吠。醒来的狗,在雪地上团团转,拓下五瓣梅花蹄印。它饿了。可主人的家门已被积雪封堵,狗用爪子东一下西一下胡乱地刨着,连滚带爬地蹭过去,索性直起身子将冰凉柔软的蹄子搭上门板,上上下下地抓挠着。然后人的声音响起,好像一张充满生气的大网,荡来荡去,罩在村子的上空。柴火烧旺,炊烟升起,烟火让村庄在皑皑白雪中抬起头,重新热气腾腾起来。甜得流油的地瓜、金黄的玉米饼子和大白菜、萝卜条被端上了炕桌,这是冬日养人的农家饭。《说文解字》曰:“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乃凝结雨水,带给天下万物喜悦的美丽冰晶。带给天下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水无藻、人无癖,未免单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我想,雪来自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我们虽无法涉足,但可以凭借想象,假设它就是高高在上的天界,远远高出我们头顶的上天。雪是上天派来送鸡毛信鹅毛信羊毛信的信使,上天那些高尚的神们,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明善意和悲悯,来接济冬日贫瘠灰暗的人间,指派雪代替雨行使职权,恩赐大地——纯洁,润泽,收获,安详。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茶是经年发酵过的熟普洱,汤色深红,味道醇厚,有岁月沉积的芳香。我的心中,也会悄然盛开清悠悠的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醒和冷静。(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甜蜜的负担”一词,看似矛盾,实则精确地描述了枝条虽然被雪花重压,但也受到了雪花的装扮滋养的情景。B.大雪给万物带来的不只有冰冷,在大雪中,江河仍然暗流涌动,草木被雪滋养,喜鹊依然欢呼雀跃,都呈现出生命的力量。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精神贯通。从雪花的味道到飘落的姿态,到童年的趣事,再到自己的感悟等,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D.文章语言呈现出清新淡雅的特点,综合使用排比、比喻、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诗化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深沉。8.文章对“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赏析。9.春天已至,作者为什么思念雪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D8.该句使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把雪花人格化,赋予了雪花悲悯情怀,雪花对天地方物的滋润和爱护与佛菩萨对人间的悲悯相似。把雪花向下飘落和人向上攀登作对比,突出雪花对大地万物的亲近,点燃万物新的希望、对雪花给予赞美。9.①雪花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
②大雪可以掩埋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使一切回到原点,点燃新的希望;
③雪花滋养万物,给予生命以力量;
④大雪寄托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⑤雪可以给天下万物带来喜悦,带来活泼的兴味;
⑥雪可以带给人间纯洁、润泽,收获,安详;
⑦雪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清净,清醒和冷静。〖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综合使用排比、比喻、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说法有误。文中没有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应该是比拟,如“江河湖泊结冰了,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它们的身体”。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画线句中,“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将雪花与人的精神品格、行动方式进行对比,指出人向上攀登、而雪花向下飘落的不同之处,因此使用了对比手法。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强调突出突出雪花对大地万物的亲近,点燃万物新的希望、对雪花给予赞美。画线句中,“与低眉俯瞰众生的佛菩萨相似”,将本是物体的雪花比作具有悲悯之心的菩萨,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把雪花人格化,赋予了雪花以人才有的悲悯情怀,生动指出了雪花对天地方物的滋润和爱护与佛菩萨对人间的悲悯相似。【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这是文章总起的句子,后文都是在解释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而根据原文“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可知,“我”喜欢雪花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根据原文“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可知,大雪可以掩埋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使一切回到原点,点燃新的希望。根据原文“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可知,雪花滋养万物,给予生命以力量。根据原文“但我能敏锐捕捉到它们行走时细小微弱的声响,沙沙,簌簌……变化出狗、兔、鹰、象、狼、羊等多种动物影像。我们为我们丰富的创造力,兴奋不已”“一夜大雪过后,乡村被深深地埋藏,静寂而深沉”可知,大雪寄托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和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根据原文“带给天下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水无藻、人无癖,未免单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可知,雪可以给天下万物带来喜悦,带来活泼的兴味。根据原文“我想,雪来自一个奇妙的世界……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明善意和悲悯,来接济冬日贫瘠灰暗的人间,指派雪代替雨行使职权,恩赐大地——纯洁,润泽,收获,安详”可知,雪可以带给人间纯洁、润泽,收获,安详。根据原文“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醒和冷静”可知,雪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清净,清醒和冷静。