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差异探析8000字(论文)】_第1页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差异探析8000字(论文)】_第2页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差异探析8000字(论文)】_第3页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差异探析8000字(论文)】_第4页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差异探析8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差异分析摘要费尔巴哈生活在一个以宗教神学为主导的年代,看到神学的实质并为捍卫资产阶级利益而对人类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宗教就是对人类的一种异化。尽管费尔巴哈把人类从意识,精神上拯救出来,使之回归到现实自然之中,与唯物主义以前的哲学家相比有了历史的发展。但因为他没有看到实践、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就必然地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基础上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承认其社会现实性并指明其性质,以此指导工人革命。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形成背景,起点,内涵上有较大区别。关于人类本质问题的认识,费尔巴哈基本上是强调人类的自然属性问题,而对于人类类本质问题的探索则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与费尔巴哈的理论缺陷相比较,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还原为社会关系,透视到人的社会属性上,是科学的、进步的。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意识目录TOC\o"1-3"\h\u18975一、引言 II一、引言人类本质这一命题吸引了各时代思想家、哲学家不断地探究,而早期哲学家对于人类的认识大多是从抽象精神开始。只是在费尔巴哈产生之前,人们把对人的认识拉回到现实自然中去,从而确立起唯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在人本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费尔巴哈还有一个重要建树就是把人的本质作为揭示宗教本质的桥梁,所以人的本质理论是费尔巴哈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费尔巴哈捍卫资产阶级利益和批判宗教神学的利器。马克思人学观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唯物史观。马克思通过扬弃费尔巴哈来完成由抽象人向现实人的过渡,从而揭示出人类的本质,所以这两者具有紧密的关系,对于这两者的对比同样不可缺少,历来都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不少学者一般认为费尔巴哈理论有旧唯物主义之不足和陷入类本质唯心主义之嫌。文章从“人之本质”学说产生的背景,特定内涵及时代意义等方面着手对比了二人的学说,揭示了费尔巴哈学说的局限性及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人学理论形成过程,有助于更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之本质深刻含义,也有助于对两者人学理论进行辨析。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的形成(一)费尔巴哈人之本质理论的形成19世纪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神学与宗教掌控国家与人民,但政府与教会无视人民的痛苦,从根本上偏离基督教正义美德。费尔巴哈为捍卫资产阶级利益,一直致力于宗教神学研究与批判,并指出:“我所有著作中都不放过宗教问题与神学问题。[1]”费尔巴哈年轻时曾追随黑格尔研究哲学,但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否定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必然。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人类的性质,说到底黑格尔哲学将人类的性质归结为精神。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提出“人是最高本质[2]”,把人拉回到现实世界。费尔巴哈试图以人的理性来揭露宗教之阴暗,以达到消除其异化之目的,并主张宗教之本源应在人所处之自然之中寻找,显示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之立场。在他看来,人类将其本质与自身相分裂,构成一个精神实体——神,所以神只是人类的异化而已。“宗教就是人类与自身的分裂[3]”,人类创造上帝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奴役中解放出来,但最终沦为上帝的奴隶。费尔巴哈专研人的本质问题,他的终极目标在于对宗教本质的揭示,因此他以人为桥梁对宗教进行批判与颠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了关于人类本质的学说。费尔巴哈回归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前期的建立受费尔巴哈影响。马克思“人之本质”学说的形成背景和费尔巴哈迥然相异,这也部分地决定了二人学说的区别。(二)马克思人之本质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受到黑格尔哲学影响,他认为人类本质在于自我意识。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关于人之本质的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青年马克思,在此期间他追随黑格尔学哲学并指出其本质是自我意识,第2个阶段完成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并开始对其本质进行反思,第3个阶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明确提出人之本质问题,第4个阶段是唯物史观的形成并科学指出其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马克思以前,哲学家都是从唯心或唯物角度来阐释人的本质,并将其归结为精神或纯粹客观物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19世纪初期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并未改变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取得更大剩余价值而被资本家压榨得更加深重,工人终于沦为机器附庸。工人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资产阶级展开艰苦卓绝的战斗,工人运动由自发变为自觉。工人运动在崛起的同时,也急需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而马克思关于人之本质理论研究的起点恰恰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起点。马克思以前,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研究均离开人的社会性而抽象追问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正确地剖析了人类本质、指明了人类社会性、揭示出人类现实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扬弃费尔巴哈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自我意识批判的同时,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抽象性思想,从而发展出一种科学人学观。三、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一)人是自然感性的人费尔巴哈以旧唯物主义为代表,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看人类,并指出人类具有自然感性[4]。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有着某种程度的依赖,脱离自然就不可能获得物质资料而不能从事活动。费尔巴哈认为感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不同于旧哲学执着于把人看作抽象的实体这一看法,费尔巴哈坚持“我是现实的、感性的、肉体总体为‘自我’,本质本身”[5]。