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探究13000字(论文)】_第1页
【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探究13000字(论文)】_第2页
【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探究13000字(论文)】_第3页
【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探究13000字(论文)】_第4页
【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探究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目录摘要关键词TOC\o"1-3"\h\u7000引言 113856一、相关概念界定 116367(一)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互助养老 13906(二)老老互助与青老互助 210613二、农村互助养老的历史演进 25892(一)我国互助养老的历史回溯 323505(二)当代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和发展 424367三、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 512596(一)权责界定不明确 529305(二)发展中的资金限制 626017(三)老年人的参与实况 64207四、农村互助养老的完善设想 918339(一)明确定位、完善政策支撑 928127(二)发展农村经济,拓宽资金来源 932655(三)制定互助激励制度,提高互助意愿 1010763参考文献 12PAGE15引言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旨在解决现有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尽管现有农村老年人享有新农保以及养老金等方面的保障,但对于农村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却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原有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对于当下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都有着各自的短板,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应对未来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趋势已刻不容缓。一、相关概念界定农村互助养老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养老组织。基于对国外“时间银行”模式的学习和转化以及对于当前农村代际互助的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现有农村互助养老主要有“老老互助”与“青老互助”两种形式。(一)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互助养老家庭养老,概括地说,就是将老人放置在家中养老,由子女向老人提供日常照顾等养老服务,是目前我国养老比例最大的养老模式。费孝通教授将此概述为代际之间的“反馈模式”,即上一代抚养下一代,待上一代年老之后下一代有赡养父母等上一代的义务。家庭作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传统场所,在历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长期受着儒家“孝”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子女赡养孝敬父母一向是社会所弘扬的价值观,在古代维护封建统治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论语》中便记载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养老的发展愈发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养老也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与短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巢化现象也愈发增多,农村青壮力的大量流失以及城市生存的巨大压力使得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首先受到了冲击。四世同堂的现象在社会中逐渐消失了踪影,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小型化的家庭结构成了社会的主流形式。即使如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将来仍旧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相对的便是社会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所不同,社会养老为老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再局限于一个家族或是家庭的力量,来自于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和政策不断供给的这一特性使得社会养老在未来的潜力巨大。与家庭养老类似,社会养老在我国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背景,我国最早的官办敬老院于南北朝时期创立,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了方便收养社会中的孤儿以及无人赡养的老人,并在考虑到这些老人料理后事的想法上创办了“孤独园”。故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并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完善和解决新时代下愈加严重的养老问题。目前各地不断涌出的各种互助养老尝试则可以看作为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一种过渡、一种逐渐实现的方式,我国近些年在互助养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同样面临着信任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虽然互助养老在我国古代便存在着一些历史实践,可以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是现今结合西方近现代理论提出的互助养老模式相对于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仍然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我国现今存在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主要借鉴于国外“时间银行”模式的运行原理,不同年龄的老年人进行互助养老,或是结合志愿活动让青年志愿帮助老年人的方式进行。(二)老老互助与青老互助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采取的大多是老老互助模式,即鼓励低龄老年人通过向高龄老人提供志愿照料的服务或是健康老人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方式以换取以后被其他人照顾的时间。这一模式既相对解决了照料高龄老人的人力问题,也为低龄老人实现自己价值提供了途径和方法,“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皆得到了实现。