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县区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美是园林的第一要素。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古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诗人对空间流动的一种切身感受;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时空在连续、变化中产生的动景。时间和空间是共生的,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从片段逐渐汇合成整体。造园家通过景观的不断变化,给人以动的感知。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比如:一条幽静的弯弯小路,因环曲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一条盘山路或一面云墙也在因跌宕起伏而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就连顽石也在“动”;在山石的布局中,大的石头似有向前行走的气势,小的石头则有跟随行走的气势,所以日本造园有“逃石”、“追石”之说。若以石叠山,又讲求上大下小,也为的是给人灵动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如亭台楼阁是静止的,但通过线的方向和重心的倾向,便可以使人感到它仿佛是运动的,这就是动势。动势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线、面、形、色彩、质感等诸因素的配置,便给人以运动感。园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饱和色往前,含蓄色退后;明色调往前,暗色调往后;暖色调往前,冷色调退后,等等。如塞尚所说,红与绿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是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衡量。中国园林常常以山池为构图中心,采取周边布局的形式,这是一种“群星拱月”的艺术处理,这种利用空间主体,从而产生向心的流动的方法,同样给整个园林蕴蓄了动势。动有虚实之分,“远山一起一伏只有势,树林或高或低只有情”,这情与势便是虚动。虚动是一种错觉,它产生于人的联想力。一条潺潺的小溪,一处奔泻而下的飞瀑,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中国造园离不开水,“园林之胜,惟山与水二物”,山是静的性格,流水则是动的景观,二者结合,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苏州拙政园中有一联“蝉嗓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讲的就是动静相生的意境美。凡此种种,都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追求,追求动的诗情。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张力关系,更加强了园中生气勃勃的动势。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空间的静止与凝滞,原因亦在这里。(摘编自张四正《中国园林之美》)材料二: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寿山就成了“对景”。无论是借景、隔景,还是分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逃石”并不是说石头能动,而是运用造型艺术使园林中的石头呈现出的动感。B.“实动”是实物呈现出的一种动态景观,它是一种实境,是直观的。C.“借景”是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的空间组织方式。D.“镜借”是借助于镜子或其它能映照景物的物体来扩大境界的方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漫游园林,随着时空的变换,景观也各不相同,人们能由此感受到园林的动态美。B.造园家通过运用动势的造型艺术给园林增添活力,会彻底解决园林凝固、闭锁的问题。C.“虚动”是一种错觉,它的产生离不开人们基于对园林本身景观所产生的联想。D.材料二以颐和园长廊为例谈“分景”,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特别讲求空间艺术。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中的色彩美惹人注目,不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B.以山池为核心、周边布局的设计方式,可为整个园林蕴蓄动势,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艺术性。C.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寓动于静,通过展翅欲飞的形象使人感到亭子的动势。D.《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园门、假山、墙垣等景观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艺术及其空间美感。4.两则材料都谈中国园林之美,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中写了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内容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答案〗1.C2.B3.A4.①材料一重点通过对园林的时空、色彩、虚实等方面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谈中国园林的动态美;
②材料二重点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多种布局手法谈如何创造艺术意境。5.①“清溪泻雪”属于实动,“石磴穿云”属于虚动,“环抱池沿”运用了造型艺术,运用虚实、造型艺术呈现出园林的动态美,给人以灵动、活泼的美感。
②在亭上俯视石桥周边的景象,属于对景,通过空间布局,丰富了观赏者美的感受。〖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错误。由原文“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可知,借景可以远借。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会彻底消除园林凝固、闭锁的特点”错误。由原文“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可知,选项“彻底消除”表述太绝对,夸大其词。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错误。这里的“不论是……还是……,都……”与原文材料一第3段表述“园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如塞尚所说,红与绿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关系不一致,混淆了色彩产生的“动”——动静之“动”,而植物自身给人的动态美,属于生命之动,逻辑混乱,杂糅信息。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是:先看材料出处(也就是标题),再分段分层概括主要内容。由材料一“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时间和空间是共生的,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从片段逐渐汇合成整体。造园家通过景观的不断变化,给人以动的感知”“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如亭台楼阁是静止的,但通过线的方向和重心的倾向,便可以使人感到它仿佛是运动的,这就是动势。