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创新部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创新部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创新部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创新部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创新部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创新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故事说明的是中国人自我现状的丰富性,反映的是面对整个宇宙、社会和自然的多种境遇。要想更好地沟通世界、触动他者心灵,势必要让中国故事能够多角度提出和回答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层面的问题,多层次展现中国人面向全人类的坚守与胸怀。讲故事作为文化行为要传达价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积极的思想价值、道德力量,讲中国故事,就是沿着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鲜明传统,表达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书写中国人价值实现的积极努力,鲜明反映倡导什么、弘扬什么、坚守什么。但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指向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还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理念产生密切联系,注重表达那些更具普遍性、更具恒久意义的价值,并增强其说服力。正如学者刘梦溪所说,有一些价值“不仅适用于一个时期、一个朝代、一段历史,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所有的历史段落,既适用于传统社会,也适用于当今社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在表述上、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是这些价值理念可以通过互相阐释,达到理解和沟通”。如果离开价值观表达上的共通性,中国故事的辐射力就不足以很好地与世界沟通。当前不少文艺作品思想内容承载量有限,价值支撑不足,缺乏对普遍人性尺度的发掘,尤其是不少以玄幻、穿越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似乎在努力传递一些是非诉求,但缺少真正富于世界性的、恒久的价值理念,能引起共鸣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品凤毛麟角。问题是时代最鲜明的声音。人类都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同样经历着生存、发展等诸多根本性问题,对宇宙、自然、人生不断提出一些根本性疑问,地球上的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他人不断较量中成长与发展,经历着同样的根本性生存发展难题,提出一些共同的根本性疑问,这是从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根源处自动流溢而出的,正像泉水是从泉眼里涌出来的一样。而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根源,正在于自由的个体心性对身处其中的人类生存困境的真切体验以及竭力脱困的奋斗。当代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面向世界的开阔胸襟,以中国故事书写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命运与挑战。作家、艺术家历来得时代风气之先,把中国故事与人类的根本性困境联系起来,以故事幻想、发问和探究,才能使中国故事的建构与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们忧喜相关、休戚与共。讲故事有一条主旨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回归人性、挖掘人性,从人性最核心最隐秘之处,探寻人类精神的奥秘。讲述获得世界认同的中国故事,就要注重基于人类人性层面来思考问题,不单要注意选取受政治、地区、人种等因素影响较小的题材,找到跨文化传播中最普遍的共性,在创作中突出“人”的价值,捕捉“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律动,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精神,以及充分利用细节与接受者建立关联,而且还要注重在亘古不变的人类共同情感、在探索人性深层次的优点与缺陷上下功夫,以期让中国故事共通性的最大化得以实现。比如,中国作家麦家的小说《风声》《解密》《暗算》等在国际上很受欢迎,就在于作家善于挖掘人性和破译人的精神世界密码。(摘编自梁鸿鹰《讲好中国故事:当代文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材料二: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统筹全局,创新传播理念,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顶层规划相对不足,话语体系滞后,经常被西方媒体抢先甚至牵着鼻子走,有时显得非常被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使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竞争中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媒体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主动作为,积极进行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国际战略布局;加快对外传播的议题设置和规划工作,赢得广泛认同,进而占领引导舆论的制高点和“发球权”。创新表达方式,提高业务本领,强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也要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既要有道,也要有术。