我国农村巨大的低龄老年人数量也为此提供了数据支撑,老老互助志愿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相对于老老互助老年人之间的相互帮助,青老互助中介入了青年人的力量与生气。年轻人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与协助,减少老年人的安全隐患,这并非明码标价的市场交易,而是互惠互利的社会交换,青年人可以从老年人那里获取丰富人生经验与开拓见识,而老年人则可以获得来自青年人的照料与帮助。但是万事终究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某些习惯于独居老年人也不习惯年轻人在一旁帮助,只会感到约束。此外,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并且陌生的人际之间不可能快速地建立起牢靠的信任关系,代际互助的性质决定了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提供的服务不可能马上得到变现,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利益纠纷最终该如何得到解决,这一切都需要进行具体明确且合理的规定以及介入有效的监督记录手段。二、农村互助养老的历史演进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自不用多提,社会养老在古代养老中也多有尝试,近现代农村互助养老的提出和发展与此社会基础密不可分。(一)我国互助养老的历史回溯在我国古代互助养老的传统历史当中宗族这一概念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家国同构”理念的宣扬下,宗族不仅是封建法治和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也是当时农村孤苦与孤寡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后保障所在。“孝”文化是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条件下孕育而生的产物,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为了寻求更加巩固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的儒家文化更是得到统治阶层的青睐,经过上千年的文化历史熏陶逐渐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基因当中。就相关资料考究,即使在清末国家较为衰弱之时,对于养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啬。如光绪年间的某一年,仅广东一省的养济院,就花费白银近1.7万两。除此之外,每个朝代对于耄耋老人都有着赐官授爵、奖赏财物等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古代人对于养老的重视和支持,但这一切都与中国的孝文化密不可分。我国自先秦时期便已产生了“尊老尚齿”的道德风尚,在汉代儒家文化推崇之下,尊老、敬老的价值观便已深深镌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当中,并一代代传延。“十月,同宗有贫窭久丧不堪葬者,则纠合宗人,共兴举之”,这是汉代《四民月令》中记载的一段话,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已经发展出了宗族内部互助丧葬规定,而通过对《侍廷里父老僤约束石券》的研读,可以了解到当时民间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自发组织筹款置地以实现后期养老需求。除此之外,汉朝律法中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即《王杖诏令册》,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犯罪时非首犯即可免予起诉,与我国现今《刑法》中75岁老人违法犯罪后不拘留不收监的规定如出一辙。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古时对于“孝道”的推崇与对老人的尊敬。至唐代,在继承汉代关于“鸠杖”、“免税”等制度外,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老年护工制度,即“补给侍丁”制度。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会配给护工照顾,为了避免这些老年护工消极怠工、不用心照看老人,朝廷规定这些护工可以免除服徭役。此外,法令规定,80岁以上的这些老人可以从宗族、邻里当中挑选自己的看护人,为互助的实现提供了。在制度规定之外,唐朝的“农社”由最初被朝廷禁止到被接受甚至被鼓励推广,可见“农社”对于民间养老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所谓的“农社”,即联合邻近的几家或几十家进行结社,在某个家庭出现困难时其他几家对其进行一定的帮助,减少了官府的支出。当然“农社”最大的用处便是解决民间的养老问题,特别是那些年纪较大、无法自理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让老人在获得朝廷补助之外也有了另外的希望与出路。不同于唐朝“农庄”民间自发组织的方式,宋代“义庄”主要是由宗族内部的士绅官宦以及地主出资建立,并且其具体互助方式在历史更迭中不断细化也较唐朝有着巨大的差别。宋代“义庄”的功能不仅包括简单赡养老人以及互相帮助,还包括借贷、赈济救助、办学等其他事项。不得不说,经济的繁荣使得宋代对于养老的投入远超以往各个朝代,在年龄上的限制也直追周代,老人达到50岁便可得到来自国家的补助,此外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义庄”便由耳熟能详的范仲淹于苏州设立,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其他地方所效仿。宋代“义庄”的出现使得当时的老人在生活方面有了更加完善的保障,以宋代“义庄”为载体开展的宗族内部的互相救济极大地弥补了家庭养老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同时“义庄”模式也成为了后世养老组织及形式不断发展的借鉴与参考。到了清代,养老组织的设立逐渐从朝廷转移到民间,当时各类养老机构90%以上都是民间自主设立。在延续明代“养济院”和“施棺局”的传统上,又相继开办了专为太监服务的“太监庙”以及终身不嫁的女性聚集一起形成的“姑婆屋”。其中“太监庙”即太监在入庙之前向寺庙捐献财物或是田地,以期出宫后可以直接到寺庙养老,在寺庙中集体生活并且年老时互相帮助和扶持。此外,其中一种名为“子孙缘”的方式无需缴纳捐献财物或是田地,入庙拜师即可但入庙之后需得年轻者照顾年老者,有点接近现在的互助养老模式。在以上所举的朝代当中,互助养老在民间已经有了一定雏形,但是在封建时期基于宗族血缘的互助养老有着各方面的限制,并且在孝文化备受推崇的当时宗族互助养老只是对于家庭养老的补充,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二)当代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古代互助养老的运行主要依靠的是孝道文化的社会氛围以及宗族血亲的互相扶持,然而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宗族社会逐渐失去了以往生存的现实基础,“超越家族血缘关系的公社组织的建立使宗族血缘意识遭受严重打击,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干咏昕:中国民间互助养老的福利传统回溯及其现代意义,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7期。干咏昕:中国民间互助养老的福利传统回溯及其现代意义,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7期。