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4066-2024 自动气象站 标准_第1页
GB/T 44066-2024 自动气象站 标准_第2页
GB/T 44066-2024 自动气象站 标准_第3页
GB/T 44066-2024 自动气象站 标准_第4页
GB/T 44066-2024 自动气象站 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44066—2024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4066—2024 V 1 1 2 2 25.1一般要求 2 35.3测量性能 35.4采样和数据处理 65.5数据存储和传输 5.6设备状态信息 5.9环境适应性 5.11可靠性 6试验方法 6.1试验环境条件 6.2试验用仪器仪表 6.3一般要求检查 6.5测量性能 6.6采样和数据处理 6.7数据存储和传输 6.8设备状态信息 6.13可靠性 6.14维修性 IⅡGB/T44066—20247检验规则 7.2检验项目 7.3缺陷的判定 7.4定型检验 7.5出厂检验 8标志和随行文件 8.2随行文件 9.1包装 9.2运输 A.2气温和湿度 A.4降水量 附录B(资料性)土壤水分试验土样制作方法 B.1所需仪器设备 B.2试验土样制作 附录C(规范性)特殊运输振动试验 C.1试验要求 D.2试验过程 附录E(规范性)RE102——10kHz~18GHz电场辐射发射试验 E.1试验设备 E.2试验配置 E.3试验步骤 附录F(规范性)CS101——25Hz~150kHz电源线传导抗扰度试验 F.1试验设备 F.3试验步骤 ⅢGB/T44066—2024F.5敏感电平的确定 F.6试验数据 附录G(规范性)CS114——4kHz~400MHz电缆束注入传导抗扰度试验 G.1试验设备 G.2试验配置 G.3试验步骤 G.4试验数据 附录H(规范性)CS115——电缆束注入脉冲激励传导抗扰度试验 H.1试验设备 H.2试验配置 H.3试验步骤 H.4试验数据 附录I(规范性)CS116——10kHz~100MHz电缆和电源线阻尼正弦瞬态传导抗扰度试验 I.2试验配置 I.3试验步骤 I.4试验数据 附录J(规范性)RS10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等级2试验 J.1试验设备 J.2试验配置 J.4试验数据 VGB/T44066—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61540部队、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31010部队、江苏省气象探测中心、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1GB/T44066—20241范围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2423.3—2016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2423.5—201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2423.7—2018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c:粗率操作造成的冲击(主要用于设备型样品)GB/T计划2423.10—20192423.17—20082423.18—20212423.21—20082423.37—20062423.56—2018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M:低气压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L:沙尘试验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和导则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254.1—2021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和接收机电磁兼容第1部分:发射要求GB/T9414.3—2012维修性第3部分:验证和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表示GB/T11463—1989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第3部分: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抗扰度试验2GB/T44066—2024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GB/T18268.1—2010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33694—2017自动气候站观测规范GB/T33703—2017自动气象站观测规范3术语和定义3.13.2数据采集器datalogger3.3代表一定时段内气象要素量值的测量值。4产品组成辐射、雪深、云高、云量、土壤水分、大气电场、天气现象等相关气象要素的传感器。地温一般包括地面温注1: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是汇集智能传感器并提供统一输出接口的多串口通信控制装置。注2:智能集成处理器是连接和管理智能传感器、采集传感器数据和状态,并提供统一输出接口的数据集成处理智5技术要求3GB/T44066—2024气候观测或天气观测用自动气象站的设计寿命应不少于8年,其他观测用自动气象站的设计寿命宜按需要规定。自动气象站的安装建设宜按GB/T31162—2014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自动气象站中使用的电压超过安全电压的,应按GB4793.1—2007中第5章的要求设置安全标志。5.2.2.1可触及零部件(包括允许在使用期间打开的机壳打开后的可触及零部件)对地(机壳)的直流电压应不大于50V,交流电压应不大于30V。5.2.2.2采用交流电源供电时,电源输入处与地(机壳)之间应能承受1500V交流电压。5.2.2.3供电电源断开装置的设置应符合GB4793.1—2007中6.11.3的要求。5.2.3.1机械结构上的棱缘或拐角应倒圆和磨光。5.2.3.2对于在产品寿命期内无法始终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而需要定期维护或更换的部件,应在产品说明书中醒目地注明维护或更换周期及其危险性。5.2.4.2采用有电解液的电池时,应采取防止电解液泄漏侵蚀到带电部件的技术措施。5.2.4.3采用锂离子电池时,应采取5.3.1气候观测或天气观测用自动气象站所配置气象要素的测量性能应从表1中选取,其中:a)测量范围可按实际需要确定;5.3.2其他观测用自动气象站所配置气象要素的测量性能宜符合从表1中选取的测量性能要求。注:未列在表1中的气象要素的测量性能依产品需要而定。