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正义》逐章(节)解读_第1页
《尚书正义》逐章(节)解读_第2页
《尚书正义》逐章(节)解读_第3页
《尚书正义》逐章(节)解读_第4页
《尚书正义》逐章(节)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尚书正义》逐章(节)解读CATALOGUE目录卷一尚书序卷二尧典第一卷三舜典第二卷四大禹谟第三卷四皋陶谟第四卷五益稷第五卷六禹贡第一卷七甘誓第二CATALOGUE目录卷七五子之歌第三卷七胤征第四卷八汤誓第一卷八仲虺之诰第二卷八汤诰第三卷八伊训第四卷八太甲上第五卷八太甲中第六卷八太甲下第七CATALOGUE目录卷八咸有一德第八卷九盘庚上第九卷九盘庚中第十卷九盘庚下第十一卷十说命上第十二卷十说命中第十三卷十说命下第十四卷十高宗肜日第十五卷十西伯戡黎第十六CATALOGUE目录卷十微子第十七卷十一泰誓上第一卷十一泰誓中第二卷十一泰誓下第三卷十一牧誓第四卷十一武成第五卷十二洪范第六卷十三旅獒第七卷十三金縢第八CATALOGUE目录卷十三大诰第九卷十三微子之命第十卷十四康诰第十一卷十四酒诰第十二卷十四梓材第十三卷十五召诰第十四卷十五洛诰第十五卷十六多士第十六卷十六无逸第十七CATALOGUE目录卷十六君奭第十八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卷十七多方第二十卷十七立政第二十一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卷十八君陈第二十三卷十八顾命第二十四卷十九康王之诰第二十五卷十九衰毕命第二十六CATALOGUE目录卷十九君牙第二十七卷十九冏命第二十八卷十九吕刑第二十九卷二十文侯之命第三十卷二十费誓第三十一卷二十秦誓第三十二01卷一尚书序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在古代,伏羲氏统治时期,他开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并创造了书契,以文字记录事物,这是《尚书》的起源。文字书百事之名书契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各种事情,文字成为记录历史和传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卷一尚书序02卷二尧典第一1.篇章结构与命名《尧典》是《尚书》中的第一篇,被认为是全书的开篇之作。《尚书正义》卷二·尧典第一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卷二尧典第一“尧典第一”的命名,表示了其在《尚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第一”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时间顺序和编排逻辑。卷二尧典第一2.内容与主题卷二尧典第一《尧典》主要记述了尧帝的功德和事迹,以及他禅位给舜帝的过程。文中赞美了尧帝的圣明和伟大,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君主德行的理想化追求。《尧典》采用了简洁而庄重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古代文献的典雅特质。通过尧帝的事迹,传达了儒家所倡导的仁德、智慧与禅让的政治理念。3.文学特点与价值卷二尧典第一010203卷二尧典第一文中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说服力。作为《尚书》的开篇之作,《尧典》对于理解整部书的思想基础和文风特点具有重要意义。4.历史意义与影响《尧典》所传达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尧典》,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尧典》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尧帝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卷二尧典第一0102030403卷三舜典第二《尚书正义》卷三·舜典第二主要讲述了舜的功绩和德政,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解读卷三舜典第二1.舜的继承与早期统治舜的继承:在尧帝逝世后,舜经过三年的哀悼期,正式继承了帝位。这体现了古代帝王更替的一种传统和仪式。早期统治舜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任命,以巩固其统治。他询问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并打开了四方的门,以表明他的开放和接纳态度。卷三舜典第二舜根据各人的才能和德行,任命了适合的官员。如任命伯禹为司空,负责治水;弃负责农耕,播种各种谷物;契被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皋陶被任命为狱长,负责刑罚等。任命官员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他强调食物的种植必须注意时节,要求百姓要互相亲爱、不要互相欺骗,并任命相关人员负责这些事情。政策实施卷三舜典第二德政舜以德行治天下,他推崇孝道,自己的身体力行也为百姓树立了榜样。他的德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影响舜的统治时期被视为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时代。他的德政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统治者也产生了启示和影响。舜被后世尊为圣君的典范之一。卷三舜典第二04卷四大禹谟第三《尚书正义》卷四·大禹谟第三主要讲述了大禹与舜帝之间的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理念、为君之道以及大禹的谦逊品质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解读卷四大禹谟第三VS大禹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观点,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养民,而养民之本在于修治水、火、金、木、土、谷这“六府”,以及正德、利用、厚生这“三事”。通过修和“六府三事”,使国家达到善政。2.倡导和谐大禹认为,要使“六府三事”得到和谐的发展,需要君主具备正德、利用、厚生的品质,并以此来率领和教导百姓。这样,国家就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1.强调德政卷四大禹谟第三卷四大禹谟第三2.谦逊不自满舜帝还指出,大禹“不自满假”,即不自满也不自大。这种谦逊的品质使得大禹能够持续学习、进步,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1.勤勉节俭舜帝赞扬大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认为他为国家勤劳,为家庭节俭,是贤能的体现。这为后世的君主树立了榜样,要求他们勤勉政事,节俭生活。3.选贤任能在对话中,舜帝提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选贤任能的能力,不骄傲自满,这样才能让有才能的人各尽其才。卷四大禹谟第三三、大禹的谦逊品质大禹在对话中多次表现出谦逊的品质。他不仅勤劳节俭,还始终保持不自满、不自大的态度。这种谦逊使得他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卷四大禹谟第三05卷四皋陶谟第四本章记录了皋陶和禹在舜帝面前关于治理天下的讨论。