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4段。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第3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饭叶圣陶“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了!你们的先生呢?”两间屋子,已经上了年纪,向前倾斜,如人佝偻的样子。门前是通到田岸和村集的泥路。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圆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见识不及父母,饿死就在眼前是千真万确的了。他们想得异常害怕,不自觉地改变了平常的态度,静静地坐在室内,低低讲捉蟋蟀的经历,声音里含着惊恐且烦闷的气息。讲了一会,他们又觉得世界上只有蟋蟀了,便起劲了。一个孩子拍着桌子高声说:“好一头大蟋蟀!它在玉蜀黍的根旁,这么一把就被我按住了!……”这时,走进来一个人。他随意看了一看,忽然眉头一皱,目光四注,随着发出鄙夷的声气问学生们,就是篇首的两句话。吴先生一手提着方的竹丝篮,篮里盛着雪里蕻豆腐油瓶等东西,一手提着一条长不到八寸的腌鱼,从烂湿的田岸上匆匆走来。他瘦削的面孔红到颈际,失神的目光时时瞪视他的前路,呼吸异常急促,几乎是喘息。原来他已得到了消息。一个妇人告诉他:“你须快一点走,管你的那位先生来了,我刚才看他向学堂走去,他的船就停在东栅外。”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次去学务委员家里的时候,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他的眼睛本是迷蒙的,现在又只顾下注,也许他所处的客厅和对面谈话的那个人都没看清楚。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我本想请一个师范毕业生,”学务委员表示严重的神情说,“现在既有介绍信,我就任用你了。”“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吴先生这么想。他心里只觉晃荡,回答不出什么。他的头却自然地向前俯得更低了。“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两手空着,他的东西大概已放在锅灶旁边了。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拱手俯首地打招呼。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来!”遮饰是无望了,吴先生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学务委员觉得吴先生真是个坏教员,越看越不顺眼,因为他不热心于教育,对职务没有尽责的观念。但是他想到了为此而来的更重要的事情,也就耐着。他右手支着头,眉头微微皱着,却装做没事的样子说:“你这里太不成个样子,只有这几个学生!日内省视学快来视察,他见学生这么少,就可以断定这是个不良的学校。为你的面子计,你得去借十几个孩子来才行。这本不关我的事,和你关切,所以提起一声。”吴先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他虽然不明白怎样去借孩子,但也想不到问了。他只是拱手过胸,喃喃地说:“承先生指教!承先生指教!”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了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什么?”学务委员以劲捷的语音这么问。“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你尽管说就是了。”吴先生知道不说也是个不了,只得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他们等着呢。”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1921年9月24日写毕(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屋、稻浪、秀美的村树和隐约的犬吠,使孩子读书有了诗意的氛围,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B.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右手枕着头”“斜睨”等细节,都表现了他的官僚习气和对吴先生的轻视。C.讨薪时候“缩住了”,很能反映吴先生的性格:一是好面子,不好意思开口;二是面对上级的克扣,胆小畏缩。D.文末吴先生从欲辩无语的委屈到“究竟是一块大洋”的自我安慰,再到身心“冷和硬”的绝望,尺幅之内见波澜。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饭”为题,虽未正面写“吃饭”,但孩子对饿死的“恐怖”、吴先生因家人挨饿而硬着头皮讨薪均围绕“饭”展开。B.孩子们谈蟋蟀时,从“惊恐”很快转为“起劲”,这符合儿童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同时说明他们对艰难生活的感受不深。C.吴先生赶到教室,以为要被学务委员处理,却只是被提醒;提出补发薪水却被罚俸: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又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D.吴先生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处境,吴先生与学务委员的形象,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主旨凸显,引人深思。8.在吴先生赶回教室的途中,小说为什么要叙写他得到教职的过程?9.有人评论本文“婉而多讽”,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答案〗6.A7.C8.①人物形象。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②情节发展。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9.①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②小说没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其中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了复杂的人性。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但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和学务委员的同情怜悯、批判讽刺等丰富情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使孩子读书有了诗意的氛围,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错,原文“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可见没有读书的诗意氛围,也没有看到丰收的希望。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错,吴先生只是被学务委员提醒,是因为学务委员想到更重要的事情,吴先生最终被罚俸;提出补发薪水,与前文扣发三块钱薪水的情节呼应,前文有铺垫,并没有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人物形象上,“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吴先生在学务委员家里低三下四,很不容易得到教师的职位,又被贪婪虚伪的学务委员扣罚三块钱薪水,这种情节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②情节发展上,“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吴先生提出补发薪水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上,学务委员来视察,而教师吴先生本应在学堂上课,可他却在上课时间外出,小说制造了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小说中的吴先生是乡村教师,负责教村子里的孩童,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底层人物,他们的困境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②小说没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对话中有吴先生的卑微,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了复杂的人性。