4GB/T44066—2024表1自动气象站测量性能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其他指标气压450hPa~±0.2hPa[气候]时间常数:≤2s±0.3hPa[天气]士1.0hPa气温—50℃~60℃0.01℃[气候]0.1℃[天气]±0.1℃[气候]时间常数:≤20s±0.2℃[天气]士0.5℃相对湿度0%~100%±2%(≤80%),±3%(>80%)[气候]时间常数:≤40s±3%(≤80%),±5%(>80%)[天气]±4%(≤80%),±8%(>80%)风向0°~360°3[气候、天气]±5[气候、天气]起动风速:≤0.5m/s距离常数:2m~5m阻尼比:0.3~0.7风速0m/s~75m/s士(0.5m/s+0.03×V)(≥0.5m/s)"[气候、天气]起动风速:≤0.5m/s距离常数:2m~5m±1m/s(≤10m/s),±10%(>10m/s)降水量(日累计)0mm~400mm士0.4mm(≤10mm),±4%(>10mm)[气候、天气]雨强范围0mm/min~4mm/min容量(称重式):0mm~400mm±1mm(≤10mm),±10%(>10mm)地面温度—50℃~80℃土0.2℃(≤50℃),±0.5℃(>50℃)[天气]时间常数:≤20s±0.5℃[气候]浅层地温—40℃~60℃士0.3℃深层地温—30℃~40℃士0.3℃草面温度—50℃~80℃能见度士10%(≤1500m),±20%(>1500m)时间常数:<30s蒸发量0mm~100mm±0.1mm(≤5mm),±2%(>5mm)士0.2mm(≤10mm),±2%(>10mm)[天气](日累计)时间常数:≤20s±0.5h(≤5h),±10%(>5h)[天气]5GB/T44066—2024要素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其他指标总辐射0W/m²~日累计响应时间(95%):<15s响应时间(95%):<30s[气候、天气]±5%[气候、天气]直接辐射0W/m²~日累计士0.5%±2%[天气]散射辐射0W/m²~日累计±5%[天气]反射辐射0W/m²~日累计±5%[天气]大气长波辐射40W/m²~日累计±10%[天气]地面长波辐射40W/m²~日累计士10%[天气]净全辐射—400W/m²~日累计±15%[天气]雪深时间常数:<10s云高总云量识别准确率:≥75%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士2.5%(标准试验样本),士5%(实际土壤)大气电场—100kV/m~士(20V/m+3%×E)天气现象(降水类)毛毛雨、雨、雪、识别准确率:≥90%天气现象(视程障碍类)轻雾、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识别准确率:≥80%注1:“—”表示无该项要求。注2:浅层地温一般有5cm、10cm、15cm、20cm等4个不同深度,深层地温一般有40cm、80cm、160cm、注3:日照的最大允许误差适用于一段时间内(通常一个月)日照累计量的日平均值。注4:云高一般可识别3层。注5:土壤水分一般有(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70~80)cm、(90~100)cm等8个不同深度。式中V是实际风速。b式中E是实际大气电场。6GB/T44066—20245.4采样和数据处理5.4.1.1气候观测用的相关气象要素应采用表2中A类的采样速率。5.4.1.2天气观测用的相关气象要素应采用表2中A类或B类的采样速率。5.4.1.3其他观测用的相关气象要素宜采用表2中A类或B类的采样速率,也可按实际需要对产品另外规定。表2主要气象要素的采样速率要求气象要素采样速率次/minA类B类气压6气温6相对湿度6风向风速降水量地面温度6浅层地温6深层地温6草面温度6蒸发量1166辐射6能见度44雪深云高1总云量l10min一次大气电场土壤水分66天气现象11注:对于降水量、蒸发量、天气现象等适合累计或统计的要素,可能要通过连续的检测或专门的处理才能获得符合采样速率要求的采样值。5.4.2.1气候观测用自动气象站的相关气象要素的算法和数据质量控制应符合GB/T33694—2017的5.4.2.2天气观测用自动气象站的相关气象要素的算法和数据质量控制应符合GB/T33703—2017的7GB/T44066—20245.4.2、5.4.3或附录A中相关要求,以及下列要求:a)云高、大气电场、土壤水分采用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见GB/T33703—2017的A.1.1。b)总云量采用毫米波、可见光或红外等遥感技术获得图像并反演得到。5.4.2.3其他观测用自动气象站的相关气象要素的算法和数据质量控制宜符合5.4.2.2要求,也可按实际需要另外规定。5.4.3导出量计算5.4.3.1海平面气压按公式(1)计算。 (1)式中:P₀——海平面气压,单位为百帕(hPa);P——本站气压,单位为百帕(hPa);h——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单位为米(m);tm——气柱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计算见公式(2)。………(2)式中:t——观测时的气温,单位为摄氏度(℃);t12———观测前12h的气温,单位为摄氏度(℃);γ——气温垂直梯度或称为气温直减率,取0.005℃/m。5.4.3.2场面气压按公式(3)计算。P₁=P+△P…………(3)式中:P₁——场面气压,单位为百帕(hPa);P——本站气压,单位为百帕(hPa);△P₁——场面气压修正值,单位为百帕(hPa),计算见公式(4)。△P=[Z-(Z′+3)×α] (4)式中:Z——气压传感器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Z′———场面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α——单位高度气压差,单位为百帕每米(hPa/m),计算见公式(5)。 (5)式中:g——重力加速度,取9.80665m/s²;Rd——干空气的比气体常数,取2.8704×10³J/(kg·K);Ty——虚温,单位为开尔文(K),计算见公式(6)和公式(7)。T、=T(1+0.378e/P) (6)T=273.15+t (7)8GB/T44066—2024T——气温,单位为开尔文(K);e——水汽压,单位为百帕(hPa),按公式(8)计算;t——气温,单位为摄氏度(℃)。按公式(8)计算。U——相对湿度,%;Ew——气温T所对应的纯水平液面饱和水汽压,单位为百帕(hPa),按公式(9)计算。logEw=10.79574(1—T₁/T)-5.02800log(T/T₁)+1.50475×10-4[1-10-8.2969(T/Ti-1]+0.42873×10-³[104.76955(1-T¹/T)—1]+0.78614………………(9)T₁——水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K;T——气温,单位为开尔文(K),按公式(7)计算。5.4.3.4露点温度按公式(10)计算初值,再用逐步逼近(最多3次)方法求出露点温度。T——露点温度,单位为摄氏度(℃);b——系数,取243.92;e——水汽压,单位为百帕(hPa);E。———0℃时的饱和水汽压,为6.1078hPa;a——系数,取7.69。注:公式(10)计算的初值精度为±0.14℃(-80℃<T₄<40℃)、±0.2℃(40℃≤T₄≤50℃)。5.4.3.5净全辐射按公式(11)计算。E———净全辐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E,———总辐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E,大气长波辐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E,——反射辐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E,——地面长波辐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5.4.3.6辐射曝辐量按公式(12)计算。9GB/T44066—2024式中:H——统计时段的曝辐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²);n——统计时段的分钟数;…………E;——统计时段内第i分钟的辐照度瞬时值(分钟平均值),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其中“错t——1min的秒数,即60s。5.4.3.7水平面直接辐照度按公式(13)计算。EH=E×sinh=E×cosθz (13)式中:EH水平面直接辐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E——直接辐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²);h——太阳高度角,单位为度(°);θz——天顶距,单位为度(),0z=90°—h。5.4.3.8日照分钟值直接辐射辐照度分钟值大于或等于日照阈值(120W/m²)时为有日照,日照分钟值记为1min,否则记为0min。5.4.4各要素的数据项各气象要素计算或统计的数据项宜包含表3的内容。