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_第1页
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_第2页
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_第3页
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_第4页
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度《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1

好的教学方式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前提,教师在课前很难完全把握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所以,上课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课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了。经常性的总结课后经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最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预习一遍,然后抽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和教师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教师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把题印成篇子,发给同学们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都可以问这一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另外,还可以采取抽条的方式,把学生找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其他组的学生抽到哪道题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我觉得假如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我实际运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所以,我决定以后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一、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他们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今年8月22号正好是*同志诞辰一百零九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同志诞辰109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来重温那段历史。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凝重(níng)瞩目(zhǔ)易帜(zhì)

港督(dū)陈迹(jì)赠言(zèng)

2.理解词义。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升**。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新闻特写吗?新闻特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或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后,复述课文。

2.概括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3.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写了这些重大场面,结构清晰而严谨,主题集中而鲜明,让人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从现场的气氛中能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研读1—2自然段。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阅读文章,探究下面问题。

1.你能把文章第一段缩写成一句话吗?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有什么作用?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3.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5.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明确:体现出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前途无限光明。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末任港督告别,

降下港督旗帜

殖民统治结束,

降下英国*

五、课外拓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假如你现在就在现场,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示例: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了!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史册的一个瞬间!现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第二课时

1.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

2.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1.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重点)

2.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难点)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后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对香港回归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关注这一盛事。

二、自主预习

1.阅读课文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描写了什么场景?

明确: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这次降旗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往港督离任时才降旗,这次降下之后“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3-11自然段。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这则新闻特写按时间顺序还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还写了以下几个场景:①6月30日晚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英国*。②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冉冉升起。③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2.第4自然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3.细读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么含义?

明确:(1)照应前文的“蒙蒙细雨”;(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3)衬托殖民者心情;(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4.第7自然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5.第11自然段中的“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这是特写的结束语。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语言探究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对此,作者用庄重含蓄的语言作了恰当的处理,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明确: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主旨。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写法探究

善于运用象征意义的场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这些场景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①末任港督离府: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②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英国管治结束;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正式交接;④“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主体:末任港督离府

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象征意义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

五、课外拓展

你能运用特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吗?

示例: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岁上下的*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2)——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1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白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及其作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从学习效果看,总体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

一、反思教学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这节课,由音乐《东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大体印象。接着对课文结构、四个典型场景进行了分析,在第三个场景时插入了交接仪式的视频,对当时刚出生的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之后,重点对课后第一题及“这篇课文为什么能获奖”展开了讨论。最后,用了近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讨论共同解答。从结果来看,上课之前我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知识,不敢大胆放开“手脚”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学生的潜力很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解答。

二、反思新课改教学方式。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公开课,我必须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充分。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加深对香港历史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尤其是最后6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共同解答,由于受公开课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学生有许多老师在场不敢大胆发言的情况下,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自由、大胆的讨论。虽然其过程贯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学生的表现及效果并没有*常课理想。为此,以后每堂课都应加强这方面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1

好的教学方式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前提,教师在课前很难完全把握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所以,上课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课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了。经常性的总结课后经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最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预习一遍,然后抽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和教师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教师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把题印成篇子,发给同学们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都可以问这一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另外,还可以采取抽条的方式,把学生找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其他组的`学生抽到哪道题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我觉得假如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我实际运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所以,我决定以后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4)——别了朋友作文3篇

别了朋友作文1

时间是善良的,但又是无情的,老人眼角的皱纹是他雕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是他描绘出来的,时间的性格是另人琢磨不透而又变化万千的。但……如果可能,我想停留在这一刻,啊!别了!朋友!望着你们那像清水一样的眼神,我跑开了!我害怕,我不敢面对因为我知道,这将是最后一次……往事像梅花一样在枝头绽放,我们为了同样的目标、希望迈进四。

三这个大家庭,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我们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微风轻轻的轻轻地吹擦过我的脸颊我又记起老师说的话:“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怕,班里有68个同学和你并肩作战!”啊!多么豪迈的一句话!是它鼓励我们划着坚强的船浆驶向远方!在这两年的时间中,我们快乐着成长着,我再一次回头看见你们那晶莹透亮的眼睛。我哽咽地说一句:“别了!朋友!”

