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下期期中试卷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小说每每被视为史余、史补而受轻视,大方之家每不屑道及。“戊戌变法”前后,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开始译介欧美及日本的小说,并充分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梁启超首倡“小说界革命”,他肯定了小说的“载道”功用,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者,兼之借助日渐兴盛的报纸刊物等快捷面广的传播媒介,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使得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场域的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些有新思想、用新方法的学人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对古代小说开展了学术研究。1920年8月,上海亚东图书馆推出汪原放标点版的《水浒传》,胡适撰写的《水浒传考证》置于卷首作为前言。此后8年中,胡适先后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章回小说撰写了20余篇考证及序跋文章。在胡适的系列考证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921年5月置于亚东版《红楼梦》卷首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能难以与流播久远的世代累积型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但因其精神内涵丰富,艺术表现高妙,题材与格调更适合文人读者的口味,所以程甲本问世后,它便受到读书人阶层的群体青睐。中国的读书传统一向是文史不分家,读者习惯以史家笔法来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金瓶梅》问世之初,即有诸多有关本事的传闻,《红楼梦》问世之后更是如此,因其开卷第一回写出甄士隐、贾雨村两个有符号意味的人物,脂批道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导致不少读者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因此便有了“和珅家事”“张侯家事”“傅恒家事”“明珠家事”等各种说法。最初它们不过是民间茶余的传闻、文人酒后的谈资,直至1914年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后又附《红楼梦》以刊行,“索隐”旗帜由此高张。1916年蔡元培发表《石头记索隐》,次年又以单行本行世,将“索隐”往前又推进了一步。蔡元培是一位翰林出生的宿儒,有过留学德国的经历,曾是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当时教育界、文化界威望颇高,胡适亦以“领袖”称之。以蔡元培这样的身份、声望,论述《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赋予它以重大的内容,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价值和影响。“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孔子的春秋笔法,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隐”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有文本之“隐”,也就有研究之索“隐”。“索隐”由此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之于文本的一种解读方式。“隐”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索隐”是读者层面的思维方式和解读途径。即此而言,《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绎、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然而胡适的考证,却完全改变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胡适对古代小说的考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采用历史演进法,主要考察小说的历史演进情况;二是对《儒林外史》《红楼梦》这类个人创作的小说,则侧重考证其作者与版本。在20多篇古代小说考证及序跋文章中,胡适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考证了不少古代小说作者的生平事迹,大多数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胡适《红楼梦考证》首先向索隐派提出批评。对早期所谓的“纳兰家世说”和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胡适用考证历史事实的方法予以批驳;对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则用“猜笨谜”的措辞指破它的牵强附会。《红楼梦考证》后一部分是对著者和本子的考证。他根据顾颉刚、俞平伯寻求出的文献,勾稽出与作者相关的六条结论,前五条关涉曹雪芹生平与家世,最后一条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认为甄贾两宝玉是曹雪芹自己的影子,甄贾两府是当日曹家的影子。关于本子,胡适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是乾隆六十年(1795)高鹗在中进士之前补作的,这就是著名“高续”说。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面世及其随后发生的与蔡元培之间的论战,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一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则是因为胡适之说是附亚东版的《红楼梦》小说刊行的,小说读者面有多大,胡适观点的受众范围就有多大。虽然胡适的考证成果并未完全终结索隐派,但蔡胡论战确实是以胡适的胜利而告终。