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4年老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义专题7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_第1页
全国版2024年老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义专题7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_第2页
全国版2024年老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义专题7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_第3页
全国版2024年老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义专题7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_第4页
全国版2024年老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义专题7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复习目标]1.理解古典文化对物质性质及用途的描述。2.了解中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推断依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推断是哪种物质。实例:(1)“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硇水”指的是硝酸。(2)药物“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行嗅”,这里的“鼻冲水”指的是氨水。(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4)《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6)《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8)《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养……”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9)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其“鍮石”指铜单质,“假鍮”指铜的合金。2.传统文化涉及“变更”的推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推断是否为化学变更、物理变更;推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更——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3.传统文化涉及“分别”方法的推断依据过程推断分别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1.(2024·山东,1)古医典富载化学学问,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A.金(Au):“虽被火亦未熟”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C.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答案C解析金(Au):“虽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体现金的稳定性,与其氧化性无关,A不符合题意;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的水汽,而CaO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B不符合题意;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是指2Ag+Seq\o(=,\s\up7(△))Ag2S、Fe+Seq\o(=,\s\up7(△))FeS、2Cu+Seq\o(=,\s\up7(△))Cu2S,反应中S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符合题意;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D不符合题意。2.(2024·海南,2)《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其中未涉及的操作是()A.洗涤 B.粉碎C.萃取 D.蒸发答案C解析“水洗净”是指洗去固体表面的可溶性污渍、泥沙等,涉及到洗涤的操作;“细研水飞”是指将固体研成粉末后加水溶解,涉及到粉碎溶解的操作;“去石澄清”是指倾倒出澄清液,去除未溶解的固体,涉及到倾倒的操作;“慢火熬干”是指用小火将溶液蒸发至有少量水剩余,涉及到蒸发的操作;因此未涉及到的操作是萃取。3.(2024·全国卷Ⅱ,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答案A解析胆矾是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A错误;湿法冶铜,即“胆铜法”,利用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B正确;“熬之则成胆矾”就是加热浓缩、溶质结晶析出的过程,C正确;“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铁置换出铜:Fe+CuSO4=Cu+FeSO4,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D正确。4.(2024·全国卷Ⅲ,7)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调照旧,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限制温度和湿度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答案C解析孔雀石、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能与酸反应,C错误。5.(2024·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呈红棕色,A项错误;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6.(2017·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合,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 B.升华C.干馏 D.萃取答案B解析“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合”说明该操作为升华。1.《天工开物——作咸篇》有如下记载:“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煎炼”所得物质俗称“火碱”B.“作咸”过程涉及“蒸馏”操作C.“作咸”在试验室完成会用到蒸发皿、酒精灯D.该记载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答案C解析该过程描述的是氯化钠的制作过程,NaOH俗称“火碱”,故A错误;“作咸”过程涉及蒸发结晶,不涉及“蒸馏”操作,故B错误;“作咸”在试验室通过蒸发结晶完成,会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等仪器,故C正确;该记载过程中无化学变更,故D错误。2.唐代赵蕤所题《嫘祖圣地》碑文记载:“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弼政之功,殁世不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B.“抽丝编绢”涉及化学变更C.蚕丝和棉纤维都是自然高分子,用灼烧法无法鉴别D.蚕丝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答案A解析丝绸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能高温烫熨,否则会因蛋白质变性而造成破损,故A正确;“抽丝编绢”是将蚕茧抽成线,再编制成绢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更,故B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用灼烧的方法能够鉴别蛋白质和纤维素,故C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D错误。3.(2024·广东汕头一模)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化学学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选项传统文化化学学问A诗句“玉梅雪柳千家闹,火树银花十里开”焰色反应,化学变更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置换反应C诗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乌金为煤炭D中药铜绿制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试验操作:洗涤、溶解、过滤、蒸发答案A解析诗句指当干枯的枝子上一点点发了绿芽又开出纯净的白色小花时,微风一吹似如飘雪,如同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绚丽夜景,没有涉及化学反应、焰色反应,故A错误;“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铁从硫酸铜溶液中将铜置换出来,故B正确;诗句中乌金指煤炭,故C正确;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可知洗涤后,溶解于水中,过滤后蒸发,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洗涤、溶解、过滤、蒸发,故D正确。