别了朋友作文2

下午,我们在上课,分别。突然,同学陈思远的爷爷赶来了,说陈思远上完这节课就要转到庐江小学去上了。我们听了,都有些难过,希望陈思远能和我们继续在一起学习,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陈思远马上就要和我们分别了。

老师请陈思远上讲台,让她对同学们说几句想说的话。她说:“同学们,很高兴我们在一起相处了两年的时间,有空我会常来看你们的。”她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老师又问我们想不想对陈思远说些什么,以后她去庐江上学,我们就会很少看到她的。我连忙举手深情地说:“陈思远,我们好好学习,到了初中,高中一定还能做同学的。”老师带头为我们鼓掌。

随后,陈思远走了,望着那熟悉的背影,眼泪就像一把刀子刺痛着我的心。

回到家,我想忘了陈思远已经转学的事。可是不行,我的心里还想对她说,陈思远,放假了,你一定要回来和我们一起玩,不然,我会更想念你的。其实我明白,我们心里痛苦,她的心里比我们更不好受。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学,而她失去了我们班41名同学。

陈思远,希望你在新学校拥有更多的朋友,学习进步,每天都过的很开心、快乐!

别了朋友作文3

时光荏苒,转眼一个星期的"高中生活过去了,虽然在新的环境中交了不少朋友,可内心却还是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在做怪,和新朋友没有熟到可以坦露所有心事的地步,无法道出所有的心声。于是便常常会想起以前的朋友。

人是一种喜欢怀旧的动物,我自然也不例外。暑假里心血来潮跟初中同学嗑客牙。拨通电话后,先是沉默,而后聊个半小时或40分钟,谁都不愿意停下来。逛街是在路上碰到,仿若离别几十年的旧友,激动得说不出话。待到*抚下心情后,话匣子也随之打开了,聊得忘乎所以,还忘了回家时间。

小学的友情稚嫩,单纯。待现在回味,那些同学早成了"陌生人",而高中的同学多了一份成熟和世故,少了一些嘻嘻哈哈的时间。正如一位初中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的:上午上课时盼吃饭,下午上课时盼放学。一天到晚盯着黑板发呆,沉溺在过去与同学嬉闹的美好时光。久久不能适应,心怎么都无法*静下来,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随身听中放着元气的>。

"曾经相遇多少天

才知道离别多少年

虽然所有相聚终究要离别

缘分将我们围成圈

明天因为有星期天

今天必须说再见

天下没有不散的席宴"

别了,亲爱的朋友们,天下没有不散之席宴。但是请记住,无论你们身在何方,去到何处,我永远为你们祝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5)——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3篇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1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1)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

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3

第一课时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一、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他们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今年8月22号正好是*同志诞辰一百零九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同志诞辰109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来重温那段历史。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凝重(níng)瞩目(zhǔ)易帜(zhì)

港督(dū)陈迹(jì)赠言(zèng)

2.理解词义。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升**。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新闻特写吗?新闻特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或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后,复述课文。

2.概括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3.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写了这些重大场面,结构清晰而严谨,主题集中而鲜明,让人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从现场的气氛中能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研读1—2自然段。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阅读文章,探究下面问题。

1.你能把文章第一段缩写成一句话吗?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有什么作用?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3.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5.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明确:体现出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前途无限光明。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末任港督告别,

降下港督旗帜

殖民统治结束,

降下英国*

五、课外拓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假如你现在就在现场,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示例: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了!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史册的一个瞬间!现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第二课时

1.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

2.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1.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重点)

2.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难点)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后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对香港回归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关注这一盛事。

二、自主预习

1.阅读课文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描写了什么场景?

明确: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这次降旗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往港督离任时才降旗,这次降下之后“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3-11自然段。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这则新闻特写按时间顺序还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还写了以下几个场景:

①6月30日晚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英国*。

②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冉冉升起。

③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2.第4自然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3.细读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么含义?