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考证工作最重要的学术意义,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促使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胡适的考证将长期受到贬抑、轻视的小说提高到与经学、史学等传统的“学术研究的主题”平等的地位,不仅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渗入世人之心,从而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的重心,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摘编自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的文化语境”指由于梁启超的推动,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瓦解,使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的中国文学场域新格局。B.“索隐派”在文中指一种以史家笔法阅读小说,以传统解经思维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阅读和研究方式的流派。C.“微言大义”在文中指被索隐派认为隐含在《红楼梦》精微的语言和叙事中的作品内涵和历史真相,他们为找寻其答案而孜孜不倦。D.“自叙传”在文中指胡适对《红楼梦》成书由来的认识,他认为作品中的甄贾两府有曹家的影子,曹雪芹借甄贾宝玉写自己的人生。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妙的艺术表现,更适合文人读者口味的格调,使《红楼梦》有别于《三国演义》等小说而受到读书人的群体青睐。B.胡适注重文献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他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为高鹗所续,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C.文章详细介绍了索隐派代表蔡元培显赫的身份地位,蔡先生的学界影响力虽增加了胡适推广新学说的难度,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帮助。D.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研究,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其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谐音理解甄士隐、贾雨村的符号意味,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B.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时,首先运用了不同策略对索隐派提出批评,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告终,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C.从小说之于经史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受到贬抑、轻视的对象不一定不具备研究价值,曾被称为“诗余”的词即是典型代表。D.传播媒介对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报刊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4.从胡适考证工作中可以获得一些关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启示,下列说法不适合的一项是()A.敢于质疑,不畏权威 B.善于沟通,勇于担责。C.注重实证,勤于开拓。 D.讲究策略,融会贯通。5.作者认为“隐”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你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以下材料加以分析。夜缒而出,见秦伯。(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A2.B3.C4.B5.①“隐”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是“文外之重旨”,即字面意义以外的内容。②“夜缒而出,见秦伯”意为在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秦穆公,反映了国势之危急。【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使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错,原文为“……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使得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而非使“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故选A。【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错,原文是说“虽然胡适的考证成果并未完全终结索隐派”,是关于蔡胡论战的结论,并没有说终结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故选B。【3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错,原文是说“《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绎、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不是通过谐音理解符号意味。B.“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错,根据原文“一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则是因为胡适之说是附亚东版的《红楼梦》小说刊行的,小说读者面有多大,胡适观点的受众范围就有多大”“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提出批评的策略是最重要的原因。D.“决定性作用”错,原文为“兼之借助日渐兴盛的报纸刊物等快捷面广的传播媒介”“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可见杂志、亚东版古代小说只是一种重要条件,起的是推动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故选C。【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A.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如胡适与蔡元培论战,对索隐派提出批评等。B.“善于沟通,勇于担责”于文无据,材料并未涉及胡适与人的沟通问题和担责问题。C.注重实证,勇于开拓,如胡适做了厘清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等大量开创性工作。D.