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指由中华民族创造或构建,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这些术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之中,如“华夏”“节气”“清明”“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讲信修睦”等。这些术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语言、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上。面对不同自然条件的挑战,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自然有了差异。譬如,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上,热带和温带肯定不同,牧区和农业区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区域性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的特点逐渐积淀、凝结,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反过来又阐释、维护和强化着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各地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精神特质与各地的生产、生活形态相互作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逐渐形成,并以术语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术语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当然,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终极基础,而许多先贤的提炼与升华,使这些术语具有了学术性、审美性甚至“神圣的”恒久力量。数量繁多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当代中国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供维方式、价值观念之变化乃至文学艺术、历史等各领域之发展的关键密码,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只有准确理解这些术语的精世内涵,才能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尽如“和而不同”这一术语强调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共存,它在理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给子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强有力的批判。因此,在观察、思考、理解和体悟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时,必须理解中国自身的思想文化术语,弄清楚这些术语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面临哪些挑战呢?首先,与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翻译相比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相对缺乏语境的支持。因此,在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时,用词必须更加精准。其次,因存在文化差异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术语内涵,以看似对应的词语翻译却导致误读。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另辟蹊径。德国学者裴德思曾因不知如何翻译中国的“圣人”这个关键词而深感痛苦。为了了解“中国圣人”和他们开创的“理想国”图景,他决定到中国求学。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中国的“圣人”与西方基于基督教神学背景的“圣人”相去甚远,中国的“圣人”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最后思想文化术语起源的文化背景往往使其内涵超越词语本身的内涵。譬如,中国的“国家”有“家国同构”的内涵,一提到“国家”,中国人就能想到家国情怀或感受到家的温暖,而这些内涵在西方的“国家”这一词语中是不存在的。对此,在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时,我们要适当地补充释义。(摘编自韩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常用到这些术语。B.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存在差异,人类能形成多种文明与这些差异密切相关。C.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先贤们的提炼和升华增强了这些术语的审美性、力量等,有助于这些术语的传承。D.“和而不同”思想与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迥异,“不同”体现了对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强调整体的和谐共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从内涵、产生过程、整理、翻译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清晰。B.第二段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使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C.文章举裴德里专程到中国求学的例子,论证出国考察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途径的观点。D.文章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喻为“密码”和“窗口”,形象地阐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术不“章”而是各地的生产、生活形态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精神特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B.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量繁多,涉及哲学、文艺、历史等诸多领域,他国人民可通过这些表达极其凝练的术语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C.翻译思想文化术语面临语境不足的挑战,翻译整篇文章时面对的语境相对充足,可见,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比翻译整篇文章要求更高。D.在起源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国家”这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有“家国同构”的内涵,而在西方,国家”一词没有这一内涵。〖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C.由第二段中“使这些术语具有了………审美性……”可知,在先贤们提炼和升华之前,这些术语不具有审美性,因此不能说“先贤们的提炼和升华增强了这些术语的审美性”。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没有从“整理”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是讲的内涵,第二段是产生过程,第三段是理解,第四段是翻译。B.第二段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回答问题。这一思路并不是等同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就一篇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的文章而言,提出问题部分是文章的开头,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的论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解决问题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或得出结论,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怎么办”的问题。C.对论点概括错误。应是“论证要解决因存在文化差异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术语内涵,以看似对应的词语翻译却导致误读这类问题,就必须另辟蹊径的观点”。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比翻译整篇文章要求更高”不准确。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翻译思想文化术语在用词方面要求更加精准,这并不意味着从总体上看,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比翻译整篇文章要求更高”。