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丹柯》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5课 丹柯》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5课 丹柯》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5课 丹柯》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5课 丹柯》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丹柯》课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龌龊(wò) 喧响(xuān)黏泥(nián) 合拢(lǒnɡ)B.星宿(sù) 恶心(ě)倾轧(yà) 和谐(xié)C.疙瘩(ɡē) 虬曲(qiú)桠枝(yā) 丹柯(kē)D.搭救(dā) 压宝(yā)宿愿(sù) 轧账(ɡá)答案B解析“星宿”应为“星宿(xiù)”。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缠结遮盖篝火缈小B.抱怨颤抖疲乏撕碎C.绵羊怜悯胸膛霞光D.警戒脾气跌进苦恼答案A解析缈—渺。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它们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虬曲的树根牢牢地________在沼地的黏泥里。(2)每一步路都要那些人________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3)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________在头上。A.扎耗费放 B.生花掉举C.生浪费举 D.扎花费放答案B解析(1)“生”更能表现出树根与黏泥早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衬托出环境的艰难。(2)本文作者对族人的鄙视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胆小、没有主见、害怕困难,因此他们的“汗”“血”的价值都很小,因此用“花掉”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3)“放”字过于平淡,“举”字则形象地将丹柯举着像火把一样的“心”引领族人前进的英雄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来。综上所述,故选B项。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把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B.河上映着的落日霞光,显得鲜红,跟那股从丹柯的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C.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D.不论是白天和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答案C解析A项,主客倒置,应该是“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或者改为“林子被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B项,偷换主语,应该是“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D项,“不论”后面的条件应为选择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和”应改为“或”或“还是”。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________……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显得鲜红,跟那股从丹柯的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①草原一起一伏②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③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④河面上泛着金光⑤好像在呼吸一样A.①⑤②④③ 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 D.②③①⑤④答案C解析按空间顺序进行排序。二、阅读和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9题。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周围三面都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第四面便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回困难的时期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地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这个时候妻子、小孩子们伤心痛哭,父亲们静默沉思,他们让悲哀压倒了。他们明白,他们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这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它们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虬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然而他们原是习惯了草原的广阔天地的人。更可怕的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又好像给他们唱葬歌一样。然而他们究竟是些坚强的人,他们还能跟那些曾经战胜过他们的人拼死地打一仗,不过他们是不能够战死的,因为他们还有未实现的宿愿,要是他们给人杀死了,他们的宿愿也就跟他们一块儿消灭了。所以他们在长夜里,在树林的低沉的喧响下面,泥沼的有毒的恶臭中间,坐着想来想去。他们坐在那儿,篝火的影子在他们的四周跳着一种无声的舞蹈,这好像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树林和泥沼的恶鬼在庆祝胜利……人们老是坐着在想。可是任何一桩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女人也好,都不会像愁思那样厉害地使人身心疲乏。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恐怖是由女人产生的,她们伤心地哭着那些给恶臭杀死的人的尸首和那些给恐惧抓住了的活人的命运,这样就产生了恐怖。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了,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他们已经准备到敌人那儿去,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大家都给死吓坏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害怕奴隶的生活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朋友们这样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6.选文开头所描写的族人的生活环境有何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封闭、阴暗、无法生存的特点。揭示族人进退两难的可怕的生存现状。以此衬托出丹柯的勇敢、乐观、具有号召力的人物性格。7.请解释选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林子”象征困难,指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或整个民族的灾难。“尽头”表示有限的,有尽头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总有一天会走出困境,取得胜利。8.“他们坐在那儿,篝火的影子在他们的四周跳着一种无声的舞蹈,这好像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树林和泥沼的恶鬼在庆祝胜利……”,请分析上面一句话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一句写到“篝火的影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群人所面临的恐怖险恶的环境。9.上面选段是小说的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为主人公丹柯的出场拉开了序幕。(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绳子的故事[法]莫泊桑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奥士高纳大爷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跟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聊起了绳子的事情。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只能再次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有人背后议论说:“这都是骗子的歪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有删改)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环境描写,同时也为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集市气氛的描写,还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B.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命运悲剧。C.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众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有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等特点。D.小说是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对奥士高纳进行描写刻画的,塑造了一个勤俭、诚实、富有正义感而又偏执不知变通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D项,“富有正义感”文中无据,“偏执不知变通”不够恰当。11.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行文围绕置奥士高纳大爷死的事件展开。这主要体现在马具商的一个诬告,乡政府的审问,群众的奚落。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致使大爷死亡,三个方面形成一张无形的网,使人在这个藩篱之中无法挣脱,让大爷感到痛苦和羞耻,于是只有在困苦交加中,在不信任之中痛苦地死亡。12.有人认为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会更好,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我认为“绳子的故事”更好。①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富有深意,与结尾前后照应,更具讽刺性,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观点二:我认为“老实人的故事”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符的。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要从“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方面同时解读,分析其中之一还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和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从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无论是赞成以“绳子的故事”为文章的标题还是赞成以“老实人的故事”为文章的标题都可以,但必须紧密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临江仙史达祖①倦客如今老矣,旧时可奈春何!几曾湖上②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③。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注】①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南宋词人。受韩侂胄北伐兵败牵连,遭黥面流配。②湖上:此指临安西湖。③湘裙忆着春罗:唐白居易《杭州春望》有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倦客如今老矣”,隐含作者经历过生活的坎坷,对人世产生倦怠之情,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上片后两句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作者旧日在杭州西湖看花游赏、饮酒听歌时的热闹繁华的生活场景。C.“远眼愁随芳草”从五代牛希济《生查子》“处处怜芳草”句脱化而来,作者加一“随”字,易“怜”为“愁”,自然而含韵致。D.作者善于咏物,在摹写鲜花、芳草、春罗、春柳等春天的风物时,既摹写了其形态,又注入了情感,使作品呈现婉约之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摹写鲜花、芳草、春罗、春柳等春天的风物”错误。“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是说词人看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勾起对昔年繁华生活的缅怀,“春罗”并不是实写。14.请分析作品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结尾抒发了作者遭到流放,年华老去,今不如昔的无奈与感叹的情感。②作者年华已老,仍是遭贬之身,看到临风婆娑而舞的婀娜柳枝,装饰美好的歌伎舞女,触景生情,追忆起当年的欢乐生活。③虚实对比,抒发了今不如昔的凄凉与悲伤。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情感上,根据对“倦客”“愁”“枉教”等内容的分析,联系注释“受韩侂胄北伐兵败牵连,遭黥面流配”的经历和词句“倦客如今老矣”可知,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在遭到流放后,年华老去的感慨;手法上,作者看到西湖边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