皋陶与禹的讨论强调君主应遵行美德、慎重修身、宽厚待人,并知人善任。治理天下的原则提出要给臣民以恩惠,这样臣民才会记恩并辅佐君主。对臣民的态度卷四皋陶谟第四01020306卷五益稷第五强调君臣之道通过帝与禹的对话,强调了君臣之间应相互信任、共同努力以治理好国家的道理。大禹的治国理念与行动本章主要通过大禹的自述,阐述了他治理洪水、安定百姓、发展农业等方面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与皋陶的对话记录了大禹与皋陶之间关于治国理政的深入讨论,体现了古代贤人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卷五益稷第五07卷六禹贡第一《禹贡》中详细描述了禹如何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每个州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物产。1.九州划分与描述文中对每个州的土壤质量、田地等级和赋税等级进行了详细划分。根据土地肥力和产出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贡赋标准。2.贡赋制度卷六禹贡第一3.进贡道路与交通:描述了从各州到都城的进贡道路,以及这些道路沿途的地理特征和重要交通节点。《尚书·禹贡》不仅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地理志,也是了解上古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窗口。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利用,以及对贡赋制度的精心设计。此外,《禹贡》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国家统一的向往。总的来说,《尚书·禹贡》是古代中国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研究这篇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上古时期的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卷六禹贡第一08卷七甘誓第二《甘誓》记载的是夏朝初期,夏启与有扈氏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前的誓师词。时代与环境战争起因地点与人物夏启在继承父亲禹的王位后,有扈氏因不满启破坏禅让制传统而发起叛乱。战争发生在甘地,主要人物为夏启和有扈氏。卷七甘誓第二09卷七五子之歌第三《尚书正义》卷七《五子之歌第三》解读《五子之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该篇章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更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下是对《五子之歌第三》的详细解读卷七五子之歌第三卷七五子之歌第三一、背景介绍《五子之歌》的背景是大禹的儿子启作为夏朝君主开启了世袭君主制时代,然而他的儿子太康因无德导致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长期在外打猎不归,导致国都被后羿侵占。在此背景下,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二、歌曲内容解析《五子之歌》由五首独立的歌曲组成,每首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教诲。卷七五子之歌第三1.第一首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同时警示统治者要尊重并重视人民。1232.第二首指出统治者不应沉迷于女色、打猎、嗜酒和豪华的住宅等享乐中,否则将导致亡国。这是对统治者个人品德的要求。3.第三首以陶唐氏为例,说明失道败德、败坏纲常将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对统治者施政的警醒。4.第四首赞颂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同时批评太康废弃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这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卷七五子之歌第三5.第五首表达了五子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的困境和无助感,以及对自己不慎重行为的悔恨。这是对整个事件的反思和总结。卷七五子之歌第三三、影响与意义《五子之歌》不仅是对太康失国的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统治者的深刻教训和警醒。它强调了以民为本、重视德治、遵守法治等重要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五子之歌》也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贤明君主的期待和对暴政的批判精神。卷七五子之歌第三10卷七胤征第四《尚书正义》卷七中的“胤征第四”主要讲述了胤国之君奉王命征讨荒废职守的羲氏、和氏的故事。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详细解读卷七胤征第四1.背景介绍卷七胤征第四羲氏、和氏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时之官的家族,从唐虞至三代,其世职一直未断。但在太康之后,他们沉湎于酒,过度放纵,导致废天时、乱甲乙,即破坏了天时历法。因羲氏、和氏的失职,胤国之君受王命前往征讨,此次行动被称为“胤征”。“胤征”的含义是奉辞罚罪,即以正义之名进行征讨,以正其罪。2.胤国之君的征讨卷七胤征第四卷七胤征第四仲康任命胤侯掌管王六师,即国家的军队,显示出对胤侯的重视和信任。仲康是当时的天子,他是在羿废太康后被立为天子的。3.仲康与胤侯0102030102034.征讨的经过与结果胤国之君在出征前对众将士进行宣讲,强调了出征的正义性和保家卫国的重要性。文中还提到了出征前的各种准备和仪式,如每年初春帝王派专人宣教法规等。卷七胤征第四123最终,胤国之君成功征讨了荒废职守的羲氏、和氏,维护了天时历法的正常秩序。5.羲氏、和氏的罪行文中详细描述了羲氏、和氏的罪行,包括沉湎于酒、废弃职守、擅离职守等。卷七胤征第四卷七胤征第四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天怒人怨,导致国家秩序混乱,因此受到了胤国之君的征讨。总的来说,“胤征第四”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胤国之君奉王命征讨荒废职守的羲氏、和氏的故事,强调了出征的正义性和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同时,该章节也反映出古代中国对于天时历法的重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决心。11卷八汤誓第一12卷八仲虺之诰第二《尚书正义》卷八中的“仲虺之诰第二”是对《尚书》中一篇重要文献的解读。以下是对该篇章的逐点解读卷八仲虺之诰第二卷八仲虺之诰第二1.背景介绍篇章记录了商汤在伐夏胜利后,回到大坰这个地方,其大臣仲虺为了安抚和鼓励商汤而作的一篇诰词。仲虺是商汤的左相,奚仲的后代,他在这篇诰词中表达了对商汤的支持和劝勉。2.主要内容卷八仲虺之诰第二仲虺首先肯定了商汤的功绩,认为他伐夏是顺天应人的正义之举。随后,仲虺指出商汤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不应有惭愧之心,因为商汤的德行和功绩是足以服众的。