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专用·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专用·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专用·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专用·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专用·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一节。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3年6月20日,我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五号卫星送入距地面700km的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对“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干扰最大的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B.影响地球上农作物收成C.在浙江上空引发极光D.能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2.“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大气外界〖答案〗1.D2.C〖解析〗1.耀斑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对“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干扰最大,耀斑发生在太阳的太阳的色球层,故A错误,D正确;极光对发生在高纬地区,浙江不会发上极光,C错误;黑子引起气候异常,影响地球上农作物收成,但不是卫星运行干扰最大的太阳活动,B错误。故选D。2.根据题意,“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在700千米高度,在地球大气层的高层大气,C正确;平流层高度为十几千米,A错误;平流层的高度为55千米左右,B错误;大气外界它一直伸展到22000公里高度,D错误。故选C。经过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量。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太阳总辐射量季节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地9月份太阳总辐射量出现小峰值,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太阳高度B.天气变化C.昼长时间D.海拔高程4.该地利用太阳辐射能,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可能是()A.人口密度B.土地总面积C.发电稳定性D.输电设施〖答案〗3.B4.C〖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月太阳高度比8月小,昼长比8月短,太阳辐射应该少,AC错误;9月份晴天多,太阳辐射强,B正确;海拔与月份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B。4.西北能源需求量小,但其消费市场一般在东部,当地人口密度影响不大,A错误;西北土地总面积大,不是限制性因素,B错误;该地太阳辐射年内变化较大,发电不稳定,C正确;输电设备限制较小,D错误。故选C。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由于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地球在“三步走”的流浪过程中,其“身份”经历的转变依次是(

)A.行星-行星-行星B.行星-卫星-行星C.行星-卫星-卫星D.行星-卫星-恒星6.比邻星能为地球提供“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使地球(

)A.产生适宜的大气B.拥有充足的水C.拥有稳定的光照D.产生恒定的质量〖答案〗5.B6.C〖解析〗5.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此时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成为木星的卫星;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恒星比邻星,成为比邻星的一颗行星。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6.由材料信息可知,比邻星为恒星,能自行发光发热,因此比邻星能成为地球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正确;适宜的大气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与比邻星关系不大,A错误;充足的(液态)水与水的形成和常温状态下以液态形式存在有关,而常温状态(即适宜的温度)既与距离恒星的距离有关,也与自转公转周期、拥有大气层有关,B错误;行星恒定的质量与恒星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2021年10月20~21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延安市发现了8处重要的恐龙足迹化石。下图为“陕西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7.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是(

)A.①B.②C.③D.④8.恐龙足迹证明陕北成陆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晚期.9.陕北煤炭资源丰富,这可推断其成陆后的古地理环境曾是(

)A.冷湿的湿地B.暖干的草原C.湿热的森林D.干热的森林〖答案〗7.B8.C9.C〖解析〗7.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动物,根据图例,中生代的地层为②,B正确;①地层为新生代,A错误;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C错误;④地层为元古代地层,D错误,故选B。8.根据所学知识,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陕北有恐龙足迹,说明在中生代之前就已经形成陆地,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古生代形成陆地后,动物逐渐进化到中生代出现恐龙,C正确,ABD错误,故选C。9.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所以陕北成陆后的古地理环境曾是湿热的森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体的性质差异而产生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如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代表纵波B.乙波无法通过地幔C.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D.①层中物体性质均一11.图中的X处为(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内核与外核交界D.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答案〗10.A11.B〖解析〗10.由图可知,甲地震波传播速度大于乙,且甲波速没有中途消失,说明甲是纵波,乙是横波,乙波(横波)可以通过地幔,A正确,B错误;据图中深度和波速变化的大小分析,①位于地下至2900km深度处,是地壳和地幔;②位于2900km深度至5150km深度处,是外核;③位于5150km深度处至地心,是内核,C错误;①层是地壳和地幔,从地震波波速出现变化可知物体性质不是均一的,D错误。故选A。11.由图可知,X处深度约为2900km,由上题可知,该处横波不能通过,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B正确;莫霍面在地下平均17km处(陆地部分平均39~41km,海洋部分平均5~10km),A错误;地球内核与外核交界面,约在地下5150km深度处,C错误;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位于地幔,大概位于地下80~400km处,D错误。故选B。2022年1月16日,新疆阿勒泰出现“石头开花”(下图)的奇景,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开满了像白莲花一样的“冰霜花”,每朵花由细碎的冰晶构成,其形成环境比较严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石头开花”形成环境比较严苛。除气温骤降外,对水文的要求为(