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孟谈①既固赵宗,广封疆,发阡陌,乃称简子之迹以告襄子曰:“昔者,简主君国之语有之曰:‘五霸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肙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耕三年,韩、魏、齐、楚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而今诸侯复来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备注〗①张孟谈:战国初年晋国人,赵襄子赵无恤的家臣。曾促使韩、赵、魏三家分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B.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C.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D.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诺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称简子之迹以告襄子曰”与“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相同。B.“襄子恨然曰”与“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相同。C.“臣主之权均之能美”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均”字含义相同。D.“君若弗图”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孟谈认为君主的权势要能控制臣子,而臣子的权势不能制衡君主,所以他自己主动要求放弃权势离开朝廷。B.赵襄子对张孟谈请求离开的行为充满愤恨,因为他认为张孟谈不愿像先圣一样通过忠诚讲求信用来安定国家。C.面对“唯有一死”的回复,张孟谈毫不妥协,最终打动赵襄子,离开时他抛弃尊贵的权位,交纳封地,放弃政事。D.当赵国面对四国诸侯背叛时,张孟谈在得到赵襄子的同意后,派遣妻子和三个儿子前往四国,最终使诸侯相疑而事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臣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2)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答案〗10.D11.C12.B13.(1)如今我名声显赫并身份尊贵、权力重大且众人服从,我希望抛弃功名,抛弃权势而离开众人。(2)左司马(张孟谈自称,可译为“我”)被国家任用,安定了国家,不躲避死亡,成就了他(自己)的忠诚,您还是动手吧。〖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还是背着剑为臣下驾驶车辆回到都城,让臣下住在宗庙里,把任命官吏大夫的权力交给我,臣下为您试着谋划对策。根据文意,“负剑而御臣以之国”是张孟谈要襄子做的事,属于连谓短语不宜断开,排除AC;“臣试计之”是个完整的主谓句子,不能在主语“臣”后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乃称简子之迹以告襄子曰”中的“乃”意思是“于是、便”,“见犯乃死,重负国”中的“乃“意思是“才”,两者含义不同。句意:于是向赵襄子称赞赵简子的遗训说/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B.“襄子恨然曰”中的“然”意思是“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河东凶亦然”中的“然”意思是“指示代词,这样”两者含义不同。句意:赵襄子悲伤地说/河东遇到饥荒也会这样做。C.“含义相同”错误。“臣主之权均之能美”中“均”的意思是“均等”,“均之二策,宁许以负泰曲”中“均”的意思是“权衡,比较”,两者含义不同。句意:臣下君主的权力平均起来都能美好/比较这两种情况,宁可答应秦国“以城易璧”的请求,而让秦国背负理屈的舆论罪名。D.两个“图”的意思都是“考虑”、两者含义相同。句意:君王如果不考虑/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赵襄子对张孟谈请求离开的行为充满愤恨”错误,根据“襄子恨然曰:‘何哉……子何为然?’”可知,赵襄子只是对张孟谈请求离开的行为感到悲伤和不解,未上升到愤恨。“他认为张孟谈不愿像先圣一样通过忠诚讲求信用来安定国家”分析有误,赵襄子认为先圣们“信忠在己而众服”,但他并没有认为张孟谈不忠诚且不进求信用。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尊”,尊贵;“捐”,抛弃;“愿”,希望;“去”,离开、抛弃。(2)“见”,被;“安”,安定;“成”,成就、成全;“其”,还是。参考译文:张孟谈巩固了赵国的地位以后,扩大边境,向赵襄子称赞赵简子的遗训说:“从前,简子统治赵国时有这样的话:‘五霸之所以得到天下诸侯拥护的原因是约束得当,使君主的权势能控制臣下,不使臣下的权势能控制君主。所以尊贵为列侯的人,不让他任相国,有将军以上地位的武官,不让他担任近大夫。’如今我名声显赫而身体尊贵,权力重大而众人服从,我愿意捐弃功名,抛弃权势而离开众人。”赵襄子悲伤地说:“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说辅佐君主的人名声显赫,功劳大的人身体尊贵,担任相国的人权力重要,自己忠诚讲信用众人就会服从。这是古代圣贤协调驾驭国家,安定国家的办法呀!您为什么不这样做?”张孟谈回答说:“君王所说的,是成就功名的美好。臣下所说的,是保守国家的方法。臣下观察成功的事业,听古代的传说,天下美好的事情是相同的,但是臣下君主的权力平均起来都能美好,是没有这种事的。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君王如果不考虑,那么臣下是没有这个力量的。”张孟谈的面容显出悲伤诀别的样子。赵襄子让他离开。张孟谈躺了三天,派人对襄子说:“晋阳的政事,臣下不从命怎么办?”赵襄子回答说:“杀掉。”张孟谈说:“左司马被国家使用,安定了国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诚,请您让我走吧。”赵襄子说:“您去做您想做的事情。”于是就答应了他。张孟谈心安理得地去掉重权和美名而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名声,他交纳封地,放弃政事离开尊贵的权位,而耕种在肙丘。所以说,张孟谈的行为是贤明人的行为,赵襄子的政治是英明君主的政治。张孟谈种了三年地,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背叛了过去的联盟而谋划进攻赵国,赵襄子前来会见张孟谈并告诉他说:“从前智伯的土地,赵氏分得多到十个城邑,如今诸侯再来是谋划进攻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张孟谈说:“君王还是背着剑为臣下驾驶车辆回到都城,让臣下住在宗庙里,把任命官吏大夫的权力交给我,臣下为您试着谋划对策。”赵襄子说,“好。”张孟谈才上路,他的妻子到楚国去,长子到韩国去,次子到魏国去,少子到齐国去。四国产生疑心而计谋失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闲居[唐]姚合①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闲居[宋]司马光②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弄堪置雀罗。