专题强化练1.(2024·开封市高三模拟)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涉及一些化学学问。下列诗句中不包含化学变更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 B.蜡炬成灰泪始干C.凿开混沌得乌金 D.百年陈酒十里香答案C解析爆竹爆炸属于化学变更,A不符合题意;“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石蜡的燃烧,是碳氢化合物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凿开混沌得乌金”属于煤的开采,煤的形态发生变更,C符合题意;百年陈酒说明储存的时间长,乙醇部分被氧化生成乙酸,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和水,D不符合题意。2.(2024·江西上饶市高三仿真考试)中华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学问。下列关于诗词的分析错误的是()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的“翠色”来自氧化铜B.“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奇异”中的“丝”不耐酸碱C.“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的“脂”能够水解D.“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具有胶体的性质答案A解析氧化铜是黑色粉末,外观不行能呈“翠色”,A错误;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B正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的“脂”是脂肪,能够水解,C正确;“墨滴”是碳分散在水中形成的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D正确。3.我国明崇祯年间《徐光启手迹》记载了《造强水法》:“绿矾(FeSO4·7H2O)五斤,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下列有关说明错误的是()A.“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后生成FeSO4·4H2OB.该方法所造“强水”为硝酸C.“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的缘由是加入NaCl溶液后氧化性增加D.“强水用过无力”的缘由是“强水”用过以后,生成了硝酸盐溶液,其氧化性减弱答案C解析假设有1molFeSO4·7H2O,即其质量为1mol×278g·mol-1=278g,“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失去质量的eq\f(1,5),即eq\f(1,5)×278g=55.6g,换算成水的物质的量为n(H2O)=eq\f(55.6g,18g·mol-1)≈3mol,所以脱水后产物为FeSO4·4H2O,A正确;依据题目中描述“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可知该方法所造“强水”为硝酸,B正确;Au的金属活动性很弱,硝酸不能将其氧化,加盐后,“强水”中含王水成分,Au可溶于王水,主要是由于配位作用,而不是因为氧化性,C错误;“强水用过无力”的缘由是“强水”用过以后,生成了硝酸盐溶液,其氧化性减弱,D正确。4.中国古代“炼丹术”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学问,为近代化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炼丹术”中涉及的史实说明错误的是()选项史实说明A“胡粉[PbCO3·Pb(OH)2]投火中,色坏还为铅(Pb)”复分解反应原理B“有硇水者,剪银塊(Ag)投之,则旋而为水”氧化还原反应原理C“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置换反应原理D“铁釜代替土釜,加热丹砂(HgS),可增采也”平衡移动原理答案A解析“胡粉[PbCO3·Pb(OH)2]投火中,色坏还为铅(Pb)”,利用受热分解反应原理,故A错误;“有硇水者,剪银塊(Ag)投之,则旋而为水”,硝酸溶解银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铁置换出铜单质,故C正确;“铁釜代替土釜,加热丹砂(HgS)”生成汞和硫单质,汞变为汞蒸气,平衡正向移动,故D正确。5.《尚书·牧誓》描写了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在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誓师的场景:“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称尔戈(举起戈),比尔干(排好盾),立尔矛,予其誓”(注: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白旄,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下列从化学角度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限于当时的冶炼水平,所运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而非化合态B.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性能比青铜(或陨铁)更好的钢C.干(盾)可用木板、藤或竹等制作,其中所含的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牦牛尾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确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答案B解析自然界存在游离态的金,当时所运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青铜,炼钢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木板、藤或竹含纤维素,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动物皮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确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叙述了“铁线粉”:“粤中洋行有舶上铁丝,……日久起销,用刀刮其销,……所刮下之销末,名铁线粉”。下列关于“铁线粉”的说法错误的是()A.“铁线粉”的主要成分为Fe2O3·xH2OB.“用刀刮其销,……所刮下之销末”指质地酥松C.“铁线粉”易溶于水D.“铁线粉”的形成是因为吸氧腐蚀答案C解析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简洁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生锈,依据“舶上铁丝,……日久起销”,说明“销”是铁表面的一种物质,则“铁线粉”最可能是铁锈,其主要成分为Fe2O3·xH2O,A正确;能够用刀刮下,说明“铁线粉”质地酥松,易脱落,B正确;氧化铁等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都不溶于水,C错误;在海洋中,铁发生吸氧腐蚀,D正确。7.《五金铁》中记载:“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柳木排立墙上……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确定B.熟铁比生铁质地更硬,延展性稍差C.炒铁是为了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D.该法与近代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曲同工答案B解析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确定,特别活泼的金属通常用电解法冶炼,较活泼的金属用热还原法冶炼,较不活泼的金属用热分解法冶炼,A正确;熟铁比生铁的硬度小,延展性较好,B错误;炒铁是为了把生铁中的碳氧化成碳的氧化物,从而降低铁水中的含碳量,C正确;往生铁水中吹空气可以降低碳的含量,D正确。8.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下列是一些在历史文化中出现的现象或传闻及其化学说明,其中说明合理的一组是()A.《西游记》中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其乃“腾云驾雾”而行,其中的云不是胶体,雾是胶体B.《水浒传》中经典片段——智劫生辰纲中,晁盖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