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在后期出现了“浮夸风、共产风”现象,但是在公社化运动过程当中也对民间养老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为后来互助养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集体化的资源分配制度下,合作社将一些资源拨划给那些鳏寡孤独残疾人员,让他人对其进行照顾,为老人晚年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五保制度也正是在这种时期开始建立,《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应当统一筹划……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现今许多公办养老院就是专门对口这些五保老人,在当时这对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大的稳定作用,但是现今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现实状况已不再满足于五保养老院,越来越多的社会养老机构开始建立,探究如何在养老需求与社会供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在这个时期成功建立了新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并得到了来自民政部的支持和推广,自此全国范围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建立起各种农村互助养老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有益尝试。但是河北农村互助养老院的成功有着其独属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其建立时便明确地将“村级主办……政府支持”作为互助幸福院运作的基本原则,但只面向年满60岁且能够自理的老人。此外,在互助幸福院初建阶段,当地政府为了确保互助幸福院能够成功建立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建设资金和场所,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故而虽然在互助养老方面我国近些年也相继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相较于国外,我国互助养老仍需要积极缓慢探索并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养老模式的新颖点便是其在发展社区养老的同时,鼓励和提倡智能化养老,即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进行自理和自助养老刘妮娜:欠发达地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1期。刘妮娜:欠发达地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1期。三、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境上述我国展开的关于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但是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的困扰和困境。(一)权责界定不明确因养老形势的日趋严重,各方开始重视起农村互助养老,国家对于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也多有期待。自08年河北肥乡幸福院取得阶段性胜利,政府就互助养老给予了许多的政策支撑,然而大多倾向于社会养老机构,关于农村互助养老具体的实施却微乎其微,对于农村互助养老院的相关政策也大多倾向于原则层面上的指导,这都使得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河北肥乡养老院在建立起始就没有明确其定位,其后此问题在推广过程中似乎也被刻意忽略。互助幸福院究竟是挂靠在村集体下的养老组织还是社会养老机构,这在政策中并没有多加提及。农村老人在幸福院中因他人照顾出现事故之后的责任归属于养老院还是照顾者,老人之间的纠纷如何妥善解决,这一切都需要政策基于相关规范。各地农村互助养老院在实际落实方面也大差人意,出现了不少闲置甚至荒废的情况。仅以2020年7月《今日聚焦》播出的《幸福院缘何成空壳?》中即墨区为例,就可知农村互助养老在我国的实际落实并不十分完善。互助养老在未来是具有颇大的发展潜力的,必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此外随着大众对于养老质量需求的提高,农村养老会愈加得到关注。但目前农村幸福院的运行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政策以及相关规范仍旧需要更加完善。此外,因为缺乏政策方面的相关指导,农村幸福院还会产生资金上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的提供养老服务。(二)发展中的资金限制相较于互助养老,我国大多数的机构养老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的额外成本。基于我国巨大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提供服务过程当中,电费水费等一系列花费十分巨大。而机构养老的模式采用的是政府拨款以及社会捐助等方法筹集资产,其中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但是大量养老院的巨大经济需求使得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负担。同时,子女在送老年人去养老院养老时大多会选择优质服务的,但这必然导致养老院花费更多的经济以及人力支出,而这就会转化为高额的养老费用。这一切都成为了互助养老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互助养老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明显更加适应我国本土的实际情况,但是互助养老毕竟是一个新的尝试,其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小的问题。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大大依赖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足够的集体资产才能够保障和支持农村幸福院的运转,为农村老人提高更多丰富的活动。但是我国自2020年底才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农村经济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基于农村基础设施差、生产结构单一和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农村幸福院的资金筹集存在着短暂的缺陷。故而当前养老院的收入主要基于政府有限的财政补贴、社会捐助以及当地村集体的资金投入,并且各地基于本土情况的不同对于这方面的规定大都不一而同,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家政策也没有对互助养老资金筹集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大多只是原则层面上的指导文件。此外,互助养老相对于机构养老而言其所需的资金要少很多,并且是围绕着老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行为展开的,但其运行却同样离不开政府经济的补贴、村集体经济的补助以及社会捐助的帮助,需要一定的资金来维持日常运作的电费、水费以及老人日常所需的其他物资开销所以在实际运作当中也总是面临着资金欠缺的困难。其中,由于农村与社会对于互助养老模式的不熟悉以及不信任,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较少。