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含答案_第1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含答案_第2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含答案_第3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含答案_第4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观点()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现存的物种丰富多样,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下列证据中,属于分子水平的是()A.动物、植物、真菌的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B.始祖鸟化石既与现代鸟类相似,又与恐龙相似C.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D.在遗传信息的表达中,所有生物都用同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3.如图中显示MG、CE、DP、DW四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该测定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遗传多样性证据D.分子水平证据4.家鸡种群中普遍存在着变异,人们利用这些变异材料培育出家鸡新品种,这种人工选择()A.是多方向性的B.前提是可遗传的变异C.直接对象是基因型D.可培育出新的物种5.下列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的是()A.湖泊能调节气候B.草地能保持水土C.树林能防风固沙D.大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6.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多方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B.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C.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时,会影响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存D.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具有多样性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前提C.有害突变也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9.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D.d表示地理障碍,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障碍10.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多方向性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11.英国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一并生活在1.26亿年前,其体长仅61厘米,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B.可遗传变异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群体D.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12.2019-nCoV为新冠肺炎的病原体,这是一种RNA病毒,近来的病例研究发现,新出现的变异毒株更具传染性,并且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2019-nCoV唯一的可遗传变异来源B.2019-nCoV侵入人体后,寄生在细胞中才会进行增殖C.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会导致病毒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新冠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不符合中心法则13.利福霉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结核病药,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结核杆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其中在a时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利福霉素,b时将培养基更换成含利福霉素的培养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结核杆菌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a时使用利福霉素使结核杆菌产生抗利福霉素突变C.c时结核杆菌种群中抗利福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比a时高D.d时之后结核杆菌数量的下降是再次加入利福霉素的结果14.如表为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第1年和第20年该种群三种基因型的占比。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时间AA(%)Aa(%)aa(%)第1年24724第20年364816A.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B.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C.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D.该种群生物已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种15.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而不是基因型C.该种群将因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形成新的物种D.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16.某昆虫原先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盆地中,其有翅和残翅由基因A和a控制。研究人员从该群体中选取1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并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该昆虫,发现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和7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导致海岛上的昆虫产生了适应性进化B.该昆虫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C.海岛种群a基因频率从50%升至80%,说明其进化形成了新物种D.该种群在海岛上产生aa的子代是基因重组的结果17.生物学家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三种物种形成的可能机制,绘制了物种形成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机制1和机制2形成地理障碍的方式不同B.机制3可能是低温等条件使细胞中发生了突变C.三种物种形成机制都需要形成生殖隔离D.机制3形成的两个物种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18.野生稻的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成熟期参差不齐、要分次采收,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不利于人类利用。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发芽率高,成熟期整齐,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野生稻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B.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可以肯定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在人工选择下,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栽培水稻的这种进化使其更适应自然环境19.豌豆的红花(C)对白花(c)为完全显性。研究小组对某一农田豌豆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有80株开红花、20株开白花(cc),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隐性基因(c)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40%,Cc的基因型频率为20%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自然生长情况下,由基因重组产生的白花为自然选择提供了选择材料D.一段时间由于环境改变,基因型为cc的个体被淘汰了,则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12.5%20.桦尺蠖的体色黑色(D)对灰色(d)为显性,体色与环境接近更能逃避鸟类的捕食。调查不同区域桦尺蠖的黑色的表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B.与非工业区相比,工业区1桦尺蠖杂合体频率低C.在工业区黑色桦尺蠖的表型频率增加属于适应性进化D.若工业区灰色桦尺蠖的表型频率逐代下降为零,则说明形成了新物种21.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种群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组为杀虫剂处理组,B组为电离辐射处理组B.杀虫剂使螺旋蛆蝇种群产生了抗药性基因突变C.电离辐射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将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减少D.两组处理后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化22.某地区存在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两者分布区域重叠,前者由黄蜂授粉,后者由蜂鸟授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之间不存在地理障碍C.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D.猴面花与授粉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23.食虫蝙蝠可利用回声定位捕捉夜行性昆虫,某些夜行性昆虫进化出超声波听觉及相应的行为反应,防御蝙蝠的回声定位捕食,如蛾类探测到与蝙蝠距离较近时,通过改变飞行路线,或盘旋向地面俯冲等行为被动防御;也有一些夜行性昆虫探测到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后释放出强烈的超声波进行积极反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虫蝙蝠的回声定位诱导夜行性昆虫产生了不同防御类型B.被动防御类与积极反击类昆虫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C.夜行性昆虫的防御方式可能定向改变食虫蝙蝠的基因频率D.积极反击类昆虫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食虫蝙蝠的进化24.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称为趋异进化;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就属于趋同进化。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趋异进化通常会存在长时间的地理障碍,最终可能会形成新的物种B.通过漫长的趋同进化,不同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相似的适应性D.海豚(哺乳动物)和鱼类一样,有着适应游泳的流线型躯体,这属于趋同进化25.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障碍的3个地区。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a地区分别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种群数量较大,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障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丙存在地理障碍,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C.可遗传变异决定乙、丙两种群的进化方向D.若丙种群中XBXB个体占18%,XBXb个体占24%,则XbY个体约占20%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26.(10分)某地大白菜农田中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药剂R控制蜗牛,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蜗牛,如图是几年中蜗牛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和,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药剂R使用(填“前”或“后”)。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增强是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从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蜗牛。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有条纹(显性)无条纹(隐性)合计存活个体数178211389空壳数332279611合计5104901000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27.(10分)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底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1)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群体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隔离。依据现代进化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