表3气象要素的数据项要素数据项气压气压采样值、气压瞬时值(分钟平均气压)、海平面气压分钟值、场面气压分钟值、小时最高气压及出现时间、小时最低气压及出现时间气温气温采样值、气温瞬时值(分钟平均气温)、小时最高气温及出现时间、小时最低气温及出现时间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采样值、相对湿度瞬时值(分钟平均相对湿度)、小时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时间、露点温度分钟值、水汽压分钟值风向风向采样值、风向2min瞬时值(2min平均值)、风向10min瞬时值(10min平均值)、分钟内极大风速对应风向、小时极大风速对应风向、小时最大风速对应风向、瞬时最大风速对应风向、小时最大2min平均风速对应风向风速风速采样值、风速2min瞬时值(2min平均值)、风速10min瞬时值(10min平均值)、分钟内极大风速、小时极大风速及出现时间、小时最大风速及出现时间、瞬时最大风速(2min平均风速相应时段内的瞬时值中挑选)及出现时间、小时最大2min平均风速及出现时间降水量降水量瞬时值(分钟降水量)、小时累计降水量地面温度地面温度采样值、地面温度瞬时值(分钟平均地面温度)、小时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时间、小时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时间GB/T44066—2024表3气象要素的数据项(续)要素数据项浅层地温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的采样值、瞬时值(分钟平均值)深层地温40cm地温、80cm地温、160cm地温、320cm地温的采样值、瞬时值(分钟平均值)草面温度草面温度采样值、草面温度瞬时值(分钟平均草面温度)、小时最高草面温度及出现时间、小时最低草面温度及出现时间蒸发量蒸发水位瞬时值(分钟蒸发水位)、蒸发量瞬时值(分钟蒸发量)、小时累计蒸发量日照瞬时值(日照分钟值)、小时日照时数辐射平均辐照度)、小时累计曝辐量、小时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小时最小辐照度及出现时间,直接辐射的水平面直接辐照度能见度能见度采样值、能见度瞬时值(分钟平均能见度)、能见度10min瞬时值(10min平均能见度)、小时最低能见度及出现时间雪深雪深采样值、雪深瞬时值(分钟平均雪深)云高第一层云、第二层云、第三层云的云底高采样值、云底高瞬时值(分钟平均云底高)总云量总云量瞬时值大气电场大气电场采样值、大气电场瞬时值(分钟平均大气电场)土壤水分(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70~80)cm、(90~100)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钟平均值)、正点瞬时土壤体积含水量、小时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正点瞬时土壤相对湿度、小时平均土壤相对湿度、小时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小时平均土壤水分贮存量天气现象降水类现在天气现象代码、视程障碍类现在天气现象代码5.5.1.1应具有内部数据存储能力。5.5.1.3气候观测用或天气观测用自动气象站应满足存储1h采样值、1周瞬时气象值、1个月正点气5.5.2.2传输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a)气候观测用或天气观测用自动气象站具有主动传输和被动响应传输两种方式;b)其他观测用自动气象站具有主动传输或被动响应传输方式。5.5.2.3宜采用GB/T33695—2017规定的气象要素编码和数据格式。GB/T44066—2024a)电压:220×(1±20%)V;b)频率:50×(1±10%)Hz。应适应从表4、表5、表6中选定的严酷等级的气候条件。环境参数严酷等级1级2级3级最低温度—20℃—40℃—50℃最高温度最高下垫面温度贮存温度下限—30℃—50℃—55℃贮存温度上限最小相对湿度最大相对湿度降水强度适用于功能性能易受温度影响的部件直接与下垫面接触的设备。GB/T44066—2024环境参数严酷等级1级2级3级最低气压环境参数严酷等级1级2级3级最大风速(10min平均)极大风速(3s平均)应适应从表7中选定的严酷等级的机械条件。环境参数严酷等级1级2级正弦稳态振动位移(2Hz~9Hz)加速度(9Hz~200Hz)宽带随机振动振动环境谱形见图1频率拐点参数见表8加速度均方根值基本运输振动振动环境谱形见图1见图2频率拐点参数见表9见表10加速度均方根值垂向横向纵向特殊运输振动—应通过6.11.8的振动试验冲击冲击响应谱见图3见图4冲击波形半正弦波后峰锯齿波峰值加速度持续时间自由跌落高度(非包装)加速度谱密度(ASD)(m加速度谱密度(ASD)(ms²)/Hz|(对数标尺)表7机械条件严酷等级(续)环境参数严酷等级2级自由跌落高度(运输包装)122cm(最大尺寸小于91cm)76cm(最大尺寸大于或等于91cm)400mm400mm76cm(最大尺寸小于91cm)61cm(最大尺寸大于或等于91cm)倾倒(包装状态)倾跌角度“如果产品所在实际环境基本上是随机振动,可对正弦稳态振动不作要求。b产品可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要求特殊运输振动。图1宽带随机振动和基本运输振动严酷等级1振动环境严酷等级HzASDfHzHzHzASDf₂1级0.00522级441注:ASD是加速度谱密度(accelerationspectraldensity)的缩写。GB频率/频率/Hx垂向横向X0.01图2基本运输振动严酷等级2振动环境表9基本运输振动严酷等级1频率拐点参数HzASDf₁fHzHzASDfa,fhHzASDf₂表10基本运输振动严酷等级2频率拐点参数垂向横向纵向频率加速度谱密度频率加速度谱密度频率加速度谱密度5558788最大响应加速度(0)/(mGB/T44066—2024最大响应加速度(0)/(m表10基本运输振动严酷等级2频率拐点参数(续)垂向横向纵向频率加速度谱密度频率加速度谱密度频率加速度谱密度—2.0510图3冲击严酷等级1级的冲击响应谱峰值加速度/m/s²)GB/T44066—2024峰值加速度/m/s²)10图4冲击严酷等级2级的冲击响应谱应适应从表11中选定的严酷等级的盐雾条件。表11盐雾条件严酷等级环境参数单位严酷等级1级2级3级盐雾mg/m1应适应从表12中选定的严酷等级的沙尘条件。表12沙尘条件严酷等级环境参数单位严酷等级1级2级3级4级降尘”g/(m²·d)122吹尘mg/m³吹沙mg/m³对于应用于野外的产品,降尘可不作要求。室外部分应不低于GB/T4208规定的IP65。GB/T44066—20245.10电磁兼容性交流电源端口、直流电源端口传导发射限值应符合表13的要求;数据端口的传导共模发射限值应符合表14的要求(采用光通信技术的数据端口除外)。表13电源端口传导发射限值频率范围限值准峰值平均值“在0.01MHz~0.15MHz频率范围内,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减小。产品可依需要确定是否包含此频率范围的限值要求。在过渡频率(0.15MHz、0.5MHz和5MHz)点应采用较低的限值。在0.15MHz~0.50MHz频率范围内,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减小。表14数据端口传导共模发射限值频率范围MHz电压限值电流限值准峰值平均值准峰值平均值0.15~0.5°40~30注:电流和电压的发射限值是在使用了规定阻抗的阻抗稳定网络(ISN)条件下导出的,该阻抗稳定网络对于受试的信号端口呈现150Ω的共模(不对称)阻抗(转换因子为20lg150=44dB)。在0.15MHz~0.50MHz频率范围内,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减小。应符合产品按需要选择的表15或表16的要求。表15在10m距离测量的辐射发射限值频率范围MHz限值“在过渡频率230MHz点应采用较低的限值。GB/T44066—2024表16在1m距离测量的辐射发射限值频率范围MHz限值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增大。上限取工作频率的10倍,18000MHz时的限值为69dB(μV/m),18000MHz以上的限值无要求。