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记者:中国航天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火探月、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靠的是什么?戚发轫:中国航天起步于1956年。当年,中国航天一无所有。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并逐步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航天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从打“两弹”攻坚战,到打卫星“歼灭战”,再到确定依靠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发展载人航天,党的决策为中国航天指引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靠全国人民的支持。比如,我们的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失败,民营企业、广大民众积极捐款。再如,我们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到香港和澳门访问,当地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扶老携幼来看航天英雄……无论我们成功还是失败,人民都全力支持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他们是我们航天事业的坚实后盾。最后,我们锻炼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受伟大精神鼓舞的航天队伍。中国航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并实践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各种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记者:现在,我国的科研条件已经得到改善,工业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航天传统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航天新征程中是否仍将发挥引领作用?戚发轫:在创业和攻坚时代,我们一穷二白,外国又封锁技术和产品,当时的“自力更生”是被逼出来的。如今,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些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了。还是那句话:“要发展,要强大,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还要不要吃苦?去年,为了保证空间站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很多航天人以岗为家,夜以继日地搞攻关。我认为,任何时候都要吃苦,只是不同时期吃的苦不一样。现在要吃什么苦?就是要排除来自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全力以赴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记者:关于航天人才的培养,有哪些感受同大家分享?戚发轫: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除了做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我们还要继承、发扬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当年“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时,我万分沮丧,感到无地自容。在场的一位领导鼓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干!”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激励着我们后来迈向成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在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同时,允许他们试错、犯错,出错后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进步、成熟。记者:未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事业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的发展?戚发轫: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正向着航天强国迈进。未来,我们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上述三个领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比如,在以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建造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些技术甚至是世界领先的,但在以深空探测为重要内容的空间科学领域,我们存在短板。欧洲虽然没有发展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但通过跨国航天合作,已经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再如,中国目前在轨运行卫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在卫星应用方面尚未大是充分探索,没有产生大规模的产业效益。我们在空间应用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加强空间应用不能只靠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支持,还需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摘编自《传承航天精神,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光明日报》2023年2月20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者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专访戚发轫,记者精心设计问题,与戚发轫聊到了中国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B.戚发轫举民营企业、广大民众捐款和香港、澳门民众争相来看杨利伟的例子,说明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C.在中国航天的创业和攻坚时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吃了很多苦;在当下和将来,中国航天人仍需自力更生,仍需艰苦奋斗。D.“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戚发轫万分沮丧,在领导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再战,他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使“东风二号”成功发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取得了“两弹”攻坚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国航天中途放弃对航天飞机的研发,转向对飞船的研发。B.现在,中国在航天领域“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国外认为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中国航天已不需要他国帮助。C.戚发轫在访谈中提到欧洲通过跨国航天合作,已经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意在提醒中国航天人多关注国外的航天成果。D.中国的空间应用要尽早产生大规模的产业效益,形成对外优势,需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6.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就要有所传承,有所突破。请根据材料,说说中国航天人应做好哪些方面的传承工作,要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突破。〖答案〗4.D5.D6.传承:①传承各种航天精神;②传承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突破:取得空间科学领域、空间应用领域的新突破,取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使‘东风二号’成功发射”错误,强行嫁接信息。原文是“在场的一位领导鼓励大家……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激励着我们后来迈向成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只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与“‘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没有直接关系。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转向对飞船的研发”错误,曲解文意。“确定依靠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发展载人航天”的意思是,在选择载人航天的研发路径时,中国航天没有选择航天飞机这一路径,而选择了飞船这一路径。