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新诗、郭沫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领会本诗营造的意境。3.分析诗歌写作手法,探究抒情主体“我”的形象。4.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教学重难点1.了解五四运动、新诗、郭沫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领会本诗营造的意境。3.分析诗歌写作手法,探究抒情主体“我”的形象。4.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青春是美丽的,是激情澎湃、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青年毛泽东敢于豪情万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青年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就在五四运动后的不久,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笔名取自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河流——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他就是郭沫若,他也纵情挥笔来了一首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二、整体感知1.学生讨论标题中“号”应该怎么读?2.朗读诗歌,读完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试着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宏伟、强力、壮丽、炽热三、深入研读1.听名家诵读,自由跟读,说一说这首诗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感受?(该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①全诗7节,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诗中的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来分析。“白云”,它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同时又与北冰洋相映照。于是构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下有宽广的北冰洋,上有无限阔远的天空,白云就在这里怒涌,所以凸显出了意象宏阔、气势磅礴的特点。“北冰洋”,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这里的北冰洋,作者也将其称为“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所以,意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宏大、雄奇。“太平洋”,诗中用“无限”一词来形容,突出了太平洋面积广;力量大,而且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所以,关于“太平洋”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壮丽、壮阔、雄奇等。“洪涛”,实际上就是指波涛,但在诗歌中作者有意将其说成是洪涛,而且用“滚滚的”来修饰,这就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所以,“洪涛”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应该是壮阔、雄奇或者气势磅礴的。“力”,相比于前面几个意象,要抽象一些。但是这个词本身就极具力量感,诗歌中作者还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所以,“力”这个意象,更加凸显了雄奇等特点。2.过渡:郭沫若曾经说过,“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致宗白华》)。本诗所选择的意象可以说都具备“大波大浪”式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分析的宏大、阔远、壮阔、气势磅礴、雄奇等特点,都是正确的。但是,同学们的分析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在兴趣盎然地分析时,无意中却把这首诗歌割裂了。为什么说割裂了呢?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初三时学过的舒婷的一首关于祖国的朦胧诗,大家还能想起这首诗的名字吗?点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大家还能想起这首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吗“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中的“老水车”。“干瘪的稻穗”。“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还有“胚芽”“笑涡”“黎明”。“雪白的起跑线”。舒婷的这首诗选择了很多的意象,但是对主旨情感的完美表达,却不是由某一个意象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以情感为聚合点所构成的意象群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老水车”“干瘪的稻穗”“雪白的起跑线”等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群,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所以,在对诗歌意象分析时,我们要分析单个意象所指,更要品味意象群的深刻内涵。3.那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由白云等意象构成的意象群,又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大家讨论交流一下。这个意象群聚合了诗中的意象,形成了一个更“大”的“象”,它吸纳了所有意象的澎湃、翻涌的气势,进而汇聚成了无法阻挡的力量,更有力地突出了诗人对太平洋、洪涛等磅礴、雄浑的力的赞美。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意象,代表自然之力,更具有象征意义。诗歌中的自然之力,只是作者描绘的力的基础。太平洋、洪涛等意象,在诗歌中并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存在,因为它们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也就是说,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以象征有着无穷力量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象征反帝反封建的、渴望建立理想新秩序的一切力量。所以,我是通过思考这些意象的象征义,体会出社会浪潮之力的。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他深深地为国内风起云涌的形势所振奋。所以,真正让他无比激动的,不是“怒涌的白云”“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而是它们所象征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或者是有着大工业生产规模的世界潮流。所以,在解读诗歌的时候,我们要体会意象本身的含义,更要体会它的象征义。四、拓展延伸郭沫若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首诗歌?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知人论世)1.刚才通过对意象群内涵的分析、对象征义的探寻,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解读意象对于解读诗歌的重要性。但是分析到此,我们却无意中丢掉了一个重要的意象,请问是哪个?不是作者,是作者想象出的一个巨人,是一个脚踏地球的巨人。2.为了表现力量的伟大,白云、洪涛等就已足够,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个巨人?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力量的伟大,更在于表现巨人看到这一切之后的震撼,要表现他看到这一切之后“放号”的渴望。或者说,是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俯瞰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等画面,激起了心中无限的力量。于是他要“放号”,他要把内心深处的热情,通过响彻天地的呐喊都释放出来。3.诗中写了这个意欲“毁坏”“创造”“努力”的巨人,最终是为了写谁?作者、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作者有着一样胸怀的人。诗歌又是如何把巨人、作者、像作者一样的人关联到一起的?还是象征。就像洪涛象征着五四运动的浪潮一样,巨人象征着作者和与作者有着相同胸怀的人。4.这些“巨人们”要毁坏什么?创造什么?又为了什么而努力?他们要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努力,也是在为中华民族而努力,为千千万万的同胞而努力。借用诗句中的话就是“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他们为了民族和同胞,如洪涛般努力,毁坏腐朽的世界,建立全新的、属于人民的世界。在这首诗中,“毁坏”“创造”“努力”,简而言之就是要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努力”,是为了全中国,为了每一个华夏子孙。这种“毁坏”“创造”“努力”,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是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