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天的特点: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坚强孤傲新课导入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秋有声——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色——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形——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这位作家,他却独爱秋天,且更爱北国的秋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来一探究竟吧!1、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2、梳理文章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3、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清”、“静”、“悲凉”的特点。4、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作者经历幼年失怙中年丧子婚姻失败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作品介绍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故——落寞沧桑之感,无比眷恋之情政治、繁华不再,文化依旧辉煌故都的秋苍凉、凄清、赞叹向往题目解读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思路与结构总写1-2分写3-12总括13-14写对北国之秋的感受语,抒向往情(忆秋)记叙故都秋景、赞美北国之秋(绘秋)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恋秋)整体感知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课文研读秋院静观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槐落蕊图秋日奇果图小院秋晨图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课文研读小院秋晨图一椽破屋衰败沧桑感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清爽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破壁腰残破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闲落寞秋草萧索颜色:灰暗、碧绿、淡淡、淡蓝特点:冷清萧瑟冷色调—清—悲凉(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秋槐落蕊图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课文研读秋蝉残鸣图“寒蝉凄切”,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写秋蝉的目的何在?课文研读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都市闲人话凉,为何那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秋雨话凉图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层”似乎更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层层堆积。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作者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悲凉的气氛始终笼罩着,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声调:缓慢悠闲内容:渐生凉意环境——清静(悠闲、无聊、感伤、悲凉)秋雨话凉图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红”也是“红完”的;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秋日盛果图文章写秋的主要技巧:选材上——

选取典型景物体现秋的特点;角度上——

从声、形、色、境入手;视、听、味、触感官入手;体现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五幅秋景清、静、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1、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2、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三岁)父亲去世,抗日时期妻子出轨,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3、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4、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第二层:通过具体景象描绘故都之秋,突出其“清”“静”与“悲凉”的特点。3小院秋晨图4秋槐落蕊图5秋蝉嘶鸣图6闲话秋凉图78910秋日胜果图段落划分课后小练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厦门(xià) 落蕊(ruǐ) 处方药(chǔ) 一椽破屋(chuán)B.椭圆(tuǒ) 烙印(lào) 煞风景(shā) 骁勇善战(xiáo)C.颓废(tuí) 佝偻(lóu) 潭柘寺(tuò) 逸兴遄飞(chuán)D.譬如(pì) 龋齿(qū) 廿四桥(niàn) 改弦更张(xián)1.答案:A解析:B项,“骁”读xiāo;C项,“柘”读zhè;D项,“龋”读qǔ。A课后小练2.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2.答案:A解析:A.正确。B.“下得有味,下得奇”顺序颠倒,应先是“奇”然后才是“有味”。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顺序错,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应是: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顺序错误,按照从近到远,从白天到夜晚的顺序,应是: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A课后小练3.下列各句中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