我已幽慵童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备注〗①姚合是中国唐代杰出诗人,《唐才子传》评他的诗为“皆平淡之气”。他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仕途上,追求淡泊。作品中反复表露着自己从未全心全意地为官,且满脑子是闲居山林、耕钓退隐思想。②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合《闲居》一诗的首联,虽写自己身处县城,却透露出了他内心的痛苦。B.姚诗尾联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闲居的禅趣,表明一位闲士对古禅的向往。C.司马诗第二句运用典故,讽刺人情冷暖,表达官场失意的不甘之情。D.司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最。野草蔓生,流露出诗人的烦恼、压抑。15.这两首诗,虽然写的都是“闲居”,但“闲居”的状态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4.A15.①姚诗之“闲”是身心俱“闲”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②司马光诗之“闲”是身“闲”心不“闲”,一、二句写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世态炎凉;三、四句写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家事而偷懒致使庭院重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透露出了他内心的痛苦”错误,首联意思是说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说自己性格疏懒,习于野性,表达的应是“内心的静趣”。故选A。【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姚诗描绘了一种清闲、清静的闲居生活,表现了闲居的意趣,表明一位用士对古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社会的黑略部视厌恶之情,反映了诗人无心功名、达观平和的心境。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描写了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司马光之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由注释可知,此诗做于司马光被排挤之时,诗人心情压抑郁闷,司马光退居后,不能忘怀于朝廷政治,所以这首《闲居》写闲而实不闲,至少是身闲心不闲。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汉翟公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下半由此发挥。众叛亲离,他自然郁郁寡欢,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精打采。连仆人也改变了以往惯有的勤俭,乘机偷懒,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僮更懒”三字,道出无限辛酸,大有“运衰奴欺主”的味道。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此诗是浅显中有深致,平淡中有沉郁,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三)名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李阅读经典时,只摘抄词句,不注重领会思想,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2)“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古以来,大爱情怀和自我牺牲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们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答案〗(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遗、明、犹、兀、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典诗词中那些拍打碣石的咆哮海水,朝天际奔流的滚滚江水,秀比西子的杭州西湖等,姑且算是反映人类对湿地的关爱吧,却也仅仅是①般的附加点缀。又怎能说其着力表现的只是湿地呢?令人忧虑的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湿地的现状②,湿地面积减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人类由于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天然湿地面积不断衰退,功能不断减少,造成湿地生物种类减少,威胁着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同时,还造成湿地降解污染能力的下降,导致水质不断恶化,许多河流因被污染失去了饮用的功能。另外,又致使其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的能力下降,直接给调蓄防洪带来极大的隐患。不讲“土地伦理”[(美)利奥波德:《土地伦理》]成了自蒸汽机诞生以来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黑色潮流,湿地的命运岌岌可危……保护湿地③。国际《湿地公约》的诞生,引起了人类对保护湿地的高度重视,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都会有一个宣传主题。相信随着人类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湿地的命运定然会出现转机。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8.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正。〖答案〗17.示例:①蜻蜓点水②不容乐观(令人堪忧)③刻不容缓(迫在眉睫)18.由于人类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天然湿地面积不断消减,功能不断下降,造成湿地生物种类减少,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仅仅”“点缀”及后面一句可看出,这种关爱太表明化,可用“蜻蜓点水”。蜻蜓点水;比喻只轻微触及事物的表面。②根据后文写“湿地”的现实可知,湿地的现状不好,可用“不容乐观”。不容乐观:形容事情事态发展不好。③根据第二段写的“湿地”的现状和保护湿地重要性和第三段写的人类保护“湿地”的行动可知,保护湿地形势紧迫,可用“刻不容缓”。