明确:(1)照应前文的“蒙蒙细雨”;

(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

(3)衬托殖民者心情;

(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4.第7自然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5.第11自然段中的“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这是特写的结束语。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语言探究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对此,作者用庄重含蓄的语言作了恰当的处理,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明确: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主旨。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写法探究

善于运用象征意义的场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这些场景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

①末任港督离府: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②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英国管治结束;

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正式交接;

④“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主体:末任港督离府

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象征意义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

五、课外拓展

你能运用特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吗?

示例: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岁上下的*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6)——久别了半命题作文3篇

久别了半命题作文1

闪闪的星星挂在天上,大大的眼睛嵌在脸上。天上的星星眨啊眨,眼里的泪花闪啊闪。--题记

揉揉干涩的眼睛,从镜中透射出了我那大而无神的双眼,还微带些浑浊。

我吓得赶紧往我自己的眼里不停地滴入眼药水。微感到些许清凉之意,却还是那双无神浑浊的双眼,从眼眶中流下的那带有化学味道的液体是什么呀?我开始感到恐惧了!我突然意识到--我已好久没哭了,好久没从眼眶中流下那清新的纯天然的液体了!

是自己突然冷血了,还是自己已忘了怎么哭?

每天,我按部就班的,准时的坐在那张长一米多,宽五十多厘米,高一米多的课桌前,那浓浓的油漆味,重重的刺激着我的嗅觉神经。虽然恶心难奈,却起到了提神的作用,以至我上课时聚精会神,目光直视,不让自己与它物亲密接触。这种感觉很糟糕,我好想拿着空气清新剂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好好地喷个够!

我感受到了压抑,可双眼仍死死地盯着那些讨厌的电路图,绕来绕去的。渐渐地开始干燥,渐渐地开始遗忘那咸咸的味道。

什么时候,我规划了生活?什么时候我变的如此无味?曾几何时,坐在电视前的我,为主人公那悲惨的命运,感叹这世上怎么会有那种事,而痛哭流涕;曾几何时,我拿着小说,席地而坐,笑得合不拢嘴,以致涕落;回首,那仿佛不是我……

微风掠过,亲吻着那崭新的书本,翻动着,那声音是如此的清脆,那感觉是如此的美妙。然而耳朵里传来的是老师手上的粉笔沙沙的声音,不时的一两声还挺刺耳,同学们笔下那刷刷的流星般飞走,无不让我惊醒。那些老师常常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好工作。”

真的烦透了,真的累了!

终于,从前那精力旺盛,活力十足的我,不得不在那知了泛滥的午后进行着血液输送,葡萄糖能量补充了。倒在床上,塞上小喇叭,不知不觉中传来了张涵韵那童稚的声音:亲爱的爸爸妈妈,虽然我很听话,并不代表我没有想法……

眼眶里湿润了,满了,溢了出来的是那久别的熟悉的泪珠儿,坠落成了无比晶莹透亮的泪花。

久别了半命题作文2

秋风吹过树梢,黄叶纷纷飘散,这种情景令我想起一位久别的朋友。

我这位朋友的名字叫惠敏。身材适中,有一张圆圆的脸蛋,眼睛大而充满神采,看见她那乌黑的短发就知道她是一个活泼好动、乐天派的女孩子。

我与她相处了5年,情同姐妹,大家做任何事都是商量着办,从不固执己见。有一次,我们相约星期天去旅行。这天,我们一同出发,走至半途,忽然有一位外籍游客拿着地图走过来,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地方,问我们应该怎样去。这时候公共汽车已经到了,我催着叫她赶快上车,可是惠敏却说:"我们应该帮助他找到这处地方。"我说:"要是帮他找,得要花上一段时间,那么就会耽误了我们的行程。"她说:"我们是去旅行,这位游客也是来旅游的。假如我们像他一样找不到地方,问着的人也同我们一样不理会,那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急人之难才对啊!"我终于被她说服了。于是便一同去找那地方,大约半小时便完成了导游的义务。我们高高兴兴地继续我们的行程。不知是不是因为做了一件好事的缘故,玩起来特别开心。

后来,她随父母到外国去了。虽然我和她分开,但我们的友谊是分不开的,我们经常互通信息。她那乐于助人、急人之难的品行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

久别了半命题作文3

上周五我终于抽出时间去看望我爱戴的小学老师,走在去学校的路上,那份激动就别提了。心里想着小学的校园,想着老师上课的情景,还有那许许多多的学弟学妹和老师们。真想马上飞到小学的校园里。