a)接触放电按产品需要选择GB/T17626.2中等级2或等级3;b)空气放电为GB/T17626.2中等级3;c)按产品需要选择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A或性能判据B。应符合下列要求:a)直流电源端口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4中等级1;b)交流电源端口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4中等级2;c)数据端口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4中等级1;d)性能判据为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B。应符合下列要求:a)直流电源端口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5中等级3;b)交流电源端口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5中等级3;c)数据端口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5中等级3;d)性能判据为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B。a)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6中等级2;b)按产品需要选择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A或性能判据B。5.10.2.525Hz~150kHz电源线传导抗扰度产品可按需要选择本条要求。选择本条要求的产品应符合表17、表18的要求。表17100Hz~150kHz交流电源线传导抗扰度要求频率范围电压VU₀在5kHz~150kHz频率范围内,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减小。表1825Hz~150kHz直流电源线传导抗扰度要求频率范围电压U₀VU₀2在5kHz~150kHz频率范围内,电压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减小。5.10.2.64kHz~400MHz电缆束注入传导抗扰度产品可按需要选择本条要求。选择本条要求的产品应符合表19的要求。表194kHz~400MHz电缆束注入传导抗扰度要求频率范围MHz电流0.01~1*97~85“在0.01MHz~1MHz频率范围内,电流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增大。对于自动气象站,10kHz以下不作要求。在30MHz~400MHz频率范围内,电流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减小。其中,200MHz~400MHz有要求时才作试验。5.10.2.7电缆束注入脉冲激励传导抗扰度产品可按需要选择本条要求。选择本条要求的产品的电缆束注入脉冲激励传导抗扰度应符合下列要求:d)性能判据为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A。产品可按需要选择本条要求。选择本条要求的产品应符合表20的要求。GB/T44066—2024表2010kHz~100MHz电缆和电源线阻尼正弦瞬态传导抗扰度要求频率范围MHz电流A0.01~l#0.1~1030~100b在0.01MHz~1MHz频率范围内,电流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增大。在30MHz~100MHz频率范围内,电流随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减小。应符合下列要求:a)按产品需要从表21选择抗扰度等级;b)按产品需要选择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A或性能判据B。等级频率范围MHz场强V/m180~1000230~18000应符合下列要求:a)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8中等级4;b)按产品需要选择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A或性能判据B。应符合下列要求:a)抗扰度等级为GB/T17626.11中3类;b)按产品需要选择GB/T18268.1—2010的性能判据A或性能判据B。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MTBF)应不小于5000h。注: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MTBF)是失效间隔运行持续时间的期望值,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仅适用于可修复产品。5.12维修性平均修复时间(MTTR)应不大于30min。GB/T44066—20246试验方法6.1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环境温度:15℃~35℃;b)空气相对湿度:30%~80%。6.2试验用仪器仪表测量性能试验用的部分仪器仪表见表22,其他仪器仪表在试验方法所提及的相关试验标准中表22试验用仪器仪表序号仪器仪表性能指标要求1标准气压计和自动标准压力发生器气压范围450hPa~1100hPa最大允许误差士0.1hPa2铂电阻测温仪最大允许误差±0.05℃(一般要求)±0.025℃(被测设备温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优于±0.2℃时)3恒温槽温度控制范围—50℃~80℃温度均匀性温度波动性±0.04℃(10min内)4精密露点仪相对湿度测量范围露点温度最大允许误差相对湿度最大允许误差5调温调湿箱或湿度发生器相对湿度调节范围相对湿度场波动度±1.5%(-10℃以上)相对湿度场均匀度温度调节范围—30℃~50℃温度波动度温度均匀度6饱和盐溶液标准相对湿度复现装置复现相对湿度值12%(LiCl饱和溶液)、75%(NaCl饱和溶液)7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校准系数0.998~1.0048数字微压计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士0.5PaGB/T44066—2024表22试验用仪器仪表(续)序号仪器仪表性能指标要求9风洞风速上限均匀性稳定性阻塞比<0.05(开口风洞阻塞比应小于0.1)风传感器装夹配备旋转平台万能角度尺测量范围0°~360°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标准玻璃量器雨量容量最大允许误差电子天平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标准能见度仪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5%(能见度不大于1500m)±7%(能见度大于1500m)能见度试验舱能见度模拟范围能见度均匀性30m(能见度不大于500m)5%(能见度大于500m)能见度波动度(每10min)±50m(能见度不大于500m)±10%(能见度大于500m)标准高度模块组模块规格零位、10mm、20mm、30mm、40mm最大允许误差数字多用表或采集器电压测量精度0.05级电压测量分辨力自动太阳跟踪器跟踪误差转矩遮光球直径不小于标准总辐射表玻璃罩直径遮光球颜色黑色遮光球遮挡角标准总辐射表光谱范围(50%透射比)响应时间零点偏移士2W/m²非线性(100W/m²~GB/T44066—2024表22试验用仪器仪表(续)序号仪器仪表性能指标要求标准总辐射表方向性响应温度响应(50K区间)倾斜响应士0.5%标准直接辐射表半开敞角2.5°±1°斜角1°±0.1°光谱范围(50%透射比)300nm~3000nm响应时间零点偏移非线性(100W/m²~1000W/m²)温度响应(-10℃~40℃)倾斜响应(0°~90°)标准长波辐射表测量范围100W/m²~1000W/m²响应时间非线性温度响应(-20℃~50℃)倾斜响应(90°)热敏电阻测温最大允许误差(-40℃~60℃)士0.1℃直尺或卷尺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大气电场发生器电场强度输出范围—100kV/m~100kV/m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0.01kV/m注1:标准玻璃容器的雨量容量对应的容积是与被测雨量传感器承水口内径相关的,例如承水口内径为200mm时,相应的容积为314.16mL、942.48mL。