讲究策略,融会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同是对索隐派的批评,他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故选B。【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隐’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索隐’是读者层面的思维方式和解读途径”可知,“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是“文外之重旨”,即字面意义以外的内容。《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在夜晚,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秦穆公。“缒”指的是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夜缒”描述了烛之武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郑国的利益,冒险出城与秦伯会面的情景,可以反映出国势之危急,并暗含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骆驼王松顾莎起来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对芳妈说,半小时后出发。顾莎在车上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正在最后冲刺。但顾莎没直接打给女儿,打的是丁容的手机。丁容果然在家,正给女儿做早餐。他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放心吧,女儿状态很好,昨天模考结果出来了,成绩很稳定,一会儿吃完早饭就去学校。顾莎这才放心了。顾莎5岁时,把母亲叫芳妈。顾莎是在姥爷家长大的。顾莎只听说,芳妈是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到顾莎上小学时,芳妈就回来了。芳妈一见顾莎就抱着她,一边亲一边说,这次芳妈不走了,再也不走了。但当时,顾莎问了芳妈一句话,她问,爸爸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的童年时光,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来接,或者是爸爸,唯独她,只有姥姥和姥爷。①每次一问,就看到妈妈脸上止不住的泪水。飞机在云层的上面飞着,像漂浮在一团一团的泡沫上。飞机落地,停稳,顾莎带了随身的背囊和提袋,用轮椅推着芳妈下了飞机。走在廊桥上时,手机响了。顾莎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是云姨。想了想,把电话按掉了。顾莎来到一个拐角,回头瞥一眼,确信看不到芳妈了,才拿出手机。云姨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么平静,是一种湿润的平静,像溪水流到石头上的声音。顾莎一直感到奇怪,②云姨在戈壁滩那样干燥的地方,声音怎么会这样湿润。顾莎没见过云姨。虽然芳妈从没说过,但顾莎猜测,芳妈应该也没见过。顾莎知道有云姨这个人是在高中毕业时,正准备高考。当时因为一件偶然的事,那天下午,顾莎去医院给芳妈送巧克力。进医院大门,收发室的曹大爷知道她是顾芳主任的女儿,就出来叫住她,说又有顾主任的汇款单。当时顾莎感觉到了,曹大爷的眼神有些异样。③接过汇款单一看,果然吓了一跳,这竟然是一张2万元的汇款单。在20世纪90年代初,2万元还是一笔巨款。其实在此之前,顾莎就知道,这些年每到月初,都会有人给芳妈寄钱来。以往也有这样的时候,顾莎偶尔来医院,收发室的曹大爷有汇款单就随手交给她,但一般都是一百元左右。顾莎每次拿了汇款单,回去交给芳妈,从不问这是谁寄来的。芳妈也不说,似乎这是个不言而喻的事。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这次和云姨通电话,尽管顾莎没问,云姨也没说,但顾莎明白了,也许是潘大兴工作忙,走不开,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也正因如此,这次顾莎并没告诉芳妈,到了那边,云姨会在机场接机。汽车来了,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汽车下了高速,向西一转,开上一条很窄的林荫道。顾莎没想到,在戈壁滩上竟然会有这样一条枝叶繁茂,浓荫郁郁的小路。两边的树枝伸展着交织在一起,朝远处看去就像一条绿茵茵的长廊。刚才下高速时,顾莎听云姨对小秦说,先去英雄塔。汽车又开了一段路,前面出现一个宽阔的广场。车停了下来。云姨对芳妈说,您就不用下去了,在车上看一看就行了。芳妈指指轮椅,对顾莎说,我要下去。云姨看看芳妈,又看看顾莎。顾莎说,那就下去吧。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的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前面,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国旗造型雕塑。芳妈从车上下来,坐在轮椅上,并没过来,只是远远地朝这边看着。云姨说,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19.58米,寓意这片矿区,当初是在1958年建立的。说着,回头看了看成林和陈偌偌。这时,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云姨在英雄塔的前面站了一会儿,说,上车吧。汽车又向前开了一段,朝旁边一拐,开上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个公园。车停下来,顾莎下来朝四周看看,发现这不是公园,是一个陵园。她立刻睁大眼,回头看着云姨。云姨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芳妈,转身朝前面走去。顾莎推着轮椅,跟在后面。一条很窄的小路。路边长满了骆驼草。但看得出来,这些骆驼草显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这里栽种的。顾莎知道,这种骆驼草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蓬,可是下面的根系却扎得极深,而且会向四周蔓延,能有几米甚至十几米。来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这时,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下面还有一行竖着的小字:“1992年敬立”。芳妈回头看看云姨,问,他是,1992年去世的?云姨点头说,是。顾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亲突然让云姨寄来2万元钱的前一年。接着就明白了,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云姨说,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云姨没再说下去。