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大青树下的小学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排比手法写句子。

3.概括小学学习生活的情景,掌握课文中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2.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把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品读重点词句,领悟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培养民主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我国各民族的友爱团结和幸

福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词句的表达效果。

2课时

06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i.播放《爱我中华》的音乐或视频片段。

2.引入:在我国的边疆,有一所小学在一棵大青树下,学校里有各种不同民族的孩子

们,他们在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看,清晨,他们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

跳跳,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去看看他们在学校里的生活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指导读好课题,注意“的”的读法。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3.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同时画出有

关民族的词语。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5.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球、艳、静、粗”这些生字时,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

学习“绒、影”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加一加:

球=(王)+(求)

艳=(丰)+(色)

静=(青)+(争)

粗=(米)+(且)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艳”左部的“丰”三横间距均匀,“色”竖弯钩舒展。

“服”左部“月”略窄,右边的竖笔在竖中线上。

“装”的“衣”横要短,左撇和右捺相呼应。

“扮”左窄右宽,“分”上半部分撇短捺伸展。

“读”言字旁略小,横钩靠上方,“头”字撇稍长。

易错提示:

“晨”下面是三横,不要少写。

“粗”右边的“且”里面是两横,不要多写一横。

(3)归类识字。

基本字带字归类:

青一静(静止)一清(清澈)一请(请教)

同音字归类:

扮(打扮)---办(办法)-----

(一半)

晨(早晨)——尘(尘土)

敬(敬爱)——静(安静)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这所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1)全文共4个自然段。(2)可爱。“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

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附近有小鸟、松树和山狸,校园里还有蝴蝶、花朵、

大树。(3)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点题。

2.找出课文中的民族名称: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3.结合图片介绍这些民族,包括民族服装、民族特色和风俗等。

民族介绍示例:

傣族: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地区。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

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穿着方

面,传统妇女穿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

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景颇族:景颇族民风淳朴、直爽,是一个骁勇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猎,

肩背挎包、腰挂长刀、肩抗铜枪炮,十分威武。景颇族妇女善编织,能够织出百种彩色图案

花纹,其中大多数动植物的图形精美艳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贫穷落后的景颇山已经出现

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

以“户撒刀”著称于世。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

裤。少女的传统服饰是浅色对襟上衣,下着深色裤子,腰系绣花围裙,发辫挽于头顶,发辫

上插花。

德昂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和缅甸的交界地区,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

身上的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

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泼水节。民间艺术有图案雕刻。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辨字组词。

[凤(fGng)凤竹[鲜(xidn)鲜艳

[风(但ng)吹风[样(yAng)样式

|扬(yang)飞扬

[杨(yAng)杨树

2.本课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点题。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早晨绒毛篮球汉字鲜艳服装打扮读书安静停止粗

壮影子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照“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

课”的顺序来写小朋友在小学里的幸福快乐生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阅读课文,看看小朋

友在学校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怎样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明确:(1)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2)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不同

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3)这是一所欢乐、祥和的学校: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

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

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2.阅读第1自然段。

(1)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各民族的小朋友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走在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来到

学校。

(2)朗读句子: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掌握“从……,

从……,从……”和"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并仿写。

(3)比较体验表达效果。

早晨,从山坡上,从……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走来了。

(4)比较句子,体会“的字结构”的运用特点。

①……走来了许多少数民族小学生。

②……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小学生,有景颇族的小学生,有阿昌族的小学生和

德昂族的小学生,还有汉族的小学生。

③……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3.学习第2、3自然段。

(1)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小朋友是怎样上课学习的,指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

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2)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得这么

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阅读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感受窗外的

宁静。通过自由阅读、指名读体会。

(3)提出问题:下课了,小朋友会做些什么?操场上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结合平时的

学习生活,想象描述。

(4)找出描写下课后校园的情景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照应题目,抒发作者的自豪、赞

美之情。

(2)引导学生说说这所小学留给你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表,交流感受。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我会填。