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人类由于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天然湿地面积……”,中途易辙,把“由于”放到“人类”前;“面积”与“衰退”搭配不当,把“衰退”改成“消减”;“功能”与“减少”搭配不当,把“减少”改成“下降”;“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语序不当,应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①,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不静止地叙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中国小说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②,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___③___,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根据这两段内容,概括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三个短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通过情节表现人物②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③好人身上有缺点20.①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②对人物的看法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21.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物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可知,“而是”后面是说“通过情节来写人物”;②根据刘知几的话“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可知,横线处对应的内容是“爱而知其丑”的意思,应填“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③根据“有善恶是非之分”“坏人身上有长处”可知,应填“好人身上也有缺点”。【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个特点,可根据第一段的中心句“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概括出“重视情节,即用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第二个特点,可根据第二段的结论句“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概括出“对人物的看法与描写上,既看到了人物的优点,也看到了人物的缺点”。【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可看出涉及两个主要对象,第一个主要对象是“中国小说”,它有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为心活动”,另一个内容是“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每个内容可写一个单句。第二个主要对象是“读者”,即读者如何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可写出第三个句子。改写后的句子是:①中国小说用不静止方法叙述人物内心活动。②中国小说往往偏重人物的外部言语和行为的表现。③读者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的和进城务工的,短短二十多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几十年来,这群中国人“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扬尘的碎石公路、“难民营”一样的火车站和汽车站、烟雾弥漫轰隆直响的破旧火车、成片旧房、到处肮脏臭气熏天的农贸市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迅速连通全中国的高速公路,迅速铺满全中国的高速公路,不断扩大的飞机场,不断增加的飞行航线,现代化的飞机场和火车站,成千上万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看不完、玩不够的自然和文化旅游景点,数不清的现代化十足的购物城、购物中心,全世界最多的现代化工厂。现在,这些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40、50、60后们老了,年轻的一代该如何接过他们肩上的担子,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中国最勤奋的人,老一辈的40、50、60后们,创造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材料第二段,老一辈“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这种勤劳又吃苦耐劳,不是蛮干而是顺应规律科学的巧干的精神。加快了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成就了如今越发强大的中国。导语强调,年轻的一代如何接过老一辈的担子,早日实现“中国梦”。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精神如何在代际之间传承,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考生应注意此处的“如何”是重中之重。根据以上的思路,在行文时可以如下操作:首先,开篇写中国的经济奇迹,老一辈勤劳、吃苦耐劳、科学巧干的精神缔造了这一奇迹。其次,青年人应该学习老一辈的勤劳和吃苦耐劳。再次,青年人应该学习老一辈的科学巧干。勤劳但是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蛮干,而是实干加巧干。再者,青年应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因时因势的继承老一辈的精神。创新性的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精神。要肯吃苦,肯思考。更多的利用新的技术作为我们创新和发展的手段。最后,继承精神,承担责任,为中国梦添砖加瓦。立意:1.薪火相承,责任在肩。2.传承精神,后浪逐梦。3.肯吃苦,讲科学,老一辈的精神,鼓舞我们一路向前。4.承前而动,实现中国梦。江西省南昌市五地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谢灵运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白居易论其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读谢灵运诗》,意谓谢诗乃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谢灵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一天的盘桓,使气候变化、山水清辉的描写,都纳入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又如《七里濑》云:“羁心积秋晨……日落山照曜……”从秋晨写到落日,从而赋予寄寓诗人遭到“迁斥”悲慨的秋色以开阔的意境,既渲染了伤怀之情,亦使诗歌境界不至狭小,与后面借异代前贤以自解的大时空意识相统一。这种时空意识,甚至延长多日乃至一年四季。