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二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单元要求《史学入门》是对历史学基本学问的介绍。历史学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深厚的爱好和探究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看法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史料研读》是对史料进行介绍并加以分析、解读的训练。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相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由于时代和相识上的局限,并非全部史料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迄今为止,人们所能相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须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须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须要驾驭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精确的相识。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课程标准素养考向史学入门1.历史与历史学: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相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分;理解历史学是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确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相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属性、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2唯物史观与历史探讨: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探讨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相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探讨具有指导意义;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3.史学的优秀传统: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看法,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4.读史常识举要:知道有关历法的学问,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更状况,能够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5.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知道史料在历史探讨中的重要作用,相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相识探讨历史要以有价值的、牢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6.历史的说明与评判: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说明的联系与区分,相识对历史的理解是进行历史说明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说明与评判,并分析造成不同说明与评判的主要因素7.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探讨与论文习作:选定一个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自行拟订探讨的支配和方法,在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辨析相关的历史材料,运用已学的历史学问和驾驭的技能,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将自己的探讨成果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所写的论文要有确定的逻辑层次,体现出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论文中的引文与注释符合规范1.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能够相识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功能,了解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2.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理解史事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问题,做到史论结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4.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史学的优秀传统,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提高学习历史的爱好,发展历史思维实力,增加学好历史的信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研读1.史料及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知道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类别与史料的特点;了解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知道综合运用史料探讨历史的方法与价值2.文献史料研读:依据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相识文献史料的价值,知道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了解搜集和运用文献史料探讨历史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3.实物史料研读: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的运用不仅须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须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4.口述史料研读:知道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神话、传闻、史诗等也是口述史料的组成部分;选择有代表性的口述史料进行研读;相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述史料。所涉及的主要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闻、史诗5.图像史料研读: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相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须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须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6.现代音像史料研读: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录音、录像等记录手段,了解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在记录100多年来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尝试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当今社会的不同方面,驾驭整理、利用这类史料的基本方法。所涉及的主要音像史料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7.数字资源的利用:在有条件的学校,学会通过互联网运用数字资源,以更为便利地获得所需史料;知道数字资源的价值与特点;尝试围绕特定历史探讨主题,通过数字资源找寻相关史料;主要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初步了解数字资源与大型数据库的利用给历史探讨带来的变更1.学习本模块之后,应了解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尝试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知道如何获得不同类型的史料并将其用于历史探讨(史料实证)3.在对不同史料的特点和探讨范例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驾驭历史比较探讨法,知道综合运用不同史料进行探讨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一、史学入门(一)历史与历史学1.历史: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二是对过往之事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即客观的历史过程和主观的历史相识。2.历史学: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相识、记录和说明(是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确定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一门探讨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依据确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探讨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像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3.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相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明持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治国安邦的阅历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二)历史观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1)古代的历史观,有天命史观(如古代帝王诞生时的异象)、倒退史观(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进步史观(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循环史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英雄史观(突出个人作用、英雄情结)等。(2)近代以来出现的六种史观①文明史观,强调各类文明,了解制度演进,探讨文明成果。②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是指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要素。③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强调联系加强,沟通增多,活动范围扩大。④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强调阶级对立,革命斗争,侵略与抗拒。⑤社会史观,强调社会下层,百姓生活,习俗变迁。⑥生态史观,强调天人关系,生态平衡,环境问题。⑦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它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建者,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探讨历史、相识历史的指导思想。(三)史学的优秀传统史学产生的标记,是出现撰写历史的人和历史著作。1.中国史学(1)《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2)西汉《史记》提出“成一家之言”,史学走向独立发展。(3)十六国时期,后赵设立“史学祭酒”,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列于官学。(4)19世纪后期,近代史学兴起,主要代表人是梁启超。他提倡“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探讨法》等。(5)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郭沫若等。2.希腊史学,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1)希罗多德的《历史》(《希波斗争史》)被公认为西方第一部真正的史学著作。希罗多德在西方被称作“历史之父”。(2)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斗争史》。3.古罗马史学:李维著有《罗马史》,是古代欧洲第一部通史著作。塔西佗著有《历史》和《编年史》。4.史书的主要体例(1)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述史事,如《史记》。司马迁《史记》的特点: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2)编年体,以时间依次为主线记载历史,如《春秋》《资治通鉴》。(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务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典志体,又称政书体,是特地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籍。