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吴先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同情怜悯,“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对学务委员的批判讽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东轩记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14.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A11.C12.B13.①(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②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14.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道”作“求”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落其华”“收其实”句式一致,句意相关,二者以“而”连接,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败:冲毁;失败。句意:冲坏了州府的大门。/于是军队离散,盟约失败。B.效:完成任务;效果。句意: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C.“含义相同”错误,区区:诚心诚意;自己的私情。句意: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因此我的内心满怀私情,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D.幸:都是“希望”之意。句意:只希望时间久了。/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误,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没有说不如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既”,……以后;“敝”,损毁;“假”,借。②“归伏”,归隐;“治”,修缮;“敝”,破旧【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由原文“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可知,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由此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参考译文: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乡里,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房舍,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在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备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16.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15.D16.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这样写的用意是: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杜甫为叛军羁押,又听到唐军新败的消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愁苦之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二联选用的意象中,“云”是乱云,“雪”是急雪,“风”是旋风,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的景象。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先写云后写雪,层次清楚,暗示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坐到急雪回风,这样就通过写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世内心的悲凉。从结构上看,第二联所写之景是诗人看到的景象,照应了标题中的“对雪”二字,而雪急风大也意味着天气寒冷,因此就需要取暖的物品,也使诗人更加思念亲人,因此这两句为下文写酒器、酒、炉火等室内景象及抒发感情做了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一般的响声描绘了蜀道险要的地势。(3)《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答案〗(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增广贤文》云: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都有一份乡土情。乡土,是我们养精蓄锐、重获力量再出发的不二选择。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压力也随之而来。人们渴望精神的满足和充盈,渴望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渴望田园生活的开阔与闲适。于是,很多人奔赴乡村,感受乡村那一壶清茶般质朴和清闲的生活。平日里无人问津的黄河湿地成为周末①的旅游热点;乡村的油泼辣子、燃面、锅盔、野菜也让人②。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在加大、加快:一些古镇的重建、古村落的复兴、古集市的开张也蓬勃兴起,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祖国的东南西北各尽其能,各领风骚。每每捧读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萦绕在心头的都是一份亲切。因为曾经有过那样的日子:五月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里捉蝴蝶,六月麦地割过后有麦穗可以捡,七月村子中间的池塘里还会有可以捞的蝌蚪,九月在秋风扫尽落叶后的核桃树下捡核桃⋯⋯乡间的一切,美好得令人难忘!乡土中国,乡土情!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涤荡着花草的清香,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割舍不断。身处其中,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守;漂泊在外,那是一份③的浓浓乡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和上下句相同的句式,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熙来攘往②垂涎三尺③魂牵梦萦19.六月在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七月在村子中间的池塘里捞蝌蚪20.①比喻。②将乡村的质朴和清闲生活比喻成一壶清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们对回归乡村的向往。〖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平日里无人问津的黄河湿地”和后文“旅游热点”可知,此处是说黄河湿地在周末变得非常热闹,故可填“熙来攘往”。“熙来攘往”的意思是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第二空,结合原文“村的油泼辣子、燃面、锅盔、野菜”可知,此处是说这些食物让人看了以后,非常想吃,故可填“垂涎三尺”。“垂涎三尺”的意思是口水流下来有三尺长。形容非常贪馋的样子。也形容见到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的丑态。