我国农村集体收入普遍本身存续都面临着考验,无力支持或是对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展开作用不大甚至有些条件较差的农村社区连启动和正常运转都困难。纪春艳: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农村经济2018年第6期。何谈开展相关的养老服务活动。纪春艳: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农村经济2018年第6期。(三)老年人的参与实况我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乱,在此过程当中,家庭结构日益趋向小型化、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农业转为非农业生产和服务工作,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增强。之后各地更是纷纷开始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传统生活在一次次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下被迫改变。而青壮年劳动力则在城乡“推—拉”合力的作用下,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更舒心的生活需求[39]杨静慧: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困境与破解,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5期。[39]杨静慧: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困境与破解,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5期。原有的大家庭模式已不再适应现有的社会发展模式,于是家庭结构日益趋向小型化,对这一现象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结构决定着功能,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功能的发挥,简化的家庭结构削减了家庭的养老资源,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现实载体。而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村青壮力流失的问题,还衍生导致了农村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随着青壮劳动力的非农经济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及教育的广泛普及,年轻人无需也不愿在从老人那里求取相关农业以及其他的有关知识,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急剧变化。对此,贺雪峰认为传统农村社会在遭受市场机制侵入后,没有建立起基于权利义务和契约关系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社会趋向于用经济理性判断事物。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范成杰:代际失调论: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当今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但是大多数互助幸福院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问题,其更关注养老院硬件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老年人的照料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生活照料层面,而忽视了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此外,老人在互助养老院中接受的医疗及其他高层次的互助服务较为缺少,农村互助养老院中的低龄老人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接受过相关互助服务的教育以及技能培训,服务质量明显不高,一旦遇到入住老人突发疾病等特殊情况,低龄老人往往束手无策,这也极大的影响了老人对于互助养老的认可度,不利于互助养老在农村的推广与扩大。我国传统社会极为推崇儒家的孝文化,这其中少不了封建统治的推波助澜,但是其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经过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国外文化的干扰和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我国现今大部分农村中传统“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仍旧广泛存在,毕竟传统孝文化扎根于中国已千年之久。农村老年人仍旧认为家庭养老是最为理想的养老方式李俏,朱琳:农村养老方式的区域差异与观念嬗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6期。李俏,朱琳:农村养老方式的区域差异与观念嬗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6期。农村互助养老不同于社区互助,老人之间大多相熟或是有着各样的联系,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二者都存在同一个问题,也是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必须要克服的一定难题,那就是人际间信任问题,如何打消老人对于未来受照顾服务是否能够得到落实的疑虑是未来发展互助养老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无论是社区互助或是农村互助,实行的都是劳动成果代际接力延期支付的模式,在欠缺相关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参与者内心的质疑都无法打消。对此,张学敏认为我国自78年改革开放与国外开始文化交流以及经济逐渐增长后,社会个体的社会交往空间逐渐扩大,并且以“关系”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关系结构逐渐瓦解,基于情感“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也在逐渐弱化。而现代社会基于“契约精神”的制度信任却尚未完全成型,新旧社会规范、功能的交替导致了信任机制断裂,由此催生了社会信任危机。张学敏,李雨,张明:提升社会信任——转型期高等教育作用变化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2017年第5期。在老人个体家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所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下农村青壮力的经济收入逐渐增长以及接受教育的不同,导致家庭中代际文化沟通逐渐出现差异化。在罗斯看来,家庭中的人由于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生活的经历也不尽相同,儿童在学校里学习,成年人在工作,老年人则在享受晚年生活,这三类人的生活中交集的只是平淡的程序工作。由于互不了解、互不接触,人际间的间隔随着时间逐渐加深,即使身处同个家庭。