动势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线、面、形、色彩、质感等诸因素的配置,便给人以运动感”“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是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衡量”“动有虚实之分,……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可知,材料一重点通过对园林的时空、色彩、虚实等方面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谈中国园林的动态美;由材料二“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无论是借景、隔景,还是分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可知,材料二重点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多种布局手法谈如何创造艺术意境。【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这里扣材料中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分析《红楼梦》中写的“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属于哪一种特点即可。由材料一“动有虚实之分,……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和题干“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环抱池沿”可知,“清溪泻雪”属于实动,“石磴穿云”属于虚动,“环抱池沿”运用了造型艺术,运用虚实、造型艺术呈现出园林的动态美,给人以灵动、活泼的美感。由材料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寿山就成了‘对景’”和题干“石桥三港,兽面衔吐”可知,在亭上俯视石桥周边的景象,属于对景,通过空间布局,丰富了观赏者美的感受。(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雷雨曹禺[前情介绍]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闻晴天霹雳。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繁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繁漪跑到书房门口,喊周朴园。鲁侍萍(慌)四凤,我们出去。繁漪不,他来了![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繁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繁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儿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鲁侍萍太太!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周萍(难堪)爸爸,我,我——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繁漪(惊)什么?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周朴园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繁漪天哪![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四凤(向母)哦,妈!(痛苦地)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鲁侍萍(不语,抽咽)繁漪(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四凤,指她)你——四风(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冲由中门下,喊四凤。周朴园(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鲁侍萍四凤,你怎么啦!(同时叫)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二人同由中门跑出。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仆人(喘)老爷!周朴园快说,怎么啦?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周朴园(急)二少爷呢?仆人也……也死了。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朴园与仆人跑下。[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鲁侍萍(无神地)我哭不出来!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鲁侍萍不,我想静一静。(呆立)[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仆人(在外面)进去吧,太太,别看哪。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老仆太太,进来吧。人已经叫电火烧焦了,没有法子办了。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外面仆人与鲁大海打架声。周朴园这是谁?谁在这时候打架。[老仆下问,立时令一仆人上。周朴园外面是怎么回事?仆人今天早上那个鲁大海,他这时又来了,跟我们打架。周朴园叫他进来!仆人老爷,他连踢带打地伤了我们好几个,他已经从小门跑了。周朴园跑了?仆人是,老爷。周朴园(略顿,忽然)追他去,跟我追他去。周朴园(哀伤地)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三人都坐下来)鲁侍萍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周朴园(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繁漪(忽然)啊!(跑下书房,朴园呆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他……他……周朴园他……他……[朴园与繁漪一同跑下,进书房。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踬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节选自《雷雨》第四幕)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繁漪喊来周朴园是为了报负周萍,而当得知周萍和四凤是兄妹关系时,她开始同情周萍并为自己的疯狂而后悔。B.周朴园命令周萍认生母,预备寄给侍萍两万块钱,并向侍萍表达周萍会好好侍奉她的承诺,展现了他假慈悲的面目。C.剧本以人物紧张剧烈的心理描写推动高潮的形成,既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使剧情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逻辑。D.剧本以惨烈的悲剧为结局,激发了读者的悲悯之情和对人性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性。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舞台说明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预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到来。B.“倨傲地”,写出繁漪不以自己与周萍的乱伦为耻,却拿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C.“半晌”两字,突出静默时间之长,充分表现了四凤、侍萍、周萍、繁漪等人物急剧而复杂的内心活动。D.侍萍和繁漪得知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时的“呆立”,说明突然的变故给两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8.“发现”与“突转”是西方戏剧美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发现”主要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转变到知;“突转”是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发现”与“突转”的运用。9.《雷雨》1959年改编本与原剧在结局处理上有很大不同。当仆人提及鲁大海在周家门口,周朴园叫大海进来时,作者接着这样写鲁侍萍的终场:鲁侍萍(阻止)不用了。(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昂首返身走出。)你认为原本与改编本哪一个设计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6.B7.B8.①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负周萍,喊来周朴园;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发疯狂行为而愧疚;周萍与四凤发现是兄妹乱伦关系,剧情发生突转,四凤急忙跑出,触电身亡,周萍惊愕不已,羞愧难当,在四凤触电后周萍开枪自杀。