B.“主要原因是国外认为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中国航天已不需要他国帮助”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文意,主要原因应是国外忌惮中国航天的发展,不愿相助。C.“意在提醒中国航天人多关注国外的航天成果”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对此”中“此”字的指代内容,戚发轫的用意应是“提醒中国航天人要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与欧洲存在差距”。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传承:原文“中国航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并实践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各种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所以,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就要传承工作各种航天精神;原文“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除了做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我们还要继承、发扬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进步、成熟”,所以,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还要传承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突破:原文“未来,我们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上述三个领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所以,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还要取得空间科学领域、空间应用领域的新突破,取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前情回顾:王婆带着两个孩子嫁给了赵三,这是她第三次嫁人。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造反不但没有成功,还惹上官司,被迫卖掉耕牛,靠编鸡笼谋生。王婆得知儿子被官府抓去枪毙的消息,伤心至极,服毒自杀。嫁出门的女儿听说妈妈服毒,跑来见妈妈,悲痛不已。在钉棺材盖时,王婆醒了过来。王婆能够拿着鱼竿坐在河沿钓鱼了!她脸上的纹褶没有什么增多或减少,这证明她依然没有什么变动,她还必须活下去。晚间河边蛙声震耳。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她偎在窗下和睡了似的,对向幽邃的天空。蛙鸣振碎人人的寂寞,蚊虫骚扰着不能停息。这相同平常的六月,这又是去年割麦的时节。王婆家今年没种麦田。她更忧伤而悄默了!当举着钓竿经过作浪的麦田时,她把竿头的绳线缭绕起来,她仰了头,望着高空,就这样睬也不睬地经过麦田。王婆的性情更恶劣了!她又酗酒起来。她每天钓鱼。全家人的衣服她不补洗,她只每夜烧鱼、吃酒,吃得醉疯疯地,满院,满屋地旋走;她渐渐要到树林里去旋走。有时在酒杯中她想起从前的丈夫;她痛心看见来在身边孤独的女儿,总之在喝酒以后她更爱烦想。现在她近于可笑,和石块一般沉在院心,夜里她习惯于院中睡觉。在院中睡觉被蚊虫迷绕着,正像蚂蚁群拖着已腐的苍蝇。她是再也没有心情了吧!再也没有心情生活!王婆被蚊虫叮咬,满脸起着云片,皮肤肿起来。王婆在酒杯中也回想着女儿初来的那天,女儿横在王婆怀中:“妈呀!我想你是死了!你的嘴吐着白沫,你的手指都凉了呀!……哥哥死了,妈妈也死了,让我到哪里去讨饭吃呀!……他们把我赶出时,带来的包袱都忘下啦……”后来孩子从妈妈怀中站起来时,她说出更有意义的话:“我恨死他们了!若是哥哥活着,我一定告诉哥哥把他们打死。”最后那个女孩,拭干眼泪说:“我必定要像哥哥,……”说完她咬一下嘴唇。王婆思想着女孩怎么会这样烈性呢?或者是个中用的孩子?王婆忽然停止酗酒,她每夜,开始在林中教训女儿,在静的林里,她严峻的说:“要报仇。要为哥哥报仇,谁杀死你的哥哥?”女孩子想:“官府杀死哥哥的。”她又听妈妈说:“谁杀死哥哥,你要杀死谁,……”女孩想过十几天以后,她向妈妈踟蹰着:“是谁杀死哥哥?妈妈明天领我去进城,找到那个仇人,等后来什么时候遇见他我好杀死他。”孩子说了孩子话,使妈妈笑了!使妈妈心痛。王婆同赵三吵架的那天晚上,南河的河水涨出了河床。南河沿嚷着:“涨大水啦!涨大水啦!”人们来往在河边,赵三在家里也嚷着:“你快叫她走,她不是我家的孩子,你的崽子我不招留。快——”第二天家家的麦子送上麦场。第一场割麦,人们要吃一顿酒来庆祝。赵三第一年不种麦,看见别人欢悦,看见别人收麦,他红色的大手在人前窘迫着了。河水落了却带来众多的蚊虫。夜里蛤蟆的叫声,好像被蚊子的嗡嗡声压住似的。日间蚊群也是忙着飞。只有赵三非常哑默。(节选自萧红《生死场·蚊虫繁忙着》)文本二: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7.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婆经历了服毒自杀一事,性情变得更恶劣了,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每夜烧鱼、吃酒、旋走,当她从女儿身上看到希望,就停止了酗酒。B.文本一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王婆经过麦田时的情形,“仰”“望”“睬也不睬”透露出王婆失落却又不甘人后的微妙心理。C.赵三晚上跟王婆吵架,他对王婆的女儿回来居住很不满,要王婆马上赶走这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由此可见,赵三心胸不够宽广。D.《在死场>》中,鲁迅从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高度评价此书,对“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允许出版此书深感欣慰。8.文本一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鲁迅为什么说《生死场》“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请结合文本一(含前情回顾)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分析原因。〖答案〗7.D8.第一处画线部分:

①使用环境描写手法,通过描写蛙、蚊,表明乡间夜晚并不宁静;通过写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烧上人们的皮肤”,引起人们怨恨,突出乡村白天炎热。

②以喧闹、炎热的环境衬托了王婆寂寞、忧伤的心境。

③点明标题,且与末段形成呼应,使文本结构更严谨。

第二处画线部分:使用插叙手法,通过写王婆回想女儿在她“遗体”前哭诉的情形,表现了女儿孤独无助、性格刚烈的形象特点。也引出后文王婆在林中教训女儿的情节。9.①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广大民众缺乏抗争精神,鲁迅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摆脱奴性,坚强地与国内反动势力、侵略者做斗争。

②在《生死场》中,农民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体现出反抗精神;王婆服毒未死成,后来她选择活下去,体现出坚强的品格;王婆教训女儿,要她为哥哥报仇,女儿决心为哥哥报仇,母女二人都有反抗的勇气……在鲁迅看来广大读者阅读《生死场》,正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汲取“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对‘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允许出版此书深感欣慰”曲解文意。“以身作则”是反语,体现了鲁迅对“我们的上司”的不满;鲁迅是对《生死场》能出版深感欣慰;至于是不是那位“我们的上司”允许出版的,文本没有明确交代。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由原文“晚间河边蛙声震耳。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可知,使用环境描写手法,通过描写蛙、蚊,表明乡间夜晚并不宁静;通过写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烧上人们的皮肤”,引起人们怨恨,突出乡村白天炎热。“蛙声震耳”“嗡声喧闹”“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大火球在那里滚转”,夏天的声响和炎热环境衬托了王婆寂寞、忧伤的心境。由原文“河水落了却带来众多的蚊虫。夜里蛤蟆的叫声,好像被蚊子的嗡嗡声压住似的。日间蚊群也是忙着飞。只有赵三非常哑默”和节选自《生死场·蚊虫繁忙着》可知,点明标题,且与末段形成呼应,使文本结构更严谨。第二处:由原文“王婆在酒杯中也回想着女儿初来的那天”“妈呀!我想你是死了!你的嘴吐着白沫,你的手指都凉了呀!……哥哥死了,妈妈也死了,让我到哪里去讨饭呀!……他们把我赶出时,带来的包袱都忘下啦……”“我恨死他们了!若是哥哥活着,我一定告诉哥哥把他们打死”“我必定要像哥哥,……”“要报仇。要为哥哥报仇,谁杀死你的哥哥?”“官项杀死哥哥的”“她又听妈妈说:‘谁杀死哥哥,你要杀死谁,……’”可知,使用插叙手法,通过写王婆回想女儿在她“遗体”前哭诉的情形,表现了女儿孤独无助、性格刚烈的形象特点,也引出后文王婆在林中教训女儿的情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由原文“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地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绝不是奴才”可知,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广大民众缺乏抗争精神,鲁迅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摆脱奴性,坚强地与国内反动势力、侵略者作斗争。