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④此时,顾芳正把轮椅朝墓碑的跟前摇过去……(本文获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叙述,将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她对爸爸是谁的疑惑,并给我及收到署名“潘大兴”的汇款单等情节巧妙穿插,将家事与国事勾连起来。B.顾莎想象中的矿区环境是荒凉的,眼见的却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虚实对比中体现了扎根戈壁滩的人们对这里环境的改造。C.潘大兴是一个虚写的人物,但人物形象并不虚化,他既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也有对家人的牵挂,在国与家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D.文章结尾出现的“骆驼草”,既呼应了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象征着扎根戈壁荒漠的建设者们。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流泪的细节,写出了妈妈顾芳对自己未能尽到母亲的应尽之责的愧疚之情。B.②处“湿润”一词修饰声音,造语新奇,写出了“我”感受到云姨的慈爱与关切。C.③处补叙了收到汇款单的情节,巧妙地为后文顾莎在潘大兴墓碑前的回忆作了铺垫。D.④处以省略号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大量的想象空间。8.人物称谓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情感的变化。小说中对潘大兴这个人物的三个称谓分别是“潘大兴”“潘大兴同志”“爸”。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分析。9.“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红骆驼》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答案】6.D7.C8.①汇款单上的名字叫“潘大兴”,是以女儿顾莎的视角,写出了顾莎对父亲的陌生感。②“潘大兴同志”,女儿的视角置换成同事、战友的视角,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③“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9.“只有荒凉的沙漠”: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①潘大兴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②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③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又是全文的线索”有误,线索应该贯穿全文,本文节选部分情节主要讲的是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骆驼草只出现在结尾部分,构不成线索。故选D。【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补叙”有误,应为“插叙”。写汇款单的事是在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中回忆的,属于插叙。故选C。【8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和效果的能力。①第一个称谓“潘大兴”出现在汇款单上,“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这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潘大兴”其实是顾莎的父亲,但她从未见过他,这个第三人称的名字不带感情色彩,充满了陌生感。②第二个称谓“潘大兴同志”是在顾莎看到的墓碑上,“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这同样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同志”,这是一种同事、战友之间的称呼,代表着志同道合的感情,也代表着崇敬,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③第三个称谓“爸”是顾莎了解了父亲的故事,感受到“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对父亲为何没有来看过自己的缘由得到解答之后的称谓,“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9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文本主题的能力。“只有荒凉的沙漠”:顾莎从小就知道,母亲“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这也是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①潘大兴一直在矿区工作,甚至从来没有来看过自己的女儿,从文中“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来看,潘大兴应该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工业奉献,甚至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②文中写云姨来接顾莎母女的时候,有一对年轻人“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在英雄塔前,云姨看了看他们,“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暗示这两个年轻人也来到戈壁滩,像潘大兴一样准备在戈壁工作,做像潘大兴那样的英雄,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③潘大兴工作忙,“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这次也是云姨来接机,带着顾莎母女来看潘大兴,云姨应该是潘大兴的战友,出于对潘大兴的敬仰而替他照顾顾莎母女,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栗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夫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一人,岂若惠数百人哉!”秦庄子死,孟武伯问于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答曰:“然,同寮有相友之义,贵贱殊等,不为同官。闻诸老聃,昔者虢叔、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括五臣同寮,比德以赞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为之服。