(2)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出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

(3)物种形成包括可遗传变异、、生殖隔离三个环节,依据判断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28.(10分)某种农业害虫夏季数量最多,到了冬季,食物等原因使其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又繁殖增加种群数量。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杀虫剂个体,○表示敏感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害虫数量减少的时期。(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存在。

(2)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3)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个体大多被杀死了,这是由于的选择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的频率。然而,在未使用杀虫剂的自然情况下越冬,敏感个体却更多地存活下来,说明敏感个体更能。这也说明,变异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要取决于。

(4)该种群中既有抗药基因,也有敏感基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

29.(10分)某地蝽象的口器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象也喜食。调查发现,当地蝽象口器的长度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蝽象的长口器与短口器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象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的结果。

(2)蝽象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数量会。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象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的结果。

30.(10分)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

(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

(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和1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①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用分数表示)。

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答案全解全析1.D2.D3.D4.B5.D6.B7.C8.D9.C10.D11.A12.D13.C14.A15.C16.A17.D18.C19.D20.C21.B22.A23.C24.B25.D1.D1809年,拉马克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符合题意。2.D动物、植物、真菌的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是细胞水平上的证据,A错误;始祖鸟化石既与现代鸟类相似,又与恐龙相似,是在个体水平上的证据,B错误;人身体上的每一块骨骼,大猩猩身体上都有,不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C错误;在遗传信息的表达中,所有生物都用同一套基本的遗传密码,是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证明了现存的物种来自共同的祖先,D正确。3.D测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并通过对比基因和性状的关系、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变化,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序列,可以获得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D正确。4.B人工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该选择作用是定向的,A错误;在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B正确;人工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C错误;人工选择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发生进化,而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D错误。5.D湖泊能调节气候、草地能保持水土、树林能防风固沙,这些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A、B、C不符合题意;大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符合题意。6.B生物产生的变异是自发的,①错误;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变异是多方向的,③正确,④错误;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会使物种进化,当产生生殖隔离时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⑤正确。故选B。7.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B正确;生态系统多样性丧失时,不只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C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具有多样性,D正确。8.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种群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是进化的前提,B正确;无论是有害突变还是有益突变均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的前提是种群数量足够多,D错误。9.Ca表示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错误;d表示地理障碍,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障碍,D错误。10.D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11.A恐龙与小型鳄鱼有亲缘关系,恐龙与小型鳄鱼具有共同的祖先,故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有关联,A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的群体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12.D2019-nCoV是一种RNA病毒,不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该病毒唯一的可遗传变异来源,A正确;病毒是寄生生物,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进行繁殖,B正确;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会起到选择的作用,故会导致病毒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正确;新冠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符合中心法则,D错误。13.C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繁殖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为结核杆菌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错误;结核杆菌产生的抗利福霉素突变在a点前已发生,a点时使用利福霉素只是对结核杆菌的抗利福霉素突变进行了定向选择,使结核杆菌种群中抗利福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显著增加,c点时结核杆菌种群中抗利福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比a点时高,B错误,C正确;图示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结核杆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d点之后结核杆菌数量下降是营养物质消耗、有害物质积累等的结果,D错误。