(l)pmg()坝()果()等

(2)dai()表()领爱()

(3)hd()蝶二()()水

2.我会选。

(1)放学了,操场上十分(安静宁静平静)。

(2)想着妈妈期待的目光,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宁静平静)。

明确:1.(1)坪苹平⑵代带戴⑶蝴胡湖

2.⑴安静⑵平静

3.我们参观了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了解了同学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

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小朋友啊!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上学路上:各个民族的小学生从各

处走来

到学校后: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

大青树下的小学《好,向国旗敬礼

上课时:小朋友们读课文,小动物们

安静地听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后: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2花的学校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花的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3.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课文,感悟并积累优美的句子。

2.展开想象,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童真,感受人性与母爱,感受大自然的灵性。

2.感受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细致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细致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

2.导入:我们的学校里有教室、有操场、有课桌、有黑板、乒乓球台……我们在里面

快乐地学习和玩耍。那如果花儿有学校,它们的学校会是怎样的呢?也会有操场、课桌、教

室、乒乓球台这些吗?如果有的话,它们又是怎样的呢?花儿们在学校里面的感受又是怎样

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到“花的学校”去参观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指导读好课题,注意“的”的读法。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3.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5.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介绍作者泰戈尔。

泰戈尔资料: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所作歌曲《人民

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他以《吉檀(tGn)迦(J㈤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

(nu6)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

机》等。

(2)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落、舞、够”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笛、狂、猜、

扬”可以运用比较识字法。

谜语示例:

草头为王草头在,三水点点三水挨。攵字也来凑热闹,口一相连谜底埋。(落)

有人居上端,正在修栅栏。一夕买牛犊,乐得喜瑞趾。(舞)

移禾离去,再添一句。达到标准,满足所需。(够)

比较识字示例:

笛(笛子)----苗(树苗)

狂(狂风)——往(往来)——住(住处)

猜(猜想)——清(清水)——晴(晴天)

扬(飞扬)——杨(杨树)

(3)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落:“升”盖住下面,“各”的撇不要写得过长。

荒:“亡”的点在竖中线上起笔。

够:两个“夕”上小下大。

扬:右边横折折钩一气呵成,上下部略宽。

易错提示:

笛:下面是“由”,不要写成“田”。

舞:中间是四竖,不要少写。

臂:下面第一笔是竖,不能写成“月”。

(4)归类识字。

同音字归类:

舞(跳舞)——五(五个)——午(中午)

臂(手臂)——必(必须)——闭(关闭)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明确:全文共9个自然段。

(2)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雷云、阵雨、东风、竹林、绿草、树枝、绿叶。

(3)给诗歌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的场景。第二部分

(3、4):想象花朵们在地下的学校上学、做功课的样子。第三部分(5、6):想象雨来后花孩

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衣裳冲出来。第四部分(7〜9):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自己

的妈妈扬起双臂的情景。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了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

解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用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落下荒地笛子跳舞狂风围墙放假接触足够猜想飞

扬双臂

2.导入新课

《花的学校》是一首简短的小诗,在诗歌中,诗人一般喜欢对很多景物进行想象,再用

简短的朗朗上口的语句进行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课描写的景物有:

雷云、阵雨、东风、竹林、绿草、树枝、绿叶。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诵读这首诗,去感受诗

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第1、2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时,语气要轻快,读出花儿的活泼、可爱和天真

烂漫。

2.体会“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一句。

明确:这句话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走过”“吹着”把东风人格化,使东风具有人的思

想情感和行为,写出了东风可爱的特点。“润湿”概括了东风的特点。

3.理解“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一

句。

明确:“一群一群”突出花多;“突然”写出花儿生长的速度极快;“跳舞、狂欢”赋

予花儿生命,突出了花儿们的可爱。

表示数量多的词语示例:

一群一群一座一座一片一片一只一只一棵一棵一头一头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要用轻快的语气,读出花儿的调皮和天真。

2.思考:如何理解“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明确:并不是花儿真的在被罚站。这是作者的想象,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在地

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想象成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雷云拍着大手”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碰触”“拍着大手”是人才有的动作,但是句中用来写树枝的摇晃和雷云的碰

撞,这种手法是拟人手法。

2.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一句中的“冲”字。

明确:“冲”字写出了花孩子们兴奋的心情。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想象:花孩子们冲出来是要去到哪里?为什么?

