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心官吏,且不得任中心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酣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A沿袭着秦朝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C.引发了七国叛乱 D.加强了中心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布“左官律”,打压王国任官者;以诸侯王所献助祭“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大量剥夺诸侯王的爵位。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打击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心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心集权而实行的新措施,并不是沿袭秦朝的制度,解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打击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心集权,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解除B项;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王国”问题,汉景帝减弱诸侯势力,引发了七国叛乱,解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驾驭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峻,国王无力限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推断,此项制度是()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C.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D.法国的等级君主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材料“王权式微,大领主驾驭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峻”和“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及所学学问可知,中古时期早期,王权受到领主的限制,法国通过建立等级君主制极大强化了王权,专制主义成分强化,D项正确;雅典民主制下没有国王,解除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下没有国王,解除B项;据所学学问可知,英国在加强王权过程中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了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英国建立了议会君主制,议会的权力渐渐加强,不符合材料“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解除C项。故选D项。3.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胜利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更A.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标记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答案】B【解析】【分析】“五色旗”象征着五族共和,象征着五个大民族的团结,这是针对列强瓜分中国企图的有力反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融合,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不选;A项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深化人心的;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详解】4.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看法》规定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16年各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A.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B.建立二元户籍制度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的广泛性 D.二元户籍制度的消逝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户籍制度的改革,最终使“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得出“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结论,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的表述,解除;取消二元户籍制度与民主的广泛性无关,解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头起先的,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D项。故选A项。5.《资治通鉴》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据此可知两税法实施()A.扩大了收税对象 B.加强了对农夫的限制C.简化了税收名目 D.削减了国家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唐两税法每年在夏、秋之际征税,两次征收,依据材料“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可知,两税法规定两税之外不得征收其他杂税,说明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便利征收赋税,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征税对象扩大,解除A项;两税法后政府对民众的人身限制有所放松,解除B项;两税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D项。故选C项。6.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主要缘由是A.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B.工商业和城市旺盛兴盛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嘉奖耕战,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项;秦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并不比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旺盛兴盛,解除B项;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推动了其他诸侯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解除C项;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缘由”的要求,解除D项。7.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峻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缘由是()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B.西欧文言考试制度留意好用性学问,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C.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D.四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允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8世纪末以来(西欧和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促进社会发展,科举制在中国却严峻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不同后果的根本缘由是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C项正确;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缘由与新生事物或旧事物无关,解除A项;考试内容的不同也由中西方社会的环境导致,与题意要求无关,解除B项;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缘由是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峻,解除D项。故选C项。8.“政治中立”原则造就了一支高素养的常任文官队伍,使政府有实力实现对文官的依法科学管理,文官也由此摆脱了对个人、政党的依附关系,获得职业保障,用心于公务的执行和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政治中立"原则()A.消退了政党政治的影响 B.杜绝了政府贪污腐败现象C.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D.践行了“分权制衡”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文官也由此摆脱了对个人、政党的依附关系,获得职业保障,用心于公务的执行和效率的提高。”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提高文官队伍的整体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因此在整体上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C项正确;消退了政党政治的影响,说法过于确定,解除A项;杜绝了政府贪污腐败现象,表述过于确定,解除B项;分权制衡属于政府内部权力的支配与制约,与文官系统的政治中立没有必定关联,解除D项。故选C项。9.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缘由是()A.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政府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主要缘由应从经济角度思索,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确立了文官制度,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文官制度确立时间相隔太远,因此不构成主要缘由,解除A;英国政府的推动是缘由之一但不是主要缘由,B项错误;英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不是其建立的主要缘由,解除D。10.学术界依据大批16世纪西方传教士留下的文字、1570—1870年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78种英文版论文和专著、以及当时欧洲各国的杂志——如:欧洲主要英文媒体《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手艺人》等刊登的关于科举制的大量文章等史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但闻名学者侯建新教授却认为:“科举制度后来虽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因此不能得出英国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的结论”。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A.侯建新教授是学术权威,我们应当遵从其观点B.应当调查中外闻名历史学家看法,用民主投票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C.只要找到更多的一手史料并借助大数据技术,这一问题确定能够解决D.探讨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依据,还要对材料进行考证和说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学术界和闻名学者侯建新教授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是否产生影响,有截然相反的结论。学术界依据西方传教士留下的文字、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论文和专著、以及当时欧洲各国的杂志等史料,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而侯建新教授却认为科举制度后来虽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因此不能得出英国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的结论。结合所学可知,探讨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依据,还要对材料进行考证和说明,D项正确;学术权威的认知也不愿定都科学,解除A项;学术问题要靠科学方法解决,不能用民主投票方式解决,解除B项;一手史料可信度高,但也不愿定就可信,须要加以甄别,而且须要与其他史料互证,解除C项。故选D项。11.如图为《明律》的部分规定。它反映出统治者重视通过立法()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入官,告捕者官给赏很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A.加强皇权专制 B.疼惜商品经济 C.打击地方豪强 D.维护经济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占田过限……;凡伪造宝钞……仍给犯人财产”可知,体现了《明律》对经济行为进行立法制约的信息,反映了统治者对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视,D项正确;加强皇权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对于土地私有制的维护,疼惜商品经济,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B项;打击地方豪强,不符合主旨,解除C项。故选D项。12.乾隆十九年(1755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倘如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祖,总是杀人者抵死。这反映了()A.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破坏 B.政府官员的法权意识淡薄C.古代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D.清朝维护国家形象的决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面对在中国国土上发生的两种类型的命案,官府表现出对维护主权、行使法权的无知,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AD项;C项不符合题意,解除C项。故选B项。13.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是依据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A.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C.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由“后来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是依据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可知,罗马法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权问题,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大陆法系,不是世界法律,C项错误;罗马法与大陆法系不是互为表里的关系,D项错误。