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复习资料上册_第1页
中国近代现代史复习资料上册_第2页
中国近代现代史复习资料上册_第3页
中国近代现代史复习资料上册_第4页
中国近代现代史复习资料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鸦片战争1、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1)鸦片走私:①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②危害: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2)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的经过两个阶段:1840、1841—1842各阶层在战争中的表现:(1)爱国将领:(2)人民:三元里(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导致战败。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①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统治者在战争中举棋不定。②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③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3、《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白银2100万元;③开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2)《南京条约》的附件: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3)中美《望厦条约》:①享有英国除割地、赔款外的所有特权;②美国增加在通商口岸兵船出入、开医院、建教堂特权。(4)中法《黄埔条约》:在美国的基础上增加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建坟地等特权。二、鸦片战争的影响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社会性质的变化:大量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的变化: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最主要。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单纯的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由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阶段: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新思潮的萌发目的: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编译书籍、仿制战舰。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为什么?)(1)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扩大海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列强的共同愿望。(2)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停滞(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口岸太少;鸦片贸易使国内购买力下降。)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清政府对列强心存疑虑,列强的主要目标是打击清政府)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客观条件: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国外克里米亚战争结束。(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经过)爆发: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占领委员会、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天津条约》的签订:背景:1858年英法联军沿海北上,在俄美“调停”掩护下,夺大沽、占天津。时间、国家:1858年,俄、美、英、法。内容:①公使驻京;②增开商埠(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③长江航行;④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赔款:英法军费各200百万两,英商损失费200万两。《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1960年,英法联军再占天津,攻占北京,洗劫、焚毁圆明园。时间、国家:1860年,英法。内容:①《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给英国;④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p15页表格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加剧了阶级矛盾。(3)洪秀全的准备: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理论著作:《三原道》;根据地建设:冯云山、紫荆山。组织发展:起义核心的形成。(4)两广地区灾害不断,人民陷入困境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太平天国兴起和发展时期:主要发展线索:金田起义(爆发)→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突围北上→夺取武汉三镇→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①时间:1853年;②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关于产品的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③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④评价:a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B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C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⑤实施情况:没有真正实施过。原因:客观方面: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主观方面: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3、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东征北伐:(1)时间:1853年。(2)目的:推翻清政府统治。(3)将领:林凤祥、李开芳。(4)意义: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为西征、东征创造了有利的战场条件。(5)失败原因: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②清朝统治者用重兵围剿;③自然条件恶劣。西征:①时间:1853年。②目的:巩固天京革命的大本营。③将领:赖汉英、石达开。④作战地区:安徽、湖南、湖北、江西。⑤战役:石达开指挥湖口战役。⑥结果:攻占了天京上游许多地区,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东征:①时间:1856年;②目的: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经济力量;③将领:秦日纲、石达开;④结果:秦日纲东征夺扬州破江北大营;秦日纲、石达开破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二、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1、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的转折①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政治腐败,内部矛盾尖锐。②经过:杨逼封万岁、韦杀杨、洪处死韦、石达开出走。③影响: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的局面;清军重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再次围攻天京。2、颁布《资政新篇》;目的:振兴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主要内容:(1)政治:(2)经济:(3)文教:(4)外交:评价:(1)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3)迫于形势,没能实施。(没有实施的社会基础)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观方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不明革命目的;②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③战略上的失误。客观方面:中外发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4)历史功绩;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反封建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5)新特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时代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时间:1861年。2、办事大臣:奕訢。3、主管事物:外交、通商、洋务等。4、影响:(1)加强了中外联系,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洋务运动洋务派和顽固派:(1)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倭仁。(2)主张分歧:对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的态度。主要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①时间:19世纪60—70年代。②旗号:“自强”。③主要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①时间:19世纪70——90年代。②旗号:“求富”。③原因: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④主要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3)建立近代海军:①19世纪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②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4)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1862京师同文馆评价:(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的条件(1)、鸦片战争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企业的诱导。兴起的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继昌隆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特点:①布局:东南沿海地区;②行业:集中于轻工业部门;③规模: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④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3、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及特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及特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集中、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革命性。三、甲午中日战争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从日本方面看:①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增强;②统治集团早就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从清政府看:腐败无能刺激了日本侵略野心。(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朝鲜,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2、经过(1)爆发标志:1894、丰岛海战(2)四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失败原因:清政府妥协退让、避战自保、军队腐败。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1)1895、内容:①清政府承认“独立自主”;②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③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④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⑤开辟内河新航线;⑥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危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①使日本进一步控制朝鲜,有利于日本向东北扩张势力;②严重破坏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③大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经济;④开埠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⑤工厂,便利了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2、康、梁的维新思想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1)背景: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②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阐发维新思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的传统道德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道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变法的理论基础。(2)梁启超: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义》等论文,阐发变法图存道理。3、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强学会的成立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办报刊《中外纪闻》;成立维新团体强学会;办学堂。从1895年到1897年间,国内设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共50多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4、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影响: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二、维新运动的高涨及其失败1、康有为提出变法的施政纲领和保国会的成立(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2)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带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2、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新政:①开始:1898年《定国是诏》②内容:P65页。③评价:有利于、有利于、与维新派原来的主张相比的缺陷。P65失败:(1标志:戊戌政变(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人事任免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杀害“六君子”;废除新法、只保留京师大学堂。)(2)失败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阻扰、破坏;②袁世凯出卖维新派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根本原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人民群众)(3)历史意义①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近代化趋势,是进步的;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兴起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严重,外国教会势力猖獗。