②“发现”既为情节急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使情节突转符合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9.示例(一)改编本更好。
理由:①改编后的台词语句更短,语气斩钉截铁,表现了侍萍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的决绝;②改编本中的舞台说明“昂首返身走出”,凸显了侍萍的刚强,使全剧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③暗示了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强化了阶级对立,深化了小说主题。
示例(二)原本更好。
理由:①人物台词较改编本略显柔和温婉,更符合鲁侍萍善良、柔弱的母亲形象;②原本末尾的舞台说明,表现了侍萍心理所遭受巨大的创痛,暗示了她变成疯子的结局,为全剧增添了悲剧意味;③改编本突出了阶级斗争主题,原本则更符合全剧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性与命运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展现了他假慈悲面目”错误。周朴园的行为表现了他良知未泯的一面。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却拿周萍与四凤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错误,选文中繁漪在说这句台词的时候并不知道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可知,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负周萍,喊来周朴园;原文“(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可知,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原文“(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可知,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发疯狂行为而愧疚;原文“(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四凤,指她)你——”“(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可知,周萍与四凤发现是兄妹乱伦关系,剧情发生突转,四凤急忙跑出,触电身亡,周萍惊愕不已,羞愧难当,在四凤触电后周萍开枪自杀。“发现”既为情节急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使情节突转符合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认为改编本更好:理由:题干“不用了”“他不会来的,他恨你!”可知,改编后的台词语句更短,语气斩钉截铁,表现了侍萍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的决绝;改编本中的舞台说明“昂首返身走出”,凸显了侍萍的刚强,使全剧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题干“(阻止)不用了。(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昂首返身走出。)”结合1959年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样改编暗示了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强化了阶级对立,深化了小说主题。认为原本更好:理由:原文“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可知,人物台词较改编本略显柔和温婉,更符合鲁侍萍善良、柔弱的母亲形象;原文“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踬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可知,原本末尾的舞台说明,表现了侍萍心理所遭受巨大的创痛,暗示了她变成疯子的结局,为全剧增添了悲剧意味;原文“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我的大儿子呢”“朴园呆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和题干“不用了”“昂首返身走出”可知,改编本突出了阶级斗争主题,原本则更符合全剧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性与命运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晟幼孤,奉母孝。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等合兵攻之。晟内攻郑景济,而外抗朱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李怀光屯咸阳凡八旬,帝数促战,以伺贼隙为言,卒不出兵,阴通朱泚,反迹浸露。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城于怀光者。时敖仓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乃陈兵下令曰:“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士皆雪泣曰:“惟公命。”贼伏千骑出官军背,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贼惊溃,禽馘略尽。余党悉降。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见晟,备册礼,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通王府长史丁琼见晟曰:“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晟曰:“君安得不祥之言?”执以闻。诏为晟立五庙,追贲高祖芝以下祔其主,给牲器床幄,礼官相事。薨,年六十七。帝闻流涕。册赠太师,谥曰忠武。及葬,又御望春门临送,遣谒者宣诏于柩车。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晨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勤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即却之,不得进。达礼敦教类若此。(选自《新唐书·李晟列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B.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C.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D.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事河西王忠嗣”的“事”指侍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事”含义不相同。B.“帝数促战”的“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C.“牲”,古代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鸡、猪等。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鸡、猪三牲全备为“太牢”。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晟忠于朝廷,深得赏识。他为了躲避嫌疑,主动解除了自己的兵权,拘押不忠于朝廷的人;他去世后,皇帝十分悲痛。B.李晟了解部属,重情重义。他熟知部下的功劳和长处;恩人谭元澄受冤而死,他显贵之后,为谭元澄雪冤,并抚养其二子。C.李晟秉公直言,谦逊尽职。他仰慕魏征能够直言进谏,他每次上朝言事,都能展示忠贞正直的大臣节操,从不居功自傲。D.李晟谨守礼节,治家严谨。他除在早晨和傍晚外不与子侄见面,交谈不涉公事;要求正月回家探亲的女儿回去尽好本分。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14.在平复魏博田悦反叛时,李晟能够反败为胜的举措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C12.A13.(1)你有自己的家,你的婆婆在家里,媳妇应当备办酒食,招待宾客。