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练好内功,主动提升全球媒介沟通和传播能力,加强对国外不同受众习惯和特点的研究,以融通中外的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弹好“钢琴”,积极拓展公共传播新路径。媒体外交、民间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已成为新的话语平台。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全面、及时、权威地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应组建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播矩阵”,弹好“钢琴”,发出中国好声音。(摘编自郑少忠《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敢讲”又要“善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好中国故事势必要让其能多角度提出和回答宇宙观等层面的问题,多层次展现中国人面向全人类的坚守和胸怀。B.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传达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价值实现,还要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而恒久的价值理念。C.讲好中国故事只要注重基于人类人性层面来思考问题,注重人类共性,深度探索人性,就能最大限度实现共通性。D.讲好中国故事要求媒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路,练好内功,提升能力,加强研究,融通中外,发出中国声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了学者刘梦溪的话,从纵横两个维度阐述了价值理念既应具有恒久意义,适用于任何时代;又应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互相阐释。B.材料一对当下文艺作品讲述的中国故事给予了客观评价,既批判了网络文学都缺少真正的恒久价值,又举例肯定了一些作家善于挖掘人性。C.材料一把“人类共同体生活的根源”比作“泉眼”,其根源正在于自由个体心性对身处其中的人类生存困境的真切体验和竭力脱困的奋斗。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都先总体上提出论述话题,然后再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总分结构中套嵌着并列结构。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所述“讲好中国故事”价值内涵的一项是()A.《西行漫记》一书,向世界展现了冲破重重封锁的中国工农红军形象以及革命根据地的面貌,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故事。B.《三体》讲述了外来三体文明将要入侵地球、占领地球的故事,反映整个宇宙文明状况会怎样,会有怎样的道德体系,涉及外星人入侵、高科技危害甚至社会女性化等未来议题。C.《我诞生在中国》选取大熊猫、金丝猴和雪豹等几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的故事,在展示中国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形象阐释了“天人合一”“阴阳互生”等中华文化深刻内涵。D.《清史稿》中记载了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的林守仁进京赶考,却客死京城。他的妻子王氏办完林守仁的丧事,给女儿做了一双鞋,然后回到卧室自尽,宣扬了中国节妇的故事。4.两则材料都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论述,论述的角度和重心有何不同?5.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郑焕钊在文艺评论中说:“影片《万里归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分析样本。”请结合材料一对影片讲述的中国故事加以分析。作为首部将中国外交官撤侨故事搬上银幕的电影,《万里归途》讲述的是努米亚共和国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因故滞留努米亚,后由于老同事章宁中枪牺牲,他临危受命前往协助撤侨。在任务顺利结束后,却因还有一批被困交战区失联的同胞等待救出,宗大伟在迫切渴望回国与亲人团聚和冒险营救同胞的矛盾挣扎中,最终选择逆行进入战区,凭借智慧与勇气,寻找并带领同胞穿越战火和荒漠,从反叛军的枪口下带领同胞归家的故事。【答案】1.C2.B3.D4.①材料一是从文艺创作角度论述的,材料二是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论述的;②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面向国际社会应该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材料二侧重于论述面向国际社会应该怎样讲述传播中国故事。5.①影片把中国外交官的撤侨故事转化为外交官带领同胞归家的故事,“归家”的主题传达了更具世界普遍性、更具人类恒久性的价值;②影片展现的是中国公民被困战乱中的努米亚的故事,包含着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战乱与生存;③外交官宗大伟矛盾挣扎,最终选择逆行,影片的人物塑造注重基于人类人性层面来思考问题,回归人性且善于挖掘人性。【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只要……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以期让中国故事共通性的最大化得以实现”,这只是一种期望,而不是就能达到。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网络文学都缺少真正的恒久价值”以偏概全,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尤其是不少以玄幻、穿越等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似乎在努力传递一些是非诉求,但缺少真正富于世界性的、恒久的价值理念,能引起共鸣或产生深刻影响的作品凤毛麟角”,可见具有真正的恒久价值的网络文学只是少,并非完全没有。故选B。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所述“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内涵是指聚焦更具有普遍尺度的人类价值、直面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难题、注重亘古不变的人类共同情感。