最后,仲虺劝勉商汤要继续修行德政,以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卷八仲虺之诰第二通过仲虺的劝勉之词,可以看出古代政治家对于政权合法性和民众支持的重视。3.意义与价值这篇诰词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忠诚与信任,以及对于德政的重视。卷八仲虺之诰第二010203该篇章也是研究商代历史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仲虺之诰”不仅是对商汤的一次重要劝勉和鼓励,更是对后世统治者的一种警示和启示。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统治者不仅需要具备勇气和智慧去夺取胜利,更需要注重修行德政以赢得民心。同时,“仲虺之诰”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家对于政治合法性和道德规范的深刻认识。卷八仲虺之诰第二13卷八汤诰第三1.背景介绍《汤诰》是商汤在推翻夏朝后,回到亳都时发布的一篇诰文。《尚书正义》卷八“汤诰第三”解读卷八汤诰第三卷八汤诰第三诰文的主要内容是向天下宣告他伐夏的大义,并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该篇是《尚书》中的重要篇章,对于理解商汤的政治思想和商朝初期的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2.主要内容卷八汤诰第三商汤首先宣布夏桀因失德已被推翻,强调这是顺应天命的行动。他提出“天道福善祸淫”的观点,认为夏桀的灭亡是天降灾难以彰显其罪恶。商汤自称是奉天命而行,不敢私自赦免夏桀的罪行,并以黑色公牛为祭品,向上天和地神昭告自己的行动。卷八汤诰第三3.思想意义该篇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天命观和君臣观,即君主必须顺应天命、以德治国,否则将遭受天谴和人民的反抗。商汤通过诰文宣扬了自己的正义性和合法性,为商朝的建立和稳固奠定了基础。《汤诰》体现了商汤的民本思想,他强调顺应民意、安定民心的重要性。卷八汤诰第三0102030414卷八伊训第四《尚书正义》卷八中的《伊训第四》主要讲述了商汤死后,太甲即位,伊尹作为顾命大臣,作《伊训》、《肆命》、《徂后》来告诫新天子太甲的故事。以下是对《伊训第四》的详细解读卷八伊训第四1.背景介绍商汤死后,其子太甲即位。卷八伊训第四伊尹是商汤的重要辅臣,他承担了辅佐新君太甲的责任。010203为了教导太甲,伊尹作了三篇文章,其中《伊训》是其中之一。2.伊尹的祭祀与教导在太甲元年十二月乙丑日,伊尹祭祀了先王商汤,并侍奉太甲恭敬地拜见祖先。卷八伊训第四123祭祀活动中,诸侯和百官都在场,听从伊尹的命令。伊尹利用这个机会,向太甲阐述了商汤的大德,以此作为教导。3.伊尹的训诫内容卷八伊训第四卷八伊训第四伊尹告诫太甲,要继承商汤的美德,从爱亲人和尊敬长辈开始,逐步推广到国家和天下。然后他对比了夏桀的暴政,强调商汤是替天行道,讨伐夏桀,并最终得到了天下的信任。伊尹首先回顾了夏代先君的德政,指出在其德政之下,天灾不生,山川鬼神安宁,动植物生长顺遂。010203卷八伊训第四0102034.对太甲的期望与警告伊尹期望太甲能够像商汤一样,修行人纪,听从谏言,与民同乐。他同时警告太甲要避免宫廷中的不良风气,如沉迷于歌舞、贪图财货和美色、侮辱圣贤的言论等。卷八伊训第四伊尹强调,这些不良风气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衰败。015.结论与告诫02伊尹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来告诫太甲,勉励他行善积德。03卷八伊训第四他指出,只要太甲能够持续修德,万邦都会因此庆祝;但如果失德,则会危及宗庙社稷。总的来说,《伊训第四》是伊尹对新君太甲的殷切教导和期望,体现了古代辅臣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15卷八太甲上第五《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上第五”主要讲述了商朝君主太甲即位后的故事。太甲在初期不遵循伊尹的训诫,不明居丧之礼,结果被伊尹放逐到桐宫,使他反思过错。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被允许回到都城亳,并重新登上王位。伊尹为了表扬太甲的改变,写下了《太甲》三篇。以下是关于该章节的详细解读卷八太甲上第五1.太甲的过失与放逐太甲即位后,没有遵循伊尹的训诫,也不明居丧之礼。这体现了他在初期的无知与任性。卷八太甲上第五伊尹作为辅政大臣,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将太甲放逐到桐宫,这是商汤的葬地。此举意在让太甲在先祖的墓地旁反思自己的过错。“放逐”并非普通的流放,而是带有一种政治和教育意义的惩罚,使太甲远离国都的政治中心,去往先祖的墓地旁居住并思过。卷八太甲上第五2.太甲的改过与复位卷八太甲上第五太甲在桐宫度过了三年时间,期间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改过自新。三年后,太甲被允许回到都城亳,并重新登上王位。这标志着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得到了伊尹和朝廷的认可。伊尹作为辅政大臣和智者,对商朝和太甲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他不惜采取严厉措施来帮助年轻的君主认识并改正错误。伊尹为了表扬太甲的改变和进步,特地创作了《太甲》三篇来记录这一历史事件。3.伊尹的忠诚与智慧卷八太甲上第五010203卷八太甲上第五伊尹的智慧也体现在他能够通过写作来记录和传达历史事件与道德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的来说,“太甲上第五”这一章节不仅展示了商朝初期的政治风云和人物性格,还传递了忠诚、智慧、改过自新等深刻的道德寓意。16卷八太甲中第六卷八太甲中第六伊尹奉迎嗣王01在太甲即位三年的十二月朔日,伊尹以礼帽礼服(冕服)迎接嗣王太甲回到亳都。这标志着服丧期的结束和新君正式执政的开始。伊尹的告诫02伊尹作书告诫太甲,人民需要君主来匡正生活,君主也需要人民来治理四方。他强调皇天眷佑商家,希望太甲能够成就君德,为万代开创无疆之美。太甲的悔过03太甲拜手稽首,表示对自己过去不明德行、自招不善的悔过。他承认自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给自己招来了罪过。伊尹的进一步劝诫04伊尹再次拜手稽首,劝诫太甲要修身立德、明察秋毫、倾听民意。他以先王为例,强调君主应惠爱困穷、子民悦服,并勉励太甲要勤勉政事、不懈怠安逸。17卷八太甲下第七卷八太甲下第七《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下第七”解读《尚书正义》卷八中的“太甲下第七”一节,主要记载了伊尹对太甲的告诫和教诲。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解读一、章节概述本章节主要讲述了伊尹向太甲传授治国理政的道理,强调了敬天、仁民、诚信的重要性,并告诫太甲要慎择同事,终始谨慎。此外,还提到了先王勉力敬修德行以配上帝的事迹,以此勉励太甲继续享有好的基业。卷八太甲下第七1.敬天、仁民、诚信的原则伊尹告诫太甲,上天没有恒定不变的亲人,只有能敬天的人,天才会亲近他;人民没有经常归附的君主,他们只归附仁爱的君主;鬼神也不会一直保佑某个人,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得到他们的庇佑。这三大原则是治理国家的基石。2.德治与乱治的区别伊尹指出,用有德的人就能实现大治,而不用有德的人则会导致大乱。与治者方法相同,没有不兴盛的;而与乱者方法相同,则没有不灭亡的。因此,君主必须终始慎择自己的同事,这样才能成为英明的君主。卷八太甲下第七3.继承先王基业伊尹提到先王勉力敬修德行以配上帝的事迹,以此勉励太甲要珍惜并继续发扬先王留下的基业。