由原文“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王婆得知儿子被官府抓去枪毙的消息,伤心至极,服毒自杀。嫁出门的女儿听说妈妈服毒,跑来见妈妈,悲痛不已。在钉棺材盖时,王婆醒了过来”“要报仇。要为哥哥报仇,谁杀死你的哥哥?”“是谁杀死哥哥?妈妈明天领我去进城,找到那个仇人,等后来什么时候遇见他我好杀死他”可知,在《生死场》中,农民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体现出反抗精神;王婆服毒未死成,后来她选择活下去,体现出坚强的品格;王婆教训女儿,要她为哥哥报仇,女儿决心为哥哥报仇,母女二人都有反抗的勇气……在鲁迅看来,广大读者阅读《生死场》,正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汲取“坚强和挣扎的力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今夫㷍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暗。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令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魏文侯过段千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攻之。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开春论·期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B.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C.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D.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有士十人于吾所”与“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中的“所”意义和用法相同。B.“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中的“夺”含义不同。C.“君胡为轼”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胡”含义相同。D.“然则君何不相之”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中的“相”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简子想攻打卫国,过了十年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侍从认为赵国强大,卫国弱小,攻打卫国不需要犹豫,赵简子没听从侍从的建议。B.赵简子留下卫国派来的十位士人,每当他要伐卫时,他们就会以伐卫不合道义劝阻,令赵简子打消念头。可以说,是这十位士人挡住了赵国重兵。C.段干木是魏国贤士,魏文侯对他礼遇有加。秦国想攻打魏国,段干木派人赴秦以魏文侯善于用兵劝阻秦君,秦君听信来人之言,取消发兵。D.文章开头以明火照蝉为喻,指出国君昭明德行对招引贤才的重要性;文章结尾将君子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对比,意在强调拥有贤才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暗。(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答案〗10.B11.A12.C13.(1)火光不明亮,即使摇动那些树木,又有什么用处?弄亮火光,不仅在于火光本身,还在于黑暗的映衬。(2)而且我听说段干木不曾同意拿自己的操守换取我的君位,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这个时候,社会黑暗到极点了,国君中如有能昭明自己德行的,天下的士人归附他,就像蝉奔向明亮的火光那样。凡国家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安定,国君的名声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显赫,一定要得到贤士才行。“人主有能明其德者”为定语后置句,“者”后应停顿,据此排除AC。“国不徒安”与“名不徒显”句式相同,结构对称,应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卫有士十人于吾所”的“所”,名词,处所。句意:卫国有十位士人在我这里。“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中的“所”,助词,后接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句意:我们所到达的地方。B.“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中的“夺”,侵夺,掠夺。句意:听取十位士人的意见从而避免了侵夺弱小的坏名声。“舅夺母志”(《陈情表》)中的“夺”,强行改变。句意: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意志。C.“君胡为轼”中的“胡”,疑问代词,什么。句意:您为什么要手扶车轼?“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胡”,疑问代词,什么。句意: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D.“然则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时……为相,任命……为相。句意: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做国相呢?“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中的“相”,相互。句意: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段干木派人赴秦,以魏文侯善于用兵劝阻秦君”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司马唐告诉秦君,因为贤士段干木在魏国,秦国不宜攻打魏国。秦君认同他的看法,便取消了伐魏计划。司马唐并非段干木所派,段干木也并未派人去劝阻秦君;司马唐对秦君未言及魏文侯善于用兵。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振”,摇动;“益”,作用;“明”,动词,弄亮;“独”,仅仅。(2)“尝”,曾经;“易”,交换;“骄”,对……骄慢。参考译文:如今用火照蝉(来捕蝉)的人,要做的事只在于弄亮火光、摇动树木罢了。火光不明亮,即使摇动那些树木,又有什么用处?弄亮火光,不仅在于火光本身,还在于黑暗的映衬。现在这个时候,社会黑暗到极点了,国君中如有能昭明自己德行的,天下的士人归附他,就像蝉奔向明亮的火光那样。凡国家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安定,国君的名声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显赫,一定要得到贤士才行。赵简子白日闲坐,慨然长叹,说:“真是不寻常啊!我想讨伐卫国已经有十年了,可是卫国总是讨伐不成。”侍从说:“凭赵国这样的大国来讨伐卫国那样的小国,您如果不想伐它也就罢了;您如果想伐它,就请下令讨伐。”赵简子说:“事情不像你说的那样啊。卫国有十位士人在我这里,我打算伐卫,(可是)这十个人都说伐卫不义,如果我还硬去讨伐它,那就是我做不义的事了。”所以,赵简子的时候,卫国用十个人就遏止了赵国的军队,直到赵简子去世。卫国可以算是懂得使用人才了,让十位士人出游赵国,国家就获得了安全。赵简子可以算是喜欢听从劝谏了,听取十位士人的意见从而避免了侵夺弱小的坏名声。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对段干木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手扶车轼?”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呀,我怎么敢不手扶车轼(致敬)?而且我听说段干木不曾同意拿自己的操守换取我的君位,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耀,而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做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魏文侯就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国君喜欢廉正,段干木受到敬重;我们国君喜欢忠诚,段干木受到推崇。”没过多久,秦国出兵打算攻打魏国,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对,于是止住军队,取消计划,不攻打魏国。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经听说君子用兵,没有人看见军队的举动,大功已经告成,这说的就是魏文侯这种情况。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但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周十一储光羲秋风陨群木,众草下严霜。复问子何如?自言之帝乡。岂无亲所爱,将欲济时康。握手别征驾,返悲岐路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围绕标题中的“送”字谋篇布局,写了送别环境、别时交流、别后感受等。B.首联描写了风吹落叶、草披寒霜的秋景,对句中的“下”字有化静为动的效果。C.颔联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交代离别的原因,颈联又对周十一的情况做了补充交代。D.诗歌使用了动静结合、以景结情等手法,其语言具有简洁凝练、质朴自然的特点。15.有评论者认为,诗人在送别周十一时亦喜亦悲,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由颔联对句和颈联对句可知,周十一前往京城将承担济世重任。诗人为周十一将有所作为而喜。

