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3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4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这反映了当时()A.地理位置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兼容并包C.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D.各家学派各执己见,适应集权需要2.如果说,身体的DNA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它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材料主要强调()A.DNA的重要性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3.[2023·山东德州期中]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4.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5.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6.[202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B.儒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7.[2023·广州番禺高三线上检测]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A.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C.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8.[2023·天津市月考]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纹饰是以饕餮纹、夔龙纹、虎纹、云雷纹为主,体现了狰狞之美。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纹饰的内容则以现世生活的写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如采桑、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等。青铜纹饰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铸造工艺的进步B.礼乐制度的崩溃C.生产关系的变革D.人本观念的凸显9.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反对贵族专权10.宋朝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朝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11.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方面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传统儒学自身存在不足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12.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他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陆王心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对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两宋的政治都讲。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事例以作比较证明”。这一变化()A.顺应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需求B.体现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C.受维新变法的直接影响D.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结果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计数的变化”,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围绕材料,结合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这反映了当时()A.地理位置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兼容并包C.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D.各家学派各执己见,适应集权需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多样,体现了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发展,但地理位置并不是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的发展,未涉及外来文化,排除C项;各家学派主张不同,但不是所有学派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D项。2.如果说,身体的DNA保证了我们中华民族人种的传宗接代的话,那么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它保证了我们中华文化即民族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材料主要强调()A.DNA的重要性B.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D.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不是单纯生物学的DNA,排除A项;民族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不符,排除BC两项。3.[2023·山东德州期中]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4.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说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5.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解析:根据“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可以看出,随着“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中国传统科技借鉴了西方的内容,给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202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B.儒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解析: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都传达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信念,故选C项;神爱世人是基督教的思想,排除A项;查普曼教授说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没有探讨这些神话故事和儒家思想的渊源,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中华文化的延续性,排除D项。7.[2023·广州番禺高三线上检测]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A.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C.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中国人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故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前,国人已经向西方学习其技术、制度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没有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不能得出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的结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8.[2023·天津市月考]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纹饰是以饕餮纹、夔龙纹、虎纹、云雷纹为主,体现了狰狞之美。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纹饰的内容则以现世生活的写实场面为主要题材,如采桑、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等。青铜纹饰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铸造工艺的进步B.礼乐制度的崩溃C.生产关系的变革D.人本观念的凸显解析:先秦时期,我国的青铜纹饰从商代的怪兽、云雷为主,到春秋战国时代展现生产、生活和战争场面等,反映出人本观念的凸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进步,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崩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无关,C项错误。9.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孔子的思想没有强调理性,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等级秩序,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贵族专权,排除D项。10.宋朝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朝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解析:张载主张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恢复三代政治,朱熹主张“均田产”,两者都蕴含爱民、平等思想,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主张有些是不合时代要求的,如复古井田、实行分封制等,排除B项;张载、朱熹的思想旨在维护君主专制,排除D项。11.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方面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C.传统儒学自身存在不足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可知社会传统信仰仍以儒家为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方面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可知儒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不足,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在许多基本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故D项错误。12.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他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陆王心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对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两宋的政治都讲。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事例以作比较证明”。这一变化()A.顺应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需求B.体现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C.受维新变法的直接影响D.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结果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事例以作比较证明”,可知这与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需求有关,故A项正确;“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不能体现清政府的教育政策,故B项错误;1891年维新变法尚未进行,故C项错误;1891年甲午中日战争还没有爆发,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计数的变化”,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