同时,也暗示了太甲作为新一代君主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卷八太甲下第七三、章节意义卷八太甲下第七“太甲下第七”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太甲的个人教诲,更是对古代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强调了敬天、仁民、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以及德治与乱治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8卷八咸有一德第八本章节的核心是强调君臣应具备纯一之德,以此为基石来治理国家。章节核心该章节以伊尹对太甲的劝诫为背景,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君主品德的高标准要求。历史背景通过伊尹的陈述,展示了德政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作用。德政理念卷八咸有一德第八19卷九盘庚上第九《尚书正义》卷九中的“盘庚上第九”主要记载了商朝君主盘庚迁都及治理亳殷的事迹。篇章内容商朝自成汤以来屡迁都邑,至盘庚时,决定将都城迁至亳殷,过程中遇到民众的抵触与不满。历史背景该篇章不仅记录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民众心态,对研究商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篇章意义卷九盘庚上第九20卷九盘庚中第十文中首先交代了盘庚迁都的历史背景。由于旧都环境恶劣,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盘庚决定迁都至一个更适宜的地方。这一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盘庚的远见卓识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1.盘庚迁都的背景在迁都过程中,盘庚遇到了来自臣民的阻力和质疑。他通过发表诰文,用诚恳和坚定的语言向臣民阐述迁都的必要性和意义,最终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盘庚的沟通技巧和领导能力,也揭示了古代政治中民本思想的重要性。2.盘庚与臣民的对话卷九盘庚中第十3.迁都的意义和影响:文中最后强调了迁都对商朝发展的积极影响。新的都城不仅为商朝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和繁荣的发展环境,也进一步巩固了盘庚的统治地位。同时,迁都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商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卷九盘庚中第十“盘庚中第十”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民本思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远见卓识、坚定的决心和出色的沟通技巧。同时,任何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此外,迁都的决策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去寻求变革和创新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1卷九盘庚下第十一迁都之后的安排盘庚在迁都之后,首先安定居所,然后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以显示新政权的稳定和正统。对民众的告诫先王功业的回顾卷九盘庚下第十一盘庚告诫众人不要懈怠,要努力传达和执行他的教命,同时表达了自己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态度。盘庚提到先王为了光大前人的功业而迁往山地,减少了洪水等灾害,为国家带来了好运,以此来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和正当性。22卷十说命上第十二《尚书正义》卷十·说命上第十二主要讲述了高宗武丁梦得贤相傅说的故事,以及傅说被任命为相后的劝谏和政论。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解读卷十说命上第十二1231.高宗梦得贤相高宗,即商王武丁,梦见了一个名叫“说”(音悦)的贤人。武丁命令百官按照梦中所见之人的形象去野外寻找,最终在傅岩之地找到了这位贤人,他就是后来成为武丁重臣的傅说。卷十说命上第十二卷十说命上第十二因为这个缘故,史官记述了这件事,并创作了《说命》三篇。012.傅说被任命为相02找到傅说后,武丁任命他为相,并让他摄政。03傅说以贤能著称,他的任命对商朝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3.傅说的劝谏与政论在被任命为相后,傅说向武丁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建议。卷十说命上第十二010203卷十说命上第十二他强调君王应该尚谦让而憎自取,推崇不伐善、不矜能的美德,认为这样才能名归之。傅说还提醒武丁要事事有备无患,并告诫他不要开启宠幸小人的先河,以免因此受到轻侮。4.武丁的回应与态度卷十说命上第十二武丁对傅说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认为他的言论非常可服行。他表示,如果傅说不能提出好的建议,自己就无法了解正确的行事方式。武丁还以勉励的口吻对傅说表示,如果他能够不将实行善政视为难事,就真正信合了先王的成德。通过对《尚书正义》卷十·说命上第十二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时期君臣之间的互动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这一章节不仅展示了武丁作为君王的求贤若渴和开明睿智,也体现了傅说作为贤相的德才兼备和辅国安邦的担当。卷十说命上第十二23卷十说命中第十三24卷十说命下第十四《尚书正义》卷十“说命下第十四”解读本章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内容围绕君王高宗与贤臣傅说之间的对话展开,体现了君王对自我修养和治理国家的追求,以及贤臣对君王的辅佐与教诲。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详细解读卷十说命下第十四一、高宗的自述与求教高宗在开篇自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曾在贤臣甘盘的指导下学习先王之道。甘盘是殷商的贤臣,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宗强调了自己对学习的重视,以及甘盘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然而,高宗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感,他曾中途放弃学业,遁入荒野,居住在黄河边。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民间生活的艰辛,也让他更加珍视学习的机会。随后,高宗向傅说求教,希望他能够教导自己如何修身治国。他以酿造酒醴和调和羹汤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傅说辅佐的渴望。高宗认为,傅说就像酿造酒醴所需的曲和蘖,以及调和羹汤所需的盐和梅一样,是自己成就大业不可或缺的辅佐。