朋友之服,古之达礼者行之也。”孔子适齐,齐景公让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辞然后登。既坐,曰:“夫子降德辱临寡人,寡人以为荣也。而降阶以远,自绝于寡人,寡人未知所以为罪。”孔子答曰:“君惠顾外臣,君之赐也。然以匹夫敌国君,非所敢行也。虽君私之,其若义何?”颜雠善事亲,子路义之。后雠以非罪执于卫,将死。子路请以金赎焉,卫人将许之。既而二三子纳金于子路以入卫。或谓孔子曰:“受人之金以赎其私昵,义乎?”子曰:“义而赎之,贫取于友,非义而何?爱金而令不辜陷辟,凡人且犹不忍,况二三子于由之所亲乎?《诗》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苟出金可以生人,虽百倍古人,不以为多。故二三子行其欲,由也成其义,非汝之所知也。”(节选自《孔丛子·记义》)材料二: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诸侯外归其义:可谓安矣。”(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季孙以夫子贫A故B致粟C夫子D受之E而以F施人G无乃H非季孙之意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达,文中指通晓、通达,与《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达”意思不同。B.以,是“用”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以”意思相同。C.爱,即吝惜、舍不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D.安,指安定,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安”用法和意义都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将季桓子所赠的粮食转送他人,子贡对其行为产生疑惑,孔子解释说,接受别人财物不会变得富有,与其惠及一人不如惠及更多人。B.孟武伯向孔子提出同僚之间是否可以相互服孝问题,孔子援引老聃所言的虢叔过世之事为他答疑解惑,并强调这其实符合古代的礼仪。C.子路将筹措来的财物用以赎回无罪被捕的颜雠,有人质疑子路拿别人钱财去救赎自己私交好友的正义性,而孔子却高度赞赏子路的做法。D.当晏子面对齐景公询问怎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时,他从厚待士人百姓,不要发动军事战争、柔服各国诸侯等内政外交提出自己的见解。13.请把下列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促织》)14.针对齐景公“有礼于士”的行为,孔子拒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10.ACG11.B12.D13.(1)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14.①孔子认为齐景公接见自己已是恩赐。②自己作为普通人不能在君王面前先行。③不能因为君王偏爱就破坏礼义。【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季孙氏因为您贫穷,所以送给您粮食。您接受了却把它施舍给别人,这恐怕不符合季孙氏的本意吧?“季孙”作主语,“以夫子贫”是谓语部分,前后表意完整,且“以”是因为意思,“故”是所以的意思,“故”常用在句子开头,前句是因,后句是果,故A处应断开。“故”用在句子开头,领起“致粟”的内容,“夫子”是后面“受之而以施人”的主语,故C处应断开。“无乃……乎”是固定句式,其前应停顿,故G处应断开。故选ACG。【1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通晓、通达。/显达”。句意:古代通晓礼仪的人是这样做的。/并不企图在诸侯中显身扬名。B.“意思相同”错误。“介词,用。/连词,来”。句意:子路请求用赎金来换回他。/现在却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C.正确,均为“吝惜、舍不得”。句意:吝惜金钱而让无事的人陷于刑罚。/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呢?D.正确。“安定。/怎么”。句意:国家怎么样就可以叫做安定了?/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故选B。【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要发动军事战争”错误,由“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可知,晏子说的是地域广博不兼并小国,军队强大不胁迫弱国,意在强调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易”,交换;“恶”,怎么;“隐”,痛惜;“择”,区别。(2)“俄”,一会儿;“直”,径直;“骇”,害怕;“休止”,停止。【1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齐景公“有礼于士”的行为主要在材料一的第三段:“孔子适齐,齐景公让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辞然后登”。通过孔子的话可以知道孔子拒绝的原因。“君惠顾外臣,君之赐也”意思是“国君惠顾我,是您对我的恩赐”。由此可知,孔子认为齐景公接见自己是恩赐。“然以匹夫敌国君,非所敢行也”意思是“但是让一个平民百姓与君主相等,这不是我敢做的”。由此可知,孔子认为自己作为普通人不能在君王面前先行。“虽君私之,其若义何?”意思是“虽然您偏爱我,(我如果那样做的话)把道义置于何处呢?”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不能因为君王偏爱就破坏礼义。参考译文:材料一:季桓子把一千钟粮食赠送给孔子,孔子毫不推辞就欣然接受了。不久,孔子就把这千钟粮食分给弟子中贫穷而没有粮食吃的人。子贡进言说:“季孙氏因为您贫穷,所以送给您粮食。您接受了却把它施舍给别人,这恐怕不符合季孙氏的本意吧?”孔子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子贡回答说:“季孙氏是把它做为一种恩惠啊。”孔子说:“是啊,但是我得到这一千钟的粮食,之所以接受而不推辞,就是因为它不仅是季孙氏对我的恩惠,更是我的一种恩宠和荣耀。接受别人的财物不能够使人变得富有,与其让季孙氏的恩惠施与一个人,怎么比得上让它惠及数百人啊!”秦庄子死,孟武伯向孔子问道:“古代有为同僚服孝的吗?”孔子回答说:“有啊,同僚有彼此友好的情谊,如果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就不能称为同僚了。我曾听老聃说过,过去虢叔、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括等五个人同朝为官,同心同德一起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当虢叔去世的时候,其他四个人都为他服丧。作为同僚为朋友服孝,古代通晓礼仪的人是这样做的。”孔子到齐国去,齐景公请孔子先上一级台阶,孔子却退下一级台阶(请景公先行),景公再三推辞之后登上台阶。