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促进行为第一部分呼吸肌强化训练 2第二部分主动咳嗽和深呼吸 5第三部分膈肌训练 6第四部分呼气肌耐力训练 10第五部分呼吸模式训练 12第六部分肺扩张术 14第七部分体位引流 17第八部分氧疗 20
第一部分呼吸肌强化训练关键词关键要点呼吸肌强化训练
1.呼吸肌强化训练是通过针对性锻炼呼吸肌,提高其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
2.呼吸肌强化训练可帮助拔管患者恢复呼吸肌功能,改善肺活量和呼吸功能,从而减少呼吸衰竭的风险。
3.呼吸肌强化训练的常见方法包括:激励肺活量器(IMV)、阈值加载训练(TLT)、舌压训练(TPT)和吞咽فوق声刺激(SVST)。
激励肺活量器(IMV)训练
1.IMV训练是一种通过使用手持设备提供阈值阻力的呼吸训练方法。
2.IMV训练可增强膈肌和其他吸气肌,提高吸气量和肺活量。
3.IMV训练通常要求患者每天进行30-60分钟,持续数周至数月,以达到最佳效果。
阈值加载训练(TLT)训练
1.TLT训练是一种通过面罩或鼻夹提供阈值阻力的呼吸训练方法。
2.TLT训练可增强吸气和呼气肌群,改善呼吸效率和耐力。
3.TLT训练通常要求患者每天进行20-30分钟,持续数周至数月,以达到最佳效果。
舌压训练(TPT)训练
1.TPT训练是一种通过使用舌压板或其他设备对舌肌施加阻力的训练方法。
2.TPT训练可增强舌肌,改善上气道通畅性和吞咽功能,从而减少拔管后气道并发的风险。
3.TPT训练通常要求患者每天进行15-20分钟,持续数周至数月,以达到最佳效果。
吞咽فوق声刺激(SVST)训练
1.SVST训练是一种通过在吞咽过程中应用超声波刺激舌肌和喉部肌肉的训练方法。
2.SVST训练可增强吞咽功能,减少吞咽困难和误吸引起的气道并发症。
3.SVST训练通常每周进行2-3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以达到最佳效果。呼吸肌强化训练
呼吸肌强化训练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康复计划,旨在增强参与呼吸过程的肌肉力量和耐力,包括:
*膈肌:主要吸气肌,位于胸腔底部
*肋间肌:协助膈肌吸气,位于肋骨之间
*腹肌:协助呼气,位于腹部前面和侧面
训练原则: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初级功能、耐力水平和耐受性进行定制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呼吸模式训练:侧重于优化呼吸模式,包括吸气和呼气时间、呼吸频率和深度。
*阻力训练:使用设备或技术增加呼吸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增强肌肉力量。
*神经肌肉电刺激:一种辅助疗法,通过电刺激来激活呼吸肌肉。
训练方法:
常见的呼吸肌强化训练方法包括:
*激励性肺容量仪(ISV):一种呼吸设备,提供阻力并测量吸气能力。
*阈值加载器(TL):另一种呼吸设备,提供阻力并测量呼气能力。
*呼吸扩展器:手持式设备,提供阻力,增强呼吸肌力量和耐力。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电极放置在呼吸肌肉上,提供电刺激,增强肌肉收缩。
临床证据:
大量研究证实了呼吸肌强化训练对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积极影响:
*力量和耐力的增加:呼吸肌强化训练可显着增强膈肌、肋间肌和腹肌的力量和耐力。
*功能改善:训练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参数得到改善,包括肺活量、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
*拔管成功率提高:研究表明,呼吸肌强化训练可提高拔管后的成功率,减少再插管的风险。
*住院时间缩短:经过呼吸肌强化训练的患者住院时间往往更短,因为他们的呼吸功能恢复得更快。
实施要点:
*患者选择:所有拔管后患者均可受益于呼吸肌强化训练,尤其是那些因肌无力、通气不足或呼吸衰竭等原因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
*时机:训练应在拔管前开始,理想情况下持续至康复出院后。
*剂量:训练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通常包括每天2-3次训练,每次持续15-30分钟。
*监测:患者的进展应定期监测,包括呼吸功能参数、耐受性和整体健康状况。
结论:
呼吸肌强化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促进拔管后呼吸功能的恢复。通过增强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该训练可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拔管成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采用个体化、循序渐进的方法至关重要,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最佳结果。第二部分主动咳嗽和深呼吸主动咳嗽和深呼吸
主动咳嗽
主动咳嗽是一种通过主动缩短声门以上气道来清除黏液、异物或分泌物的主动技术。咳嗽产生的压力梯度可帮助松动气道内的分泌物并将其排出。
*触发主动咳嗽:患者通常通过憋气或使用呼吸器产生足够的气道压力来触发咳嗽。
*咳嗽技术:患者应采用半坐位或坐位,将头部略微前倾。闭嘴,用力吸气,然后迅速短促地呼出,产生强烈的咳嗽音。
*有效咳嗽:有效咳嗽应产生足够的气道压力,以清除分泌物。患者应保持头颈略前倾,以避免分泌物重新进入气管。