卷十说命下第十四二、傅说的回应与教诲此外,傅说还强调了广求贤才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明君需要众多贤臣的辅助才能成就大业。因此,高宗应该积极招揽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在各个官位上共同治理国家。傅说对高宗的求教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首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学习古人的教导,才能有所收获并建立事业。傅说还提醒高宗要时刻保持谦虚勤奋的态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他认为,品德的完善需要时刻努力,而借鉴先王的成法则可以帮助高宗更好地修己治人。卷十说命下第十四三、结论与启示“说命下第十四”这一章节通过高宗与傅说的对话展现了君王对自我修养和治理国家的追求以及贤臣的辅佐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其次谦虚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并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后团结合作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不同的人才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卷十说命下第十四25卷十高宗肜日第十五核心内容本章主要记录了高宗祭祀成汤时,有野鸡飞到鼎耳上鸣叫,祖己借此机会训诫高宗的故事。象征意义野鸡在商代文化中具有神鸟的象征,其出现常被视为天意的示警或启示。篇章结构本章由祖己的训诫和高宗的反应构成,通过对话形式展开,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互动与教诲。卷十高宗肜日第十五26卷十西伯戡黎第十六历史事件西伯戡黎记述了周文王(西伯侯姬昌)征服黎国的事件,这一事件是周文王扩张势力、为周朝建立奠定基础的重要步骤。人物介绍卷十西伯戡黎第十六西伯,即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使周邦大治,并开疆拓土,为周武王灭商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010227卷十微子第十七卷十微子第十七事件微子预知殷商将亡,作诰告知父师和少师。人物微子(纣王的兄长)、父师箕子、少师比干。背景殷商王朝晚期,纣王暴虐无道,朝政混乱。28卷十一泰誓上第一历史事件包含了武王对军队的动员和训诫,强调君臣之义、吊民伐罪的正义性以及战斗的决心和策略。誓师之词历史意义《泰誓》不仅是一篇战争动员令,也是周武王政治理念和军事策略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周初政治、军事和思想具有重要价值。记录了周武王伐纣前的历史背景和准备过程,特别是武王在孟津渡过黄河,准备与商纣王决战的重大历史事件。卷十一泰誓上第一29卷十一泰誓中第二1.周武王的誓词:武王在誓词中强调了善恶有报、天道轮回的道理,指出商纣王无道,力行无度,残害百姓,宠溺罪人。而他自己则秉承天意,要替天行道,讨伐商纣。《尚书正义》卷十一“泰誓中第二”解读《尚书正义》卷十一中的“泰誓中第二”一篇,主要记录了周武王在戊午日,驻扎于黄河以北,与诸侯的军队会合后,对全军发表的誓师之词。以下是该篇章的主要内容和解读卷十一泰誓中第二010203卷十一泰誓中第二2.对商纣王的指责武王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如播弃黎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等,并指出其臣下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变得朋家作仇、胁权相灭。商纣王的无辜吁天、秽德彰闻,已经引起了天怒人怨。3.武王的决心与信心武王表示,他梦见并卜卦得知上天将助他一臂之力,他必将战胜商纣。他强调了虽然商纣拥有亿兆夷人,但人心离散;而他虽然只有乱臣十人,却是同心同德。他表示坚信,只要有百姓的支持,他就能够战胜商纣。1.强调道德正义武王在誓词中多次强调道德正义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商纣,是因为自己秉承了天意和道德正义。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中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武王对商纣王的暴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暴政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这种批判精神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世政治家所借鉴和发扬的。2.对暴政的批判武王在誓词中强调了团结和民心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商纣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人数优势,但是由于其暴政导致人心离散;而他虽然人数少,但是因为同心同德、得到百姓的支持,所以能够战胜商纣。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家对民心和团结的重视。3.团结与民心的重要性卷十一泰誓中第二30卷十一泰誓下第三本章描述了周武王在戊午日天明时分,大规模巡视六军,并对众将士发表明誓的场景。这是武王在准备伐商之前的重大军事行动,体现了其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慎重态度。1.武王誓师武王在誓词中强调“师出以律”,意味着军队出征必须遵守严明的纪律。同时,他三度重申军令,以示对这场战役的重视和决心。这反映了古代军事行动中纪律严明的重要性。2.强调军纪卷十一泰誓下第三3.阐明天道武王在誓词中还提到“天有显道”,即天有明显的道义和规律。他以此告诫将士们要遵循天道,顺应天命,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武王借此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卷十一泰誓下第三详实的描写相比《泰誓》的中篇和上篇,此篇对于武王誓师的场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生动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强调军纪与天道通过武王的誓词,篇章强调了军纪和天道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道德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和信仰。卷十一泰誓下第三文学与历史的融合:《尚书正义》作为一部历史文献,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此篇中的誓词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总的来说,“泰誓下第三”是《尚书正义》中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周武王伐商前的誓师场景,还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学特色。31卷十一牧誓第四卷十一牧誓第四战前誓词详细记录了武王在牧野对军队的战前动员。