14.AA基因频率在第1年为24%+1/2×72%=60%,在第20年为36%+1/2×48%=60%,所以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A正确,B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Aa个体所占的比例在减少,因而种群将朝着Aa减少的方向变化,C错误;该种群生物与原种群生物没有发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D错误。15.C图中曲线甲,淘汰不利基因的时间很短,有利基因频率很快达到1,应该表示a的基因频率,即甲为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A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间接影响的是基因型,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有新物种形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很快被淘汰;杂合子中有隐性基因,故有害的隐性基因被淘汰所需的时间长,所以生物体内有害的显性基因一般都少于隐性基因,D正确。16.A将1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带到一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2年后,AA个体较少,aa个体较多,a基因频率变为(20+70×2)÷(100×2)×100%=80%,说明a更适应该地区的环境,环境对其进行了选择。经过自然选择,该昆虫中a的基因频率升高,昆虫产生了适应性的进化,A正确;该昆虫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B错误;海岛种群a基因频率从50%升至80%,说明其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其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该种群在海岛上产生aa的子代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错误。17.D机制1的地理障碍是直接把一个种群分为两个种群,机制2的地理障碍是通过迁出部分个体而形成两个种群,A正确;机制3可能是低温等条件使细胞中发生了突变,B正确;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故三种物种形成机制都需要形成生殖隔离,C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故机制3形成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18.C野生稻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不利于人类利用,野生稻的这种“缺点”是对于人类而言的,并不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A错误;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据信息可知: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栽培水稻是由人工选择和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的这种进化可能使其更不适应自然环境,D错误。19.D种群中红花豌豆有80株、白花豌豆(cc)有20株,杂合子(Cc)占所有个体的20%,即20株,所以纯合子红花豌豆(CC)共有60株,则CC的基因型频率为60%,Cc的基因型频率为20%,cc的基因型频率为20%,则c的基因频率为20%+20%×1/2=30%,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白花是等位基因分离和雌雄配子自由组合的结果,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由于环境改变,基因型cc的个体被淘汰了,则新种群中CC的个体占75%,Cc的个体占25%,因此C的基因频率=75%+25%×1/2=87.5%,c的基因频率为12.5%,D正确。20.C图中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重要影响,但并不能证明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A错误;非工业区中D=0.1,d=0.9,则Dd=2×0.1×0.9=0.18,工业区1中D=0.7,d=0.3,则Dd=2×0.7×0.3=0.42,比非工业区频率高,B错误;体色与环境接近更能逃避鸟类的捕食,在工业区黑色桦尺蠖的表型频率增加,属于适应性进化,C正确;若工业区灰色桦尺蠖的表型频率逐代下降为零,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21.B电离辐射可以导致螺旋蛆蝇雄性不育,从而使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量下降;杀虫剂处理组,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种群中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升高,因而在开始时杀虫剂有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抗杀虫剂的个体数量会增加,所以A曲线为杀虫剂处理组,B曲线为电离辐射处理组,A正确。抗杀虫剂突变的产生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关系,杀虫剂的作用是对种群中的个体进行选择,B错误。两组处理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D正确。22.A粉猴面花和红猴面花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两种花的分布区域有重叠,两者之间不存在地理障碍,B正确。23.C食虫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对夜行性昆虫的防御类型进行了选择,但不能诱导其产生变异,A错误;夜行性昆虫中包括被动防御类和积极反击类,这两类昆虫均可能包含多个物种,B错误;夜行性昆虫的防御方式对食虫蝙蝠的变异起到选择作用,可能导致食虫蝙蝠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积极反击类昆虫的存在与进化会迫使食虫蝙蝠产生对应的策略以捕捉到该类昆虫,积极反击类昆虫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食虫蝙蝠的进化,D错误。24.B趋异进化是指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说明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且存在地理障碍,导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基因库差距增大,最终可能形成新的物种,A正确;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但不代表基因库最终相同,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相似的适应性,C正确;海豚和鱼类一样,经过自然选择,最终有适应游泳的流线型躯体,这属于趋同进化,D正确。25.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A错误;甲、丙已经属于不同物种,因此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丙种群中雌雄比例相当,群体中XBXB占18%,XBXb占24%,则雌性个体中XBXB占36%,XBXb占48%,雌性个体中XB的基因频率=36%+48%÷2=60%,Xb的基因频率是40%,雄性中的该基因频率与雌性中的该基因频率相当,则雄性中XbY占40%,XbY占所有个体的比例是20%,D正确。26.答案(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后自然选择(2)从A点到B点药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2分)C(3)49%65%无条纹解析(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药剂R使用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在药剂使用之前已经产生,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从A点到B点药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蜗牛。(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90÷1000×100%=49%,若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9%+1/2×32%=65%,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相对数量更多,因此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27.答案(除特别注明外,每空2分)(1)生殖(1分)地理障碍(2)少(1分)(3)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4)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解析(1)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题干中比目鱼形成了不同物种,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障碍,使得种群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