注2:标准高度模块的零位模块是与被测蒸发传感器型号相关的,一般有11mm、72mm两种规格。任选2台同规格自动气象站,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互换前后分别进行测量性能试验及相关功能GB/T44066—2024检查。定型检验时检查设计资料中有关设计寿命的说明并评估。中5.3进行标志耐久性检查。6.4.2.1测量可触及零部件对试验参考地的电压。6.4.4.2目视检查防止电解液泄漏侵蚀到带电部件的措施。6.5测量性能将被测气压传感器与标准气压计在相同压力下进行比较试验:a)被测气压传感器与标准气压计的测量参考位置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b)连接被测气压传感器、标准气压计与自动标准压力发生器的通气管路漏气造成的最大压力差应不超过被测气压传感器最大允许误差的1/10;取避免通气管路内发生凝结的措施(如采用干燥空气或氮气作为压力发生器的工作介质);e)从测量范围下限或上限开始,按升序或降序对以上测试点逐点进行2次循环的测试;f)在每个测试点上,压力稳定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20s间隔的3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标准值和示值;g)各测试点的气压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气压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气压传感器试验压力从较低气压到实验室环境气压阶跃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GB/T44066—2024a)由标准气压计检测试验时的实验室环境气压,试验期间环境气压变化应不超过2hPa;b)试验中较低气压值宜取比环境气压低约100hPa;c)试验时,首先让被测气压传感器在较低气压下稳定,之后迅速切换到环境气压,观察被测气压传感器示值上升环境气压和较低气压之差值的63.2%的时间,即时间常数,也可等待时间达到要求的时间常数时,立即读取被测气压传感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上升变化是否达到环境气压和较低气压之差值的63.2%。将被测温度传感器与铂电阻测温仪的标准铂电阻在相同温度下进行比较试验:a)被测温度传感器与铂电阻测温仪的标准铂电阻应插入恒温槽中足够深度,使两者感温部分处注:足够深度是指插入深度再增加1cm,被测传感器测量误差测试结b)测试点至少取温度测量范围的下限、上限,以及—20℃、0℃、20℃共5个点;c)在每个测试点上,槽温达到设定温度并稳定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30s间隔的4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标准值和示值;d)各测试点的温度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温度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温度传感器试验温度从较高温度到较低温度阶跃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a)用标准铂电阻测温仪检测试验时的实验室环境温度,试验期间环境温度变化应不超过1℃;b)试验中较高温度宜取比环境温度高约40℃;c)试验时,首先将被测温度传感器在较高温度下稳定,之后迅速取出并置于2.5m/s的通风器(如风洞)中,观察被测温度传感器示值下降置入通风器时的示值和环境温度之差值的63.2%查示值的下降变化是否达到置入通风器时的示值和环境温度之差值的63.2%。将被测相对湿度传感器与精密露点仪传感器在相同湿度下进行比较试验:a)被测相对湿度传感器与精密露点仪传感器应置于调温调湿箱或湿度发生器有效工作区域;b)按产品需要设定有效工作区域的温度,未指定试验温度时设定到20℃;c)测试点至少取30%、40%、55%、75%、95%;d)按先从低湿逐点升到高湿,再从高湿逐点降至低湿,对各测试点进行1次循环测试;e)在每个测试点上,温度和湿度稳定30min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20s间隔的3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标准值和示值;f)各测试点的相对湿度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相对湿度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将被测相对湿度传感器试验湿度在较高相对湿度和较低相对湿度之间阶跃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GB/T44066—2024a)使用饱和盐溶液标准相对湿度复现装置提供较高相对湿度环境(75%)和较低相对湿度环境b)应分别进行降湿过程和升湿过程的时间常数试验,取两个过程的较大者作为被测相对湿度传对湿度中,观察被测相对湿度传感器示值下降置入较低相对湿度环境时的示值和12%之差值的63.2%的时间,即时间常数,也可等待时间达到要求的时间常数时,立即读取被测湿度传感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下降变化是否达到置入较低相对湿度环境时的示值和12%之差值的对湿度中,观察被测相对湿度传感器示值上升75%和置入较高相对湿度环境时的示值之差值的63.2%的时间,即时间常数,也可等待时间达到要求的时间常数时,立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上升变化是否达到75%和置入较高相对湿度环境时的示值之差值的将被测风向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被测风向传感器应固定于风洞中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后端下方,并使风向标转动平面保持水流场风速至规定的起动风速上限,观察风向标是否转动并与气流将被测风向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被测风向传感器固定于风洞试验段底座的水平旋转平台上,置于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后端下e)通过转动水平旋转平台调整测试点位置,并用万能角度尺测量转动的角度作为测试点的标f)在每个测试点上,风洞风速稳定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1s间隔的3次被测风向传感器读数的单位矢量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示值;g)各测试点的风向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风向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风向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GB/T44066—2024a)用风洞作为风环境发生器,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应在风向标与风洞气流来向10°、350°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试验,每个角度上的试验应重复5次,取各次试验所得距离常数的算术平均值;c)风洞风速在试验中应保持在5m/s;d)在每个试验角度上,首先将风向传感器转动到试验角度并限制风向标在气流中的自由转动,然后迅速释放,观察其首次回转50%角度时所经历的时间,计算得到距离常数。