武王列举了商纣王的罪行,并强调了战场纪律,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战略战术在誓词中,武王还提到了战斗中的具体策略,如行进中不超过六步或七步就整顿队伍,刺杀不超过四次至七次就停止休整,显示了周军严谨的战术安排。战争准备描述了武王准备与商纣王决战的情景,包括武王率领的军队规模和装备。特别提到了“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显示了周军的强大阵容。03020132卷十一武成第五《尚书正义》卷十一《武成》第五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卷十一武成第五1.背景与主题该篇章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事件。卷十一武成第五描述了武王克商后,偃武修文、归马放牛的景象。01强调了记识殷家美政善事以为治国之法的重要性。022.结构与内容03开头部分叙述了武王伐殷的历史事件,以及克定后归马放牛的行动。中间部分详细记录了武王告神的言辞,表达了他承父祖之意,陈述纣王之罪,并祈求神灵保佑。结尾部分则阐述了武王治国的理念,包括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等原则。卷十一武成第五010203武王告神的言辞展现了他对天命的敬畏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3.象征与意义“归马放牛”象征着武王克商后的和平愿景,以及不再使用武力的决心。卷十一武成第五010203治国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武王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追求和智慧。卷十一武成第五“4.历史价值此外,《武成》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和平、德治和民本思想的重视。通过该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思想。《武成》作为《尚书》中的一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周武王伐纣和早期周朝治国理念的珍贵资料。卷十一武成第五0102030433卷十二洪范第六《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第六主要讲述了关于卜筮、决策和天道的内容。以下是对该部分的解读卷十二洪范第六卷十二洪范第六0102031.稽疑与卜筮文中提出了“稽疑”的概念,意即考察和解决疑惑。对于王者来说,当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应当选择懂得卜筮的人来进行咨询。卜筮的方法包括使用龟甲进行占卜(称为“卜”)和使用蓍草进行占筮(称为“筮”)。龟甲占卜的结果有五种兆象:雨、霁、蒙、驿、克,分别代表不同的预兆。占筮则是通过卦象来解读,内卦称为“贞”,外卦称为“悔”。卜筮的过程中,会从这些兆象和卦象中推导出结果。卷十二洪范第六卷十二洪范第六2.决策过程01在做重大决策时,比如要出征或进行重要的国家事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意见,包括自己的判断、卿士的建议、庶民的意见以及卜筮的结果。02如果这四方面的意见都一致,则称为“大同”,意味着决策非常吉利。如果其中有两方面或三方面的意见相逆,也有不同的解释和预测。033.卜筮的意义卷十二洪范第六卜筮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决策辅助手段,它不仅关乎吉凶预测,更体现了对天道的敬畏和遵循。通过卜筮,统治者可以在重大问题上寻求神灵的指引,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4.天道与人事总的来说,《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第六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在决策过程中的智慧与哲学,体现了古人对天道的敬畏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通过遵循天道、顺应时势以及明智的决策,人们可以趋吉避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洪范》一篇强调了天道与人事的紧密联系。人事的吉凶祸福不仅受人类行为的影响,也与天道息息相关。卷十二洪范第六0102030434卷十三旅獒第七《尚书正义》卷十三·旅獒第七主要讲述了西方戎族的一个国家名为“旅”的向周朝进贡了一只大犬,名为“獒”。这一事件由太保召公记录并以此来陈戒周王。以下是对该章节的解读卷十三旅獒第七西方戎族的国家“旅”向周朝进献了一只名为“獒”的大犬。这只大犬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象征着西方戎族对周朝的臣服和敬意。1.西旅献獒卷十三旅獒第七123通过这一进献行为,也展示了周朝的影响力和威望。2.太保作《旅獒》太保召公以此事件为契机,创作了《旅獒》这篇文章。卷十三旅獒第七卷十三旅獒第七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进献獒犬这一事件,向周王进行劝诫和教诲。太保召公希望周王能够以此为鉴,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和对外关系的处理原则。3.陈戒周王通过《旅獒》这篇文章,太保召公向周王传达了谨慎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卷十三旅獒第七文章强调了明王应以德行为本,使四方民族自然归附的道理。卷十三旅獒第七同时,也提醒周王要警惕外部的诱惑和威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总的来说,《尚书正义》卷十三·旅獒第七通过讲述西旅献獒这一历史事件,传达了处理民族关系、治理国家的深刻道理。它告诫统治者应以德行为本、谨慎行事,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35卷十三金縢第八卷十三金縢第八010203核心内容《金縢》主要记载了周公旦为周武王祈福消灾的事情,体现了周公的忠诚与智慧。历史背景该篇目设定在周灭商后的第二年,武王生病,周公通过祷告和祭祀,试图为武王消灾解难。象征意义《金縢》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周公的行为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天命、君臣关系和祭祀文化的理解。36卷十三大诰第九《尚书正义》卷十三“大诰第九”解读如下卷十三大诰第九1.背景介绍时期:武王崩逝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事件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及淮夷等东方部落反叛。卷十三大诰第九卷十三大诰第九2.主要内容01描述了三监及淮夷反叛的情况。02记录了周公摄政,决心东征平定叛乱。03阐述了周公将黜退殷君武庚,并以诛叛之义大诰天下的决心。卷十三大诰第九“1233.经典语句“武王既崩,管叔、蔡叔与纣子武庚三人监殷民者又及淮夷共叛。”描述了反叛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周公相成王,摄王政,将欲东征,黜退殷君武庚之命,以诛叛之义大诰天下。”表达了周公的决心和行动。卷十三大诰第九4.意义与影响通过此文,周公向天下宣告了诛叛之义,为后来的东征和平定叛乱奠定了舆论基础。《大诰》是周公摄政期间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其平定叛乱的决心和战略。该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状况及周公的执政理念。