如《登庐山绝顶望诸峤》;“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不只朝夕昏旦,甚至从春至冬,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诗的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其次,在谢灵运山水诗中,方位词的频繁使用,也大大拓展了诗歌意境。《登江中孤屿》开头说“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给后面对江中孤屿的描写提供一个大背景,注入雄阔之气。《田南树园激流植楥》中的“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两句,给诗人幽居的田南园景色展开一个广阔辽远的大视野;既尽诗人幽居之趣,也与最后抒发物我一体超越生死的大境界相融合,无论对诗境阔大的开拓,还是情感深邃的渲染,方位词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不致狭窄和琐碎。再次,数量词的有意使用,也成为谢灵运山水诗境界间大恢宏、情感内涵深厚的主要原因。如《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诗云:“不有千里掉,孰申百代意。”意谓没有千里之游,焉能体会古人远游山水之意,此二句赋予沿途情景以高远雄深之气。又如“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白石岩下径行田》)、“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巍”(《初发石首城》等,都是大手笔的勾勒,给诗中即使是琐细铺陈的描绘,也注入了大气象,驱使它们共同构成诗歌壮阔雄深的境界。最后,以超越时空甚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入诗,也增加了谢灵运山水诗悠远深厚的境界和情感内涵。他在《入东道路》中说:“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很典型地说明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其游赏于山水景色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互相交融,从而使其山水诗的意境,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并非只是眼前一时情景融合的意境而已。此外,谢灵运好以老庄佛教之理入诗,也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过瞿溪山饭僧》,诗中抒写灵鹫净土之想和以大乘智慧分别诸法超拔三界之苦,与开头所写的瞿溪山幽深清雅意境和僧人们简朴生活融为一体。由于老庄佛教中多有超尘脱俗的人物故事和传说,谢灵运喜欢引之入诗,从而也给眼前的山水景色,敷上了一层超世的色彩。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摘编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位词的使用不仅开拓了诗歌境界,还渲染深邃的情感,给诗人对山水景色细趣密玩的描写注入雄阔之气。B.山水诗要构成壮阔雄深的境界,应该用大手笔来勾勒,注入大气象,无需对景物展开琐细铺陈的描绘。C.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这使其山水诗作具有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D.谢灵运喜欢以老庄佛教中超尘脱俗的人物故事和传说入诗,使笔下的山水景色有了超世的色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明谢灵运诗具有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特点,主体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做到的,各分论点之间呈递进关系。B.文章引用“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一句论证了时间跨度越长,诗的意境也越辽阔悠远,情感也越深厚。C.文章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引用谢灵运自己的诸多诗句加以分析,使论述严谨有说服力。D.文章虽然是学术小品文,但论述条理清晰,结构明朗,语言深入浅出,使得专业性的文章也能平易近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推崇谢灵运的山水诗是因为他的诗既阔大深邃,又深细清丽。B.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具有独创性。C.山水诗不仅要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还可以融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以增加宏大境界和情感内涵。D.谢灵运能够创作出深邃厚重独具特色的山水诗,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无需对景物展并项律铺陈的描绘”错误。根据第四段“都是大手笔的勾勒,给诗中即使是填细铺陈的请绘,也注入了大气象,驱使它们共同构成诗歌壮阔雄深的境界”分析可知,可以对景物进行琐碎铺陈的描绘。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开篇点明谢灵运具有超越时空”错误,“超越时空”在第二自然段才论述,属于分说部分,且各分论点之间是并到关系;B.“论证了时间跨度越长,诗的意境也越辽阔悠远,情感也越深厚”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可知《石壁精舍还副中作》中“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证明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而不是证明时间跨度越长,诗的意境也越辽阔悠远,情感也越深厚;C.“对比论证”错误,文章没有用对比论证方法。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是白居易赞赏谢灵运诗是“境界阔大深邃与深细清丽之统一”;李白、苏轼、辛弃庆和陆游等人推崇谢诗,是因其“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B.“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具有独创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不只朝夕昏旦,甚至从春至冬,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诗的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并没有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D.“主要是因为他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错误。根据最后一段“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可知,谢灵运能够创作出深邃厚重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桑拿天”。