②尾联对句写诗人在返回的途中想到周十一此行路途遥远而艰险,不禁悲从中来。诗人因思念、牵挂周十一而悲。〖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景结情”说法错误,尾联叙事、抒情,没有写景,故诗歌没有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故选D。【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友人奔赴前程之喜。由颔联“自言之帝乡”和颈联“将欲济时康”这两句诗可知,友人将要去达的地方是“帝乡”,即都城长安,而奔赴长安的目的是经世济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拥有大好前途,将有所作为的欣喜之情。对友人的思念及担忧之悲。尾联“握手别征驾,返悲岐路长”写诗人与友人执手告别后登上马车启程,在返回的途中想到周十一此行路途遥远而艰险,不禁悲从中来。诗人因思念、牵挂周十一而生发了送别之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逼真地展现了秋风中大海的气势。(2)韩愈在《师说》中讽刺了士大夫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廉颇的典故,反映了词人愿为朝廷效力却忧虑不为朝廷所用的心理。〖答案〗(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要前往人们所说的“裸城”——那曲。火车沿着天路,由拉萨向北,一路___①___。在闯过一条峡谷之后,火车急匆匆地迈入一片宽阔的草原。时值初秋,草原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这金黄色一直延伸到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的山脚,同山顶的皑皑白雪相互辉映。一群群的牦牛和绵羊在低头吃草。间或有清澈的小河弯曲在草原上,看上去就像巨幅金黄绸缎上挂着蓝色哈达。一些村落稀疏地散布在草原上,给这空旷的草原平添了几分生机。车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停在了一个不大但很精致的车站。这就是那曲了。这是一个约有2.5万人的小城。若在人口密集的内地,它只能算一个规模较小的县城,但在___②___的西藏,它已是个比较大的城市了。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机关宅院,我们都没有看到一棵树。这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裸城”!我们原以为,这样一个连一棵树都长不了的地方,一定是贫困落后的。但经过了解,我们发现自己的“原以为”是错误的。在这片没有树的草原上,那曲人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描绘出一幅蓬勃发展的动人图景。那曲城郊的欧玛亭嘎村有110多户人家。村里的先辈曾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帐篷搭到哪里,就把儿女带到哪里。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民宿产业___③___,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基地也建立起来……那曲人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喻借代拟人 B.拟人夸张借代C.比喻拟人排比 D.借代排比夸张19.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调整语序、增删词语,不得遗漏信息、改变原意。〖答案〗17.示例:①风驰电掣②地广人稀③方兴未艾18.C19.示例:意志顽强、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的那曲人在这片没有树的草原上描绘出一幅蓬勃发展的动人图景。〖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所在分句写火车奔驰,可填写“风驰电掣”,来表现火车速度快。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第②处所在分句交代西藏的情形,而西藏与内地的情形形成对比,根据上下文,可填写“地广人稀”,体现西藏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特点。地广人稀:地方大,人烟少。第③处所在句子交代那曲民宿产业的情况,根据末段后面部分对那曲的介绍,可填写“方兴未艾”。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在闯过一条峡谷之后,火车急匆匆地迈入一片宽阔的草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间或有清澈的小河弯曲在草原上,看上去就像巨幅金黄绸缎上挂着蓝色哈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帐篷搭到哪里,就把儿女带到哪里”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确定主干句,如以“那曲人描绘出一幅蓬勃发展动人图景”为主干;然后把其它分句化为修饰语,把“在这片没有树的草原上”作状语修饰“描绘”;把“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化作定语,修饰“那曲人”,改为“意志顽强、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后梳理句子顺序,按照句子逻辑表述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春节期间,去公园冰场玩耍成了不少人的娱乐消遣方式。然而,有些人却“剑走偏锋”,不顾危险去滑野冰。一月份,北京、辽宁等多地发生滑野冰伤亡事件。很多人在上野冰场前,___①___,再试探性地对着冰面跺两脚,___②___,他们就认为冰面安全了。其实,这种目测的方式是很不靠谱的。在一般情况下,整片水域的冰层厚度是不均匀的,但是很多水域都有水草等杂质遮挡视线,用肉眼准确目测冰层厚度基本没有可能。那么,正规冰场是如何测得冰层厚度的呢?正规冰场一般___③___。器测法是通过人工凿冰,直接测量冰层厚度。遥测法是基于飞机、卫星携带的检测设备,通过对声、光、电信号的处理,推算出冰层厚度。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示例:在一般情况下,整片水域的冰层厚度是不均匀的,而且很多水域都有水草等杂质遮挡视线,用肉眼准确观测冰层厚度基本没有可能。21.示例:①会先仔细观察冰层厚度②若冰面没有破裂③采用器测法或遥测法测量冰层厚度〖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但是”使用错误,导致句子逻辑关系不当,应改为“而且”;二是成分赘余,“用肉眼”与“目测”表意重复,删掉“用肉眼”或把“目测”改成“观测”。【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前文“很多人在上野冰场前”以及后文“再试探性地对着冰面跺两脚”可知,此处指人们在上野冰场前,会先观察冰层的厚度,即“会先仔细观察冰层厚度”。第二处,结合前文“再试探性地对着冰面跺两脚”可知,人们判断冰面是否安全的标准是冰面有无裂开,再结合后文“他们就认为冰面安全了”,故填“若冰面没有破裂”。第三处,结合后文“器测法是通过人工凿冰,直接测量冰层厚度。遥测法是基于飞机、卫星携带的检测设备,通过对声、光、电信号的处理,推算出冰层厚度”可知,正规冰场会用器测法或遥测法去检验冰层厚度,即“采用器测法或遥测法测量冰层厚度”。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中国多支救援队启程出征,前往土耳其参与地震救援工作。一位中国救援队队员说,家人能够理解,身体素质过硬,具备地震救援技能,这些对于我们来说缺一不可。另一位中国救援队队员说,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对陷入困境的兄弟姐妹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我们来了!如今,中国救援队队员已光荣完成救援任务,安全回国。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给曾参与土耳其地震灾区救援的中国救援队队员写一封慰问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统一以“中国救援队队员”为收信人、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交代土耳其发生强震,中国多支救援队前往救援的事实。第二段引用两位中国救援队队员的话,对中国救援队队员的相关情况作了说明,指出了成为救援队队员的必备条件,以及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原因——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由此引导考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同时,题干要求“给曾参与土耳其地震灾区救援的中国救援队队员写一封慰问信”,需要考生注意慰问信的格式与要求,除开头的称呼语与结尾的落款,还需要注意慰问信的语言要求,体现出对中国救援队队员的崇敬赞美之意等。写作时可以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来写,如可以针对救援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精神品质给予高度赞扬,询问平时他们是如何进行训练的,如何克服恐惧心理,练就过硬本领;向他们表达敬意,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练好本领,报效祖国。