(2)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在座位上进击沛公,杀死他。14.示好一方,防止联合;调取粮草,快速齐备;激励士气,身先士卒。〖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家多难,皇帝乘舆流亡,见危险而效死尽节,本是我们的职责。你们此时不诛杀元凶,就不是英豪。渭桥正可截断贼军的首尾,我想与你们同心协力,建立绝代功勋,可以吗?“见危”与“死节”是并列的动词短语,中间不能断开,“见危死节”是判断句的主语,“自吾之分”是谓语,判断句的主谓之间需要断开,在“节”后断句,排除BC;“戮力一心”是成语,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并且“一心”并不是“建不世之功”的主语,主语应该是“我们”,排除A。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牛、鸡、猪三牲”错误。“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的牺牲,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少牢”只有羊和猪,没有牛。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为了躲避嫌疑,主动解除了自己的兵权”错误。根据“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以公功,乃夺兵柄”可知,李晟功绩卓著,进任太尉、中书令,皇帝解除了他的兵权。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尔”,你;“姑”,指婆婆;“治”,备办;“待”,招待。(2)“若”,你;“为寿”,向尊长敬酒;“因”,趁机;“击”,进击,击杀;“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坐击沛公”,在座位上进击沛公。【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城于怀光者”可知,李晟担心两个贼寇联军来夹击他,就用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假装向李怀光表示诚意。据此概括为:示好一方,防止联合。根据“时敖仓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可知,当时粮仓匮乏,李晟征调京城附近地区的赋税,不到十天,粮草准备充实。据此概括为:调取粮草,快速齐备。根据“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可知,他做好动员,激励士兵,说国家多难,皇帝乘舆流亡,见危险而效死尽节,本是大家的职责。李晟后又率领部下一百骑兵亲自作战。据此概括为:激励士气,身先士卒。参考译文: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县人。李晟年幼时,父亲去世,他侍奉母亲很孝顺。投奔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跟随王忠嗣进攻吐蕃。凶悍的吐蕃军头目登上城墙,杀伤了很多士兵,王忠嗣发怒,招募擅长射箭的人,李晟一箭射死了吐蕃军头目,三军欢呼振奋。魏博田悦反叛,李晟担任神策先锋,跟河东马燧等人联军进攻叛军。李晟对内攻击郑景济,对外抗击朱滔等人,从正月到五月不能解围。李怀光驻扎咸阳共八十天,皇帝多次督促他出战,李怀光以等敌人有机可乘为借口,始终不出兵,暗通朱泚,谋反的迹象渐渐显露。李晟担心两个贼寇联军来夹击他,就用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假装向李怀光表示诚意。当时粮仓匮乏,征调京城附近地区的赋税,不到十天,粮草准备充实。于是陈列军队下令说:“国家多难,皇帝乘舆流亡,见危险而效死尽节,本是我们的职责。你们此时不诛杀元凶,就不是英豪。渭桥正可截断贼军的首尾,我想与你们同心协力,建立绝代功勋,可以吗?”士兵都擦去眼泪说:“一切听从您的命令。”贼寇埋伏的一千骑兵从官军背后出击,李晟率领部下一百骑兵亲自赶到,贼寇惊慌溃散,几乎全被俘虏斩杀。余党全部投降。贞元三年,皇帝坐在宣政殿引见李晟,准备好册封礼仪,进任太尉、中书令,解除他的兵权。通王府长史丁琼拜见李晟说:“以您的功绩,却被剥夺兵权,位高的人难以保全,何不早做打算?”李晟说:“你怎能说出不祥的话?”拘押他上奏皇帝。(皇帝)下诏为李晟建立五庙,追尊高祖李芝以下将神主牌位袱入祖庙,并提供牺牲祭品、器皿、床幛,礼官赞礼。李晟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帝听说后流泪。册封赠官太师,谥号为忠武。等到入葬时,皇帝又亲临望春门送葬,派谒者到灵车前宣读诏书。李晟生性痛恨丑恶,对下级严明。每次整治军队,必定说:“某人有功劳,某人在这方面擅长。”很重情义,厚待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曾对李晟有恩,后因被贬而死。李晟显贵后,为他申冤,朝廷下诏追赠谭元澄为宁州刺史,李晟抚养他的两个儿子,让他们成就功名。李晟在凤翔时,曾说:“魏征因为直言进速让太宗的政绩在尧舜之上,是忠臣。我确实仰慕他。”行军司马李叔度说:“那是文官的职分,以您的功劳德望,怎么还追求这呢?”李晟说:“您说错了,我有幸能充任将相,如果为了明哲保身不说话,这难道能说是皇帝有错误臣下不隐瞒吗?是非对错由皇帝进行决断。”叔度听了很惭愧。所以李晟每次上朝,对答皇帝,都忠诚正直地尽到大臣的节操,不曾居功自傲、锋芒毕露。(李晟)治家严格,子侄辈不是早晚不得谒见,与他们说话不曾涉及公事。正月,嫁到崔氏的女儿回娘家来探亲,李晟批评地说:“你有家,你的婆婆在家,媳妇应当备办酒食以招待宾客。”立即让她返回,不让进门。李晟就是这样通达礼义严加教诲。(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下横山滩望金华山》二首宋·杨万里其一篙师〖备注〗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其二山思水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备注〗篙师,撑船的熟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一、二两句写篙师不考虑如何应对江中险滩、石礁,而听任小船随处漂流。B.前诗三、四两句写小船在激流中反复旋转,篙师无可奈何,只能将船尾当作船头。C.后诗一、二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在领略奇异的山水风光后的由衷感慨。D.两诗都富有理趣,但写法不同:前诗寓理于事,极为含蓄;后诗缘景明理,道理显豁。16.这两首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诗人主张只有到生活中去,全心全意地去观察、去领悟,才能获得丰富创作素材,使各种生动的形象活跃在头脑里,才能做到“师法自然”。〖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篙师无可奈何,只能将船尾当作船头”错误,结合“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可知,写篙师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情思之中,不去考虑前滩的流量和礁石,猛然,船被激流湍浪冲击在江心旋转了三转,多么危险啊!可是他的情思还沉浸在山水之间,倒是将船尾作船头,任其漂浮下去了。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前一首描绘大江浮舟,篙师信船漂游,忘情于山水之间。他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情思之中,不去考虑前滩的流量和礁石,猛然,船被激流湍浪冲击在江心旋转了三转,多么危险啊!