第三空,结合前文“身处其中,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守;漂泊在外”和后文“浓浓乡愁”可知,此处是说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可填“魂牵梦萦”。“魂牵梦萦”的意思是形容思念情切。【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结合“九月在秋风扫尽落叶后的核桃树下捡核桃”可知,此处要仿写的句式是“X月+在……的……+……(动宾)”,形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故“六月麦地割过后有麦穗可以捡,七月村子中间的池塘里还会有可以捞的蝌蚪”改写为“六月在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七月在村子中间的池塘里捞蝌蚪”。【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结合原句“很多人奔赴乡村,感受乡村那一壶清茶般质朴和清闲的生活”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乡村的质朴和清闲生活比喻成一壶清茶,生动形象地写了乡村生活的惬意悠闲,表达了人们对乡村的美好生活和回归乡村的向往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那么,②,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③。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
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2.①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②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列举了“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具有画面感,使表达更加具体可感。原句“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面“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可知,这里应该是讲那些艳丽的颜色在黑夜就消失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第二空,前面讲“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后面是对“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的反问,此处是表条件,也就是在同样光源的照射下,后面是问句,可以加上“为什么”,所以应该填写“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第三空,前面讲太阳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有关联词“不仅”,此处需要用关联词“还”“而且”等;后面讲“辐射热”,此处主要讲太阳也带来了热辐射等,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意思”指有趣味、有情趣,不单调、不枯燥。“有意义”指有思想、有道理、有价值。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二者的比较或争论。妈妈对看动画片的儿子说,别看《熊出没》了,有什么意义?儿子说,有意思呀。谈到今后的职业,有人说,今后要搞科研,因为“有意义”,有人却说“没意思”。有人说,“有意思”关注的是过程,“有意义”关注的是结果。有人说,“有意思”讲究外在的形式,“有意义”更注重实际的内涵。……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错误。由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是“国”,该表述偷换概念。C.“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D.“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原文是“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且无“当务之急”的相关表述。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可知,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三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意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4段。第1、2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分析可知,本文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并且引用“《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和举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第3段是第二层,结合“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析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由原文“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天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饭叶圣陶“现在是上课的时候了!你们的先生呢?”两间屋子,已经上了年纪,向前倾斜,如人佝偻的样子。门前是通到田岸和村集的泥路。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平远的田亩里,稻穗和稻叶受微风吹拂,顺风偃倒,便成波纹。更远的村树构成个大圆环,静穆且秀美。微微听得犬吠。这真是诗人的节令和境地呵!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或者说,“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孩子们相信自己的见识不及父母,饿死就在眼前是千真万确的了。他们想得异常害怕,不自觉地改变了平常的态度,静静地坐在室内,低低讲捉蟋蟀的经历,声音里含着惊恐且烦闷的气息。讲了一会,他们又觉得世界上只有蟋蟀了,便起劲了。一个孩子拍着桌子高声说:“好一头大蟋蟀!它在玉蜀黍的根旁,这么一把就被我按住了!……”这时,走进来一个人。他随意看了一看,忽然眉头一皱,目光四注,随着发出鄙夷的声气问学生们,就是篇首的两句话。吴先生一手提着方的竹丝篮,篮里盛着雪里蕻豆腐油瓶等东西,一手提着一条长不到八寸的腌鱼,从烂湿的田岸上匆匆走来。他瘦削的面孔红到颈际,失神的目光时时瞪视他的前路,呼吸异常急促,几乎是喘息。原来他已得到了消息。一个妇人告诉他:“你须快一点走,管你的那位先生来了,我刚才看他向学堂走去,他的船就停在东栅外。”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第一次去学务委员家里的时候,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他的眼睛本是迷蒙的,现在又只顾下注,也许他所处的客厅和对面谈话的那个人都没看清楚。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不情愿地说道:“教小孩子不是容易的事呢。”“我本想请一个师范毕业生,”学务委员表示严重的神情说,“现在既有介绍信,我就任用你了。”“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吴先生这么想。他心里只觉晃荡,回答不出什么。他的头却自然地向前俯得更低了。“我们办学的规矩,非师范毕业生月薪六元。后天你就可以到校开学去。”吴先生答应了几个“是”,便退出来,他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一个月后,他遇见一桩不可解的事情: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何以数目不符呢?”他这么想。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我不是师范生呵!外边师范生多着呢。六块钱比较以前处馆地优裕得多了。”他就把疑念埋藏在脑子里,带着三块钱回去。“不成个样子,这时候还不回来!”学务委员喃喃地自语。