也可以多角度综合立意。无论怎样写,注意要符合慰问信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写作过程中,可采用递进式的结构,从中国驰援土耳其展现出的大国理念,中国救援队队员体现出的精神品质,成为救援队队员的必备条件,中国救援队队员的家人为何支持他们参与救援工作等角度展开具体叙述。写作时,可以先简要回顾土耳其强震,中国多支救援队出征土耳其,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再分析中国救援队队员的可贵精神品质,表达敬佩之情;然后谈论“和合”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救援队队员的思想境界给予高度肯定;接着言及中国救援队队员的家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最后简要勾勒中国救援队队员的光辉形象,表达赞美之情。立意:1.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世界和平之大势。2.向生命致敬,为人性喝彩。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4.国际驰援,展大国担当。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指由中华民族创造或构建,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这些术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之中,如“华夏”“节气”“清明”“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讲信修睦”等。这些术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语言、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上。面对不同自然条件的挑战,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自然有了差异。譬如,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上,热带和温带肯定不同,牧区和农业区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区域性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的特点逐渐积淀、凝结,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反过来又阐释、维护和强化着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各地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精神特质与各地的生产、生活形态相互作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逐渐形成,并以术语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术语即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当然,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终极基础,而许多先贤的提炼与升华,使这些术语具有了学术性、审美性甚至“神圣的”恒久力量。数量繁多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当代中国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供维方式、价值观念之变化乃至文学艺术、历史等各领域之发展的关键密码,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只有准确理解这些术语的精世内涵,才能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尽如“和而不同”这一术语强调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共存,它在理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给子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强有力的批判。因此,在观察、思考、理解和体悟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时,必须理解中国自身的思想文化术语,弄清楚这些术语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面临哪些挑战呢?首先,与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翻译相比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相对缺乏语境的支持。因此,在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时,用词必须更加精准。其次,因存在文化差异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术语内涵,以看似对应的词语翻译却导致误读。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另辟蹊径。德国学者裴德思曾因不知如何翻译中国的“圣人”这个关键词而深感痛苦。为了了解“中国圣人”和他们开创的“理想国”图景,他决定到中国求学。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中国的“圣人”与西方基于基督教神学背景的“圣人”相去甚远,中国的“圣人”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最后思想文化术语起源的文化背景往往使其内涵超越词语本身的内涵。譬如,中国的“国家”有“家国同构”的内涵,一提到“国家”,中国人就能想到家国情怀或感受到家的温暖,而这些内涵在西方的“国家”这一词语中是不存在的。对此,在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时,我们要适当地补充释义。(摘编自韩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常用到这些术语。B.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存在差异,人类能形成多种文明与这些差异密切相关。C.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先贤们的提炼和升华增强了这些术语的审美性、力量等,有助于这些术语的传承。D.“和而不同”思想与西方“唯我独尊”的思想迥异,“不同”体现了对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强调整体的和谐共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从内涵、产生过程、整理、翻译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清晰。B.第二段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使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C.文章举裴德里专程到中国求学的例子,论证出国考察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途径的观点。D.文章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喻为“密码”和“窗口”,形象地阐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术不“章”而是各地的生产、生活形态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精神特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B.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量繁多,涉及哲学、文艺、历史等诸多领域,他国人民可通过这些表达极其凝练的术语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C.翻译思想文化术语面临语境不足的挑战,翻译整篇文章时面对的语境相对充足,可见,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比翻译整篇文章要求更高。D.在起源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国家”这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有“家国同构”的内涵,而在西方,国家”一词没有这一内涵。〖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C.由第二段中“使这些术语具有了………审美性……”可知,在先贤们提炼和升华之前,这些术语不具有审美性,因此不能说“先贤们的提炼和升华增强了这些术语的审美性”。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文章没有从“整理”的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是讲的内涵,第二段是产生过程,第三段是理解,第四段是翻译。B.第二段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回答问题。这一思路并不是等同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就一篇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的文章而言,提出问题部分是文章的开头,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的论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解决问题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或得出结论,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怎么办”的问题。