可是他的情思还沉浸在山水之间,倒是将船尾作船头,任其漂浮下去了。后一首是组诗的重点。紧承前一首,诗人发表他的议论:缭绕了情怀的那些山情水思是不会亏负这位篙师的,他观察到的山水的千变万化的雨姿晴态,在他心中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奇妙的形象。他不用去闭门觅句了,闭门觅句不是作诗的方法,只要征行——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便有写不完的题材。这首诗表明脱离生活,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只有到生活中去,全心全意地去观察、去领悟,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各种生动的形象活跃在头脑里,才能做到“师法自然”。(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3)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春风情有独钟。古诗词中的“春风”,有时代表着皇帝的恩泽,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时是一种得意欣喜的心境,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时是一种催生新生命的力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三、语言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清明时节雨纷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写景亦写情,流传至今。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从气象规律来看,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确降水量相对较高。清明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长,大地逐渐回春。同时,大气环流频繁调整。低纬度地区洋面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并在南支波动等环流系统作用下持续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此时,(①),虽然实力已无法与冬季时相提并论,但仍不断向南压。于是,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在江南地区频繁交汇,形成气象学上的锋面。暖湿气团被冷空气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团温度不断降低,其中的水汽逐渐凝结并形成大量水滴,降落至地面成为降雨。在上述因素叠加影响下,4月上旬(②)。“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甲】据199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显示,【乙】清明时节的降雨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丙】从4月1日至10日期间,【丁】江南地区的降水日数能达到4至5天左右。清明时节,(③)。4月上旬,四川盆地东部、华南北部等江北地区出现降雨的平均日数也有3至4天。18.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甲:删去“据”或将“据……显示”改为“从……来看”;
乙:将“降雨”改为“降雨量”;
丙:将“从”改为“在”;
丁:删去“左右”。19.①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仍比较活跃;②江南地区经常出现阴雨天气;③阴雨天不只偏爱江南地区〖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甲:句式杂糅,“据……”和“……显示”两种格式的杂糅,可改为:删去“据”或将“据……显示”改为“从……来看”;乙:词语搭配不当,形容降雨大小的应该是“降水量”,将“降雨”改为“降雨量”;丙:词语搭配不当,将“从”改为“在”;丁:“4至5天”是确定的日期,“左右”是不确定的日期,删去“左右”。【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虽然实力已无法与冬季时相提并论”推断前文说的是冷空气虽然还很活跃,故可填写“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仍比较活跃”。第②处,依据“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确降水量相对较高”推断在冷暖空气交汇的地区,江南会出现阴雨天气,故可填写“江南地区经常出现阴雨天气”。第③处,依据“四川盆地东部、华南北部等江北地区出现降雨的平均日数也有3至4天”推断其他地区也会出现阴雨天气,故可填写“阴雨天不只偏爱江南地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国网天津市滨海供电分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研制的带电作业机器人——“钢铁侠”试验成功。它可以代替人在电网上做“微创手术”了,可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带电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降低作业风险,保障人身安全。张黎明人送外号【甲】“活地图”,他能根据停电范围、故障周边环境等有限信息,迅速判断出事故基本性质、大概位置,甚至准确点出故障成因,为抢修赢得宝贵时间。而这背后是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苦付出。31年如一日,他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抢修线路图1500多张,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这才练就了电路抢修的【乙】“火眼金睛”。埋头创新之外,张黎明积累总结近万个电路故障成因,形成涵盖30大类、300多种故障抢修经验的《抢修百宝书》,分享给同事们。遇到故障,大家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按图索骥,效率成倍提升。一条风雨兼程路,走出万家灯火情。换插座、修灯泡……张黎明有一副热心肠,利用闲暇时间义务为老百姓提供帮助。他带领同事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自掏腰包为老旧小区楼道安装节能灯,600多层老楼楼道被重新点亮。“黎明出发,点亮万家。”张黎明的名字在他工作的滨海新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20.简要说明文中甲、乙两处画横线的短语的含义。每个短语的解释不超过30字。21.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答案〗20.甲:指迅速判断出停电事故发生的大概位置的能力。乙:指迅速判断出停电事故基本性质、大概位置和成因的能力。21.①运用双关,“黎明”一词,既交代了人物开始工作的时间,又与人名吻合,透出言语机智。②使用短句,凸显了人物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有力收束上文。③连用两个四字短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④引用老百姓的评价,说明张黎明已赢得老百姓的广泛赞誉。〖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联系语境“他能根据停电范围、故障周边环境等有限信息,迅速判断出事故基本性质、大概位置”可知,“活地图”是指具有迅速判断出停电事故发生的大概位置的能力。联系语境“他能……迅速判断出事故基本性质、大概位置,甚至准确点出故障成因”可知,“火眼金睛”是指迅速判断出停电事故基本性质、大概位置和成因的能力。【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张黎明有一副热心肠,利用闲暇时间义务为老百姓提供帮助”“张黎明的名字在他工作的滨海新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可知,“黎明”一词运用了双关,既交代了人物开始工作的时间,又与人名吻合,透出言语机智。