D.“他的妻子王氏办完林守仁的丧事,给女儿做了一双鞋,然后回到卧室自尽,宣扬了中国节妇的故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显然不符合普遍的人类价值观和直面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难题、注重亘古不变的人类共同情感。故选D。【4题】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材料一中“讲故事作为文化行为要传达价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积极的思想价值、道德力量,讲中国故事,就是沿着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鲜明传统,表达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诉求”“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指向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还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理念产生密切联系,注重表达那些更具普遍性、更具恒久意义的价值,并增强其说服力”“当前不少文艺作品思想内容承载量有限,价值支撑不足,缺乏对普遍人性尺度的发掘”“讲述获得世界认同的中国故事,就要注重基于人类人性层面来思考问题,不单要注意选取受政治、地区、人种等因素影响较小的题材,找到跨文化传播中最普遍的共性,在创作中突出‘人’的价值,捕捉‘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律动,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精神,以及充分利用细节与接受者建立关联,而且还要注重在亘古不变的人类共同情感、在探索人性深层次的优点与缺陷上下功夫,以期让中国故事共通性的最大化得以实现”等内容可知,材料一是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论述的,侧重于论述面向国际社会应该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从材料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统筹全局,创新传播理念,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创新表达方式,提高业务本领,强化传播能力”“弹好‘钢琴’,积极拓展公共传播新路径”等内容可知,材料二是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论述的,侧重于论述面向国际社会应该怎样讲述传播中国故事。【5题】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二段“讲好中国故事,不单单指向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雏度,还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理念产生密切联系,注重表达那些更具普遍性、更具恒久意义的价值,并增强其说服力”可知,影片《万里归途》把中国外交官的撤侨故事转化为外交官带领同胞归家的故事,“归家”的主题传达了更具世界普遍性、更具人类恒久性的价值。从材料一第三段“问题是时代最鲜明的声音。人类都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同样经历着生存、发展等诸多根本性问题,对宇宙、自然、人生不断提出一些根本性疑问地球上的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他人不断较量中成长与发展,经历着同样的根本性生存发展难题,提出一些共同的根本性疑问”可知,影片《万里归途》展现的是中国公民被困战乱中的努米亚的故事,包含着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战乱与生存。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讲故事有一条主旨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回归人性、挖掘人性,从人性最核心最隐秘之处,探寻人类精神的奥秘。讲述获得世界认同的中国故事,就要注重基于人类人性层面来思考问题,不单要注意选取受政治、地区、人种等因素影响较小的题材,找到跨文化传播中最普遍的共性,在创作中突出“人”的价值,捕捉“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律动,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精神……”可知,影片《万里归途》的主要人物外交官宗大伟矛盾挣扎,最终选择逆行,影片的人物塑造注重基于人类人性层面来思考问题,回归人性且善于挖掘人性。(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雨夜王祥夫雨是冷的,是冬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却不停。地里的庄稼早已经收过了,场里的事也已经做完了,所以人们就没什么事可做了。都快要过新年了,天还下着雨,让人觉着有些扫兴,觉着该找点什么事做做才好。周口店便和六子、周来富、周金、菜刀头出动了。周口店是个漂亮小伙子,皮肤白白的,又是大眼睛,只是笑的时候嘴会张得很大,所以人们就叫他周口店。其实周口店是个很勤快的年轻人,总是在找事做,秋天的时候他去收了一阵胡麻,把胡麻收来再倒手卖给油坊,胡麻收完了,他又去收豆子。卖给豆腐坊。周口店还计划到了天冷时再去收羊毛,收羊毛是个脏活儿,他肯做,就说明他的扎实。他不能不扎实,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木匠,现在已经很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眼睛有了病,总是红红的、烂烂的。他的母亲是个胖子,动不动就头晕,但还是忙着给人们做衣服挣些钱。周口店和六子他们出动去做什么?他们五个,穿了塑料的雨衣和雨鞋,在雨地里一划拉一划拉地走着,雨下到他们的身上有细密的声音,小村紧靠着一个煤矿,村子里的那条路给来来往往的大车弄得坑坑洼洼不好走。一下了雨就更不好走,周口店他们只好在道边墙根处的稀泥里行走,这就让他们好像排了队,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他们一划拉一划拉地走到村口的道边了。他们到那里做什么?他们是去收过路费,只要是想从村子里过的车,他们都要向他们收些钱,好像这样一来,他们和那些把村子里的路压得都是坑的车的关系就扯平了。