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的层序判断。沉积岩是受外力作用沉积而成,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2)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判断。①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新老关系可以根据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②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3)根据地质年代顺序和化石判断。①地质年代顺序: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②化石: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根据与海岭的远近关系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2.判断地质构造(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2)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3.判断岩层形成环境和地壳运动(1)沉积环境:地层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层形成时是海洋环境。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岩层形成在暖湿的气候环境,曾经有过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含有珊瑚化石的石灰岩反映出温暖的浅海环境。(2)地壳下沉:地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3)水平运动: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或岩层出现不连续,说明岩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4)垂直运动:如果岩层断裂形成断层而未发生弯曲变形,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5)岩层缺失:某种地层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沉积物来源。(6)侵蚀面:若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盖新的岩层,说明之后该地又经历了地壳下沉和沉积作用。(7)岩浆活动:若地层中有侵入岩或喷出岩,说明该地发生了岩浆活动。4.判断地貌类型根据地势起伏、等高线特征和地质构造,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陡崖等。(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据此完成(1)~(2)题。(1)该溪流()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判读流程]文字信息获取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说明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图表信息获取判读流程:从左自右,从上到下:早北南背斜三四尝试解答:(1)C(2)B鄂西—渝东区是地质构造复杂区,下图为鄂西—渝东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H表示岩层,其中上构造层为陆相砂泥岩地层,其岩层形态与地面构造类似,断裂破坏作用较弱。中构造层主要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该构造层断裂发育,具隆凹相间的结构特征。下构造层总体表现为构造宽缓,断裂相对不发育。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地貌主体所属构造地貌为()A.背斜山B.断块山C.背斜谷D.向斜山2.下列地理要素或现象最先形成的是()A.上构造分布的柔性岩层B.中构造中形成的断层②C.下构造中形成的断层④D.下构造分布的刚性岩层3.由图可知,柔性地层厚度纵向上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及表现最可能是()A.埋藏深度——F层埋深浅,压力小,厚度最大B.岩性差异——G层岩性最为柔软,厚度最小C.沉积环境——C层沉积环境最好,沉积厚度最大D.外力作用——G层靠近地表,被外力剥蚀,厚度最小1.A2.D3.C第1题,从岩层走向看,图中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从地貌上看,根据材料中提到岩层形态与地面构造类似,可判断地貌主体所属构造地貌为背斜山,A正确。第2题,图中岩石均为沉积岩,根据沉积岩的沉积顺序,越在底部越先沉积,所以下构造中的岩层是最先形成的。下构造中的岩层形成后,在其上方覆盖了中构造的岩层,接着经历了断层活动,产生了①~⑥六个断层,后来地壳抬升,在中构造的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上覆盖了上构造中的陆相砂泥岩地层,而后发生褶皱。所以最先形成的是下构造中的刚性岩层,D正确。第3题,影响沉积岩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来源、外力剥蚀等。结合图中可知,三个柔性岩层中C最厚,F居中,G最薄。根据材料中提到,中构造中的岩层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说明在中构造的岩层形成时,当地应是海洋环境,海拔较低,沉积环境最好,沉积物最厚,C正确;F层不是最厚的,A错误;三个岩层都是柔性岩层,不能具体判断哪个岩层更软,B错误;G层没有出露地表,因此没有受到外力的侵蚀,D错误。不整合面指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或缺失的地层界面。某区域经历多次地质事件,出露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下图为该区域地形地质图及部分地质年代简表。据此完成4~6题。4.下列地层界面为不整合面的是()A.K1—K2B.C1—C2C.C3—P1D.P1—K15.该区域经历的显著地壳抬升运动至少有()A.1次B.2次C.3次D.4次6.下列四幅剖面图中,与甲—乙剖面相符的是()4.D5.C6.A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P1地层对应二叠纪早期,K1地层对应白垩纪早期,两个地质年代中间相差三叠纪和侏罗纪,而且在这两个地层之间没有其他地质时期的地层存在,所以出现了不整合面,D正确。第5题,沉积岩的岩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中生代和晚古生代都是古地质时期,这两个地质时期的地层应在地下,但现在出露于地表,首先说明地壳抬升了2次。另外据上题分析得知在P1—K1之间有不整合面,这说明在P1对应的二叠纪时期地层抬升到了地表,并且地势较高,无法接收之后时期的沉积物堆积,所以造成由P1到K1的地层缺失。由此推断该区域经历的显著地壳抬升运动至少有3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