落座后,齐景公说:“夫子您降施恩德到我这里来,我因此为荣。但您退下一级台阶来远离我,有意和我疏远,我不知自己做错的原因。”孔子回答说:“国君惠顾我,是您对我的恩赐。但是让一个平民百姓与君主相等,这不是我敢做的。虽然您偏爱我,(我如果那样做的话)把道义置于何处呢?”颜雠很好地侍奉父母,子路很钦佩他。后来颜雠因为没有犯罪却被拘捕在卫国,将要被处死。子路请求用赎金来换回他,卫国人同意。不久,孔子的一些弟子把赎金交给子路以便去卫国赎回颜雠。有人对孔子说:“接受别人的金钱,去救赎自己偏爱亲近的人,这是义吗?”孔子说:“就是出于义才去赎他,因为贫穷才从朋友那里拿钱,不是义是什么呢?爱惜金钱而让无事的人陷于刑罚,就是一般的人都不能忍受,何况这些学生对于子路所亲近的人呢?《诗经》说:‘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假如出钱就能使人活命,即使拿出的钱是古人的百倍,也不算多。所以我的这些学生做了他们想做的事情,子路也成就了他的义举,这些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节选自《孔丛子·记义》)材料二:景公问晏子说:“国家怎么样就可以叫做安定了?”晏子回答说:“君主对士人有礼节,对下面的百姓有恩惠;地域广博不兼并小国,军队强大不胁迫弱国;国内的百姓对君主的政治感到安心,国外的诸侯由于他的道义而归服:这样,国家就可以叫做安定了。”(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洞庭湖许棠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游湖之感,次联写湖上所见,当船儿行至湖中时,忽然现出了一座山。B.渡湖的时间只有半日,但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C.颈联从高处远处写起,借鸟儿“畏坠”与帆船之“闲”,写出湖面的辽阔、空旷。D.尾联写渔夫正在湖上打鱼,他们互相招呼,行歌于烟波浩渺之中,此唱彼和。16.同是这洞庭湖,这首诗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许棠的《过洞庭湖》表现了诗人经过洞庭湖时看到的壮阔景象和感悟,既有对洞庭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人生既有“惊波常不定”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劳累奔波,亦有“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的从容。②张孝祥的作品表现作者的高洁忠贞、豪迈之气,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湖水广阔无边,时间紧迫,愁得诗人鬓发都要斑白了”错。结合全诗理解,让诗人发愁的是人生如波涛的起伏不定。故选B。【16题】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主题思想的能力。许诗通过“惊波常不定”“疑无地”“鸟畏坠”等语写出了洞庭湖环境之险,尾联“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中“闲相引”“时歌”却突出了渔夫在险境之下却闲适而观、自在而歌,表现出了渔父过洞庭湖时的宠辱不惊。其中有对洞庭湖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感悟:人生既有“惊波常不定”的起伏不定、变幻无常、劳累奔波,亦有“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的闲适自在。张词“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三句,反顾词人的心路历程。词人借助月光自照,虽然仕途失意却光明磊落。“肝肺皆冰雪”一句,既与上阕“表里俱澄澈”相照应,又显示出词人的心胸坦荡,襟怀洒落,高洁忠贞;“尽挹西江”,这是借用佛教禅宗一口吸尽西江水来形容豪饮的气概。“细斟北斗”是把天上的星斗想象为人间的酒器,用来慢慢地斟酒畅饮。这种幻觉中的意象,显示词人早已把人间的宠辱、荣华富贵抛之九霄云外的豪迈之气;“扣舷”二句作为全篇的结尾,把读者的思绪也一同拉到了物我两忘的超尘绝俗的境地。“独啸”“短发萧骚襟袖冷”,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表达了高洁被贬的愤慨和悲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所出,如果国君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将六朝旧事和眼前流水衰草之景完美结合。【答案】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②.敢以烦执事③.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④.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⑤.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烦”“衰”“凝”,注意不要丢掉虚词“而”“然则”“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均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蝴妫大腿折了,肚子破了一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辈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儿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像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囱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黑子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这真是:成家喜怒哀乐皆因促织得失起,黎庶悲欢离合全由君王爱好生。18.请说说文中加点的“摸摸、探探”这种重叠形式和“摸、探”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19.文中有多个“了”字,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请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20.请结合所学课文内容,运用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完成下面题目。(1)目无全牛运斤斧。(《庖丁解牛》)(2)楚汉争雄明争暗斗智谋施。(《鸿门宴》)【答案】18.“摸摸、探探”这种动词重叠形式比“摸、探”更口语化,而且在语义上有减缓,强调了动作的轻柔性、试探性,逼真地表现出成名夫妻当时心有未甘、还怀有一丝希望的心理。19.