高温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热浪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低,中暑、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高温热浪同时也会给一些生产、销售防暑降温用品及设备的厂家和商家带来商机。据了解,随着气温的骤升,空调市场也迅速升温,各终端销售量出现明显增长迹象。有数据显示,2022年6月27日至7月3日一周时间内,线上、线下空调销售量分别同比上涨82.38%、9.12%(摘编自《什么是高温热浪》)材料二: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近期不仅在中国,北半球多地都出现了高温天气。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趋频繁,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高压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北半球夏季热浪事件趋多,全球变暖是根本原因》,环球网2022年07月14日)材料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符娇兰认为,夏季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属正常现象,但是今年以来出现的高温天气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极端性,如四川、甘肃等地气温相继突破历史极值。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日均气温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较历史同期偏高2.8-6.8℃,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5.6-11.9℃。由于此次高温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电力供应、生产生活用水、车辆出行、农业生产均造成不利影响。符娇兰建议,各相关部门需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电力供应和水资源调度,并防范城市和林区火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高温持续时间长,需加强防御工作。此外,高温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高温高湿天气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中暑可能性加大。公众白天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补充水分,做好防暑降温、卫生防疫、防溺水等工作。同时,还应注意防范高温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北方地区高温将加速甘肃、陕西等地土壤失墒,陕西关中等地干旱将持续或发展,高温、干旱不利于玉米、棉花等作物生长,对经济林果也有一定不利影响,需关注土壤墒情变化,及时采取管理措施。高温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棉花生长不利,容易导致灌浆期早稻高温逼熟,需加强田间管理,减轻高温热害影响。当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当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时,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当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时,应尽可能停止户外露天作业;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要特别注意防火安全。(摘编自中国气象网,2022年07月0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气象学上,“桑拿天”气温在35℃以上,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温天气。B.近50年来,全球变暖较过去2000年明显加速,而温室效应累积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C.人类焚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让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均衡,使温室效应不断积累。D.2022年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续高温不仅会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还会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环境带来破坏。B.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可让太阳辐射的光高度穿透并强烈吸收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红外线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C.2022年6月,北半球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气流下沉,干燥少云,这都直接导致了高温热浪的频发。D.中国高温预警通常用红、橙、黄三种颜色对应三个级别,其中高温红色预警为最高级别,因而需要高度重视。6.持续高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天气?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B5.B6.①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科学应对,妥善处理好民生问题。②从长期来看,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③保民生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生产,尤其是把高温催生的相关行业发展好,推动经济的发展。〖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温天气”错。材料一第一段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桑拿天”是其中之一但没有说是最常见的高温天气。C.“二氧化碳让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均衡,使温室效应不断累积”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街”可知,选项前后颠倒。D.“四川省平均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错。由材料三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可知,四川省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的是“平均日均气温”。