“黎明出发,点亮万家”,使用两个四字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感情的表达,凸显了人物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有力收束上文。“黎明出发,点亮万家”,连用两个四字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后文“张黎明的名字在他工作的滨海新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可知,“黎明出发,点亮万家”是引用老百姓的评价,说明张黎明已赢得老百姓的广泛赞誉,表达了对张黎明及其团队的肯定和赞美。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校高一某班学生在学校阅览室进行阅读时,有的学生未按照阅览室规定,随意阅读自己携带的内容不太健康的读物。阅览室管理人员发现后,将此事告知了班主任。班主任于是做出了一个月之内全班停止在阅览室阅读的决定,引发全班同学的不满。请你以该班学生“潍生”的名义,写一封书信,劝说班主任尽快恢复在阅览室阅读的常态。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县区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美是园林的第一要素。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古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诗人对空间流动的一种切身感受;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时空在连续、变化中产生的动景。时间和空间是共生的,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从片段逐渐汇合成整体。造园家通过景观的不断变化,给人以动的感知。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比如:一条幽静的弯弯小路,因环曲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一条盘山路或一面云墙也在因跌宕起伏而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就连顽石也在“动”;在山石的布局中,大的石头似有向前行走的气势,小的石头则有跟随行走的气势,所以日本造园有“逃石”、“追石”之说。若以石叠山,又讲求上大下小,也为的是给人灵动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如亭台楼阁是静止的,但通过线的方向和重心的倾向,便可以使人感到它仿佛是运动的,这就是动势。动势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线、面、形、色彩、质感等诸因素的配置,便给人以运动感。园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饱和色往前,含蓄色退后;明色调往前,暗色调往后;暖色调往前,冷色调退后,等等。如塞尚所说,红与绿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是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衡量。中国园林常常以山池为构图中心,采取周边布局的形式,这是一种“群星拱月”的艺术处理,这种利用空间主体,从而产生向心的流动的方法,同样给整个园林蕴蓄了动势。动有虚实之分,“远山一起一伏只有势,树林或高或低只有情”,这情与势便是虚动。虚动是一种错觉,它产生于人的联想力。一条潺潺的小溪,一处奔泻而下的飞瀑,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中国造园离不开水,“园林之胜,惟山与水二物”,山是静的性格,流水则是动的景观,二者结合,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苏州拙政园中有一联“蝉嗓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讲的就是动静相生的意境美。凡此种种,都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追求,追求动的诗情。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张力关系,更加强了园中生气勃勃的动势。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空间的静止与凝滞,原因亦在这里。(摘编自张四正《中国园林之美》)材料二: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寿山就成了“对景”。无论是借景、隔景,还是分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逃石”并不是说石头能动,而是运用造型艺术使园林中的石头呈现出的动感。B.“实动”是实物呈现出的一种动态景观,它是一种实境,是直观的。C.“借景”是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的空间组织方式。D.“镜借”是借助于镜子或其它能映照景物的物体来扩大境界的方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漫游园林,随着时空的变换,景观也各不相同,人们能由此感受到园林的动态美。B.造园家通过运用动势的造型艺术给园林增添活力,会彻底解决园林凝固、闭锁的问题。C.“虚动”是一种错觉,它的产生离不开人们基于对园林本身景观所产生的联想。D.材料二以颐和园长廊为例谈“分景”,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特别讲求空间艺术。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中的色彩美惹人注目,不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B.以山池为核心、周边布局的设计方式,可为整个园林蕴蓄动势,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艺术性。C.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寓动于静,通过展翅欲飞的形象使人感到亭子的动势。D.《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园门、假山、墙垣等景观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艺术及其空间美感。4.两则材料都谈中国园林之美,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中写了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内容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答案〗1.C2.B3.A4.①材料一重点通过对园林的时空、色彩、虚实等方面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谈中国园林的动态美;
②材料二重点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多种布局手法谈如何创造艺术意境。5.①“清溪泻雪”属于实动,“石磴穿云”属于虚动,“环抱池沿”运用了造型艺术,运用虚实、造型艺术呈现出园林的动态美,给人以灵动、活泼的美感。