①句中“了”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加强了“真的这样”的已然语气;②“了”字突出了成名在得知蛐蛐死后的绝望心理;③“了”字以平淡的语气表达沉重的心理,此种反差(化重为轻)的效果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20.(1)胸有成竹挥笔墨(2)诸侯逐鹿合从连衡勇武尽。【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叠音词效果的能力。“摸摸、探探”比“摸、探”更口语化,更符合文段的表达特点;且属于叠音词,从节奏上比“摸、探”更舒缓,而原文是写黑子投井,父母以为他已经死了,此处的“摸摸胸口”“探探鼻子”是父母抱着一丝希望的试探性动作,用“摸摸、探探”突出了动作的轻柔性和试探性;逼真地表现出成名夫妻当时心有未甘、还怀有一丝希望的心理。【1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这是一个陈述句,句中的“了”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表示已经出现某种情况,“了”字加强了“真的这样”的已然语气;②“掉在冰窟窿里了”意思是成名感觉到了绝望,蛐蛐死了,成名该如何交差?“了”字突出了成名在得知蛐蛐死后的绝望心理;③“了”常常用于一般陈述句,语气比较舒缓平淡;而此句中成名的希望破灭,一家人的生活又陷入绝望,句子意思很沉重。“了”字以平淡的语气表达沉重的心理,此种反差(化重为轻)的效果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20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修辞手法、拟写对联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前后两句话字数相同,各部分一一对应。“成家”对“黎庶”,“喜怒哀乐”对“悲欢离合”,“皆因”对“全由”,“促织”对“君王”,“得失起”对“爱好生”。“目无全牛”是一个主谓结构的成语,而“运斤斧”是动宾结构的短语;“楚汉争雄”为主谓结构的短语,“明争暗斗”为并列结构的短语,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根据以上句式,写出意义相反或相关的句子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A,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叙述者可能置身其外,也可能身在局中。比如,铁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B,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①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情节的曲折起伏。②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③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④抑扬顿挫,扣人心弦,⑤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⑥同时,还要注意情节的情感,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⑧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⑨又有着求生的挣扎,⑩这就使得她的故事能导致读者的心灵震撼。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高超的叙事技巧B:不同的叙述视角22.④一波三折,扣人心弦⑧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⑩这就使得她的故事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下面两段的中心句“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也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和“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情节的曲折起伏”可知,A处是说“叙事技巧”这一话题;再根据后句“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分析,此处是说叙事技巧高超,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故补写内容是“高超的叙事技巧”。B处,根据前面说的“叙事要引人入胜……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叙述者可能置身其外,也可能身在局中”以及缩句的两篇文章的叙事视角分析,此处是说叙述视角不同,就会收到不同的叙事效果,故补写内容是“不同的叙述视角”。【22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④句,根据“情节的曲折起伏”分析,此处是强调文章的情节结构的安排要起伏曲折,而不是指说话时的停顿转折,故成语“抑扬顿挫”是误用,应改为“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隶书),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抑扬顿挫:本指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现多指音乐、诗文、朗诵等的节奏和旋律跌宕多变。比喻叙事说话时的停顿转折。第⑧句,“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介词残缺,应在“一步步”前加上“在”;第⑩句,“导致……心灵震撼”搭配不当,“导致”多表示不好的结果,将“导致”改为“引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材料二: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绝笔信《与妻书》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材料三: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面向复兴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以“小我与大我”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手握时代接力棒胸怀祖国复兴志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手握时代接力棒,胸怀祖国复兴志”。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雄狮昂首,巨龙腾飞,民族复兴,指日可待。在这个中国梦实现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肩负起复兴祖国之重任,牢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