人类生存在自然中,从一开始就是来自感性自然,它能够同时为别的自然物和别的东西所感知,唯有能够为之所感知的精华才是真精华,所以费尔巴哈才选择了以感性直观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费尔巴哈指出人类的自然性建立在自然之上,超越于自然之上,尽管费尔巴哈强调人类是自然性的存在,但他与动物的纯粹自然性不同,他认为人类也有其特有的感性本质而使人类感性地位得以回归。马克思确认人的自然属性并把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全部材料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脱离自然人就不能生存。费尔巴哈运用感性直观来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把人当作一个生物意义上的静止人来观察,熟视无睹地关注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着重透视着人类的感性本质。马克思承认实践的重要性,并指出不能仅仅把人类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还必须看到人类的社会属性。社会就是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同他身边的人发生着某种社会关系,而人正是通过种种社会关系表现为有个性、有特殊性的个人生存状态,所以人的本质来自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二)人是社会的人尽管费尔巴哈考察人类本质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人类的自然属性问题,但是他主张:“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人类仅仅是纯自然本质而非人类。[6]”人类起源于自然但并不等于自然。费尔巴哈从某种角度说,人就是社会中的人,但这一社会性与马克思着重关注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性有所不同,费尔巴哈关注人的社会性就是个人的“我”与“你”的合一,它主要关注两性间的合一,并总是以达到人的合一为宗旨。除此,他还把人视为一种社会,因为他认为人们相互依赖、相互需要,而这种相互依赖正是人类的本性。任何一个个体都活在一个社会团体中,个人的存在有其有限性,而集体的存在则无其有限性,脱离社会集体而存在的个体并不能反映出人类的本质,“我依赖这个世界,因为我首先觉得自己依赖他人。没有他人,我也就没有这个世界”[7]。所以费尔巴哈把人的社会性看作主要来自于人类居住的群体,而个人作为自身又不能脱离外在坏境而存在于居住群体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达观点,使“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跨越成为可能,使人的本质阐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马克思把人类实践活动带入了人类本质之中,他认为人类起源于自然界,对自然界规律进行了探索,并且运用它们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界。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多样的,诸如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人们在从事这些实践活动时,又会形成经济与政治的各种关系。人的本质就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它们决定人们对社会所起的不同作用,同时又决定人们的性质。马克思一直倡导在社会属性上发现人的本质。(三)人的类本质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主要借鉴了生物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类本质就是人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性质。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必须依赖物体才能生存,但人所特有的就是能以类为物体。“个人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它把自我定格为自己,却不知自我以外有其他存在之物存在,因而不能和另一个事物建立起联系。[9]”动物只能够知觉它是一个人,不能知觉它是一类人。人类与动物都有情感,区别就在于人类情感是合理的,有目标的。费尔巴哈虽然提出人类的类本质就是意识,但他还阐释了意识所包含的特定含义,即理性,意志与心灵。“理性”恰恰就是费尔巴哈指出的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它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只能够感觉到它是一个个体,人类是有理性的,所以它不但能感知它是一个体,而且还能够感知它是一个“类“,并将其“类”看作是一个被理解的客体。所谓“意志”,就是一种追求幸福、自由、并与理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愿望,在他看来,“理性就是为我提供有关事物概念的那一种性质、一种能力,而意志则从我身上抽离出了这些输入到我心中的概念的性质、一种能力[12]”。“心”是爱与情的关系,费尔巴哈研究人类的社会性,认为人类的社会性表现为人类的合一,而让这合一得以达成的中介则是爱,特别强调了两性间的关爱,人类不同于动物,还因为人类知道爱和被爱的道理。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揭露了上帝作为人类异化的一面,同时他还希望以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来代替人与宗教、神与神之间的爱情。人类作为类而存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存在物而有类间差异。马克思把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归在劳动上,他认为是人类劳动使人类脱离自然界并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构成社会。劳动又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一个条件,人们通过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界以取得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世界历史的全部经过了人类劳动而产生。马克思指出,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并不是具有无意识,而是人类可以制造生产工具并用于劳动以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人在开始工作时已和动物区别开来,动物没有主观能动性,只会消极地遵循自然规律,而人却可以和自然发生物质交换。人的最初的历史活动不在于意识活动而在于物质资料生产,物质生产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均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前提。劳动作为人类全部历史活动之本,作为全部社会关系之发源地,正处于多种社会活动之中,人与人之间因从事生产之需必须合作与交往,从而又推动着语言之出现与不同社会关系之生成。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实践为立论依据,对人之本质的考察同样关注劳动对人之作用,它既是人与自然界相脱离之条件,又是人得以不断发展延续之根本。人类作为一个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性质在于有意识地劳动,这与人类的性质就是意识这一观点不同,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同样是通过劳动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四)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的局限1.理论具有直观性费尔巴哈站在直观的立场上观察世界,运用了感性直观方法从而获得了对一切事物及外在现象的同样认识,并不能深入到本质之中。费尔巴哈对抽象思维不满,诉诸感性直观,以感觉主义、感性直观为基本原则。他把直观视为做人的道理,以感性直观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实践的意义,把人的性质和生存混为一谈,没有看到人基于实践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费尔巴哈重视人类的自然属性使人类本质从抽象中解放出来,树立起唯物主义权威。尽管他还指出人类是一个社会的个体,但是在他看来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的合一上,而未能寻求到达到合一的方法,在这合一上又强调两性合一,他以男性和女性的两性关系为基本的社会关系模式,游离于物质生产活动之外,明显地无视人类生活在其中所具有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而未能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指出费尔巴哈只局限于情感范围之内承认现实、单个、肉体的人。