C.对论点概括错误。应是“论证要解决因存在文化差异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术语内涵,以看似对应的词语翻译却导致误读这类问题,就必须另辟蹊径的观点”。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比翻译整篇文章要求更高”不准确。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翻译思想文化术语在用词方面要求更加精准,这并不意味着从总体上看,翻译思想文化术语比翻译整篇文章要求更高”。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记者:中国航天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火探月、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靠的是什么?戚发轫:中国航天起步于1956年。当年,中国航天一无所有。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并逐步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航天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从打“两弹”攻坚战,到打卫星“歼灭战”,再到确定依靠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发展载人航天,党的决策为中国航天指引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靠全国人民的支持。比如,我们的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失败,民营企业、广大民众积极捐款。再如,我们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到香港和澳门访问,当地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扶老携幼来看航天英雄……无论我们成功还是失败,人民都全力支持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他们是我们航天事业的坚实后盾。最后,我们锻炼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受伟大精神鼓舞的航天队伍。中国航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并实践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各种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记者:现在,我国的科研条件已经得到改善,工业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航天传统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航天新征程中是否仍将发挥引领作用?戚发轫:在创业和攻坚时代,我们一穷二白,外国又封锁技术和产品,当时的“自力更生”是被逼出来的。如今,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些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了。还是那句话:“要发展,要强大,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还要不要吃苦?去年,为了保证空间站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很多航天人以岗为家,夜以继日地搞攻关。我认为,任何时候都要吃苦,只是不同时期吃的苦不一样。现在要吃什么苦?就是要排除来自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全力以赴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记者:关于航天人才的培养,有哪些感受同大家分享?戚发轫: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除了做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我们还要继承、发扬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当年“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时,我万分沮丧,感到无地自容。在场的一位领导鼓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干!”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激励着我们后来迈向成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在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同时,允许他们试错、犯错,出错后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进步、成熟。记者:未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事业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的发展?戚发轫: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正向着航天强国迈进。未来,我们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上述三个领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比如,在以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建造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些技术甚至是世界领先的,但在以深空探测为重要内容的空间科学领域,我们存在短板。欧洲虽然没有发展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但通过跨国航天合作,已经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再如,中国目前在轨运行卫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在卫星应用方面尚未大是充分探索,没有产生大规模的产业效益。我们在空间应用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加强空间应用不能只靠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支持,还需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摘编自《传承航天精神,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光明日报》2023年2月20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者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专访戚发轫,记者精心设计问题,与戚发轫聊到了中国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B.戚发轫举民营企业、广大民众捐款和香港、澳门民众争相来看杨利伟的例子,说明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C.在中国航天的创业和攻坚时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吃了很多苦;在当下和将来,中国航天人仍需自力更生,仍需艰苦奋斗。D.“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戚发轫万分沮丧,在领导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再战,他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使“东风二号”成功发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取得了“两弹”攻坚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国航天中途放弃对航天飞机的研发,转向对飞船的研发。B.现在,中国在航天领域“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国外认为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中国航天已不需要他国帮助。C.戚发轫在访谈中提到欧洲通过跨国航天合作,已经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意在提醒中国航天人多关注国外的航天成果。D.中国的空间应用要尽早产生大规模的产业效益,形成对外优势,需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6.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就要有所传承,有所突破。请根据材料,说说中国航天人应做好哪些方面的传承工作,要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突破。〖答案〗4.D5.D6.