不知不觉中,我便到了校门口。我惊叹着小学的变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好了充足的看到我期盼已久老师的心理准备,一步一步地走入校园。就在上楼梯时,我迎来了第一位老师--那就是我们的大队辅导员,我心里就像有一股暖流在急速的流淌,跟辅导员老师简单的聊了几句,便迫不及待地走到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里,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我的眼泪就不住的夺眶而出,老师的皱纹更多了,白头发从原来的两三根变成了十几根。我哭了,哭得好伤心,因为看到老师的变化,因为看到老师的激动,就像久别了的亲人,老师安慰了我一会儿,就像慈母在安慰自己的孩子。老师亲昵的跟我说了几句话,为听到我的好消息而高兴,为看到我的消瘦感到心痛。亲爱的老师,我一定会努力的,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久别了,敬爱的老师,您的学生要踏上去往中学的道路,我还会回来看您,我敬爱的.老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7)——别了童年作文3篇

别了童年作文1

凝望着美丽的岁月,脚踏着远去的道路,幻想着未来人生的图案,回忆着岁月带来的富有童趣的小学生活,笑望着此时此刻的舞台,想着过去与同伴的酸甜苦辣。小学的童年生活,随着永不停息的时间小河,一去不复返……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也是我们告别童年的日子。

每一个班级都为了节目的美而辛苦练习。我们六年级同学也是一样,我们在舞台上练习过,在大操场上练习过,在办公室里练习过。这些地方已经留下了我们的身影,留下我们的脚步声,留下我们为练舞而撒下的汗水……

望着眼前的舞台,使我不得不想起我与同学的酸甜苦辣。我们有难同当过,也有福同享过。今后我们再也不能这样欢聚,要永远告别童年,告别同伴,告别母校……

望着眼前的舞台,同学们以灿烂的笑容,优美的舞姿在舞台上跳着。看着他们,想着这是我们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过了它,我们就将进入初中的大门,我们这些同伴,也都散了。想到这儿,我不禁留下几颗泪珠。不过,俗话说的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散了就让他散了吧!长大后,我们总会见面的,想到这,我虽没有高兴起来,但也努力地将泪珠收回。

我们虽然抓不住岁月,但我们可以回忆岁月,回忆我们的伤、乐、哭、笑……

这个“六一”,对我们即将告别童年的人来说,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让我们以自信和活力去感受花之舞蹈,去感受我们看到的最后一个“六一”!

为了值得回忆的.童年,我一定会趁最后那么一点时间,为它打上一个精美的感叹号!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扩展8)——别了母校初中作文3篇

别了母校初中作文1

三年的初中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三年的时光,给了我很多礼物,很多值得珍藏的记忆。接下来我为你带来别了母校初中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露珠悄悄地滚动,也许是感谢碧绿的荷叶;小鸟在欢快的歌唱,也许是感谢蔚蓝的天空;小狗在自由地奔跑,也许在感谢迷人的田野;婴儿渐渐熟睡,也许是感谢母亲那温暖的怀抱……而我却要感谢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张张老师,感谢她那会心的微笑;感谢她那鼓励的眼神;感谢她对教学事业的满腔热枕……

记得那是一个美丽的黄昏,太阳伸了伸懒腰,眼看就要下山了,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手里提着一叠叠作业本,正朝着张老师办公室走去。当我轻轻地推开门时,一束灯光从细细的门缝中射了出来,“究竟是谁?天快黑了还不回家呢?”我心里充满了疑惑,于是我便好奇地从门缝里瞅了瞅,“哟,原来是张张老师!”我悄悄地说,生怕破坏了这严肃的气氛,我静静地端详着,只见张张老师在专心致志地改试卷——她皱了皱眉头,不时将手里的红色钢笔晃来晃去,一会儿喃喃自语,一会儿用笔在便利贴上作笔记。

张老师的脸像天气预报一样变化莫测,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又电闪雷呜,“张老师工作多么认真呀!”我看得入迷了,手里那一叠叠作业本似乎变得不再沉重。于是,我敲了敲了门,跨进了办公室,把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