卷十三大诰第九37卷十三微子之命第十卷十三微子之命第十历史时期本章内容涉及的历史时期为周朝,具体是成王时期。主要涉及的人物有成王、微子启等。主要人物成王在灭掉殷朝后,命令微子启继承殷祀,并作了《微子之命》来告诫他。事件概述38卷十四康诰第十一010203《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周公旦对康叔的训诫。该篇内容涉及德刑并重、戒酒等重要思想。通过康叔的治理,反映了周朝初期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卷十四康诰第十一39卷十四酒诰第十二《尚书正义》卷十四中的《酒诰》是周公发布给康叔的戒酒诰命。以下是关于《酒诰》的逐点解读卷十四酒诰第十二卷十四酒诰第十二目的通过戒酒令,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因酒误事,维护社会稳定。背景殷商遗民受到前朝嗜酒文化的影响,周公担忧过度饮酒会导致社会混乱,因此发布此诰命。卷十四酒诰第十二告诫官员和士人要以身作则,不沉迷于酒色。强调酒的应用仅限于祭祀场合,不得随意饮用。2.主要内容0102033.关键信息解读“明大命于妹邦”:在殷商故土上宣布重大的戒酒命令。规定了禁酒的法令,并对违反者予以惩罚。卷十四酒诰第十二“祀兹酒”酒只应用于祭祀活动。“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表明了对节制的重视。卷十四酒诰第十二卷十四酒诰第十二通过戒酒令的发布,周公试图纠正殷商遗民的不良风气,引导他们走向正道。01戒酒令也体现了周公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025.对后世的影响03卷十四酒诰第十二《酒诰》作为《尚书》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统治者所借鉴和引用。它提醒人们要节制饮酒,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40卷十四梓材第十三1.以梓人治材为喻这一章节以木工制作木材的精细过程来比喻君主治理国家的精心与细致。梓,指的是一种优质的木材,同时也指代木工。这里通过木工对木材的精心雕琢,来强调君主对国家治理的用心和投入。01卷十四梓材第十三2.强调君臣之道与常典文中提到“汝若恒”,意为君主应遵循常典,不要轻易变动。同时,也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应信用其臣,以通王教于民。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君臣观念以及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023.宽恕与敬劳的政策导向:在治理过程中,君主应采取宽恕的政策,对于过去的罪犯,包括内外作乱、杀人、虏人以及泄露国君大事、残坏人体等罪犯,都应予以宽恕。同时,也强调了君主应以敬重和慰劳人民为先,努力去施行那些敬重慰劳人民的事情。总的来说,“梓材第十三”这一章节通过梓人治材的比喻,阐述了君主为政之道,强调了遵循常典、君臣之道以及宽恕与敬劳的政策导向。这些理念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卷十四梓材第十三41卷十五召诰第十四主要内容卷十五召诰第十四“42卷十五洛诰第十五《尚书正义》卷十五《洛诰》解读卷十五洛诰第十五《洛诰》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周公和召公在营建洛邑过程中的对话和事件。以下是关于《洛诰》的解读时间: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周公摄政七年三月,即周公旦在辅助成王期间。地点主要涉及洛邑(今洛阳),是周公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而选择的新都地点。人物主要涉及周公旦、召公奭和成王。卷十五洛诰第十五周公随后前往洛邑,亲自监督营建工作。营建完成后,周公派遣使者将占卜得到的吉兆报告给成王。召公首先在洛邑进行勘察(相宅)并占卜,确定建都的地点。卷十五洛诰第十五0102032.周公致政与教诲成王在洛邑建设基本完成后,周公准备将政权归还给年轻的成王。在此过程中,周公向成王阐述了居洛的意义,并通过对话形式传授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卷十五洛诰第十五1233.成王的回应与请教成王对周公的致政表示感激,并就治国之道向周公请教。周公则进一步给予成王指导和教诲,强调明德、慎罚等治国原则。卷十五洛诰第十五卷十五洛诰第十五《洛诰》作为《尚书》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不仅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为后人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文化价值《洛诰》记录了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的过程,体现了周公的忠诚与智慧,也彰显了成王的成长与担当。这一事件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意义43卷十六多士第十六《尚书正义》卷十六《多士第十六》主要讲述了周公在成周洛邑对殷商遗民的训诫。以下是该篇章的主要内容和解读卷十六多士第十六提到了成王七年三月,周公首次来到新都洛邑,向商王朝的士民宣告成王的命令。1.背景介绍篇章开始描述了东都洛邑的营建完成,随后将殷的遗民迁往此地。卷十六多士第十六010203卷十六多士第十六2.周公的训诫01周公以王者的身份,对殷商遗民进行了训诫。02他指出,殷国的灭亡是上天因其不善而给予的惩罚,周国是奉天命行事。03卷十六多士第十六周公强调,他们并非因自己的意愿而夺取殷国的大命,而是遵循上天的旨意。013.对殷商遗民的安抚与教导02周公告诉殷商遗民,他们被迁居到洛邑,是因为他们未达到德义的标准,需要通过教诲来提升。03卷十六多士第十六他表示,这次迁徙并非周人一人之意,而是天命所归,希望遗民们不要心生怨恨。周公还提到殷商的先人们有册有典,曾经改革了夏朝的命运,以此来激励殷商遗民要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4.周公的承诺与期望周公承诺,他将会遵循殷商旧例,怜悯并教导殷商遗民。他期望殷商遗民能够理解这次迁徙并非周人的罪过,而是上天的安排。卷十六多士第十六010203最后,周公以天命为据,告诫殷商遗民要遵从新的统治者,并承诺只要他们不违背命令,就不会受到后续的惩罚。总的来说,《多士第十六》这一篇章主要体现了周公对殷商遗民的怀柔政策,既强调了周朝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天命,又表达了对殷商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愿。这种政策旨在稳定新征服地区的人心,促进不同族群间的融合与和谐共处。卷十六多士第十六44卷十六无逸第十七周公通过自身经历和历史事例,告诫成王要勤勉为政,不可贪图安逸。勤勉为政强调君王应了解百姓的疾苦,特别是农耕的艰辛,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体察民情通过列举殷王中宗、高宗、祖甲以及周文王的例子,说明勤勉为政、体恤民情的重要性。以史为鉴卷十六无逸第十七45卷十六君奭第十八《君奭》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周公旦与召公的对话,通过对话阐明了周公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卷十六君奭第十八该篇强调了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天命不易、天威难测的观点,告诫君主应时刻敬畏天命、勤勉政事。