(四)学习第四部分。

1.抓住“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这两个句子,理解第7自然段。

明确:天空是辽阔的,星星是没有约束的,太阳对星星的爱是温暖的。该段写出了孩子

对太阳般的温暖和天空般自由的渴望。

2.第8自然段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连续运用两个问句突出了花儿急切地想要钻出地面,渴望成长的心情,也点出了

花儿的家在天上。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能看出来?

明确:对妈妈的喜爱,对拥有妈妈的爱而骄傲、自豪之情。从第9自然段的“就像我有

我自己的妈妈一样”一句流露出的骄傲自豪的语气可以看出,作者表达出了对善良、慈祥的

母亲的深深依恋。

2.如果你是作者,请你给出花儿学校在地下,花儿的家在天上的理由?想想花儿的妈

妈是谁?花儿的老师是谁?

明确: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

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所以花儿的学校在地下,

家在天上。花儿的老师是大地,广阔的大地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的老师是大

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花儿学校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学生自由交流。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围绕“花的学校”,通过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赞美了

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两类东西:童真和母爱。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童真

关了门做功课

花的学校<>母爱

下雨冲出学校

、回家拥抱妈妈

3*不懂就要问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运用生字词,掌握多音字“背、圈”。

2.能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逐段的讲解,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

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2.通过讨论交流,谈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让学生养成“不懂

就要问”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敢于质疑,不懂就要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敢于质疑,不懂就要问的意识。

1课时

oc❷0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句话是孙中山说的。

可是为什么问问题还会被挨打呢?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不懂就要问》,就能找到这个问题

的答案。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范读课文,学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学生读准“私塾”“圈上一段”“糊里糊涂”“摇头晃脑”“挨

打”等词语的读音。

3.教学生字。

(1)学习“诵、戒、厉、呆”时,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形近字示例:

诵(背诵)涌(涌现)桶(木桶)

戒(戒掉)成(成功)

厉(厉害)——历(来历)

呆(发呆)——兄(兄弟)

(2)归类识字。

同音字归类示例:

11:例(举例)——厉(严厉)——历(日历)——力(力量)——粒(谷粒)——立(站立)

jie:戒(戒心)---借(借助)----界(世界)

(3)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题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2.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

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同桌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

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简介孙中山,让学生对孙中山有初步的印象。

孙中山相关资料: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

省香山县,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

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

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

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留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L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

时评点)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明确: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

得。”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重点交流:

(1)“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

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2)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反应是什么?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同学们的反应是“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

无声”。“吓呆”“鸦雀无声”说明先生平时很严厉,也反衬出孙中山提问是一件很大胆的

事情。

老师开始的态度是:发怒、不满,从“拿着戒尺”“厉声”可以看出。在孙中山一字不

漏地背诵课文之后,老师的态度变为详细地讲解。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老师被孙中山对知

识的渴求所感动。

老师和同学的反应,属于侧面描写,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着的态度。

(3)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

明确:孙中山的学习环境是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老师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就只是听,

被动接受。现在的教育方式则是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学习,老师更希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

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4)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4.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合作,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组员之间讨论交流,并思考交流在平时学习中

应该如何做到勤学好问。

6.全班交流,解决学生还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到勤

学好问。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在过去,老师只教学生背诵课文,从不讲解课文里面的意思,也不提倡学生发言,因此

很多时候,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的想法是否全面、正确并不清楚。而现在,我们的课堂鼓励大

家积极发言,积极思考,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

思考,积极发言,做到不懂就要问。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不懂[私塾读书死记硬背]刻苦学习

就要问[敢于提问虚心请教j勤学好问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i.有表达的兴趣和自信,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用普通话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态度自然大方。

3.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让学生明白怎样的暑假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教学重点

认真听别人讲话,同时把要讲的话说得清楚、明白,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怎样的暑假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短片——《图图的假期》,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你知道图图的假期都做了些

什么?