将被测风向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风洞作为风环境发生器,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应在风向标与风洞气流来向10°、350°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试验,每个角度上的试验应重复5次,取各次试验所得过冲比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风向传感器的过冲比,再按公式(14)计算出阻尼比;c)风洞风速在试验中应保持在5m/s;d)在每个试验角度上,首先将风向传感器转动到试验角度并限制风向标在气流中的自由转动,然后迅速释放,观察其首次回转到0°点后又转过的最大角度,按公式(15)计算出该次试验的过冲比。式中:2——过冲比,无量纲。式中:θ——试验角度位置与0°线的夹角,单位为弧度(rad)。………(14)……(15)6.5.4.2超声波测风仪将被测超声波测风仪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被测超声波测风仪垂直固定于风洞试验段底座的水平旋转平台上,置于风洞工作段截面中心位置且距皮托静压管后端不小于100mm的下方,且以气流来向为指北方向,与风洞内壁的间距应不小于50mm;c)风洞风速在试验中应保持在10m/s;e)通过转动水平旋转平台调整测试点位置,并用万能角度尺测量转动的角度作为测试点的标准值;f)在每个测试点上,风洞风速稳定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1s间隔的3次被测风向传感器读数的单位矢量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示值;g)各测试点的风向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超声波测风仪风向测量误差符合要求。GB/T44066—2024将被测风速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被测风速传感器应固定于风洞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后端下方,并使旋转平面保持水平或垂直(取决于传感器形式);d)试验应重复3次,若每次试验中被测风速传感器均能从静止变为持续转动,则判定为起动风速符合要求。将被测风速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被测风速传感器应牢固安装于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后端下方,并使旋转平面保持水平或垂直(取决于传感器形式);d)在每个测试点上,风洞风速稳定1min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1s间隔的3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标准值和示值;e)各测试点的风速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风速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风速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风洞作为风环境发生器,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试验应重复5次,取5次试验距离常数的算术平均值;c)风洞风速在试验中应保持在5m/s;的63.2%所经历的时间,计算得到距离常数。将被测超声波测风仪在模拟的风环境中进行试验:a)用L型标准皮托静压管与数字微压计监测风洞试验段的风速;b)被测超声波测风仪垂直固定于风洞试验段底座的水平旋转平台上,置于风洞工作段截面中心距应不小于50mm;GB/T44066—20241s间隔的3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在该方向的标准值和示值;f)各测试点的风速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超声波测风仪风速测量误差符合要求。采用定量定速清水注入法对被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进行试验:a)应进行降水量为10mm、30mm的试验,对两种降水量均应进行1mm/min、4mm/min两种b)在每个试验组合上应重复3次试验,以3次试验的降水量算术平均值来判定该组试验的测量c)每次试验前应清空被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翻斗中残留的水,并等待不少于1min;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承水口,统计从注水开始的那一分钟到注水完成后的下一分钟被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测量的所有分钟降水量的总和作为该次试验的累计降水量测量值;e)各试验组合的降水量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采用定量清水注入法对被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进行试验:量3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来判定该试验降水量的测量误差;b)每次试验前应将被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收集器内部干燥处理,并等待不少于5min;水开始的那一分钟到注水完成后的5min被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测量的所有分钟降水量的总和作为该次试验的累计降水量测量值;d)各试验降水量的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能见度传感器与标准能见度仪在相同能见度下进行直接比较试验。a)将被测能见度传感器与标准能见度仪放置于能见度试验舱有效工作区域内。b)测试点至少取能见度测量范围的下限、上限,以及50m、200m、500m、750m、1000m、1250m、5000m、10000m和30000m。c)试验时,先使试验舱内的能见度保持低于10m,并待被测能见度传感器测量的能见度值稳定验舱内空气样本的自然沉降使能见度缓缓上升,直到能见度升至最大测试点值30min后结束。d)在每个测试点上,按下列方法从试验数据中连续选取不少于6对试验数据,以选取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来判定该测试点的测量误差:1)测试点不大于500m时,取与测试点相差不超过±50m的标准能见度仪采样值,以及相GB/T44066—20242)测试点大于500m时,取与测试点相差不超过±10%的标准能见度仪采样值,以及相同时刻被测能见度传感器采样值。e)各测试点的能见度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能见度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能见度传感器试验能见度从较高环境能见度到散射板模拟的较低能见度的阶跃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a)使用标准能见度仪检测试验时的环境能见度值,应不超过被测能见度传感器的测量上限,试验期间能见度变化应不超过100m;b)标准散射板所对应的模拟能见度值宜比试验环境能见度值低不少于5000m;c)试验时,首先让被测能见度传感器在试验环境能见度下稳定,之后迅速切换到模拟的较低能见度,观察被测能见度传感器示值下降环境能见度和较低能见度之差值的63.2%的时间,即时间常数,也可等待时间达到要求的时间常数时,立即读取被测能见度传感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下降变化是否达到环境能见度和较低能见度之差值的63.2%。