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当代发展_第1页
第十一讲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当代发展_第2页
第十一讲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当代发展_第3页
第十一讲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当代发展_第4页
第十一讲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当代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当代发展

教学内容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教学难点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

1、“劳动”概念英国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斯(1921~1988)从词源学上梳理了“labour(劳动)”词义的演变。他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976)一书中指出,英文labour来自于古法语的labor和拉丁语的laborem,它们都有工作、辛苦(痛苦)等类似的含义。作为一个动词,Labour指的犁地或者在田里耕种,后来其涵义延伸到其他种类的手工工作和一切费力的工作。

从16世纪起,labour进一步延伸出“分娩的阵痛”之意;从17世纪开始,尽管labour的“费力”之意仍被普遍使用,但是又引申出新的涵义,即被用来指称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社会活动,而且labour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在《国富论》中最早把Labour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抽象词汇,包括两种意涵,即抽象化的经济活动和抽象化的社会劳动阶层。斯密的劳动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因此,马克思所说,劳动一般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2、理论来源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重商主义:把流通看作是财富的源泉重农主义:把农业视为惟一的生产部门古典经济学:则把财富的视野从流动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把劳动视为财富的惟一源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密和李嘉图。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

威廉·配第(1623—1687)是个才华横溢的英国人。主要经济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并使之成为“英国经济学之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把数字、重量、尺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从而发现了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规律,他把这门学术叫“政治算术”。(1)对财富的看法。配第认为,财富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一种是潜在的。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实际上富有,要看他在吃、喝、穿、戴方面,或者在其它方面实际得到的享受如何而定。有的人尽管有着强大的财力,但如果他对这些财力不加以利用的话,则他的富有只能说是潜在的或假想的。这种人与其说是自己财富的所有人,勿宁说是为别人而操劳的管家和司库。“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2)价值理论。配第第一个提出劳动价值论,他是从价值量上,从两种商品相交换之所以能够等同,是由于生产两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相等来说明的。配第在这里把价值的源泉看成劳动,而用劳动时间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并且发现,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配第未能区别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也没有区别开价值与交换价值以及交换价值与价格。

(3)地租理论、工资理论和利息理论。配第是从研究当时英国税收问题的角度来引出地租问题的研究的。在他看来,财富的最终源泉终归是土地和劳动。作为财富之母的土地上的生产物,是由作为财富之父的、即更有主动作用的劳动生产出来的。配第认为地租就是全部剩余生产物,虽然他没有提出剩余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剩余价值,并把地租看成是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

第一,国民财富来源于劳动,即“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第二,使用价值并不是交换价值的源泉,商品交换价值与劳动密切相关。“一个人占有某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劳动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三,斯密明确把劳动分工作为新财富、经济增长乃至社会财富的源泉和衡量标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一国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然而,劳动分工是柄双刃剑,它把劳动碎片化,劳动者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从事简单的操作,这样他们就没有机会发挥其才智和聪慧,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一,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三种主要收入来源,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但是,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由收入决定的,而是由劳动决定的,收入只是价值的派生物。

第二,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李嘉图认为,投在商品内的劳动量,与商品的交换价值成正比:劳动量增加,商品的交换价值加大;劳动量减少,商品的交换价值降低。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量。

李嘉图劳动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李嘉图把他的研究重点放在分配上,是因为当时的各种矛盾越来越集中在各阶级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利润与地租的对立,促使他认识到,不解决好分配问题,资本主义难于顺利发展。他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生产的利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但是,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合乎自然的永恒方式。李嘉图的工资与利润(剩余价值)系理论有三条:

第一,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不论产品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

第二,劳动生产年的提高或降低,按相反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格,按相同方间影响剩余价值。

第三,劳动力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引起剩余价值的减少或增加。马克思指出,是李嘉因“第一个严密地表述了上述三个规律”。缺点是,他把这些规律所适用的各种特殊条件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的唯一的条件,他认识不到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的变化,而只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看成是唯一可变的因素。

总的说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局限性:第一,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第二,忽略了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47页)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以交换的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价值商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因此,马克思说:“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只有当使用价值本身是形式规定的时候,它才属于后者的研究范围。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即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0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种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例如: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表面上看,价值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它体现着商品社会中不同生产者交换劳动的关系。而在不同的社会,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内涵,而且从更深层次揭示了价值所体现的劳动社会关系。(《全集》第31卷,第427页)马克思进一步说:“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资本论》第1卷,第54-55页)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

性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凝结)即抽象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抽象劳动的特征因此,“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60)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选集》二卷,P22、23)这表明,劳动抽象化经历了艰难的客观过程,是商品生产本身现实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非脱离实际的、单纯思维的过程。并非任何抽象劳动都形成价值,它同样是历史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时,抽象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因此,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不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颠倒着表现出来的,是以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着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简单的生产活动的关系,它反映了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性质。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劳动时间量量价值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多少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对于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不能简单地按劳动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价值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价值商品商品多少劳动生产率(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案例(引出下面内容)成都华西乳业:鲜奶倒入下水道“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猪你涨”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价值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价值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表现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合理地配置。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案例分析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除了具有三大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等缺陷。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本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货币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存在的,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则把货币转变为生产的目的。第一阶段简单价值形式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第二阶段扩大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指一切商品价值都通过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表现出来第四阶段货币价值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来表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尺度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这样就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货币出现以来,所有的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而表现为社会劳动。

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私有制个别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社会分工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价值W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私有制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私人劳动矛盾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私有制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私人劳动交换成功解决的途径是交换成功6、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最后专门设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这个题目。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深刻概括。马克思从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达及的经验层面开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任何一个物品,一般都不会具有什么不能认知的神秘感。比如,一张有形可用的桌子,并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微妙性”。但是,同样这张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88页)马克思分析道: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其奥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同上,89)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这类似于宗教与人们的关系,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中,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这就是“拜物教”。因此,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P90)商品拜物教并不是自古就有的社会现象,它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有的现象。“一个商品,只要它的价值取得一个特别的,不同于它的自然形式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形式,它就表现为这样的二重物。孤立地考察,它决没有这种形式,而只有同第二个不同种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时,它才具有这种形式。”(同上,P76)由于社会分工造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而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要得到社会承认,成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必须通过交换关系,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就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把握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和表现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通过商品的全面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

马克思在对商品拜物教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了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和最不发达的形式,商品拜物教性质还比较容易看穿。而当商品价值形式发展到出现了代表一般社会财富的货币时,它消灭了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真实差别,遮蔽了现象背后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神秘性干脆成了不解之谜。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金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转化为货币。一切东西都可以买卖。流通成了巨大的社会蒸馏器,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连圣徒的遗骨也不能抗拒这种炼金术,更不用说那些人间交易范围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同上,P155)货币本来是商品交换的中介,现在则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通过社会实现的惟一通道。注:法国笃信基督教的国王亨利三世,抢劫了修道院等地的圣物,以便把它们变成银。神庙是“神圣的银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而且还存在着资本拜物教现象。而当拜物教发展成为资本拜物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面拜物教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作为物统治着人,剩余价值以利润方式存在,并进一步进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作为物表现为价值的独立来源,表现为价值的创造者。资本拜物教把拜物教发展到了最完善的程度,看似美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的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