②在亭上俯视石桥周边的景象,属于对景,通过空间布局,丰富了观赏者美的感受。〖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在同一个园林内部、某一处景观附近的景物”错误。由原文“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可知,借景可以远借。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会彻底消除园林凝固、闭锁的特点”错误。由原文“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可知,选项“彻底消除”表述太绝对,夸大其词。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论是色彩先后还是饱和与否,都给人一种属于生命之动的美感”错误。这里的“不论是……还是……,都……”与原文材料一第3段表述“园林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色彩美。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如塞尚所说,红与绿两种色彩中,红色往前走,平常说的红的热闹,蓝的宁静,指的就是色调有动静之分,这在造园家装点各种不同环境、创作植物景观时,便是不可少的艺术构思。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关系不一致,混淆了色彩产生的“动”——动静之“动”,而植物自身给人的动态美,属于生命之动,逻辑混乱,杂糅信息。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是:先看材料出处(也就是标题),再分段分层概括主要内容。由材料一“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时间和空间是共生的,所以,园林又称时空艺术,人们在园林空间漫游,各种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从片段逐渐汇合成整体。造园家通过景观的不断变化,给人以动的感知”“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如亭台楼阁是静止的,但通过线的方向和重心的倾向,便可以使人感到它仿佛是运动的,这就是动势。动势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线、面、形、色彩、质感等诸因素的配置,便给人以运动感”“而色调的运用同样体现着一种‘动’”“其中植物自身也会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动’则属于生命之动,是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衡量”“动有虚实之分,……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可知,材料一重点通过对园林的时空、色彩、虚实等方面特点及给人的感受谈中国园林的动态美;由材料二“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无论是借景、隔景,还是分景、对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可知,材料二重点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多种布局手法谈如何创造艺术意境。【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这里扣材料中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分析《红楼梦》中写的“从大观园石桥上的沁芳亭俯视周边的景观”属于哪一种特点即可。由材料一“动有虚实之分,……无疑是实动。实动是直观的,属真境实境”“一座寂寂的园林,难免给人凝固、闭锁之感。而造园家运用向上的竖线和曲线、斜线等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却能使一座小园凭添活力,寂寂成趣”和题干“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环抱池沿”可知,“清溪泻雪”属于实动,“石磴穿云”属于虚动,“环抱池沿”运用了造型艺术,运用虚实、造型艺术呈现出园林的动态美,给人以灵动、活泼的美感。由材料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颐和园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是万寿山的‘对景’,要是以南湖岛和十七孔桥为主体,万寿山就成了‘对景’”和题干“石桥三港,兽面衔吐”可知,在亭上俯视石桥周边的景象,属于对景,通过空间布局,丰富了观赏者美的感受。(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雷雨曹禺[前情介绍]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如闻晴天霹雳。在四凤苦苦哀求下,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繁漪偷听了周萍、四凤、鲁侍萍等人的对话后,先是叫来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然后喊来周朴园。[繁漪跑到书房门口,喊周朴园。鲁侍萍(慌)四凤,我们出去。繁漪不,他来了![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周朴园(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繁漪(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周朴园(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繁漪(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儿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鲁侍萍太太!繁漪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周萍(难堪)爸爸,我,我——周朴园(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繁漪(惊)什么?鲁侍萍(慌)不,不,您弄错了。周朴园(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鲁侍萍不,不!(低头)啊!天!繁漪(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周朴园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繁漪天哪![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周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周朴园(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周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周萍(痛苦万分)哦,爸!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四凤(向母)哦,妈!(痛苦地)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鲁侍萍(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周朴园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四凤(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鲁侍萍(不语,抽咽)繁漪(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周萍(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四凤,指她)你——四风(与周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由中门跑下,周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繁漪(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冲由中门下,喊四凤。周朴园(至周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周萍(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鲁侍萍四凤,你怎么啦!(同时叫)繁漪我的孩子,我的冲儿![二人同由中门跑出。周朴园(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仆由中门跑上。仆人(喘)老爷!周朴园快说,怎么啦?仆人(急不成声)四凤……死了……周朴园(急)二少爷呢?仆人也……也死了。周朴园(颤声)不,不,怎……么?仆人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周朴园(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朴园与仆人跑下。[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屉,取出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老仆(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鲁侍萍(无神地)我哭不出来!