他们做这事,原是底气不足的,但他们说做这事原是要保护村子里的道路的,底气便又有了。还有了收费的标准,那就是大车收多少,小车收多少,倒有了公事公办的味道。“干什么去?”有人在道边问了。“劫道!”周口店他们就在雨里一划拉一划拉地来到了靠路边最近的那家饭店,这家饭店是山东人开的,这个山东人原来是下井的,受了伤,天阴了腰就痛,所以就在这里开饭店。外边的雨“沙沙沙沙,沙沙沙沙”地下着,他们一边喝着那一点点酒,一边说着话,他们的耳朵现在都很好使,可以说都已经练出来了,能听得出外边来的是什么车,为了怕从外边来的车一下子冲过去,他们在路边拦了一根杨树杠子,这么一来,真像那么一回事了。正经路卡,都有那么一条杠子。周口店他们喝着酒,忽然,听见外边的动静了。①“车来了。”饭店的男主人,那个山东人马上出去又马上进来,说。“大车小车?”周口店说。山东人便又一头出去,只一刻便又回来,水淋淋的。“吉普车。”山东人说。周口店他们都有了些酒气,身上也暖烘烘的,这暖烘烘的感觉让他们不想再出去,再说外边还下着雨,这让他们有些不情愿。车是一跳一跳开过来的,司机怕走岔了路,想要问问路,却看不到人,忽然,前边有了灯光,司机的心里就有几分暖了,想象那不可知的热炕和热茶,就把车停了。“站住!”年轻司机摇下了玻璃,雨从外边一下子扫进来。车上还坐了一个女人,叫小婉。她丈夫去下煤窑了,下煤窑挣得多一些。她呢,就去了县城里的饭店打工。马上就要过年了,她丈夫却不见人影儿。她是来找自己男人的。小婉是主任老婆的一个远房亲戚,年轻司机奉主任命令负责护送女人。小婉和年轻司机下了车。“先下车,下了车再说。”年轻司机小声对小婉说。小婉不知道下了车再说什么,车下的人让他们下车做什么。她有些害怕,雨夜是漆黑的,天边偶有闪电,会吓人一跳。②“下车做啥?”小婉说话了,一路上她几乎一句话都没有。“吃饭,吃了饭再说。”年轻司机和小婉进到饭店里了,山东人把帘子打起来,帘子再放下来的时候,冬雨就给关在了外边,屋子里的热气和气味让年轻司机和小婉一下子感到了生活的气息。“下两碗面。”小婉站起来,一头扎进里屋去了,年轻司机也跟了进去,进去才一会儿,山东人就从里边慌慌张张地出来了,神情有些异样,他一说话,周口店和六子他们都愣住了,张大了嘴,也都站了起来。“找那个人来了。”山东人朝外指指,小声说,“西边矿上埋的那个人。”“是他女人?”六子说。“那肯定。”山东人说,看着周口店。周口店不说话了,他觉得有什么从心里涌上来了,一下子就涌上来了。下着雨,来了这样的车,又来了这样一个女人。这样的晚上,西边地里埋的那个人,那个人他认识,和自己一起下过井。周口店站起来,把手抬起来,在身上摸,他身上有二十块钱,他又让六子在自己身上找找,六子身上有十块。二十块加十块就是三十块。周口店把身子探出去,外边的雨还很大。“咱们走。”周口店对他的弟兄们说。“还早呢。”六子说。③“走!”周口店说,像是突然生了气。周口店是最后一个走的,他把那三十块钱塞给了山东人。“别收他们的钱。”他对山东人说。“两碗面用不了这些。”山东人说。“你看着再给他们来点什么。”周口店说。“还能用你的!”山东人说。山东人看着外边,看着从屋里出去的周口店。雨下得更大了,不知道周口店他们做什么去了,应该是回家去了?但山东人知道,西边埋在地里的那个人是永远也回不了家了。“给炒个鸡蛋!”山东人对里屋自己女人说。“下这么大雨,应该吃个炒鸡蛋。”山东人又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还有什么呢?”山东人问自己,“是不是还有点儿猪头肉?”④“对,还有点儿猪头肉。”山东人又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一开始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年关将近阖家团圆的时节,为下文小婉来煤矿寻找仍未归家的丈夫做了铺垫。B.“底气便又有了”,表现了周口店等人对煤矿的态度,他们认为劫道只是在惩罚煤矿,是朴素的劫富心理。C.“又来了这样一个女人”,语句平静却震撼,揭示了小婉男人的遭遇是此地煤矿失事导致工人死亡的一个缩影。D.雨势经历了不大到夹杂着闪电再到最后下更大了这一过程,深度契合了主人公周口店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7.关于文中几处划线句子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山东人为周口店等人通风报信,说明他认可这种行为,也想加入他们。B.②处,表现出小婉在文中话语稀少,可以想见她寻人时的焦急心理和低沉情绪。C.③处,周口店生气地让六子“走”与上文回答“劫道”时的内心状态形成对比。D.④处,山东人的自我回答“对,还有点儿猪头肉”,揭示了他善良的内心世界。8.小说通过“人性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点亮底层世界的灯火。请结合文中周口店这一人物简要分析。9.王祥夫将其创作形容为“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理解。【答案】6.B7.A8.①周口店,勤劳踏实,父母年老多病,他体恤父母的艰辛,力所能及地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他人性良知中的“善”;②他同时也有贪财的本性,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劫道之路,体现他人性欲望中的“恶”;③他最后明白寻人者身份,并想替小婉垫付饭钱,又体现出他同情弱者和善良纯真。④周口店是底层百姓的缩影,他具有艰难的生存困境,他既是受难者,也是作恶者,体现了他的复杂性。9.①“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此句理解为:他的创作有秋日的肃杀之气,多以批判揭露坏现象为主,笔锋犀利;同时还以温暖的笔触反映现实,彰显人间春天的“温暖”。②环境上,冬夜连绵的阴雨给人以冰凉的触感,而小店内生活化的景象却温馨和暖。③情节上,文章先写先周口店等人雨夜劫道,后情节突转,周口店放弃劫道帮助女人,这种抑扬的情节安排体现出由“秋肃”到“春温”的转变。④人物塑造上,周口店人性的阴暗中仍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辉,如秋日肃杀中饱含春日温暖。⑤主旨上,小说既通过表现煤矿失事事件展现底层人的生存现状,揭露社会问题,又从中挖掘人性的向善、互助,突出世间温情的一面。【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只是在惩罚煤矿”说法绝对。从文中“只要是想从村子里过的车,他们都要向他们收些钱”一语可知,周口店等人将路的不平归咎于所有路过的车辆。故选B。【7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A.“他认可这种行为,也想加入他们”错误。从后文得知女人身份的“慌慌张张”以及拒收周口店递过来的三十块钱等细节,可以看出山东人是善良且具有同情心的。故选A。【8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周口店是个很勤快的年轻人……忙着给人们做衣服挣些钱。”这一段人物介绍,表现周口店勤快且踏实,能体谅家中困难。“他们是去收过路费……倒有了公事公办的味道……”这几句写周口店愚昧无知,思想错误,贪图钱财,走上抢劫之路。