)①封冻的水面②流动的水源③相对较高的水温④相对较低的水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3.“石头开花”现象多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B.飞雪的午后C.阴雨的黄昏D.晴朗的清晨〖答案〗12.C13.D〖解析〗12.依据“石头开花”图形,我们可以推断“石头开花”形成的原理:流动的溪水温度高于实时气温,不断挥发的水汽落到石头表面后,与冷空气相遇后凝固成冰。借助石头表面这个“平台”,很快就能形成六边形晶体。同时有这三个条件,才能形成“石头开花”的美丽景观,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13.白天晴朗,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较充足;夜晚降温快,水汽才能凝结成冰晶。晴朗的清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冰晶,D正确,ABC错误。故选D。等压线是等值线的一种,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和天气变化。下图为世界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此时,图中A地近地面盛行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15.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

)A.A处B.B处C.C处D.D处〖答案〗14.C15.A〖解析〗14.结合图中等压线的分布,A东侧为低压,西侧为高压,可以绘制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侧低压,该图属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最终偏向与等压线斜交,为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等压线最为密集之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即A处,A正确;B处、C处和D处等压线相对稀疏,风速较小,BCD错误。故选A。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会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对减缓全球变暖存在重要作用。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气溶胶所在大气垂直分层(

)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B.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7.大气中的二甲基硫及其生成物能减缓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A.增强大气逆辐射B.减少太阳辐射C.减少地面辐射D.增加大气反射〖答案〗16.D17.D〖解析〗1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会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云位于对流层,因此气溶胶位于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正确;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排除ABC。故选D。1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会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云层加厚会增加大气反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缓解全球变暖,D正确;仅考虑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全球变暖加重,排除A;并不能减少太阳辐射,排除B;对地面辐射有所减少,但是不是减缓全球变暖的原因,排除C。故选D。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夏季乙、丁打开,甲、丙关闭B.夏季甲、丙、丁打开,乙关闭C.冬季甲、丙打开,乙、丁关闭D.冬季甲、丙、丁打开,乙关闭19.冬季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②到③B.①到④C.④到③D.②到①〖答案〗18.B19.A〖解析〗18.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气流至丁,补充魏卵石上方流失的气流,气流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B正确,A错误;同理,冬季甲、丙关闭,乙、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CD错误。故选B。19.冬季,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即从②到③、③到④、④到①、①到②,A正确,BCD错误。故选A。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濒黄海,近南北向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日照气象站地处沿海,海拔高度36.9m;莒县(位于日照市西部)气象站位于内陆,海拔海高度107.4米。下图示意日照气象站、莒县气象站4月东风频率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图示两地偏东风(