【美】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潘允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此外,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外来的自由民主思想对于本土传统守序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国家也开始重视发展年轻一代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年轻人愈发重视自己的权利观念,开始质疑父辈的教导,并在逆反心理作用下逐渐拉大代际之间的隔阂,中国传统家庭秩序中父辈的权威受【美】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潘允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代沟”“代际隔阂”等概念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角,将其关联到目前正在发展的互助养老方面,年轻人与老年人由于文化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种种差异,思想和观点很难碰触到一起,强行将之融合只能导致更大的误会。这种现实状况反而促使互助养老的发展,扩大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但又不使二者彻底分离成了互助养老发展的特殊性。农村互助养老的完善设想农村互助养老毕竟比较契合我国农村现实情况所需,未来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的出路还需在互助养老方面多加思考。针对互助养老在农村实践当中所遇到的资金、代际信任等问题,应该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得农村低龄老人在互助养老过程中获得荣誉感、成就感以及幸福感,同时也不忘在意识层面建立社会养老的良好氛围。其中,我国应该重视起当前人际信任问题的解决,依靠法治制度或是强化道德约束建立起新的人际信任基础。(一)明确定位、完善政策支撑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提高还是要推进配套政策的出台,完善互助幸福院的侦测法律依据,使得农村互助养老的运营更加规范合理,同时完善的政策也可侧面降低农村老年人的戒备心理,农村更加容易接受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存在,做好农村的养老服务工作。此外,在政策之外,还要有相应规范完善的监管措施,尽量减少、杜绝幸福院荒废闲置的现象,确保幸福院服务各流程中责任的明确化。可以使农村互助幸福院设定村委会为其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安全以及其他相关事项,利用村集体的资产进行相关规划建设,运用互联网以及现代技术的力量进行监管和规范化,降低互助养老的准入门槛。在农村幸福院的分配调度时也要积极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各基层政府因地制宜出台相关办法条例,配合政策的落实。可以依靠基层走访调查等手段进行数据的统筹分析,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自下而上的设计农村幸福院的规划建设。毕竟无论是资金的筹措还是互助养老的宣传,最大的力量还是来源于政策的配合,对于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政府要做好相关规划。(二)发展农村经济,拓宽资金来源我国养老的关键和重心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则提到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这些政策的提出对于农民、农村以及发展互助养老,都意味着机会。农村互助养老毕竟是基于农村这个大环境展开的,其运作离不开农村当地的经济以及物质支持。只有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使得互助养老在农村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农村互助养老的设立初衷也限定了其不能过于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状况较差,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以吸引青壮力回流,减缓农村龄化的趋势,并降低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发展养老经济同样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毕竟目前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养老需求。当然除了鼓励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互助养老资金来源、互助养老运作过程中责任的认定与承担等事项都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明确、具体化。此外要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通过加大宣传,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中。通过政府的引导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了解农村互助养老并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投资,解决农村互助养老运作的资金问题。但是在进行捐赠的时候,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完善社会捐赠管理体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资金透明。(三)制定互助激励制度,提高互助意愿农村互助养老的运作强调“老有所为”,让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熟悉相互扶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化”,在此过程中让老人收获成就感,主动融入互助养老院之中。让低龄老人完成社会化,在农村养老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李佳佳: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互助”是集体互助养老的核心价值理念,让老人自主选择所属的小团体,主动融入互助养老的活动当中并在活动当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是集体互助养老模式运行的关键。向运华,李雯铮:集体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可持续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江淮论坛2020年第3期。在动员低龄老人进行提供养老服务的尝试时,可以从互助意识、利他主义动机以及公共精神等方面考虑,尤其要注重老人本身的自主意愿,在缓慢的引导下让老人感受养老院的温馨。英国社区照顾白皮书(CommunityCareintheNextDecadeandBeyond:Pol⁃icyandGuidance)在上世纪80年代制订时就倡导在照料老年人时要让老人在养老院种感受家的氛围,能够在养老院安排内的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养老生活,充分保证老人的独立自主性,不会感到压抑。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台湾基本上每个村子都有着各自的发展协会和社区活动中心。并且台湾民间拥有很多的养老组织和社会机构经常举办各种体育、娱乐、文化活动,使其拥有充分地自主选择空间,极大李佳佳: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向运华,李雯铮:集体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可持续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江淮论坛2020年第3期。