“他觉得有什么从心里涌上来了……他把那三十块钱塞给了山东人……”一段,写周口店受到了震动,想用实际行动帮助寻人的女人,体现他性格中同情弱者,善良的一面。主人公周口店既有淳朴的善良,也有被生计所逼后的人性泯灭的贪婪欲望。幸运的是,他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了恶,完成人性向善的转变。【9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注意题干中所说的“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重点要以关键词“秋肃”“春温”作为切入点分析;理解为他的创作有秋日的肃杀之气,多以批判揭露坏现象为主,笔锋犀利;同时还以温暖的笔触反映现实,彰显人间春天的“温暖”。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可充分打开思路,多角度分析做答。从环境上看,故事的设定背景在饭店内外,饭店外是冬日冰冷的雨夜,饭店内氤氲着温暖的灯光、热气和气味,一冷一热的场景对比体现“秋肃”和“春温”的结合。从情节上看,劫道变为了帮助,这一情节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结尾处以山东人提供炒鸡蛋和猪头肉这一细节戛然而止,展现人物人性的良善,体现出“秋肃”到“春温”的情节转变。从人物上看,周口店由一开始的劫道到收集钱币帮助小婉,展现了主人公由恶向善的转变,体现出人物塑造上的“秋肃”和“春温”。从主旨上看,小说人物多样,却是围绕面对生存问题的底层小人物这一群体展开,充分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最终向善的选择,在冬天的雨夜有“春温”。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材料二: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加句读处的字母涂黑。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C.虽,文中意为“虽然”,与“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兼爱》)中的“虽”含义相同。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还造一剑称为“莫邪剑”。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D.材料二结尾刘向用了三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14.材料二中刘向认为学习的意义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C13.(1)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2)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14.(1)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2)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3)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4)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深明博察”与“以垂荣名”是“欲”的两种情况,各自独立,BD处断开;“不好”的宾语是“问讯之道”,宾语后F处要断开。故选BDF三处断开。【1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含义相同”错误。虽然/即使。句意:骐骥虽然跑得很快。/句意: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对弟弟不慈爱。故选C。【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故选C。【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拯己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于水火之中拯己”;“箪”“壶”,名词作状语,用箪盛,用壶装。(2)“崇名”,提高名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判断句,“仪状”,仪容形状。【1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可知,他认为学习可以培养自己的心性;从“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可知,他认为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从“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可知,他认为学习可以让读书人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从“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可知,他认为致力于学问,可能会成为圣人。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材料二: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充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询问,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但是也有不能做到这些的,那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而又无所事事的缘故,因此会丢掉根本而丧失名声。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天资禀性同属一个等级,但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因此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金属锋利,《诗》《书》上众多的言语虽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心志。那虚心提问请教的读书人,早起晚睡,磨砺精神,增长见识,以辨别不同的道理,所以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获取知识的源头,又凭什么来立身呢?