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万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万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万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万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一、选择题1.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致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相像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华文明的起源遗址来看,黄河中下游、辽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出土了精致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解除A项;材料与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相像性说法无关,解除BD项。故选C项。【点睛】2.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原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觉。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C.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原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觉”可知,玉琮、玉璧出土于大型墓葬,小墓则罕有发觉,这说明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存在等级差别,可以佐证当时出现社会等级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神权,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出现,不能说明贵族垄断祭祀权力,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现象,不能得出国家形态初步显现,解除D项。故选C项。3.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层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各种礼器和阶级分层的出现是早期国家的特征,说明这时期的中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健全”的说法过于夸张,解除B;依据“五帝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不是夏文化的遗存,解除C;仅依据陶寺遗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解除D。4.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育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A.《史记》成书较早,记载真实 B.《战国策》成书晚,记载失实C.两则材料记载冲突,不足为信 D.反映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益(禹晚年培育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可以看出,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正确;史书记载的精确性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指导思想、所驾驭史料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不能由于《史记》成书较早,就认为其记载真实,解除A项;不能由于《战国策》成书晚,就认为其记载失实,解除B项;史书记载有确定的史料价值,并具有困难性、多样性,须要科学辩证分析,不能因为不同记载相互冲突就认为其不足为信,解除C项。故选D项。5.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更体现了()A.周王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 B.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C.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演化 D.中心集权制度逐步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可以看出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加强对这些地方的限制,A项正确;西周时期是分封制,解除B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解除C项;西周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除D项。故选A项。6.下图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样,证明白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A.历史探讨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说明历史须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须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性,C正确;历史探讨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探讨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B错误;考证史料须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D错误。【点睛】史料是历史探讨的基础。历史的史料依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闻、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依据运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其次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探讨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依据亲身阅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闻、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确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确定史料价值但运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7.《诗经·大雅·文王》说“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意在相互维系,本支不乱;同时,周人称镐京为“宗周”意即大宗宗庙所在也。这说明西周时期A.祖宗崇拜是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 B.分封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C.通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维系统治 D.周王室对诸侯拥有确定统治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相互维系,本支不乱”是通过族权维护统治,依据材料“周人称镐京为‘宗周’意即大宗宗庙所在也”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政权维系统治,C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祖先崇拜,但不能说明祖宗崇拜是主流意识,解除A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解除B项;材料与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解除D项。故选C项。【点睛】8.《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则材料()A.反映了井田制下的耕作状况 B.证明白土地可以随意地买卖C.说明白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 D.说明白诸侯争霸斗争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可知,反映了井田制下的耕作状况,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可以随意买卖的信息,解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解除C项;诸侯争霸斗争的根源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运用,解除D项。故选A项。9.易中天的《从春秋到战国》中讲解并描述,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变更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B.楚国实力最为强大C.华夏认同感渐渐增加 D.斗争利于文化沟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的楚国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此时并未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除A项;“楚国实力最为强大”的说法过于确定且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斗争会造成对经济文化的阻碍,解除D项。故选C项。10.商代,我国流行贝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铸造金属货币,铸币广泛流行。从贝币到铸币的演化反映出古代中国()A.政治制度日趋完备 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C.城市规模渐渐扩大 D.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自然货币到金属铸币的演化和流行,说明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货币的演化不能得到政治制度完备的结论,解除A项;铸币演化无法反映出城市规模的变更,解除C项;铸币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而非手工业,解除D项。故选B项。11.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政治统一,华夏认同 B.百家争鸣,佛教传入C铁犁牛耕,社会转型 D.南北对峙,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在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且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期,C项正确;政治统一是在秦朝时期,解除A项;佛教传入是在东汉时期,解除B项;南北对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解除D项。故选C项。12.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加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显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A.都有猛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墨家提出"尚贤""尚同"等,法家则强调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并在国家变法中获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学派都有猛烈的参政意识,A项正确;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接受、重用,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接受,解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三家学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解除C项。故选A项。13.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浇灌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峻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严峻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统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须要,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要求,A项正确;材料讲国家分裂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而非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间的关系,解除B项;材料不涉及秦朝军事状况,看不出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解除C项;材料不涉及阶级状况,看不出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解除D项。故选A项。14.商鞅由卫入秦后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行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表明商鞅主见()A.循礼法古 B.因时变革 C.隆礼重法 D.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提出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提倡革新,应依据时代要求进行改革,B项正确;商鞅并非主见“循礼法古”,解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革新精神,并非隆礼重法,且荀子主见“隆礼重法”,解除C项;材料所述与重农抑商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15.石鼓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石鼓上面镌刻“石鼓文”(大篆),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石鼓文最有可能记载的是()A.三家分晋 B.焚书坑儒 C.郑国修渠 D.秦王出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秦朝。依据材料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后的历史,焚书坑儒是秦朝统一后的事务,B项正确。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时期,解除A项;郑国修渠是在战国时期,解除C项;秦王出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解除D项。故选B项。16.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界限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允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 B.嘉奖军功 C.推行县制 D.嘉奖耕织【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过程中实行嘉奖军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原来的贵族和平民一起竞争,促进了社会阶层流淌,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B项正确;废除井田制与社会阶层流淌无关,解除A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与材料不符,解除C项;嘉奖耕织不能触及贵族的利益,解除D项。故选B项。17.在云梦秦简中,有很多律文涉及秦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敬重多让。据此可知,秦代A.倡行儒家礼治 B.重视官吏品德 C.推崇军功爵制 D.忽视官吏政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敬重多让”强调的是官吏必需忠诚、清廉、善行等,体现了对官吏品德的重视,B项正确;秦朝倡行的是法家思想,解除A项;材料不涉及军功爵制,解除C项;材料“举事审当”便是对官吏行政的要求,而且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有比较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并不忽视官吏的政绩,解除D项。故选B项。【点睛】18.