传承:①传承各种航天精神;②传承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突破:取得空间科学领域、空间应用领域的新突破,取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使‘东风二号’成功发射”错误,强行嫁接信息。原文是“在场的一位领导鼓励大家……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激励着我们后来迈向成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只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与“‘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没有直接关系。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转向对飞船的研发”错误,曲解文意。“确定依靠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发展载人航天”的意思是,在选择载人航天的研发路径时,中国航天没有选择航天飞机这一路径,而选择了飞船这一路径。B.“主要原因是国外认为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中国航天已不需要他国帮助”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文意,主要原因应是国外忌惮中国航天的发展,不愿相助。C.“意在提醒中国航天人多关注国外的航天成果”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对此”中“此”字的指代内容,戚发轫的用意应是“提醒中国航天人要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与欧洲存在差距”。故选D。【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传承:原文“中国航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并实践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各种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所以,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就要传承工作各种航天精神;原文“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除了做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我们还要继承、发扬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进步、成熟”,所以,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还要传承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突破:原文“未来,我们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上述三个领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所以,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还要取得空间科学领域、空间应用领域的新突破,取得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前情回顾:王婆带着两个孩子嫁给了赵三,这是她第三次嫁人。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造反不但没有成功,还惹上官司,被迫卖掉耕牛,靠编鸡笼谋生。王婆得知儿子被官府抓去枪毙的消息,伤心至极,服毒自杀。嫁出门的女儿听说妈妈服毒,跑来见妈妈,悲痛不已。在钉棺材盖时,王婆醒了过来。王婆能够拿着鱼竿坐在河沿钓鱼了!她脸上的纹褶没有什么增多或减少,这证明她依然没有什么变动,她还必须活下去。晚间河边蛙声震耳。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她偎在窗下和睡了似的,对向幽邃的天空。蛙鸣振碎人人的寂寞,蚊虫骚扰着不能停息。这相同平常的六月,这又是去年割麦的时节。王婆家今年没种麦田。她更忧伤而悄默了!当举着钓竿经过作浪的麦田时,她把竿头的绳线缭绕起来,她仰了头,望着高空,就这样睬也不睬地经过麦田。王婆的性情更恶劣了!她又酗酒起来。她每天钓鱼。全家人的衣服她不补洗,她只每夜烧鱼、吃酒,吃得醉疯疯地,满院,满屋地旋走;她渐渐要到树林里去旋走。有时在酒杯中她想起从前的丈夫;她痛心看见来在身边孤独的女儿,总之在喝酒以后她更爱烦想。现在她近于可笑,和石块一般沉在院心,夜里她习惯于院中睡觉。在院中睡觉被蚊虫迷绕着,正像蚂蚁群拖着已腐的苍蝇。她是再也没有心情了吧!再也没有心情生活!王婆被蚊虫叮咬,满脸起着云片,皮肤肿起来。王婆在酒杯中也回想着女儿初来的那天,女儿横在王婆怀中:“妈呀!我想你是死了!你的嘴吐着白沫,你的手指都凉了呀!……哥哥死了,妈妈也死了,让我到哪里去讨饭吃呀!……他们把我赶出时,带来的包袱都忘下啦……”后来孩子从妈妈怀中站起来时,她说出更有意义的话:“我恨死他们了!若是哥哥活着,我一定告诉哥哥把他们打死。”最后那个女孩,拭干眼泪说:“我必定要像哥哥,……”说完她咬一下嘴唇。王婆思想着女孩怎么会这样烈性呢?或者是个中用的孩子?王婆忽然停止酗酒,她每夜,开始在林中教训女儿,在静的林里,她严峻的说:“要报仇。要为哥哥报仇,谁杀死你的哥哥?”女孩子想:“官府杀死哥哥的。”她又听妈妈说:“谁杀死哥哥,你要杀死谁,……”女孩想过十几天以后,她向妈妈踟蹰着:“是谁杀死哥哥?妈妈明天领我去进城,找到那个仇人,等后来什么时候遇见他我好杀死他。”孩子说了孩子话,使妈妈笑了!使妈妈心痛。王婆同赵三吵架的那天晚上,南河的河水涨出了河床。南河沿嚷着:“涨大水啦!涨大水啦!”人们来往在河边,赵三在家里也嚷着:“你快叫她走,她不是我家的孩子,你的崽子我不招留。快——”第二天家家的麦子送上麦场。第一场割麦,人们要吃一顿酒来庆祝。赵三第一年不种麦,看见别人欢悦,看见别人收麦,他红色的大手在人前窘迫着了。河水落了却带来众多的蚊虫。夜里蛤蟆的叫声,好像被蚊子的嗡嗡声压住似的。日间蚊群也是忙着飞。只有赵三非常哑默。(节选自萧红《生死场·蚊虫繁忙着》)文本二: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扰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7.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婆经历了服毒自杀一事,性情变得更恶劣了,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每夜烧鱼、吃酒、旋走,当她从女儿身上看到希望,就停止了酗酒。B.文本一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王婆经过麦田时的情形,“仰”“望”“睬也不睬”透露出王婆失落却又不甘人后的微妙心理。C.赵三晚上跟王婆吵架,他对王婆的女儿回来居住很不满,要王婆马上赶走这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由此可见,赵三心胸不够宽广。D.《在死场>》中,鲁迅从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高度评价此书,对“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允许出版此书深感欣慰。8.文本一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鲁迅为什么说《生死场》“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请结合文本一(含前情回顾)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分析原因。〖答案〗7.D8.第一处画线部分:

①使用环境描写手法,通过描写蛙、蚊,表明乡间夜晚并不宁静;通过写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烧上人们的皮肤”,引起人们怨恨,突出乡村白天炎热。

②以喧闹、炎热的环境衬托了王婆寂寞、忧伤的心境。

③点明标题,且与末段形成呼应,使文本结构更严谨。

第二处画线部分:使用插叙手法,通过写王婆回想女儿在她“遗体”前哭诉的情形,表现了女儿孤独无助、性格刚烈的形象特点。也引出后文王婆在林中教训女儿的情节。9.①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广大民众缺乏抗争精神,鲁迅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摆脱奴性,坚强地与国内反动势力、侵略者做斗争。

②在《生死场》中,农民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体现出反抗精神;王婆服毒未死成,后来她选择活下去,体现出坚强的品格;王婆教训女儿,要她为哥哥报仇,女儿决心为哥哥报仇,母女二人都有反抗的勇气……在鲁迅看来广大读者阅读《生死场》,正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汲取“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对‘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允许出版此书深感欣慰”曲解文意。“以身作则”是反语,体现了鲁迅对“我们的上司”的不满;鲁迅是对《生死场》能出版深感欣慰;至于是不是那位“我们的上司”允许出版的,文本没有明确交代。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由原文“晚间河边蛙声震耳。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可知,使用环境描写手法,通过描写蛙、蚊,表明乡间夜晚并不宁静;通过写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烧上人们的皮肤”,引起人们怨恨,突出乡村白天炎热。“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