老仆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鲁侍萍不,我想静一静。(呆立)[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仆人(在外面)进去吧,太太,别看哪。繁漪(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周朴园(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老仆太太,进来吧。人已经叫电火烧焦了,没有法子办了。繁漪(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呆立)周朴园(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繁漪(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外面仆人与鲁大海打架声。周朴园这是谁?谁在这时候打架。[老仆下问,立时令一仆人上。周朴园外面是怎么回事?仆人今天早上那个鲁大海,他这时又来了,跟我们打架。周朴园叫他进来!仆人老爷,他连踢带打地伤了我们好几个,他已经从小门跑了。周朴园跑了?仆人是,老爷。周朴园(略顿,忽然)追他去,跟我追他去。周朴园(哀伤地)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三人都坐下来)鲁侍萍都去吧!让他去了也好,我知道这孩子。他恨你,我知道他不会回来见你的。周朴园(寂静,自己觉得奇怪)年轻的反而走到我们前头了,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忽然)萍儿呢?大少爷呢?萍儿,萍儿!(无人应)来人呀!来人!(无人应)你们跟我找呀,我的大儿子呢?[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繁漪(忽然)啊!(跑下书房,朴园呆立不动,立时繁漪狂喊跑出)他……他……周朴园他……他……[朴园与繁漪一同跑下,进书房。鲁妈立起,向书房颤踬了两步,至台中,渐向下倒,跪在地上,如序幕结尾老妇人倒下的样子。(节选自《雷雨》第四幕)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繁漪喊来周朴园是为了报负周萍,而当得知周萍和四凤是兄妹关系时,她开始同情周萍并为自己的疯狂而后悔。B.周朴园命令周萍认生母,预备寄给侍萍两万块钱,并向侍萍表达周萍会好好侍奉她的承诺,展现了他假慈悲的面目。C.剧本以人物紧张剧烈的心理描写推动高潮的形成,既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使剧情符合人物的心理发展逻辑。D.剧本以惨烈的悲剧为结局,激发了读者的悲悯之情和对人性的反思,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性。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处舞台说明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预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到来。B.“倨傲地”,写出繁漪不以自己与周萍的乱伦为耻,却拿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C.“半晌”两字,突出静默时间之长,充分表现了四凤、侍萍、周萍、繁漪等人物急剧而复杂的内心活动。D.侍萍和繁漪得知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时的“呆立”,说明突然的变故给两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8.“发现”与“突转”是西方戏剧美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发现”主要是指剧中人物从不知转变到知;“突转”是指剧情向相反方向的突然变化。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发现”与“突转”的运用。9.《雷雨》1959年改编本与原剧在结局处理上有很大不同。当仆人提及鲁大海在周家门口,周朴园叫大海进来时,作者接着这样写鲁侍萍的终场:鲁侍萍(阻止)不用了。(立起,向中门走去,至门口,返身,向周朴园)他不会来的,他恨你!(昂首返身走出。)你认为原本与改编本哪一个设计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6.B7.B8.①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负周萍,喊来周朴园;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发疯狂行为而愧疚;周萍与四凤发现是兄妹乱伦关系,剧情发生突转,四凤急忙跑出,触电身亡,周萍惊愕不已,羞愧难当,在四凤触电后周萍开枪自杀。
②“发现”既为情节急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使情节突转符合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9.示例(一)改编本更好。
理由:①改编后的台词语句更短,语气斩钉截铁,表现了侍萍要与周朴园划清界限的决绝;②改编本中的舞台说明“昂首返身走出”,凸显了侍萍的刚强,使全剧的结局显得更加有力;③暗示了鲁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强化了阶级对立,深化了小说主题。
示例(二)原本更好。
理由:①人物台词较改编本略显柔和温婉,更符合鲁侍萍善良、柔弱的母亲形象;②原本末尾的舞台说明,表现了侍萍心理所遭受巨大的创痛,暗示了她变成疯子的结局,为全剧增添了悲剧意味;③改编本突出了阶级斗争主题,原本则更符合全剧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人性与命运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展现了他假慈悲面目”错误。周朴园的行为表现了他良知未泯的一面。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却拿周萍与四凤兄妹乱伦来羞辱周朴园的得意心态”错误,选文中繁漪在说这句台词的时候并不知道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可知,繁漪发现周萍与四凤要逃走,为报负周萍,喊来周朴园;原文“(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可知,周朴园发现侍萍又来到周公馆,误以为她是来认儿子的,于是命令周萍认自己的生母;原文“(转向周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她”可知,繁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关系,开始同情周萍并为先前自己的发疯狂行为而愧疚;原文“(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四凤,指她)你——”“(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装饰装修工程安装合同
- 2024年工程材料供应与验收合同
- 公司员工检讨书
- 2024年度新能源发电设备采购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度W公司环保服务合同协议书
- 2024年建筑公司员工聘用合同
- 2024年度网络通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
- 2024年大型油田勘探开发合作合同(海外)
- 2024年度某航空公司飞机采购合同
- 2024年度区块链应用合作协议
- 暖通工程师面试试题(含答案)
- 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手册
- 最新患者用药情况监测
- 试桩施工方案 (完整版)
- ESTIC-AU40使用说明书(中文100版)(共138页)
- 河北省2012土建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含定额总说明)解读
- 中工商计算公式汇总.doc
- 深圳市建筑装饰工程消耗量标准(第三版)2003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 恒温箱PLC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 176033山西《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