)A.为陆风B.为海风C.为高空风D.与等压线垂直21.日照市东风频率较莒县高,主要是因为日照市(

)A.纬度低B.距海近C.海拔低D.温度高22.与莒县相比,4月份日照市(

)A.大雾天气多B.空气湿度小C.晴天日数多D.昼夜温差大〖答案〗20.B21.B22.A〖解析〗20.据图可知,偏东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白天频率高,为海风,属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综上所述,B正确。21.日照地处沿海,莒县位于内陆,受海陆位置差异的影响,日照较莒县受海风影响强,东风频率较高。综上所述,B正确。22.日照受海风影影响较莒县强,水汽充足,因此日照多海雾天气、空气湿度大、晴天日数少、日温差小;莒县与之相反。综上所述,A正确。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6分。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百岁兰,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比亚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可活100年以上,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有革质层,夜间张开;根系发达,根深3~10米,被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距今时间1.4亿年3.3亿年植物界裸子植物海生藻类动物界两栖动物代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1)判读百岁兰最有可能出现的地质年代,并说明原因。(6分)(2)结合所学,指出百岁兰繁盛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特点。(6分)(3)分析百岁兰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影响其叶片特征的。(6分)〖答案〗(1)中生代。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属于中生代。(2)百岁兰鼎盛时期的生物进化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加强,大量的新物种出现,全球古生态系统的完善。(3)百岁兰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却能拥有硕大的叶片,这一方面归功于它的很深很发达的根系,能吸收到地下水;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它生长在大海边,海上的雾气凝结成露水,落到百岁兰巨大的叶面上,使之不乏水源。〖祥解〗本大题以百岁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详析】(1)由材料可知,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推测出现在中生代。(2)百岁兰繁盛时期,植物界的种类和动物界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种类繁多,完善了全球生物的多样性,大量新生物的出现,有利于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发展。(3)材料表明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有革质层,夜间张开;根系发达,根深3~10米,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比亚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其生存环境干旱,因此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叶片长宽厚可以帮助他吸收更多的雨水或雾水,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下水。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如图为位于云贵高原威宁地区的黔韵紫海草莓种植基地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的透明薄膜,草莓根部覆盖白色的透明地膜,近年来该地受寒潮影响大。(1)简析该地冬季能利用大棚种植草莓的主要原因。(6分)(2)指出覆盖地膜的关键作用。(4分)(3)寒潮到来时,除了覆盖地膜,还可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并指出采取措施的原理。(8分)〖答案〗(1)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棚内气温较高。(2)阻止地面长波辐射进入大气,起到保温作用。(3)在草莓基地附近燃烧杂草等产生烟雾;在草莓大棚里定时投放点燃的无烟煤,产生一氧化碳,增加温度;原理:增强大气逆辐射。〖祥解〗本题以云贵高原威宁地区草莓种植为材料,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削弱及保温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详析】(1)黔韵紫海草莓种植基地位于云贵高原,冬季气温较低,草莓对热量要求较高,大棚覆盖白色的透明薄膜,太阳辐射进入大棚内,受薄膜影响,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大棚内气温较高。(2)从材料可知,草莓根部覆盖白色的透明地膜,太阳辐射进入地膜后,受地膜影响,阻止了地面长波辐射进入大气,进一步起到保温作用。(3)寒潮到当地时,当地除了覆盖地膜,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草莓大棚里定时投放点燃的无烟煤,产生一氧化碳,提升大气逆辐射,增加温度;也可以在草莓基地附近燃烧杂草等产生烟雾,烟雾也可提升大气逆辐射,提高温度。原理都是提升大气逆辐射,进一步提升地温。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左图为某时刻陆地等压面示意图,右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左图的甲、乙、丙、丁中气压最大的是,气压最小的是,右图中山林和石质地面分别对应左图中近地面的、。(8分)(2)右图中“穿堂风”的风向是(2分)(3)屋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能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6分)(4)假如延边地区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你认为是否合理,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1)乙丁乙甲(2)由北向南/北风(3)石质地面在房前,比热容较小,白天增温快,山林在屋后,比热容较大,白天增温慢,增强了房前屋后的温差;加大了水平气压差;风从屋后吹向房前,增强了穿堂风。(4)合理:延边地区夏季气温高,利于通风降温。或不合理:延边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保温。〖祥解〗本题以图文材料的形式为背景,设置了4个小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详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分布规律是“高高低低”,即等压面分布海拔高处气压高,分布的海拔低则气压低,因此图中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是乙、甲、丙、丁。因此气压最大的是乙,气压最小的是丁。近地面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图中近地面水平方向气流从山林吹向屋前的石质地面。山林白天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对应左图中近地面的是乙处;石质地面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对应左图中近地面的是甲处。(2)由图中的指向标可知,风吹来的方向为风向,“穿堂风”从北向南吹,形成北风。(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质地面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山林白天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就会形成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的“穿堂风”,石质地面与山林之间比热容差别大,增强了房前屋后的温差,加大了水平气压差,也就增强了风力,因此增强夏季穿堂风。(4)由材料““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可知,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增强了房屋内的空气流动,起到了通风散热的作用。延边地区夏季气温高,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利于通风降温,可以说比较合理;但延边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不利于保温,也可以说不合理。(江苏专用·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一节。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3年6月20日,我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五号卫星送入距地面700km的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对“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干扰最大的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B.影响地球上农作物收成C.在浙江上空引发极光D.能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2.“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大气外界〖答案〗1.D2.C〖解析〗1.耀斑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对“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干扰最大,耀斑发生在太阳的太阳的色球层,故A错误,D正确;极光对发生在高纬地区,浙江不会发上极光,C错误;黑子引起气候异常,影响地球上农作物收成,但不是卫星运行干扰最大的太阳活动,B错误。故选D。2.根据题意,“试验二十五号”卫星运行在700千米高度,在地球大气层的高层大气,C正确;平流层高度为十几千米,A错误;平流层的高度为55千米左右,B错误;大气外界它一直伸展到22000公里高度,D错误。故选C。经过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量。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太阳总辐射量季节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地9月份太阳总辐射量出现小峰值,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太阳高度B.天气变化C.昼长时间D.海拔高程4.该地利用太阳辐射能,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可能是()A.人口密度B.土地总面积C.发电稳定性D.输电设施〖答案〗3.B4.C〖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月太阳高度比8月小,昼长比8月短,太阳辐射应该少,AC错误;9月份晴天多,太阳辐射强,B正确;海拔与月份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B。4.西北能源需求量小,但其消费市场一般在东部,当地人口密度影响不大,A错误;西北土地总面积大,不是限制性因素,B错误;该地太阳辐射年内变化较大,发电不稳定,C正确;输电设备限制较小,D错误。故选C。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由于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地球在“三步走”的流浪过程中,其“身份”经历的转变依次是(