(2)、清朝地方官“袒教抑民”造成许多冤案。(3)德国强占胶州湾,山东反洋教斗争更加猛烈。义和团运动的过程(1)、起源:义和拳(2)、兴起:1898年、赵三多(3)、发展:①中心转移到直隶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具有爱国性质、反映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局限性)③进入京津地区④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剿灭—招抚—剿灭(实质:控制利用义和团)(4)、高潮: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夏、英法俄德意奥美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5)、失败: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危害(1)、时间、国家:1901年(2)、内容:①②③④⑤教材P72页(3)、危害:①②③④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辛亥革命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1、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1)概况: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2)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2、同盟会的成立。(1)建立:1905年、东京。(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政治纲领—三民主义。(1)内容:①民族主义:把矛头直指清王朝;②民权主义:目标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2)评价:①进步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解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②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4、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概况:①萍浏澧起义(第一次);②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2)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二、辛亥革命的爆发1、保路运动①起因: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②领导者:立宪派—革命派。③两个阶段:合法斗争—武装起义(荣县革命政权,使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摇欲坠、土崩瓦解)。④影响: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条件。2、武昌起义:①导火线:保路运动。②经过:1911年10月10—12日。③成功条件: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成为革命党的骨干;武汉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涨,提供了群众基础;文学社、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④结果:湖北军政府的建立(榜样)。⑤影响: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三、、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①原因:a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b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在对华问题上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②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持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其在华利益。③扶持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2、“南北议和”:①原因:a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下进行的;b是南、北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压的结果;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的突出表现。②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内外、南北的多方压力下,对袁世凯的一次妥协退让。3、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②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三大方面(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和八个要点。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①原因:a帝国主义的支持;b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d袁世凯个人因素:北洋集团的首领;掌握清朝全部统治大权;善于玩弄权术。②过程:a逼迫清帝退位;b通电赞成共和,迫使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c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e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5、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功绩和教训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敢发动工农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③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④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功绩:(1)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前进,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训:(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2)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必须把反封建与反侵略斗争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北洋军阀的统治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1、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建立的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2、二次革命(1)、背景袁世凯专权: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建立起完全听命于己的新内阁。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国会大选中获胜。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善后借款合同》(2)、导火线:袁世凯罢免国民党三省都督。(3)、经过:1913年、李列钧。(4)、结果:失败,袁世凯势力更加巩固。失败原因:内因—国民党力量涣散;外因—北洋军强大。3、护国运动(1)袁世凯称帝: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国会;③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④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期连任。至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⑤称帝:1915年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916年元旦登极。(2)护国运动:经过:孙中山举旗: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转变: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袁称帝。蔡锷掀高潮:1915年底,发动护国战争。结果:袁世凯败亡。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败亡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打破了帝制传统,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③众叛亲离。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历史背景(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工业。(2)、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发展实业、实业救国)2、短暂的春天1912—1919。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3、特征:(1)主要是轻工业发展,重工业仍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工业体系。(2)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3)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4)时间短暂。4、影响:(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新文化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4、直接原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的逆流。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指导思想:民主、平等思想。4、活动基地:以《新青年》为中心,北京大学为基地。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新文化运动的新内容: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大旗。3、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第一阶段:(1)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2)爆发:1919年5月4日。(3)中心:北京。(4)主力:青年学生。第二阶段:(1)概况: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各地工人相继罢工。(2)影响: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运动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3)中心:上海。(4)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李大钊、陈独秀等是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2)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启发了人民的觉悟,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团结。(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b《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c一批先进青年受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背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建立:a1920年秋、上海、第一个、陈独秀;b1920年、北京、李大钊;c汉口、长沙、济南等地。活动:a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宣传和组织工作;b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代表:13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列席;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达、张国涛。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时间:1922、上海;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1)依据: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2)纲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民主革命纲领)。意义: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早期活动—领导工人运动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概况: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结果:二七惨案——转入低潮。教训: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凶残,仅靠工人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国共合作的原因:(1)必要性:二七惨案的教训;(2)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民主派,威信高,有根据地;孙中山的转变。(3)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2、国共合作的主要经过(1)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中共三大①内容:A确定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方针内容: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b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c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四大阶级联盟的政党。②评价:放弃领导权。(2)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①召开:1924年初、广州。②内容: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通过《宣言》;合作的方式。③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④国民党一大的意义:国民党改组完成,国民党性质转变;革命统一战线最终确立;国民革命的正式开始。3、黄埔军校的建立:(1)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2)主要领导: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3)教育特点:把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注重培养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4)作用:为建立革命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冯玉祥北京政变(1)背景:冯玉祥倾向革命;军阀内部矛盾;第二次直奉战争。(2)经过:1924年推翻直系北京政府;段琪瑞控制北京政府。(3)实质:是在全国形势的影响下北洋军阀内部分化的结果;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但不是一次革命。(4)影响:冯玉祥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并邀请孙中山北上,有力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2、孙中山北上(1)时间、目的:1924年冬,为争取国内和平统一。(2)北上宣言:对内消灭军阀势力,对外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召集国民会议。(3)影响: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3、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运动讲习所、澎湃。4、五卅运动爱国运动高潮:(1)原因:日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2)概况:上海开展了“三罢”斗争;香港、广州开始了省港罢工;上海工商学联合会。(3)各阶级在运动中的表现:①大资产阶级:单独退出罢市,破坏五卅运动;②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反帝统一战线;③工人阶级:积极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