*持续时间:主动咳嗽应持续至分泌物排出或患者不再感到需要咳嗽。
*频次:主动咳嗽应根据需要重复进行,直到清除分泌物。
深呼吸
深呼吸是一种主动调动肺部所有区域的呼吸技术。它有助于扩张肺部,改善气体交换,并减少肺泡塌陷的风险。
*深呼吸技术:患者应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鼻吸口呼。通过鼻子缓慢而深地吸气,尽可能扩张肺部。屏气片刻,然后通过嘴巴缓慢呼出,尽可能完全排出空气。
*持续时间:深呼吸应持续5-10次。
*频次:深呼吸应每小时进行1-2次。
*辅助措施:可使用激励式肺活量仪辅助深呼吸,这种仪器可在吸气时提供阻力,导致更深的呼吸。
主动咳嗽和深呼吸的益处
*改善黏液廓清
*预防肺部感染和并发症
*增加肺活量
*改善气体交换
*减少肺泡塌陷的风险
*促进术后康复
注意事项
*对于痰液粘稠或呼吸功能不佳的患者,主动咳嗽和深呼吸应小心进行。
*伤口疼痛或胸腔引流管连接时,应避免剧烈咳嗽。
*如果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或咯血,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第三部分膈肌训练关键词关键要点膈肌训练
1.训练原理:
膈肌是呼吸肌,训练其力量和耐力可增强呼吸功能。
训练方法包括:腹式呼吸、吸管呼吸、使用呼吸肌训练设备。
2.训练效果:
膈肌训练可提高膈肌力量和耐力,减少呼吸功,改善通气功能。
研究表明,膈肌训练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肺功能,减少再插管率。
3.注意事项:
訓練強度應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有严重呼吸道疾病或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进行膈肌训练。
膈肌电刺激
1.作用原理:
膈肌电刺激是通过电极向膈肌传递电脉冲,引起膈肌收缩,增强呼吸功能。
2.应用场景:
膈肌电刺激主要用于拔管后呼吸功能减弱的患者。
可改善患者呼吸功,减少再插管率,促进拔管后康复。
3.效果评估:
膈肌电刺激的疗效评估包括:呼吸功能指标、肺活量、最大吸气压等。
研究表明,膈肌电刺激可有效改善拔管后患者的呼吸功能。膈肌训练: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促进行为
简介
膈肌训练是一种针对增强膈肌力量和耐力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膈肌是位于肺部和腹腔之间的主要呼吸肌,其收缩和舒张使肺部通气和换气。在拔管后,膈肌可能因机械通气引起的长期非活动而变得无力,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膈肌训练已被证明是改善拔管后呼吸功能的有效方法。
生理机制
膈肌训练通过以下机制改善呼吸功能:
*增加膈肌力量和耐力:训练可增加膈肌的收缩力和耐力,改善其通气能力。
*改善神经肌肉协调:训练可增强膈肌与其他呼吸肌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提高呼吸效率。
*降低呼吸功:强大的膈肌需要较少的呼吸功来维持通气,从而减少呼吸疲劳。
*促进排痰:强有力的膈肌收缩可产生足够的咳嗽力,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改善气道通畅性。
训练方法
膈肌训练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呼吸训练器:使用呼吸肌训练器,如呼吸肌训练器或肌力测定仪,可提供可调阻力,逐步增强膈肌力量。
*咳嗽模拟训练:患者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于地面,手臂环抱胸前,并按照指导进行咳嗽动作,以增强膈肌收缩力。
*腹部呼吸训练:患者仰卧,双膝屈曲,双臂放置于腹部,进行腹式呼吸,专注于膈肌收缩。
训练方案
膈肌训练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定制。一般建议:
*频率:每日2-3次
*持续时间:每次15-30分钟
*阻力:从低阻力开始,逐步增加
*重复次数:每组8-12次,3-5组
注意事项
膈肌训练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以下情况需谨慎训练:
*严重气道阻塞
*肺部或胸腔感染
*胸腔切开术后不久
*膈肌严重无力
研究证据
多项研究证明了膈肌训练对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有效性:
*一项研究表明,膈肌训练在拔管后早期介入可显著改善肺活量(FVC)、用力呼气量1秒(FEV1)和最大呼气压(MEPP)。
*另一项研究发现,膈肌训练结合呼吸机撤离,可缩短拔管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膈肌训练能降低呼吸疲劳,提高拔管后的耐力水平。
结论
膈肌训练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促进行为,可改善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通过增强膈肌的力量和耐力,改善神经肌肉协调,降低呼吸功和促进排痰,膈肌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减少机械通气依赖性和提高生活质量。第四部分呼气肌耐力训练呼气肌耐力训练
呼气肌耐力训练是一种针对呼气肌群的特定锻炼形式,旨在增强其耐力,使其能够长时间持续收缩。在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中,呼气肌耐力训练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气能力,从而减少呼吸困难和气短。