)A.行星-行星-行星B.行星-卫星-行星C.行星-卫星-卫星D.行星-卫星-恒星6.比邻星能为地球提供“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使地球(

)A.产生适宜的大气B.拥有充足的水C.拥有稳定的光照D.产生恒定的质量〖答案〗5.B6.C〖解析〗5.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此时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成为木星的卫星;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恒星比邻星,成为比邻星的一颗行星。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6.由材料信息可知,比邻星为恒星,能自行发光发热,因此比邻星能成为地球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正确;适宜的大气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与比邻星关系不大,A错误;充足的(液态)水与水的形成和常温状态下以液态形式存在有关,而常温状态(即适宜的温度)既与距离恒星的距离有关,也与自转公转周期、拥有大气层有关,B错误;行星恒定的质量与恒星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2021年10月20~21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延安市发现了8处重要的恐龙足迹化石。下图为“陕西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7.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是(

)A.①B.②C.③D.④8.恐龙足迹证明陕北成陆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晚期.9.陕北煤炭资源丰富,这可推断其成陆后的古地理环境曾是(

)A.冷湿的湿地B.暖干的草原C.湿热的森林D.干热的森林〖答案〗7.B8.C9.C〖解析〗7.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动物,根据图例,中生代的地层为②,B正确;①地层为新生代,A错误;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C错误;④地层为元古代地层,D错误,故选B。8.根据所学知识,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陕北有恐龙足迹,说明在中生代之前就已经形成陆地,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古生代形成陆地后,动物逐渐进化到中生代出现恐龙,C正确,ABD错误,故选C。9.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煤是亿万年前大量植物埋在地下慢慢形成的。所以陕北成陆后的古地理环境曾是湿热的森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体的性质差异而产生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如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代表纵波B.乙波无法通过地幔C.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D.①层中物体性质均一11.图中的X处为(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内核与外核交界D.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答案〗10.A11.B〖解析〗10.由图可知,甲地震波传播速度大于乙,且甲波速没有中途消失,说明甲是纵波,乙是横波,乙波(横波)可以通过地幔,A正确,B错误;据图中深度和波速变化的大小分析,①位于地下至2900km深度处,是地壳和地幔;②位于2900km深度至5150km深度处,是外核;③位于5150km深度处至地心,是内核,C错误;①层是地壳和地幔,从地震波波速出现变化可知物体性质不是均一的,D错误。故选A。11.由图可知,X处深度约为2900km,由上题可知,该处横波不能通过,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B正确;莫霍面在地下平均17km处(陆地部分平均39~41km,海洋部分平均5~10km),A错误;地球内核与外核交界面,约在地下5150km深度处,C错误;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位于地幔,大概位于地下80~400km处,D错误。故选B。2022年1月16日,新疆阿勒泰出现“石头开花”(下图)的奇景,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开满了像白莲花一样的“冰霜花”,每朵花由细碎的冰晶构成,其形成环境比较严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石头开花”形成环境比较严苛。除气温骤降外,对水文的要求为(

)①封冻的水面②流动的水源③相对较高的水温④相对较低的水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3.“石头开花”现象多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B.飞雪的午后C.阴雨的黄昏D.晴朗的清晨〖答案〗12.C13.D〖解析〗12.依据“石头开花”图形,我们可以推断“石头开花”形成的原理:流动的溪水温度高于实时气温,不断挥发的水汽落到石头表面后,与冷空气相遇后凝固成冰。借助石头表面这个“平台”,很快就能形成六边形晶体。同时有这三个条件,才能形成“石头开花”的美丽景观,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13.白天晴朗,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较充足;夜晚降温快,水汽才能凝结成冰晶。晴朗的清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冰晶,D正确,ABC错误。故选D。等压线是等值线的一种,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和天气变化。下图为世界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此时,图中A地近地面盛行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15.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