用改变目标平面高度模拟水位变化的方法对被测蒸发传感器进行试验:a)被测蒸发传感器应保持水平放置,通电预热不少于10min后进行试验;c)用零位模块作为测量的参考面,用若干标准高度模块进行组合模拟各测试点水面,模拟的各测试点水面应分别放置于参考面之上进行试验;d)放置参考面时,应使其上表面与被测蒸发传感器的零位刻度线对齐,然后视需要对被测蒸发传感器进行一次零位标定;e)放置参考面和各测试点水面后,均应稳定不少于1min后方可进行被测蒸发传感器读数,宜取1min间隔的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的蒸发水位值;f)被测蒸发传感器对参考面测得的蒸发水位值作为低水位值,对测试点水面测得的蒸发水位值作为高水位值,高水位值与低水位值的差值作为该测试点的蒸发量示值;g)各测试点的蒸发量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蒸发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日照传感器与标准直接辐射表在室外运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试验。a)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天气晴朗;2)日出和日落方位没有大于5°的遮挡物,日出后和日落前与太阳运动轨迹之间无遮挡物;3)空气温度5℃~35℃,风速小于或等于5m/s,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b)标准直接辐射表应安装在自动太阳跟踪器平台上,并与数字多用表或采集器正确连接,数字多用表或采集器应置于实验室环境条件或遮阳通风处。c)被测日照传感器参照正常工作方式安装连接,距标准直接辐射表不大于5m。d)试验时间不少于30d(出厂检验时可由供需双方商定更短的试验时间,以不少于3d为宜),期间避免人员靠近等影响测量结果的活动。e)试验前,所有仪器仪表预热应不少于30min。GB/T44066—2024f)读取试验期间标准直接辐射表测得的每分钟直接辐射辐照度值,以及被测日照传感器测得的每分钟日照值。g)对标准直接辐射表测得的每分钟直接辐射辐照度值按5.4.3.8方法判断该分钟有无日照。h)统计两者在试验期间各自测得的日照分钟总数并计算日平均值,用日平均值来判定被测日照传感器的日照日累计测量误差。在室外阳光下或室内测试设备上采取蔽光方法进行试验:a)在未蔽光时试验环境的直接辐射辐照度宜在200W/m²~320W/m²之间;后迅速将其蔽光,观察被测日照传感器直接辐射辐照度示值下降初值的63.2%的时间,即时间常数,也可等待时间达到要求的时间常数时,立即读取被测日照传感器直接辐射辐照度示值,检查示值的下降变化是否达到初值的63.2%。将被测总辐射传感器与标准总辐射表在室外直接运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试验。a)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天空晴朗,太阳高度角大于或等于30°(一般在地方时10时~14时之间);3)空气温度5℃~35℃,风速小于或等于5m/s,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b)被测总辐射传感器与标准总辐射传感器安放在室外同一个平台上,接线柱或信号插座朝北(相实验室环境条件或遮阳通风处。c)试验时间不少于3h,期间避免人员靠近等影响测量结果的活动。d)试验前,所有仪器仪表预热应不少于30e)读取试验期间标准总辐射表和被测总辐射传感器各自测得的每分钟总辐射辐照度值。f)按公式(12)分别计算试验期间标准总辐射表和被测总辐射传感器所测的总辐射曝辐量累计在室外阳光下或室内测试设备上采取蔽光方法进行试验:a)在未蔽光时试验环境的总辐射辐照度宜不小于500W/m²;光,观察被测总辐射传感器示值下降初值的95%的时间,的响应时间时,立即读取被测总辐射传感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下降变化是否达到初值的95%。GB/T44066—2024a)标准仪器采用标准直接辐射表,并安装在室外自动太阳跟踪器平台上;b)被测直接辐射传感器参照正常工作方式安装、连接和调整,距标准直接辐射表不大于5m。a)标准总辐射表应安装在室外自动太阳跟踪器平台的散射辐射测量位置;b)被测地面长波辐射传感器参照正常工作方式安装和连接,距标准总辐射表不大于5m。将被测大气长波辐射传感器与标准长波辐射表在室外运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试验。a)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日落且天空散射减小后(一般在地方时23时~3时之间);3)空气温度5℃~35℃,风速小于或等于5m/s,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b)被测大气长波辐射传感器与标准长波辐射表安放在室外同一个平台上,清除玻璃罩上的灰辐射表与数字多用表或采集器正确连接,数字多用表或采集器应置于实验室环境条件或遮阳c)试验时间不少于3h,期间避免人员靠近等影响测量结果的活动。e)读取试验期间标准长波辐射表和被测大气长波辐射传感器各自测得的每分钟大气长波辐射辐f)按公式(12)分别计算试验期间标准长波辐射表和被测大气长波辐射传感器所测的大气长波辐在室外多云的夜间或室内测试设备上采取蔽光方法进行试验:GB/T44066—2024a)在未蔽光时试验环境的长波辐射辐照度宜不小于100W/m²;b)试验时,首先将被测大气长波辐射传感器在未蔽光情况下稳定,读取其示值为初值,之后迅速将其蔽光,观察被测大气长波辐射传感器示值下降初值的95%的时间,即响应时间,也可等待时间达到要求的响应时间时,立即读取被测大气长波辐射传感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下降变化是否达到初值的95%。6.5.10.6地面长波辐射参照6.5.10.5.1进行试验,但是应将被测地面长波辐射传感器与标准长波辐射表按地面长波辐射测量方式安装。参照6.5.10.5.2进行试验。6.5.10.7净全辐射将被测净全辐射测量仪器与由标准总辐射表和标准长波辐射表构成的四分量净全辐射测量系统在室外运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试验。a)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四周空旷,仪器感应面以下没有任何障碍物;2)空气温度5℃~35℃,风速小于或等于5m/s,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80%。b)将两只标准总辐射表和两只标准长波辐射表分别按净全辐射测量方式安装,并与数字多用表或采集器正确连接,构成标准净全辐射测量系统,所有标准表的接线柱或信号插座朝北(相当于方位角0°),数字多用表或采集器应置于实验室环境条件或遮阳通风处。c)被测净全辐射测量仪器参照正常工作方式安装和连接,距标准净全辐射测量系统不大于5m。d)试验时间不少于23h,期间避免人员靠近等影响测量结果的活动。e)试验前,应清除玻璃罩上的灰尘,调整好仪器的水平,所有仪器仪表预热不少于30min。f)读取试验期间标准总辐射表、标准长波辐射表测得的每分钟总辐射、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辐照度值,并按公式(11)计算得到标准净全辐射测量系统的每分钟净全辐射辐照度值,同时读取试验期间被测净全辐射测量仪器测得的每分钟净全辐射辐照度值。g)按公式(12)分别计算试验期间标准净全辐射测量系统和被测净全辐射测量仪器所测的净全辐射曝辐量累计值,判定被测净全辐射传感器的曝辐量日累计测量误差。对于采用四分量测量方法的净全辐射测量仪器,宜对测量总辐射、反射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4个分量的传感器分别按6.5.10.1.2、6.5.10.分量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净全辐射传感器的时间常数符合要求。