如唐代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典章制度的通史专著。(5)章节体,以章节为依次编排内容、叙述史事。是西方近代创立的一种新的史书体裁。(6)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历史,如《战国策》。(7)通史,不间断地记述自古及今的历史事务,如《史记》。(8)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国榷》。(四)历法学问1.公历,属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一年近似等于一回来年,分12个月,这个“月”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闰年和平年以2月作为区分,平年2月28天,一年365天;闰年2月29天,一年366天。置闰年是为了使历法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吻合。2.阴历在天文学中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支配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3.农历事实上是阴阳合历,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月的方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来年。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12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383天或384天。4.中国的纪年法(1)公元纪年法:这是我国今日接受,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法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起先,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天干地支分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3)年号纪年法: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运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4)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今有了民国纪年法。(5)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诞生的年份,历史上也运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6)星岁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依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5.历法的成就(1)古代埃及人独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基础;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编制了太阴历;星期制度起源于古代西亚;美洲的玛雅人制定了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每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古罗马的凯撒制定了儒略历,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实行;1582年,罗马教皇对儒略历加以改进,成为格里高利历,这就是今日世界通用的公历。(2)夏朝时,我国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运用“殷历”,起先接受干支纪日法;汉武帝时,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1281年颁布实行,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30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公历纪元。(五)古代帝王的几种称号1.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士大夫等死后,别人依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赐予的称号,是对其一生盖棺论定的评价。一般称为“某某公”“某某王”“某某帝”。始于西周,从西周到隋朝的帝王多称谥号。如:齐桓公、楚成王、汉武帝、隋文帝等。2.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用于供奉祭祀时的名号。一般称为“某某祖”“某某宗”。始于商朝,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3.年号,是封建帝王在位时用于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万历帝、康熙帝、道光帝等。4.尊号(徽号),是古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等人在生前运用的表示尊崇的称号,始于唐代。如武则天尊号为圣母神皇帝。5.陵号,是古代已故的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始于战国时期。如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明太祖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等。(六)历史学问集锦1.“三通”,指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典章制度的通史专著。2.“三才”,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史才三长”论,认为史家必需兼有“史才”“史学”“史识”。《史通》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史德”。3.“三要”,宋代吴缜认为,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二、史料研读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是指探讨或探讨历史时可以作为依据的东西,是指有助于相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状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一)史料的辨析1.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1)文献(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①种类:官私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志,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②价值: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③局限:往往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探讨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须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探究发觉历史真实。(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①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器物、建筑物等。②价值:实物史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献史料更直观、牢靠;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与文献史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找寻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③局限性: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碎片,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揣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作出精确的推断。(3)口述史料:是反映口头讲解并描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①种类:神话、传闻、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录、座谈录音等。②价值: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多用于现代史的探讨,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事人的访问而获得对历史更干脆深化的了解。③局限性: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原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的回忆也难免不精确或者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实力、情感、价值推断等因素的影响);神话、传闻、故事、史诗等也会有大量创建和虚构的情节。2.按学术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与其次手史料(1)分类:第一手史料是干脆史料,也叫原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转写的史料。其次手史料是间接史料,即已经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例如,《明史》是间接史料,明档案则是干脆史料;《周书》是间接史料,毛公鼎是干脆史料;《史记》探讨秦始皇是间接史料,探讨司马迁是干脆史料……以此类推。(2)价值:第一手史料是比较可信的,其次手史料因转手的缘由简洁被人更改,但有时第一手史料(干脆史料)或许是孤立的、例外的;而有时其次手史料(间接史料)反而是前人通过精密归纳干脆从史料而得来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要依据具体状况具体看待。(3)两者与文字、实物、口述三类史料的关系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二手史料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须要细致甄别。(二)史料的研读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探讨方法。2.读史征信。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发觉历史的真实。(1)推断史料真伪:证明,证伪。(2)孤证不立,无证不信。(不能以偏概全,或以个例代表整体)(3)了解史料作者的状况:究人,究世。3.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的把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相互印证的史学方法。4.跨学科探讨(1)天文学与史学。《竹书纪年》中有一次天象记录:“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国内外天文学家依据日食表,借助计算机技术,推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并由此计算出武王伐纣的精确年头是公元前1046年。(2)生物学与史学。19世纪中期,达尔文通过形态比较,认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1984年,科学家把人类的基因同现代类人猿的遗传基因相比较,发觉人类DNA的98.4%与黑猩猩的相同,这证明白达尔文的科学假设具有合理性。(3)统计学与史学。主要应用在经济史探讨之中。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峻通货膨胀的重要缘由是国民政府军费开支巨大。(4)化学与史学。对出土化石、人物进行年头测定,以往依据地层断代,误差很大。现在依据放射性同位素(如14C、40K等)的衰变规律进行测量,大大提高了精确度。(三)影响历史说明(相识、评价)的因素1.立场不同。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或被殖民者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立场等)、学问基础、价值取向、生活阅历、主观心情等。探讨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说明。如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马上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又如,对哥伦布的评价,在欧洲人眼中都把他当做“伟人”“英雄”,而美洲人却把他视为“魔鬼”“强盗”。2.时代不同。(1)特定时代的相识实力、思维水准和思维方式。史家主观相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如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对其评价慢慢发生变更。对人物成就的评价也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如唐代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2)历史探讨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学问;史观与学问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仿照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3)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特定的时空考察。如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