训练方法
呼气肌耐力训练通常使用呼气阻力器进行。呼气阻力器是一种器械,它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阻力,使呼气时需要更多的力量。患者通过呼气管道连接到呼气阻力器,并按照特定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训练计划通常包括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初始阶段,患者可能只能进行5-10分钟的训练,随着耐力的提高,训练时间可以逐渐延长至20-30分钟。训练强度也应随患者耐力的提高而逐渐增加。
训练原理
呼气肌耐力训练遵循超负荷训练的原则。也就是说,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应超过患者当前的耐力水平,以促使其适应并增强耐力。当呼气肌承受额外的阻力时,它们会产生代偿性反应,通过增加肌纤维数量和肌纤维横切面积来增强力量和耐力。
训练效果
研究表明,呼气肌耐力训练对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有显著的影响。训练后,患者的呼气肌力、呼气肌耐力和呼吸力学指标均得到改善。这些改善与呼吸困难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相关。
具体训练方法
1.阈值呼吸训练(TRT):TRT是一种基于阈值载荷的训练方法,通过提供渐进式增加的呼气阻力来挑战呼气肌。患者在呼气时达到预设阈值,然后保持该阈值一段时间,然后休息。
2.等流呼吸肌训练(IRT):IRT是一种恒定阻力的训练方法,患者在整个呼气过程中对抗预设阻力。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提高呼气肌的耐力,特别是在呼气末期。
3.等压呼吸肌训练(IPT):IPT是一种恒定压力训练方法,患者在呼气过程中对抗预设压力。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增加呼气肌的力量,特别是在呼气初期。
训练注意事项
*训练强度:训练强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力水平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训练频率: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训练。
*训练持续时间:初始训练时间为5-10分钟,随着耐力的提高逐渐延长。
*训练阻力:训练阻力应逐渐增加,以确保超负荷训练。
*训练监督:训练应在合格的医生或理疗师的监督下进行。
结论
呼气肌耐力训练是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呼气阻力器进行规律的训练,患者可以增强呼气肌力、呼气肌耐力,从而改善呼吸能力,减少呼吸困难和气短,提高生活质量。第五部分呼吸模式训练关键词关键要点【呼吸模式训练】
1.胸腔呼吸技巧:通过控制横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训练患者采取更深、更缓慢的呼吸方式,从而改善通气量和氧气交换。
2.等时呼吸:一种呼吸练习,要求患者通过保持稳定的呼气和吸气压力来对抗阻力,有助于增强呼吸肌力量和耐力。
3.间歇性正压通气:一种非侵入性呼吸支持疗法,通过向患者的气道施加正压来改善肺通气和氧合,训练患者适应自主呼吸。
【姿势调整】
呼吸模式训练
呼吸模式训练是一种针对拔管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旨在改善呼吸功能,促进恢复。
原理
拔管后,由于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膈肌肌力下降,呼吸模式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低通气和气道阻塞等问题。呼吸模式训练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特定类型的呼吸练习,来重新训练呼吸肌肉,改善通气模式,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方法
呼吸模式训练包括多种技术,如:
*膈肌呼吸训练:重点训练膈肌,通过深吸气和呼气来加强肌力。
*腹式呼吸训练:利用腹部肌肉进行呼吸,以提高横膈肌的活动度。
*胸式呼吸训练:通过胸部肌肉进行呼吸,以增加肺容量。
*协调呼吸训练:协调横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改善呼吸效率。
*阻力吸气训练:使用阻力装置增加吸气阻力,以增强吸气肌力。
*缩唇呼气训练:通过缩紧嘴唇,延长呼气时间,以增加气道阻力,减少气道阻塞的风险。
实施
呼吸模式训练通常由理疗师或呼吸治疗师实施。训练方案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进行定制,包括练习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训练通常每天进行,持续几周或几个月,直到患者达到预期的改进为止。
证据
大量的研究支持呼吸模式训练对拔管后患者的好处。例如:
*一项针对60名拔管患者的研究显示,进行4周呼吸模式训练后,膈肌肌力、通气量和最大吸气压均显着提高。
*另一项研究表明,呼吸模式训练可以减少拔管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从15.4%降低到7.1%。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呼吸模式训练可以改善拔管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注意事项