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遇不到伯乐是不能日行千里的;干将虽然锋利,但没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折断东西的;乌号虽然是良弓,但没有排檠,是不能自行校正的;人的才华虽然很高,但不致力于学问,是不能成为圣人的。(二)古诗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硕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①女②,莫我肯顾。逝③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④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注】①贯:侍奉、养活。②女:通“汝”,你。③逝:通“誓”,发誓。④爰:乃,就。⑤德:感激。⑥直:通“值”,报酬。⑦劳:慰劳。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即以命令的方式警告“硕鼠”,语气轻蔑严峻,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仇恨之情。B.三章首句以“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层层推进,可见硕鼠无所不食,贪婪至极。C.诗歌将“我”与“女”三年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D.本诗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一步步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现。16.“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硕鼠》最能体现上述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硕鼠》一诗最能体现出“怨”的社会价值,即讽刺时政;②本诗运用“比”的手法,用“硕鼠”比喻官吏(剥削者),讽喻官吏的贪污和腐败;③抒发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厌恶,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三年间的所作所为”错误。这里的“三岁”是概数,是多年的意思。故选C。【16题】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可以怨”。这个“怨”字是不满意,想发牢骚。不满意就要表达出来。《诗经·硕鼠》的作者用硕鼠来比喻对剥削者的痛恨,淋漓尽致地把内心的不满发泄出来。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用“比”的手法,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人民对其愤恨之情;诗中的“我”“三岁贯女”,而“女”却“莫我肯顾(德、劳)”。以“女”与“我”对照:“我”多年养活“女”,“女”却不肯给“我”照顾,不给予恩惠,其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女”与“我”关系的对立。表达人民对剥削阶级的不满,讽喻时政、官吏的贪污和腐败;“乐土”“乐国”“乐郊”代表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适彼”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尖远望,也“________”。(2)古诗词中的“猿猴”意象并非信手而用,大都寄寓了某种情怀。比如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借猿啼营造悲苦凄清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借猿啼表达凄凉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则描写了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猿啼凄清的环境。(3)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答案】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风急天高猿啸哀④.杜鹃啼血猿哀鸣⑤.渌水荡漾清猿啼⑥.孙仲谋处⑦.人道寄奴曾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臾、博、啸、鹃、渌、荡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九水汇为巨湖,水面①,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它将射阳湖迁变的往迹湮泯了。早先,这里是一片浅海湾,战国之后,长江淮河涌来,水挟泥沙,积留于入海口。堤堰在岸流与海浪相激之中隆起了,逼远了海。射阳湖向海而生。一千多年后,黄河涌来了,如②,一派狂肆。在它面前,淮河也要惧惮三分,匆忙让出河槽,容它流向大海。那泥沙更是冲叠得猛,淤积得厚,把射阳湖隔作一个潟湖。沙坝拦腰横阻,几乎断了湖和海的关联。龙珠楼头,是眺览湖景的佳处。九水汤汤而来,③,丛生的芦苇更是从四围浮升起漫天的绿。无边之绿,水上的青纱帐!芦苇的歌唱,随第一缕风开始。天风吹荡,芦丛宛如巨大的排箫,形成雄壮的声浪。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这歌声那么清越、激扬、昂奋,又那么秀美、真纯、质朴。我好像听到了童年的歌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答: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风吹荡,芦丛发出雄壮的声音。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发出清越、激扬、昂奋、秀美、真纯、质朴的歌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下列句子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词语“好像”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通常大家要吃些粗粮,好像玉米、小米。B.我的心好像变成了一块石头使劲地向下坠着。C.他们俩一见面就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D.她的眼睛好像星星,那么闪亮、闪烁。【答案】18.①.波光粼粼②.万马奔腾③.气象万千19.①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丛比作排箫,将风吹芦丛形成的巨大声音比作波浪,更形象地突出了其声音的洪亮、雄壮;②原句将“清越、激扬、昂奋”和“秀美、真纯、质朴”两类形容词分列在两句中;改句则放在一句中,不能突出其中的区别。