在他看来,类就是“一种固有的,沉默的,将很多人纯天然地连接在一起的共同性”[1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批判费尔巴哈认识到的人类本质只不过是“单个人类内在的抽象物”,主张从单个人类入手来探索人类本质,将人类视为立足于自然的自然人和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个体。他在超越以往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却又在对人本质的追问上停留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没有正确地揭示出人的本质。2.人的类本质的结论退回到了唯心主义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指出人类的自然属性并由此摆脱唯心主义而建立起唯物主义权威,但属于理性判断,意志与心灵,未能把唯物主义进行到底。在马克思看来,包括费尔巴哈等德国哲学家都把人视为自然感性的存在,落脚点都在唯物上,费尔巴哈离开社会历史而没有看到实践活动中的存在。“在费尔巴哈看来,‘精神在人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象征’,而人类区别于动物所具有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类的精神,也就是‘最严谨的意识’[14]。”在他看来,当人类把自己理解为“类”的时候,承认自身本质为“理性——意志——心灵”,三要素相统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和植物的绝对化本质,而类意识不过是换种表述的自我意识而已,从而使人类本质与黑格尔”自我意识“具有相通之处,从而使人类回归”抽象的人类”,于是费尔巴哈对人类类本质问题的论断也回归唯心主义。四、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进步意义(一)用“现实的人”代替了“抽象的人”尽管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同样坚持了关于人类本质的唯物主义,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运用感性直观来观照世界,其研究对象是纯粹生物意义下的静止者,而马克思所指的对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事现实社会实际实践的个体。旧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原则落实到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中,但由于它以感性直观为手段,没有能对人类的社会性作出科学说明,和唯心主义一样,也没有能从实际社会历史,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类本质。“抽象的人”不科学之处在于它游离于社会关系与实践活动之外,把人类本质归结为理性,感觉等精神性的共同特征,所以尽管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都曾以不同视角,试图阐释人类本质,但都未能摆脱抽象色彩。马克思提出“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的本质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人们生活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共同决定的现实世界之中,并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就有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他说:“我们并不站在人们说过的话,想过的话和想象过的话上,更不站在那些仅仅停留在口头说过话,想过话和想象过话上,而是站在有血有肉,有实际活动起点上的那个人上。[15]”要了解真实的人必须将人放到现实活动中去,放到一切社会关系中去,是现实社会活动推动着“现实人”生成。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强调人类的社会属性而否认人类抽象性。(二)利用“劳动”确立人的本质人类脱离自然界而成为与自然界相分离的独立实体,为了使人类能够发展和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劳动生存方式进行选择,其中人类的本质力量通过认证而同时取得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劳动是一种“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它不同于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人,其中所产生的人都是历史地,现实地和具体地存在着。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类与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劳动中人的价值得以彰显,思想得以实现。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了改造,所以劳动又是人类社会继续存在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这一条件中最为基础的劳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动物只有被动地适应自然界才能获得其存在,人类则能在工作中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并根据他们心中的概念通过运用自然规律来建构他们所设想的世界,而且在工作中人们还形成了语言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是“劳动”的提出使马克思建立起关于人之本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人类本质的探讨,为人类解放寻找到了一条现实之路,他承认现实世界中的人类只有运用现实手段才有可能获得自身解放,而在科学人学观下马克思一直把人类的最终解放视为理论归宿。马克思人学观走出了费尔巴哈学说的局限,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关于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五、结语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认识的背景,出发点和内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分歧。费尔巴哈以运用人类本质来揭露宗教本质为切入点,指出神只不过是人类异化而已,他希望人们能够看清宗教黑暗本质并由此采取行动推翻其统治,最终还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而马克思正是以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作为归宿来揭示人类社会现实性的,他指出人类就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的现实存在的人类,并由此强调人类社会地位的重要性。费尔巴哈把人类本质归结为感性实体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重视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把理性,意志和心灵看作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忽视人类实践活动而未能摆脱唯心主义束缚而落入唯心主义世界。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还原为劳动,并科学地透视到人的社会现实性问题,从社会关系中发现人的本质。费尔巴哈学说尽管同唯心主义作过斗争,树立过唯物主义权威,奠定过马克思学说的基础,但它仍有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性。马克思关于人之本质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人之本质问题,对工人运动具有正确地理论指导作用,使其由“抽象人”走向“现实人”,具有极大地进步意义。本文在理论形成的背景,内涵,局限和意义等方面对比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人之本质的学说,涵盖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但与此同时,本论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二人理论产生的背景阐述得不透彻,比较肤浅。比较二人的学说,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人之本质的学说,正确认识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参考文献[1]杨莉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