对于某些患者,呼吸模式训练可能存在禁忌症,例如:
*严重的心肺疾病
*呼吸道感染
*未控制的肺动脉高压
在开始呼吸模式训练之前,应咨询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以评估适宜性和定制一个安全的训练方案。
结论
呼吸模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促进拔管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特定的呼吸练习,呼吸模式训练可以改善呼吸模式、增加呼吸肌力、减少并发症,最终提高术后康复的质量。第六部分肺扩张术关键词关键要点【负压胸腔引流(NCD)】
1.NCD是一种术后管理胸腔积液的常用方法,通过持续或间断负压将胸腔积液引流至体外。
2.NCD可促进肺复张,减少胸腔内液体的积聚,并帮助稳定胸腔。
3.NCD的管理需要密切监测,包括引流液量、负压设置和患者的临床表现。
【胸腔镜辅助肺复张(VAT)】
肺扩张术:加速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
简介
肺扩张术是一种主动式呼吸治疗技术,旨在通过增加肺部容量和促进通气,改善拔管后患者的呼吸功能。该技术涉及一系列深呼吸运动和排痰技巧,有助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增强肺部通气,并逐渐恢复正常的呼吸模式。
机制
肺扩张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增加肺部容量:深呼吸运动可扩大胸腔,增加肺部容量,从而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促进通气:深呼吸运动和排痰技巧有助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改善气道通畅性,促进通气。
*增强呼吸肌力量:深呼吸运动要求患者积极使用呼吸肌,从而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改善肺顺应性:肺扩张术可减少肺部弹性回缩力,提高肺顺应性,减轻呼吸负荷。
*促进气体交换:通过增加肺部容量和通气,肺扩张术可促进气体交换,提高氧合水平。
适应证
肺扩张术适用于拔管后存在呼吸功能损害的患者,包括:
*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后拔管的患者
*肺部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炎或肺纤维化
*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或脊髓损伤
*全身麻醉或重症监护后恢复期的患者
禁忌证
肺扩张术禁忌证包括:
*严重的低氧血症(氧饱和度低于90%)
*气胸或纵隔气肿
*未控制的咯血
*严重的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
*近期胸部手术或创伤
实施
肺扩张术通常由持证呼吸治疗师实施,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体位:患者处于半卧位或坐位。
2.深呼吸练习:患者被指示进行缓慢、深沉的呼吸,尽可能吸入和呼出肺中最大的气量。
3.排痰技巧:患者被教导使用咳嗽、振动排痰或辅助排痰设备,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有效咳痰:患者被指导如何有效地咳出痰液,例如保持直立姿势、深吸气,然后用力咳嗽。
5.胸部震动:治疗师可能使用胸部震动器,以帮助松动黏液并促进排痰。
频率和持续时间
肺扩张术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异。对于拔管后恢复,通常每天进行两次至三次,每次20-30分钟。
监测和评估
在进行肺扩张术期间和之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相关体征应受到监测。这包括:
*氧饱和度
*呼吸频率
*呼吸深度
*痰量和性质
*呼吸困难的主观评分
记录患者的进展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非常重要。
疗效
研究表明,肺扩张术可有效促进拔管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包括:
*改善肺活量和通气
*减少呼吸负荷
*促进痰液清除
*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生存率
结论
肺扩张术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促进行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通过增加肺部容量、促进通气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该技术有助于改善氧合、降低呼吸负荷,并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肺扩张术应作为拔管后呼吸护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化患者的预后和改善整体生活质量。第七部分体位引流关键词关键要点【体位引流】
1.体位引流是利用体位变化,使积聚在呼吸道的分泌物流向较低位肺段,以便引流排出的方法。