20.C【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后文提到湖面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语境形容巨湖水面颤动的明净样子,故填“波光粼粼”。波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第二空,后文提到黄河水汹涌狂肆,语境强调黄河水浩大奔腾,故填“万马奔腾”。万马奔腾: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第三空,语境强调九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壮丽而多变化的景象,故填“气象万千”。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1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芦丛宛如巨大的排箫,形成雄壮的声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丛比作排箫,形象上有相似点,将风吹芦丛形成的巨大声音比作波浪,声音特点有相似点,更形象地突出了其声音的洪亮、雄壮,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原句“这歌声那么清越、激扬、昂奋”“又那么秀美、真纯、质朴”,将“清越、激扬、昂奋”和“秀美、真纯、质朴”两类形容词分列在两句中,又使用“那么”加以强调和缓冲,非常明显地突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歌声,改句放在一句中,不能突出其中的区别。【20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加点词语的“好像”表示推测、联想。A.表示举例;B.比喻词;C.“似乎”之意,表示推测、联想;D.比喻词。故选C。(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连日来,阿斯巴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在本月宣布它“可能致癌”。不少人担心:①?添加阿斯巴甜的饮料还敢放心喝吗?阿斯巴甜是1965年出现的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因为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阿斯巴甜②,比如可乐、果冻、口香糖及很多食品中常见其身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为了警示人们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按照与癌症风险的联系,对多种物质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级。阿斯巴甜虽被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但并不一定等于“吃了就要得癌症”。做这些分级,是为了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甚至避免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实际上,很多致癌食物,各国并没有用官方法令文件明确地做出禁售的决定。如酒精被列入致癌物名单,但酒、酒心巧克力等含酒精的食物,仍然合规销售且备受人们喜爱。一罐减肥饮料,大约含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假设没有食用其他含阿斯巴甜的食物,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饮用9罐以上,才会超过单日阿斯巴甜摄入量。科学界对阿斯巴甜③。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所以世卫组织和各国食品添加剂管理机构至今还未对它做出禁用建议。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控制阿斯巴甜的摄入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阿斯巴甜是否安全②广泛存在于各种甜味食品中③是否致癌存有争议22.示例:做这些分级,是为了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甚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实际上,对于很多致癌食物,各国并没有用官方法令文件明确地做出禁售的决定。【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不少人担心:”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是人们担心的内容,而且其与后文“添加阿斯巴甜的饮料还敢放心喝吗?”应存在一定的并列或因果关系,故可填“阿斯巴甜是否安全”。第二空,根据后文的例子“比如可乐、果冻、口香糖及很多食品中常见其身影”可知,阿斯巴甜因其热量低、甜度高的优势而被广泛生产应用,故可填“广泛存在于各种甜味食品中”。第三空,根据后文“因为研究的证据力还不够强,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可知,科学界对于阿斯巴甜是否会致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故此处可填“是否致癌存有争议”。【22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有:第一处,成分赘余,“避免不接触”双重否定,语意就变成要接触,不合句意,应删去“不”;第二处,成分残缺导致的中途易辙,根据句意,该局主语应该是“各国”,“很多致癌食物”应是他们做出决定的对象,此处缺少状语介词“对于”,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故应改为“对于很多致癌食物”;故句子应修改为:做这些分级,是为了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甚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实际上,对于很多致癌食物,各国并没有用官方法令文件明确地做出禁售的决定。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陈家沟太极拳发端于河南温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陈家沟太极拳讲求三境界:一是“招熟”,就是在掌握太极拳推手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