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全部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记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假如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一举措旨在()A.整顿社会风俗 B.统一制作规范 C.巩固国家统一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实行措施统一度量衡,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度量衡不属于社会风俗,解除A项;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和规范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目的,解除B项;度量衡与经济活动等有关,与提高行政效率干脆关系不大,解除D项。故选C项。19.秦朝中心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负责皇城警卫……宗正负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由此可知,秦朝中心官制的突出特征是()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C.化国为家,家国一体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少府等处理的是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因此体现家国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解除A项;秦朝驾驭决策权的是皇帝,材料没有体现,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九卿各自的职责,而不是官员数量多,解除D项。故选C项。20.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公元前212年,又命蒙恬开筑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些举措()A.有利于促进边疆与内地的交往 B.实现了秦的长治久安C.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边疆的威逼 D.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公元前220年和公元前212年(中国)。依据材料“驰道”“直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举措是秦始皇在交通方面的措施。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穿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直道的开通也使西北边疆地区与内地统治核心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A项正确;秦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解除B项。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逼,解除C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已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解除D项。故选A项。2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实行“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拓丝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中两种途径:“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即修建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即对外交往,关键是“隔”和“通”,即指张骞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D项正确;“用制险塞”指的是长城修建,与联络西域、修建驿道无关,解除AC项;‘导途凿空”指的是张骞出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与开凿灵渠无关,解除B项。故选D项。22.《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一时期统治者尊奉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外儒内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实行养精蓄锐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主见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体现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C项正确;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思想主见,解除A项;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思想主见,解除B项;汉朝董仲舒改革儒学,新儒学的特点是外儒内法,解除D项。故选C项。2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心行政机构,符合图中所示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朝”“外朝”及所学学问可知,指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来宾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加谋议。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减弱丞相的权势,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B项正确;材料指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ACD项不符合材料内容,解除ACD项。故选B项。24.两汉时期很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宝: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超“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A.崇德尚贤 B.家国情怀 C.艰苦奋斗 D.耕读情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缘由题。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家国情怀,B项正确;崇德尚贤指的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与材料无关,解除A项;艰苦奋斗强调的是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与材料无关,解除C项;耕读情怀指的是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25.汉文帝时铸四铢钱,且准许地方官府和私人仿铸。汉武帝时期废除旧币,铸五铢钱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同时严禁地方官府和私人仿铸。这一变更A.保证了货币制度长期稳定 B.标记货币铸造规范化起先C.表明国家财政根本好转 D.强化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经过几十年的养精蓄锐,至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国家实力大大增加,但同时地方王国力力、匈奴边患等问题仍存在。为此,汉武帝通过调整货币铸造政策,打击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心集权,D项正确。A项说法确定;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根本好转”依据材料无法得出。26.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精确的是A.东汉蔡伦独创了造纸术 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 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缘由之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说明蔡伦因为“缣贵而简重”才改进了的造纸术。因此对材料理解最精确的是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缘由之一,故D正确;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说法欠妥;“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确定,故B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竹简缣帛照旧在运用,故C说法错误。27.下图为阿富汗蒂利亚山出土的汉代连弧纹铜镜,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有大量类似的汉式铜镜出土。这一现象表明()A.汉代铸镜技术世界领先 B.斗争频繁加速物产交换C.汉代手工制品畅销西方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沟通【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视察图片,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有大量汉式铜镜出土,表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沟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铸镜技术领先世界,解除A项;斗争频繁限制而非加速物产交换,解除B项;汉代手工制品畅销西方的说法太夸张,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故选D项。28.下表为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姓名乡论事迹入仕途径赵宣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举孝廉光禄主事朱儁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社会阶层间流淌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获得乡论支持的人能够获得入仕途径,可以反映出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察举制发展状况,解除B项;乡论并非是选官的主要依据,解除C项;材料没反映出社会阶层间流淌问题,解除D项。故选A项。29.刘备入川后,复原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宽敞”。这些举措()A.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 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冲突 D.增加了治理南方地区的实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精确的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刘备入川后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与孙权立足江东后,发展农业、贸易及工商业,这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南方地区的治理供应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此时,南方经济刚得到开发,北方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解除A项;这些举措的出现是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推行的,解除B项;当时南方地广人稀,人地冲突并不突出,解除C项。故选D项。30.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变更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阅历,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更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C.经济重心渐渐转移到南方 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动乱,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是常量,不能说明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呈现象,解除A项;区域分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解除B项;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是经济重心并未南移到南方,解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缘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浩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沟通、融合,新的秦人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过程中,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取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材料二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加。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化》材料三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快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护,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列举两项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答案】(1)缘由:周朝宗法制、分封制推动周文化传播;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沟通与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斗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沟通与交融。(2)贡献: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加;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3)举措: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与汉通婚影响:促进北方民族交往沟通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冲突;促进了北魏(北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旺盛;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缘由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依据材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浩大的诸侯国...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得出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民族迁移加速民族交往、沟通与交融。依据材料“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斗争客观上加强了民族沟通与融合。【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汉代。依据材料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源共祖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共祖”的渊源得出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加,构建起“同源共祖”的思想观念。【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为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与汉族通婚。依据材料“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出促进北方民族交往沟通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冲突。依据所学学问得出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旺盛,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32.政治文明的演进阅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