吴先生已赶了进来,两手空着,他的东西大概已放在锅灶旁边了。他看见学务委员含怒的样子站在黑板旁边,简直不明白自己应当怎样才是,身体向左右摇了几摇,拱手俯首地打招呼。学务委员点了一点头,冷冷地说:“上课的时间早到了,你此刻才来!”遮饰是无望了,吴先生只得颤抖而含糊地说老实话:“我去买东西,不料回来得迟了。”“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学务委员觉得吴先生真是个坏教员,越看越不顺眼,因为他不热心于教育,对职务没有尽责的观念。但是他想到了为此而来的更重要的事情,也就耐着。他右手支着头,眉头微微皱着,却装做没事的样子说:“你这里太不成个样子,只有这几个学生!日内省视学快来视察,他见学生这么少,就可以断定这是个不良的学校。为你的面子计,你得去借十几个孩子来才行。这本不关我的事,和你关切,所以提起一声。”吴先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他虽然不明白怎样去借孩子,但也想不到问了。他只是拱手过胸,喃喃地说:“承先生指教!承先生指教!”他忽又想起:“这不是个很好的机会么?去了两回没遇见,现在他走上门来了。”一种冲动使他随口就说,“上月的……”说到这里又觉得不好意思,便缩住了。“什么?”学务委员以劲捷的语音这么问。“上月的……”吴先生无可奈何,目光不敢正对学务委员,依旧没有勇气说下去。“你尽管说就是了。”吴先生知道不说也是个不了,只得硬着头皮说:“请把上月未发的半份薪金见惠。”他再也不能多说一个字了。“你刚才不是买了吃的东西回来么?怎么还等着?”“家里的人——家里还有三口,我怎能只顾自己,他们等着呢。”学务委员放下右手,挺直上半身,上眼皮抬了一抬,表示庄严的样子说:“教员不尽职,照例有相当的惩罚,你今天应当罚俸三分之一!”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他说:“这是你应得的,拿去吧。”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1921年9月24日写毕(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屋、稻浪、秀美的村树和隐约的犬吠,使孩子读书有了诗意的氛围,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B.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右手枕着头”“斜睨”等细节,都表现了他的官僚习气和对吴先生的轻视。C.讨薪时候“缩住了”,很能反映吴先生的性格:一是好面子,不好意思开口;二是面对上级的克扣,胆小畏缩。D.文末吴先生从欲辩无语的委屈到“究竟是一块大洋”的自我安慰,再到身心“冷和硬”的绝望,尺幅之内见波澜。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饭”为题,虽未正面写“吃饭”,但孩子对饿死的“恐怖”、吴先生因家人挨饿而硬着头皮讨薪均围绕“饭”展开。B.孩子们谈蟋蟀时,从“惊恐”很快转为“起劲”,这符合儿童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同时说明他们对艰难生活的感受不深。C.吴先生赶到教室,以为要被学务委员处理,却只是被提醒;提出补发薪水却被罚俸: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又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D.吴先生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处境,吴先生与学务委员的形象,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主旨凸显,引人深思。8.在吴先生赶回教室的途中,小说为什么要叙写他得到教职的过程?9.有人评论本文“婉而多讽”,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答案〗6.A7.C8.①人物形象。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②情节发展。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9.①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②小说没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其中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了复杂的人性。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但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和学务委员的同情怜悯、批判讽刺等丰富情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使孩子读书有了诗意的氛围,也让人在饥荒的日子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错,原文“但是住在这里的都不是诗人,屋子里六七个孩子正抱着不可推想的恐怖呢”“饿死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可见没有读书的诗意氛围,也没有看到丰收的希望。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与前文种种伏笔相照应”错,吴先生只是被学务委员提醒,是因为学务委员想到更重要的事情,吴先生最终被罚俸;提出补发薪水,与前文扣发三块钱薪水的情节呼应,前文有铺垫,并没有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人物形象上,“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坐在客厅下首的一把椅子上,只点着了一边,上身前俯,保持全身的稳定”“自馁和满足的心使他不敢开口便问”吴先生在学务委员家里低三下四,很不容易得到教师的职位,又被贪婪虚伪的学务委员扣罚三块钱薪水,这种情节能突出吴先生的穷困卑微、软弱拘谨和学务委员的傲慢鄙夷、虚伪贪婪;②情节发展上,“吴先生得在那两间屋子里当教师,很不是容易的事”“他到学务委员家里领薪,拿到了三块钱,还有三块须待十天以后,可是学务委员叫他写了一张十元的收据”交待了吴先生教职来之不易及薪资状况,为下文吴先生提出补发薪水的情节发展作铺垫;③叙述节奏上,学务委员来视察,而教师吴先生本应在学堂上课,可他却在上课时间外出,小说制造了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紧张激烈之时,插入吴先生求职的情节,使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行文摇曳多姿。【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入秋水涨,他们的田里盛着过量的水,和河水并了家,露出水面的稻只有三四寸高。他们的父母整天愁叹”小说中的吴先生是乡村教师,负责教村子里的孩童,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底层人物,他们的困境具有一定代表性。选择乡村教师、村中儿童等平凡小人物揭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委婉含蓄。②小说没有设置激烈的情节冲突,“‘买东西!’学务委员的语音很高,‘时刻到了,学生都坐在这里了,却等你买东西!’‘以后不买就是了。’吴先生不自主地这么说”叙述了学务委员与吴先生日常的对话,“没有错,听得很清楚,他答应了”“他不期然而然地取在手里,手心起冷和硬的感觉”描写了吴先生的心理,对话中有吴先生的卑微,蕴藏了矛盾冲突并揭示了复杂的人性。③小说叙述语言客观、克制,语调冷静、平和,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吴先生一身无形的绳索差不多全解除了,觉得宽松了好多;敏感的心代替了恐惧,兴奋到不可说的程度”“吴先生欲待申辩,不但话语说不出,连思路也没有了。桌子上雪白光亮的究竟是一块大洋呢”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吴先生同情怜悯,“那位学务委员穿着汗衫,斜躺在藤椅子上,右手枕着头,眼睛斜睨着他。鄙夷的心思忽然来袭学务委员的心,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吴先生不顺眼”“他从衣袋中摸出一块钱,随手向桌上一掷,清亮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同时射出异样的眼光来”对学务委员的批判讽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东轩记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