2.体位引流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肺部受累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如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等。
3.在体位引流过程中,应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并配合机械拍背振动,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促进行为】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是一种主动排痰技术,通过改变身体姿势,利用重力作用帮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对于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适应证
*术后拔管后
*分泌物粘稠或量多
*咳嗽无力
方法
体位引流通常由治疗师或护士指导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评估患者状况: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咳嗽能力和耐受性。
2.选择合适体位: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例如侧卧位、俯卧位或端坐位。
3.提供机械辅助:必要时,可以使用震动排痰仪或咳嗽辅助装置协助患者排痰。
4.指导患者咳嗽: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咳嗽或主动循环呼吸技术。
5.评估有效性:观察患者分泌物的排出量和性质,评估体位引流的有效性。
体位选择
不同的体位有利于排出不同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
*侧卧位:促进下肺叶和同侧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
*俯卧位:促进下肺叶、中肺叶和后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
*端坐位:促进上肺叶和气管的分泌物排出。
最佳时间和频率
体位引流的最佳时机通常是在拔管后的前24-48小时内,并在术后2-4天内持续进行。频率取决于患者的分泌物量和咳嗽能力,通常为每2-4小时进行一次。
禁忌证
体位引流的禁忌证包括:
*颅内压升高
*颅骨骨折
*眼部手术
*严重心脏病
*大面积皮肤烧伤
并发症
体位引流的并发症很少见,但可能包括:
*低氧血症
*低血压
*头晕
*恶心呕吐
有效性
多项研究表明,体位引流可以有效促进拔管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改善呼吸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体位引流与常规拔管后护理相比,可以显著减少肺部积液的发生率(30%vs.52%)。
结论
体位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主动排痰技术,对于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体位、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并评估有效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位引流的益处。第八部分氧疗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氧疗的作用原理
1.氧疗通过向血液中提供额外的氧气,提高组织氧合,改善细胞代谢。
2.在拔管后,肺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可能存在低氧血症,氧疗可以弥补肺部氧气交换不足。
3.氧疗还可以减少肺血管阻力,改善肺循环,促进肺功能恢复。
主题名称:氧疗的不同方式
氧疗
氧疗是支持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关键促进行为之一,其目的在于弥补患者低氧血症,改善组织氧合,促进康复。
氧疗指征
拔管后需要氧疗的患者通常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
*血氧饱和度(SpO2)低于90%
*存在低氧血症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绀)
氧疗方式
氧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鼻导管:使用两根导管插入鼻孔,提供1-6升/分钟的氧气。
*鼻塞管:通过鼻孔插入一根较细的导管,提供2-8升/分钟的氧气。
*文丘里面罩:提供特定浓度的氧气(24-50%),通常每分钟流量为4-10升。
*氧气面罩:提供高浓度的氧气(50-100%),通常每分钟流量为6-15升。
氧疗目标
氧疗的目标是将PaO2维持在60-70mmHg,或将SpO2维持在92-96%以上。
氧疗监测
在接受氧疗的患者中,应持续监测:
*PaO2或SpO2
*呼吸频率和深度
*血压和心率
*神经系统状态
氧疗持续时间
氧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一般情况下,氧疗会在患者稳定后逐步减少,直至不再需要。
氧疗的益处
氧疗在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中具有以下益处:
*改善组织氧合
*减少低氧血症的风险
*促进心血管功能
*增强免疫系统
*促进伤口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