除此之外,李丹和毕红霞认为农村老年人是典型的理性经济人,甚至觉得当前依凭社会状况我国发展以自愿施助为理念的互助养老模式可能性较小李丹,毕红霞:农村互助养老中老年人的施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调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2期。李丹,毕红霞:农村互助养老中老年人的施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调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2期。我国进行互助养老尝试时可以先让年龄相近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因为年龄相近通常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相近似的受教育程度,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22期。较存在代际差距的老人间能够更好、更迅速地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22期。关于互助信任的强化,除了制度方面的保障之外还可以通过重构传统养老文化,形成全社会养老的互助氛围。在我国,以孝文化、互助文化为核心的农村传统文化始终是农村互助养老的文化根基张云英,张紫薇: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审思,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1期。,当下创新和调整社会互助养老模式必须与优秀传统孝文化相契合。对此,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手段,让年轻人尊重老年人、重视养老,强化子女的养老意识,改变原本视老年人为负担的错误观点,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此外,城市地区人们的生育意愿十分低迷,而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就是生育两个孩子,现今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对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十分有限陈卫: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3期。张云英,张紫薇: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审思,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1期。陈卫: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3期。结语在我国老龄化趋势下,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是减缓社会养老压力的一大有益尝试。即使当今互助养老仍旧处于摸索阶段有着许多缺陷存在,接下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应该着重放在政府引导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整合社会资源解决互助养老资金问题以及在不断的互助活动中建立老年人对于互助养老院对于代际照顾者的信任感之上,让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荣誉观、成就感。此外,互助养老关系的不仅是老年人养老问题,也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思考互助养老时要将之置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会结构的大环境中,我国早期集中农村资源发展城市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距化、社会经济发展下产生的人际信任危机问题这些看似毫无关联,却蕴含着深层次的道理。

参考文献【美】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潘允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范成杰:代际失调论: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0期。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1期。干咏昕:中国民间互助养老的福利传统回溯及其现代意义,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7期。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22期。熊茜,李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向何处去,财经科学2014年第6期。景跃军,李元: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人口学刊2014年第36期。高和荣,张爱敏:中国传统民间互助养老形式及其时代价值——基于闽南地区的调查,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景军,赵芮:互助养老: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思想战线2015年第41期。张坤,胡建:农村养老视域中传统孝道文化的固本与开新,理论导刊2015年第1期。张彩华,熊春文:美国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村庄”模式的发展及启示,探索2015年第6期。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与策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0期。李曼: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黄枫:农村失能老人现状及长期护理制度建设,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1期。陈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6期。陈卫: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3期。慈勤英: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62期。李俏,朱琳:农村养老方式的区域差异与观念嬗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6期。李俏,李久维:回归自主与放权社会:中国农村养老治理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3期。李志强:西方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孝道文化传承的立法启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0期。张晨寒,李玲玉:时间银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新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3期。李佳佳: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牛博杰: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