14.下表是关于某部法典部分书目。依据所学学问推断此法典出自()其次章法的渊源(14)第一节制定法(14)法律(Lex)和平民会决议(plebiscitum)元老院确定(16)皇帝谕令(16)A.古代希腊 B.古代中国C.古代罗马 D.古巴比伦王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世界)。由题干书目中的“法的渊源”“平民会决议”和“元老院决议”可以推断这是罗马法。从列举书目可以反映出这是罗马法的完善阶段,由此可推断是《民法大全》,C项正确;古代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不会有“皇帝”,解除A项;材料中有“平民会决议”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解除B项;“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是“国王”而不是“皇帝”,解除D项。故选C项。15.1954年,是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关键一年,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下关于1954年政治建设叙述正确的有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③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A.①④B.①③C.②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这次会议的核心制定宪法,并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①③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②错误,C选项解除;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④错误,AD选项解除。16.下图是20世纪80年头,在党中心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宣扬画。该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响应,“五讲四美”也成了当时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口号。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精神文明建设需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②该活动表达了广袤群众对“美”的追求③学生是社会道德教化的主体④该活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头中国。依据材料,“五讲四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头以来,改革开放逐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须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生活,故①正确;材料中说“五讲四美”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学生是社会道德教化的主体,故③错误;④表述不正确,应当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是“根植于”。故本题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依据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心和地方的权力体系。它的萌芽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君主集权专制和由家臣过渡来的早期职业官僚。春秋末,一部分卿大夫夺取政权,做了新诸侯国君。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们为适应封建经济和兼并斗争的须要,全面掌管了土地的征税权及任官赏爵等权,解除贵族对地方的世袭统治。于是,诸侯国君渐渐演化为集权专制君主。国君们还沿用和发展春秋中后期部分卿大夫家臣享受俸禄、为主子效力之例,依据“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原则,罗致和组织了一批新的职业官僚队伍。——摘编自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材料二宋朝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时期。官僚按职能分工设计、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的特点充分得到体现。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探讨、决议的基础之上。军政和行政分别,设立了财政使司,宰相仅被定位为行政首脑。宋代还建立起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另外,学问阶层成为统治者主要来源,深刻变更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官员结构。——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探讨》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萌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宋朝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答案】(1)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较大的发展,逐步确立起男耕女织的封建经济,使得上层建筑也发生了确定变更,官僚制度渐渐形成。(2)官僚分工、职务和行动,按规章办事;决策建立在集体探讨、决议之上;军事和行政分别;独立的谏官机构;官僚结构的变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们为适应封建经济和兼并斗争的须要,全面掌管了土地的征税权及任官赏爵等权,解除贵族对地方的世袭统治”,结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较大的发展,逐步确立起男耕女织的封建经济,使得上层建筑也发生了确定变更,官僚制度渐渐形成。【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定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官僚按职能分工设计、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的特点充分得到体现”,得出官僚分工、职务和行动,按规章办事;据材料“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探讨、决议的基础之上”,得出决策建立在集体探讨、决议之上;据材料“军政和行政分别,设立了财政使司,宰相仅被定位为行政首脑”,得出军事和行政分别;据材料“宋代还建立起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得出独立的谏官机构;据材料“学问阶层成为统治者主要来源,深刻变更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官员结构”,得出官僚结构的变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凹凸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全部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加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同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簇新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同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忱。——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化》材料二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相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很多人对科举功名的看法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艳羡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削减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更与科举制度的解体》(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看法及形成缘由。【答案】(1)特点:留意才能;科举资格放开;程式完善;科举选拔公正同等;各阶层的广泛参加。(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看法:对科举考试日益冷漠。(言之成理即可)缘由:读书信仰体系崩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可知,留意才能;依据材料“亦即是说,全部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加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可知,科举资格放开;依据材料“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凹凸外,已无任何差别”可知,程式完善;依据材料“正是这种公正和同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簇新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可知,科举选拔公正同等;参加的群体看,各阶层的广泛参加。(2)看法:依据材料“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很多人对科举功名的看法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可知,对科举考试日益冷漠。缘由:依据材料“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很多人对科举功名的看法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可知,读书信仰体系崩溃;依据材料“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可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可知,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救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说明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晰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惩处。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实行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困难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状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接受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探讨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合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高校,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探讨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缘由。(3)列举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答案】19.法律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20.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局限;高校的兴起;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探讨和实践;王权渐渐强大。2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依据“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得出是法律体系相对完整;依据“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说明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实行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困难且多变的社会问题”得出是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依据所学内容可知是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欧。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缘由:依据“西欧的日耳曼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得出是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局限;依据“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得出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探讨和实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当时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高校的兴起和王权的强大有关。【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包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所谓宪政体制,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支配着政治权力形成和行使的过程,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构成宪法的各个部分以其不同的形式规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人权的基本要求、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构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宪法在社会政治现实中配置政治权力,影响和确定着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论题:国情不同造成了西方国家宪政体制具有差异性。阐述:中世纪的英国有以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宫廷政变,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供应了政治前提。北美殖民地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自治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北美人民通过独立斗争建立美国,但由于邦联制产生了很多问题,美国于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并据此建立联邦制度和总统共和制,秉持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