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可让太阳辐射的光高度穿透”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可知,温室气体只可让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高度穿透。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原文“高温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热浪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低,中暑、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材料三的内容可知,从高温灾害本身来看,要保民生;由材料二原文“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可知,从灾害发生的原因来看,应该强化环保,减少碳排放;由材料一原文“但高温热浪同时也会给一些生产、销售防暑降温用品及设备的厂家和商家带来商机。据了解,随着气温的骤升,空调市场也迅速升温,各终端销售量出现明显增长迹象”可知,高温在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催热了某些行业,如空调行业,这时候做好产业发展,既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也能够帮助应对高温灾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开始思念雪花胡容尔春天已至,春花妩媚,我却开始思念雪花。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雪地里,仰面等待雪花滑落唇间,品尝它的滋味。舌尖有点凉,有点麻,萦绕淡淡的清香。那种清香,与人间所有的草木花香都不同。怎么会相同呢?地上的草木都沾了尘世气息,而它没有。它是天外之花,那么新颖,那么清冽,不染凡尘。雪花开呀开,北风吹呀吹。雪花有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与水类似,从上而下。这种不思攀登的行动方式,与人多么不同。人的一生,总在算计着怎样从低处往高处走,总在谋划着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度。雪花不,它的眼里只有低处的事物,与低眉俯瞰众生的佛菩萨相似。就算被风吹疼,保持倾斜的姿势,但它仍然是下沉的,换个角度落下而已。但凡大地上的一山一水、一房一舍、一草一木、一路一径,所有低处的事物,哪怕微小的尘埃,都是它亲近的目标,离哪里近就落在哪里。一片一片的信笺,渐渐连接成一整块一整块的宣纸,很大,很白。一场大雪的到来,掩埋了大地上辽阔的枯萎和绝望,一切回到了清白的原点,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在原野上,白色的火焰,不动声色地点燃新的希望。江河湖泊结冰了,但它们体内的血管潜伏在冰层下面,并没有停止流淌。那些涌动的暗流,明显感到冰层肌肤在惊喜地颤动,一层温暖的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它们的身体;高处与低处的草木,长青的枯败的,挺拔的匍匐的,在雪中变换着琼枝的姿态。雪有些重,压得枝条下垂,甚至断裂。但这是甜蜜的负担,它们更喜欢被雪滋养的感觉。喜鹊依然欢呼雀跃,喳喳叫着,掠过我十七楼高的窗口。它们经过时,快如一道闪电,我只来得及看清它们白净的肚腹,像雪那么白。我不知道,喜鹊为什么要费力地穿越风雪,觅食,还是只为展示一种力量?生命的力量。我外婆是这样形容大雪的:雪直堆直堆地下。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比喻,很朴素,却很形象。想一想,雪大了自然就成堆了,成堆的径直落下的雪,当然就是大雪。外婆说这话时,我年纪还小。记忆中那时的大雪,似乎都是在晚上蹑手蹑脚潜来的,选个月黑风高夜。但我能敏锐捕捉到它们行走时细小微弱的声响,沙沙,簌簌。过一阵子,树枝、房顶和院落就都白了头,发出强烈的银白的光,反射入屋,使熄灭灯火的屋内亮如白昼,我和小弟,通常会坐在热坑头上,借着白雪赐予的比月光更亮堂的光线,玩手影游戏。白墙成了幕布,我们的十指弯曲和直立、合拢和拆分,变化出狗、兔、鹰、象、狼、羊等多种动物影像。我们为我们丰富的创造力,兴奋不已。一夜大雪过后,乡村被深深地埋藏,静寂而深沉。打破这种静寂和深沉、唤醒一座村庄的,先是鸡叫,接着是狗吠。醒来的狗,在雪地上团团转,拓下五瓣梅花蹄印。它饿了。可主人的家门已被积雪封堵,狗用爪子东一下西一下胡乱地刨着,连滚带爬地蹭过去,索性直起身子将冰凉柔软的蹄子搭上门板,上上下下地抓挠着。然后人的声音响起,好像一张充满生气的大网,荡来荡去,罩在村子的上空。柴火烧旺,炊烟升起,烟火让村庄在皑皑白雪中抬起头,重新热气腾腾起来。甜得流油的地瓜、金黄的玉米饼子和大白菜、萝卜条被端上了炕桌,这是冬日养人的农家饭。《说文解字》曰:“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意思是说:雪,乃凝结雨水,带给天下万物喜悦的美丽冰晶。带给天下万物喜悦,我喜爱这种对雪的赞美。冬若失雪,犹如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水无藻、人无癖,未免单调无趣,少了活泼的兴味。我想,雪来自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我们虽无法涉足,但可以凭借想象,假设它就是高高在上的天界,远远高出我们头顶的上天。雪是上天派来送鸡毛信鹅毛信羊毛信的信使,上天那些高尚的神们,他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明善意和悲悯,来接济冬日贫瘠灰暗的人间,指派雪代替雨行使职权,恩赐大地——纯洁,润泽,收获,安详。下雪时,喜欢煮杯热茶捧在手心。茶是经年发酵过的熟普洱,汤色深红,味道醇厚,有岁月沉积的芳香。我的心中,也会悄然盛开清悠悠的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它们让我在世俗的热情里,保持着必要的洁净、清醒和冷静。(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甜蜜的负担”一词,看似矛盾,实则精确地描述了枝条虽然被雪花重压,但也受到了雪花的装扮滋养的情景。B.大雪给万物带来的不只有冰冷,在大雪中,江河仍然暗流涌动,草木被雪滋养,喜鹊依然欢呼雀跃,都呈现出生命的力量。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精神贯通。从雪花的味道到飘落的姿态,到童年的趣事,再到自己的感悟等,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D.文章语言呈现出清新淡雅的特点,综合使用排比、比喻、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诗化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深沉。8.文章对“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赏析。9.春天已至,作者为什么思念雪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D8.该句使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把雪花人格化,赋予了雪花悲悯情怀,雪花对天地方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