2.学生自由表达,适时引导。

3.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并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相信对于暑假,我们都已经不陌

生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想一下你记忆深刻的一个暑假,按照我们刚才介绍图图的假期

那样的方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暑假生活。

二、交际指导

1.分小组进行交流。让小组的每个人轮流叙说,讲自己的暑假生活。选择别人可能感

兴趣的内容重点讲述,也可以恰当使用图片或实物。注意交流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经历讲清

楚。

2.小组评议,互相评价。评价要点有三:反映真实生活;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得很清

楚;表达真实感受。评出大家认为讲得最好的推荐到全班发言。

3.全班交流。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小组里讲了自己在暑假里做过的事,各组又选出了讲

得好的同学在班级里发了言,希望你们专心听,听一听这些同学说的是什么事,他们是怎样

做的,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轮流发言。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一想这位同学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

好,评出讲得最好的和进步最大的。

三、交际示例

暑假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家人去横店影视城玩,我们去了华夏文化园、梦幻谷、秦

王宫和清明上河图,最好玩的要数梦幻谷了,那里有水世界乐园。我换上游泳衣像小鱼一样

快活地游在水里,小朋友蜂拥而上玩水上滑滑梯,我也不例外,一骨碌滑了下来,滑梯上的

水全都扑在我的脸上,害我呛了一口水。最刺激的是滑梯架顶上方吊有一个彩色大水桶,等

大水桶积满水后,来了个突然袭击把水倒了下来,让我们防不胜防,一个个哇哇大叫着变成

了落汤鸡,幸好我屏住气,好像冲了个凉水澡。玩了水世界乐园,我又去看模拟火山爆发和

暴雨山洪,演员们表现得非常逼真、动人,让我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的暑假生活真是丰富而多彩。有的同学暑假里不忘记读书学习,有的玩电脑,有

的和爸爸一起学习游泳,有的还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也有不少同学和老师或爸妈一起游览

观光,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的暑假生活最好、最有意义呢?(学生自

由发言)

明确:只要是对自己的学习、身体、品德有好处的活动都是可以参加的,希望同学们在

今后每一个暑假中都过得有意义而且愉快。

习作:猜猜他是谁

您❷.o

1.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并相互交流。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多种方面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多种方面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i.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多种方面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就叫“猜猜他是谁”。

待会儿我会在我们班选择几位同学来描绘,同学们则需要根据我的描绘来猜一猜这位同学是

谁。

2.教师选择一两个同学进行介绍,让学生猜。结束之后,进入到正题。

二、文题展示

这次习作,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他是谁"。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

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让同学们猜一猜。在最短时间内被同学猜出来说明你介绍得很好,能

抓住同学的特点来说,这样的同学为胜者。在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一个片段。

三、写作指导

1.让学生回忆刚才老师在介绍同学时,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的。从而明确观察别人

需要观察那些方面。

观察角度:

外形、五官、动作行为、兴趣爱好、口头禅等。因此,如果我们要介绍一个人,就需要

先对他的外形、五官、动作行为、兴趣爱好、口头禅等方面进行观察。

2.让学生回忆老师介绍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应该如何描写人

物的特点。

描写方法:

在对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描写时,可以先对人物的外形进行整体的描写,如身高、胖瘦

等,然后进行细致的描写,如可以写五官的特点等,再抓住这个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进行

描写,让写的这个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介绍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列举事例进行说明。

在描写时,也可以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让语言变得更生动形象。同时,介绍时也要注

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3.分组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4.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5.活动结束,让学生在刚才游戏和交流的基础上,写一篇介绍其他同学的文章。

四、范文评析

猜猜他是谁

他的头发乌黑发亮,像瀑布。他的耳朵像两片大贝壳一样贴在脸上,看上去多有意思啊。

他是个热情大方的人。有一次,我忘记带图画本了,正发愁呢!恰好他有两个图画本。

他说:“别着急了,我有两个图画本,借你一个吧!”“真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他最喜欢下围棋了。不管是谁来向他挑战,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有一次,我向他挑战,

本来我胜券在握了,可惜有一步关键的棋我没有看见。最后,我还是输了,我气得直跺脚。

他还笑着安慰我呢!