对于其他净全辐射测量仪器在室外采取蔽光方法进行试验:a)在未蔽光时试验环境的净全辐射辐照度宜不小于100W/m²;b)试验时,首先将被测净全辐射测量仪器在未蔽光情况下稳定,读取其示值为初值,之后迅速将其蔽光,观察被测净全辐射测量仪器示值下降初值的95%的时间,即响应时间,也可等待时间达到要求的响应时间时,立即读取被测净全辐射测量仪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下降变化是否达到GB/T44066—2024初值的95%。用改变目标平面距离模拟雪深变化的方法对被测雪深传感器进行试验:a)用一个硬质平板作为模拟雪面的测试目标面,平板的面积应略大于被测雪深传感器的视场试目标面与该平面的距离模拟雪深变化,用直尺或卷尺测量测试目标面与该平面的距离作为c)被测雪深传感器应放置于距测试基准面约2m远的位置,对准测试基准面中心位置;f)在每个测试点上,测试目标面放置到位且稳定不少于1min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30s间隔的4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标准值和示值;g)各测试点的雪深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雪深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雪深传感器试验雪深的模拟高度阶跃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a)雪深模拟高度阶跃变化的范围宜不小于5cm;被测雪深传感器示值上升达到高度差的63.2%的时间时间常数时,立即读取被测雪深传感器示值,检查示值的上升变化是否达到高度差的63.2%。用已知距离的固定目标物对被测云高仪进行试验:b)选定已知距离与各测试点值大致相近的固定目标物,作为各测试点的测试目标;c)在每个测试点上,被测云高仪对准相应的测试目标且稳定不少于3min后方可进行数据读取,宜取以1min间隔的3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示值;d)各测试点的云高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云高仪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云量测量仪与观测员在室外进行观测比较的方法进行试验。a)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2)仪器感应面以上没有任何障碍物;3)便于观测人员进行人工观测。c)试验时间不少于3个月(出厂检验时可由供需双方商定更短的运行时间),期间避免人员靠近GB/T44066—2024d)试验期间由观测员同时进行总云量连续人工观测并记录。e)挑取出人工和被测云量测量仪在试验期间同一时间观测的所有总云量有效观测记录,按公式(16)计算总云量测量的准确率r。r=(n/N)×100% (16)r——总云量测量的准确率;n——有效观测记录中总云量测量误差符在实验室中用标准试验样本对被测土壤水分测量仪进行试验。b)按下列方法选取不同测试点的试验样本:1)干燥的空气,适用于0%~2.5%的测试点;2)纯水,适用于97.5%~100%的测试点;c)在各测试点上,被测土壤水分传感器置于相应的试验样本中稳定不少于4min后方可进行读数,宜取以1min间隔的3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示值。d)以测量性能要求中的标准试验样本的测量误差要求为依据判定各测试点的土壤水分测量误差,各测试点的土壤水分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土壤水分测量仪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大气电场传感器在模拟发生的电场中进行试验。a)被测大气电场传感器固定在大气电场发生器规定的测试位置,传感器感应面与大气电场发生器上极板的下表面齐平。b)测试点至少取下列值:c)在每个测试点上,稳定不少于3min后方可进行读数,宜取以每秒间隔的10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点的标准值和示值。d)各测试点的大气电场测量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时判定被测大气电场传感器测量误差符合要求。将被测天气现象测量仪与观测员在室外进行观测比较的方法进行试验。a)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2)便于观测员进行人工观测。b)被测天气现象测量仪参照正常工作方式安装、连接和调整。GB/T44066—2024c)试验时间不少于6个月(出厂检验时可由供需双方商定更短的运行时间),期间避免人员靠近等影响测量结果的活动。d)试验期间由观测员同时进行天气现象连续人工观测,并按表1中的天气现象类别进行归类记录。e)按公式(17)、公式(18)分别计算被测设备对降水类和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的识别准确率。ra=(a/A)×100% (17)式中:ra——降水类天气现象识别准确率;a——被测设备准确识别降水类天气现象的次数;A——人工观测记录的降水类天气现象的有效次数。rb=(b/B)×100%………(18)式中:rb——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识别准确率;b——被测设备准确识别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的次数;6.6采样和数据处理将自动气象站进行运行试验:a)自动气象站运行24h后,读取各要素的采样值、瞬时气象值、正点气象值、导出量、统计量、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标识以及对应的时间;b)按5.4.2规定的算法和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采样值进行计算和处理,得到计算的瞬时气象值、正点气象值、导出量、统计量、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标识以及对应的时间;c)比较自动气象站读取的各项数据与计算得到的相应数据是否一致。6.7数据存储和传输6.7.1数据存储自动气象站连续运行3d后,检查自动气象站存储的采样值、瞬时气象值、正点气象值、导出量、统计量和状态信息的内容及已使用的存储空间,按公式(19)计算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大小S,应不超过自动气象站所具备的内部存储空间大小。…………(19)式中:S———需要的存储空间大小,单位为兆字节(MB);Ss——1h采样值的存储空间大小,单位为兆字节(MB);S;———3d瞬时气象值的存储空间大小,单位为兆字节(MB);Sh——3d正点气象值及导出量、统计量和状态信息的存储空间大小,单位为兆字节(MB)。6.7.2数据传输根据自动气象站通信接口的类型,采用相应的通信电缆、通信设备,建立自动气象站与计算机的数据链路,计算机上运行通用的通信工具软件(如超级终端)并作相应配置,作下列检查:a)查看自动气象站向计算机主动传输的采样值、瞬时气象值、正点气象值、导出量、统计量和状态信息;GB/T44066—2024b)计算机向自动气象站发出终端操作命令后,检查自动气象站的返回的数据内容和格式。6.8设备状态信息按表23的方法进行检查。表23设备状态信息试验方法序号状态信息试验方法1设备运行状态使自动气象站分别运行于正常状态和人工模拟的异常状态(如数据存储故障),检查自动气象站存贮和输出的设备运行状态2传感器状态使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分别工作于正常状态和人工模拟的异常状态(如传感器连接断开),检查自动气象站存贮和输出的传感器状态3电源状态使自动气象站的电源分别工作于正常状态和人工模拟的异常状态(如交流断电),检查自动气象站存贮和输出的电源状态4通信状态使自动气象站的通信分别处于正常状态和人工模拟的异常状态(如通信中断),检查自动气象站存贮和输出的通信状态将自动气象站时钟与授时中心标准时间进行比对试验:a)自动气象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