)A.A处B.B处C.C处D.D处〖答案〗14.C15.A〖解析〗14.结合图中等压线的分布,A东侧为低压,西侧为高压,可以绘制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侧低压,该图属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最终偏向与等压线斜交,为西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等压线最为密集之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即A处,A正确;B处、C处和D处等压线相对稀疏,风速较小,BCD错误。故选A。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会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对减缓全球变暖存在重要作用。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气溶胶所在大气垂直分层(

)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B.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7.大气中的二甲基硫及其生成物能减缓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A.增强大气逆辐射B.减少太阳辐射C.减少地面辐射D.增加大气反射〖答案〗16.D17.D〖解析〗1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会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云位于对流层,因此气溶胶位于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正确;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排除ABC。故选D。1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洋浮游生物产生的二甲基硫(DMS)会形成气溶胶,并促进云的形成,云层加厚会增加大气反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缓解全球变暖,D正确;仅考虑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全球变暖加重,排除A;并不能减少太阳辐射,排除B;对地面辐射有所减少,但是不是减缓全球变暖的原因,排除C。故选D。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夏季乙、丁打开,甲、丙关闭B.夏季甲、丙、丁打开,乙关闭C.冬季甲、丙打开,乙、丁关闭D.冬季甲、丙、丁打开,乙关闭19.冬季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②到③B.①到④C.④到③D.②到①〖答案〗18.B19.A〖解析〗18.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气流至丁,补充魏卵石上方流失的气流,气流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B正确,A错误;同理,冬季甲、丙关闭,乙、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CD错误。故选B。19.冬季,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即从②到③、③到④、④到①、①到②,A正确,BCD错误。故选A。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濒黄海,近南北向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日照气象站地处沿海,海拔高度36.9m;莒县(位于日照市西部)气象站位于内陆,海拔海高度107.4米。下图示意日照气象站、莒县气象站4月东风频率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图示两地偏东风(

)A.为陆风B.为海风C.为高空风D.与等压线垂直21.日照市东风频率较莒县高,主要是因为日照市(

)A.纬度低B.距海近C.海拔低D.温度高22.与莒县相比,4月份日照市(

)A.大雾天气多B.空气湿度小C.晴天日数多D.昼夜温差大〖答案〗20.B21.B22.A〖解析〗20.据图可知,偏东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白天频率高,为海风,属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综上所述,B正确。21.日照地处沿海,莒县位于内陆,受海陆位置差异的影响,日照较莒县受海风影响强,东风频率较高。综上所述,B正确。22.日照受海风影影响较莒县强,水汽充足,因此日照多海雾天气、空气湿度大、晴天日数少、日温差小;莒县与之相反。综上所述,A正确。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6分。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百岁兰,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比亚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可活100年以上,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有革质层,夜间张开;根系发达,根深3~10米,被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图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距今时间1.4亿年3.3亿年植物界裸子植物海生藻类动物界两栖动物代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1)判读百岁兰最有可能出现的地质年代,并说明原因。(6分)(2)结合所学,指出百岁兰繁盛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特点。(6分)(3)分析百岁兰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影响其叶片特征的。(6分)〖答案〗(1)中生代。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属于中生代。(2)百岁兰鼎盛时期的生物进化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加强,大量的新物种出现,全球古生态系统的完善。(3)百岁兰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却能拥有硕大的叶片,这一方面归功于它的很深很发达的根系,能吸收到地下水;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它生长在大海边,海上的雾气凝结成露水,落到百岁兰巨大的叶面上,使之不乏水源。〖祥解〗本大题以百岁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详析】(1)由材料可知,百岁兰是一种多年生的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推测出现在中生代。(2)百岁兰繁盛时期,植物界的种类和动物界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种类繁多,完善了全球生物的多样性,大量新生物的出现,有利于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发展。(3)材料表明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有革质层,夜间张开;根系发达,根深3~10米,原产于近海的非洲纳米比亚沙漠,沿海有寒流流经,会形成大量的海雾,其生存环境干旱,因此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叶片长宽厚可以帮助他吸收更多的雨水或雾水,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下水。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如图为位于云贵高原威宁地区的黔韵紫海草莓种植基地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的透明薄膜,草莓根部覆盖白色的透明地膜,近年来该地受寒潮影响大。(1)简析该地冬季能利用大棚种植草莓的主要原因。(6分)(2)指出覆盖地膜的关键作用。(4分)(3)寒潮到来时,除了覆盖地膜,还可以采取哪些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