这就是我的同学,你猜猜他是谁?

总评:文章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抓住头发、耳朵的特点来描写人物的外形特点。

然后交代人物的性格特点“热情大方”,再围绕这个特点,列举事例进行说明。再交代人物

所擅长的事情——棋艺高超,同时点出另外一个特点——善解人意。最后采用问句的方式结

尾,激起读者兴趣。

语文园地

⑨❷.份

知识与能力

1.拓展和积累优美的语句和含有身体部分名称的成语。

2.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能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用朗读的方式传达出来。

3.学会取名字的方法,能够给兴趣小组取一个贴切生动的名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揣摩语句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朗读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教学重点

1.拓展积累优美的语句和含有身体部分名称的成语。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揣摩语句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朗读的水平。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几篇文章主题是关于美好生活的。课文通过景物描写或故事记叙来表达对

美好的追求和赞美,在文中,作者会对景物或人物进行描写,或直接抒发对景物或人物的赞

美,因此会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我们在学习中需要对这些句子进行积累。这节课,我们就先

来交流一下,你是如何积累这些优美的句子的。

—、父流平台

1.请学生朗读一下教材上的两个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个句子好在什么地方?然

后进行朗读指导。

2.指名学生起来回答,引导并完善。

明确:第一句将安静下来的树枝、鸟儿和蝴蝶说成是在听同学们读书,赋予了树枝、鸟

儿和蝴蝶以人的感情,运用的是拟人手法,使所描写的这些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也使文

章更加生动形象。第二句出自法国著名诗人雨果的诗句。这句话很有哲理。宽容是一种美德,

你的宽容释放得越多,就越容易获得尊重。可见我们需要培养宽广的胸怀,对人怀有宽容之

心。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平时是如何积累这些句子的。教师对口语表达进行指

导。

积累指导示例:

积累除了抄写,还要对抄写的句子进行归类、比较,如人物类、山水风景类、兄弟姐妹

父母感情类,再比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比喻拟人、俗语成语等。这样更方便记忆。

同时,还需要对抄写的语句进行分析,如分析一下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以后写作的时候

可以模仿这种写法来写作。对于名言警句,则可以分析一下说明了什么道理,可以用在哪些

文章的写作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词句段运用

1.成语

(1)检查预习,请学生起来朗读这些词语,教师指导并正音。

(2)观察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个词语里面都包含了身体部位的名称,如“头”“脑”“发”“牙”

“爪”“心”“胆”“面”“耳”“手”“脚”“眼”“口”“舌”。

(3)给这些成语分类。

明确:表示动作: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表示人物的外貌:披头

散发、面红耳赤;表示人物的神态:提心吊胆、口干舌燥。

(4)拓展包含身体器官的成语。

积累指导示例: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头重脚轻、口是心非、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口无遮

拦、触目惊心、心灵手巧、七嘴八舌。

2.朗读

(1)指名多名学生进行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

(2)复习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来揣摩朗读的语气。

明确:第一句:“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界咨/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

枝头歌唱。”“果然”要重读,表示惊喜的心情,“果然”之前的语句朗读时语气平静,“果

然”之后的句子的朗读语气要活泼,读出喜悦之情和灰雀活蹦乱跳高兴的样子。

第二句:“学生像学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号承。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

来不讲。”“一个一个”声音要稍微延长,“至于”表示的是转入另外一个话题,语气要稍

微提高,突出后面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