此外,《君奭》还体现了周公对前朝殷商灭亡的反思,以及对周朝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46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尚书》中的《蔡仲之命》是关于蔡叔之子蔡仲的封命记载。在蔡叔因叛乱被周公囚禁并流放后,因其子蔡仲贤明有德,周公便提拔他,并在蔡叔去世后,请命于成王,封蔡仲为诸侯,继承蔡叔的爵位。以下是关于《蔡仲之命》的更详细解读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周公摄政时期,发生了管蔡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这场叛乱。蔡叔作为叛乱者之一,被周公囚禁在郭邻,并最终在那里去世。1.背景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2.蔡仲的贤德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蔡叔之子蔡仲,以其贤明和崇德著称。他敬天爱人,改正了父亲的错误行为,遵循德行,表现出善良和驯顺。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这表明周公对人才的重视和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周公听闻蔡仲的贤德后,提拔他担任鲁国的卿士,使鲁国得到了良好的治理。3.周公的提拔0102034.封命诸侯在蔡叔去世后,周公向成王请命,封蔡仲为诸侯,继承蔡叔的爵位。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蔡仲个人贤德的认可,也是周公维护宗法制度和政治稳定的体现。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0102035.《蔡仲之命》的意义它反映了周公在摄政时期的政治智慧和用人策略,也展示了蔡仲的贤德和才能。《蔡仲之命》是史官对这次封命事件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蔡仲之命》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德行的重视以及宗法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卷十七蔡仲之命第十九47卷十七多方第二十123《尚书正义》卷十七“多方第二十”解读1.背景介绍“多方”即众多诸侯方国之意。此篇是周成王在平定淮夷和奄国的叛乱后,回到镐京(今西安),向各诸侯国发布的一篇诰命。卷十七多方第二十成王通过周公向那些还未臣服于周王朝的诸侯国君臣宣告天命,强调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兴起都是天命的安排,告诫各诸侯国要顺从天命,服从周朝的统治。卷十七多方第二十卷十七多方第二十2.主要内容文中提到,成王在宗周(镐京)对众多诸侯国发表诰命,讲述了商朝因违背天命、残暴统治而灭亡的教训。同时宣扬了周朝承天之命,要求各诸侯国国君顺从天命,不要像商朝那样因叛乱而遭受天罚。文中还强调了道德和天命的重要性,认为国君的品德和行为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卷十七多方第二十02《多方》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周朝初期的政治理念和统治思想。04同时,《多方》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周朝初期政治、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03通过这篇诰命,周朝进一步巩固了其统治地位,加强了与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和沟通。013.意义与影响卷十七多方第二十48卷十七立政第二十一卷十七立政第二十一作者与来源《尚书正义》由孔颖达等人撰写,是对《尚书》的注解和阐释,其中卷十七的“立政第二十一”章节详细解释了周公如何辅导成王治国。主题内容该章节主要描述了周公在归还政权给成王后,担心其年轻怠政,因此作《立政》以告诫成王如何任用贤能,特别是围绕五种关键官职的选拔。历史背景这一章节反映了周朝初期的政治情况,周公作为辅政大臣,对成王的教导体现了当时的君臣关系与政治理念。49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尚书正义》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主要讲述了周朝设立官职、分配职责以及用人之法。以下是关于该章节的详细解读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1.设立官职的背景01在周公摄政期间,成功地平定了殷商的残余势力,即“黜殷命”。02成王即位后,又成功灭掉了淮夷,使天下达到大定的状态。03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王回到丰邑,制定了周家的设官分职用人之法,并史书记载了这一事件,命名为“周官”。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2.周官的内容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周官”详细阐述了周朝如何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并介绍了用人之法。其中,“设官”指的是设置群官,如三公六卿等;“分职”则是指明确各个官职的职责。在用人方面,强调应根据官员的才能和品德来选拔,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3.周官的意义通过明确的官职设置和职责分配,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周官”的制定标志着周朝官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周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同时,合理的用人之法也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周朝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卷十八周官第二十二50卷十八君陈第二十三卷十八君陈第二十三背景介绍《君陈》是《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周公旦去世后,成王任命君陈管理东郊成周的过程及相关训诫。核心思想本文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对官员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价值作为古代文献,《君陈》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标准的重要窗口。51卷十八顾命第二十四临终之命本章记录了周成王临终前的命令和安排,他召集重臣,为康王继位作准备,体现了古代帝王对政权交接的重视。辅政大臣的任命成王命令召公和毕公辅佐康王,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这反映了古代对于权力传承的谨慎态度。对康王的期望与嘱托通过成王的遗命,表达了对新任君主康王的期望,以及对他能够继承文王、武王遗训,维护国家安定的嘱托。卷十八顾命第二十四52卷十九康王之诰第二十五核心内容《康王之诰》是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诏告,阐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